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的 PE 已過剩,卻還不能解決民企創業融資難題?
知友 @黃欣 所撰寫的民營企業融資的困惑:
舉個例子說明,前兩天我和某大商業銀行信貸部朋友邀請的一位南方某縣產業園創始人聊天談起他們募集資金的方式,他們在江南某縣擁有已獲得多項國家先進科技進步獎項的納米專利技術,他們想融資購買一片廠區建設他們的工廠以產業化他們的技術,而國家能夠給予的各項科技資金支持是有限的,這位園區帶頭人東奔西走,來到京城,尋遍各大商行及知名PE,由於自身盈利模式及還款來源的模糊,暫時被各大金融機構擋在門外。幾位朋友都給他推薦了很多渠道,如去找國家科技部的各項優惠貸款,或者找相關國內、國際同行大企業注入資本扶持,但我們仍然看到這位創始人眼裡一份不解的遺憾,到底去哪裡找錢最適合呢?在一片所謂的國內PE已因過剩而生存艱難的輿論聲中,為什麼@黃欣 文中所提到這位民企朋友卻得不到PE的青睞呢?PE到底在為民企提供創業資金方面扮演了什麼角色?有什麼局限性?
抱歉周兄弟,這麼晚才回答。你提這個問題的前後兩句,是沒有必然聯繫的。PE過剩並不直接導致民企創業融資容易。
一. PE過剩:我覺著這個提法可能需要稍作審視,我的看法是:不是過剩,而是需要一個整合。和我僅站在個人觀點描述幾點解釋,不到之處還望見諒:
1. 行業細分:隨著實體經濟行業的高度細分,無疑也提高了作為投資者的PE的專業化審核要求。舉個例子,一個對醫院內部建設一知半解,醫患糾紛處理(這裡面有很多不為絕大多數人所熟知的內幕,比如治死人後如何官司,而這些內幕極大影響到醫院收益,從而很可能嚴重導致投資人收益損失)沒有經歷驚心動魄處理的投資者,他最多扮演很小的跟投角色,根本談不上主投或併購。故而大而全的PE應該會在不短的時期內發生一次不小的調整,許多PE機構的生意會建立在自身有優勢(行業知識和社會資源)的行業中,未來PE的核心價值不光是引入資金,被投資者更希望從投資人那裡得到行業發展有價值的建議,比如大市場環境、行業營銷策略、甚至生產研發的一些核心技術引進,對企業的服務價值發揮到更體貼。
2. PE機構分類:大致有如下幾類成氣候的PE,鑒於同行的敏感,我不便說出所有這些機構的名稱。
1). 錯綜複雜政府背景的PE:這類機構有諸多政商兩屆的社會資源。生意的邏輯很多建立在「關係」的牢靠程度,這個不多述,總之「關係」是這類投資機構的核心競爭力,行內人都清楚,有些生意是你資本運作再牛錢再多的其他PE搶不走的蛋糕。
2). 海外背景的PE:這類機構的合伙人和管理者朝氣蓬勃,藉助自身在海外資本市場的親身經歷和生意價值觀,他們善於從企業的基本面入手,接近挖掘企業的內在價值,更多從市場有效充分競爭出發考量被投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比如高科技類行業(IT、生物製藥、新材料等)天生的活力,自然會成為這類PE青睞的對象。我個人非常看好這類PE的生意觀念,因為他們更多會從提升實體經濟的硬質量著手,說白了,人家是給GDP貢獻的是干硬貨。
3). 特定行業的PE:這類機構的合伙人或管理團隊有著特殊行業背景,從事生意也只和自己熟悉的行業交道。例如藝術品投資、醫療投資、礦產投資等等。這類機構藉助合伙人在行業內多年的人脈再輔以資本的力量,可以比較專註的從事特定行業,我認為這應該是未來PE機構發展的一條思路,專註的把1、2個行業做深入,用自身精深的行業經驗給被投企業帶來全面細緻的服務。這個也可以給大家說一個我了解的機構:向辰合力礦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母公司是東兆長泰)。
