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東林黨在明朝後期歷史上所起的作用?
明朝的滅亡跟它有什麼關係?東林黨的成員是一種什麼樣的人?真的很想知道啊啊啊
曾讀過幾篇文章,總結一下:
東林黨的興起
從萬曆中葉開始,明朝開始走向衰落,內憂外患不斷,統治者日益昏庸腐敗。此時,一部分具有政治敏感性的士大夫已感到大廈將傾的末世危機感【1】,他們懷抱憂國憂時之志,然個人之能力畢竟有限,因而他們自發聚集在一起,逐漸形成一個政治影響力巨大的團體——東林黨。
東林黨不是這個用語的現代意義的政治黨派。翻譯為「黨派」的「黨」字有貶義,在意義上更接近諸如「派系」、「宗派」或「幫伙」一類的詞。【2】「東林黨人」從他們的敵人得到了這個稱號。黃宗羲就曾辯駁說:「東林講學者不過數人耳……東林黨真有名哉! 亦小人加之名目而已矣。」【3】
「東林」這個名字首次出現,是在萬曆三十二年(1604)。但事實上,東林核心人物顧憲成,高攀龍等人在此之前便已名聞遐邇。一般都把東林之始定在萬曆二十一年,但也有人認為,東林之始可追溯到萬曆初年張居正的奪情之爭。
萬曆二十二年,因爭國本觸犯神宗,及參與會推閣臣王家屏,顧憲成、高攀龍先後被貶斥回鄉。他們潛心學術,崇尚實學,並開始致力於講學。至萬曆三十二年,顧憲成與其弟顧允成以及高攀龍、安希范等合力修復東林書院。此後,在聚眾講學中,他們大力倡導「經世致用」之學;反對「空言之弊」,提倡「講」「習」結合的新學風。【4】他們把讀書、講學和關心國事緊密地聯結在一起,這種新學風吸引了一大批有志之士及在朝廷任職的政治官員(趙南星、李三才、楊漣、左光斗等)。由此,東林名聲大振,而東林書院實際上又成了一個社會輿論中心。作為一個學術團體、學術派別的東林學派,又逐漸擴大而形成一個政治派別,被政敵斥之為「東林黨」。
東林黨的人員構成與宗旨
東林黨成員,一般均出身於江南中小地主家庭,其骨幹分子大多為罷官廢吏,秀才處士。他們之中有的人後又再度為朝廷啟用,但大都宦途坎坷,任期短暫。
由於東林黨人多系江南地區的士大夫,他們必然要反映江南各階層的政治經濟利益。萬曆末年,江南商品經濟已較為發達,江南地區地主與商品經濟聯繫極為緊密。【5】東林黨人多系中小地主,商人亦為數不少,顧憲成,高攀龍即為商人家庭出身。東林黨的政治主張——反對礦監稅使,提倡「官民兩利」等,一是因為他們「以天下興亡為己任」的極高的道德責任感,二來也是他們的階級屬性使然。
東林黨最基本的宗旨是道德濟世,主要是通過書院講學,培植儒士群體意識,以此諷議朝政,針貶時弊,參與國事,一方面企求重提學術思想上的道德傳統,重樹道德倫理上的嚴格標準和絕對權威,另一方面針對現實問題,試圖對社會作某些改造。【6】
東林黨人認為,當時最大的現實問題就是道德論理問題,而且東林人士認為要拯救危局、解決危機,最根本的手段, 就是復興道德,並以宗教般的熱情去以道德濟世。正因這一共同的價值認同和相似的的學術淵源,東林黨人自發地聚集在一起,形成這一強大的團體。
東林黨的主要活動
東林黨的活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書院建立之前,顧憲成等一批後來成為東林骨幹的年輕官員,在建儲、稅監、會推閣臣、京察等問題的論爭中,嶄露頭角,取得一定的個人資本和社會名聲,此為第一階段【6】;萬曆三十二年,東林書院建立,顧、高等人以書院為大本營,研習道德學問之餘,往往「裁量人物,出位論政」,最典型的就是推舉李三才入閣之事,天啟初年,東林黨人復職並主持了許多重要職位,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同時力圖清算前案【4】,這是第二階段;「東林」與「非東林」兩大派系的對立與黨爭愈演愈烈,由於得到熹宗的支持和信任,魏忠賢的閹黨在這場鬥爭中取得勝利,大批東林人士慘遭迫害,這是第三階段。
