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矽谷中國人是否混得不如印度人, 如果是的話又是因為什麼原因?

問題的背景是印度人 Satya Nadella 被任命為微軟新一任 CEO


來美國有幾年了,讀過書也工作了。提到印度人,就想多說兩句。印度人在職場混的好有團結的因素,也有語言優勢,但絕對不是問題的全部。我不太喜歡把國內人把所有原因歸結為這兩點。其實深處原因是兩個民族的性格差異和兩個母國的國力差異造成。

首先來美國的印度人不同於去英國的印度人,那些人都是高種姓的印度人,來美的大多都是普通人,絕大多數是貸款讀書,據我觀察比例多於75%,他們來美只讀碩士,最喜歡1.5-2年的項目,而且只去好找工作的學校和專業讀。讀書期間他們其實很節約的,經常2,3個人合租一個房間,而中國留學生最差也是一人租一間,印度學生也從不買車。他們所有的目標就是找到工作,留在美國,才能還學貸。所以金融危機的時候,中國自費留學生的數量在增加,而印度人數量在減少,原因就是金融危機的時候根本找不到工作。所以當中國留學生春假,暑假四處玩的時候,印度學生不是在學校圖書館打工,就是在公司實習。找工作其實不是比誰優秀,而是比誰提前做好了準備,誰更能善於找到機會推銷自己。因為工業界印度人多,加上印度人讀書目的單一,所以印度人找到工作的數目遠遠大於中國學生。從工作簽證的人數比就能看出印度人找到工作是中國人的2,3倍。工作的人多了自然混的好的人數就多了,更容易形成幫派。

現在很多中國留學生的個體素質已經比印度留學生強,語言的差距也在縮小,只是很多留學生願意回國發展,因為國內機會多,可能回去繼承父母的家族企業,可能回國創業。而印度人能回國嗎。印度是世界上唯一個有很多窮人,但沒有homeless的國家,因為homeless的定義就是他以前有過房子。母國的經濟差異就決定了留學生畢業以後的去向。

印度人的民族性格很隱忍,所以才能出甘地這樣非暴力不合作,每天就靜坐示威的聖人,也才會英國殖民者都撤離了幾十年以後才敢把首都名字改了。這種性格在公司發展就是有優勢,google,微軟的CEO都是在公司幹了10幾年的員工,他們能力肯定有,但是一個人要是工作幾十年,身邊的牛人/自己的老闆都走了,公司沒人了也就只能升他了。而中國人的性格就是不滿現狀,看到其他更好的機會馬上跳槽或者出來創業,所以很難在公司紮根。如果你去mitbbs或者華人論壇,就能發現很多中國人通過不停跳槽來獲取工資的提升和巨額的sign on bonus,很多人3,4年就換了4,5份工作。沒有根當然就不能枝繁葉茂。

多說兩句,為何海外的華人很難融入當地的社會。原因有二,第一,我們從小的文化就教育我們落地歸根,所以第一代華人無論入當地國籍與否,都會覺得自己是中國人。所以不願融入當地的社會群體,也不願參與社會活動和政治,而外國人也會覺得華人是個很怪的團體。由於這種誤解,在過去的百年以內才會有那麼多的排華法案。不是因為中國人好吃懶做,也不是因為中國人不遵紀守法,僅僅是因為中國人沒把當地當成母國。所以我們看到當中國有難的時候,海外華人的愛國熱情絕對最高,從抗戰時候的南洋義女賣身湊捐款,到08奧運火炬海外傳遞時候的護送。白人永遠不明白華人的心。而印度人已經把這裡當成了家,積極融入。第二,還是經濟決定上層建築,中國經濟好,機會多,所以牛人都是美國中國兩頭跑。

其實印度人多的公司往往都快不行了,硬體公司比如applied material,intel, 思科,軟體公司比如斬腰的linkedin, 系統越來越差的微軟。而蘋果是少數幾個硬體部門很少有印度人的公司,估計太苦,印度人偷不了懶。所以蘋果的硬體就是比微軟,亞馬遜的硬體好。fb也是印度人不太多的公司,估計老闆娘是華裔,老闆對華人有好感,很多華人做到中高層,所以fb今天還能創新高。不是打擊印度人,我認識的印度人就分兩類,10%的確智商情商雙高外加努力,其餘都是又笨又懶只會逼逼。

