明朝和清朝有很多共同點,怎麼看待某些人拔高明朝憎惡清朝?中國落後其實從明朝就開始了?

中國落後究竟從明朝還是清朝還是元朝開始的?中國落後究竟從明朝還是清朝還是元朝開始的?

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02-15-1642-01-08)。義大利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科學革命的先驅 。伽利略發明了擺針和溫度計,在科學上為人類作出過巨大貢獻,是近代實驗科學的奠基人之一。

1473-1543 哥白尼(Copernicus) 波蘭天文學家,著有《天球運行論》 1514-1564 維薩留斯(Vesalius) 比利時生理學家,著有《人體結構》 1518-1593 李時珍 明代醫學家,著有《本草綱目》 我們李時珍嘗百草的時候,歐洲人已經開始做解剖了。

1571-1630 開普勒(Kepler) 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定律現在還在用吧。 1578-1657 哈維(Harvey) 英國醫生,發現血液循環

1596-1650 笛卡爾(Descartes) 法國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近代哲學的開創者 笛卡爾坐標系曉得不

1602-1686 蓋里克(Guericke) 德國物理學家,設計著名的馬德堡半球實驗,證明大氣壓強。

1623-1662 帕斯卡(Pascal) 法國思想家、文學家、物理學家。壓強單位是啥?

1627-1691 波義爾(Boyle) 英國物理學家、化學家

1629-1695 惠更斯(Huygens) 荷蘭物理學家,著有《論光》

1635-1703 胡克(Hooke) 英國物理學家、顯微生物學家

1643-1727 牛頓(Newton) 英國物理學家 截止到牛頓,牛頓出生後一年。明代滅亡。清朝末年中國落後挨打,只是一個集中的爆發,中國歷史上更注重經驗與結果,很少看原理,缺少理論上總結規律的能力。 換大明再續300年,你覺得可能會獨立與西方科學之外走一條自己的路? 當然了,你說大明學習能力強,當我沒講。但是我覺得大明時期科學研究上已經比歐洲落後了。最後到了蒸汽時代,產出的工業革命只是對歐洲人科學研究的一次回報。當時歐洲人也未必知道這些科學理論究竟會有什麼作用。同理現在的理論研究也是如此。

16世紀歐洲的工業技術可以看此貼

https://tieba.baidu.com/f?kz=2078031482pid=27801591815

中國歷史上有技少科,子承父業而沒有形成教學體系。


反對一下 @士雅 ,《天工開物》在清朝並沒有失傳:

大意是在清代的時候孤本很稀有因為朝廷壟斷了一些書中所記載的行業

不管喜不喜歡清朝,希望大家實事求是的黑。


因為清隨明制

所以大家總覺得清朝這麼爛,明朝應該也差不多

比如明清文字獄··雖然明朝就朱元璋搞過一段時間,但是大家就感覺這五百來年光搞文字獄了···


問題是,清朝有旗人這麼一個基本盤,所以漢族的大臣只能跪地上恭請陛下聖裁,李光第周培公的奏摺洋洋洒洒幾千言,核心就是一句話,陛下請聖裁

為啥?一句話不對就是咔嚓一刀啊,只能啥都不說,陛下你自己決定吧

換明朝你試試?海瑞堵著嘉靖罵,嘉靖能把他怎麼樣?

清朝一直到洪秀全起義之後,漢族的總督掌握的軍權,才開始牛逼的,以前,就是滿族養的豬,一刀的事兒

另外呢,就是儒家了,清朝以來,孔家立刻把頭髮一剃,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坑了中國醫學發展的古訓就當不存在了

