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給你最大的感受是什麼?

不論是留學工作或者是旅遊,就想聽聽大家的領悟和見解。

鏡像問題:回國給你最大的感受是什麼?


等我漸漸長大之後,

我發現原來出國、讀名校、念博士、買房、泡美女、進大企業等等事情,

就像錢鍾書先生所謂的「出水痘」一樣,

出過之後就產生了免疫力,之後便不再惦念了。

這個過程其實是破除迷信的過程,

你會發現,原來嚮往乃至崇拜的價值,其實也不值一提。

自信若建立在這些水痘上,真就成了自卑了。

千言萬語化為一句話:與君共勉


-----
附帶網友評論:

感覺還是好多人對這段話的理解有偏差。這段話沒讓你不去追求這些東西,這些東西都是好的,你可以去追求,但是別太執著於這些東西,更不要因為實現了其中一樣活著幾樣就洋洋得意,就想以此來證明自己的牛逼。這些東西都是好的,但它們只是你人生路上的風景,最多算個指示牌,絕對不是什麼目的地,更不是你證明自己的憑證。


好山好水好無聊,想念煎餅和油條。

買票不能微信付,購物沒有萬能寶。

周日超市都關門,夏夜無處擼燒烤。

做飯成為必修課,外賣想想看就好。

日常生活貴上天,奢侈大牌便宜爆。

縱然沒有雙十一,打折季來瘦錢包。

國內親友太實在,免費代購別想逃。

幫姐買個驢牌包,給姨帶塊瑞士表。

聚會哪有K T V ,群魔亂舞夜店鬧。

本想約人搓麻將,哥們健身房中泡。

看病務必提前約,感冒自愈大法妙。

居留到期儘早續,身份合法很重要。

上車從來不檢票,萬一想逃風險高。

垃圾分類要做好,以防罰單嚇一跳。

空氣確實很清新,隨手一拍裝逼照。

食品安全也周到,生活態度很逍遙。

語言和錢太重要,掌握才能適應好。

養娃觀念衝擊大,中文最好別丟掉。

月亮不會更加圓,幸福伴隨著煩惱。

縱然懼怕霧霾天,此生最愛我天朝。

剛出國讀書那會兒覺得哪兒哪兒都美哪兒哪兒都新鮮,留學期間幾乎走遍歐洲。等到後來定居了,才越來越感受到不過是換了個地方生活而已,而已。任何地方都有好和不好的,適應就好。


更多關於瑞士旅行、生活、育兒的感悟分享在公眾號:生活在瑞士


抱著一顆賺錢夢來到美國,把人生目標定義在了買房買車過著經濟富裕的生活。

可我讀著讀著卻放棄了相對而言對職場更有力的商學去讀了歷史與東亞研究。

讀著讀著越發的感受到經濟的富裕其實無法帶給人幸福。

上海的基建與生活便利度領先洛杉磯至少20年,可在美國這一資本主義國家我卻更能感受到資本以外的快樂。

出國留學讓我放棄了賺大錢的理想,讓自己意識到金錢永遠不是實現理想的最終站。

見過伯克利畢業的前輩放棄了一年20萬美金年薪的律師工作去無償幫忙教會的建設與發展。

體會過在最普通的飯店和好朋友吃一頓的飯,好過在高檔餐廳里享受所謂的山珍海味。

這幾年國內的快速經濟發展讓整個社會顯得格外的浮躁。

不喜歡美國太多的地方,但感謝所有在美國遇到的朋友們。

更喜歡擁有一群能和我探討中外歷史,國際政交,宗教神學的朋友,而不是每天被房價,奢侈品,豪車所限制的人群。


來法國不久,我就遇到了一個很嚴重的文化問題。

一天義大利妹子邀請我在內的幾個朋友去她家做客,作為一個典型的中國人,我不由自主地猜想,她會做什麼家鄉美食款待我們?霎時心情愉悅,一不小心在屋裡踱起了魔鬼的步伐開始摩擦起來。然而,晚上到她家之後,悲痛地發現桌上就放了一些吐司麵包,一節干香腸。我以為大菜還在廚房,不料妹子說已經萬事俱備了,並且很興奮地拿著幾罐莫名其妙的醬,還很得意地說是義大利特有的,塗在麵包上很好吃,霎時間同行的法國人和西班牙人兩眼放光,只有我心裡在想:WTF?他媽請客就吃這玩意兒?洋鬼子太摳門了吧?!


第二次法國小哥組織趴體,叫我們去他的別墅,還說精心準備了很多好吃的,我興緻勃勃地前往,想看看這蠻夷的肴饌和我泱泱天朝的珍饈海錯究竟孰優孰劣。一番折騰到了他家,已經快要餓得意識模糊,朦朧中發現桌上擺的都是他媽:蝦條、塗著三種醬的土司麵包,干香腸,還有自調的雞尾酒。WTF?!我褲子都脫了,就請我吃這個?!猶如被大棒喝醒,猛然恢復了意識,感覺不餓了。

有了這兩次經驗,我徹底對西方人民失去了信心,決定必須找個機會教育一下他們。


最近一位小哥說他搞了一瓶好酒,還問我知不知道法國某省的特產,說請我吃,問我有沒有空周末一起。有了前兩次的血淚教訓,我試探性地問所謂的特產是什麼,於是他給我發了一張照片,原來他媽就是兩片吐司夾了一點類似老乾媽醬的東西。我心想答應也無妨,但是按照西方人把分餐制詮釋得淋漓盡致的尿性,請客組織趴體什麼的都是每個人要自帶吃的喝的,所以我就說自己可以做中國的火鍋,但是火鍋要人多才熱鬧,所以我打算再邀請一些人。於是當晚,我準備了涮鍋必備的大魚大肉,拿出了每逢重大節日才畢恭畢敬享用的海底撈火鍋底料,呼朋引伴,打算告訴這幫摳搜的洋鬼子們,什麼叫做真正的請客,我天朝的火鍋比那些塗各種醬的吐司麵包不知高到哪裡去了。


然而,有趣的是,我沒有看到網上說的用中華美食征服夷狄,後者留下激動的淚水,直呼之前白活了的橋段,相反,大家反應很平淡,反而是不停地走動聊天,火鍋倒沒怎麼吃。平心而論,據後來我問關係比較不錯的兩個朋友,他們都覺得很好吃,但也就如此了。


難道吃對他們而言,其實並不重要?

對比一下,在國內我的朋友圈周末要約一下,一定是不厭其煩地把大部分時間花在討論去哪家餐廳吃、吃完去哪裡唱K,唱完去看電影,再決定去哪裡夜市吃燒烤上。

而這邊每到周末都是一幫人聚在一起,隨便糊弄吃點東西,隨即拿出啤酒白酒葡萄酒沒完沒了地喝起來,在家裡,在酒吧都是這番景象,一堆人聚在一起就兩件事:喝酒和聊天。第一次去義大利妹子家從晚上八點聊到凌晨兩點;第二次在法國小哥家聊了通宵;我做火鍋那次吃完去公寓的咖啡廳聊到凌晨三點。


而他們真正感興趣的是什麼呢?


是更純粹的社交。


作為浸淫在「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吃貨孔老夫子儒學下的炎黃兒女,吃構成了我們社交文化極為重要的一個部分,別人幫忙,表示感謝要吃飯;討教前輩,吃飯;約會,吃飯;同學聚會,也是吃飯。似乎任何一項集體活動少了吃飯就不夠圓滿,而且常常組織飯局的人會擔心大家吃的好不好,挑飯館的人要是覺得某人沒吃好還會覺得自己照顧不周。更宏大意義上說,吃飯其實是我們社交的重要載體,大部分情況下很少有脫離飲食的社交。仔細回想,我還真沒有多少跟朋友周末出去就是單純地聊個天喝個茶的經歷,媽的周末不出去吃點好吃的還是人嗎?而且要是身邊有人說:我們今晚去咖啡廳喝咖啡聊天吧,一直聊到半夜,我一定覺得他是神經病。


而反觀,西方人的社交方式卻很有意思。我記得有一次跟他們幾個去看文藝片,看完快到飯點了,一般情況下,我們中國人要麼各回各家去吃飯,要麼就上大眾點評挑飯館了。但是妹子竟然說,大家要不要去我家喝咖啡喝茶,我們一起討論一下電影觀後感?當時我就震驚了,原來還有這樣的玩法?於是去她家,喝著不管飽的茶,大家一直興緻勃勃地聊到半夜,我一直餓得不行,期間妹子拿了點小餅乾出來當點心。關鍵是,沒有一個人說自己餓!包括妹子本人!

