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中你印象最深的人物和最具處世智慧的故事是什麼?
在夏言被殺的前夕,連平素與他關係一般的喻茂堅(刑部尚書)也看不下去了,毅然站出來說了幾句公道話,結果被皇帝扣了一年工錢。可是徐階依然沉默不語,寂寂無聲。
所有的人都鄙視徐階的為人,因為所有的人都知道,在過去的十年里,夏言曾不記私仇,努力提拔、栽培徐階,希望他成為國家的棟樑,然而在這關鍵時刻,徐階卻背棄了他的恩師,不發一言,不上一書,是一個忘恩負義的小人。
徐階默默地接受了所有的嘲諷與鄙視,每天照常去吏部上班,照常應付那些官員們,照常談笑風生,那個人的死和他似乎沒有任何關係。
時間是消磨痕迹的利器,隨著時光的流逝,夏言、曾銑從人們的腦海中消失了,他們的冤情、委屈、孤兒寡母也已慢慢地被人忘記。
但有一個人卻並沒有忘記,從來沒有。
在無數個深夜,徐階曾輾轉反側,難以入眠,但當清晨來臨時,他卻又顯得若無其事。
如果回到二十年前,他還是那個年輕氣盛的翰林,情境可能會完全不同,大致流程應該是義憤填膺、慷慨激昂--憤而上書、人心大快--奸臣當道、下旨責罰--流放充軍、斬首示眾。(最後一項視運氣好壞二選一)
二十年過去了,他經歷了無數的磨礪,掌握了心學的真諦,那個熱血澎湃的青年早已消失無蹤,他終於明白,這個世界是現實的,要適應這個世界,並且繼續生存下去,必須採用合適的方法。
他也想如其他人那樣,好好激動一番,上書大罵奸臣嚴嵩,為夏言叫屈,但他更明白,這樣做不會有任何效果。
嚴嵩比張璁要厲害得多,他歷經三朝,混跡官場四十餘年,工於心計,城府極深,而在他的身邊,除了掌管錦衣衛的陸炳,還有那個絕世之才嚴世蕃。
他們已經組成了一條可怕的權力鏈鎖,絞殺任何敢於阻擋他們的人。
而自己,什麼也沒有。
要想戰勝這樣一群敵人,幾乎是不可能的,自己和夏言的關係人盡皆知,夏言已經死了,嚴嵩必定不會放過一個和他聯繫如此密切的人,現在唯一的屏障已經失去,再也沒有保護,沒有幫助。
我將獨自面對所有的敵人,只有我自己。
"即使日後身處絕境,亦需堅守,萬勿輕言放棄!"人物很多,王守仁,朱元璋,朱棣,于謙,張居正,徐階,袁崇煥,夏言,李時珍,徐霞客,李賢,楊繼盛,李東陽,高拱,楊士奇,楊溥,楊榮,楊博,沈煉,陸炳,楊漣,戚繼光,俞大猷,李如松,孫承宗,孫傳庭,王振,嚴嵩,魏忠賢……
最具處世智慧的故事是徐階理解知行合一的故事
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有用,任何時候都不過時的處世智慧!
二十多年以來,雖然飽經風雨,但徐階始終是一個十分自信的人,他相信自己學到的四書五經,相信自己聽到的聖賢之言,那些歷史上的名臣名相和他們的不朽功績一直都是他學習的榜樣。徐階曾經堅定地認為,只要信守聖人的教誨,遵循禮儀廉恥,必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可是現在出問題了,徐階驚奇地發現,雷厲風行、剛正不阿,在現實中失去了作用,至少在現在這件事情上,一點作用也沒有。
而他的屬下們並沒有相同的道德覺悟,也不打算培養類似的品德,他們並不理會徐階的苦心,只是站在一旁冷眼旁觀,等待著徐階的離去,然後繼續獲取他們的利益。
徐階想不通,他忿忿不平了,他出離憤怒了,這個世界怎麼會是這個樣子!
它不是書中所記載的那個太平盛世,更不是人心向善的桃花源,這是一個醜陋的世界,所有的人最為關心的,只是自己的利益得失。
所謂捨身取義,所謂心懷天下,在他那些貪婪的下屬心中,統統歸結為兩個字——放屁。絕望的情緒瀰漫在徐階的心中,他突然發現,自己二十多年所信奉的聖人之道、處事原則原來竟然毫無用處,連福建延平府的幾個奸吏惡霸都解決不了,治理天下、青史留名?真是笑話!
徐階終於遇到了他人生中的最大危機——信仰的危機,多年所學已然無用,世上還有什麼東西可以相信?可以堅持!?