我覺得華人「混的沒那麼好」,反而是好事。因為一個國家在海外的國民越牛比,這個國家實力就越傻逼。只有國家強大了才能把人才吸引回去。日本就很少有僑民在海外,除了在巴西,而且這些僑民在日本國人眼中就是異類。猶太人為何在美國如此牛逼,就是因為他們之前一直沒有自己的母國。再看看印度,航母的ppt做得那叫一個好啊,還有力學的數值分析,結果還是買了別人家的。我覺得中國最牛的人才是在國內,或者說是往返於中美的牛人,海外的華人再牛也只是智商高,技術好。中國官場的厚黑學拿出萬分之一就能在職場搞死印度人

中國人跟印度人在職場做對比其實沒什麼意義,因為根本就沒有可比性


從昨天早上就mark這個題目,但是吵吵了一圈到現在,貌似都在糾結一些細枝末節的東西,沒人回答問題,我來聊幾句,當然,僅僅提供一些」邊外人「的個人觀點,僅供各位參考,批判,反對。。

首先,我覺得糾結「斗」一詞沒有什麼必要。當然,樓主這種表述確實歧義比較大。
雖然以矽谷的價值觀來看,我們需要著力於改變世界,我們著力於技術創新。每一個矽谷團隊的生存價值就是一群理想者的集合,成功的矽谷鬥士必然是集理想主義於一身的強者,而這些強者是我們最好的夥伴和導師。
至少作為技術宅來說,矽谷一直在宣揚這樣一種價值觀。
但是,你真的確定「拉幫結派」這種事情在有普遍龐大行政管理體系的科技公司真的不存在嗎?
你確定「規則化人情社會」為主流美國職場沒有職場鬥爭嗎?
你確定和資本市場一起成長起來的美國科技公司們真的完全就是很單純的理想主義者集散地嗎?

所以,我覺得老是糾結於「斗」,」不鬥「這個問題,我覺得意義不是很大,而且這不是一個」不可以談「的問題。。但是如果題主僅僅把問題停留在」斗「的層面的話,貌似也沒有太多探討價值,也沒必要一個印度裔CEO就過度解讀太多。

那麼我們來解決」是不是「的問題。
首先,這個語境我們僅限於」美國科技產業「,如果放眼全美而言,這個問題沒有太多討論意義,而且印度裔也沒有光輝到刷這麼大存在感。。
先提供一組數據:
2005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學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52.4%的矽谷科技公司有一位來自國外的高管和技術領軍人物,印度裔佔到了25.8%。
2012年,印度裔人才領導的公司佔到了33.2%。在美國矽谷的人口數量中,印度裔只佔到了6%,但是創辦的公司佔到了矽谷所有公司的15%。
2009年的一項調查顯示,《財富》500強的CEO當中,13人來自印度,只有2人來自中國大陸。

但就科技業的現狀來看,可以確定的是印度裔的高管確實明顯多於華裔。至少在這個層面可以確定」是「的問題,其他層面,我們先拋開。

那麼我們再來解決」為什麼「的問題。當然,這是一個外人觀察的結果,僅供參考。

首先,印度裔比我們」外向「。(PS,這一段,我只是就事論事地分析下原因而已,請不要腦補出「我的態度」來)
這個」外向「體現在很多層面,主要是:
1,印度精英的外向心很大,因為印度本土發展的限制,對於要一展宏圖的印度精英來說,去美國幾乎是」不得不「做出的選擇,所以來到美國的印度精英(出國的印度人基本都是高種姓的精英)」紮根美國「的意願要比華人普遍要大,也就是說印度本國太爛,他們下足了決心來美。而我朝處於一個高速發展期,機會頗多,實際上技術精英們的」出國意願「已經不是很大了,即使選擇留美的人,很多也是把自己作為一種」客人「,」外來者「的身份,無論是否準備回國,都是這類定位。

2,而由於這種」外向心」,印度不僅僅保留當年殖民地時期的遺產,在現代發展中,也很樂於培養」出口海外「的人才,包括印度本土精英教育中,很樂意引入英國式教育,和白人社會的培養模式,比如從小全英教學啊,英式課程安排啊,等等。。而印度精英社會的相處方式和社交習慣,也幾乎是照搬白人社會的標準。也就是說,印度其實很樂於在精英階層培養香蕉人出來。。