東林党參與的重要政治事件主要包括:
一、建儲之爭。建儲之爭歷時十幾年,幾乎可以說是萬曆時期最重要的政治事件,在這場政治鬥爭中,東林黨的骨幹們脫穎而出,贏得過人的聲譽和大批的支持者。在這群日後成為東林骨幹的年輕官員們看來,萬曆皇帝對他長子的偏見(這種偏見導致他偏袒他的第三子繼位)是不合乎道德,不合乎禮儀的。【2】事實上,早在張居正奪情風波中,這些官員們就已顯示出強烈的道德責任感,他們反對、抨擊一切違背儒家正統的行為。在建儲事件上,他們的反應更加激烈,當萬曆皇帝對他們的行為予以懲罰時,他們相互援助,通過輿論手段不斷進行反擊。由於東林黨人把個人道德置於至高無上的地位,因而皇帝的懲罰對他們並沒有起到懲戒作用,在他們看來這反而是對他們道德的褒獎。東林黨人最終成功阻撓了萬曆皇帝改變繼位順序的企圖,但也正因如此,萬曆日漸消極,對朝政幾乎放任不理,明末頹勢也就愈發明顯。
二、考察和任用官吏之爭。明朝對官吏進行定期考核,有京察和外察兩種。考核決定著這級官員仕途升降,因而也是各個黨競爭的主要場所。在歷任首輔之爭及李三才任用問題上,東林黨人與齊黨、楚黨、浙黨針鋒相對。在每六年一次的京察,雙方互相排擠:萬曆三十三年東林黨人都御史溫純和吏部侍郎楊時喬主持京察﹐貶謫浙黨官員錢夢皋﹑鍾兆斗等﹐沈一貫從中阻撓。三十九年北京京察驅逐齊楚浙黨官員,而南京京察主持在齊楚浙黨人手中﹐又大肆貶謫東林黨人。四十五年浙黨主京察,也大肆斥逐東林黨人。天啟三年東林黨人主京察﹐又盡逐齊楚浙黨。魏忠賢得勢後,齊楚浙盡聚其下,形成強大的閹黨勢力。而後,雙方爭鬥不休,直至崇禎末年東林與閹黨餘眾仍是勢如水火。
三、抑制礦監稅使之爭。從萬曆二十四年起,萬曆派出許多宦官充當礦監、稅監,在全國各大城市以征商開礦為名,大肆掠取民間金銀。他們往往以開礦為名,強佔土地,毀民房,或巧立商稅名目,橫徵暴斂。有史學家考證後推斷,礦監稅使掠奪財富的總額超過了政府賦稅收入總額。【7】礦監稅使對社會經濟的破壞是空前的,各地城市居民不堪重負,反抗,民變此起彼伏。東林黨人本著士的「良知」,掀起輿論攻勢,想逼迫萬曆裁撤礦監稅使,其中東林黨推戴的李三才就曾三度上書,言辭激烈,贏得眾多東林黨人支持。但萬曆始終採取消極應對的措施,東林黨的強大政治攻勢,終究未使他屈服,這場曠日持久的衝突在萬曆去世後也就不了了之了。
東林黨的失敗
天啟初年是東林黨的鼎盛時期,大量東林黨人復職,擔任朝廷重要職位,齊楚浙黨被逼到了困境。由於東林黨奉行嚴格的二元對立道德標準,許多原本中立的正直官員也被逼到了反東林陣營。與此同時,宦官魏忠賢由於深得熹宗信任,成為了權傾朝野的關鍵人物,反東林勢力漸漸聚集到他麾下。東林黨與閹黨的衝突愈演愈烈,東林黨人多次指責閹黨「奸臣亂政」。天啟五年,魏忠賢借「梃擊、紅丸、移宮」三案為由,唆使其黨羽造編《東林黨點將錄》上報朝廷。明熹宗下詔,燒毀全國書院。次年,東林書院被拆毀。東林黨人也遭到毀滅性的打擊,閹黨四處搜捕收押東林黨人,先後有「六君子」和「七君子」之獄。楊漣、左光斗等東林骨幹都受到慘無人道的迫害並被殺害。東林之盛終成曇花一現之勢,朝政完全落入閹黨之手。
天啟七年(1627年),崇禎即位,魏忠賢被流放南直隸鳳陽府,東林黨人餘人才免遭魏忠賢的打擊。崇禎二年,崇禎皇帝下令為東林黨人恢複名譽,並下詔修復東林書院。東林黨與閹黨余勢之間的鬥爭一直持續不斷,一直延續到南明覆滅。
評價與反思
