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憑什麼成為領袖?
起事初,漢集團的中堅力量是蕭何,劉邦很多事都聽他的,為什麼蕭何不能取代劉邦做領袖?如果說劉邦有樊噲,盧管,蕭何的官比劉邦大,人脈應該更多啊!
然後是張良,張良為劉邦指導戰略規劃,運籌帷幄,為什麼不能自己發展勢力集團?
再然後是韓信,韓信的軍事能力和戰鬥力完全在劉邦之上,為什麼不能做首領?
有三部拍劉邦的電視劇。90年代有一部內地老劇《漢劉邦》,劉邦是一位很莊重的長者。00年代有一部鄭少秋主演的港劇《楚漢驕雄》,劉邦是一個重情的市井小民。10年代有一部陳道明主演的《楚漢傳奇》,劉邦是一個圓滑的地痞無賴...
為什麼人們對劉邦人物形象的解讀極不統一?貌似百家講壇是王立群麽易中天麽還是誰,把劉邦講成一個無賴形象劉三兒後,這十幾年就普遍偏重這種解讀...
劉邦到底是一個什麼人格氣質的人?歷史上第一個出身底層,僅幾年間就一躍成為諸侯的劉邦,憑什麼駕馭秦末漢初群雄成為領袖?
我認為是:待人之直,容人之量,識人之明,得人之道,用人之魄,馭人之衡,殺人之狠,棄人之決...豪賭之勇,堅定之志...
很多人會問,這些看似截然相反的矛盾人格,怎麼可能會出現在同一個身上?影視或者文學進行人物塑造時,大都會臉譜化,偉光正,高大全,陰壞狠,醜惡黑...那是為了更深入刻畫人物形象,繞過人類對複雜事物的理解瓶頸,討好人類的印象思維和閱讀天性,故意而為,並不一定真實。
別以為這些看似平常的詞都很容易做到,那是我們在內心虛擬出來的「自認為」,真實情況是,我們認為自己很有城府和深度,卻在評論區為幾句不中聽的話就氣急敗壞,耿耿於懷...進退自如的心性,真那麼容易做到?
生活中,我們都會遇到個別看起來八面玲瓏,見人稱兄道弟,呼朋喚友,應承爽直,實際上卻小氣多疑,背地裡內戾多怨的人。生活中,我們還會遇到一些,看起來寡言少語,初見冷淡如冰霜,時間久了,卻發現其人外冷內熱,不輕易許人,但重言承諾,能體人察緒,頗有正氣感的人。當然,這些屬於人不可貌相,不深交不知的一類。我們也會遇到很多,性格大方,內心也熱情豁達,或者性格孤僻,內心也陰鬱冷漠的人。臉譜化的人存在,矛盾人格的人也存在。或者說,人人都有矛盾面,只是傾向程度不同。每個人都是複雜的,讀一些進化論的讀物,可以知道大自然潛藏在人類心理深處,極其隱晦卻強大的控制。讀一些心理學的讀物,能夠明白每個人經歷對每個人「之所以為我」的默默塑造,也是潛移默化,甚至積重難返。
而且,複雜的不止是性格,還有人格。我曾經有個高中同學,上小學時是典型的壞孩子,天天仗著拳頭硬個子高,欺負低年級的小孩,搶小孩的零花錢。可是上了高中後,我跟他分到一班,卻發現他變成了最會照顧周圍人,最尊重和理解別人的那種開朗大方的男生。為什麼呢?因為他小時候欺負小孩多,得罪的人也多。小孩的家長,高年級的兄弟,也經常找著打他。他反而更早理解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一位祖輩的親戚,是參加了抗美援朝、越戰的一位剛正不阿的轉業軍官,立過戰功的戰爭英雄,在單位里也是個領導。他一輩子不收禮,不營私,不巴結人,可以說行得端做得正,一身的傲骨。但是等他的孩子進了機關,對那些隨波逐流的灰色交易,他就睜隻眼閉隻眼了...為什麼呢?「孩子」排在「名」前。
外在的,內在的,熱情的,冷淡的,明懂的,短視的...這些標籤互相交錯疊加排列的時候,人格、性格的組合方式是有很多的。何況,像劉邦這樣一個有著罕見務實精神,那真的是至柔如水的心智。其行事邏輯往小的說,都是性命攸關,往大了講,皆為蒼生局勢。既然是讀歷史人物,要儘可能得深入到時代背景、事件背景、人物背景中去。既要以同理心,設身處地的去想,或代入身邊近似的人格模型去套,可又不能用自己的偏好、情緒、經歷去以己度人,武斷地下定論,這個度應該如何把握?客觀,務實,忘我...很多人讀歷史,有術無道止於術,就是沒有這層體會他人內心感受的悟性。而劉邦,恰恰就最具這種務實變通的精神。也才會有不同的文學影視作品中,會出現截然不同劉邦形象的原因。看歷史人物,一定要跳脫臉譜化,跳脫出文學形象,不然就僅是故事而已...我知道,當討論到人性時,一些本也愛好歷史的人是無法接受我這篇非羅列史料的回答的,但可以反過來想想,對這篇文章抵觸排斥感,是否就是一種內心深處的觸礁局限...