3,而正是因為第1點提到的」需求「和第2點提到的」意願「,印度人在美國的」主人翁「意識是很強的,這種」意識「最直接的體現就是」抱團「和」搞小圈子「。其實這也沒什麼可苛責的,因為猶太裔在美國紮根基本上也是靠這種方式強大起來的。所以印度族更容易把自己當做」美國人「來無縫融入美國社會,從語言,生活,習慣,思維,方式上全面把自己搞成香蕉人,他們對自家文化一點不依戀,來沒幾年就搞成美式生活了。。而對於華人來說,要做到這種」融入「程度,沒有太多必要,難度也太大。
比如,在是否入籍的問題上,華人們都要經受」忠誠與否「的煎熬。
又比如,其實我們很習慣於」背靠一個強大的祖國「,然後在外安安靜靜做自己的工作這種生活。
這種心態其實成了一種」傳統「了。但是我不覺得這一定有什麼錯。

其次,印度裔更有」抱團意識「,也更願意接受」美式遊戲規則「。
美式遊戲規則不成文的一條就是「為自己的集體發聲」。老墨政客在國會裡極力維護自己的族裔,極力維護母國墨西哥,甚至於言辭傾向明顯到幾乎是可以定性為「美奸」,這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但是也側面體現了一些東西。
雖然上次吉米雞毛那一連串的反對和遊行,讓華人們變得很團結。
但是總的來說,不少人傾向於兩個極端:
一類,對「是否融入美國」或者「是否回到祖國」兩個選擇都沒什麼興趣,比較習慣在自己的小圈子內,做一些本分的工作,本分生活。
另一類,在政界比較多,他們是深諳美式規則的華人,但是他們習慣性把自己「洗白」,甚至於刻意保持和華人群體的距離感,他也在經受「效忠美國,還是效忠華人選民」的煎熬。

所以說,本來就「鐵了心當美國人」的印度裔,自然對這種規則接受得很快,也嘗試在這樣做,印度裔現在做的幾乎每一步都是在重複當年猶太裔全方位融入美國的所有步奏,
(1)經營龐大的以族裔為捆綁的人脈關係。
(2)在商業或者求職上互相提攜,如同商會一般。
(3)在內部宣揚族裔的認同感。
(4)盡量在各行各業做出成績,繼續以上三個步驟,擴大成果。
至少就目前來看,他們做的還比較成功。。。

這就是一些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作為在美企工作十年,近五年來基本就在和老外打交道的職業經理人,對矽谷沒有發言權,但是對IT企業的印度人談一些自己的理解:
公司背景,納斯達克上市高科技公司,本人負責中國區的銷售部門主管,全球僱員5000人,大概一半是研發,其中一半在班加羅爾,另外大量的後台工作也設立在班加羅爾,中國區基本是一線銷售,售前和項目實施的成員。中國區彙報給亞太區。
這幾年的變化,公司是技術型公司,剛加入公司時,基本全球各個實權部門主管都是美國人,亞太區總裁是印度人,也是當時公司級別最高的印度人,但是他主導創立了班加羅爾的團隊。五年過去了,目前公司的印度人已經有兩位爬到了SVP,而且很有希望晉陞到EVP。
談談對印度人的理解,按照毛主席的說法,辯證的看問題,一分為二,
好處
第一.文化上的差別,印度雖然已經是一個大國,發展很快,但是他們從自我定位和教育方式上,都是很清晰的以歐美為核心的,說白了,他們是非常好的美國人的管家,聽話,執行力好。文化上的歐美化絕不僅僅是英語,而是真正的對英美文化的理解,他們思考問題的模式,至少是表面上看和英美人幾乎一樣,因此在高管心中,潛移默化的會讓老大覺得,和我的想法一拍即合,相反中國人或者說東亞人,會比較實際,考慮很多執行層的問題,因此反而讓老大覺得,這幫人怎麼問題那麼多。
第二,表達,印度人真的很善於表達,他們可以用英美人容易接受的方式把自己的觀點表達出來,而且很願意表達,歐美人溝通的方式比較直接,很喜歡這種溝通,相反東亞人總給人內心藏著什麼
第三,數字化思考,公司都是講盈利的,一個好的business case可以事半功倍的讓自己的提案在公司內部通過,印度人這點做的非常好
第四,演講能力,我認識的幾個印度老闆,真能說啊,一個會議能開出指環王最後洛汗國衝鋒前的感覺,充分信任你,有事情他們來扛,我相信你們,一定能行的,加油哦