然而他最終沒有放棄,因為他還有第二個選擇——良知之學,知行合一。
我的一位哲學系畢業的好朋友曾經這樣對我說:大學裡不應該開設哲學本科專業,因為學生不懂。這是一句至理名言,作為這個世界上最為高深的智慧,哲學是無數天才一生思考、生活的結晶,他們吃過許多虧,受過許多苦,才最終將其濃縮為書本上的短短數言。
一個二十歲的青年人是不會懂得這些的,他們太天真,太幼稚,他們或許能夠在考試中得到一百分,卻不可能真正了解其中的含義。所以他們雖然手握真理,卻無法使用,滿懷熱情地踏入社會,卻被撞得頭破血流。
徐階大致就是這樣一個人,他也不懂,雖然他了解心學的所有內容,卻並不知道該怎樣去做。至於六年前聶豹告訴他的那四個字,則更是不得要領。
什麼是知行合一?答:就是知與行的合一。評:廢話。
徐階反覆思考著這四個字,卻始終摸不著頭腦,聶豹說話時那鄭重肅穆的表情依然浮現在他的眼前,他肯定這位先生不是在拿他開涮。
但問題是他怎麼都看不出這四個字有什麼作用,難道像念咒一樣把它念出來,礦霸們就能落荒而逃,官員們就會老實辦事?所謂良知之學,所謂光明之學,在這個現實的世界中,又有何用處?
於茫茫黑暗之中,光明何處去尋?!
百思不得其解的徐階沉默了,在官員們的冷眼旁觀和冷嘲熱諷中,他開始了漫長的思考。
在痛苦的思索中,他終於發現,自己可能犯了一個根本的錯誤,他堅守二十餘年的信念和原則是存在很大問題的。這套傳統道德體系或許是對的,卻並無用處。真正決定大多數人行為的,是另一樣東西。
只要找到這樣東西,就能解決所有的難題。於是徐階決定,否定自己所有的過往,把一切推倒重來,去找到那樣東西。
說教沒有用,禮儀廉恥沒有用,忠孝節義也沒有用,這玩意除了讓人昏昏欲睡外,並沒有任何作用。
在剝除這個醜惡世界的所有偽裝之後,徐階終於找到了最後的答案——利益。
胸懷天下、捨生取義的絕對道德確實是存在的,可惜的是這玩意太高級,付出的代價太高,從古自今,除了個別先進分子外,大多數人都不願消費。
利益,只有充足的利益,才有驅動人們的魔力,這就是這個世界的真實面目,極其的殘酷,卻異常的真實。
在這個殘酷的現實面前,徐階終於明白了知行合一的真意,無論有多麼偉大正直的理想,要實現它,還必須懂得兩個字——變通。只有變通,只有切合實際的行動,才能適應這個變化萬千的世界。
於是在醒悟的那一天,徐階丟棄了他曾信奉幾十年的文字和理念,面對那些肆無忌憚的礦霸貪官,作出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決定。不久之後,徐階的隨從們驚奇地發現,幾乎在一夜之間,那些霸佔銀礦的地方黑社會突然退隱江湖,老老實實地回了家。
在納悶和興奮的情緒交織中,他們向徐階通報了這個好消息,然而出乎他們意料的是,徐階並沒有絲毫的驚訝和喜悅,似乎這早在他預料之中。
而事實確實如此。
幾天前,徐階帶領著幾個親信,來到了銀礦的所在地,他沒有去那裡的官衙,而是找到了另一群人——當地的里長。
當然,這些所謂的里長並不是什麼善類,盜礦的好處自然也有他們的一份,就在他們不知這位大人來意、惶恐不安的時候,徐階亮出了底牌:剷除那些礦霸,我將給你們更大的利益。
於是一切都解決了,這些以往雷打不動的人突然煥發了生機,他們立刻動員起來,發動各村各戶,連夜把參與盜礦的人抓了起來,刻不容緩。
在徐階的政策影響下,各地各村紛紛效仿,興起了打擊礦盜的高氵朝,對這種特殊的群眾運動,當地官員個個目瞪口呆,束手無策。礦盜干不下去,只好走人,危害當地十餘年的禍患就此解除。
徐階終於成功了,他沒有死守所謂的絕對道德,用利益打倒了利益。但當他將所有內情坦誠相告的時候,一位隨從卻十分不以為然,憤然而起,指責徐階的處理方式是耍滑頭,搞妥協。
「是的,這是妥協」,徐階平靜地回答道,「但我贏了。」
經歷了艱辛的歷練,徐階終於知道了這個世界的生存法則,也徹底領悟了心學的含義和聶豹留給他的那個秘訣。