你想啊,反正孔家是誰來跪誰

還不如一個漢族朝廷了,起碼不丟人啊


再就是幾何原本了·····大家看看前邊翻譯的時間和後邊翻譯的時間


至於中國的落後,從儒家開始獨大就已經註定了

一個人前講究貞潔烈女貞節牌坊,人後幫皇帝娶兒媳婦兒攝政王艹皇太后找理由找的及其充分,放佛你不艹就是不遵聖人言的

一個人前支持婦女解放,要一夫一妻,回去就納了十三歲的小孩做妾的

一個人前要只生一個好,人後七八個孩子台灣大陸香港外國哪裡都有的

土八路能壓的山東的鬼子出不了炮樓,唯獨曲阜打不進去,整個曲阜就是鬼子的王道樂土共榮典範的這麼一個垃圾

你說這麼一個垃圾,還成了國教

這 才是妥妥的藥丸


我們來看看洋人老爺怎麼評價咯。

曾德昭是耶穌會士,1613年到達中國南京,1636年返回歐洲,在旅途上完成了《大中國志》。他在中國呆了22年之多,對當時處於明朝末期的中國,應該說了解還是比較透徹的。
西班牙人門多薩的《中華大帝國史》里介紹的明朝,時間段主要是萬曆十年以前,基本上屬於明朝中期到晚期的過渡階段,根據的材料主要是這個時期,親自到中國的一些葡萄牙軍人,還有葡萄牙西班牙的傳教士的記載,比如在嘉靖時期海戰中被明朝政府抓住並關進監獄的加列奧特的《中國見聞錄》,在中國廣州住了幾個月的克魯茲寫的《中國情況記》,還有出使中國商議消滅海盜事情的馬丁.德.拉達的記載,根據這些記載,門多薩對中國的富裕繁榮,以及文明程度,文化禮儀,政治經濟做了高度的評價。
而曾德昭與之不同,他在中國跨越了萬曆,天啟,崇禎三個時代,基本已經屬於明朝滅亡的前夜,那麼他記載下的中國是什麼樣的呢?是否如某些人所想像的那樣,在明朝政府極端黑暗腐敗的高壓統治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極端痛苦之中云云?遺憾的是,事實並非如此。曾德昭筆下的明朝依然是相當的富裕繁榮,在各方面都令人讚歎。如果把筆下的明朝末期的中國和1793年英國派遣到清朝的使者馬嘎爾尼記載下滿清統治的中國對比,我們可以發現明朝末期的中國居然遠比那個所謂康乾盛世的中國富裕文明的多,各方面都優越的多。
當然,曾德昭在中國大部分的時間都停留在南方,根據記載,他「復入內地後,留居浙江數年,居杭州時為多」。而南方遠比北方富裕繁榮,難免讓他的記載顯得不夠全面,但這並不能影響我們的對照判斷,因為要知道馬嘎爾尼訪問滿清的時候,也是從南方再到北方的。而馬嘎爾尼記載下的中國南方都是那樣的令人厭惡醜陋。
下面我摘錄一些曾德昭的記載
「我曾在流往杭州的南京河的一個港灣停留8天,……,一個砂漏時辰過去,僅僅數數往上航行的船,就有三百艘。那麼多的船都滿載貨物,便利旅客,簡直是奇蹟。船隻都有頂篷,保持清潔。有的船飾以圖畫,看來是作為遊樂之用的,不是運貨的」
「所有的省都不乏長壽和愉快的人,可以看見許多精力旺盛和健壯的老人」
「他們的住房因設計良好而便於住宿,整潔舒適」「他們種植許多蔬菜,供百姓常年食用」
「他們在各地,即使小村鎮,都有充足的肉食,全年最常食用的是豬肉,牛肉去骨售賣,他們的鹿肉很少,也不怎麼愛吃它」
「中國人特別喜歡花,他們有非常美麗,但不同於我們的花。我們有的,他們也有。有一種沒有甚麼味道的丁香紫羅蘭。他們極力在園子里種植全年各個季節的花,在園裡,它們看來很希奇。」
「中國人是如此之多,我在那裡生活了22年,離開時和剛到時一樣,擁擠的人群令人驚嘆。情況確是這樣,決非誇張,不僅城鎮及公共場所(有的地方,如不用力推攘就不能通行),甚至在大道上,也彙集了大群的人,很象歐洲通常過大節或群眾集會,如果我們查看總戶籍簿,其中只登錄納稅人口,而不記載婦女兒童、太監、文武教師(人數幾乎無窮),共有5805萬5180人人(引者註:明末中國人口至少在兩億以上,應該接近三億。這也可以和曾德昭這裡的記載相印證,5千多萬的人口不包括女性,不包括兒童,也不包括文官階層,應該還不包括一大部分的流民和商人階層,所以接近三億應該是保守的估計)」
「這個國家的財富值得稱羨,從上述可以看出,除盛產各種穀物以及一切生活所需東西以外,他們還把所有東方最好最貴重的商品售賣給外國人。」
「中國大部分最好的商品都由此處(引者註:這裡指的是廣州)運往各地,因為它是中國最開放和自由的交易地點。且不說6個鄰國的土著和異邦人運走的各種貨物,僅葡萄牙運往印度、日本和馬尼拉的貨物,每年約有5300箱各類絲綢,每箱裝有100匹真絲,天鵝絨花緞和緞子、輕料如半花緞、彩色單層線段,還有250塊金子,及每塊重12盎司的2200塊金錠,此外的貨物還有瓷盤,鍍金器皿,糖,中國木,大黃,麝香,……即使長篇開列也不能盡舉其名」
「(福建省)這個省濱海,是中國輸出大量商品又一個優良港口,當地的勤勞百姓,把貨物運往馬尼拉、日本等地區」
「在海關……有更多的方便。沒有堆放、過磅和檢查貨物的房間,也不需從船上取出貨物,只察看一下並根據商人的簿冊,徵收一筆適當的稅。若旅客不是商人,即使他一人帶著奴僕,載運五、六口箱子以及許多其他物品,他從一地赴另一地時,一般都把東西留在船上,並不打開檢查,更不付稅。這對歐洲的海關和稅務所是一個好榜樣,歐洲的窮旅客遭到兇狠野蠻的劫掠搜奪,隨身攜帶的所有東西還抵不上向他索取的稅」
「(浙江)論富庶它超過許多其他省,可以稱作中國商品潮流的最佳源頭。它的特產是絲綢,無論生絲還是成品,也不管是繭還是原料,都運往各地。總之,中國輸出的絲綢,都產自該省」
「南方九省的最後一省是南京,……是中國最好的省份之一,也是全國的精華。……其西部地區最富庶,盛產棉紗,……僅在常州城(Xanuchi)城及附屬廣大地區,就有20萬台織布機。……由於織布機小巧,一間屋子內常常安放許多台,差不多所有的婦女都從事這種行業」
「南京城……我認為它是全國最大最好的城市,優良的建築,寬大的街道,風度優雅的百姓,以及豐富優良的種種物品。它有令人驚羨的遊樂場所,境內人口眾多,……各處能遇到擁擠的人群,街道難以通行。此外,無數的宮殿、廟宇、樓塔以及橋樑,使城市顯得非常壯麗。」
「中國人天生好經商,不僅從一省到另一省做買賣,獲得大利,甚至也在同一城市做生意。商店裡有的東西,街上幾乎都有售賣。……富有的商人信用良好,很守時(葡人多年的經驗證明了這點)」
「中國人溫良多禮,喜交談,因此,在這點上,我們那些僅住在澳門和廣州的人是不相信的,因為他們在那裡可以說是處於不斷的戰爭狀態,起因是葡萄牙人的奴僕和中國人之間每天都發生矛盾衝突。……但在中國其他省份和內地,如我們所述,他們恭敬有禮的和我們交談,所有集會上都把我們當作上賓,不為別的,只因我們是異邦人,因此他們稱我們是來自遠方國土的客人,有所需要時,他們從不拒絕借給我們所需求的東西,即使價值超過我們給他們的抵押,也不要利息」
「中國人爽快的讚頌鄰國的任何德行,勇敢的自承不如,而其他國家的人,除了自己國家的東西以外,不喜歡別的東西。中國人看見來自歐洲的產品,即使並不精巧,仍然發出一聲讚歎。……這種謙遜態度真值得稱羨,特別表現在一個才能超越他人的民族上,對於那些有眼無珠、故意貶低所見東西的人物,這是一個羞辱。」
「他們最喜歡的歐洲工藝品是我們的鐘,但現在他們已生產很好的桌鍾,並能生產類似的小鍾,價錢和我們的相當,他們生產的某些東西,如在我們這兒生產,價錢會十分昂貴」
老實說,在曾德昭的記載中,最讓我注意的並非是關於物質財富或其他方面的描述,而是這一段話:
「中國人爽快的讚頌鄰國的任何德行,勇敢的自承不如,而其他國家的人,除了自己國家的東西以外,不喜歡別的東西。中國人看見來自歐洲的產品,即使並不精巧,仍然發出一聲讚歎。……這種謙遜態度真值得稱羨,特別表現在一個才能超越他人的民族上,對於那些有眼無珠、故意貶低所見東西的人物,這是一個羞辱。」
這樣的評價和長期以來灌輸給我們的明朝中國人的形象大概是完全不符合的吧,一直以來,從小到大,我們被灌輸的明朝中國的形象都是,首先明朝和清朝是一樣的,所以明清明清,總是放在一起說,其次,那時候的中國人都是愚昧僵化,盲目自大,井蛙觀天,以天朝上國自居,對西方外來事物不屑一顧或者一律看成是奇技淫巧,等等。
這樣的灌輸,當然根本是錯誤的。最根本錯誤就在於把明朝和清朝混淆起來,實際上明朝是明朝,清朝是清朝,從明朝到清朝,文明發生了根本性的斷裂,中國人的氣質和心態也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明朝的中國人眼界宏大,心胸開闊,能熱情積極的引進吸收外國先進的事物,這從曾德昭的記載中也得到了證明!而到了將近兩百年後的滿清統治下,那個「英明聖武」的乾隆皇帝寫出的卻是這樣愚昧的令人鄙視的文字「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特因天朝所產茶葉、磁器、絲筋,為西洋各國及爾國必需之物,是以加恩體恤……」。
其實我在過去的文章已經指出明代的人心態普遍是積極開放,豁達自信,有宏大的眼界,開闊的胸襟,並且用大量的事實加以證明,這裡不妨再引用一下:
明代正德嘉靖年間一直做到兵部尚書的王廷相就已經在中說「天,一也;天下之國,何啻千百,天象之變,皆為中國之君譴告之,偏矣。以為千百國皆應之,而國君行政之善惡,又未必一日月而均齊也」
王廷相認為中國只不過是這千百個國家中的平等一個,認為如果天象之變都「為中國之君譴告之」,那就「偏矣」,也就是說那就是老天太偏心了。
這樣的觀念可以說明當時明朝的知識分子對於對於天下的認識已經相當開闊,不再把目光僅僅局限在中國本土,而是確切認識到中國不過是世界許多國家中的普通一個而已。
再看看艾儒略記載的明朝內閣首輔葉向高的事迹,當時利馬竇死後,明朝政府賜予葬地「時有內宦言於相國葉文忠(葉向高)曰:『諸遠方來賓,從古皆無賜葬,何獨厚於利子?』,文忠公曰『子見從古來賓,其道德學問有一如利子者乎?如無論其它,即其譯《幾何原本》一書,即宜欽賜葬地』」明朝的內閣首相如此看重幾何原本,可見胸襟見識不凡。
再拿一個有代表性的,明末著名的反清志士,和滿清不共戴天逃亡日本的朱舜水說「世人必曰:『古人高於今人,中國勝於外國。』此是眼界逼窄,作此三家村語。」(《與陳遵之書》)這又是何等豁達,是何等自信開放的胸襟。
李申在《中國古代哲學和自然科學》說的好,明朝「沒有人號召『師夷之長』,因為根本用不著號召。明朝人對待各種技術的一般態度是:只要好,我就用,不管它來自哪裡。」
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心態,儘管當時西方殖民者多次侵略騷擾中國,被中國軍隊打敗,但明朝政府依然能夠積極的向被自己打敗擊退的敵人身上學習好的東西
正德十六年,明朝政府下令將佔據屯門的葡萄牙人驅除.明軍當時的將領是汪鋐,葡人被打的潰不成軍,死者狼藉,很多人被明軍俘虜,就連從暹羅開往中國的葡萄牙船隻也大部被捕獲.剩下的葡萄牙人眼看要全軍覆沒,只得連夜潰逃而去.汪鋐在屯門打敗了葡萄牙人之後,繳獲了許多葡萄牙人使用的槍炮.他馬上上疏給明朝政府,認為這個兵器發展的潛力很大,威力很大,要求大量仿製改進並裝備部隊.明朝政府馬上聽從了汪鋐的建議,並提升汪鋐為右都御史,專門負責這件事情.以後明代的火器基本上都是相當敏銳的緊跟整個世界的動態,一發現最新式的火器,馬上就是不遺餘力的大規模仿製和改進,並且自身獨立研製和創造的火器的能力也在不斷增長,到最後無論在火器的研製還是火器的裝備規模上已經有反超西方的趨勢。