以下,我粗淺的運用「邁爾斯布里格斯類型指標(MBTI)」性格模型來分析劉項與漢初三傑,並貼了一些該向性格的百度詞條解析,性格分析結論和歷史記載有很多明顯的吻合之處。這類分析雖不可能全面準確,但有利參考。尤其是對一生抉擇已經清楚的歷史人物,反而能避開當事人主觀上「希望做的自己」,而是基於大事件決策真實性下的「真實的自己」,信效度要相對高一些。下面是向性表:
張良特別牛嗎?太公兵法,他跟誰講誰也聽不懂,只有劉邦能懂。這裡除了兵法深奧,難道沒有張良在表達能力上的欠佳?起碼縱橫能力上,是遠不如酈食其的。酈食擅長說服別人,知道怎麼跟那些搖擺不定的官員、諸侯講明白大勢。平時口才好,交下的三教九流又多,既摸得清哪座城裡存糧多,又認識郡守縣令,對各方消息掌握也及時到位。但要說讓他去策劃一場,必須洞察入微,過程縝密細膩的軍政連環計,或者分析形勢,他就又遠不如張良了,要不怎麼會想出分封六國王族子弟,這樣失掉實力諸侯追隨的大昏招呢?恐怕還夾有儒家的私貨。人家張良卻能把大勢分析的特別清楚,能一針見血的想到很多現有資源就足夠支持,別人又想不到的奇謀,以及分析這樣做的諸多可能性和應對方案。這就是謀事與策士的區別。可是再論軍事計劃實施能力的話,他還真不如劉邦,他之前輔佐的韓王成,始終是優秀的游擊隊長級別。張良也有著自己的小固執,他最早策劃反秦,一心想恢復韓國,想重回世代相韓的祖業榮光。他與劉邦,更多是個人情感,是劉邦個人的幕僚。理想大勢已去,張良不得不面對韓國不可復的現實。儘管輔佐劉邦,但他最終未踏入漢朝官場。心中明了時勢的他,怎麼會不知道,西漢首相只能是蕭何呢?張良的內心,隱著一些孤獨無奈,以及出世的消極迴避。按照史料中張良的性格表現,測出張良應該是【INFP型性格】。
INFP:理想主義,對於自己的價值觀和自己覺得重要的人非常忠誠。希望外部的生活和自己內心的價值觀是統一的。好奇心重,很快能看到事情的可能性,能成為實現想法的催化劑。尋求理解別人和幫助他們實現潛能。適應力強,靈活,善於接受,除非是有悖於自己的價值觀的。
蕭何,讓他想辦法怎麼搞糧食增產,稅收增長,徵兵擴源,戶口摸查,數弊分析,他的確很在行,要說智謀和大勢,張良來劉邦這以前,並未見他有出色的謀劃能力,劉邦也一直是項楚的跟班小弟,是一支並不出頭的隊伍。就早期一個勸降縣令,還差點弄巧成拙。甚至說,他明哲保身,如履薄冰的窩囊,更顯示出他根本沒法駕馭豐沛這幫屠狗壯漢的底氣和膽色...蕭何也是務實的,偏理性的,也有察人之明,但卻是治務偏向。是個不太知兵的管理型人才。他勸劉邦留韓信,言辭也是指韓信的用兵才能眼下無人能及,漢王需要一個商量軍事的人才。可見他亦能自知。進咸陽,他在乎的是丞相府戶籍檔案。甚至說,在交際方面,蕭何可能也很平凡。鴻門宴這種場合,就沒有蕭何的用武之地。但緊接著的戲水分封后,勸阻內部衝突時,他的穩重卻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治理後方更需要倚靠他的能力和穩重。按照史料中蕭何的性格表現,測出蕭何應該是【ISFJ型性格】。
ISFJ:安靜、友好、有責任感和良知。堅定地致力於完成他們的義務。全面、勤勉、精確,忠誠、體貼,留心和記得他們重視的人的小細節,關心他人的感受。努力把工作和家庭環境營造得有序而溫馨。
韓信雖然軍事能力爆表,但從拒絕蒯通獻計,待亭長朋嫂,惡少與漂母的態度,以及殺鍾離眜,受樊噲叩拜,試圖參與陳希叛亂等諸多事件來看,韓信是一個典型的能夠在制度框架內運用權力的經理人,卻遠不像劉邦是能夠創造權力的創業者。同樣出身卑微,韓信卻沒有劉邦那樣,搭班子,搞集團,善於分蛋糕的手段。韓信的情感上略顯敏感,他在乎自己受過的委屈,所以他更患得患失於自己來之不易的成功。所以,過山車式的經歷,讓他在既得利益和過往情感上猶豫不定,想叛劉邦又心懷感恩,想護朋友卻親送人頭,最終失位牢騷不斷。對委屈,他不像劉邦那樣罵幾聲娘,心裡就過去了。從能力上說,韓信修內,懂兵書,擅治軍,有奇謀,略偏技術型。劉邦修外,交豪傑,結死黨,擅溝通,略偏交際型。從性格上說,韓信優柔寡斷,心高氣傲,對同樣技術過硬的李左車禮賢下士,對自己恥於為伍的恭敬樊噲卻盛氣凌人,這是典型的恃才傲物,最終演變成桀驁不馴的悲慘結局...韓信在利益與情感的抉擇上,雖然矛盾,但其最終選擇通常是利益,並非項羽那樣認死理的剛直。按照史料中韓信的性格表現,測出韓信應該是【INTJ型性格】。
INTJ:在實現自己的想法和達成自己的目標時有創新的想法和非凡的動力。能很快洞察到外界事物間的規律並形成長期的遠景計劃。一旦決定做一件事就會開始規劃並直到完成為止。多疑、獨立,對於自己和他人能力和表現的要求都非常高。
再說說劉邦的競爭者項羽。項羽巨鹿滅秦軍,劉邦咸陽滅秦朝。這是他倆後來的聲望資本。要知道在那個信息傳播困難,無法靠文宣系統迅速搞個人崇拜的時代,說不定田間地頭不識字的農民,就僅能說的出這兩個大王的名字,這是漢王與霸王能夠領頭的優勢。可項羽卻打了一手爛牌。項羽的性格特點也是蠻直觀的,小時候的避難生活令他很情緒化,懷著很深的仇恨,也對親信更感情用事。就連打仗,也是破釜沉舟,把情緒化演繹到極致的戰術。他耳根子軟,所以對大事優柔寡斷。他不太會溝通,和另一倔驢范增分道揚鑣。他暴戾記仇,所以屠城無數,盡毀咸陽,烹殺韓生,不容義帝。他心裡脆弱,所以鴻門宴一旦心慈手軟,對沛公愧疚,便出賣曹無傷,臨死無顏渡江面對江東父老。項羽謀士少,敬重壯士,從項梁死後,項家的一度劣勢來看,項羽交際方面欠佳。項羽一生無敗績,最終輸在勢,不在術,他明顯是軍事技術達人,八塊腹肌愛好者,純爺們兒一枚。都說韓信在項羽帳下獻計不被用,很難說從戰術角度,他的計策會比項羽本身的戰術安排更好。韓信後來的背水一戰也顯然有項羽破釜沉舟的影子。從分封布局來看,項羽應該是喜歡一勞永逸,不過多思考未來宏觀形勢的技術達人。按照史料中項羽的性格表現,測出項羽應該是【ISTJ型性格】。
ISTJ:安靜、嚴肅,通過全面性和可靠性獲得成功。實際,有責任感。決定有邏輯性,並一步步地朝著目標前進,不易分心。喜歡將工作、家庭和生活都安排得井井有條。重視傳統和忠誠。
我認為,深入剖析歷史人物的一個基本前提就是,分析者必須承認並接受人類性格的多樣性,以及每個人的獨特性。那些給人扣帽子貼標籤的思維,什麼美分、五毛、皇漢、毛左、公知,這粉,那黑...簡直是刻板尋求認知識別捷徑,狂打標籤其實是限制了自己的理解能力,讓自己的領悟沒有迴轉補充的餘地。他們讀出的歷史大概只有暴君、昏君、好皇帝,壞人就是純粹的壞人,好人就是無瑕的好人,以及「我喜歡的人」就是好人。就算貼標籤,咱們也能貼出MBTI這樣更詳細的起碼16種基於半個多世紀統計驗證的標籤,難道不該貼的專業一些嗎?
