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的沙漠全部綠化了,會不會產生不好的氣候影響?
記得以前看過一期人與自然,大自然中的森林大火併不是壞事(非人為)。是一種生態平衡。現在如果有神或者外星人一夜之間把全部沙漠變成綠洲,會不會影響全球的大氣環流或者水分之類的?
謝邀。會。
不過會到什麼程度要看外星人是如何改造的。是連地表、氣候一起改造成了適合植物生長的環境,還是只是單純的「綠化」。後者會變回來的。前者的話,可能造成全球性的影響。具體如何影響很複雜,以我的地學水準恐怕不足以說得很全面,我就講個本專業相關的例子吧,這是一個發了Nature的研究。
臭名昭著的沙塵暴起源於地表破碎度高的荒漠地區(如我國西北),可以氣溶膠的形式遠征數千至上萬公里,沉降於遠洋。路過城鎮時可能為霧霾獻出一點愛,順便吸附城市污染物。然而這個討厭的東西對海洋生物很重要。因為它攜帶了大量的鐵。
鐵是浮游生物所需的營養元素,也許還是某些海區生物生產力的限制因素(鐵限制假設,Martin,1988)。但海洋生物所利用的是何種形態的鐵,迄今並無定論。
一般認為只有可溶於水的鐵才能為浮游生物吸收。二價鐵在水中的可溶性高於三價鐵。在中國西部的黃土中,二價鐵佔總鐵量的0.4%;隨著氣溶膠的遠距離傳輸,三價鐵逐漸轉變為二價鐵,到北太平洋上空時,二價鐵佔總鐵量的55%以上[1]。由此,鐵在海洋氣溶膠及雨水中的溶解度大增,得以被表層海水中的浮游生物利用。
由於光合作用,浮游生物的繁盛可促進海洋對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吸收,進而與全球溫室效應直接相關。
另一方面,海洋生物生產並排放二甲基硫(DMS),在氣溶膠及海洋雲層大氣中,可經由硫鐵耦合反應生成硫酸鹽氣溶膠,同時三價鐵被還原成二價鐵,導致如下循環變化:
浮游生物增加 =&> 二甲基硫排放量增加 =&> 海洋大氣中硫酸鹽氣溶膠增加、二價鐵增加 =&> 浮游生物增加
如此反覆,可見下圖[2]。
硫酸鹽氣溶膠可作為凝結核促進成雲,從而產生降溫效應。浮游生物增加導致海洋二氧化碳吸收量的增加,加劇了這一降溫效應。因此,該連鎖循環可能對全球氣候和環境變化產生重要影響。
不過話說回來,這種影響到底是何種量級的,很難說。它的消失又將引起何種量級的後果,就更難說了。我們對自然女神的追逐尚在裙角的殘香中打轉。
[1] Guoshun Zhuang, Z Yi, R. A. Duce, and P. R Brown, Link between iron and sulfur suggested by the detection of Fe(II) in remote marine aerosols, Nature, 1992, 355, 537-539.[2] 大氣海洋物質交換中的鐵硫耦合反饋機制
首先,沙漠的形成是自然的因素,不要太高估人類的能力。赤道上空的空氣向兩極流動,受地轉偏向力的作用在北緯30度附近轉成西風並堆積氣來,形成高壓並下沉,造成了北緯30度附近乾旱少雨的沙漠帶(我國江南地區除外,主要是因為青藏高原,具體原因不再贅述)。
其次,在不考慮全球變暖增溫的情況下,大氣中的水分是恆定的,一個地方降水多了,必定有其他地方降水的減少。
下面的兩張圖是自己的研究結果,利用通用大氣模式CAM模擬的西北地區荒漠化加劇和綠化之後東亞地區降水和水汽輸送相對於現在的變化情況,打點區域通過90% t-test。
降水的變化情況:荒漠化-現在(左) 綠化-現在(右)
水汽輸送的變化情況:荒漠化-現在(左) 綠化-現在(右)
可以看出西北地區綠化之後,我國東部來自孟加拉灣的水汽輸送增強,降水增多。而西北地區周圍的印度半島地區降水減少,原因在於綠化之後,整個西北地區地表加熱增強,使得本來要往印度半島輸送的水汽輸送到我國東部來了,本來要在印度下的雨下中國來了。
地球陸地超過三分之一的面積都是沙漠,也就是接近百分之十的地球總面積,如果全部被植物覆蓋了,這個影響就太大了。