之後又有一次,妹子約我們去市中心她發現的一家咖啡廳喝咖啡,於是我們幾個又跑過去,在裡面坐了幾個小時,之後半夜三更才吃晚飯。


我這才明白,西方人的社交的含義。

當他們說社交的時候,是真真正正的聊天,吃什麼,玩什麼都是其次,一切都是為聊天服務的。社交的本質其實就是交流,好,我們就把那些亂七八糟的套路全拋開,利落地坐下來交流好了。當然,他們的社交也有吃飯、也有看電影、少部分也會去唱K,但是權重不大,最後重心都會落在聊天交流上面。這就是為什麼每次請我去吃飯總是隨便糊弄準備點吃的就行,因為在他們的觀念里,大家一起吧啦吧啦個不停才是社交的真正含義。


這就是涇渭分明的飲食文化和社交文化的差別。


作為農耕文明的華夏兒女,物產豐富,天上飛的地上爬的水裡游的,什麼都敢吃,飲食文明成為了我們文化基因的一部分。個人被綁在自家的一畝三分地上,一輩子自給自足就在方圓幾十米的圈子裡打轉,這就是我們的社交。我們封閉的、熟人間的社交。中國這種封閉的熟人社會,是一個內傾型的系統,為了維繫系統的穩定,彼此之間制約力很強,所以大家會常常更注重內部圈子的和諧,與大量陌生人的接觸不多,所以社交文化趨於貧乏。


而作為農牧民族的西方人,人與土地的關係較為鬆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大多是遊離、彼此獨立的,所以也很難根據地理環境形成穩定的圈子。但是正是因為不斷的遷徙,彼此獨立遊離,反而使得他們常常需要結識陌生人,需要更多的社交,於是形成了他們普遍外傾的性格特點。


義大利妹子告訴我,在米蘭的華人聚族而居,很多二代三代移民明明說義大利語,了解義大利文化,但是和異族通婚的仍然很少。這樣一想,美國的唐人街、巴黎的十三區,又何嘗不是華人聚居抱團取暖呢?中華強勁的封閉文化百年前用粗大的洋槍洋炮都打不爛,又豈是一點資本主義的雨露就能感化的。不信,你看看國人出國留學或者工作,狀態和朋友圈裡全是一堆中國人聚在一起吃火鍋、打牌,人人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圍笑。出了趟國和沒出一樣。更好笑的是,明明在國內也許是互相掐的水火不容的兩類人,但是因為身在異國,所以彼此惺惺相惜,情同手足。


缺乏成熟的社交文化,讓我們身邊有很多寡淡的人。我作為一個不冷不熱的人,很多時候聊天的狀態是看對話者。如果對方性格外向,喜歡錶達,能說出很多有趣的內容,我是很願意一起交流的;但是如果對方性格寡淡,說什麼既不能擴展、也不能深入、大部分時候還是毫無生氣,玩笑也不願意開的狀態,我很快就喪失談話的興緻了。可惜的是,從小到大,我身邊這樣的人還挺多的。


除此,我特地留意過聊天時大家都說些什麼。話題非常廣泛,討論食物、政治、文化歷史以及音樂,而且常常會在一些很無聊很細碎的話題上糾纏很久。比如有一次大家就聊到自己國家手勢所代表的含義,足足說了一個小時,然後談到種族歧視,談到法國的消防員制度、談歷史上的酷刑、談性經歷。反正什麼都能拿出來談,似乎百無禁忌。他們享受表達自己的感覺。


而我仔細想了一想我的交友圈一般聊天說什麼,不外乎都是誰很屌啦,誰又很傻逼啦,或者是吃喝玩樂,當然也會談到一些正經嚴肅的話題,但是往往出現的情形是,大家要麼自說自話各自裝逼,要麼是百鳥朝鳳聽一人吹逼的情形,迫於種種原因,參與度不高。反正簡單歸類一下,可以大致總結為「家長里短」型的對話。

兩種聊天模式很難說孰優孰劣,但不得不提的是很多時候聊天能夠流暢地進行並得到廣泛參與的要素不外乎:參與者性格外向(有主動表達的習慣),並且知識儲備相當。二者至少佔一。

西方的人均教育水平更高,有社交的傳統。於是聊天的兩個要素都佔了,難怪我隨便認識兩個修鐵路的或者屠夫都能就種族主義和民主制度跟我說半天,而且有理有據邏輯沒硬傷。


而且大家普遍喜歡開玩笑,我目前為止在法國認識的稍微熟稔的,都跟我開過玩笑,因為我自己就喜歡開玩笑。開玩笑在聊天中反映了一個很重要的信息:我心理很放鬆,並且我願意取悅你。有社交恐懼的都知道精神緊張的狀態下連找個話題都絞盡腦汁,更別提開幾個匠心獨運的玩笑了。一般而言,社交對於他們而言是一种放松的場合,是娛樂,不然也不會一有機會就聚在一起沒日沒夜地干聊。而對於缺乏成熟社交文化的我們而言,社交本身不是目的,往往是促成其他目的的手段,請學長學姐吃個飯表達謝意是為了要考研的資料;實習請同事吃飯是為了搞好關係;請三大姨的侄子的表弟吃飯,是為了想和人家做生意。也難怪咱們有那麼多層出不窮的厚黑學、縱橫之術和策術。我們並不、也沒有習慣去單純地享受社交、享受純粹地和陌生人交談的快感。


很多年前我初看TED視頻,詫異為什麼那些歐美人無論是哪個行業的上台演講都能講得有模有樣,結構清晰、節奏感強、包袱也設置得恰到好處,而反觀國內演講叫得上名號的卻寥寥無幾,現在想來,答案不是很顯然嘛。


喋喋不休地聊天,其實還挺有意思的。


http://weixin.qq.com/r/UjuJkWDE0D2vrSTy925A (二維碼自動識別)


在英國讀博第四年,談談體會。

這裡像是一灘溫水,很多溫水裡的「青蛙」在幸福地平庸,被少數幾個網站的信息構成的溫水「霧氣」持續nurture他們所相信的「言論自由」和「普世價值」。每天生活節奏不要太快,不要太累,各種break是合理合法的,五點下班誰也攔不住。

但真正可怕的,卻是生活在另一個地方的,少數真正的精英蛙,他們實際上比絕大多數中國人都要有危機感,都要焦慮,都要進取,他們迫切地想去蹦噠上更高的台階,因此而爆發出的能量真的很讓我欽佩。他們的努力不僅換來了他們個人的成功,更在某種意義上將他們和上面的普通蛙全方位地區隔出來。

因此,當我們談國外時像是在談一個國家,但它實際上早已經被不同階層不同水平的人群分割成不同的,涇渭分明的「國家」。你個人的體驗很可能取決於你所在的環境。你如果和泡在溫水裡的普通蛙混久了,自然會覺得國外「不過如此」。比如BBC去年拍的那個著名紀錄片《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 Chinese School》,實際上表現得就是一群英國溫水小青蛙試水中國普通水溫時的掙扎和矛盾。但如果你真的有機會來到精英蛙們爭相蹦噠的世界,你就會覺得我勒個去怎麼活的比在國內還累得多!很多留學生都會講,在英國只有兩類學校:牛劍和其他,蓋因如此。

只有在一個國家內不同的「國家」都生活過,你才可能也會理解,為什麼西方世界引領了世界科技發展一個世紀之久——任何收穫都需要耕耘,只不過溫水的霧氣太大,將這些少數耕耘的精英蛙的身影模糊了罷了。但如果我們這些中國的溫水青蛙仗著自己水溫高一點就大肆嘲諷對面所有的青蛙,那就真的是在「坐井觀天」了。