缺點:
第一,虛,缺乏精細管理,印度人數學好,英語好,是非常好的工程師,但是,他們對大項目的管理能力絕對是災難,如果一個項目的核心部門全是印度人,他們會竭盡全力把功勞往自己部門攬,搶奪所有彙報的機會,無休無止的會議,無止盡的錯過項目時間點,自從印度人開始控制我司的研發和平台部門以後,產品迭代速度明顯變慢;
第二,求穩,求穩不是壞事,但是印度人的求穩是指的各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一個新的項目推動,印度人考慮的首先不是如何去解決問題推動項目,而是先擺出真么做會帶來的變化和影響,讓你表態,出了問題,是你的責任。印度人的理念更多的是按照公司流程走,就算後來出問題,他是不用負責任的;
第三,搶功勞,這個真的是印度人特別討厭的地方,尤其是對其他族裔,他們會利用自己的語言優勢,把很多項目在接近成功的時候據為己有,舉個例子,我司有個印度的產品經理,多年以來,就沒有見他促成什麼事情,結果前幾年公司有個想法可以大規模的開拓中國的新市場,形成一個新的增長點,結果該仁兄自告奮勇的參與,重大會議必參加,所有的會議紀要都他來發,最後攻堅期間,哪怕不需要他來,也恨不得每個月來中國三次,誰知,最後時刻項目出現不可抗力阻礙,黃了,此兄恨不得立刻消失,撇清一切關係,幾個月都沒見他來過了...
整體上,大公司對運營尤其是財務運營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在溝通和數字上確實做的不錯的印度人很有優勢,因此諸如像Google 包括微軟這樣的上市公司,在繼任人當面傾向於求穩,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矽谷或者外企的中國人是完美的嗎?絕對不是,中國人基本在技術部門的比較多,剩下的基本都是依靠中國區業務爬上來的銷售線的經理人,但是後者撐死了爬到亞太區,我們的問題在哪兒,
一點粗淺的想法,不要對號入座,
第一,確實表達能力不行,咱不搶功,但是絕對不能自己乾的活讓別人搶走;
第二,知識產權問題,這個不用贅述,一方面是西方人對中國人的印象,另一方面這樣的例子確實太多了;
第三,這是針對銷售和市場線的中國區經理人,貪,這個真不是開玩笑,中國經理人的這方面確實是劣跡斑斑,幾家傳統it企業都形成了分成的行規了。

外企里中國經理人的未來在哪裡?
1.希望還是在矽谷,銷售線由於文化和離市場近的原因,最高就到大中華和亞太了,技術和產品離總部近,優勢明顯,隨著更多的在美國接受高等教育熟悉外企文化的經理人的湧現,我相信還是會走下一個陸奇的
2.今天的主題是印度人和中國人的對比,這是我真正想說的,熟悉了印度人,你會發現他們是最好的執行者,但絕對不是事業的開拓者,他們從骨子裡就沒考慮去開拓自己的事業,以印度為核心的事業,這麼多年和他們打交道,帶給我最大的收穫就是增強了我對中國的信心!印度絕不會誕生下一個華為,下一個騰訊,下一個聯想,下一個阿里巴巴,他們沒有那份雄心壯志,也沒有這份能力,中國市場的消費能力具備了誕生下一個經濟體量接近美國的能力,我們的技術人員受過良好的訓練,比印度人務實,一樣ZF決策者要意識到這點,給中國企業一個寬容的土壤,做好裁判而不是運動員的工作,我堅信在年輕一代中,還會誕生出新的馬雲,新的任正非。


其實在美國的公司干過活的都知道,無論你是做 it 的,還是做項目的,語言才是發展晉陞的硬道理,技術是次要的。印度人能說會道,而中國人能看能讀但是就是不會說,所以久而久之,上中層以上的就少了。很多人回國了,反而更好了,原因無非就是沒了隔閡。很多華人,其實真的不是技術不過關。也就真的就是語言障礙。這些人都有種龍游淺水的感覺,一旦回國了,就像是如魚得水了。像 BAT, 還有其他的如網易,搜狗,美圖等,能夠做得這麼好,除了是政策傾斜外,也是託了大量海歸在國外感覺自己沒機會而選擇回國一拼的結果