孔子一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有多少人真正明白了的?大多數的人,總是片面化的理解他人。偉人就是事事都深偉,凡人就是事事都凡庸。但事實是,即使人具備了足夠的性格資稟,技術積澱,仍然需要運氣成分,即倖存者偏差。而一個政治集團,同樣是經歷了一個平台級別的成長與篩選。所以劉邦的功臣集團最終成為支撐漢初帝國的主心骨。他們的傳奇是史學家和文學家塑造的,但若論資質,恐怕也有不少具備同樣智慧靈性的人,沒有渠道、壽命和機會,能走到那一步吧。或者,更多同樣幹練的人,僅僅就是一生專註和積累的經驗、事物和平台,沒有那麼頂層屬性而已。
馬雲也有個很熱的句子:「六人之中有人傑,七人當中有混蛋」,每個正常人的人際圈,都是呈正態分布的,其中比自己優秀的人、比自己差勁的人都不多,最多的是跟自己差不多的人,每代人比例都沒有什麼變化。但可塑性強的年輕人通常不信這個邪啊,他們覺得老年人愚昧,覺得小孩子沒心。他們遲早會明白,他們老了也一樣的。年輕人總是妄信未發生的,老年人總是迷信已發生的,這些都是一代代人用來框自己的意識形態啊...真正變化著的,一直是這個世界的物質技術和信息技術,從來不是人心。劉邦能夠成為罕見白手起家的領袖,那是因為他所處的時代,是一個政治秩序極速崩塌衝撞的時代,劇烈的政治集團與階層震蕩互換,給底層圈子撕開了一個難能可貴的直通上升口子。這時代本身就是運氣。韓信、英布、彭越等都是這樣的例子,是普遍性的。假如劉邦40歲那年不小心喝了一口某處有寄生蟲病的河水,然後死在野外,誰會知道並記得這個天縱英才的大叔,竟有如此政治能力,以及他「大丈夫當如是」的志向?我們喜歡司馬遷的這個鋪墊,因為我們喜歡的是勵志的代入感,而不是現實。希望的美好,足以讓人忘記概率的可怕。當然,利潤越大風險越大。越位付出的代價也是通常是生命級別的。
其實我們每個人身邊都有一些張良、蕭何、韓信類的人物存在。有人老成持重,讓人放心,把實務理順得井井有條,跟著認真的人幹活雖然很累,但卻很有安全感,這不就是蕭何?有人技術過硬,恃才傲物,性格高傲孤僻些,但做任何事情和產品就是細緻精準,很多悶頭搞研發的技術達人都這樣,這不就是韓信?有些人做營銷總是打的很准,一次打中人心的活動,或一個很有靈感的推廣方案,就能助力產品銷路大增,這不就是張良?還有那些很能侃大山的優秀業務員,總是能搞定看起來很難搞的客戶和訂單,他們有時候挺糊弄,但說出來的話就讓人覺得可信,這不是就是酈食其?持重的管理,靈準的營銷,過硬的技術,如攻城拔寨般的訂單和渠道,有了這些人才,不就是一個挺不錯的平台?可惜的是,主政者更多的是項羽,看誰誰誰都笨,聽誰誰誰說就煩,全靠自己繁忙加勤奮勉力維持著,既不去尋找發現哪個人能分擔哪部分業務,還覺得都是別人無能不用心。這倒也罷了,依靠自身能力撐著,環境不變頂多長不大。可還有一些是胡亥,聽不得一點不好聽的話,洞察不了人的品行和特點,就喜歡那些裝腔作勢的,誰幹的還不錯收入高了,就想著扣人家點工資提成什麼的,自以為很強大,其實給又笨又懶的自己,營造了一種莫名其妙的偽安全感,最後將熊熊一窩...真正難得的,還是劉邦啊。
外表上大咧直爽,和心思上細膩深邃,有很可能重疊在一個人身上嗎?當然,劉邦就是。劉邦主要性格特點,絕對是:神經大條,心思細膩。正因為這波譎雲詭的時代,變數太多,劉邦之所以能夠成功,不會是無根之木。他必有順應時代特徵,超越眾人的,卓越級水準的某項政治能力,那就是駕馭人心的能力。
按照史料中劉邦的性格表現,測出劉邦應該是典型的【ENTP型性格】。
ENTP:反應快、睿智,有激勵別人的能力,警覺性強、直言不諱。在解決新的、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時機智而有策略。善於找出理論上的可能性,然後再用戰略的眼光分析。善於理解別人。不喜歡例行公事,很少會用相同的方法做相同的事情,傾向於一個接一個的發展新的愛好。
可見,在那個多變且快節奏的亂世里,劉邦的這一性格特質,是他適應時代,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考慮到這種性格類型分析,每個人都有心理暗示下的代入傾向,我們應以結果論英雄,比如睿智,激勵別人的能力,戰略的眼光看問題,每個人都覺得自己這些方面也不差吧,不憑感覺,看簡歷。劉邦帶過團隊,且達成團隊目標,才能說他的確有這種能力...說韓信、張良、蕭何,都很有管理才能,可事實就是,沛縣那伙就服劉邦啊。即使最有領兵才能且獨立出去的韓信,為什麼輕易被移封、削爵、誘殺?根本原因就是,他沒有自己長期培養的嫡系團隊和集團平台。這就是創業者與經理人的區別,一個是擴展性的創造權力,一個是框架內的使用權力,一個是制定遊戲規則的人,一個是基於遊戲規則的人,一個是絕對的莊家,一個是優秀的玩家。
待人之直:
例子太多了。起義前,沛縣黑白兩道都願意跟他交好。甚至在諸如呂公酒宴這種場合,對眾多縣政府官員的賬,他說不買就不買。他平時也愛對沛縣小吏們貧嘴開玩笑。
初見酈食其,隨隨便便,直言譏諷,表明不喜儒生。卻干不出項羽烹韓生的事情。
對臣下們整天罵娘,出口成臟,但隔天就忘,小事上不憋心思。都當了皇帝,還肆意當面羞辱女婿。
更顯他直的,就是他那句:為之奈何?翻譯成口語:哎呀,怎麼辦啊?典型的仗勢不裝逼...