出來剛好三年,有歸國計劃。
(一年前我寫下了這個答案,這幾個月,我接連看到了攜程親子園、紅黃藍等擊穿底線的虐童事件,每次事件過後,很快就有人忘了,每到閱兵、大會依然會振臂高呼萬歲讚美盛世,如今我徹底斷了回國的念想,真的是太心寒了。美國有千般不好,它至少是有不可逾越的底線的)
——————————————————
前同事群里討論移民的話題越來越頻繁了,當了美國娃爹媽的同事也越來越多了。
這本是個人選擇無可厚非,但最近話題開始嚴重跑偏。
群里幾位有點薄名和話語權的公知乾脆開了公眾號,做起了移民買賣,簡直要把國外粉刷成天上人間連呼吸的空氣都是清新民主味兒,宣揚累死也要把孩子送出國,在美國洗廁所也不回去,在國外三十萬刀買帶泳池的大House,牛奶果汁當水喝等等,甚至還有人理直氣壯地說中國是「垃圾」國家,不要陪它一起翻船。
說這些話的人只是利用漏洞過來生了個孩子,或者來美國旅遊過一兩次,有些人僅僅只是J1了一年,就真具有了美國主人翁的精神了?
以我所在的美國東岸大城市為例,這裡是深藍州,大家都口頭上深愛著黑墨綠,身體上無比誠實,在居住區域上基本實現了人種隔絕。某同事口中宣稱的三十萬刀的房子,有的,貧民區破town house,沒事兒就槍擊,你敢住嗎?希望你的孩子所有同學都是非裔拉丁裔從小飛葉子嗎?
我們周圍的房子售價最少100萬美金起,稍看得過去的150萬(還不算房產稅和奇貴的維護費),只因為這是10分免費公立學校的學區,鄰居職業大多是醫生、律師、IT等中產。很多800到1000萬級的大豪宅也在周圍,雖然住得近,但他們與中產階級生活圈隔離,房主都是大企業主,他們的孩子就讀的是更好的私立學校,5萬刀一年。
(150萬刀是往少了說,放大圖片右下角有價格,10分學區house已經170萬刀了,房齡100年的舊兩居公寓60萬刀。)