2009年的一項調查顯示,《財富》500強的CEO當中,13人來自印度,只有2人來自中國大陸。
還有答主這樣寫,寫了一大堆,我靠2009年時500強至少有有100家中國的企業,你的意思是說這100家中國企業的CEO,不是中國人?
-----------------------------------------------------------------------------------------------------------------
補充:
主要原因4個:
1.很多印度人的母語都是英文,大學和教材基本上都是全英文的
2.最優秀的印度人只能出國並留在美國,但是中國最優秀的人才並不一定出國
3.如果在美國混出來,特別是IT界的,國內一般直接以10倍以上的薪金挖回國了
4. 白種人更喜歡印度人,放心


作為一個跟印度人私下很多交流後來又跟他撕逼很久最後被擊敗的人來談一下吧

語言再好彌補不了文化上的共鳴
印度有非常多的語言,但是教學上統一用英語,所以雖然他的口音很可笑,
我的native同事也承認有些印度VP講快了他們也根本聽不懂
但是他們一直看的讀的都是英語文化的東西,
比如我們公司有一次做類似知識競賽的東西,裡面的問題都是Dr Who第幾季的人怎麼出場之類的問題
作為一個外國人你英語再好,你也沒辦法產生共鳴。
就好像想和中國人產生共鳴,你需要理解葫蘆娃的梗,但是你如果要理解這個梗,你也沒啥時間做自己的事情或者持續自己原有的愛好了。

國家政治層面對個人的影響
另外印度人一直都算是英語文化集團里的,
給西方做管家做了上百年
公司去中國工作還要取消數據訪問許可權
還有時候會出現類似2sigma那樣偷公司資料的個體事件
所以雖然沒有證據,但可能選中國人做老大總歸有點提防吧

人數多到對其他少數族裔甚至當地人的碾壓
H1b印度差不多每年有四五萬,中國是他們的十分之一
這大概的概念就是100人的group里,20個印度人的話,2個中國人。
然後這個Group裡面10個組,每個組選一個老闆,
你說如果不是大老闆撐腰,或者你的實力超出其他人太多,怎麼輪得到你
另外印度人在美國發展比中國早至少20年


習慣的傳帶關係
我的印度同事會一直提他的哪個Director跟他說之類之類
除了技術上的,想必私下也傳授了辦公室政治的經驗
甚至於跳槽了之後還問他要不要一起去
國內似乎也會有這樣的帶團隊一起走的習慣
但是在美國似乎所有人都定位在打工的身份上,
即便是Manager做的不爽了 也是一個人默默走掉
但這個關係給印度人的職業發展帶來了更好的機會
這也是為什麼會有一個印度人上位了會帶一群人過來

關心個人在項目的位置超過對項目的關注
在美國的大陸人大多都是純正理工科出生,心裡天然想的都是解決問題
有一些人的天賦在於處理人際關係,這樣的中國人一般不太會選擇碼農行業

而這樣的印度人都在碼農行業里
當然也可能是印度人的種族天賦 All is well
什麼都無所謂 不care

而一個全是想解決問題的人的團隊,在面對這樣的人面前,如果老闆對情況不是很了解
就會覺得這個人是Leader,帶領大家解決了各種問題
這樣來這麼幾輪,有抱負有能力的人自然受不了就走了
淘汰掉良幣之後,那上位自然容易很多了

所以 印度航母連船塢都出不去我一點都不意外
我們組印度人負責的項目也延遲工期三次, 比原來計劃的拖了兩倍時間了
比較佩服的是在這種狀態下還能得到老闆信任,並且把我踢出局的能力
看來每天下午四點開始找人聊天的功夫沒白做


矽谷是印度高科技人才的兩個主戰場之一,矽谷只是中國高科技人才的戰場之一,甚至排不進前三。
中國三十多年來高速發展的經濟和科技給了中國高科技人才廣闊的空間,使得中國的高科技人才即使不出國也有大把的發展機會,甚至比國外發展的更好,從金山到聯想,從百度到騰訊,從淘寶到小米,無數生動的事例說明中國的高科技人才立足本土就能活的很好。所以如果現在去調查的話,中國第一流的人才去矽谷的動力並不足,既然在本土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下能取得同樣的成功,那麼為什麼還要去美國?
至於印度人則要苦逼的多,雖然有班加魯爾這個中心,但是印度高科技人才遇到的問題遠比我們複雜,最簡單一點,印度政府不能保證穩定的電力供應,沒穩定的電力供應一切都免談,於是為了更好的發展,印度高科技人才以去矽谷為榮。
這種情況就像田忌賽馬一樣,印度的上馬對上中國的中上馬,贏了就贏了,上升到其他層面就沒意思了。就像這次世界盃,美國隊連小組都沒出線,但是你能說美國的體育不強嗎?