這種人有架子嗎?沒有哇。跟著這種人心理安穩啊,不用去猜,不用去揣度,不拘泥小節小錯。你隨時知道他情緒什麼樣,心裡有什麼不爽。好應對啊。懟他兩句也沒事。雖然嘴巴上和老鄉們天天罵娘,可你要是真有才他還重用你,在大節上是尊重你的,信任你的,該是你的都爽快的給你。這種人,是不是他罵你兩句,你還覺得他跟你更親近了呢?
項羽剛好是反著的。小事上,傷心就流淚,發火說烹人就烹。大事上,防外防內,患得患失,既不放權,也不讓利。
容人之量:
最典型的案例當數雍齒。要說雍齒如果一直跟著劉邦,恐怕地位是相當高的。劉邦就倆城池時,就能讓他獨守一座,什麼樣的信任加欣賞?就這,他還真反了。也是那會兒劉邦不成氣候。劉邦為這氣的都病倒了...可是劉邦一直也沒收拾他,最後他再降劉邦後,劉邦為了穩定人心,竟先給他封了侯。這是張良出的計謀,但其深意,大概就是在分封的敏感時期,給豐沛集團做了保證優先的暗示。可見劉邦的志向根本不是個人的小得小失,而是大算盤。換作其他多疑的主兒,肯定先想著怎麼殺人。
在楚漢關鍵時候,主動修好英布,也是一舉。劉邦鋌而走險,欲封鎖閉關獨佔咸陽時,就是被英布狂打破關,危及性命。但張良一獻策,劉邦就當和英布希么都沒發生過一樣。不過,劉邦愛洗腳招呼客人的毛病,差點讓英布以為他是在羞辱自己。跟臣子特別隨意,也是劉邦待人不虛偽的表現。
劉邦稱帝後對季布、蒯通、貫高等人,也都不計前嫌,以此收得了不少人心。
韓信要挾劉邦,自立為假齊王時,劉邦本來直愣愣的要罵娘,但張良陳平使了眼色後,立馬回過神,接著話茬就罵韓信做代理齊王太慫包,應該做真齊王。可見劉邦的器量之所以大,因為他不在乎虛榮心和不切實際的自尊心。劉邦對韓信降為侯爵,其實也是一種保存韓信的嘗試。只是隨著韓信對劉邦的怨恨越來越重,最後劉邦不得不默許對韓信的誘殺。畢竟,韓信的軍事才能當世已無出其右。劉邦將死,而韓信又只有三十多歲...
劉邦對反叛後的盧琬也同樣有惻隱之心。作為與劉邦個人感情最好的鄉黨,盧琬也知道劉邦很可能會原諒他。盧琬最後帶著全家和親兵,守在長城下,說只要皇上身體好了就回長安,親自向皇上謝罪。盧琬與劉邦互相是有足夠的坦誠的,他擔憂的是劉邦病重,其他人容不下鄉黨集團中,唯一受封稱王的他...果不其然,他在邊境聽聞劉邦駕崩,自知回漢無望,才轉投匈奴,老死異國...可見,劉邦在諸臣心中的寬厚,並非是一種完全的作秀。
識人之明:
張良給別人講計謀,別人聽不懂。只有劉邦能聽懂,劉邦還言聽計從。從此,張良和劉邦建立了深厚的相知之情。
對蕭何,劉邦知根知底,放手敢任。讓蕭何在大後方把行政總覽,這也是認定蕭何人品和能力的押寶。蕭何也明白事,是自黑高手,主動送兒子當人質,劉邦都沒想到還能這樣。
韓信是蕭何強力推介給劉邦的。我個人傾向於認為,在沛縣黨全面把持漢國軍政之時,劉邦和蕭何是唱了一出紅白臉。如果韓信立了功,則蕭何有月下追韓信的薦才美名,如果韓信不堪大任,那沛縣那幫鄉黨家的老娘們兒堵門口,也不會堵到漢王這,而是堵到丞相那。無論事實如何,敢於拜將韓信,都堪稱伯樂大手筆。
從對酈食其、陳平等能臣的納用來看,劉邦初見他們,儘管有所蔑視,但三言兩語,大都能掂得清對方分量,這些都是極精準眼光的表現。
劉邦的識人之明,其實在沒成氣候時,就表現出以下觀上的看人很准。從看錯老鄉雍齒受挫之後,劉邦對觀察陌生人反而很開竅。向景駒兵借兵景駒給,向項梁兵借兵項梁給,項梁死了,又主動結好楚懷王,得了平衡項家的滅秦之機遇,成為當世最具聲威的諸侯之一。劉邦押寶一直都很精準。
得人之道:
在沛縣時,夏侯嬰和劉邦比劃時受了傷,為了保護劉邦,夏侯嬰一力承擔,受鞭刑也不供出劉邦,為此還做了牢。可見劉邦結交之人的品行,可見劉邦在沛縣圈裡的威望之高。
後來劉邦落了草,建立自己的隊伍,一百多號刑徒,能穩定供養多年,沒出一點岔子,可見劉邦人格魅力,在史書中仍沒有得到足夠的體現。著名的斬白蛇事件,也說明,劉邦深諳裝神弄鬼的輿論操縱手段。這期間,他媳婦呂家在沛縣不停給他造勢傳謠,硬生生把落草的他塑造成一個牛逼烘烘的人間傳說。連他媳婦能找著他,都要說是靠一片紫氣祥雲...這樣的傳言,你說將來他不當沛公誰當?根本就是預謀好的。
劉邦攻沛縣時,以帛書勸父老殺沛縣縣令,陳明沛令死活與全城百姓利害攸關。百姓受他聳動,殺了沛令。被他捆綁到反秦戰車上。百姓想推舉他為縣令,他又故意推辭不受,直到百姓弄明白,原來他是想做諸侯,不是地方官...劉邦當仁不讓,被推舉為沛公,一方小諸侯,還專門舉行了對祖先黃帝和戰神蚩尤的祭祀儀式。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劉邦對這些一點不含糊。
劉邦本來戰略稚嫩,想以豐沛兩城為根基,獨立發展,誰知道遇上親信雍齒叛變,丟了豐邑。此後劉邦腦袋開竅,轉而傍上大腿——項梁,成為了項楚跟班,與項羽長期協同作戰,儼然項家軍一支重要力量。從此他跳脫出沛縣小圈圈。