一棟house,兩個娃,兩輛車,一條狗,的確是這邊中產的標配。但是我也了解到很多中產家庭的生活細節,並不像這幾個量詞+名詞這樣輕鬆光鮮。亞裔家庭推娃心切,為孩子報名各種培訓班,學樂器學數學學體操學游泳學舞蹈,攢私立高中私立大學學費,昂貴的各種保險,中產家庭一年收入15-20萬,將近一半要交稅給國家和州政府,為那些生了5,6個娃的貧困家庭提供免費醫療、教育、午餐、超市券。
而中產自己,全都名校碩博後畢業,卻過著找deal,蹭free,集coupon的生活。周末陪同孩子上提高班的家長們,一大半枯坐在圖書館裡盯著鐘錶轉動或圍坐打牌,依然是一群神情渙散而疲憊的中年人。
本人最近幾個月非常不爭氣的在美國生了病,一個國內今天挂號明天拿結果後天就吃藥的常見病,在這裡預約告訴我需要排期兩個月才能約到專科醫生,檢查花了一周才等到結果,又因為約不到醫生複診時間而聽她的電話醫囑把葯吃過了量。如果不是我魯棒性強,估計早就掛了。
至於精英說拿牛奶當水喝,我猜肯定不是organic牛奶。只有中產聚居區才有 whole foods 超市,為了食品安全大家不得不付出3-5倍的價格買沒有激素的奶製品,cagefree的雞蛋,30%以上草飼的安全牛肉,一把organic青菜合5、60元人民幣的生活,你在中國攢的那點積蓄夠花多久?
孩子讀書,很不幸,有diversity。高校為了保證多樣性,作為亞裔只有12-16%的族裔配額,非裔可以比亞裔低大幾百分進入大學。就如同維基解密中希拉里的郵件中所寫:「有些種族例如亞裔和猶太人,你只給他們一半的機會也能成功。」最終進入名校的白人和亞裔,也是家庭教育資源極優的人中龍鳳。你怎知自己在國內無能把孩子送進人大附,南外,在美國就私高藤校一定沒跑了?
我認識的鄰居們大學教授外科醫生的孩子們、哈佛MIT的本科博士們都在努力的學習中文(無中國血統),他們認為今後中國機會巨大,不可錯失。有些人跟著洋大人屁股後接盤了一百年,還想子子孫孫接下去?
賈葭在自己公眾號中都坦誠了「只會說蹩腳的英文」,另一位已美國產子的同事鼓勵其他人「你需要的只是一張機票和黑下來的勇氣」,看樣子是打算大隱於唐人街的餘生?
我並不粉紅,請恕我直言,覺得自己活在垃圾堆的某些同事,是因為自己本身是垃圾。現在信奉移民便是天堂的人,和當年信奉高考之後隨便玩、結婚就成熟了、賺夠了錢40歲就退休大約是同一撥人。
人生哪有什麼里程碑與完成式,不過是一個又一個的泥坑,躲得過這個,躲不過那個,同一個地球,同一個人間。

~~~~~~~~~~~~~~~
免撕補丁:國外好的部分大家都已有共識,空氣、水、食品安全、弱勢群體的尊嚴、人文情懷等等。我也非常認可這些妙處,不需要我再贅述了。
我只想說一些留學生、新移民不太展現於朋友圈的另一面。那種生活本身帶來的沉重感並不會因為地理位置的差異而減輕。
—————————————
我的公眾號:腰線(yaoxian6)
—————————————

美國讓人覺得可愛的地方我也寫了一個回答: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6743872/answer/139219136


國外也就那麼回事;外國人也就那麼回事;出國的人也就那麼回事;國外名校也就那麼回事。

民主也就那麼回事;三權分立也就那麼回事;言論自由也就那麼回事;資本主義也就那麼回事。

名包名表跑車豪宅,MD/JD/PhD/MBA, 肌肉大胸長腿,以及擁有他們的人,也就那麼回事。

心態從好奇憧憬仰慕,到平常心看待。凡事都有兩面。

越來越理性。看過的東西越多,跌下神壇的東西就越多,反而是自己內心的聲音更值得重視。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心靈卸妝間

http://weixin.qq.com/r/8jrSyrLEce8Orfap92-g (二維碼自動識別)


最大的感受是,一切都沒想得那麼難。

1. 曾經覺得北大清華高不可及,常青藤更是遙遠。出去以後才發現,原來除了牛人以外,還有很多普通人可以進去。到國外遇到很多廣州的朋友,才發現廣州留學風氣比我們那裡在很多。很多人高中開始直接攻SAT了。其實以高考的強度來準備SAT的話,應該是更加容易進好學校的。
而很多成績普通的朋友,後來講起來,一般先去美國一般大學,甚至社區大學,進去以後一到兩年,有上進心一些的話,通過得到導師推薦,發表論文或參加公眾活動經歷,跳轉到不錯的學校,甚至名校。
另外,再不濟的,有學渣朋友跟著父母入籍以後,去北大清華浙大拿個碩士文憑的線不要太低。

2.在國內覺得找一份好的工作很難,而在紐約時候,只是去參加了一個lecture和演講人LinkedIn以後就得到去環球實習的機會。期間經手的包括當年霉霉,Jay C在內的很多歌手的marketing工作。
實習期間遇到很多行業從業前輩,美式傳統,參加各種social-networking, 而行業里的前輩往往會給予很多幫助。公司也有很多培訓,比如安排NYC的職業課程學分,或者每周五pizza會安排一個部門的負責人來向我們講述他們部門的工作,本周案例,以及回答我們的問題;和部門合得來的實習生可能就直接轉過去嘗試或錄用了。還有一點是,這期間的職業社交,沒有經歷過職場性騷擾,而且雖然很多前輩,但覺得很收到尊重。
在紐約期間遇到的很多朋友,有喜歡國際關係就去聯合國總部實習的,有喜歡時尚直接幫忙時裝周的,有學法律就在仲裁庭的,有做化學博的參加非洲水處理project... 這些還都是國內出去的留學生的平台,在人生地不熟的城市,沒有關係和後台,也許還有深層次的語言文化障礙,但似乎都是很夢想的工作。

關於工作,另一個特殊的朋友,她是從小被領養的。長著亞洲臉但是完全是老美心。有時我想,要是她沒被領養過來,可能就是鄉村裡被遺棄的女嬰了吧?或是長大成為弟弟上學結婚早早賺錢的打工妹?她告訴我她在高中時就開始做競選活動了,嗯,就是總統競選陣營下做青少年選票,帶著一個團隊開著競選車跑遍一個個states去紮營選點演講做marketing的類型(天啦我的高中在幹嘛?!)。至今她都是做event management,很有領導力。

3. 上學時候學了那麼多年英語,雖然成績很好但是就是講不出來,也讀不了書。那時覺得,英語簡直太難了。
現在會了英語,法語,西班牙語,才發現環境對了學語言就很容易。尤其拉丁語系通了以後,發現義大利語,葡萄牙語,加泰蘭語,基本都能看懂讀懂,因為太相通。
呆久了以後英語反而變得像母語起來,能感覺到有時腦子思考是用英語進行,因為可以用長句子一直加限定從句,有足夠的時間使邏輯和表達更加清晰?

這一點體會非常大。比如美國的法律寫得很直白這樣。近段時間回國參加一個汽車行業的內審培訓,發現講師夸夸其談講的很玄,下面一堆人做著筆記但根本聽不懂。中文資料是那種你每個字我都看得懂但句子到底是什麼意思的類型。事後找英文原版資料來看,簡單清楚,其實每一個文件和表格要求清晰地列在那裡。後來想想,大概是培訓行業,總是要看著難一點才好意思開高價,而基本問了一圈以後發現,這些人參加培訓以後公司還是會高價請老師回去做內審工作。
國內很多事高深難做,有時候真的只是信息差吧。

4.同樣是學一門技藝。
這是東西方差異,東方國家非常講究入行輩分和時間,人不聰明更好,勤能補拙;而西方更在意天賦,才華。

我一直想要畫畫但很多年都沒有動過手,倒也不是懶,而是印象中,學畫畫必須正統地練習,需要練基本功,需要指導。小時候學過國畫,記憶中很多時候就是在畫線,偶爾畫只小雞或小蝦,老實說我既不覺得像也不覺得有美感,但必須照著畫很多很多,很快就厭倦了。
倒是來了法國,因為我婆婆是藝術家,被她拉去他們一個workshop畫畫。她說覺得人體線條更美,一開始就讓我去畫人體了。我就幾乎沒有任何素描基礎下開始畫,結果倒是出乎我意料,第一天就畫得很喜歡(嗯,技巧肯定很爛,但是沒有技巧反而有一些不錯的感覺)於是開始喜歡時不時畫畫,按照感覺來。

我第一次真正由心底感受到畫作的美是在維也納看到Klimt的展覽,那副kiss讓我站在那裡久久震撼和感動。這些詞以前美術課本里經常有,然而也只是假大空而已。我沒想到自己真的會體驗到這種感覺。

同樣,出國後發現很多人有熱愛的東西(大部分在歐洲),做衣服,做包,唱歌,畫畫,樂器,品酒,甚至是一種很古怪的棋盤遊戲。

熱愛為主,你自己喜歡最好,比較沒有「一定要做到」或「必須按照...」這種條件,所以很多時候會很敢於嘗試。