「知行合一,我想我已經明白了。」徐階注視著當年他來時的方向,作出了這個自信的回答。
題主問印象深刻之人和最具處世智慧之事?作為從20-25歲反覆看了不下五六遍的人來說,每一次看下來感知都不同啊。
當年看到這本書的欣喜只有後來發現知乎可以比擬啊。。。無比平凡的我的愛好跟千千萬萬少女是一樣一樣的,聽歌、看電影、看小說。這輩子如果沒有什麼特別的原因,我想我是不會有埋首故紙堆,青燈古佛(囧Orz)去探索千百年前歷史的興趣。可是明月有如天神一般,帶著它的《明》7部,橫空出世闖入我的手機。這是怎樣一本書呢,很多人都有講過了,而對於我來說是真切的,讓無數對於歷史無知無感的人了解了我們這個民族曾經的某一段過往。欽佩作者堅實的史實功底,用幽默通俗的語言重新為我們還原了一個時代,所謂躍然紙上大體是這樣。至於很多人說,史實不符,那又怎樣?歷史本就記錄於史官筆下,而不是監控錄像中。作為業餘愛好的我們,看到一位作者帶著自己的感情,用我們願意看(而且看得時而熱血,時而感動,時而憤慨。。。)的文字,把這一段歷史大體訴說(不是還原),這本身就是福利啊。
一句話,三觀正,文字幽默通俗,在他筆下讓我認識了題主問的那些印象深刻之人和最具處世智慧之事,就是愛它的理由。
好,下面開始正式答題。
1.成祖,靖難之役。這是看第一遍時的之最吧。想來那時應該是剛出校門,需要熱血、鼓勵、堅持這些雞湯的時候。所以,不管怎樣什麼歷史環境,正義與邪惡,權利與鬥爭,成祖的靖難被我看成了一部艱難的創業史,歷經千辛萬苦,修成正果。。。
東昌之戰,朱棣苦心經營的北軍精銳部隊幾乎被全殲,包括第一大將——張玉。朱棣已經差不多也到了崩潰的邊緣吧。
完成表演任務的朱棣疲憊的坐在椅子上,看著對面打坐的道衍,即使這個奇怪的和尚已經跟了他十餘年,但他依然認為這是一個奇怪的人。這個和尚從不安心過日子,一心一意想造反,更奇特的是,此人無論碰到什麼緊急情況,他總是不慌不忙,悠然自得。
真是個怪異的人啊!
朱棣深深的吸了一口氣,從出兵到如今,他才真正體會到天子之路的艱難,要想獲得那無上的榮光,就必須付出極大的代價。即使自己有著無與倫比的軍事政治天賦,但仍然走得無比艱難,而這次失敗也又一次重重的提醒了他,前路兇險無比。
朱棣似乎有點厭倦了這種生活,每一天都在擔驚受怕中度過,何時是個頭呢?
他又看了一眼坐在對面的道衍,這個始作俑者此刻似乎變成了一個與此事毫無關係的人,他搖搖頭,苦笑著對道衍說道:「此次靖難如此艱難,實出意料,若與大師一同出家為僧,倒也不失為一件樂事。」
聽到朱棣的這番話,一直閉眼打坐的道衍突然間站了起來,走向了對面的朱棣,他沒有如同以往一樣向朱棣行禮,而是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動作。
他一把抓住朱棣的衣袖,用近乎咆哮的語氣對朱棣喊道:「殿下,已經無法回頭了!我們犯了謀逆之罪,已是亂臣賊子,若然失敗,只有死路一條!」
朱棣被驚呆了,這些話的意思他不是不知道,他也明白自己失敗後的結局只有一個死,但他仍然不願意麵對這殘酷的現實。不做天子,就不能再做人了。
在道衍那可怕的逼視下,朱棣帶著一絲無奈的表情垂下了頭,半晌,他又抬起了頭,臉上已經恢復了以往那冷酷的表情。
「是的,你是對的,我們沒有退路了。」
【再戰盛庸】
沒錯,當年的我就是那個奔著一個目標勇往直前的無畏少女,看到這裡,我就是覺得「堅持」就是我最需要的處世智慧。
2.徐階,曲意事嚴嵩。這應該是看第二三遍的時候吧。反正從此看到城府、權術厚黑、隱忍有關的字眼,我都能想起徐翰林、徐首輔。相信很多人都有感於這一段:
正如嚴世蕃所料,三法司採納了街頭巷尾路邊社的意見,將殺害楊繼盛、沈鏈的罪名套在了嚴世蕃的頭上,所謂冤殺忠臣,天下公憤之類,寫得慷慨激昂。
完稿之後,他們依例將罪狀送交內閣首輔徐階審閱。