甚至對於來訪的西方人,明朝的官員都不會放過他們隨身攜帶的火器,而是要拿去研究仿製。
在1585年出版的西班牙人門多薩著的《中華大帝國史》中記述菲律賓群島聖奧古斯丁會主教馬丁.德.拉達修士和他的同伴遮羅尼莫.馬丁修士以及同行的西班牙軍人到明朝來聯絡消滅中國海盜林風的事情,其中就有這樣的記載
「下一天,總督派人去訪問我們的人,向他們要一把劍,一支火繩槍和一個火藥桶:因為他要據此製造。我們的人把這些送去,後來得知他們仿製了,儘管不那麼完全相同。」
有人會問了,你上面說的這些東西,和你這篇文章的題目有什麼關係?不要急,肯定是有關係的。我們都知道中國的傳統觀念里有一個華夷之辨的觀念,而我們一直被灌輸的思想就是「華夷之辨」是一種狹隘的民族主義的觀念,反映了中國傳統觀念的封閉僵化,盲目排外的思想,所以要加以嚴厲的批判。可事實真的如此么?為什麼歷史事實和這樣的說法完全不同呢。事實上看一下漢,唐,宋,明這些以漢人為主導民族建立的國家,無一不是有一種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氣魄,對外來文明中優秀的東西抱著虛心學習,積極吸收的態度,這些時代的人民也好,知識分子的主流也好,普遍都有開放豁達的心態。這樣的事實,不能不和某些人所批判的華夷之辨的觀念產生衝突。
華夷之辨真實內涵究竟是什麼?其實明朝的瞿太素已經表達的很清楚了!瞿太素說:
「其人而忠信焉,明哲焉,雖遠在殊方,諸夏也。
若夫汶汶焉,汩汩焉,寡廉鮮恥焉,雖近於比肩,戎狄也」。
顯然瞿太素在這裡表達的華夷之辨的實質不是國家之辨,民族之辨,地域之辨,而是文明與野蠻之辨!中國傳統觀念里的「華夷之辨」,從來排斥的不是其他文明中優秀的先進的東西,恰恰相反,排斥抵制的是野蠻的落後的東西,對文明,哪怕是來自再遙遠的地方的其他文明,中國都是抱著開放的態度來接納和吸收的
如果覺得瞿太素說的還是不夠詳細,不夠透徹。那麼就讓我們來看明朝培育出來的末期四大思想巨頭(這四巨頭是方以智、黃宗羲、王夫之、顧炎武)之一的王夫之說的一段話。在王夫之的這段話里,他提出了在他那個時代,相當大膽驚人的假說,放在當時全世界範圍來看,這也是最為先進的而且相當具有獨創性和前瞻性的思想。
讓我們先來看他的原話
「大昊以前,中國之人若麋聚鳥集,非必日照月臨之下皆然也,必有一方焉如唐、虞、三代之中國。既人力所不通,而方彼之盛,此之衰而不能征之,迨此之盛,則彼衰而弗能述以授人,故亦蔑從知之也。」
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就是說在大昊以前,中國人不過是麋聚鳥集的野蠻人而已,但未必在日照月臨之下的全世界都是如此。肯定在某個地方存在一個比中國更早步入了文明的社會,只不過因為人力不通,所以那邊文明正處於強盛時期的時候,中國這邊由於處於野蠻狀態,而不能知道罷了。而到了中國文明強盛起來的時候,那邊的文明衰落了下去,不能顯示出它的光輝,所以中國這邊也還是不能知道罷了。
這段話本質上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觀點,也就是「文明是由互不相知的各民族分別創始的多遠獨立發生論」。並且這裡還包含了兩個具體的觀點,第一個是文明在空間上的波動起伏,也就是同一時間裡,當中國文明處於蒙昧野蠻狀態的時候,別的地方文明已經相當強大,反之亦然。第二個是文明在時間上的波動起伏,中國從野蠻進到文明(再進一步,還完全可能從文明變回野蠻,王夫之在下面做了論述),而其他地方的文明也會經歷這樣波動起伏的過程。
這段話大膽創新到什麼程度,我們只要對比同期西方的思想就清楚了,當時的西方理解的世界文明歷史,還完全是按照聖經的記載,也就是現在的世界的文明都是從大洪水以後挪亞方舟保存的生命開始而流傳下來的,當西方從傳教士那裡得知中國的歷史長度超出了聖經的記載,還引起了軒然大波。而這時候王夫之卻已經大膽的提出中國的文明並不是最古老的,完全有可能存在比中國更早的文明,更先進的文明,這不能不說是相當有創造力,相當大膽,領先於整個世界的思想。
當然在幾十年以後,西方義大利的維柯(1670-1744)也提出了類似的假說,但他提出的水平卻遠遠低於王夫之,論證的過程帶有神秘氣味,而王夫之則完全是根據理性的推理。
王夫之說「在近小間有如此者,推之荒遠,此混沌而彼文明,又何怪乎?《易》曰:『乾坤毀則無以見易』,非謂天地之裂也,乾坤之大文不行於此土,則其德毀矣」
也就是王夫之先考察近的地方、小的地方(這主要是他根據對中國的一些先進地區,落後地區的考察,這些地區文明與野蠻程度的互相轉化而說的,我偷懶就不在這裡摘錄了)得到的規律,然後再推廣荒遠的地方,經過這樣的理性分析,邏輯推理才得出結論說,當中國處於混沌野蠻的時候,遙遠的別的地方卻處在文明狀態,這又有什麼奇怪的呢?
接下來王夫之進一步提出了這樣的觀點,這是值得格外注意的,也是本文的要旨所在。他說「中國之文,乍明乍滅,他日者必且陵蔑以之於無文,而人之返乎軒轅以前,蔑不夷矣。」
也就是說中國的文明一會兒明亮,一會兒熄滅,將來必定消失退化到沒有文明的狀態,人也退化返回到軒轅以前,沒有一個不是夷狄(「蔑不夷矣」)。顯然這裡的「夷」正是和文明對立的野蠻的同意詞。
王夫之這裡,為什麼要這麼說?他正是看到了當時中國被野蠻的滿清所統治,因此作出了這樣一個大膽的預言,應該說他的預言完全得到了證實。明朝時期中國被西方傳教士看成是世界上最文明的國度,人民也是文明程度最高的,經過滿清兩百多年的統治之後,到滿清末期,幾乎所有的西方人眼中的中國都成為了一個野蠻的國家,人民都是野蠻的半開化的人。歷史的發展完全證實了王夫之悲痛的預言。
為了更清楚的理解王夫之的觀點,我們不妨再看看他的文明進化論的觀點(事實上已經接近生物進化論的門檻了)。王夫之說「故吾所知者,中國之天下,軒轅以前,其猶夷狄乎!太昊以上,其猶禽獸乎!禽獸不能備其質,夷狄不能備其文……所謂飢則呴呴,飽則棄余者,亦直立之獸而已」
也就是說,中國這塊地方,在軒轅以前,也就是夷狄,太昊以上,就是禽獸(在這裡王夫之,已經提出了動物禽獸進化成人的概念,當然明朝正德年間的思想巨人王廷相就已經提出了物競天擇,弱肉強食的概念,可以說是進化論思想的先驅)。
很顯然,王夫之這裡的所說的夷狄不是一個國家概念,不是一個民族概念,更不是一個地域概念,而完全是一個判別文明程度的概念,夷狄就代表著野蠻。
華夷之辨中的「夷」既然代表的是野蠻,那麼與之相對應的「華」當然同樣不是一個民族概念或地域概念,而是代表文明。
華夷之辨的實質就是文明與野蠻之辨。中國傳統觀念里華夷之辨的要害就在於保衛文明,抵抗野蠻的侵略,防止一切野蠻對文明的侵略導致的社會倒退文明破壞的悲劇的發生。即便從現代來看,華夷之辨的思想都是極其先進,不容質疑的。
正是從文明進化,防止野蠻民族對文明的破壞,使社會發生嚴重倒退停滯的宏觀大視角出發,王夫之斬釘截鐵擲地有聲的提出一個論斷「可禪,可繼,可革!而不可使夷類間之」。這話,百年之下,讀來,猶如雷震耳,虎虎有生氣。翻譯成白話,就是說,一個文明國家的政權,可以讓出來,可以繼承下去,也可以革命造反加以變動,但決不能讓野蠻加以統治摻雜。那樣就會導致文明停滯倒退甚至毀滅的災難性的後果,也就是王夫之所說的「中國之文,乍明乍滅,他日者必且陵蔑以之於無文,而人之返乎軒轅以前,蔑不夷矣。」
根據王夫之評傳一書的作者所說,事實上「在王夫之看來,純粹的『夷狄』文化尚有其長處,而如果華夏的文化退化為『夷』,為『野』,那所產生出來的乃是一種更加不祥的新劣種」,中國在明滅亡之後,悲劇性的歷史發展進程,也證實了王夫之的這種觀點,不能不說王夫之的思想實在是具有相當的洞察力。
但王夫之也並沒有因此陷入絕對的悲觀絕望,一方面「他深信『日照月臨之下』,必有文明的存在」,「此混沌而彼文明又何怪乎!」
也就是說王夫之深信,就算中國的文明毀滅了消亡了熄滅了,用他的話說「陵蔑以之於無文,而人之返乎軒轅以前,蔑不夷矣」,但在這日照月臨之下的世界上,肯定還會有別的文明的存在,「此混沌而彼文明又何怪乎!」,只要文明的火種還能在『日照月臨之下』的世界上傳承下去,那也就沒有什麼好怨怪的。
另一方面,王夫之也深信,中國的文明雖然目前處於滿請的殘暴壓制之下,趨於毀滅,但將來一定還會有崛起的那一天,他充滿激情的預言「盡中區之智力,治軒轅之天下,族類強植,仁勇競命,雖歷百世而弱喪之禍消也。」
也就是只要能族類強植,仁勇競命,就算經歷一百個世代,中國的文明也終有消除弱喪之禍,重新崛起的時候!
說到這裡,我們就可以完全明白滿清統治以前中國「華夷之辨」的觀念實質就是文明與野蠻之辨!只有到了滿清統治下,這個概念才被閹割歪曲成一個愚昧狹隘盲目自大的排外觀念,才炮製出什麼「學夷長技以制夷」這種不倫不類的畸形口號,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每讀此史,一聲長嘆!
今天不必自擾是漢人還是滿人。但是必須對歷史有個客觀的態度,對什麼是文明,什麼是野蠻也有明確的是非。
俺以前對華夷之辨的實質理解也是文明與野蠻之別,過多著墨於血統的意義不大。
另,不知誰最先作出凡舉清,必明清一承的論調?
夷狄不是一個國家概念,不是一個民族概念,更不是一個地域概念,而完全是一個判別文明程度的概念,夷狄就代表著野蠻。
華夷之辨的實質就是文明與野蠻之辨。中國傳統觀念里華夷之辨的要害就在於保衛文明,抵抗野蠻的侵略,防止一切野蠻對文明的侵略導致的社會倒退文明破壞的悲劇的發生。即便從現代來看,華夷之辨的思想都是極其先進,不容質疑的。
「在王夫之看來,純粹的『夷狄』文化尚有其長處,而如果華夏的文化退化為『夷』,為『野』,那所產生出來的乃是一種更加不祥的新劣種」,中國在明滅亡之後,悲劇性的歷史發展進程,也證實了王夫之的這種觀點,不能不說王夫之的思想實在是具有相當的洞察力。
看看葡萄牙人對明朝末年的評價,對比英國人馬爾嘎尼對所謂「康乾盛世」的描述,不難得出滿洲人真不愧是野蠻人。
李申在《中國古代哲學和自然科學》說的好,明朝「沒有人號召『師夷之長』,因為根本用不著號召。明朝人對待各種技術的一般態度是:只要好,我就用,不管它來自哪裡。」
滿清統治以前中國「華夷之辨」的觀念實質就是文明與野蠻之辨!只有到了滿清統治下,這個概念才被閹割歪曲成一個愚昧狹隘盲目自大的排外觀念,才炮製出什麼「學夷長技以制夷」這種不倫不類的畸形口號,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明朝正德年間的思想巨人王廷相就已經提出了物競天擇,弱肉強食的概念,可以說是進化論思想的先驅)。
王夫之這裡,為什麼要這麼說?他正是看到了當時中國被野蠻的滿清所統治,因此作出了這樣一個大膽的預言,應該說他的預言完全得到了證實。明朝時期中國被西方傳教士看成是世界上最文明的國度,人民也是文明程度最高的,經過滿清兩百多年的統治之後,到滿清末期,幾乎所有的西方人眼中的中國都成為了一個野蠻的國家,人民都是野蠻的半開化的人。歷史的發展完全證實了王夫之悲痛的預言。