這裡補充下:論點是「發現嘗試和享受自己的興趣 在西方想對其更簡單一些」,是「更簡單」而不是「更好」。東方的匠人精神也有其可貴的地方,只可惜對很多人來說,入門需要機緣,很多東西沒有老一輩帶路就算「不正統」,別說圈子,可能連門也入不了

5. 人際關係,無論是家庭,朋友,職場,陌生人都相對簡單。

我家裡從商,很早熟,十幾歲就知道見什麼人說什麼話,知道怎樣把話說好聽,知道拉攏人心,小小年紀心裡倒是算得很清楚人情世故,這種特性長輩反而誇讚不已,並以此為榮。

幸好後來改變了,越到後來反而變得越不成熟,開始珍惜自己身上真誠,純真和信守的那些東西。

快到三十的門檻,還是有能夠交心的朋友,沒什麼好抱怨的婆家,信賴且仍舊心動的老公,仍能和陌生人微笑問好,對需要幫助的人不冷漠,不必掩飾發自內心的哭笑,不喜歡的人事可以直接說NO。相信人的善良。

這樣活著還挺開心的(嗯所以如果回國工作和生活會不適應吧,雖然有些偏見,但每次回國期間性格還是會不得不變一點)

其他等想到了再說。


其實,出國對我而言,是一種逃避,哪怕對於國內的生活,我從來沒有一絲眷戀過。
在機場,父母千叮嚀萬囑咐,在外注意安全,保護自己。而我的內心,只是想證明一件事,五年以後,我還是完成了你覺得我絲毫不可能完成的事,你不用管我經歷了什麼,我只要你看到我,沒有再一次一蹶不振。這是負氣,也是最無力的舉動。
當然,出國以後,遇到很多挫折,被人欺騙,被朋友孤立。本地人願意跟你交流,但之間總是存在著一種距離感,但孤獨本就是人生的常態。
我不愛再四處講述自己的經歷,因為我知道世界上沒有人會關心這樣的感受,獨立的個體也是獨立的人生。
除此以外,我會越來越用理性的方式思考人生,而並非感情用事,再也不認為一個人能成為我人生的全部,認為指責謾罵和我的行為有直接聯繫。
學業方面,我的英語和法語肯定比之前有很多提升,出國留學的意義,就是將長輩給予我的錢多年以後能夠全部還出,套用我朋友的一句話:「我們每個人,出來都是背著債的。」
要說生活的充實度,娛樂項目很多,只看願不願意嘗試,階段性的交好和聚會,根本於自身無益。
國內的朋友只看你的朋友圈吃喝玩樂,其實很多時候在冰天雪地里,凍得好像一條狗。大麻味的街口數不勝數,垃圾的臭味處處都有,根本沒有天堂,只要你認為,處處都是地獄。
除此以外,在這不會像國內一樣什麼事都有人催著你做,也不會有那種高壓狀態,國外最大的不同也是社會結構和意識形態。自己做好時間規劃就好。
其實在呆久了,也沒什麼非常大的感觸。也就是日子一天天過。
明白了有些人再也回不來,也明白,人生不會有重來第二次的機會。
也感謝那段時間裡不曾放棄的自己。加油。送給自己。
哭從來是世界上最沒用的東西。
矯情的說幾句,送給你,也送給我。
或許當初不放棄,我會和你走完人生的某個階段。
也謝謝你的離開,讓我變成了更好的自己。
我已經不是當年的孩子了,也不是那個為了你頹廢到自殺的人了。最大的錯誤,就是過於期待別人的幫助。
在另一個社會裡,成長需要磨礪,有痛苦有歡樂。我會試著一直往正面思考的。
也謝謝評論區里的鼓勵。我也就瞎寫,隨心所至。看客笑過就好。
附上幾張教堂,有機會的話,去做做禮拜,靜心,是排遣的好方法。
感受這種東西,因人而異,保持內心的平和,最為重要。畢竟彼之蜜糖,啖若砒霜。


1.我媽做菜可真好吃。

2.有錢人家的小孩並不是都像我以前想的驕傲又壞脾氣,她們有的很賢惠,做飯很好吃,自立能力很強,生活上比我這個窮人家小孩強百倍,受到他們太多照顧。

3.中國真好,地大物博。
中國真好,菜系真多。
中國真好,佐料萬能。

4.空氣很好,大街上很乾凈,白鞋一個月都不用刷一次,國外的人素質是挺高的,不會在大街上隨便抽煙,不會隨地吐痰。

你來花錢購物享受的時候,他們很歡迎,很熱情,但是當你給他們打工,來掙他們錢的時候,他們就不是這樣的了……

就很遭罪了……

5.國外的生活讓人覺得很孤單,不僅我自己,大家都很孤單。

於是有的人就選擇了,在國外搞個破鞋,撫平自己寂寞的心。

婊子划船不靠漿。


6.我想回家,想我爺爺給我烙的烀餅。
想我爸做的紅燒排骨。

我以前覺得,我這輩子一定要給自己拼個好前程,我要別人羨慕我,我不怕辛苦,我能抵得住所有壓力。

現在我仍這麼覺得,只是夜深人靜的時候會想,如果當初沒做這個選擇,是不是如今就是另一番生活。

也許我孩子都能打醬油了呢………

但是我既然選擇了出來,我就一定要拿到個結果。

跪著也要走完自己選擇的路。


我跟大部分回答的經歷是相反,我是從美國來中國的。但是,我覺得我的最大收穫其他人也應該體會到。
作為一位在很多中國人的環境長大的華裔,我是比一般的美國人更了解中國,可是我來中國之前不斷聽到就是,「小心,中國很臟,很亂,很危險」,令我準備來的時候,心裡做好一種貌似準備去打仗的狀態。這也不能怪我身邊人,因為我們一貫接觸到的新聞都是講中國最可惡的事。

但來了之後我才發現我有多傻(我也告訴我爸媽他們也有多傻)。我打的那麼多次還沒被人砍過。我經常坐地鐵也沒被小偷偷過手機。哪怕我是吃了地溝油,我現在身體比以前更壯。最重要的是,我之間還遇到了很多好心人,讓我在這邊的生活過的很好。

同樣時間,我在中國也遇到不少人問我美國生活是怎麼怎麼樣(知乎也回答了幾個問題)。這時候我也發現中國人也對美國有很多誤會。
打個比方,我在quora今天看到這張圖:

這種組合在美國學校(甚至平時生活中)是非常少見的。我高中雖然沒有白人,但黑人,中國人,墨西哥人,東南亞人,印度人,都分得清清楚楚,來往多的都是跟「自己人」一起。我去到大學也是一樣。這次白人多了,但事實證明他們除了禮貌上跟你溝通,但想進入他們的圈子還是有障礙。我們雖然都是同一個國家長大,但文化差距也是太大。(雖然也有例外,我也有白人的好朋友,但是少)
但我還是回到重點吧:
兩個國家都非常大,美國三億,中國十三億,但我們很多時候就憑一條新聞關於幾十個人,甚至幾個人 (或更可怕的一部電視劇)來判斷整個國家的狀況。這就讓我發現媒體的影響力。每個地方都有它的好壞,很多情況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所以我就學習去思考,去懷疑,去了解雙方的觀點再去自己去判斷真實。這就是出國給我的體會。


出國的過程,讓我明白自己是一個有能力的人。並給與我勇氣,讓我敢於面對絕大多數挑戰。

我記得多年前上托福課時,老師跟我們說過一段話。非常慚愧,我托福課所有內容我已全部忘乾淨,唯獨只有這段話我一直記得,從聽到後第一天到數年後的今天,從未忘記,一字未忘。
那句話就是:一直向前走,然後相信時間的力量。
那時我可以說內憂外患,英語處於大學生以上托福未滿的水平,績點只有可憐的2.98,大學的項目到了瓶頸,天天被導師罵,家裡離婚那點破事每天在煩我。最戲劇性的一件事是我找的一個出國中介犯了法進去了。可以說我的前途是火上澆油,都烤出孜然味了。出國留學在當時對我來說是遙不可及的,托福GRE,績點,項目,推薦信,PS,經濟來源等問題每一個都足夠噁心人一兩個月的。
然而,我相信了那句話,並且我一直沒有停過前進的腳步。當然也存在依靠工作來麻痹自己的心理。我整合了當時的資源,許諾常在貼吧混的宿友一頓日料讓他找校內租房,把每天安排的能從7點半呆在圖書館到9點半,回來洗個澡練口語到12點半。一邊思考誰能借我家錢,誰能幫我寫推薦信,PS。後來找我學妹寫PS,表哥寫推薦信,再掛老師的名字。一切開始亂中有序的好起來。
漸漸地,我發現我GRE過了,然後托福過了,項目延期後沒問題了,績點也慢慢能看下去了,我媽也找到人籌到錢了。
歷時兩年半,我把這件方式高不可攀的事情做好了。

到了美國後,問題依舊很多。我發現我根本開不了口說英文,這應該是每個中國人都會碰到的問題。房子租不到稱心如意的,舅舅因為家裡太小,和舅媽一起住,不能留我太久。

舅媽跟我說,剛來美國最大的想法就是不想說話。但是無論如何都必須要說話的,所以一個月以後什麼都不做就會好起來。我想我不能等一個月了,我現在這麼多事情等著我處理,不能等下去了。我舅媽人很好,想幫我包辦找房子的事情,但是我搶了一半活下來。每次打電話,我要先和房東講,等到我實在不知道該怎麼說,交流不下去的時候再換舅媽幫我。漸漸地,我能夠獨自一個人陪美國佬談笑風生了。

後來,我在陌生的地方租airbnb。第一天租進了黑哥哥們的包圍圈,大麻味和吵架聲持續到4點,嚇得我一天睡了2小時。第二天沒有休息,還是只能繼續找房子。然後連續一周白天找房子,傍晚賴著跟服務生小姐姐聊天練口語,害得小姐姐還以為我對她有意思。晚上回家我把玻璃杯放在門把手上,然後一沾床就倒。