徐階似乎已經等待他們多時了,他接過稿件,仔細看完,然後微笑著誇獎道:
「這件事情你們做得很好,文辭犀利,罪名清楚。」
「不過我有個問題想請教各位,」徐階突然收斂了笑容,用冷峻的口氣說道:
「你們是想殺嚴世蕃呢,還是想要救他?」
這是一個侮辱智商的問題,幾位司法幹部當即漲紅了臉,大聲叫道:
「那還用說,自然是要殺了他!」
看著激動的同志們,徐階笑出了聲:
「此奏疏一旦送上,嚴世蕃必定逍遙法外,諸位只能白忙一場了。」
這又是個什麼說法?眾人目瞪口呆,愣愣地看著徐階,等待著他的解釋。
「你們並不明白其中奧妙,雖說楊繼盛之事天下已有公憤,卻絕不可上奏皇帝,要知道,楊繼盛雖是為嚴氏父子所害,斬首的旨意卻是皇上下達的。」
「當今皇上是英察之主,從不肯自認有錯,你們如果把這條罪狀放上去,豈不是要皇上好看?如此受人欺瞞,皇帝的顏面何存?到時皇上發怒,嚴世蕃自然無罪開釋。」
徐階說得沒有錯,嚴世蕃的如意算盤正是如此,為了實現自己的企圖,他先放出風聲,說自己最害怕楊繼盛事件,然後誘使三法司的人將此罪狀上達,因為嘉靖皇帝的性格他十分了解,這位仁兄過於自負,認定自己天下第一,沒人能騙得了他,也從不肯認錯。
現在你要告訴他,兄弟你錯了,人家借你的手殺掉了楊繼盛,你還在上面簽了字,你是個白痴冤大頭,他自然要發火,否定你的說法,於是嚴世蕃同志剛好可以藉機脫身。
大家都在佩服徐大人洞察人心之神,你看,連明月自己都膜拜之。
在近三百年的明代歷史中,這是讓我感觸極深的一幕,每念及此,不禁有毛骨悚然之感。因為在這場平淡的言談分析中,雖然沒有刀光劍影,卻蘊含著一種更為可怕的智慧。
可是呢,我是一名刨根問底的處女座啊,剛剛好,我們曾經正義直言、熱血勇敢的徐翰林是怎樣一步步成為如今工於心計、老謀深算老狐狸的呢?等等,前面好像有提到,沒錯,我又重新翻到前幾章,徐大人的通關之路。明月是一位比較負責任,有條理,有邏輯的好作者。
在福建延平府,什麼是真正的知行合一。
胸懷天下、捨生取義的絕對道德確實是存在的,可惜的是這玩意太高級,付出的代價太高,從古自今,除了個別先進分子外,大多數人都不願消費。
利益,只有充足的利益,才有驅動人們的魔力,這就是這個世界的真實面目,極其的殘酷,卻異常的真實。
在這個殘酷的現實面前,徐階終於明白了知行合一的真意,無論有多麼偉大正直的理想,要實現它,還必須懂得兩個字——變通。只有變通,只有切合實際的行動,才能適應這個變化萬千的世界。
而我想說的是,這是徐大人的覺醒之路,知行合一,而很多人終其一生也無法在自己的人生中理解這四字。包括我自己,似懂非懂中。
3楊繼盛.的死劾,海瑞的死諫。海瑞的每每讀來,諸多感動。堅持自己的理想,付出生命在所不惜。而在我看來,他們是真正勇敢的人。曾經看到一個問題,問何為勇敢?我想明月這個答案可以回答。
要知道,腦袋一團漿糊,盲人瞎馬地掉下山崖,那叫失足,為了一個崇高的目標,昂首闊步踏入深淵,才叫勇敢。而這口棺材,正是他勇氣的證明。
不知死而死,是為無知,知死而死,是為無畏。
4.武將。聯繫到前兩天天津塘沽爆炸事件中消防隊員義無反顧救災救難的行為。我其實是很想寫一寫武將這個行當的。有明一代,除了眾多名流千古的文臣,武將也是各有千秋,各有各的可愛之處。太祖創業時期的徐達、常遇春,相信大家拜小時候電視劇的推廣,早就如雷貫耳了。然而,常遇春好殺降、藍玉也有昏著、戚繼光的官場之路也不盡然光明磊落兩袖清風,李如松的狂妄自大,等等等等。這些人無一是完人,可是無礙於後人對其或一代名將、或民族英雄之膜拜。對了,還有盧象升,明末最有氣節之名將,本是白面書生,國家危急存亡之際,投筆從戎,一心報國,力戰而死,死得其所。從古至今,有千千萬萬最可愛的人,他們也有血有肉,有最愛的人,有喜歡的遊戲有愛吃的菜,跟我們一樣本是普普通通的人,為了保家衛國,獻出自己的生命。向最可愛的人,致敬!