不著急,中國人只不過開始大規模IT移民的比印度人晚而已。等到時間慢慢久了,這都不是問題。


1 語言
印度國內的英語環境比較好,口音問題另說。

2 意識形態
印度人能無縫接入,中國人要承受敵對意識。

3 個性
印度人熱情外向,臉皮夠「厚」。 中國人比較拘謹,唯一能勝過的大概是日本人。

4 數量
這個沒有具體數據,但應當三哥數量比較多。

反面的來了:

幾年前就看過美國的一個說法, 就是一家公司如果是印度人擔任了CEO,那麼這家公司就完蛋了。 一個印度人會抱團招入一大批好吃懶作的印度人,然後。。。。後面還有一串倒閉公司名錄。看到這個的時候,Moto正在印度CEO的領導下扭虧,結局大家都知道了。

這個也只是片面的說法,沒有數據支撐。


From 土摩托的微博|新浪微博

微軟任命印度CEO,我問一位資深律師為什麼中國人不行,他一秒鐘後回答:"(中國)第一代技術移民一輩子把自己定位在外國人。"一天後他又回答:"除了文化差異外,美國公司在中國的業務更大和投資更多導致大量頂尖中國人才當了買辦,吃中國飯的結果不利於中國IT人才在美國公司的發展。"我喜歡這樣的思考。

不過不知道題主問的是華人還是中國人,如果是問中國人,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人,是很符合土摩托的這個說法的。而如果說的是華人,那楊致遠、李開復、陳士駿這些台灣人也都能算個中佼佼者,雖然好像數目的確寥寥。


個人認為是混的不如印度人,但我並不覺得這是什麼問題。印度人混的好並非他們多強,而是因為他們根本就是精神歐美人!從文化到思維都是歐美式的,當然更容易融入歐美社會。這恰恰說明了印度的弱——恆河文明已完!


我來扯兩句
一。印度人英語好,而且中產階級的小孩受的基礎教育基本跟英國是一樣的。——《印式英語》里看來的。
一。印度人上精英大學,大部分人都是學計算機,因為其他行業學會了你也找不到工作,所以印度人考大學立志不是說我要考清華北大,而是我要考清華北大的軟體學院。——quora里看來的
一。中國人去矽谷混都是單打獨鬥型的,印度人那是集團型的,跟福建人差不多,為啥,因為他們很多都是那麼幾個精英大學出來的,都是學長學弟,容易抱團。——這個是我猜的 。
一。所以我覺得,印度人在矽谷勢大,其實不是個好事兒。第一說明印度本身工業搞不起,所精英只能去學電腦。第二說明印度的精英大學太少。第三說明印度精英流失很嚴重。


我覺得和專業有關,傳統上大家覺得印度人都是讀cs的,其實印度人在美國讀什麼專業的都有,包括精英的law school和B school。美國社會的兩黨政治就是商學院的共和黨mba和文理學院的民主黨phd輪流執政,印度人能很好的進入這個圈子,微軟新的ceo也是mba出身。而中國人大多局限在理工科等美國上層社會所說的屌絲專業,國內糟糕的高中教育又讓學生都以為聰明人都該搞理工,搞文法商的都是sb。一個族群在美國只搞技術,而不去佔有其他社會資源,其發展必然是畸形的。印度人對美國的融入是全方位的,從ceo到街頭小販,而中國人呢?只能是各種碼農和工程師了。

ps 我說的中國人只是指大陸第一代移民。港澳和abc不算


因為印度文明是被歐美文明徹底征服的文明,是依附關係,歐美人比較信任印度人,所以印度人可以很好的融入矽谷。而我們和歐美文明是競爭關係,歐美人是打心眼裡不信任我們的,所以我們在矽谷就很難做到高管,但是我們更有開拓精神,在不久的將來我們這裡肯定也會有自己的矽谷。