項梁戰死,劉邦面對項家和楚懷王,毅然押寶於楚懷王。在楚國平衡項氏勢力的機遇下,謀得了從南路入關滅秦的改朝換代之資本。劉邦藉此,一路受降壯大,招攬人才。竟先入關中滅秦,成為了最有聲望的諸侯,且以此得到楚懷王所授的稱王合法性。這是劉邦能夠跨越出身門檻,讓天下心服的資本。
入關後,劉邦封存府庫,還糧父老,駐軍霸上,約法三章,不殺降卒,不擾平民,賺足了在秦地的人望。劉邦放手一搏,想要閉關自守,坐實關中王位,卻沒能成功。鴻門宴,張良一計背後,其實也是劉邦早先布局妥當,有足夠的開脫理由。這裡我比較疑惑的是曹無傷的告密內容,有立子嬰為相,盡取關中財寶...實際上,從未有哪個朝代會立前朝舊主為相,劉邦還軍霸上也未沾財寶...有點中傷的味道。鴻門宴的背後,或有隱情。但結局終究是,劉邦輕易得讓項羽放下心存的芥蒂和猜疑,甚至項羽為冤枉劉邦略顯愧疚之感。劉邦說服項伯、項羽的那張嘴,范增你就是學不會。
項羽分封后,劉邦被封偏遠漢王,將士們群情激奮。劉邦讓蕭何出來說話,壓住了軍中戾氣,蕭何替他當了回慫包。但是劉邦此時攜滅秦之聲威,更多的人才、兵勇前來投效,力量反而壯大。入漢中後,劉邦從張良計謀,燒棧道,討漢中全境,讓三秦和項羽放鬆警惕,麻痹敵方人心。
在漢中,劉邦需要一個真正懂兵的將才與項羽抗衡。此時沛縣鄉黨們聞風,都摩拳擦掌準備當大將軍。誰知大將軍是個屁孩韓信。又是蕭何,出來當了回吃裡扒外的王八蛋。是他硬讓漢王拜將一個名不經傳的毛頭小子...
萬事俱備,時間不早不晚,趁著關中人心仍向漢王,趁著軍中沛縣兵勇最想回家,趁著關中百姓恨得想弄死丫項羽,劉邦還定三秦正當其時。以義帝之死為由,大軍出關,爭奪天下,正得人心...
後來,蕭何在戰爭中送兒子到前線給劉邦做人質,在營建雄偉阿房宮中承擔大興土木的惡名,甚至到最後,不惜自黑貪污,來讓劉邦放心...這王八蛋真是當到把能想到的混蛋事都用完的地步了...劉邦領兵在中原鏖戰,蕭何治所在關中理政,可謂是「送死我去,黑鍋你來」,在替劉邦唱白臉的輿論操控方面,蕭何一直配合的很出色...
到楚漢戰爭後期,韓信不願叛劉邦,臧圖、彭越、英布願意助劉邦。而項羽卻成為孤家寡人,孤軍作戰,不得不說,屢戰屢敗,甚至在垓下會戰之前還有固陵之敗。軍事能力不及項羽的劉邦之所以得天下,靠的就是其出色的政治思維,總能得各方人心。劉邦利用民意,拿捏人心,左右輿論的能力,是他最大的政治天賦。相比,乾巴巴得靠殺人搶糧起家的其他諸侯,有比得上他的嗎?
劉邦進咸陽之時,在宮裡搜點財寶,找幾個MM陪睡,真的很難嗎,在民間影響能有多惡劣?為什麼張良以形勢利害沒勸動,樊噲去找他他才聽勸,因為樊噲是直接帶兵的,民間不會指責劉將軍找漂亮宮女侍寢,但樊噲代表的是軍心。上行下效,劉邦如果自己不剋制自己,士兵便不可能相信他真的會得咸陽卻不賞不讓搶,他不擾民的政策如何能真正貫徹...於是劉邦才還軍霸上,遠離那紙醉金迷的花花咸陽。這是劉邦最難能可貴的地方,他要的就是軍心人心,而不是單純一場戰鬥的勝利。
用人之魄:
正如他自己評價自己,「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於三個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位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他用這三人,其實是頂住巨大壓力的。要知道豐沛黨,和楚漢中的功勛武將們,連蕭何都是不服的。所以劉邦跟他們說功狗、功人,強行把最大功勞給了蕭何。蕭何在朋友圈裡背了那麼多黑鍋,劉邦心裡如何不明白呢?
張良是劉邦個人幕僚,從來都是以個人姿態出現在劉邦營帳。劉邦要過武關,張良建議屠城,以絕後路兩面受敵之患。劉邦聽酈食其的要封天下諸王,張良出來公然反對。劉邦要進漢中,張良讓把棧道燒了,估計那伙將領知道了會想撕吃了張良。進了咸陽,張良勸劉邦不要搶咸陽,讓將士們去灞上喝最新鮮的西北風。後來定都之議,滿朝文武都想定洛陽,就張良跳出來支持一個破衣爛衫的老百姓婁靜,認為應該定都關中...估計大臣們會想,張良先生是和我們所有人有仇嗎?但劉邦無疑都壓著。直到張良決定退隱,大臣也再沒必要去咬這個皇帝的知己。
韓信更不用說了,那拜將的時候,底下全得了急性紅眼病。但人家漢王就是這麼無奈,任性的是蕭何,找他。
陳平也是,剛來漢營的時候,沒少讓周勃、灌嬰等人栽贓陷害,都讓劉邦給按住了。陳平對項羽陣營的反間計,劉邦也是傾力支持,給予信任。
還有婁靜,這是當了皇帝以後收的人才,第一次來見劉邦的時候,獻計遷都,據說衣服都是爛的,絕對一個窮漢子。劉邦看他有才,立馬封官。後來讓婁靜負責遷徙關東豪族這一高難度任務,也是給予最大力度支持。
對季布,項羽陣營的頂樑柱之一,劉邦也是說用就用。對叔孫通制定朝儀,一旦發現有大用,絕不吝惜封賞。劉邦用人之魄力,縱觀歷史也很少見。8年時間,完成從布衣到帝業的轉換,沒有卓越的識人、用人之眼光和技術,這麼短的接觸時間,那是容易出事的...
