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火箭發射要倒計時?不能直接發射嗎?
仔細觀察一下你會發現, 凡是需要多人協作在短時間內完成的工作都需要倒數, 貼近我們生活的例子是拍照, " 1-2-茄子 ", 或者 「向右看---- 一--二」 劈槍
火車駕駛員如果有兩人, 則每個人要把當前進行的工作高聲喊出。 重要工作要先喊 「 準備XX 」 , 「 XX完畢 」
飛機起飛的時候也會有 「V1」 「rotate」 (原諒我空中浩劫看得多)。
倒數或者呼號的意義在於讓參與協作的人能快速知曉當前系統的狀態, 以便其做出正確的反應, 同時對即將到來的事件做好心理準備。 比如燃料罐的壓力參數會隨著發射前不同的時間發生相應的變化, 倒計時可以讓負責監控的人員知道當前的壓力度數是否在正常範圍內。 如果倒計時停止, 比如某系統出現故障的情況, 其他分系統的人員要做好相應的中斷措施。
相反的, 一個人完成的工作不管復不複雜,基本都不用倒數, 比如啟動汽車, 打開手機。
(某同學抬杠說F1賽車發車的時候需要倒計時, 所以啟動汽車的例子不對。 但是考慮到這麼多參賽者遵守規則同時發車, 本身就算是在協作完成一項比賽, 所以也可以算作是多人協作的例子。 這裡指的啟動汽車, 是早上自己一個人上班的時候啟動汽車, 對於有乘客的情況, 乘客並沒有參與到啟動汽車這個過程內, 所以啟動汽車的例子依然有效)。每當我們目不轉睛地注視衛星發射實現轉播時,隨著發射指揮員「……7、6、5、4、3、2、1,發射!」的號令,我們的心一下提到了嗓子眼兒,無不具有身臨其境的緊迫感。
現代火箭、導彈的發射,以及核裝置的引爆等,為何採用這樣的倒計數而不是順數的發射程序呢?這種方式可不是科學家們首創的,而是跟電影導演學來的。追究起來這裡還有一段頗有意思的故事。
自從本世紀初美國的萊特兄弟發明創製了真正能飛的飛機後,航空事業就迅速地發展起來了。為了實現去太空旅行的夢想,以火箭為動力的宇宙航行理論不斷出現,對火箭的研製工作不斷加緊。到了1926年3月16日,世界上第一枚液體火箭終於在美國的馬薩諸塞州的奧本市一個農場試飛成功了,它更加激起了人們對航天技術的興趣。第二年,航天科技的愛好者們紛紛在德國聚會,成立了「太空航行協會」,同時還出版了《宇宙飛船航行》雜誌。在《宇宙飛船航行》第一期的封面上畫有一艘環繞地球運行的宇宙飛船,並題名「一個半小時就能繞地球一周」!在當時,這的確是一件聳人聽聞而又新鮮有趣的事。人類在遠古時代就幻想「飛天」的美好願望又被激發起來,達到了新的高潮,人們對於航天的關切越來越普遍了。30年後,原蘇聯成功地發射了世界上第一艘宇宙飛船「東方1號」更鼓舞了人們的幻想和熱情。有關航天的科學幻想小說和描寫太空旅行的科幻電影也紛紛受到人們的青睞。
為了迎合當時這一潮流,德國的烏髮電影公司決定拍攝第一部描述太空旅行的科學幻想故事片——《月球少女》。
為了加強影片的喜劇效果,該片導演弗里茲 ·朗格在火箭發射的鏡頭中設計了倒數計時的發射程序,也即「……7、6、5、4、3、2、1,發射!」這一發射程序引起了火箭發射專家們的興趣,經研究,專家們認為這種倒數計時的發射程序是十分科學的。它簡單明了,清楚準確,突出地表現了火箭發射準備時間的逐漸減少,能使人們思想集中,產生準備時間即將完畢,發射就要開始的緊迫感。
從此以後,倒數計時發射程序就被普遍採用了。這也可算是藝術家對科學的貢獻吧。
還有窗口期aaa
火箭發射時使用倒計時,真正的作用在於確認火箭發射的時間零點。
如果把從火箭上發射架到任務完成的整個任務過程,以時間軸為數軸的話,那麼發射的時刻就可以作為數軸的零點,或被命名為T0。T0 時刻對於軌道計算十分重要,當火箭發射時,T0 時刻就會自動傳輸到所有的測控站。
而在火箭發射前的任務規劃中,在發射窗口(任務最佳發射時間) 內確認T0,並確定發射前(用T-xx 時間表示) 發射後(用T+xx 時間表示) 的程序設置,是整個規劃的重中之重。
在規劃完成後,負責火箭發射的所有部門就從T0 倒推各項工序和部件的完結時間,並按各部門各自的歸結時間繼續前推。隨後,火箭發射的各個部門在完成其任務時從數月、數周、數天開始不斷歸結,到發射前的數小時、一小時、半小時、一刻鐘、五分鐘、一分鐘……直至指令員宣讀T0 之前的最後十個數,將全體工作人員的任務歸結以最極端、最為具象的方式表現出來——這,才是火箭發射倒計時的最完整體現.
跟喊跨年倒計時一樣,都是照著屏幕讀的,實際發射程序跟你讀沒關係。
火箭那麼快,讓你幾秒又如何?
推薦閱讀:
※阿波羅18號里的拍攝視頻都是偽造的嗎?不是說導演從nasa搞到了真實的視頻記錄嗎?
※兩個與太陽質量差不多的恆星相撞會發生什麼?有多大威力?
※為什麼有「深海恐懼症」卻沒聽說有「深空恐懼症」?
※太空站中,宇航員呼吸的空氣來自哪裡,如何循環?
※假設有一個即將撞上太陽系的黑洞(10倍太陽質量),我們如何應對才能避免人類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