好多回答這麼喜歡自黑~~~認命一個印度CEO,就要提升到中國人和印度人的普遍國民性了?在CEO是印度人的同時,Bing搜索負責人Qi Lu,MSR負責人Harry Shum。我認為CEO的人選,更多的是關注在個體的才能上,而不是這個人的國籍上吧。而且能做到MS CEO這麼大職位的人,必然身上有一些常人無法企及的才能,這裡的人指的是世界上所有人,與國籍無關。
看到 Brad Silverberg (微軟windows IE DOS Office 產品經理)在Quora評價這個新CEO的時候說:

In every meeting I had with him, I would leave the meeting energized. He would say insightful things and then go make them happen. He brings people together, and he is someone other people who"ve worked with him want to see succeed.

從這位微軟前高管的評論中可以看到這位新CEO可以帶來一些真知灼見並且善於團結,執行力也很強~ 這些都與國籍和文化無關吧,我相信頂尖的中國人也會有這些良好的品質。

如果他有評論中所提到的印度人的只團結印度人我相信他也到不了這個位置。

他能做到微軟CEO肯定是因為他身上有一些別人沒有的東西,如果有一個中國人比他強,那微軟CEO就是中國人。我們總是黑自己擅長內鬥,不過可能因為IT這個圈子人比較單純,我還沒看到內鬥,其實你我都做好不內鬥,中國就沒有這個特點了~

我們總是說什麼中國人好內鬥,中國人靦腆,中國人XXX。其實外國人覺得中國人最大的特點是勤奮,Qi Lu 陸奇每天工作19小時陸奇_百度百科 甚至在google裡面你搜qi lu的query expansion第一個是qi lu microsoft第二個就是qi lu sleep

下面說我在quora上將這個問題複製,得到的印度人的答案

Based on your description to your question, I don"t think that is the scenario. In current days Chinese people can be seen more active than Indians in US.
Satya Nadella may be CEO of MS now but there are some (or more) Chinese (now Chinese Americans) who have reached that mark or above!

It is bitter fact, but we Indians have to admit that growth rate of China is better than India. Even in India itself, the growth rate of population of researchers and funding is low than China.

翻譯:第一句話他噴了我選的領域不好,應該換個領域==。。。然後他說,現在我們可以看到中國人比印度人更加活躍在美國。

Satya Nadella雖然是微軟總裁,但是更多的中國人或者華裔到達了和他一樣甚至更高的地位。

這是一個很尷尬的試試,但是我們印度人不得不承認中國的增長比印度強好多。在印度國內,印度的研究員和研究資金都比中國少

From Wikipedia :

List of Chinese Americans

Business section :