馭人之衡:
劉邦的主要仰仗的力量是豐沛鄉黨。奪取沛縣時,劉邦是完全依靠鄉黨。依從項梁後,劉邦開始接觸到更大的平台——諸侯級檯面人物,認識張良並惺惺相惜也是這個時候。從此,尤其是到受王命伐秦時,更是一路招攬灌嬰、酈食其等得力幹將和助手。這時,除豐沛鄉黨外,外招的功勛系開始逐漸形成。到了進入關中,得了王位,韓信、陳平這批能臣入漢,非豐沛的功勛一系壯大。劉邦稱帝後,在分封上,又借先封雍齒和首功蕭何,示明了豐沛系在中央的主導地位,穩定了相權。在剪滅異姓王之戰中,又招攬了婁靜、季布等人,重用叔孫通等儒生,形成了皇帝刻意拔擢的一系。圍繞太子劉盈,呂氏外戚也開始漸漸出頭。異姓王不存後,劉邦又將同宗布滿關東。最終,形成了一個宗藩在外,功臣、外戚在內的局面,豐沛、功勛、外戚的三方內內製衡,與中央與封國的多方內外製衡局面。也許劉邦並未想得那麼深遠,但劉邦總能精準的找對需要的人,且用事實結果說話,不斷擴充各方力量,平衡著各方力量無法抗壓皇權,從沒受過任何一派掣肘...甚至不需要像其他帝王那樣靠殺人立威,也能高度掌控人事權,劉邦大大咧咧的表面性格背後,那是一顆深邃似海的帝王之心。
殺人之狠、棄人之決:
劉邦不受任何名義的制約,他需要道德時,他即是寬厚長者,他需要安全時,屠城、兔死狗烹,他都可以干。他務實,他要他的事業長存。他也沒為他的愛妾戚夫人和愛子劉如意,做多少身後安排...曾經把劉盈、魯元推下車的他怎會不明白,形勢到了,他的任何安排都將是蒼白無力的...他是皇帝,連他也無法左右的,是皇權的天性...他殺的人,已經盡量控制在,因為權力必須殺的範圍內,即諸侯王。對嘍啰,能放他都放。
豪賭之勇、堅定之志:
當劉邦放棄本可豐衣足食的富農家業,非要去當個遊俠,廣交豪傑時,
當劉邦被人斥為好吃懶做,不務正業時,
當劉邦苦撐到四十歲不娶親,只為人脈奔忙,才最終熬到與呂氏大戶政治聯姻,
當劉邦放棄豪門女婿的溫柔鄉,和鄉里一霸的穩定日子時,
當劉邦四十七歲,甘冒滅門風險,不要臉造謠說自己是活神仙,落草為寇時,
當劉邦接下沛縣大印,樹起沛公旗幟時,
當劉邦被最信任的朋友出賣,失去豐邑時,
當劉邦毅然決定放棄自主,投靠他人時,
當劉邦一次次身先士卒,拼殺在前線時,
當劉邦得罪善戰掌兵的項羽,聽命於傀儡楚懷王時,
當劉邦得到先入關者為王,從南路正面伐秦的許諾和命令時,
當劉邦苦攻洛陽不下,司馬昂也趁機想來分羹入關,劉邦為維護自己使命,與其死戰阻擋時,
當劉邦聽張良之勸,決心繞道武關,與命運進行一次賽跑時,
當劉邦明為了最後的萬無一失而不惜犧牲長者形象屠城武關,奔向咸陽城大門時,
當劉邦看著子嬰白馬素衣出城,向自己捧上傳國玉璽時,
當劉邦忍住誘惑,咬牙命令軍隊撤出咸陽時,
當劉邦明知軍力更強的項羽叩關函谷,卻想為自己堅持來的成果,賭上一把而閉關時,
當劉邦在鴻門宴,忍受委屈向晚輩項羽低頭認錯時,
當劉邦帶著群情憂憤的將士,翻爬高山險阻,進入地狹人稀的漢中時,
當劉邦將一個毫無名氣,小自己二十歲的毛頭小伙,請上拜將台的時候,
當劉邦年過五十,明明可以做個偏安諸侯安享晚年的時候,
當劉邦還定三秦,出兵中原的時候,
當劉邦驕兵慘敗彭城的時候,
當劉邦重整旗鼓,死守滎陽的時候,
當劉邦圍殺項羽的時候,
當劉邦五十五歲,被幾個即將被他辜負的諸侯,推向皇帝位的時候,
當劉邦突圍白登山,悻悻而歸的時候,
當劉邦在未央宮,洋洋得意地問父親,「我當初不務正業是不是無賴」的時候,
當劉邦得知韓信已死,五味雜陳得說出「既高興又惋惜」的時候,
當劉邦還歌大風,重回沛縣,流著淚說「我雖都關中,死後魂魄一定會回到沛縣」的時候,
當劉邦忍著病痛,握住戚夫人的手,告訴她,「換太子,我無能為力」,看著這個女人在他面前絕望哭泣的時候,
當劉邦六十二歲,在長樂宮合上雙眼,結束長達十八年馬不停蹄地奔波,這自己所選的,先暗後明之人生的時候,
他是否還會回憶起,在豐沛邑中陽里,曾經一個年近四十的男人,一個在眾人眼裡不務正業,憑著無編製小吏名頭,到處結交三教九流的無賴,被父兄鄙夷,娶不到妻,立不起業,成不了家,在那個秦法規定三人以上不得聚眾飲酒的時代,在數不清多少個徹夜裡,獨自歪醉在早已打烊的酒館中...
那時,有誰會體味,他曾經的,大半生的委屈苦悶,有誰會知道,他心向雄才知大略,有誰會在意,他叫劉季還是劉邦...
永遠不要放棄希望,無論你多大年齡,什麼樣的境遇。生而為人,誰都可以放棄你,唯獨自己不能辜負自己。實在不知道為了什麼,又為了誰而活的時候,就請為自己活吧...像劉邦那樣,不甘心,不顧一切地,為自己而活...