現在的情況是, 有些事終究還沒到無藥可救、天崩地裂的程度。 但是能覺得能爭點,不至於更敗壞,就要掙一點,總比最後什麼都掙不到強。有些事總要頂著壓力去做。這是我的觀點。

------------------------------------------------------最後一次更新----------------------------------------------------

說一個關鍵詞:『病毒式營銷』。

相對來說,對於更早形成的『宋粉』(2006年前後成型),以及更晚形成的『清粉』(2010年前後成型),明粉其形成時間恰好是隨著《明朝那些事兒》的連載(2006以後)和中國國力強盛標誌點的北京奧運會(2008)達到其『狂歡的盛宴』。

而作為一個朝代鄙視鏈,某朝粉的一個特點是自認為自己喜歡的朝代空前絕後,既瞧不起前代,也瞧不起後繼,也就是不承認歷史是向前發展的這一基本的史學規律,『在我之前什麼也沒有,在我之後什麼都毀滅,所以我是最佳最好的存在』。

所以相比其他題材,悲劇性宿命更加適合作為病毒式營銷的內容(雖然宋朝也類似,但是就戲劇性和和更高度的複雜性來說,宋朝很顯然不適合作為營銷的內容),『我是歷史與現實的結合點,也是歷史的終結』,更容易讓中下層人群在這個經濟失去的十年裡面產生『末世感』和『烈士感』,與明末那種時代的人產生『理念共通』。

當『救世英雄』振臂一呼,飽受孤立和邊緣化的(漢族)人們在『我是歷史的高峰』這個圖騰下更容易聚合起來,而當這面旗幟上面寫著『民族主義』這樣新鮮的東西,對於年輕人是再有吸引力不過的。所以更容易通過內容傳播形成孤立個體集合體(『stand alone complex』)。

而當他們攻擊的東西符號化轉為具體形象化,個體的無意識和整個群體的意識表露出來的就是一種偏執、徹底的排外。『在意識形態的荒原上,即便再惡劣,總有播下的種子會生根發芽』。

以上,我不是在發表個人意見,我只是在描述這十年間發生的,已經發生的歷史。

後面會發生的事情:

1、公地悲劇,大量非理性言論充斥某些敏感題材,知乎貼吧化,然後題材封禁化。

2、網路極端事件頻繁化,網路警察介入。

3、虛擬事件變成實體事件,在未來某一標誌事件作為爆點,矛盾公開化和常態化。


最後,借用一句名言:無知是福

--------------------------------------------------------------------------------------------------------

原文是這個(十年前的存留記錄,估計原帖發表時間會更早,很顯然不可能是士雅原創的)

《天工開物》一書的禁毀與發現 轉貼

而針對上文,早就有過闢謠考證

《天工開物》知識普及 《天工開物》從未在國內失傳

而康、乾時引用《天工開物》的《古今圖書集成》,則將「北虜」改為「北邊」。可見當時編纂官已注意到這些字樣是清廷所不容的,同時也證明到乾隆時期《天工開物》並非違禁品,仍為人們引用.楊本還對《天工開物》中其餘錯字作了文字校勘,並加以斷句,頗便讀者。楊本作為清初坊刻本,發行量較大,使《天工開物》在清代繼續流傳於世,也作為後世中外刊行其他新版本時校勘用參考書,起了不小的歷史作用。

所以我還是警告一下那些不想在蒙古和清朝歷史這兩題材上被抓抄襲現行的人,話說這個程度,我不知道你們還有什麼要說的。


我個人覺得有一種觀點很可以解釋這種現象: 距離產生美。

清朝離我們畢竟太近,大量的影視資料詳細,真實地記述了這個落後破敗的東方封建帝國如何在西方文明的衝擊下解體,清代的人民如何在國破家亡的情況下掙扎,天朝虛偽的榮耀被西方人粗暴地撕掉,大清帝國這個詞成為了笑話——而網民是對大清這種恥辱的存在是不感興趣的

而明代距離現在實在有點遠了,留下的不過是文字記載,沒有影片資料,所以大家就可以在這個掛掉的王朝中尋找自己的天朝夢了——雖然他們不知道大清的農民吃樹皮,大明的農民也是吃樹皮的


一個漢人當皇帝,他不需要削弱漢族的力量,他的朝代具有的僅僅是封建時代王朝自身階級具備的對生產力的頑固束縛作用。

一個蒙,滿的皇帝,他不僅僅具有封建統治階級固有的對生產力進步的束縛作用,他還額外的要削弱漢族的力量,從人口,民智,權利分配,人才選拔等方面都要打壓漢族,而這種打壓,必然大損國家整體力量。這是對科技進步及社會進步的額外削弱。

如果沒有這個額外的削弱,也可能我們到了1840時依舊打不過列強,也許就能如沙俄那樣能打一打呢,也許自己就資產階級革命了呢。算了,let it go

當然,這還不是最差的,看我們現在比女人不能看球賽的伊朗強多了,因為起碼忽必烈沒逼我們要麼信長生天,要麼死,皇太極也沒有逼我們要麼信薩滿,要麼死。今天,我們的思想基本還是自由的。政府還是可以罵的,大部分人也是不信宗教的。


1.明在先,清在後。清朝,和明朝有很多共同點。題主,你說反了。


2.沒人拔高明朝。問題的關鍵在於,滿清一朝當下已經被神劇捧上了太空,因此出來幾個為明朝說話的人,在地球上就明顯高出了一截。

3.中國的落後,是從蒙元滅絕南宋開始的。明代中後期,經過100多年的經濟積累和發展,以及西學東漸,明末是極有希望迎來爆發性突破的時期。但是滿清入關後的快速推進和高明的政治策略,使得明代積累幾百年的經濟成果,變成了滿清開拓西部和北部邊疆的軍費,直到鴉片戰爭。

簡單地說,南宋集漢人一半的力量,依託歷代傳統,積累了100餘年的經濟成果,經過色目人之手變成了蒙古人的軍費。

明代集漢人全部力量,積累200餘年的經濟成果,變成了滿清開拓邊疆的軍費。

今天前三十年的成果,和後三十年的成果,極有可能在未來被消耗在西部邊疆。(此處不可細說,畢竟綠乎。)

+++++++++++++++++++++++++++++++++++++++++

+++++++++++++++++++++++++++++++++++++++++

為什麼說中華文化的衰落,自蒙元滅南宋始?


中華文化,雅俗共賞。

雅,上層貴族之文化。俗,下層庶民之文化。雅俗之間,中介


雅文化,或曰上層貴族之精神,以下層庶民為基礎,但不能要求底層勞動人民「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所謂「禮不下庶人」。

俗文化,或曰下層庶民之精神,以上層貴族為引導,但不能強迫上層貴族「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所謂「刑不上大夫」。


1279年,蒙元滅南宋,標誌著雅文化的滅絕。中華文化以雅文化為框架,所承載的禮儀、習俗、科學、技術等方面,隨著士人地位的急劇衰落,均在隨後出現重大斷層

「華夏民族之文化,曆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陳寅恪

中華文化的衰落,是自頂峰急劇墜落,而非逐漸衰老。


此處只舉一例,也是最重要的一例——南宋數學

南宋官學繼承中國歷代數學傳統,最終湧現出秦九韶(1208年-1261年)、李冶(1192~1279)、楊輝(約1238年-約1298年)、朱世傑(1249年-1314年)等傑出數學家——所謂的宋元數學四大家。但蒙元滅南宋,直接使得士人從「四民之首」變為「臭老九」,士人既喪失了政治地位,也喪失了經濟和文化領域的領導權。從草原上來的蒙古統治者,對精緻成熟的漢文化,一無繼續發展之動力,二無積極學習之精神。蒙元一朝,在「漢化」與「反漢化」的高層權力鬥爭中,逐漸走向滅亡。而漢文化中最精緻成熟的果實,則在瓜熟蒂落後,腐爛為塵土。

與中國相反,受到海洋保護(日本人稱之為神風)的日本人傳承唐宋的算學傳統關孝和 17世紀引領的關氏學派中華算學 發展到理論化體系化的微積分水平,建立的「圓理」體系可以計算導數,有中值定理,可以計算二重積分。直到 明治維新時期,才被 日本政府 「和算廢止,洋算專用」的政策廢除。

而同時期的明朝,修永樂大典時,數學方面的書就難以找全,佚失殆盡。更有青年才俊,已經看不懂前代的數學著作,苦於無名師指點。直到明末利瑪竇(1552年-1610年)翻譯《幾何原本》,才又重新接續發展。但此時距離明朝滅亡只剩下三十餘年了。


數學的重要性,相信大家心中有數。

當然,入主中原的滿清更是極為重視算學。

比如,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康熙 組織當時中國的優秀天文學家和數學家,集體編纂了一部 天文數學樂理叢書 《律歷淵源》。其中的第二部《數理精蘊》,由康熙本人直接指導。


1713年(康熙五十二年),康熙在 暢春園 蒙養齋 興辦 算術館,「簡大臣官員精於數學者司其事,特命皇子親王董之,選八旗世家子弟學習演算法。」


1734年(雍正十二年),八旗官學 增設 算學,選「每旗官學資質明敏者三十餘人,定從未時起,申時止,學習演算法。」


1818年(嘉慶二十三年),國子監算學館中,額設算學生,滿洲十二人,蒙古六人,月給銀一兩六錢;漢軍六人,月給銀一兩;漢六人,月給銀一兩五錢。————給漢人名額只有20%噢,呵呵。。。


滿清當然要好好學習算學,但算學如此重要,你們漢人還是少學一點吧!