一個比較直接的影響就是,以這些植物為食的動物數量暴漲,整個人類都發現物產好像大規模增加了,同時世界各國也發現洪災成了普遍現象。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二氧化碳急速被消耗的後果體現了出來,植物開始出現「糧食危機」,整個碳循環都會陷入原材料不足的情況,植物缺糧,動物就缺糧,加上溫室氣體的大量減少,氣溫下降時肯定的,哪怕是水蒸氣增加加以抵消恐怕也不夠。
整個地球都開始變冷了,海平面下降,露出更多陸地,然後按照假設,神秘的力量讓上面再次長滿了植物,一切都在朝著不可挽回的方向發展。
為了應付這種危機,所有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的法律出現變化,「清潔新能源」成了個笑話,聚變核電站更是成了過街老鼠,而化石燃料能源成了主流,用純天然的植物作為能源成了流行詞語,休閑時外出砍材成了最流行與最具社會責任感的活動。世界各國爭吵不休,紛紛就碳排放任務討價還價,第三世界國家更是強烈抗議技術與工業高度發展的發動國家不願承擔重任,反而讓工業化程度不高的他們花大資金增加碳排放。很多國家還頒布嚴厲的法律,懲罰那些為了經濟利益而非法在人造沙漠上植樹造林的個人或者企業。
但一切都無濟於事,世界變得越來越古怪。為此,人類甚至把使用生化製劑和燃燒彈之類的手段提上了議程,不過一直無法通過,因為有種普遍的說法,全球氣溫下降那是陰謀,是少部分國家和團體妄圖控制世界,實現他們邪惡目的而編造的謊言。
冰河期的腳步已經不可阻擋了。
然後在又冷又餓的情況下,整個生態圈開始出現大面積的生物死亡,不耐凍的植物首當其衝,然後是靠這些植物為食的動物,然後死著死著,二氧化碳慢慢夠用了,動物們也不挨餓了,一切都漸漸恢復,這時候人類才發現,怎麼沙漠又出現了。
前面陳醉知友說的是對的,角度也很獨特,但我想也許不是答主最關注的部分,從答主的描述來看,似乎更想得到沙漠變綠洲之後對氣候、水分的影響,那麼下面我就從科普程度簡單地來試著解答一下這個問題,答主相關專業半吊子本科生,專業大神輕拍。
首先如果簡單粗暴地把所有沙漠的地上部分全部種上植被——這是題主描述的「綠洲」(妄自揣測)——那麼後果將是「沒有後果」,為什麼呢?因為不論哪種喬灌草植被,在土壤含水量在5%以下的沙漠地區,是很難存活的,沙漠里有些有地下水的地方,或者含水量稍高一點的地方,都已經被堅韌頑強的沙漠植物佔據了,那些被漫漫黃沙覆蓋的區域,不是因為沒有植物種子,只是單純的因為沒有水而已。現在外星人來了,在沒有水的地方種上了植被,那麼那些可憐的植物會在很短時間內死去或進入休眠狀態,而植被對氣候和水分的影響都是需要一定時間的,在這些植被死去而且本身所帶水分迅速流失的情況下,也許最多只是在沙漠上空降一場連雨滴都到不了地面的雨而已。
很無趣對嗎?
沒錯,我們荒漠化概論的老師上課的時候問過我們一個問題:「沙漠里植樹造林,除了適地適樹、適地適草、適地適灌的原則以外,還有什麼更重要的原則?」我們在下面感到很疑惑,除了這三點以外應該沒有什麼其他的原則了呀?只見老師邪魅一笑,露出兩個酒窩:「記住,用植物方法防治荒漠化,最重要的原則是:適地適荒。」相信大家肯定在高一地理課上看見過這麼一張理想大陸氣候分布圖:
我上這張圖是想告訴大家,沙漠並不是非治理不可的有害地理環境,它是一種自然存在的生態環境,盲目用綠化的方法改造(是「改造」而不是「治理」)沙漠,想把沙漠變成綠地,只是一種愚公移山式的努力罷了,最終除了感動上(自)天(己)之外,沒有實際的意義。處理沙漠最好的辦法,是讓它維持現狀。
腦洞還沒有開完,讓我們來看看另一種情況——外星人除了植被包郵以外,還幫我們做好了售後服務——在沙漠里建起完整豐沛的水分循環體系,以我國為例,貝加爾湖北冰洋黑海裏海紅海印度洋雅魯藏布江,甭管是哪的水變成水汽/暗河翻越崇山峻岭千里迢迢來到我國北方,整個溫帶大陸性氣候區每年都能形成400mm以上的降水,那麼忽略這些水汽過來所產生的氣候影響,單是這些植被改造的環境氣候就已翻天覆地。以下是我對氣候變化的猜想:水分陸上內循環的體量大大增加,由於西部內陸地形原因,水文情況變得極度複雜,一開始因為沒有系統的排洪體系,洪災頻繁發生,同時黃河上游水量大大增加,雖然黃土區的土壤侵蝕減少,但由於水量的增加以及流速的變快,黃河河底的淤積泥沙將被迅速沖走,河床的不穩定導致整個黃河流域泛濫概率提升,整個中國北方將陷入洪災之中,久而久之甚至對世界氣候產生不利影響。也許我的猜想略帶誇張,但自認為大方向上是沒有錯誤的,沙漠全部變成綠洲並不見得是件好事。