對於東林黨人的評價,有兩種觀點:一派認為東林黨和齊、楚、浙及閹黨一樣,「都是從派性出發爭奪權勢而已」【8】;另一派則認為東林黨「不務空談, 主張躬行實踐, 不是為講學而講學, 而是要過問政治, 以達到經世致用」【9】。
我比較傾向於第二種觀點,然而,東林黨人初心雖好,最終卻還是捲入他們極力反對的黨爭中,並最終因此慘敗在閹黨手下,這對於他們而言,不啻為一個極大的諷刺。
東林黨倡導經世致用,道德濟世,但他們經世的具體內容, 主要體現在「清議論政」和「生民關懷」兩個方面。從這兩方面活動的內容、過程及其後果,也不難看出東林道德經世的可操作性是何等缺乏。【6】更重要的是,東林黨人對於他們不切實際的幻想藍圖也並未真正推行,相反,他們當政期間忙於黨政,扶植同黨,對宿敵齊楚浙党進行殘酷打擊,欲將其一網打盡。雖然這是時勢所迫,是權力鬥爭的必要手段,但東林黨的腐化卻也是明顯存在的。由此看來,他們的失敗是必然的,縱使他們在黨爭中擊敗閹黨,也只不過迎來新一輪的黨間、黨內派系爭鬥罷了。無論如何,他們平息黨爭,拯救時弊的目標是無法達成的。
我認為,他們失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非此即彼」的認知模式和「善惡兩分」的絕對化政治思維定勢【10】導致他們的行為趨於極端且不識變通,將大批正直的中間派官員逼入「反東林」派系中。謝國楨先生曾感慨:「我們最可惜的是東林的壁壘森嚴,黨見太深, 凡是不合東林之旨的人, 都斥為異黨。」【11】
二、對於現實問題的錯誤判斷和濟世手段的不切實際。明末社會積弊甚多,王朝可謂危如累卵,東林黨對於最根本的國庫虛弱,經濟危機卻視而不見,他們意圖用道德手段代替技術手段,殊不知,這種方法對於解決現實問題並無多大幫助。相反,嚴厲的道德批判反而加劇了黨爭。
三、士本身的局限性。【12】士人長期以來形成的優越感使他們自傲,孤僻,將自己的價值觀凌駕於他人之上,導致他們在現實中的孤立(這一點在與閹黨的鬥爭中尤為明顯)。同時,東林黨人中多有迂腐和呆板者,缺乏審時度勢處理複雜政治事務的靈活機變,難以在紛亂時局中有所作為。
四、複雜、嚴峻的社會形勢使他們忙於權力鬥爭,黨同伐異,根本沒有精力實行救國之策。
參考資料:
【1】吳偉逸《東林黨爭與晚明清流士大夫的歷史命運》 1997年11月
【2】《劍橋中國史-明史》
【3】黃宗羲《明儒學案·東林學案》
【4】張安奇《晚明激烈「黨爭」中的「東林黨」》 2005年3月
【5】周學軍《東林黨人的作為: 政治與經濟的背離》
【6】夏維中《關於東林黨的幾點思考》
【7】湯綱、南炳文《明史》
【8】朱子彥、陳生民《朋黨政治研究》?
【9】許大齡《試論明後期的東林黨人》
【10】葛荃《論政治思維定勢與東林黨人的困境》
【11】謝國禎《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
【12】陳宏對《黨錮之禍與東林黨爭》
去微博上看公知 你就知道了
蔑視權威、道德高於一切,嚴於待人、寬於律己。
結黨私營,黨人之爭對於朝廷政府永遠都是災難性的。更老的歷史參照漢末黨錮之禍,北宋王安石改革那段時間
平時袖手談心性,臨事奈何水太涼
滿嘴的仁義道德,到頭來禍國殃民。具體可參見顧城的《南明史》,這些人如果有後人寫的一半好,特別是史可法,南明也不會樹倒猢猻散了。
東林雖未必人人是君子,閹黨卻個個是小人。——傅樂成《中國通史》
據說東林黨人是由江浙一帶的資產階級萌芽商人扶植起來的,抵制國家對這批人收稅,最後導致了明朝的入不敷出,最終滅亡。另外一點東林黨是黨爭的主力,內耗太嚴重了。
和白左有得一比,世界大同,道德最高,不幹實事,只問政治正確。最後都是水太涼的貨色!