崖山之後,中國的土地還在,漢人的血脈還在,但漢文化已經殘缺不全。

剔發易服之後,中國的土地還在,漢人的血脈還在,但漢文化已經被扭曲。

PS:太祖所說的堅決反對「大漢族主義」,本人一直不理解。一個上層文化被滅絕,底層文化被扭曲,在二百餘年時間裡只知道辛苦勞作交稅的民族,是如何搞大民族主義的?

PS:中國傳統文化從何時開始衰落,這麼明顯的問題還有人提問,唉。。。民族團結大於天,黨的政策亞克西。

【20:40 2017/4/7】——這是本人提交答案的時間,目測一大波反對者正在湧來。來吧,來吧,來得更猛烈些吧。

+++++++++++++++++++++++++++++++++++

題目下面的詳細內容列舉了15世紀以來的歐洲科學家及其科學成就,這就恰好說明了一點:13世紀的蒙古人消滅了同時處在財富和科技頂點的中華文明和伊斯蘭文明,把中華文明和伊斯蘭文明的科技和軍事成果以實戰的方式傳入了歐洲。兩個世紀之後,15世紀的歐洲開始爆發。最終實現突破(工業革命)的是英倫三島——遠離歐洲大陸各國的戰亂。

而1683年,維也納之戰的勝利,標誌著歐洲在陸地上站穩腳跟,是歐洲開始復興的標誌。

PS:給大家講個笑話——英國人說自己是歐洲人。。。。

PS:再給大家講個笑話——奧地利的出海口在南斯拉夫。。。

PS:最後給大家講個笑話——西方意識形態毀滅了大清,英式改革行不通,法式起義太血腥,美式共和太離譜,俄國革命的終點是改革開放。


【19:15 2017/4/9】目測一大波噴子正在起來的路上。。。

補充一點:為什麼13世紀蒙古人打進歐洲,15世紀歐洲人才開始爆發,中間的200年歐洲人難道在睡覺么?

因為蒙古人帶來的不只有中華文明和伊斯蘭文明的成果,還有黑死病


##########################

雅文化的滅絕,並不代表中華文明之沉淪,反而迎來了俗文化的爆發

何謂俗?——億萬漢人農民。

試問,誰能徹底征服億萬漢人農民???!!!

於是乎,元末農民舉義,蒙古人不過百年就重返漠北。

於是乎,滿清朝廷控制漢人上層,卻對漢人地下會黨屢禁不絕,直至滅亡。

於是乎,日本人叫囂滅亡中國,卻陷入了TG組織領導下華北農民的游擊戰。

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二百七十九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

*******


推薦節目:20170422 大家談 沙特走向與中東局勢

這期節目中的前30分鐘,深入淺出地分析了古代文明的毀滅者——蒙古人,消滅和摧殘人類古代文明的兩大頂峰——中華文明和伊斯蘭文明的過程和後續影響。

********************************************

+++++++++++++++++++++++++++++++++++++++++++++++

剛剛去逝的吳老先生,對中國古代數學發展史,有精深的理解。下文是一篇紀念文章:

發達了兩千年的中國數學在近代落後,吳文俊怎麼看-孫武

PS:此文依然不敢碰觸真實的歷史——蠻族入侵,導致文明中斷。

PS:民族團結大於天,黨的政策亞克西。


明朝:

皇帝:你知罪嗎?

大臣(微低頭):臣,不知,臣雖萬死也得進言.

建奴:

酋長:你知罪嗎?

大臣(迅速跪在地上,磕頭如搗蒜):奴才該死,奴才死罪!皇上饒命!

明朝:

皇帝:各位愛卿以為如何?

大臣(七嘴八舌):皇上,如果不依老臣之言,則....

建奴:

酋長:各位愛卿以為如何?

大臣(誠惶誠恐):這個,奴才昨晚想了一晚上,奴才想,奴才的主意再怎麼好,也沒有皇上的英明哪,乾脆就不用想了,只按皇上的意思忠心辦事,比什麼都好....

明朝:

太監:(拍馬屁N句,皇上面帶微笑)

大臣(打斷他):皇上,故宦官專權,禍國殃民,閹黨不足以謀政,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昔唐太宗有魏徵而國治,玄宗用李林甫而國衰,還請皇上親賢臣遠小人哪!

(皇上愕然,微忿)

群臣。。。。(七嘴八舌):臣等與閹黨勢不兩立!

皇帝(無奈):退朝!

建奴:

公公:(拍馬屁N句,酋長面帶微笑)

大臣:皇上明鑒,X公公忠心愛國,此乃國家之福,但這也是皇上英明,皇上之深謀遠略非奴才們能及,這才有臣下的忠心哪。(又是馬屁N句,皇上更高笑)

群奴才。。。。(繼續馬屁不斷)

酋長(爽朗大笑,可以想像張鐵林飾滿洲酋長的樣子):好了好了,不要再說了,此事就這麼定了,退朝!

http://bbs.tianya.cn/m/post-333-200239-1.shtml

這是個段子嗎?說是也是,說不是那些建奴的隔世奴才們也大可以跟我摳摳字眼,咱們來聊聊可以斟酌著換換哪些字。嗯,題主一張嘴說明朝和建奴差不多,其實人和猴子的基因對比也差得不多,你是暗示你是沐猴而冠?!


高贊回答了歐洲人如何看待明朝,我們再來看下亞洲人西亞波斯人如何看待明朝中國,第三方視角客觀公正。

阿里·阿克巴爾的《中國紀行》寫成於一五一六年,正當中國明武宗正德十一年。
波斯旅行家賽義德·阿里·阿克巴爾·哈塔伊於1500遊歷中國,於1516年在當時奧斯曼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用波斯語寫成《中國紀行》一書,作為禮物奉獻給土耳其素丹賽利姆一世。
《中國紀行》到19世紀才在伊斯坦布爾皇宮檔案庫中發現,引起各國學術界的重視與研究。先後被譯成德、英、土耳其等文,因為它是繼13世紀《馬可·波羅遊記》、14世紀《伊本·白圖泰遊記》後全面介紹中國的文獻。

現在回到阿里·阿克巴爾的《中國紀行》,我認為其中有很多有用的資料。我現在按原書的次序先在下面列舉幾條,然後再加以分析:
  在第三章里,作者談到中國招待外國人時寫道:
  「我們在中國內部旅行一百天,每天都熱熱鬧鬧,所有的必需品都能得到。」
  在第四章里,作者寫道:
  「在世界上除了中國以外,誰也不會表現出那樣一種井井有條的秩序來。毫無疑問,如果回教徒們能這樣恪守他們的教規——雖然這兩件事無共同之處——他們無疑地都能按真主的良願成為聖人。」
  在第六章里,作者寫道:
  「整個中國人,從平民到貴族都懂得懂禮節。在表示尊敬、榮譽和沿守禮節方面,世界上沒有人能和他們相比,」「中國人非
  常守紀律,無人可以相比。」
  在同一章里,我們讀到:
  「誰也不敢違反法律,向真主保證,這裡沒有誇張,都是事實。」「他們的法律和規章十分完善嚴明。」
  第九章記載各地的物產:麝香、金銀酒器、瓷器,又記載了北京挖掘的人工湖。書中講到中國燒「黑石頭」(煤),講到貴州的藥材、福建的麻、絲綢、彩緞,特別細緻地描述了南昌的瓷器,和闐的玉石。
  第十一章講中國奇妙的手藝,其中有胸外科手術。作者寫道:
  「我相信,如果誰在中國遊歷一個世紀,他每天都能看到從未見過的奇蹟。」
  第十五章講到來中國的外國使臣和商人,他們用獅子換東西,每一頭獅子可以換回三十箱財物。其中有衣料、緞子、布匹、鞋襪、馬蹬子、鐵馬鞍、剪刀、針。
  第十七章講連綿不斷的農田。在山坡、沙漠和砂石地區運土造田。我們有兩三個月都在樹蔭下行走。
  第二十章又強調說:「中國人非常守法。」
  第二十一章講中國的畫院。作者寫道:
  「在中國有三件東西只有天堂才能找到與其比美。那就是蜜棗,又大又甜。還有兩種花,一是罌粟花,二是蓮花。」


都在下坡路上,清朝落後於世界的程度比明朝更甚。恰恰又是它遇上了列強侵華,還割地賠款交出租借,首都被攻佔兩次,國民在洋鬼子面前備受欺凌。我覺得稍有良知的人,不論朝廷是那個民族建立的都應該罵它個狗血淋頭。

為了防止被別人說是明朝粉,我就這麼說,同樣是菜鳥,你清被揍出翔,還賠得就剩褲衩,不罵它罵誰?