偶然得到了我的斯內普們(當年追過我媽的叔叔們的集合)的幫助,房子的事情搞定了,也有了基本在美國生活的能力。一切這些,適應美國,學會和美國人對話,找到房子,添置傢具,總共·歷時半個月。每次看著我的房間,那些桌子,床,我都有種成就感。

看一眼自己身後已經走過的路,那些克服的困難,習得的技能,你會被自己驚訝到。想想自己第一次看cpp的時候,上面每個英文字母都懂,iostream, cout,連起來就是不知道什麼意思。現在卻能夠寫出流暢的代碼。自己高一的時候看著高三的題目,感覺光是看懂裡面的中文都要我半條命,高考的時候卻依然能夠混過去。那一段段經歷,苦難,就是我的實力的體現。

我常常告訴自己,相信時間的力量。從我家往北一直走,15分鐘後,我能走到區政府,2小時後,我已經走出了我們區。走一天,我大概走到了廣州,一個月左右,我能走到北京。

深圳到北京好遠啊,一個天天熱成狗,一個年年下鵝毛大雪,橫跨了大半個中國。而這,只要區區一個月。那麼,生活中的絕大多數問題,是不是只要我努力一個月就能看到成效呢?

我覺得是的,我相信是的。這就是我自己的能力。

我明白今後的人生中,我會遇到很多突發事件,也會有很多困難等著我,我也許會有個很大的,比起當時出國更加遙不可及的目標在等我去完成。也許我會很痛苦,很絕望。

但是我相信時間的力量。我會一直走,一天,一周,一個月,一年。我會一直相信,時間能夠帶我走向成功的彼岸。

你們要的我媽的照片

啊對,這是她剛拍的

她今年50……

我常常覺得,如果我是女孩的話,斯內普們就會對我好很多。而現在只有幾個和我交流還算深刻的斯內普,因為感覺我和我媽內在是一樣的所以幫我很大。

大多數斯內普都只覺得我是情敵的兒子,能夠心平氣和和我說話都很大一部分是看在我媽還在的面子上。

如果我是女孩……我大概早就統一全世界了吧……


出國以後,我分分鐘感受到了生活的暴擊...

原以為出國了就會像很多人那樣,每天曬美景曬美食曬定位。

事實是,當你真的到了國外,當美食美景已經成了家常便飯,你便開始關注一些更深層次的東西。

2016年夏天,去了美國,開啟了我人生中第一次長期異地生活。

遠離了親人和朋友,辭去了工作,離開了熟悉的城市乃至國家。

在搬離之前,我內心並沒有大多數人認為的離愁、傷感和惆悵,而是充滿了好奇、憧憬和期盼。

因為我是一個離不開朋友的人。待生活所需的各種硬體逐漸解決且穩定後,我突然意識到我需要結識新朋友了。

恰巧,這時候我正好認識到了第一位中國朋友,慢慢慢慢地互相介紹,互通有無,我很快認識了一幫中國朋友。

而也正是從這時,曾經自信滿滿的我開始自卑,逐漸迷失自我……

01

我發現和朋友們相比,自己簡直一無是處。

朋友們要麼是碩士和博士學歷,要麼有出國留學的經歷,要麼是工作上的女強人;

有的一個人在雅加達,卻可以將父母接到身邊,養活三代人一大家子;

還有人廚藝精湛,生活技巧懂一大堆;

還有人甚至可以掌握三四種語言,做上一大桌子中西餐,做公益,談政治......

而我,作為一個英語專業畢業生,英語水平也就剛剛夠比基本交流深入一點點的水平。

沒有任何特長可言,沒有任何廚藝可談,更沒有任何想法創意可論。

有時候,我們努力到頂點的效果,無非只是別人無心插柳的結果。

我曾經花費整個青春學來的英語,卻被我朋友用不到一年時間對著電視學習就超越了,而且她還用同樣的方法學了韓語和印尼語。

當一個人自卑的時候,很可能就會變得少言寡語。

我開始懷疑自己,和她們在一起不敢多說話。

每說一句話都要考慮再三,因為我怕不知道說出哪句話來就會露怯,顯得我特別沒水平。

慢慢的,和她們在一起覺得有壓力。

每次聚會之後,我總是在腦海中反覆回憶我當天的所言所行,思考自己有沒有哪裡做錯。

總之,2016年的下半年,我陷入了無盡的自我懷疑、自我否定、自我批判的境地。

誰說出國之後會遇見另一片天地?

我只知道自己受到了來自他人的無盡的暴擊。

她們太優秀,我不由得變得自卑。

02

勇敢的人總會把荊棘變成玫瑰,用努力將荒漠變成花蕾。

直到我遇見了教授中文志願者的隊伍,才開始慢慢從無盡的自卑中掙脫出來。

2017年年初,我的一位朋友在一所國際學校小學部組織開辦了中文學習的課外活動,我也做起了志願者。

一開始我只是負責在課堂上維持一下紀律,分組練習時帶孩子們做練習。

突然有一天,我被委派獨自設計一次課程,且獨自教授,而課程時間就在第二天下午。

我的緊張、焦慮再次襲來,沒有任何教學經驗,對小孩子的心理沒有任何了解,不敢在人多的情況下開口講英文。

萬一我講的孩子們聽不懂怎麼辦?

萬一他們不喜歡怎麼辦?

萬一教錯了怎麼辦?

超過一萬個的「萬一」不斷在我腦海中盤旋,轉得我頭昏腦脹。

03

這個突如其來的任務,對我來說是一個挑戰,但更是我戰勝自卑的一個嘗試。

時間緊迫,我必須把注意力放在課程內容上。我開始思考如何抓住小孩子的興趣點,將其餘教學內容結合,寓教於樂。

最後,我竟然在一個下午想出了兩個遊戲,且其中一個完全是原創。

之後我又自己做了課件,之前工作時的PPT基本就是用那麼幾項,做起來很熟練;但是現在是要根據課堂內容去使用一些之前沒有用到過的功能,而我最終都做出來了,我也是「意外」了!

最終,第二天的課堂出乎意料的活躍,孩子們積极參与,熱情高漲。

第一次獨立授課後,我「超越」了自己,勇敢地邁出了第一步。

我突然發現,自己是可以做一些事情的,也是有一些想法的。而且,把自己的知識教給別人是一件如此快樂的事情!

第一次是火種,我從自卑走向了前進。

後來,我又參與了幾次課程內容的設計和教授,反饋也都很好。

我的自卑感開始慢慢減弱,並開始逐漸投入到具體的工作中而非這種不斷懷疑自己的思維怪圈裡。

我開始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正視它,臣服於它。

阿秋的一句話曾經解了我長期以來的心結:

人生沒有高下,只有不同。

平庸的人大多相似,有趣的靈魂卻各有不同。

感謝出國後遇到的這些有趣的靈魂。

她們曾讓我深陷自卑,但我在自卑中,學會了自我超越。


所謂安寧與穩定,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對現在生活的滿意程度。


嗯,你們的問題都很高大上,本姑娘敬仰你們的高度,猶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又猶如黃河泛濫一發不可收拾。


但是,作為一個資深吃貨,答主想說,出國以後來到美國中部這個大農村,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好懷念天朝的各種零食啊,有木有?

贊同的同學,點個贊,讓答主看到你們雙手!康忙!北鼻!來次夠!動次打次動次打次……

下面就跟答主一起來回憶那些年我們吃過的零食,騷年,請相信我,看到這裡的時候,如果你是資深吃貨,定力不夠,請關掉答主的答案自行離開,這個世界依然美好,生活還是可以繼續的。


但如果還執迷不悟的話,答主告訴你:輕則你會啃掉你家沙發,吞掉你家冰箱,重則你會胃酸倒流,口水吞盡而死。


不信?哼!

我是裝逼的點點點。。。。。。。。。。。。。。。。。。。。。。。。。。。。。。。。。


。。。。。。。。。。。。。。。。。。。。。。。。。。。。。。。。。


。。。。。。。。。。。。。。。。。。。。


。。。。。。。。。。。。。


。。。。。。


首先,向我們迎面走來的是來自廣東的豬肉脯,品牌就不說了,大家自行搜索京東天貓。

只見它光滑的身段,飽滿的色澤,入口是濃濃的肉香味,帶著一股淡淡的、甜甜的味道,啊,我的天吶!

現在出場的是來自內蒙古的選手:風乾牛肉乾,它有優美的身段,用傳統風乾工藝製作,回味這醇厚的草原風味,讓你的心彷佛馳騁在茫茫的草原。我的天吶!

我的天吶,這不就是來自大連的魷魚絲嗎?據說它選用進口秘魯巨魷,肉纖清晰,入口甘甜,讓你的舌尖每一處都感受到愉悅啊,我的天吶!

卧槽,我沒看錯吧,這就是傳說中的那三隻。。。。碧根果?我的天吶,那濃濃的奶油味,那香甜的口感,吃進嘴裡的那種趕腳……

還有它的兄弟:松子,肉粒飽滿,入口醇香。

還有它的兄弟:巴旦木仁

來了,來了,真的來了,它來了,就是那隻鴨,辣得你眼淚直流,卻直呼過癮的那隻鴨。

我就問你,抵擋得住這個鴨舌的誘惑嗎?

嘿嘿。嘿嘿,這時出場的是:酸梅子蜜餞水果乾果脯,嘿嘿嘿嘿。

就是哪個。。鋪子的芒果乾,你懂?

新疆的黑加侖葡萄乾