4). 實體企業自身的投資公司:大家都知道,社會經濟總量的進步核心源於實體企業的絕對貢獻,金融更多解決一個資產分配和激勵實體經濟發展的作用。很多知名的上市公司通過生產銷售積累了大量資本和現金流後,他們更願意成立自己的投資管理公司來替企業「理財」,理由也很簡單,與其把公司的前途交給其他投資機構來管理,不如自己成立投資公司來搭理併購/發行基金等業務。我認為這種模式的PE機構更符合中國目前的市場經濟結構,因為那些有強大實力的實體企業不僅擁有大量優質資產,同時在政商兩界資源都擁有優質人脈,他們擁有駕馭自身相關業務所在資本市場的雄厚實力和行業經驗,這裡可以說一個典型就是萬達自身有個投資公司,前陣子他們收購了AMC院線。 由於機構背景的差異,同行競爭會在行業/社會資源等方面體現差異。而從長遠看,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逐步優化/專業化程度日趨細分的趨勢下,我個人更看好後三類機構,行業專業經驗豐富/專註。
3. PE整合:這話大家炒了一大陣子,各家有雲。綜合一下部分觀點:
1)行業細分,大而全的PE逐漸會淡出江湖,理由:江湖資源大家需要共享,除非您屬於上述第一類PE,大家讓的是權力。
2) 全面細緻:PE對企業的服務不光在資本層面,更該從行業經驗,甚至營銷策略建議,生產研發等具體細節有重大深入優質建議。
二. 民企融資難問題:如果說PE是買家的話,民企就可以看作賣家。賣家就像是一個媳婦找婆家,外貌/家庭背景/學歷這些自然成為重要的議價力,除此之外相親的態度也值得考量。我覺著就目前國內民企融資難主要表現在如下幾條:
1. 高管團隊自身社會資源背景薄弱,說白了就是朝里缺人,難以取得優質的資本青睞;
2. 所處行業利潤低,不易吸引投資人高回報的胃口;
3. 所處行業受部分國家政策限制,投資人雖然能看到高回報景象,但礙於政策原因望而卻步;
4. 缺乏「戀愛」技巧,說到這個,有人可能想笑,我就的確遇到過這樣的民企。他們所處行業也受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但我接觸的這個主管見了一大圈投資人,可連一份像樣的商業計劃書都沒有,一見面不停的給別人強調他們的企業技術專利多麼牛,未來銷路如何棒,可一提到具體的商業計劃等書面材料,他就說這是我的短板,顯現出對資本工作者工作範圍的抵觸,讓戀愛很難深入下去。就像是姑娘長相/家庭背景都還過的去,可就是不願搭理男生對她的殷勤,這種事兒一次兩次行,日子久了恐怕只有她自己嘗到滋味了吧。
5. 企業與資本方博弈到最終,企業或被PE涮出局,或是PE被企業涮出局。這裡面的文章就更長了,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看看資本之王之類的書,雖然述及美國資本市場,但作為生意的基本邏輯,在中國資本市場也屢見不鮮。
三. 企業融資重點關注點及更廣闊的融資空間:對於企業來說,不僅可通過PE融資,更有銀行/信託,甚至融券,這些年企業交易性金融資產在企業balance sheet中開始佔據相當Asset的比例,當然面對中國尚不完善的資本市場,該方式還有很多路走,但融資渠道已然多元化已成必然趨勢。由於多方融資渠道,其實給企業帶來更廣闊的融資空間和議價能力,作為企業,其實應該增加信心。這裡總結一下對企業來說融資的主要考量點:
1. 融資成本:這是最關鍵的,各方式不一樣,具體細談。與IPO融資成本一樣,既有顯性益有隱性,有時隱性成本可能更使企業難以決策,例如要做這筆生意,需要先以對方期望的價格談下另筆生意等等。2. 融資周期:日子不能拖太久,誰都不喜歡夜長夢多的感覺。
3. 戰略投資人在行業的影響力:被投企業不僅希望的是資金,生產經營指導,更希望由於知名投資人的介入,大大提到他們在市場的議價力,以此來吸引更多跟投機構,甚至對上下游銷售商提高議價能力。
為什麼中國的光棍數量已經過剩,卻還有剩女問題?
我投項目,不是說你要錢我有錢我就投,我總得評估出你有回報再投。
沒錢的光棍沒人要,有錢的帥哥有的是人搶,這不是一個道理嘛。
不同的是,pe和企業是可以「一夫多妻」(一家pe投多家企業)和「一妻多夫」(一家企業接受多家投資)的。你可以想像如果放開一夫一妻限制,那些屌絲們還有活路嗎?那些剩女更不會嫁。
就這個問題,暫時拋開pe是否「過剩」
pe不是慈善,試看所有pre-ipo項目會融資難么?pe擠爆了腦袋都進不去
說民企創業融資難,是否要把民企創業成功率拿出來晒晒先?