拔高明朝是對吹捧滿清給滿清洗地行為的逆反。

因為滿清花了百年時間編寫的《明史》把明朝黑到渣了,而且滿清把自己吹捧地天花亂墜,我大清的好奴才們藉助影視給滿清塗脂抹粉,辮子戲吹捧「我大清」到讓人噁心,所以隨著《明朝那些事》、《竊明》等網路小說的火熱,人們發現明朝原來並沒有那麼壞,人們藉助明朝來作為滿清的對立面。

如果這算拔高的話,那的確是從《明史》里拔高了明朝的形象。

我對明朝沒什麼感覺,但我強烈反對任何為滿清洗地的言行。

明朝的確落後與世界了,但仍然在前進,滿清是乾脆往反方向跑。

明朝滅亡不是悲劇,滿清的建立才是悲劇。


PS:原來的回答里有「滿遺包衣」這樣的字眼被舉報不友善,我投訴了好幾天才給恢復帖子。

好了,現在改成「我大清的好奴才」,這樣某些人滿意了吧?這可是誇你們,畢竟在我大清,旗人包衣是以好當奴才、當好奴才為榮的,這是滿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轉自貼吧,侵刪

中國的數學天文科學在元朝時發展到了一個極高的水準,大科學家竺可楨把元朝稱作「中國古代天文學極盛時代」。
元朝中國不僅擁有當時世界最先進的曆法——《授時歷》,以365.2425天為一年,和實際地球繞太陽一周的周期只差二十六秒;與世界所用格里高里歷一年周期相同;更擁有當時世界最先進的天文儀器——郭守敬製造的簡儀、候極儀、玲瓏儀、渾天象儀等十三種儀器,機巧精密勝過前代,《大英百科全書》里記載郭守敬所制簡儀等儀器要比丹麥天文家第谷所發明同樣儀器早三百年。
明人徐光啟的奏摺里也對元朝郭守敬的《授時歷》做了不遺餘力的讚美:「乃守敬之法,三百年來,世共推歸,以為度越前代。」
當郭守敬逝世三百年後,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在南京看到明初從北京運到南京的郭守敬天文儀器,不禁讚歎說:「其規模和設計的精美遠遠超過曾在歐洲所曾看到和知道的任何這類東西。這些儀器雖經受了二百五十年的雨、雪和天氣變化的考驗,卻絲毫無損於它原有的光榮。」 但是由於南京與北京的地理緯度不同,所以元大都的儀器不適合在南京使用。利瑪竇因此嘲笑明人說:「至於日晷,他們知道它從赤道而得名,但還沒學會怎樣依照緯度的變化擺正日晷。」
由利瑪竇的話,可以看出天文科學明朝時代遭遇了可恥的倒退。這一現象更為清楚的證據是李之藻對於利瑪竇所帶來的西洋天文儀器的高度讚美:「觀其所制窺天窺日之器,種技精絕,即使郭守敬諸人而在,未或測其皮膚,又況見在台監諸臣,刻漏塵封,星台跡斷,晷堂方案,尚不知為何物者,寧可與之同日而論,同事而較也。」
元朝這麼先進的天文科學為什麼在明朝得不到發展,反而迅速衰落了?
事實上,竺可楨早先也提出了這一問題:「我們天文學從兩漢經唐宋元各時代統代都有進步,為什麼到明朝卻會墨守舊法,停頓下來呢?」
他自己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是「大概明朝提倡理學,以八股文取士,使一般知識分子統把時間化在玄而又玄的八股文上,是一個大原因。」
竺可楨的回答應該說確實道破了個中一個重大原因,然而,卻還不是更重要的原因!
事實上,明朝建立以後,不僅律令禁止民間學習和傳授天文,更將其禁令擴展到整個天文學領域,尤其是禁止私習曆法。研製新曆,改革舊曆,歷來是推動中國古代天文學向前發展的一個動力,而全面禁學天文的做法,則斷 絕了天文人才的廣大來源,毀棄了天文學發展的群眾基礎,從而導致中國天 文學發展出現低谷。這一愚昧的禁令,早在朱明流氓文化早期興起時就漸露端倪,《明太祖實錄》卷十六里記載了朱元璋割據自雄時無端殺害民間天文人士的歷史——「寧越有女子魯氏,自言能通天文,誑說災異,惑眾。上以為亂民,命戮於市。」
這種靠屠殺來威嚇人民禁止學習天文的野蠻作風,實質上是流氓文化的反文明性的體現!
朱明流氓文化的反文明性還體現在豬院長野蠻砸毀元惠宗的計時宮漏這件事上!
當時元惠宗在郭守敬所造大明殿燈漏基礎上技術革新另制計時宮漏,「高約六七尺,廣約三尺,造木為櫃,陰藏諸壺在其中,運水上下,柜上設四方三聖殿,櫃腰立玉女,捧時刻籌,時至輒浮水面上,左右立二金甲神人,一懸鐘,一懸鉦,夜則神人自能按更而擊,無分毫差,當鍾鉦鳴時,獅鳳在側者皆翔舞,櫃東西有日月宮,飛仙六人立在宮前,遇子午時飛仙自能耦進,度仙橋,達三聖殿,已而復退立如前」,這一偉大發明,是中國鐘錶史上的輝煌。然而,朱元璋在手下敬獻這座計時宮漏的時候,卻以為「奇技淫巧」而下令毀滅,從而使得這一先進計時工具成為絕響。
我們不能不看到,正是因為懾於朱明政府的淫威,當時的人們不敢冒著生命危險圖求進取,所以明朝天文科學工作也墨守陳規,毫無生氣,甚至最後乾脆失傳。這樣兩百年發展下來,怎能不出現可恥的停滯和倒退?
大元當時領先歐洲400多年的高次方程解破著作《四元玉鑒》,到明朝中期演算法就完全失傳,只在朝鮮保存有一些模糊字句,到清朝才被大清派往朝鮮的官員意外發現帶回殘版,組織學者重新破解,康熙年破解出了線性方程解演算法寫成方程論當時就使得西方傳教士頓失氣焰,而康熙時期寫的《方程論》,雖稱融貫中西所得,有了不少突破與創新,但對於元朝《四元玉鑒》而言那也是不全的,只是《四元玉鑒》內的一部分加上利用西學創新的部分,完整的《四元玉鑒》內容是到乾隆-嘉慶時期才被嘉乾學派完全求證出來,可見明朝破壞力之大!!!
明朝落後到了聳人聽聞的地步,明朝的文化基本就是淫書與五行八卦邪說,天工開物在清數量太少就是因為裡面五行理論太多,被有識學者自發抵制,在明朝這近300年里把之前幾乎全部科學知識都丟了,到明中期甚至全國已經無人懂得編算日曆,到後期曆法偏差極大,農耕已不能循歷而行,整個中國過著連今天到底是初一還是十五都不清楚的日子,最後完全依賴外來天主教徒編歷,可外來天主教徒不懂農曆也不是什麼天文學家,於是只管用西洋歷胡亂推演農曆,結果依舊不合農時,導致糧食減產。
中國古代學術資料在明朝幾乎全部失傳,例如數學方程方面僅剩一些不知所云的結論,因此無人可懂,但五行理論則日益盛行,以至明朝的所謂科學全是五行八卦說,到明末一些明人已經自暴自棄到了極點,例如徐光啟請洋教士翻譯了幾何原本前六章,不知是怕觸犯明朝散布歪理的法律還是有意不願教,這幾何原本的前六章省略了最重要的東西,也就是所有的邏輯推理部分,只有結果沒有推算過程,極為生硬難懂也無發展之可能,但徐光啟卻說《幾何原本》有 「四不必」:不必疑,不必揣,不必試,不必改。而相反地,卻把中國古代 數學說得一錢不值,「所立諸法蕪陋不堪讀」,在《刻同文算指序》中又說 「網羅藝業之美,開廓著述之途。雖失十經,如棄敝履矣」!!!這就是明粉吹噓的所謂大明偉大數學家!
整個明朝時期中國除了失傳以前幾乎所有的數學天文學以外沒有任何科學性的理論誕生,明朝與數學掛鉤的著作只有1個珠算,除此以外就是徐光啟之流明末引進的閹割版西方數學資料,也就是近300年歷史裡連一個具有正確科學理論的學者也沒有出現過。毫不誇張的說,明朝的數學,天文學與物理方面理論知識連商周時期都不如,連商周時期都還能自行修正曆法誤差呢。
明朝不僅在數學天文學上退步了,在經濟學上也有巨大的倒退!元朝的紙幣經濟十分發達,結果農民出身的朱元璋根本不懂,亂髮紙幣,導致紙幣瘋狂貶值,無數人的積蓄化為廢紙,最後結果就是紙幣被廢,明朝人要做生意只能隨身攜帶剪刀和小秤,用來剪碎銀子稱重,你說搞笑不搞笑?


