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明清時代開放海禁會怎麼樣?

就像是荷蘭,西班牙,葡萄牙,英國那樣的做法, 開放海禁,允許貿易,發展殖民地,會對中國造成什麼影響? 請大家發揮想像力,


謝邀,給上面的答案做點補充

開放海禁會讓統治者成為舊時代的掘墓人,然而統治者發現了這一點,這才有了海禁。

中國文明是早熟的文明,早早形成了以小農經濟為基礎的中央集權制,並且地理條件支持了這一制度的延續。中間又有諸如「科舉制」的局部改良。在這樣的條件下,中國沒有早於西方開展「大航海時代」的機會。就連「鄭和下西洋」也是小農經濟思想的延續。

中國海上勢力的崛起沒法早於西方,但有機會跟隨這股大航海的潮流。《臨高啟明》中也提到了,當時以鄭芝龍為代表,海上有著許多海商勢力。明朝廷沒辦法控制這些勢力,所以一面海禁,一面招安。儘管這些海商的裝備遠弱於西方,但蘊含著變革的火種。

如果明末的情況能夠延續,海商還能繼續做大,然而滿清入關後,新生政權擁有強大的動員能力,將大的海商勢力一掃而光。而且清代不僅有階級矛盾,還有比較大的民族矛盾,所以統治者比前代更加保守,海禁也變本加厲。一個叫魂案就弄得滿城風雨,海商當然也就沒法做大了。清末朝廷的控制力雖大不如前,海商崛起的大環境卻早已沒有了。


首先你要明白一點。
古代為什麼重農抑商?因為有利於統治。
一旦重商,所帶來的必定是經濟發展不平衡,商業這種東西是分地域的,有的地方就是TM適合經商,上天長成這樣,你沒辦法。
後果就是有錢的地方越來越有錢,能養得起人讀書習武,形成龐大的利益集團,最終危及皇權,這在封建制度下是不允許的。
開放海禁,一時半會可能沒什麼,但是時間一長,必定會造出龐大的海商,資本家族,死搞土地兼并,逼的民眾造反,海商集團必然會聯合在一起形成資本主義集團,發動戰爭。更蛋疼的是中國缺金少銀,古代又沒有印紙幣的辦法,海商家族鼓勵海盜,私掠船出去搶劫估計就成了常事了。
這些在明朝後期事實上已經出現了,到明朝嘉靖,萬曆年間的時候,東南地區已經形成了資本集團和海商家族,海上到處都是中國的海盜,比如鄭成功他爸鄭芝龍當年就是著名海盜。而在朝廷里,來自於東南沿海地區的利益集團也早已形成了,甚至一度威脅到了皇權。這不是一個兩個皇帝能擋得住的。
只可惜甲申天變來了,中國上下重新洗牌又給封建統治續了200年命,導致中國又封閉了幾百年。
以中國的體量來說,最終成為資本主義國家幾乎是必然的,但是這個過程可能會漫長而又殘酷一些,因為人口實在太多了。
就像現在的中國一樣,雖然已經建立了先進的政黨制度和工業化國家,但是轉化還是太漫長了。


商業共和國天生就是封建王朝的敵人。所以中國本部幾乎不可能建立起商業共和國。


假使中國的市民階層真的崛起了並開始挑戰皇權,那中國整個國運都會徹底改變,我傾向於認為結果會完全超出現代一般人的想像。

真正終結羅馬的致命一擊,不是諾曼人,不是突厥人,而是威尼斯。


明朝的海禁主要是因為重農抑商,以及防止沿海地區與當時的海盜勾結,還有倭寇。

他的意義上不是閉關鎖國,相當一部分行為意義大概跟秦始皇築造長城一般,有點抵擋敵人的意思。

清朝的海禁主要大概是因為明朝的海上殘餘力量。

若有開放海禁,這個背景可能會有點改變。那麼我們設想解除海禁之後,首先會遇到什麼。

上面那位樹洞朋友提到了社會體制和經濟發展要同步,其實就是這樣,記得以前也看到過香蕉寫文中提到類似問題。

商人逐利,當利益超過一個點的時候,膽氣無限大了。總之,社會動蕩是不可避免的吧。

可能會引起王朝更替,換了新領導提前走向資本主義;

可能會形成多足鼎立,但是經濟效益上估計會前進一大步;

可能會引起外強侵入,然後最終打退之後,依然執行海禁。

個人想像的可能就是這樣的結果吧,具體過程會咋樣,有點不清楚。


先問是不是。

海禁這個問題,要分時期,明清四百多年並不是一直實施海禁措施。

明代有隆慶開關,清代一直保留廣州。

當然,如果開腦洞明清沒有海禁政策會有什麼變化呢?