你我都 吃過的,辣條!!!

那個娃,麻辣小魚乾,

少得了鳳爪嗎?

還有肉鬆餅

寫到這裡,答主覺得太喪心病狂了,實在無法再毒害下去了,口水吞咽不下五十次,一陣飢餓感,估計首先中毒身亡的是自己,現在只想舔屛,想把我家的冰箱翻個遍。

我好餓!我好餓!我好餓!

騷年,承認你手賤點進來了嗎?點贊過百答主就上福利!!!


========================騷動的分割線================

上答主剛剛在京東買的零食:

評論區有人問是怎麼買到的,

問那個周黑鴨和口水哇哪買的?

馬爹地社會主義無所不有萬能的淘寶店:http://tmall.com

幾乎所有什麼奇葩都能買得到的剁手店。


問是怎麼運到美國去的:

一家助紂為虐幫馬爸爸毒害出國留學生的國際轉運:寄到啦:http://jidaola.com

淘寶店上什麼都幫你運到米國去。以為逃到國外就能不剁手?騷年,你太天真了。


說到出國的感受,我可能比這個問題下普通的留學生答主更加深刻,因為我不僅通過在美國工作償還了之前欠下的債務,之後還在美國的學校深造了一段時間。

只是我的感受依然很難用文字來講透。


直到前兩天看到托福官方發布了一條短視頻:


視頻封面托福考試 為夢想賦能_騰訊視頻v.qq.com視頻

視頻中一點都沒提到英語考試,只看到孩子和家長在分開接受採訪,採訪者全程沒有任何多餘的發問,大部分的畫面只是受訪者在不停地講述,家長們講送孩子出國前的牽掛,子女們談去異國求學前的不安和憧憬。

沒有想到,本來用文字說不清道不明的感受,就這麼自然地表達了出來。


而我在美國那幾年的感受,恰如視頻中所說:「通向美好未來,需要的不只是許可,而是能力」。

當初我大學畢業後做電商賺了第一桶金,那時候覺得外面的花花世界比校園精彩太多了,看到曾經的同學有的考研,有的出國深造,我還嘲笑他們浪費了互聯網時代的大好機遇。

「考研不如出來工作,留學不如買房」就是我當時腦中的執念。

後來開始做餐飲生意,那時候國內房地產還遠沒有瘋狂起來,商鋪租金和人工都便宜的很,再加上當時正值四萬億投資伊始,社會上的熱錢多,人們普遍掙錢容易,自然就敢消費了,所以那幾年的生意特別的好做。

我最輝煌的時候在家鄉經營了四家餐廳,用做餐飲賺到的錢去結交本地的上層,之後靠著關係拿到了幾個回款不錯的土建工程,那幾年我的財富成幾何級的增長,過上了富人的生活,結果好日子沒過幾年,我因為不小心得罪了當地一個有勢力的人,那傢伙聯合幾個我的仇家給我設了一系列的局,最終我被徹底搞破產了,要不是最後有貴人相助,小命都差點搭上。

老家東北就是這樣的一個地方,我苦心的從一個平頭百姓奮鬥成了一個看似成功的商人,之後努力的裝孫子去結交本地的上層去維繫關係,並藉由其關係取得一些捷徑,這些捷徑確實讓我發了不少的財,曾經的我很享受這種關係社會給我這種人帶來的便利。

那之後我欠下了一屁股的債務,我能跑,但是我不忍心父母跟我過著四處躲藏的生活,但是家鄉這種關係社會對我這種失敗者而言沒什麼機會,我失去了關係,自然無法再用關係來掙快錢了,輝煌慣了的我也放不下身段去做一些低薪的工作糊口,怕熟人看到沒面子是其一,其二那麼多的債務,就是利息靠我正常的打工也根本無法償還的了,我的一輩子就這樣被套牢了?

我不甘心這輩子就這樣了,人被逼到絕路的時候,其大腦的創造力和膽量是無窮的,最終我決定賭一把去美國打工還債。

我算運氣不錯的了,簽證雖說簽了三次但是最後還是過了(多少人一直被拒),剛下飛機沒兩天,就找到一份福建人開的中餐館的廚房雜工工作,月薪1800美金,供吃供住,我也沒啥花銷,這筆錢是一分錢都不用花的,都可以存起來,但是當時養尊處優慣了的我之前沒幹過重體力活,所以從早上7點一直到晚上9點不停的洗碗,切菜,削土豆這勞動強度我實在是吃不消,以至於第一個月就瘦了20斤。

我在這家餐廳沒做多久就跟老闆的侄子起的衝突,把他揍了一頓之後,我就被解僱不得不去找新的工作了,運氣不錯,跟著一位廣東的大哥橫跨美國跑了一陣的集市,這個工作讓我對美國文化和生活方式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漸漸的人生觀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題主還是學生,我就不展開多說了,具體的經歷可以翻看我以前的答案。

總得來說,只要你聰明肯努力,在美國讀書之後找份像樣的工作(至於什麼樣的專業容易被抽中H1B工簽,知乎上有很多,自己搜吧,去美國留學,想留下來,專業是關鍵),想要實現「住別墅,開轎車」的美國夢並不難,像我在國內年入百多萬的時候都不敢買別墅,要知道我老家只是一個三線城市,那別墅的價格我也承擔不起。

美國跟國內不同的是:周圍的人條件都差不多,就是最窮的人也是有車開的,並且吃香喝辣不上班,絕對沒有像國內的農民工這樣,異常的努力,但是卻很窮的現象,所以心裡抱著想碾壓比你差的人的想法的人,拼搏後心理的成就感就沒那麼大,在美國你很難有那種老子有錢,老子是精英所以比我混的差的人得仰視我的那種優越感,比如在我老家,朋友在長春一汽大眾當工程師就很讓人羨慕,而在美國,汽車工程師只是一份普通的工作而已,大家活的都差不多,並且大多藍領的薪資比一般的白領要高不少。

當然,美國是一個階級固化很明顯的社會,這裡工業發達,市場經濟成熟,社會流動性低,各個階級之前的隔閡很明顯,普通人想要出人頭地,最簡便的方法反而是按部就班地上好大學,找個好工作, 而在不久前的中國,早早輟學闖蕩的那批人反而可以完成階級跳躍。

我相信大多數好奇別人出國感受的知友,不會只是想聽聽答主們講故事吧,難道沒有親自去體驗一下的衝動嗎?從看書的人,變成書中的主人公,從對國外一無所知,到實現「美國夢」。

知乎上年輕人比較多,如果在讀這篇文章的你還是學生,並且真的有這個期許,不如現在就沉下心來,把自己的學業處理好,因為這是你目前唯一能做的,尤其是英語學習這塊,生活中所需要的英語和完成學業所需要的英語是不一樣的,相信出國留學過人的都有體會,生活英語連在我那個餐廳打工的非法移民都會幾句,日常生存沒啥障礙。

但是學校讀書所需要的英語就難多了,這麼說吧,我為了上當地的一個college,在這邊華人區的新東方學習了一年,考過了托福才進去的,對,美國也能考托福,也能考雅思,但是不太建議學生專門出國去考,因為難度比國內要大,並且花銷是國內的很多倍,我個人覺得托福的測試更貼合課堂學習,所以如果要在美國讀書,花些精力備考,準備的過程中提前了解一些留學時會面對的英文學習場景和生活場景,在一定程度上提前做做準備,很值得。

因為培訓學校同樣是屬於新東方系統,所教的也主要是以應試為主,只是平時還要工作,每周只有2天的時間上課。


畢竟有太多年不拿筆,我知道自己的薄弱項是寫作,為此花大力氣培養了寫英文日記的習慣。

終於,從學校到社會,再從社會到學校,彷彿經歷了一個輪迴,當我坐在college的課堂上,與不同膚色不同年齡的同學在一起讀書時

那種生命不息,折騰不止的感受,又回來了。


在韓國五年半,前前後後經歷很多,無論是與韓國人的交往還是與中國人的關係,似乎都在發生著微妙的變化…

還記得剛來韓國時,對所有韓國人都是帶著防備心的同時也有著學習的心態,而對所有的中國人都是充滿著親切感 同時也會敞開心扉地去交流…

但讓我不解的是 幾乎遇到的香港人或是台灣人不管是留學生還是遊客都會向我強調自己不是中國人,每每遇到香港或是台灣的學生向韓國教授解釋自己不是中國人時,我就有一股莫名的肝火沖向大腦…

如今,我知道了所謂的大韓民族也有自己的悲哀和無奈,韓國人也是無酒不歡,朋友/團體重於一切的存在。韓國人也會喝多了滿地吐痰,深夜女生甚至大街上耍酒瘋,不管年輕人還是中年人嘴裡也常常罵著些什麼… 看新聞時也會常常抱怨著政府,怒罵著當官者。一到晚上,首爾的大街上,露宿者比比皆是,甚至冬天大雪的夜裡那些露宿老人們也只能去地鐵站將就一晚。每當我這個外國人都有一絲不忍時,抬頭看看匆匆而過的韓國人,他們眼中似乎從沒閃過憐憫,也或許早已默默接受…

而我,也早已不是那個初來乍到的小小憤青,再遇到自稱不是中國人的香港人或者台灣人時,我也只會無奈的微微一笑,我無奈並不是因為他們不願自認為是中國人,而是覺得他們有些可憐,翻翻他們的護照,台灣護照上面寫著:REPUBLIC of CHINA 中華民國,而香港護照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區。拿著這樣的護照卻還總像韓國人解釋說自己並不是中國人,真的覺得蠻可笑的…