大航海時代後歐洲(準確說是西部歐洲)的迅速崛起是有很多因素的,包括文藝復興所帶來的知識爆炸與普及、新大陸的發現所帶來的豐富資源與人口的消化,還有自身已經積累下來的工業和社會基礎。這種成功模式是眾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對其他文明圈來說有很大的不可複製性,所以談論在什麼時候落後完全沒有任何意義,坦白講從目前TG教育下的所謂「落後」的標準來看,非西歐文明圈在明朝中期都算「落後」,甚至就算西歐內部不同國家間的水平也有高低不一

如果所謂「落後」實際上是以西方文明進程為藍本的判定標準,那麼唯一具有些許可比性的,就是不同文明或政權在意識到西方文明的先進之處時採取了什麼樣的態度去面對

中國的西學東漸始於明朝,但實際上西學在中國的傳播並不適合用明代與清代這種簡單粗暴的一刀切,更確切的區分法鄙人認為應是「明末清初」,「清中期至一鴉」,以及「一鴉以後」。一鴉以後就不多說了,反正是給揍開了國門,不改變也得變了,而且跑的居然還沒有隔壁島國快,這鍋讓誰背是沒啥爭議,再黑感覺就像在鞭屍了。這裡我就只比較一下西學在「明末清初」以及「清中期」存在哪些不同。

明末清初時期西學的特點主要有1. 西學人士帶有較重的洋教色彩,具體表現為這個時期崇尚西學人士多具有天主教背景,在這個背景的支撐下,當時的西學人士注重翻譯當時傳教士所引進的西方書籍,對於西學的概念可以算得上是「原汁原味」;2. 西學的普及面更廣,尤其是在江南知識分子群體中,即使是方以智、王錫闡以及梅文鼎這樣被清粉津津樂道「劃歸為清代科學家」的學者,其實都與在明末產生的這種西學研究氛圍是分不開的;3. 來自上層的壟斷和阻力較小,受到實學思維的影響,注重西學與治國實踐的結合。這點我們同樣可以看到,所謂在清代頒布的新曆法,其實早在崇禎朝時期就已在西方傳教士的幫助下進行。

之所以把「明末清初」聯繫起來看,就是因為這個時期西學東漸的過程確實沒有因明清易代而中斷,入關初期的滿族統治者為了制衡舊貴族勢力而對西學群體採取了相當程度的寬容,但相對的我們也不能忽視,在這個時期所創造的西學成就,也是延續明末的風氣和成果,甚至有學者認為這個時期所活躍的西學人士,大部分還是明朝的遺民。所以將這個具有連續性的時期強行以明清作斷代是不妥的。

然而這個趨勢到了康熙以後就不同了。康熙個人雖然對西學表現出了濃厚興趣,但又視西學為「雙刃劍」,既垂涎西學的實際效用,又忌憚西學背後的潛在威脅。這種矛盾心理事實上奠定了之後100多年西學研究的基調,也就是「清中期至一鴉」時候。這個時期西學研究開始向少數統治機構集中,且側重點在於復古,也就是致力於探究古人已經失傳的演算法,加上雍正以來限制西洋書籍的引入,導致更加先進的西方數學在朝廷的嚴密監控下被束之高閣,難以重現明末清初時西學東漸的輝煌景象。

這裡以測繪技術為例

在這種背景下,我們也不難理解,為什麼經常被清粉拿來鄙視明朝科學的《幾何原本》後九卷的翻譯實際到了徐光啟之後的兩百年才完成了,因為中間存在了一個世紀的沉寂期啊!

這鍋難道不應該是大清的嘛?


話題太大,前段時間看了一個採訪文章覺得挺好,很有道理。貼過來一些內容共享吧

楊念群出了本書:生活在哪個朝代最鬱悶
這個採訪就是針對這本書的內容:

國曆:由於朱元璋起兵有一種獨立戰爭的意味,他也就成為了漢民族的解放者,在道德上有天然的優越性。因此明代讀書人好像都矮了半截。口口聲聲說「君父」如何如何,這在以前是沒有的。您怎麼看待這樣的變化?您在《生活在哪個朝代最鬱悶》中提到,您最喜歡晚明,能說說是什麼道理?
楊念群:朱元璋出身底層,由於自己文化不高,所以就有意地壓抑士人。與其他專制王朝相比,其實也沒什麼特別。當然,如果你和宋朝比就差遠了。你要是和清朝比又好一些。清朝君臣是主子和奴才,比明朝的君臣父子更甚。不過,從明朝開始到清朝,讀書人的地位在逐步的降低,這是一個事實。比如明朝,朱家王爺們薪俸特別高,官員的薪俸特別低。儘管明朝皇帝改變了對讀書人寬厚的政策,但讀書人的空間仍然比較大。
近世中國,儒家有兩個高峰,一個是朱熹,一個是王陽明。朱熹更強調一種制度建設,於是宗族在朱熹以後變得非常普遍,並在明清社會延續了下來,成為儒家思想的根基。明代繼承了宋代的傳統,讀書人一直擁有集會結社等基本權利。比如,明代講學的風氣很盛,書院遍立,流派紛呈,讀書人集會、結社,實際上就是今天說的學術、思想自由。在蘇州就有過上千人的集會,大家席地而坐,暢所欲言,還支起大鍋做飯。這在清朝是絕對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不可能有一個朝代是完美的,我喜歡明朝也是相對的。相對於清朝,晚明是一個適合於讀書人生活的時代。清朝的皇帝非常強勢,這種強勢帶來了帝國空前的版圖和盛極一時的武功,但強勢的後果就是人民被迫放棄個人權力,甚至是尊嚴。
與清代不同,明代的讀書人有著自己的精神力量,民間社會的能量很大,這就對讀書人形成了一個有力的支撐。很多人不畏廷杖,冒死進諫,皇帝真是沒辦法,打死他吧!反而在道德上是把他拔高了,皇帝卻要落個昏庸無道的罵名,諫臣以死博得了名節。海瑞的例子恰恰證明了明代的士風。清朝就變了,明末還有死諫的大臣,抗爭的士子。清朝呢?書院不能開了,集會不能講了,士風也就完了。換言之,民間社會沒了,道德支撐也沒了。你死諫的結果就是被殺頭,然後什麼都沒有。
在西方,知識分子的價值就在於批評。我想在任何時代,統治者還是需要鼓勵讀書人說話。當然這需要一種制度安排,不能因為讀書人的「閑話」就不能正常行政了,比如明朝末年,讀書人以大義左右朝政,影響用人、施政,確實是問題。東林黨人最後能操控科舉的名額,逐漸形成了利益集團,這肯定是負面的。但是,任何時候都不能封殺讀書人的聲音。萬馬齊喑是最可怕的。

把你抬高,你就厲害,皇帝貶你,你就完蛋。如果僅僅以這種標準來看,宋代肯定是讀書人感覺最好的時期。但是反過來講,如果你生活在一個多元文化中,精神上或許更加有張力。
國曆:在您的書里把清代描寫成讀書人生活狀況最糟糕的一個時期。康雍乾三朝搞文字獄,對讀書人精神上的壓抑究竟有多殘酷?
楊念群:文字獄是一個系統工程,並不針對個人。有些很著名的文字獄個案,幾乎不可思議。一個瘋子說了一些瘋話就被杖殺。其實,大家都知道他就是個瘋子、精神病,完全可以免死,但就必須杖殺。這就是一種控制,叫你感受到一種恐怖。當然,這只是文字獄的一個方面。
實際上,文字獄是一種全面控制社會輿論的技術手段,幾個大的案子不過是冰山一角。康熙年間的文字獄,雖然有名,但處理相對比較輕。雍正時期的「曾靜案」基本採用了一種思想改造的形式。乾隆時期的文字獄最為嚴酷,超過一百件。但那時候沒有互聯網,誰知道啊?似乎對讀書人的影響並不大。
文字獄的升級不在於發生的頻次,而在於技術手段的臻於完善。比如修訂《四庫全書》,以建設國家級文化工程的名義征書,表面上是要徵集歷朝歷代的書籍進行文化建設。實際上,征書的過程就是毀書。
這個過程還是對官員的培訓,培養他們的政治嗅覺和控制技術。在修訂《四庫全書》期間,乾隆皇帝用諭旨教導各地督撫,征什麼樣的書,禁什麼樣的書,逐漸培養官員的政治嗅覺。官員們必須猜皇帝的心思,又不能做得過了,這裡邊輕重的把握,分寸的拿捏,學問大了,經過長時間的調教,官員們逐漸形成了條件反射。這個過程就是專制體制的一種自我建構,大清國逐漸培養出一大群「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庸官,也就造成了輿論空間越收越緊,讀書人說話的權力最終被完全被剝奪。
國曆:雍正朝的「曾靜案」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案件。雍正和乾隆使用完全不同的方法對待曾靜。雍正與之對談,並把他變成一個宣講員,到各地講自己的錯誤。乾隆呢?一登基就把曾靜殺了。您怎麼看這兩種處理方法?
楊念群:雍正的辦法近乎於一種思想改造運動。在反右運動和「文化大革命」時期,都是使用這種辦法,叫你寫思想彙報、自我檢討,讓你自覺自愿地去糟蹋自己。但是,乾隆的控制技術並不比雍正差,雍正和乾隆的方法相結合,一方面改造你,一方面控制你,最終完成了大清帝國對輿論的完全控制。
雍正年間,年羹堯獲罪之後,錢名世以 「曲盡諂媚、頌揚奸惡」的罪名被革去職銜,發回原籍。雍正親自寫下「名教罪人」懸其門。日後每月初一十五,常州知府、武進知縣會到他家門前檢查該牌匾是否懸掛。不僅如此,雍正還發動385位文臣寫詩文聲討其「劣跡罪行」。這些詩文雍正皇帝會親自審閱、修改,有些官員因為寫批判錢名世的詩文不用心,被雍正批為「浮泛不切」,並發還重做,雍正要利用「斗」 錢名世,提高官員們的「境界」,不配合的、不用心的、應付差事的,都被視為不可靠的,因此有官員因批判錢名世不力而被革職流放。最終文章全由雍正帝審核通過後,交付錢名世輯成專集,題為《名教罪人詩》,用上好的宣紙刻印,刊行全國。


元我不清楚也不想討論,但是我覺得滿洲把蒙古都坑成那樣兒了,對待你們漢族人更不會手下留情吧。而且蒙古人也不幹過河拆橋的事。


有些說的挺有道理,有些就是扯淡了。還《天工開物》從這片土地消失了,艾瑪真是聞者落淚。

《(嘉慶)沅江縣誌》物產志:《天工開物》曰:今天下育人民者,稻居什七。《(光緒)永壽縣誌》卷四:《天工開物》:石炭有三種,一日明煤,二日碎煤,三日末煤。--------這是開天眼還是?