有科學家說過,什麼愛護地球之類的是很可笑的說法。地球生活了多少億年,神馬沒經歷過,比現在糟糕多少倍的情況都遭遇過了。所以人類各種作,並不會讓地球怎樣,只是會讓人類自己怎樣而已。
哈哈,昨天才在電視上看到,我一種鳥叫棕頭鷗,在沙地上生活,因為它們的腳是扁平的蹼,所以沒辦法在堅硬的土地上打洞築巢。後來原棲息地的植被恢復了,沙地被泥土化,這種鳥被迫群體遷移到了別處的沙地。
所以說每種地貌都有他的功能,都有適宜居住的生物,在大自然中都起著一定的作用,儘管有些作用對人類的生存看似沒什麼影響。只要控制好比例就行了,沙漠太多了當然不好,但沒有也不行。不管是破壞還是修復,都是適可而止,過猶不及~
想像一下禿子突然有了密林 然後就duang duangduang
給駱駝一條活路
如果你是一隻沙漠蜥蜴,沒什麼比這更不好的事情發生了。
我覺的會的,整個生態系統是平衡的,人也適應了現在的這種狀態。如果所有的沙漠變成綠洲,整個生態系統勢必發生顯著變化。如果變化過大,很多生物將會面臨挑戰。
宇宙之間,天為陽地為陰。火為陽水為陰。四面八方也有此理。不在乎綠化多少,而在於是否平衡。
弄個機器可以從空氣取水的.能量來源可以是太陽能,風能.搞著玩可以,
絕大多數大沙漠是因為洋流的作用,你就是一股腦綠化了,沒降水草木活不了幾天。
個人認為不論是砍樹還是植樹都會引起生存環境改變,結果來看還是會影響到生態。
荒漠減少意味著更多資源的開採,人類的繁殖和資源使用率會加快,溫室效應會加劇,反而加速海平面上升。說不定也會讓昆蟲獲得更快繁殖,打破原來的生態鏈,反倒導致植物的更快減少,畢竟鳥類和其他天地的繁殖速度相對昆蟲要慢得多。最後可能的結果是荒漠化更嚴重了也說不定。
私以為這個時代的人類應該還沒有能夠到達完美的操控自然體系的地步。
撒哈拉每年通過大氣層的塵埃層運2萬噸磷到亞馬遜森林。1.82億噸的沙塵被從撒哈拉西部吹起,這些沙塵的體積可以裝滿689290輛半掛式卡車(美國科研數據)。
其實這個問題我想從《文明5》的角度來回答一下。
《文明5》的玩家,最喜歡的地形地貌是沙丘,最厭惡的是(平地上的)雪原、凍土、沙漠、濕地、森林、叢林(按順序)。
為什麼喜歡沙丘?因為信仰佩特拉神教的人,在建設了佩特拉古城之後,沙漠地形+1糧1錘,而沙丘本身帶2錘,這就比普通丘陵多一糧了。然而佩特拉全圖只能有一個,所以沙漠範圍必須在合理的程度。
雪原,凍土,平沙什麼的就暫時不說了。
濕地利用困難,且建造農場後的產出和普通土地沒區別(類似填湖造陸);森林地形只有初始只有一糧一錘,需要的科技也比較晚,且行動困難;叢林地形只產糧食,即使在丘陵上也不加錘。
如果,全部的沙漠變成了森林或者叢林,就會導致交通不便、生產力下降、佩特拉教徒自殺等人間慘劇
關於雨水守恆與沙漠守恆的問題。把中國的沙漠都治理好,把全球有限的雨水引到中國來,把中國流向外國的河流引水到中國北方。這樣中國的沙漠少了,外國的沙漠多了。這就像荷蘭圍海造陸。可以說世界的海水是守恆的,荷蘭人這麼做造成海平面上升,別的地方陸地就少了,但那種影響太少可以忽略。中國把雅魯藏布江的水引到中國缺水的地方,印度也沒多少意見,因為人家不缺水。如果沙漠也是守恆的,那應該讓西伯利亞沙漠化,反正那裡沒幾個人。
導致沙漠綠化的原因對氣候的影響,比沙漠影響要大
推演一下,如何才能綠化全部沙漠:
1,人類掌握了核聚變發電,有使不完的能力,可以做大規模海水淡化,調水;
2,人類掌握了一種新抗旱植物的栽培技術,並結合機械化實施超大面積的施工;
3,人類掌握了雲的動向,空中調水,控制天氣,隨心所欲;
4,人類掌握了改良沙漠土壤的技術,比如利用類似「太湖底泥+秸稈」的東西來改造西北沙漠鹽鹼地;
5,沙漠種植出植物有利可圖,經濟價值被發現出來,衣食住行各方面充分利用,讓資金投入能有快速回報,投資人趨之若鶩;
最後貼一個治沙車的圖,讓你的幻想更接近現實:
萬能的主啊,把中國的沙漠換貨成綠洲算了。隔壁大伯,也就是阿拉伯喜歡在沙子里打滾,保留他家的沙漠算了。這樣不用擔心環境了。
會。任何事物存在都是有原因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