例如台灣人做的一些舉動:

太多的人跪久了就不願再站起來… 寧願對外國人跪著笑,也不願對自己的國人站著握手… 願我們的祖國越來越強大,有朝一日也讓他們高攀不起。


都是留學歐美的,我來說個東南亞的吧。

去年4月份,我們班主任在班群里發了一個消息,說我們學校將會與清邁大學有一個交流生項目。我第一時間就去辦公室問了我們老班關於留學的詳細信息,回來後就把創業園的工作室給關了,然後八月份我就來到了泰國,在清邁大學開始了我的學習生活。

我的第一個感受,課堂氛圍輕鬆活躍,在這裡,凳子跟桌子是連在一起的,可以移動的。這就給我很新鮮的體驗了。以前在國內桌子都是固定的,而且一個教室七八十個人,擠得滿滿當當,顯得 壓抑,不過也沒辦法,畢竟咱人多。

書桌的可移動性就給了開放性課堂提供了很好的條件。上課的時候,我們四五個人一組,圍成一個圈。小組討論的上課模式與國內就大大的不同了。這裡顯得更輕鬆和隨意。

另外的一個亮點是,國內教室里,老師站的地方一般都是比我們做的地方要高點的,這是為了讓大家都能看見老師。在國外就不是,整個教室都是平的,且講台也是放在旁邊,所以學生與老師就沒有那麼的涇渭分明。

在國內,我們更多的是尊敬老師,國外更多的是把老師當做朋友的感覺。就距離而言,在國內我們離老師更遠,國外更近。

這是我很喜歡的老師之一,滿滿都是戲 哈哈哈哈……

第二個感受,在國外,人與自然相處的和諧性要遠遠高於國內。這裡隨處可見的松鼠,鴿子,流浪狗……。我很喜歡這種地方,隨處可見的小動物,大樹,草坪,花田。

學校的奶茶店,本來還想給它錄個視頻的,這蠢貨卻轆轤的跑了……

第三個感受來自於在國外的華人群體。出國之前,我想的最遠的大概就是畢業後是在深圳工作,還是上海工作。根本沒有想過其實我可以到海外去工作。海外華人們真的給了我大大的驚喜,其實我們有很多很多的選擇,東南亞,印度,非洲,美洲,歐洲,澳大利亞,若有本事,天下之大,哪裡不可以去?

幾個哥哥姐姐在拜縣開的客棧

第四個感受就是泰國的旅遊業。來之前我知道泰國是一個旅遊國家,但是真的見識到之後,才感到震撼,這裡的旅遊業實在是太發達了。後來我專門查了一下數據,泰國年接待外國遊客三千多萬人次(中國人佔百分之25左右),,旅遊收入三分之二來自於國外遊客,而偌大的中國緊緊有兩千五百多萬次。所以每次出去玩,滿大街外國人,比本地人都多得多。

水燈節那天,人山人海的外國人。

第五個感受,來了才知道原來泰國還是一個有國王的國家。普密蓬在泰國的地位,就像毛在中國人的心中的地位一樣。他病危的那幾天,非常多的泰國人為他祈願,剛開始還以為是做法事或者其他呢。光祭奠儀式學校辦了一次,學院又辦了一次,可見之隆重。

清邁大學追悼國王儀式

哈哈哈哈哈哈哈
最後 是一些生活照片
一年一次,新生必去參加的登山儀式,那天英拉也參加了,不過沒碰上。

泰國前總理英拉

還有一個張 我們的校服 哈哈哈

最後最後我想說的是,不管國外怎樣!國內怎樣!我現在只想回國,想和家人團聚,吃中國的米飯,呼吸中國的空氣。想唱KTV ,想吃烤串,想喝啤酒,想念中國的高鐵,中國的高樓大廈,馬雲爸爸的淘寶,想念春節。

還有不要讓黑「國外的月亮圓」成為政治正確。好的就是好的,不好的就是不好,正視我們的問題,不盲目崇拜,也不極端黑。


12.15 更新~~~~~來知乎三年多,很少答題,自認為是平凡世界的滄海一粟,沒想到分享的這次感想能過百贊,啊哈哈哈,謝謝謝啦。順便也說說對這個問題的更深一層思考吧。

評論中很多人說這些國外的這些便利之處只不過是因為經濟發展的水平不同,誠然這個觀點我是贊同的。「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生活水平的提升自然會使人們嚮往更高層次的需求,人類社會從崇尚叢林法則到如今遵循道德法律,也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

然而,對於如今的我們,是否把一切問題歸結於經濟水平的不足就萬事大吉了呢?的確有些提升是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的,但有些方面卻不然。比如說盲道的鋪設,比如說為輪椅和嬰兒車而修建的坡道,這些都並不需要很多額外的資金或人力投入。有些時候並不是真的我們的發展水平不行,而是我們根本沒有意識到那是個問題。我們需要早一步考慮少數群體與弱勢群體的權益,需要早一點考慮如何保障每一個個體的公平與正義,因為即使當今沒有經濟實力去實現這些,並不代表我們永遠無法完成這些期望。提前的考慮是因為現在的一次決策與規劃會影響將來的十幾二十年,是為了將來當我們有能力去做的時候,不至於還沿著原來的老路。中國的經濟發展很快,非常快,快到我們常常忽略了很多群體的權益,8300多萬的殘疾人以及7000多萬的貧困人口,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是沒有能力去做,而是我們忘記了他們的存在。


=====================原文分割線======================

要說最大的感受應該是對「發達」的另一種認知吧。

坐標堪培拉,澳大利亞首都。一般而言,首都給人的印象都是國家中心,商業繁華,人口密集等等……總之應該是一個高度發達的城市。然而來了之後才發現這個首都非常非常之「村」,整個城市人口30多萬,高層建築非常少,估計90%的建築都是只有一層樓的house,商場4點半基本就開始關門。地廣人稀,剛來時給人的感覺非常之荒涼。

那麼,這個發達國家的首都到底是哪些方面體現著他的「發達」呢?屈指可數的高樓大廈,並不寬闊的路面,在堪村看不到什麼宏大的基礎設施建設,但是一個個小細節所堆疊出來的人文關懷卻足以讓人感動。

過馬路時信號燈底下會有滴滴聲來提醒盲人,上公交時公交車一側會降低高度以方便老人上下車,所有的路邊台階都會開一個口做成坡道來方便輪椅或者嬰兒車上下,走斑馬線時車輛會停下來等你走過再駛去,另外還有廣場上的直飲水和每個廁所必備的捲紙………每一個細節都能感受到對人的善意與尊重,尤其是對於弱者。在國內的時候很少看見殘疾人外出,反而在這裡可以看到不少。我們在殘奧會上遙遙領先,按理我們的殘疾人口也是最多,卻可惜我們無法為他們提供一個友善的外出環境,實在讓人心痛。

剛來堪培拉時有很多的不適應,然而有兩件事讓人感覺溫暖不少。第一件是陌生人的微笑,雖然並不相識,甚至不同國別,但在路上遇到了,目光相視時對方的點頭微笑讓人感覺對這個城市親近不少,這種情況一直不少。另外一件是偶然遇到的經歷,每天上學回家都會經過一個路口,一般來說都會有一個老人在這裡給等紅綠燈的車擦車來換取小費。感覺他並不討人喜歡,穿的破破爛爛,每次擦車也不管別人同不同意,按國內的說法應該就算是訛人。然而某天回來的時候竟看到這一幕,信號燈下放有他的照片以及路人送的花。原來這麼久不見是因為已經離世,更沒想到的是在我看來如此卑微的一個人也依然有那麼多人前來懷念……

寫這些並不是為了Judge國內國外孰優孰劣,只是說出在這個小城市自己的一點點見聞。那些細小的美好確實讓人羨慕,「發達」不僅僅在於摩天大樓的多寡,也是在那種環境與氛圍下,弱者得以被尊重,人與人之間的善意得以被激勵


第一點就是優秀的人之間的多樣性,也就是diversity,遠遠比人種之間的大。和三個三個優秀的中國人遠遠比和一個傻逼白人一個傻逼拉丁美洲人和一個傻逼黑人結交更讓人開心。不用強求和什麼樣的人交朋友。

第二點就是人們會投以憐憫的人往往是對他們沒有威脅的人,比如難民,比如非法移民。不要去學這樣的偽君子,去做別人前進路上的朋友,去做別人的對手,打敗別人,讓別人承認自己的實力。儘管很多時候對實力的承認里會包含敵意。

第三點就是世界之大,文化之多樣,敵不過人性中最根本的自私,貪婪,和虛偽。這點上沒有民族和國家可以倖免,珍惜身邊會給你無私幫助的朋友。

最後一點就是好好學習,有一技之長的人可以在任何的國家和任何的文明裡留下來。為自己驕傲,而不是為自己讀了什麼學校,或者有什麼厲害的朋友驕傲。


推薦閱讀:

加拿大新斯科舍省天氣怎麼樣?
女生應不應該讀博士?
心理學專業人才該如何培養更貼近社會的需要?
家境一般如何出國留學?
劍橋大學的牛頓宿舍是真的嗎?

TAG:出國 | 留學 | 國外 | 國外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