這是第一次在知乎認真答題,作為常年只點贊收藏的人,沒想到自己會寫長文。其實題主想和大家交流心得分享,其實,還有很多很多的人和事,只是,同一本書,在不同時期被戳中或淚點、或笑點、或萌點的方式都不盡相同,因為我們一直在經歷著。
今天,我看到了篇文章,是討論十七歲的人該做些什麼的。
頓時間,我發現自己已經過了十七歲這個年紀了。如今早已邁向十八歲的步伐。想起十七歲,實在是個有趣的年紀,童年不在,成年未滿。那一年,我總覺得自己不再會長大了,永遠就是這把年紀了,一切剛剛好,不多也不少。平日坐在教室,微風襲來,春暖花開。課間的玩鬧,下午的回宿舍,一切都是朝氣的。每到周末,經過一星期的學習,終於可以搭上回家的公交,在車上顛簸地搖晃,回到家,一頭撲入枕頭,一切都恰到好處。周六睡個覺,起來補補課,緊接著約些朋友出來打打球什麼的。晚上再騎個自行車去外邊兜兜風。一個星期又過了,一切都那麼好。
現在再來想想看,我都已經十八歲了,雖說是不屬於老的年紀,但是,我的黃金時代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走遠了。
前兩天,我和我的爸媽一大早就起來,準備來學校。父親開車送我來湛江,這是一個陌生的城市,我和我爸媽都從未來過這裡,聽說這裡的天氣很熱,經濟並不是很發達,才說不久,我就那麼的懷念深圳的車子面了。我們經過六個小時的路程來到了這個城市。據我所知,這裡屬於熱帶。我父親的車裡面被我的東西所塞滿,裡面包括了衣服,書籍等雜七雜八的東西。我是第一次踏上如此遙遠的路途,路途漫漫,車程遙遠。來的那天,雖說是九月份的中旬,但熱氣是稍微都不肯減弱的,一路上我沒有像往常一樣,趴在窗檯,雙眼注視著窗外的風景,並不是我沒有這樣的興緻,而是我帶了本書來,我打算在那天看完它。
這本書,我看了很久,一直不願意看完它。這本書叫做《明朝那些事兒》,而我在那天看的就是最後一卷。在我初中的時候,我爸爸就買了這書回來,幾年過去了,他把整套書都收集了,一共是七本,都放在他的書房。我在我爸買回來的時候就閱讀了了一本,也就閱讀了一本而已。後來我趁他不注意,偷偷地把他的整套書籍都拿進了我的書房,收了起來。
第一本叫做"朱元璋 卷",我是被這名字所吸引的,因而才去閱讀。這本書主要是描寫朱元璋的奮鬥史,講述明朝是如何發家的。第一次讀的時候對朱元璋的感情是複雜的,對他的傳奇或多或少是充滿了敬意的,而在第二次看起的時候,對他印象再深了一些。在讀完這一本後,我只感覺,有的時候,上的了頂峰的人,除了自身的天賦,還需要許多的運氣,就像老人說的一樣,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不知道為何,我就是不太願意看下面的那幾本書的。但這個暑假不一樣,暑假開始後,我就再次從頭看起了,再一次看第一本的時候,才發覺其實是有著許多細節,在我從前所不能發現的,如今我耐下性子重新看,加上我的記憶力也不太好,就好像在看一本嶄新的書籍,叫我獲得許多許多的樂趣。
然而這此,與上幾次是不太相同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願意看第二本,第三本,直至結尾了。第一本的結尾是講到太祖年邁死去,取而代之的是朱棣的興起。我在過去對朱棣的印象其實是不太好的,因為朱棣篡奪了王位。那種不是好的,就是壞的是非觀念在今天看來,實在是不可取啊!我看完了第二本書後,細想了一下,作者對朱棣的態度,在文中沒有批判也沒有讚揚。而我自己的態度就是,我覺得朱棣在某些程度上面來說是不正確的,比如他篡奪王位的這一件事上面,是違反世襲的習俗的。不過在宏觀上面來看的話,我覺得朱棣才是造就大明王朝可以綿綿兩百多年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某些層面來看,其實我對他是極其讚揚的,他對待臣子與對待百姓的不同態度,他的能力,等等諸多因素。造就了王朝的繁榮。
但在此文當中,最令我推崇的是其中的道義精神。小的時候,看到什麼"以天下為己任"的話,大都是一笑了之,不會放在心上,因為年紀輕輕的緣故,對什麼儒家是鄙視的態度。今天才發現啊,那時候實在是太年輕了啊,實在什麼都不懂啊。其中的一些東西,我去才查閱了下,複製在下,給自己來回顧一番。
生與義的取捨——「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個人價值的追求——「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
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平衡——「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懷疑精神——「盡信書,不如無書」
這些東西,早就在小學或者初中就學過,那個時候就只是單純地背誦,閱歷無法理解當中的精髓,幸好留下了些印象,如今看到這些東西,才大嘆之!那時候實在是太年輕了啊!