變化會有,但未必會導致好的方面發展。

因為中國的體量太大,他的周邊地區實際上一直缺乏一個能夠於之進行等量貿易互補的國家,唯有日本憑藉貴金屬產量勉強維持。到幕府時代早期因為大量白銀流出下令限制貿易數量。

乾隆皇帝對馬戛爾尼的話並不是沒有道理的,中國物產豐富無所不有,根本沒必要和你們貿易的。

今天的中國在工業化進程中所釋放的能量有目共睹,不管多高端的行業,中國的產能介入後都可以做出白菜價,完全摧毀原有市場。

在工業文明釋放出自己的產能前,中國也的確沒需求對外進行貿易,增加統治成本和不確定性。

至於殖民地這類,中國的需求更低。而且殖民地管理成本太高,入不敷出是最大可能。早期的殖民地收益高的都是加勒比的小島,像美國這類殖民地收點稅都不夠駐軍開銷,呆灣日本也曾經和英法聯繫要給他賣了 因為技術不足撈不到錢。

像明清那個時代對外搞殖民地,還不如安心給自己家一畝三分地打理好。鹽鐵專營一項能抓好,不比什麼殖民地來錢快?

至於荷蘭英國這類搞對外殖民貿易的,因為自家條件不行必須出去搞錢。相對於大陸的晉商和徽商而言,也是一個原因。


其實嚴格上來說就是社會體制的發展和經濟發展要互相同步吧,單純的引導商人追逐利益,確實會增加整個國家實力,但是由此造成的比如那時候官員看到商人的利益,會否強加掠取,法律不健全會否造成商人鑽的空子太大,如何平衡。
當然了,可能開放海禁會遇到一些事,然後有識之士等會早點發現問題,國家進程可能會加快。
一切都只能想像啊。


99%的幾率滅國
1%的幾率出現一位堪比秦皇漢武的帝王


泥腿子在家裡種田比出去經商看世界要更容易被統治者統治管理。讓泥腿子好好獃在家裡種田的政策就是讓泥腿子們知道種田比經商要好 這就有了重農抑商 同時也要防止死腦筋的泥腿子跑出去經商 於是有了海禁。


被西班牙買下中國。


為什麼重農抑商,歷史典籍裡面已經給了我們很多提示。

例如,管仲如何利用絹布的貿易打垮魯國的故事就告訴我們。如果在自然經濟十分薄弱的古代,如果任由商業發展,必然會削弱國力。

在管仲的經濟戰下敗下陣來的第一個倒霉蛋,是齊國的近鄰魯國。齊魯兩國的老祖宗,一個是周公,一個是姜子牙。兩國歷史淵源深厚,本應睦鄰友好,但卻一直暗中較勁。雖然在很多方面都互不相讓,但兩國之間的經濟往來,卻非常密切。魯國生產一種細白的絹布,叫「魯縞」,以薄聞名。有一句成語「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說的就是這種絹布。管仲打的,正是這種絹布的主意。他先是建議齊桓公和眾大臣帶頭穿用魯縞做的衣服,在齊國掀起一股以穿魯縞為榮的浪潮。接著他又下令,禁止齊國人織縞,所有布料必須全部從魯國進口。如此一來,魯縞開始供不應求,價格上漲。魯國百姓見織縞有利可圖,紛紛放棄農桑,加入織縞大軍。看到敵國進入彀中,管仲再下猛葯。他頒布命令,對販賣魯縞的魯國商人施以重獎:販縞一千匹,獎金三百金;一萬匹,三千金。頓時,魯國從上到下,掀起了「家家紡機響,戶戶織縞忙」的狂潮,肥沃的田地幾乎全被撂荒。眼看時機成熟,管仲突然下令,停止進口魯縞。魯國經濟瞬間崩潰,魯縞大量積壓,糧食極度短缺,價格飛漲,魯國人只能盯著堆積如山的魯縞餓肚皮。魯國山窮水盡,只好向齊國購糧,管仲馬上哄抬糧價,魯國經濟雪上加霜。不得已,只能屈從於齊國。


明朝時正處於大航海地理大發現時期--北美髮現超級銀礦,西班牙國王要求所有銀子都運回西班牙,但是銀子在中國的購買力是在西班牙的幾倍(買到的絲綢茶葉運到歐洲還會翻倍),於是大量的白銀湧入中國沿海地區,引起嚴重的通貨膨脹,朝廷迫於無奈才加強海禁。
海禁以後養大了漕運(各省層層設卡收稅),所以之後的海禁有很大的原因是京杭運河沿途各省不願意失去這塊肥肉而堅持實行的(特殊時期如攻打台灣除外),因為海運沒法設卡收稅。
倭寇是海禁的產物,初期的倭寇其實是走私犯,後來在暴利和惡性對抗循環下才發展為對抗政府屠殺百姓(血腥報復)的武裝走私集團(以日本為基地和兵員地)。
我想說的是任何政策都是各種利益集團互相鬥爭妥協的產物,如果海禁當時不加強說不定當時的百姓窮的就剩銀子了,後期開放說不定國內物價飛漲、運河沿途各省早就叛亂打爛了(這個瞎掰扯的)。
我是想說只說利潤不說風險的都是TM的扯淡。
ps.狗日的倭寇,狗日的黑心走私犯,狗日的薩德


推薦閱讀:

手裡有一個潮牌衣服的工廠,貨品質量很好,怎麼找批發商和零售客呢?
為什麼隋朝寧可大興土木修建大運河也不利用海運?
如何深入淺出形象化地解釋金融物流到底是什麼?

TAG:歷史 | 貿易 | 海洋 | 殖民地 | 臨高啟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