劉邦這個人,氣質還是很獨特的。要是只看史記上面他的黑歷史,就太片面了。
劉邦是平民出身,卻慕遊俠,年輕的時候他就和張耳結識了。從沛縣,到大梁,走這麼遠的路,時局又不算安穩。劉邦還是很有毅力的一個人,身子骨也不錯。
張耳做過信陵君的門客,老婆家裡又有錢,也算是個見過世面的人。張耳和劉邦的關係很融洽,留了他幾個月,想來張耳也不是留一個吃白飯的。
劉邦在老家都乾的都什麼事呢?不愛干農活,也不事產業,愛醇酒婦人。連媳婦也沒娶,倒是不知道從哪裡搞來個私生子劉肥。倒是頗像戰國四公子門下那些偷雞摸狗,有所特長又放蕩不羈的士。一樣的喜愛醇酒婦人,一樣的不事產業,想求條大腿抱著。
公元222年楚國才徹底覆亡,劉邦是256年出生。換句話說,他在後戰國時代活了三十多年。這三十多年,卻像是謎一樣。
劉邦有領袖的能力,劉邦有擔當,會籠絡人。
1要當大哥,當領袖。最重要的是什麼?一是有擔當,能扛事。二是能籠絡人,夠公道。
比如劉邦和夏侯嬰的事情,劉邦誤傷了夏侯嬰。按秦律,劉邦是亭長,傷了人要從嚴判刑。
劉邦在牢里吃了一年多的牢飯,也挨了鞭笞,也沒把夏侯嬰攀咬進去,沒破壞他和夏侯嬰之間的感情。出來以後,夏侯嬰依然對劉邦忠心耿耿,兩個人親密如初。
就憑這一點,足以證明這是個講義氣能扛事的人啊。
再者,九江王英布去面見劉邦的時候,劉邦正在洗腳。好像史書之上,劉邦很喜歡洗腳的時候見別人。在這樣尷尬的時刻,面見一個身為諸侯王又是大將的英布,氣氛還是很荒誕的。英布感覺非常的羞恥,想要自殺。
不過到了自己住的地方,發現自己的吃穿用度和劉邦的一樣的豪華,頓時就被這糖衣炮彈擊垮了,又心中大喜了。劉邦這老鮮肉,可明顯要比項羽這愣頭青懂人心啊。『
這意思很明顯啊,你看我,刀子嘴豆腐心啊。做得事多公正,多看得起你,多尊重你。英布這種負氣的人,要的不就是一種被尊重被重視的感覺嗎?
雖然劉邦好酒與色,時而不時可能還會吹牛皮,講大話。可是這也是一個有擔當能扛著事,做事又公正,又懂人心的人,自然才就成了沛縣的一號大哥。手下跟著編草席兼吹鼓手的周勃,給人養馬駕車的夏侯嬰,屠狗的樊噲,還和縣裡的官吏蕭何曹參關係不錯,自己也做了個亭長,群眾基礎是很好的。放在現在,估計也是縣市裡那種黑白通吃的老大哥。
2劉邦的領悟能力強不俗,而且學習能力強
劉邦從沛縣出來的時候,帶的是一群草台班子,他自己也沒有顯現出來多少的文化素養和軍事水平。將門出將,相門出相。對於一個布衣來說,這些平時就沒見過也沒學過什麼打仗,御下的手法,也只能在殘酷的鬥爭中磨練出來。
劉邦的領悟能力還是不錯的,也可以說是超越同時期那些對手的。
要不然張良也不會和他相見恨晚,最後死心塌地的跟著他鬧革命。張良提出的兵法謀略,天下大勢,固然是張良能力不俗,能聽得進去知錯就改也說明劉邦的能力還是有的。舉箸畫策之後,立刻毀了印璽。困厄之中,虛撫韓信。
如果韓王成真能聽懂張良的話,真是可造之才,張良還會跑路嗎?
倒是劉邦的領悟力不俗,而且會懂得提升自己的素養。
張良也曾經很感慨的說,沛公殆天授。未必不是因為自己在草莽中,還能發現這樣可塑性強的奇人而心折。自己給別人出謀劃策,都聽不懂,只有劉邦一點就通。
3劉邦的人格魅力還是足夠的,小集團的凝聚力很強
劉邦從沛縣帶出來的一幫老兄弟,除了早就和他撕比過的雍齒。
周勃,樊噲,盧綰,蕭何,曹參,都是鐵了心跟著他鬧革命。樊噲比劉邦小十四五歲,算是他們這個小集團的小鮮肉了。怎麼電視劇上面拍出來,樊噲比劉邦都老,╮(╯▽╰)╭。
從沛縣到咸陽再到漢中,他這個小集團的凝聚力確實非同一般啊。進入咸陽之後,這些人就已經富貴了。起義之路兇險,也沒有人趕出來賣主求榮的事,跟著個布衣打天下。倒是和陳勝撈的那群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劉邦與項羽楚漢大戰,幾度兇險。紀信為其效死,蕭何忠心不移輸送軍糧兵丁,王陵的母親為了勸兒子歸漢扶劍自殺,都是很能說明其人格魅力的。
劉邦的長者作風,是楚懷王熊心,是各路諸侯王都公認的。
劉邦有做領袖的魄力,有那種孤注一擲的氣魄
1萬錢詐呂公
呂公從單父搬到沛縣的時候,和沛縣縣令的關係很好。
有一次呂公就舉辦了宴會,有蕭何接待賓客。出錢一千以上的才能有座次,劉邦也來蹭吃蹭喝了。
他那裡有什麼錢啊,一看招待賓客的是老熟人蕭何,開口就說了我出錢一萬。想來蕭何也是給劉邦打了不少眼色的,混吃混喝也就算了,還吹牛皮要坐屋裡。
呂公和沛縣縣令的關係很好,這些來慶賀的人哪裡見過這種陣勢,萬錢詐呂公,想來當時的場面也是很出彩的。就是一個敞著衣服,大大咧咧的地頭蛇又來混飯了,還沒人趕他走。他本人,在當地還是很有名氣的。
身無一文,面不改色,魄力異於常人啊。幸好是呂公感覺這老鮮肉長得還很出眾,還給他說了一門親事。如果被縣令知道了,那畫面太美。。
呂公可能也有他本人的想法,秦法森嚴,萬一把女兒嫁給了縣令,連累自己。還不如嫁給這個很會來事,在本地也有些能力的劉季。
2野心反項羽
憑著自己的長者口碑,劉邦先矇騙了楚懷王熊心,有了從武關進攻關中的機會。憑藉著精準的路線圖和神一樣的參謀張良,進了咸陽。
雖說不能為王關中,但封為漢王,成為一方諸侯對一個布衣出身在沛縣老大無成的劉季來說,已經是非常大的飛躍了。
按理說,劉邦這種飽經風霜的老油條也應當消停了。他已經五十多歲了,放在現在也是一個黃昏年齡了。
但是劉邦不能滿足,還是要和項羽拼一把,還是要為了去關中。
如果劉邦沒有這種野心,那麼張良樊噲蕭何這些人的撩撥又能有什麼用呢?