草草三個月,我總算讀完這一系列的書籍了,讀到後面的時候,會被一些人的精神所感動,明朝在中期的時候,湧現了一批有才之人,為社稷,為普羅大眾。印象較深就是于謙和張居正了,于謙出現較早,我就在下文的時候就再提及他吧。在這裡,我想先提及張居正,他早年被叫為天之驕子,十六歲的時候一舉高中舉人,年輕氣盛,目中無人。但因為官場的種種原因,並未一舉高進,他直至二十三歲才考進進士。短短的這幾年當中,在飽受困難的同時,也見識了民間的疾苦,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渴望。這些事情讓他從一個高傲的讀書人變成一個為國為民的人。隨後,他的語言變少了。變得不再張狂了,同時也變得深不可測了,可在背後的他,是個一心為民的人,後面的事情,大家可以去看書籍,去看看他的人生。
對他的敬佩,實在難以形容。用這樣的一句話來形容也不為過,猶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又如泛濫的黃河,一發不可收拾。。。當然,不可避免的,後面也出現了這些人。有的人說,其實是他們幸運罷了,剛好生在盛世,我覺得吧,倒不如這樣說,正是因為有了他們,才成就了盛世。
從萬曆開始,明朝就有了衰敗的跡象。正所謂,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一個朝代,就好比一朵花一樣,若到達了美麗的頂峰,自然而然就會走向衰敗。雖說是如此,但畢竟我也看了段時間了,他的興盛,繁榮。也可給予我歡樂,我就好像與這個朝代相互融合了。而如今它竟有了衰敗的景象,我不免的感到失落,也有些難受。我在那時候,放慢了閱讀的節奏,內心可以清晰的感覺到不情願,或者說,我根本就不想看到它衰敗,雖然我知道一個朝代,終究會有沒落的一天。可對於這個我花了時間,也是唯一花費時間去了解的朝代,我說句實話的,我對它是有感情的。就像看到一個由小玩到大的朋友,如今我看到他離去,與自己的地位逐漸地遠離,他越是沒落,我內心越是難過。
我年紀很輕/不用向誰告別/有些傷感。
我在暑假的時候,看這套書,我是挑些時間來看的。有的時候就在家裡,有的時候就是在公交車上看。這情況直至最後一本為止。當我看完第六本書的時候,整個朝代都千瘡百孔了,外患內憂,第七本書是結局篇。我一直放著這本書沒看,一直不願意看,不情願接受它的沒落。那麼多愛的人物都消失了,就如同一個不曾道別就離去的好友一樣。我哪願意抬起頭來與他告別啊?於是,我一直放著這本書,日子每天過,太陽照常升起。而我每天都能看到它,它就這樣靜靜地躺在我的木桌子上,等待著我去翻閱。
離開學就剩半個月的時候,我終於忍不住去讀了。我怕再不讀,時光就要飛逝了,就要開學了。我就慢慢的讀,每天限制自己閱讀的篇章。怕的是,就這樣讀完了,一個朝代就結束了。那天在和爸媽來湛江的時候,那本書還剩下三分之一沒有閱覽,那天我在路上就把它帶到車上,打算在開學前一天讀完。我想,這個朝代的結束,同時也可以標誌著一個少年的黃金時代的終結了吧。這書讀到後面的時候,在一個朝代的結尾的時候,還出現幾位有氣節的人,我只記得那時候我的眼睛都濕潤了,淚水在眼眶裡邊打轉,不知道幾何,我也變得如此溫柔掛斷。我打一開始,其實真的不相信他們的精神,居然可以支撐著一切的一切,無論是牢獄裡面的鞭打,還是宮廷裡邊的勾心鬥角。他們都可以為了自己的理想,忍受這一切,就那樣忍下去。就像詩歌《太陽與野花》一樣。
答應我/忍住你的痛苦/不發一言/穿過這整座城市
我想,像我這樣的小人,未來可能窮盡一生追逐利益,而非追逐理想的小人,實在是無法想像他們的所作所為的,也無法想像他們究竟是如何堅持理想的。在這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東林黨的五君子,被魏忠賢所迫害。在牢獄中遭受迫害,依舊不曾低下自己的頭,直至死方休。當時的眼眶立馬就不聽話的變得濕潤了。在文章的中段,講了一個人,叫做于謙。書中記載了這樣一件小事,據說奉旨去抄于謙家的官員最後都沒有臉再抄下去,這在歷史上是少有的,而于謙正是用自己的一生來維護了"兩袖清風"的人生格言,世人知道兩袖清風,卻未必知道于謙。因此于謙子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可以稱之為我的老師。
我在過去總以為自己將成為一個只為己自己的人,甚至,我覺得為國為民簡直就是笑話,為官不貪,實在難以想像。但現在,在於謙等,海瑞一眾人的潛移默化下,一些新的東西在內心種下了種子,並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我。
突然想起明朝前期,正處朝代上升的一個階段,那時候,鄭和下西洋。國家強盛,卻不炫耀武力,對四方的鄰里都和藹包容。我想,這才是一個真正的大國,泱泱中華,傳承五千年之久,我第一次為它感到無比驕傲。
整套書,從文天祥到最後的盧象升。我想,或許應該跟我的眼睛說聲對不起,長久以來,它們已經不止十次用眼淚向我抗議,它們的感動,它們的憤怒、它們的震撼、它們的傷感、它們的疲憊以及它們的堅持。原來, 在歷史裡面,這樣的人是真真實實存在的,在讀著書籍的時候,我第一次明白了偉大二字的含義,在這時,這兩個字不再是枯燥無味的,不再是白紙上面那簡單的兩個漢字了,在它的背後,我可以看見了幾個人物,更多的,我看到了廣大的人民百姓。這些臣子至死不渝的為了百姓,為了心中的信念。