就像lz提問中的案例,如果當事人真的困惑這麼好的項目為什麼沒有投資,那自己有沒有考慮私人投資呢?pe的錢也是錢,不是天上掉的,要權衡風險的
PE追求的是高成長,希望每個項目都能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都有持續的快速的成長。無論在哪個經濟體內,PE能投資的企業都是很少的,做不到普惠。
現在國內民營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主要是銀行體系發展不健全。絕大多數民營企業無法實現快速成長,但可以實現穩定經營,這種情況下需要的是以債權融資為主要方式的流動資金支持,而不是以獲得高回報為目的的PE。
其實國內有些機構是以PE起家的,但當基金規模很大之後,就逐漸演化成了一種以獲取固定的、不高的回報為目的的業務,這就類似於銀行金融業務了。
外行回答問題,我只覺得PE投資方向和民間融資基本上不是一個線路上的人,沒有交集。
首先,PE過剩的這個說法我就不是很贊同。媒體曝光率高,炒作力度大,並不能說明PE市場過剩。中國PE市場起步晚,規模小、交易結構和投資形式都很簡單,從這點來講,中國的PE投資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其次,PE投資永遠是錦上添花的,沒有雪中送炭的。民營企業融資難,要看情況,一個爛企業,沒有增長沒有價值,PE也不會看。PE只跟總好的有潛力的項目,這就是要做smart money。
第三,企業融資困難,融資的平台很關鍵,PE只是一小部分,更多的還是要發展信貸市場,依靠銀行信貸支持,依靠債券市場的發展。PE雖然炒作的比較火熱,但是多數是想投資套利的。一個PE,期限5年,5年之後推出獲利,這是規則,PE本身的投資規則也不適合去挽救民營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首先要說PE是什麼,PE需要的是最終的推出,不管是上市還是併購還是回購,最終是要有回報退出的。中國的PE投資現在比較急功近利,首先需要你有很好的盈利能力,有很好的增長能力,其次是要能短期內退出的企業,中國的PE比較沒有耐性,最愛搶得就是Pre-IPO的公司。一家類似的公司恨不得10家PE去搶。例子裡面那家做納米技術的公司盈利模式的不確定,企業的成長性看不到,沒有穩定的現金流,PE是不會出手的。除非有做前期的PE,也要看你作為高科技企業有沒有技術壁壘,被別人模仿的可能性有多大,你企業管理人的整體素質,等等。所以PE制約投資方面的因素很多。
至於到底PE在為民企提供資金方面只是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而不能做到雪中送炭。之前我也接觸過一些PE基金的GP團隊,他們看中的還是近期可以上市或者併購,簽所謂的對賭協議。他們只對當前業績好的公司有投資意向。
其實如果類似例子中的公司,可以用他朋友介紹的那幾種渠道,也可以找一些投資中前端的VC,如果找天使的話,例子中的情況,可能很難找到可以投資這麼大額度的天使。PE存在的意義絕對不是為了解決什麼企業融資難的問題,而是為了幫助LP(投資人)為其資本獲取超額回報。
企業融資難有兩方面的原因,企業融資項目的風險收益特性與資本的投資偏好不匹配,或者企業融資項目的質量不高(風險收益係數過低)。前者的解決方法是尋找投資偏好匹配的機構,後者的解決方法就是提高項目的投資價值。這個問題根本牛頭不對馬尾,PE是PE,民企創業融資時民企創業融資,民企創業,要麼幾個合伙人自有資金,要麼天使投資人,要麼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銀行信貸 or PE。。。。。。
如果要但從民營企業為什麼融資難這個角度,那話題就大了,從中國宏觀經濟現在的角度看,中國企業融資的主體就是銀行,而銀行是國有壟斷機構(除了民生帶有一定的民營色彩,也是中國對私人發放的唯一一塊銀行間金融牌照)。銀行要看一個企業的風險控制(或者說擔保方式)和自己實際的收益,以及所謂的「關係」發放信貸。而企業最好的風險方式無疑就是國有。。。。這個你能理解嗎?
國有意味著政府信用的隱形擔保,換句話說政府不會輕易讓國有企業破產,而銀行從本質上來說也是國有的,共產黨的錢,只不過左手倒右手而已。。。。
再者,商業銀行本質上,行長的晉陞,人事的任免在高層,是跟國有官僚機構一個套路,或者說就是官僚。打個比方,國外的商業銀行管理層可能更像一個銀行家或者說類比於企業里的CTO,而在中國是赤裸裸的官僚。
那麼在地方上,地方政府的信用就會對地方國有企業採用隱形擔保的方式,更有甚者,會直接站在官僚的角度上從行政權力的角度直接干預地方商業銀行對國有企業的融資。。。更搞笑的是,商業銀行在地方上的高層的可能原來就出自地方政府機關(類似金融辦、財政局、發改委等等),換句話說,他們是穿一條褲子的人。。。。。
從銀行的角度給民營企業融資,風險較高,收益並不大;給國有企業融資風險幾乎沒有,還有一定收益權,甚至商業銀行地方上高層的人事權也受到地方政府的影響,你認為銀行會把錢給誰?