最有意思的是這本書實際上還在《續修四庫全書》當中,當然這個不能當做證據,康熙年間的《古今圖書集成》和乾隆初年的《授時通考》也都有大量引用天工開物,乾隆這個作詩廢的一首詩還引用過。

現在貴乎已經淪落到小學生抄作業了嗎?只管照抄都不管對錯?

滿清的圖書編撰當中存在修改、篡改、隱匿清朝不利的一些字句,但是焚毀、修改、民間不流傳而收藏大內這是有區別的。

在鴉片戰爭之後,武備志都照常印刷了。以及這個答案有旁友們非要看成洗地,那也請自由的……隨意吧。


我發現有些人的思路是這樣的:

如果說滿清沒有入關,只是在關外建國

那麼在他們的設想里,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自殺,然後江南成立了南明小朝廷

李自成佔中原,張獻忠佔西部,三足鼎立

然後一直維持著這種狀態,直到近代英國拿著槍炮扣關,期間經濟科技文化什麼的都幾乎停滯,沒有發展

於是他們得出結論,中國落後的鍋不該由滿清來背,應該由明朝來背


其實,落後西方什麼的,這個倒不是重點。
你難道不覺得,一個朝代與前朝有很多極多共同點,這本身就不正常嗎?明朝相對清朝,已經是古人了,尤其對清末的人來說,明朝人是兩百多年前的古代人。
你與古人生活狀態有很多共同點,幾乎一樣,你覺得這很正常?
清朝在明朝之後又過了幾百年,還跟明朝時期很多共同點,只能說明半點發展也沒有。清朝歷時276年,這麼長的時間,正常來說,清末的中國應該遠超明朝才是,卻一直停滯在明末,甚至還不如明末的狀態。
可見清朝的朝廷是很不稱職的,被罵真不冤枉。

想想吧,清朝1912年滅亡的,新中國1949年建立,這期間是中華民國時期的三十幾年,民國是個廢材一般的朝代,但這期間,中國的發展就比整個清朝要大。
到如今與清末相距不到一百年,現在網友如果說我朝跟大清國時期有很多共同點,那是打算罵人的。


清代科學家在天文、數學、物理、化學、農田水利、醫學等自然科學的各個領域作出的重大貢獻,以及他們在國際上的地位。他們的研究成果,或居於世界領先水平,或與世界保持同步,或為中國獨創。如方以智的三棱晶能把光分成五色,比牛頓分光實驗早30年;孫雲球發明探照燈比俄羅斯人製造成探照燈早98年;黃履庄發明世界上第一輛自行車;薄珏製造千里鏡用於發炮比西歐各國早15年。再如,《物理小識》中記載中國煉焦的方法比歐洲開始煉焦早146年;王錫闡天文學研究成果與歐洲古典天文學成果相比,不相上下,中國還略勝;張履祥在《補農書》中總結的小麥移種技術,比國外早300年;陳司成是世界上最早用砷劑治療梅毒病的實踐與成果,早於西方近百年;戴煦對冪級數的研究成果比法國數學家的成果早29年。


對明清科技實在不想說太多……以上以下都是百度粘貼過來的……我唯一想說的一句話就是:「不了解就沒有發言權」。 @士雅


@士雅

我過去一直關注著你,但現在實在受不了了,明顯睜著眼說瞎話,我看著難受。看來同為皇漢,你和@狐狸晨曦 不好比,以你的水平我打死也不會相信你自己會信這狗屁文章。《天工開物》居然能成為失傳書籍,我不知道你寫這種言論的時候良心會不會痛。

比如你所謂的「黨爭能夠連綿不斷」,我不知道這為什麼居然也成了明朝開放大氣的表現,我學識淺薄,但印里似乎中國曆朝歷代似乎都不缺激烈的黨爭。

又比如你講了黃宗羲的例子,我突然也想起一個故事想說說,崇禎年間湯若望搞《時憲歷》,結果在明朝就沒能發布。為什麼沒能發布呢?明粉反正號稱是因為明末戰亂所以發不了,嗯,亂的能發售絕版圖書《天工開物》,發不了《時憲歷》。至於到底什麼原因,我們看看接下來的故事就行了。明亡後,湯若望再把這玩意兒獻給清廷,然後清朝大臣就吃不消了,到處嗷嗷亂叫, 他們反對什麼呢?按楊光先的話就是「寧可使中夏無好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大臣們群情激奮的結果是湯若望還差點被凌遲最後僅以身免,而其副手卻全部被殺,新發被廢。 於是楊光先接手曆法,他本人不懂這些玩意兒,於是就拿著舊法發布,但效果卻糟糕得很,導致一年竟有兩次春風、秋分。皇帝最終看不下去了,又重新用了湯若望的新法。

我想清初朝臣們能在皇帝要求的情況下上數學課時打呼嚕,還有楊光先的這一句「寧可使中夏無好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這些想法想必也不光是他們「」自己發明、憑空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正是整個明朝思想界的發展趨勢導致的必然結果。」 吧。


還有比如李贄活到70歲,這難道也是值得誇耀的事情了?原來他不是死於明朝手上的?

隔壁清朝戴震難道不是大思想家嗎?據我所知,他可比比明朝那群賣雞湯文的要強多了。就是你吹捧的黃宗羲在思想上也遠不如他,這人最後還是善終啊,各個角度完爆李贄嘍?

可我沒見過哪個清粉吹噓他啊?

因為清粉要臉啊,誰不知道這人是體制外產物啊。包括你們明粉吹得那些個人物,幾乎都是體制外產物,非體制外的如徐光啟也是鬱郁不得志形的,說出來不嫌丟人啊?

我不知道為什麼明粉可以嘲笑清粉所愛的號稱文學巔峰的《紅樓夢》是體制外產物,卻毫不吝嗇的吹噓自己的李贄,李時珍。


又比如清朝的科學著作,我不知道李善蘭算不算數學家,我不知道梅文鼎算不算數學家。我不知道《數理精蘊》算不算數學著作。

李善蘭和梅文鼎在清朝一初一末,兩大數學奇才,完爆明朝所有數學成就,謝謝!

還有你最初吹噓的一些農業手工業的所為科技,在清朝哪怕就是終末期,依然是世界第一,謝謝!

實際上拿明朝和清朝比科學著作本身就是一件不公平的事情。

不好意思,不公平是對明而言的。

清朝在這方面完爆明朝!

畢竟你明朝西學學了多久?隔壁清朝又是多久?

現在居然在明粉嘴中成了明朝完爆清朝了?

又比如吐槽鄭和下西洋,這玩意兒也能吹了?首先這勞民傷財的論調就是明朝大臣們一直在說,而且就結果而論,他們也沒有說錯。

最簡單的一種反駁方法,既然下西洋這麼好,為什麼明初之後沒有一個皇帝在幹了?

明粉不是吹萬曆正德不是吹的很兇嗎?

明粉眼中,資本主義萌芽不是和資本主義一個意思嗎?如此富饒的大明怎麼也不下西洋了?

前幾天知乎上不是還有一群人吹正德多活幾年,完爆歐美嗎?怎麼他也不去下西洋?

他們難道又成了名族罪人了?


我還聽說最富有科技力的永樂大帝,他的第一大科學家名叫胡元澄,恩,安南俘虜。原來完爆世界的明朝火器,居然還要向越南猴子取經。

至於火器,我不知道是要吹那個糜爛數十里的大將軍炮 ,還是久已失傳的星空艦隊寶船。

要說真黑明朝,我大明占卜科技才叫領先世界一千年。這才叫真黑:(轉)科普:領先世界五百年的大明軍事算命科技_歷史吧_百度貼吧

我《武備志》也是明末的傑作,應該和《天工開物》一起受世人膜拜才行嘛!

畢竟明朝發達到徐光啟能喊出:「 算術之學特廢於近代數百年間耳 」!

每次聽到有人吹徐霞客的時候,我都想可能是北魏無人吧, 所以酈道元名聲不顯,北魏這大科學家就這麼沒落了。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非常厭惡明粉,朝代粉這玩意兒本身就容易偏激。而明粉更是網路歷史界的毒瘤,明粉竟能集眾朝代粉之所短,不得不令我佩服。開始寫這文章的時候我還態度有點沉重,後來寫著寫著,不禁笑出了聲,所以剩下的滿腹牢騷不得不就此擱筆了。


推薦閱讀:

如果讓你穿越回明末清初,你會選擇誰並做些什麼,又可能改變什麼?
雍正上台後把「八阿哥、九阿哥」改名為「阿其那、塞斯黑」,這兩個名字是什麼意思?
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的事實真的如網上流傳的那樣誇張嗎?
如果張居正改革不被反攻倒算,明朝能撐得過1644么?
太平天國時,英國稱願意幫助太平軍消滅清朝並平分中國,被洪秀全拒絕了。為啥清朝卻開門揖盜的賣國?

TAG:明朝 | 清朝 | 地緣政治 | 中國古代歷史 | 中國朝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