我在來學校的那天,書本中,已經到了國家存亡之秋的時候了,最後出現的那個人叫做,盧象昇。我記得他最後,明知這一次去抗清,是最後一次了,他披著白衣去,明知是一條死路,依舊前行。我第一次意識到,原來這世界還存在這樣的一種人,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他的結局,毫無意外的戰死了。
父親的車繼續前行,我在前方的視線在他戰死的那一刻變得模糊,鼻子一酸。那刻,難以自己。最後的結局就是清軍入關,崇禎皇帝自盡。
當我看到最後那一句"他走向了那棵樹",甚至有點想哭的衝動。
確實,認真想想,會覺得很多地方想當然了,即便作者不想「想當然」,但感情到那個點上了,剎不住了,他也就跟著往那個方向上走了。
往不好的地方說,就是所謂的「不客觀」,於治史而言,不僅是不冷靜,甚至近乎褻瀆了。
可往好的方面講,是「愛」。愛那段歷史,歷史裡的人,以及從「人」之中看到的成長、掙扎、向上或沉淪、光明或黑暗或混沌,等等。
而我,更多的,在這個文章中,更多的,是看到後者。並且,被後者深深的吸引。是誰說,老師只能面對面,這才能稱作老師的?而在我看來,這文中所倡導的精神,義氣,節氣,人生。都是,值得我所稱讚的,並在我內心深處,我覺得,這文章的作者,是可以稱作我的老師的。如果我可以,我希望對他說聲謝謝。
若讓我來總結這文章的話,我想,恐怕,我是不能總結清晰的總結的。但,早就有人總結了。對了,這文章在結尾的時候,是有著一個後記的,是作者自己寫的。他在結束朝代後,最後的一章里,寫了一個人,叫做徐宏祖。講了他生平,這個人,也叫做徐霞客。
以下是總結。
當我捧起書,讀了很長時間的興衰榮辱王侯將相風雲變幻,我的腦中上演過無數場金戈鐵馬刀光劍影你爭我斗。
有一天,我終於讀到最後一章,讀到徐霞客的故事,讀到末尾那句「成功只有一種――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我突然安靜下來,看過的那些王侯將相還歷歷在目,大明王朝的風雲還在腦中翻湧,我卻在那一瞬間,覺得它們都不重要了。一切煙消雲散,我撥開雲霧,終於看到了作者的用心良苦,以及整部作品的落腳之處。 原來,一個朝代就那樣,就這樣覆滅了,雖在我腦海中多上次上演他們的故事,但在事實上,它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了,要不是有記載歷史的人,恐怕我再也無法了解它。
《明朝那些事兒》用眾多的篇幅,講述一個王朝的興起和衰落,在終結的時候,卻說了徐霞客故事。關於這個結尾當時有很多評論。有人說當年明月意在表明:天下不是屬於朱元璋的,也不是李自成的,更不是皇太極的,而是屬於象徐霞客這樣的千千萬萬的普通人……關於結尾,當年明月還在文末及後記中加了一段意味深長的文字,今摘錄部分,以作紀念。
"從俗世的角度,徐宏祖是個怪人,這人不考功名,不求做官,不成家立業,按很多人的說法,是毀了。
我知道,很多人還會說,這種生活荒謬,是不符合常規的,是不正常的,是缺根弦的,是精神有問題的。
我認為,說這些話的人,是吃飽了,撐的,人只活一輩子,如何生活,都是自己的事,自己這輩子渾渾噩噩地沒活好,厚著臉皮還來指責別人,有多遠,就去滾多遠。
此前,我講過很多東西,很多興衰起落、很多王侯將相、很多無奈更替,很多風雲變幻,但這件東西,我個人認為,是最重要的。
因為我要告訴你,所謂千秋霸業,萬古流芳,以及一切的一切,只是糞土。先變成糞,再變成土。
現在你不明白,將來你會明白,將來不明白,就再等將來,如果一輩子都不明白,也行。而最後講述的這件東西,它超越上述的一切,至少在我看來。但這件東西,我想了很久,也無法用準確的語言,或是詞句來表達,用最欠揍的話說,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然而我終究是不欠揍的,在遍閱群書,卻無從開口之後,我終於從一本不起眼,且無甚價值的讀物上,找到了這句適合的話。
這是一本枱曆,一本放在我面前,不知過了多久,卻從未翻過,早已過期的枱曆。我知道,是上天把這本枱曆放在了我的桌前,它看著幾年來我每天的努力,始終的堅持,它靜靜地,耐心地等待著終結。
它等待著,在即將結束的那一天,我將翻開這本陪伴我始終,卻始終未曾翻開的枱曆,在上面,有著最後的答案。
我翻開了它,在這本枱曆上,寫著一句連名人是誰都沒說明白的名人名言。是的,這就是我想說的,這就是我想通過徐霞客所表達的,足以藐視所有王侯將相,最完美的結束語:
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就這樣,他走向了那棵樹。這個朝代就這樣結束了。同時,我的暑假也結束了,我的黃金時代,就這樣的一去不復返了。
我那時候,還是在車上的。我合上這本書的時候,許久沒有回過神來。我是不敢相信,就這樣,我讀完了這本書。一切在我沒準備好的時候就結束了,這一切並非春暖花開,相反,那是一片衝擊拍打崖岩的怒濤,至今未從時代的頑石面貌上散開。一切看起來那般的美好,而事實上卻是在冰冷的艷陽里,緩慢地渡過,不可挽回,直至方休。
就這樣,我的大學開始了。
我最最敬重的是楊繼盛,他可以是我們每一個人。小的時候我們沒有背景,是個窮小子,自己一直努力,讀書,創業,闖蕩,然後發現不管怎麼努力,天分是無法彌補的。學東西不可能一看就會,只能不斷重複,沒有什麼大局觀,甚至不知道什麼是大局,只會與人為善,不會利用關係拉幫結派,能力也不強。可是那又怎麼樣呢?