還有,中國有數以億計的民營企業,大部分規模都太小了,作為銀行來說做一個這樣的客戶沒有太大的實際意義,耗費的精力還很多;而國有企業在生產規模、資產規模、融資需求上都比較大,更對商業銀行的胃口。。。。。
還有TMD連火星人都知道,中國的利率是非市場化的,中國的銀行是國有壟斷的,老百姓也習慣把錢存在銀行,而私人聚集民間資金,那叫非法集資。。。。。
所有這就從源頭上決定了,中國商業銀行的暴力,這是制度上的權力尋租的紅利。。。。。
而在當今的中國市場上,銀行對吸儲有著絕對的壟斷權,即在貨幣的源頭上有壟斷,而貨幣的輸出端,由於利率管制,非市場化,以及國有壟斷 關係等 種種原因,造成了銀行經常把錢給予那些不需要錢的企業,或者經營效率非常低的企業(例如國有企業),而真正需要錢的企業,經營效率更高的企業(例如民營企業)往往拿不到錢,或者說不容易拿到錢,這種在銀行間,資本沒有得到有效配置,資源沒有得到充分整合和利用,必將導致民間借貸的瘋狂,以及市場實際利率的高企。。。。故而造成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成本過高。。。。我見過一個民營房地產公司在銀行放委託貸款,年利率居然有24%(聽說這還只是企業為了規避法律上不能找過基準利率四倍的高利貸限制,做給銀行看得,實際利率可能更高!!!雙方在私下又簽了對賭協議)
資本利用率高的民營企業在金融機構拿不到錢,他又需要錢,那麼必然採取民間借貸的方式,這也反過來推高了市場的實際利率,造成噁心循環,本末倒置。。。
而這一切的根本因素,我想還是制度和利益的問題。。。。。。
利益上就不用說了,我很欣賞一句話——戰爭是對外剝削,金融是對內的剝削
從很大程度上來說,銀行這一金融壟斷性機構掌握在the party的手中,對於維持以基礎建設投資、地方政府土地財政為基礎的經濟發展、GDP增長這一經濟目標(在中國已經異化成了政治目標),是有絕對的利益的,同時對解決國有企業破產重組,證券市場的維繫,維繫CPI不要過度的增長,控制惡性通脹的爆發也有巨大的利益訴求。。。。。。
但這一切犧牲的是資本的有效配置和資源的有效整合,市場化的手已經被所謂的「宏觀調控」牢牢地摁在身下。。。。實體經濟也會受到發展的局限和巨大的打擊。。。。。。。
消費不振就更不用說了(個人覺得最SB的就是新聞聯播天天放擴大內需,刺激消費,這簡直是自己抽自己耳光)
更絕的是,這一切的G點可能是對老百姓的隱形剝削。。。。。。而商業銀行則通過壞賬剝離把包袱丟給了所謂的資產管理公司。。。。。。。
而商業銀行通過上市已經讓國外投行和紅色權貴大賺了一筆(這簡直是赤裸裸的明火執杖,Y的簡直就是強盜,國有資產輕易地被少部分人通過「洗錢」的方式獲取了超巨額的利益)
而現在和未來商業銀行的包袱我想已經通過上市丟給了資本市場。。。。。。
而為這一切買單的還是老百姓。。。。。。。。
我很想知道人民銀行到底印了多少錢????@李淼 @余亦多 @Veritas @黃欣 @Luo Patrick
這不光是中國這樣,PE本來就不是給一般的中小企業融資的,尤其是企業主之前沒有很有說服力的經驗.
在中國,因為金融市場不發達,PE在某種意義上是取代銀行的作用,其實就給上市前急需資金的擴張的企業放高利貸的,如果你的企業沒有很高的回報率(20%以上),以及可行的退出手段(如上市等),PE肯定不會給你投資的.
所謂PE的過剩,是指前幾年由於創業板放開,有潛力上市的企業實際上都已經上市了,項目相對減少了很多而言的.這絕不意味著PE會向不符合自己商業模式的項目投資的.
朋友推薦的渠道其實都不錯,是現階段比較可行的方案.真正可以期待的就是中央改革金融政策,放鬆中小企業私募債的發行範圍,也許那時候企業能夠用更低的成本融資.但目前來看還是很困難.不好意思 國內多數納米技術找不到融資是正確的 實際應用很窄 國外的有效應用也不多不要說國內諸多企業所處生態鏈位置…
過剩一說不太贊同。浮躁倒能形容。
題主貌似不懂PE。
募集、投資、管理、退出。
你都盈利模糊了,你讓人家咋退出。
狹義上來說,PE主要是對已形成一定規模和影響力的,併產生穩定現金流的成熟企業進行投資。
一般實際操作中都是這個狹義的概念。。。
你自己也說自身盈利模式不明。這不是最好的答案了嗎?假設你是那家pe的老闆,你會投嗎?
沒辦法退出
推薦閱讀:
※財務投資者和戰略投資者有什麼分別 ?
※在什麼情況下,一個公司會在上市前會控制收入(虧損上市)?都有什麼方法能夠做到?
※VC 要求董事會的所有職權都有一票否決權是否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