  • Tom Y. Chan, noodle entrepreneur, grandfather of Lauren Tom
  • Fred Chang, founder of Newegg[1]
  • Sam Chang, New York real estate and hotel developer
  • Allen Chao, founder of Watson Pharmaceuticals
  • Roger H. Chen, founder of Tawa Supermarket Inc. also known as 99 Ranch Market
  • Pehong Chen, founder of Gain Technology and Broadvision
  • Perry Chen, co-founder of Kickstarter
  • John S. Chen - CEO of Sybase
  • Steve Chen, founder and CEO of Galactic Computing
  • Steve Chen - co-founder of YouTube
  • Andrew Cherng - co-founder of Panda Express
  • Jimmy Chiang, founder of Way Basics
  • Ben Chiu - founder of KillerApp,
  • David Chu, co-founder of Nautica, clothing company
  • James Chu, founder, CEO and chairman of ViewSonic[2]
  • Alfred Chuang, co-founder and former CEO of BEA Systems
  • John Chuang, co-founder and CEO of Aquent[3]
  • Weili Dai - co-founder of Marvell Technology Group
  • Wendi Deng - businesswoman and ex-wife of Rupert Murdoch
  • Lew Hing, shipping, hotel, and canning tycoon
  • David T. Hon - founder and CEO of Dahon
  • Ming Hsieh - co-founder and CEO of Cogent Systems
  • Tony Hsieh, CEO of Zappos.com, online shoe store
  • Jameson Hsu, co-founder and CEO of Mochi Media
  • Kai Huang - co-founder of Guitar Hero franchise
  • Yan Huo - hedge fund manager
  • Jen-Hsun Huang, co-founder and CEO of NVIDIA, computer graphics card company
  • Robert T. Huang, founder of Synnex
  • Andrea Jung (鍾彬嫻) - Chairman of Avon
  • Min H. Kao, co-founder of Garmin, billionaire
  • Kai-Fu Lee - founding President of Google China
  • John Liew - hedge fund manager
  • Alfred Lin, venture capitalist at Sequoia Capital
  • Dan Lin, Hollywood film producer and former Senior Vice President atWarner Bros. Pictures
  • Norman Liu - CEO of GECAS
  • Li Lu - hedge fund manager and founder and Chairman of Himalaya Capital Management. Associate of Warren Buffett
  • Kim Ng (伍佩琴) - Major League Baseball executive
  • Danny Pang, private equity manager, accused of running a Ponzi scheme
  • Patrick Soon-Shiong - surgeon and businessman; founder of Abraxis BioScience, billionaire
  • Cyrus Tang - scrap metal and furniture magnate
  • Donald Tang - former Vice-Chairman of Bear Stearns
  • Oscar Tang - financier, philanthropist, President of the Phillips AcademyBoard of Trustees
  • Ping Tom, Chicago-based food industry businessman, uncle of Lauren Tom
  • Gerald Tsai - financier, former Chairman and CEO of Primerica, billionaire
  • Greg Tseng, co-founder and CEO of Tagged
  • John Tu, co-founder Kingston Technologies, billionaire
  • An Wang (王安) - computer engineer and inventor; co-founder of Wang Laboratories
  • Andrea Wong - CEO and President of Lifetime
  • Charles Wang (王嘉廉) - founder, CEO and Chairman of Computer Associates
  • William Wang - founder and CEO of Vizio
  • Mun Charn Wong, former executive for the Transamerica Corporation
  • Yishan Wong, CEO of Reddit
  • Ken Xie - founder of Fortinet and NetScreen
  • Jerry Yang - co-founder of Yahoo!, billionaire
  • Bing Yeh, founder of Silicon Storage Technology and Greenliant Systems
  • David Yu - former CEO of Betfair

最後上一張圖片~~~

我們只需要為胸前的五星紅旗而戰,世界終將記住我們的名字


有個很簡單的基數問題。

每年拿H1B的印度人比中國人多得多,每年拿綠卡的印度人比中國人多得多,印度的外包公司引入的人比中國人多得多。身份問題導致矽谷工程師里印度人是中國人的好幾倍。

不提文化,語言,傾向,光是基礎人數就差那麼多,當然高層比不過了。


大家仔細想想,當年在學生會,團委,科協混的風生水起的主席,會長,部長們,有幾個能挺過GT然後出國的?假設這些人突然沒有了語言的限制,出現在矽谷,你覺得這些人跟印度人能不能一戰?

我覺得可以!


當一個印度人當上微軟權力最大的打工仔的時候,可能大家忘了,我們的楊致遠曾經跟他的美國合伙人一起創辦了雅虎啊,楊致遠是老闆啊。如果印度人當打工仔說明印度人IT比我們厲害,那是不是楊致遠可以證明,我們比印度人還厲害?毫無道理嘛。

順便說一下,印度這奇葩國家出幾個天才完全合情合理,但是,朋友,你可曾聽說過印度的哪個IT企業很厲害?產品賣到世界各地?倒是印度的瀏覽器市場,正在被我朝某瀏覽器一步步攻陷(松鼠真是萌啊)。

印度的IT再厲害,估計也只是個給人打工,寫一些最初級的代碼的角色。

所以別擔心嘛,孤例不證。


我記得在外的華人常常被問到的一個問題是「你這麼牛逼為什麼不回國呢?」吧!

我三哥沒有這個煩惱自然上進心專註一些吧!


提問中的『斗』字已經回答一切。不想著好好搞創新改變世界,天天想著斗過印度人?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8月27號印度GSLV-D6發射地球靜止軌道試驗衛星-6?
印度歷史上曾經主宰過印度洋嗎?
印度西部沿海(古吉拉特等邦)人為什麼這麼少?
為什麼中國新航母最先讓印度不安?而不是日本,台灣什麼的?
我們對印度的認識是否有誤?

TAG:矽谷 | 印度 | 科技 | 中國人 | 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