難怪有詩云 仗義每多是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他們其實就是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們反對魏忠賢,其實就是權力之爭,沒什麼高尚的。對於東林黨,應該分時期,分階段的解讀,才能不偏不倚,尊重歷史。
第一階段:萬曆年間(包括泰昌)
很多人在討論明朝滅亡的原因時,都會提到兩個字:黨爭。而東林黨作為一個政治目的很明確,很統一的組織,自然不是像我們傳統印象中多麼正派。在萬曆年間,東林黨的鬥爭目標主要是齊楚浙三黨,鬥爭手段也很簡單,不論大事小情,三黨往東,東林黨絕對向西;三黨朝北,東林黨絕對指北。明末三大案都是這二者鬥爭的舞台。
萬曆作為一個絕頂聰明的人,他需要這二者的博弈來穩定他自己的地位,所以他只需要在中間做好他的裁判就好了。但政治鬥爭都是為鬥爭而鬥爭,二者最激烈的較量,就是京察。而京察的結果也比較簡單,不是東林黨把三黨的人趕走,就是三黨的人把東林黨的人攆回家。本來三黨內部有分歧,但介於東林黨對非其族類趕盡殺絕,三黨毅然拋棄成見聯合起來對付東林黨。
所以一直鬥爭的結果就是辦事效率低下,為鬥爭可以不辦事。東林黨顯然難辭其咎。
第二階段:天啟年間
天啟即位了,靠的是東林黨人從李選侍手中搶的人,所以東林黨人得到了他們想要的回報——這個帝國的實際掌握權。後來,他們便把三黨都趕走了。。。
本來劇本還是大同小異,但魏公公摻和了進來。
自古以來投靠宦官都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但三黨為了扳倒東林黨已經不擇手段。從此三黨改名成了閹黨,他們也從此走向了歷史的對立面。
因為魏公公真的不幹人事,閹黨也本著為鬥爭而鬥爭的態度拋棄了正義,拋棄了道統,拋棄了讀書人十年寒窗的一切。他們為了權力,為了鬥爭可以拋棄一切,包括做人最起碼的底線。
但至少楊漣沒有,左光斗沒有,魏大中沒有,袁化中沒有,周朝瑞沒有,顧大章也沒有。他們仍舊堅守著內心的道義與光明,無畏,向前,即使面對的是死亡。
所以我還是佩服他們,他們真正代表了中國的讀書人。或者說,他們也可以代表著中國人,不論平常如何,關鍵時刻,一定無所畏懼。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何處都是東林。
閹黨掏空了明朝,如今卻讓東林黨來背鍋,充分符合一部分人「亡鍋不能亡檔」的口味,就差說閹黨吼啊。所以說,批東林黨可以讓哈絲高潮,是墜吼的!
平時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恩。
今天下之言東林者,以其黨禍與國運終始。小人既資為口實,以為亡國由於東林,稱之為兩黨。即有知之者,亦言東林非不為君子,然不無過激,且依附者之不純為君子也。終是東漢黨錮中人物。嗟乎!此囈語也。
東林講學者,不過數人耳;其為講院,亦不過一郡之內耳。昔緒山二溪,鼓動流俗,江浙南畿,所在設教,可謂之標榜矣,東林無是也。京師首善之會,主之為南皋、少墟,於東林無與。乃言國本者謂之東林,爭科場者謂之東林,攻逆閹者謂之東林,以至言奪情奸相討賊,凡一議之正,一人之不隨流俗者,無不謂之東林。若是乎,東林標榜,遍於域中,延於數世。東林何不幸而有是也,東林何幸而有是也。然則東林豈真有名目哉?亦小人者加之名目而已矣。
論者以東林為清議所宗,禍之招也。子言之:「君子之道,辟則坊與。」清議者天下之坊也。夫子之議臧氏之竊位,議季氏之旅泰山,獨非清議乎?清議熄,而後有美新之上言,媚閹之紅本,故小人之惡清議,猶黃河之礙砥柱也。熹宗之時,龜鼎將移,其以血肉撐拒,沒虞淵而取墜日者,東林也。毅宗之變,攀龍髯而蓐螻蟻者,屬之東林乎,屬之攻東林者乎?數十年來,勇者燔妻子,弱者埋土室,忠義之盛,度越前代,猶是東林之流風餘韻也。一堂師友,冷風熱血,洗滌乾坤,無智之徒,竊竊然從而議之,可悲也夫!
----黃宗羲《東林學案》序
東林黨初期是「你不道德」
後期是「我就是道德」
然後很好的發揚了攪屎棍的精神。
就是當年的鍵盤俠!
很大程度上 明朝就是滅於東林黨
成功將熱水變涼
滿嘴仁義道德,滿腦子男盜女娼、功名利祿,自認清高,門派之見頗深。明朝滅亡他們是逃不了干係的。
說實話,我個人很欣賞東林黨,他們以國家大義,百姓為先,並且有錚錚鐵骨,讓人很是欽佩,只是可惜結局不好,如果明朝不亡,有他們在,絕對不會有清廷的喪權辱國,大丈夫,只可殺不可辱。哎,閹人,中國歷史上的一群奇葩啊。
平時袖手談心性,臨事一死報君王
同時控制國家的官、商、文教宣傳,犧牲國家、天下來滿足私利
推薦閱讀:
※劉邦憑什麼成為領袖?
※宋朝和明朝的知識分子地位有著怎樣的差異?
※為什麼呂秀才考不上舉人?
※為什麼後人對石達開的評價遠高於其餘諸王?
※明朝是如何衰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