在黑漆漆的詔獄獨自颳去腐肉,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天下不敢言而我敢,堅持不懈,矢志不渝,是為不朽。
紀姑娘。
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
是結尾那句:
成功只有一個,用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于謙,無論他為人如何,處事如何。
他就在那兒,就在那兒奉獻給了整個大明王朝。
仁義一生,死於詔獄,難言不得死所,何憾於天,何怨於人?唯我身副憲臣,曾受顧命,孔子云:託孤寄命,臨大節而不可奪。持此一念終可見先帝於在天,對二祖十宗於皇天后土,天下萬世矣!
大笑大笑還大笑,刀砍東風,於我何有哉!
其實我挺喜歡朱棣的,他教會了我,如果想要什麼,要靠自己去爭取
國家以貌取人,君卻未以勢取國
有一個細節印象很深,姚廣孝死前朱棣小跑到他窗前,這真的不是每個帝王都能做到的
一生俯首拜陽明。
朱厚照
作為看了不下5遍明朝的骨灰粉,怒答題主,王守仁,徐階,張居正啊!王守仁現在對我來說是神一樣的存在,我都對哲學有興趣了,知行合一,看起來就是理論結合實際,細細體會,真的不簡單。
徐階和張居正都是人精,老狐狐狸,嚴嵩和嚴世蕃不是好人,但是不得不說,他們和難搞的嘉靖成就了徐階。
徐階提攜了張居正,至於張居正,我每次遲到簽名的時候都會想到他。
1.印象最深的是袁崇煥,和之前的答題者提到的于謙、王守仁、徐階、張居正等名臣相比,袁崇煥的功勞可以說不值一提,當年明月對他有過一段評價,原文就不引了,大意是:對於歷史產生作用的人,一等作用如前面幾位,他們的存在及作為會影響歷史的走向(其實這些人里還包括壞人如:九千歲),袁崇煥是二等作用(大意),也就是說他的存在及作為對歷史作用很微小,無法影響大的歷史走向,說得極端點,袁崇煥不管怎麼努力,實際上無法拯救他所希望拯救的那個國家和時代。
他不是什麼人生贏家,也不是什麼學霸,他考試成績也沒有多好,他僅僅只是一個執著的人,堅持的人,固執己見的人。
2.關於處世智慧這個問題,我覺得徐階大人裝孫子騙嚴嵩,黑吃黑殺掉嚴世番這段故事應該算是整部《明朝那些事兒》(敬告題主,你寫書名沒寫全)七本中最為精彩的處世故事了
看完全書,無論是小人物亦或大人物,無論官至幾何從事什麼,無論王守仁、張居正,楊繼盛、楊漣,李如松、孫承宗亦或李時珍、徐霞客……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堅持自己的信念,不易其志。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尤未悔。
李賢、李東陽、徐階在看到自己最為欽佩(親密)的人被陷害之後,依舊頂著同僚乃至學生的責備去匡扶這個天下,這份隱忍是我最震撼的地方,連自己最信任的人甚至都不理解自己,但是當自己知道自己的路是對的就去做,而且義無反顧,服!
還有關於海瑞的評價,「海瑞是一個可以做事但不能做大事的人。」——高拱,當時還如的確看清了這個世道,但是他卻不知道如何去解決這些事情,只是去罵,同時代的張居正和高拱則是用自己的力量去改變,所以海瑞最後只是給一個虛職。看明白是一件事,去解決又是一件事,海瑞的確直的敬佩,但只是他的品質,而不是他的能力,所以我更願意去佩服張居正(雖然張居正相比來說是個實實在在的大貪官……)
然而最佩服的還是于謙,當年朱棣的二兒子造反時候,他罵出啦名堂,最後北京保衛戰又是殫精竭慮,有能力有品格的人,只是覺得死的太冤,不應該成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看了上面的答案才明白原來「世上只有一種成功……」竟然是這本書裡面的一句話,竟然忘了(捂臉)。
徐階
無論是他的隱忍還是他的才幹,都是令人傾佩的,
于謙 李賢 一身正氣讓人無比敬佩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當年明月當副縣長?
※明熹宗朱由校是文盲嗎?
※如何評價《明朝那些事兒》的客觀性?
※《大明劫》里的類似步槍的火銃在真實的明末戰爭是否廣泛運用?
※《明朝那些事兒》對你最深的感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