洶洶的戰火中,是老男人不能澆滅的野心在燃燒。沒有成為信陵君的門客是遺憾的,我卻要開闢比信陵君更大的偉業。
3用人有魄力
劉邦用人和項羽用人,倒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項羽打仗是孤注一擲,用人卻不能盡信,身邊忠心的人有龍且鍾離昧。劉邦用人,倒真是做到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陳平:「彼項王骨鯁之臣亞父、鍾離眛、龍且、周殷之屬,不過數人耳。」這是陳平說的話,就這幾個人,項羽還用的扭扭捏捏。范增氣死了,周殷也搖擺不定。英布果然是因為說客而反,未嘗不是因為利益分配不均。至於諸侯的分封,項羽搞的也是烏七八糟。齊地這個大泥潭,一直都沒有處理好。
劉邦呢?
別的不說,出師關東,能放心把大後方交給蕭何,這種魄力就是領袖應當有的。萬金給陳平,用人不疑。
1長者之風,不驕不躁
劉邦起兵的時候,年紀就很大了。他和嬴政更算是一個時代的人。
亂世之中,最怕的就是焦躁,不能忍耐。誰先犯錯,誰就先出局。縱意肆虐者,往往是死於非命。如陳勝吳廣和那一群先當王的人。
對比一下身邊的小年輕,劉邦這種不驕不躁的長者,確實還是很有優勢的。
禮賢下士,厚待長者。漢軍東出時,是新城三老董公等擋在劉邦馬前訴說義帝的死亡經過。劉邦聞後,大哭一場,遂為義帝發喪,舉哀三日。這樣的人望,是項羽所沒有的。
腐儒無能,也是亂世的常態。對比於項羽的自矜功伐,煮殺韓生。劉邦對待高陽酒徒的那點破事,其實還算能看。
2知進退,是個現實主義者與政治家
能在能當自己兒子的項羽面前,忍氣吞聲。說退出瓊樓玉宇,美人無數的咸陽,咬咬牙也得走。
對已經慾望膨脹的韓信,虛與委蛇,沒有怒髮衝冠。自己這邊被項羽打得苦哈哈的,還得封韓信為齊王。
劉邦這個人,是能算上政治家的。
項羽,離政治家就太遙遠了。戰爭,畢竟是政治的延續啊。
我初讀《史記》時也有類似的困惑,待讀到《史記·項羽本紀》時,一下子覺得豁然開朗。現將原文摘錄如下:
陳嬰者,故東陽令史,居縣中,素信謹,稱為長者。東陽少年殺其令,相聚數千人,欲置長,無適用,乃請陳嬰。嬰謝不能,遂強立嬰為長,縣中從者得二萬人。少年欲立嬰便為王,異軍蒼頭特起。陳嬰母謂嬰曰:「自我為汝家婦,未嘗聞汝先古之有貴者。今暴得大名,不祥。不如有所屬,事成猶得封侯,事敗易以亡,非世所指名也。」嬰乃不敢為王。
蕭何、張良、韓信等人不敢單幹,卻要抱大腿,其原因與陳嬰不敢自立為王是一樣的。稱王稱帝成功了自然是好,但失敗了多半會萬劫不復。所以,有所屬,事成猶得封侯,事敗易以亡,非世所指名也。在這種政治鬥爭中,風險和收益是成正比的,如蕭何之流,雖然才能出眾,但不敢承擔政治風險,只想抱大腿,成功了可以封侯,失敗了也是從犯,易於保全自身。
這個觀點在史書中是可以得到論證的。
《史記·高祖本紀》云:
父老乃率子弟共殺沛令,開城門迎劉季,欲以為沛令。劉季曰:「天下方擾,諸侯並起,今置將不善,壹敗塗地。吾非敢自愛,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願更相推擇可者。」蕭、曹等皆文吏,自愛,恐事不就,後秦種族其家,盡讓劉季。諸父老皆曰:「平生所聞劉季諸珍怪,當貴,且卜筮之,莫如劉季最吉。」於是劉季數讓。眾莫敢為,乃立季為沛公。
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蕭何、曹參等人本來是有機會成為領袖的,但他們都自愛,恐失敗後被滅族,都推辭不就,以讓劉邦。其他人更是不敢當,眾莫敢為,而劉邦豪氣干雲,終於成為義軍領袖。
當然,君臣一體,自古所難,皇帝完成大業後,也有可能會鳥盡弓藏,屠殺功臣,但那又是另一回事了。如韓信、李軌之流在單幹和抱大腿之間舉棋不定,最後只能是萬劫不復,而張良、蕭何之流,始終清楚自己的地位,安守本分,謙退自抑,即使是遇到如漢高帝這樣猜忌多疑的老闆,也能得以善終。
而劉邦恰恰敢於承擔最大的政治風險,這是他能成為領袖,而蕭何、曹參之流所不能及的。
其次,劉邦深諳領袖之道,知道成功領袖的關鍵在於發掘和培養人才,並委以重任,儘可能做到人盡其才,也就是說,領袖的職責是管理和協調,而非突出個人的素質, 並不需要事事親力親為。簡而言之,成功的領導者並不需要是面面俱到,百科全書式的通才和天才,而是能放手讓手下的人才各自發揮所長,這樣領導者就相當於集合了所有人才的優點。
劉邦自己總結成功經驗時就說過,他打仗不如韓信;謀略不如張良; 搞後勤和建設不如蕭何,但是他能讓他各自在自己的領域內發揮所長,為他的事業「鞠躬盡瘁」。所以,蕭何、張良、韓信等人的才能就相當於劉邦的才能,所以劉邦能夠成功。
反觀項羽、 諸葛亮之流則不然。項羽志大才疏,只會逞匹夫之勇(單挑他確實比劉邦厲害),又任人唯親,二流的范增都不能用,更不用說韓信和陳平了。而且他還特別吝惜賞賜,分封不公平,引發田榮、陳余、彭越等人不滿,使得劉邦有可乘之機;而英布等人也不能為其所用。最後只能是赳赳武夫項羽單挑實力雄厚的劉邦集團,他事事都要親力親為,被劉邦、田榮、韓信、彭越、英布等人搞得疲於應付,顧此失彼,苦不堪言,陷入兩線作甚至三線乃至多線作戰的困境。可以說,項羽很忙,很努力,但他缺乏領袖素質,有人才而不能用,最後只能自刎烏江。
諸葛亮也是一樣,夙興夜寐,軍政事務,無論大小,咸決於亮。如司馬懿所言,諸葛亮就是被累死的。他自己提拔任用的馬謖言過其實,李嚴陽奉陰違。之後他再不敢將重要的事情交給他人處理,凡事都要親力親為。這位勞模最後只能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所以,從管理這個角度而言,劉邦具有領袖的素質,而項羽、諸葛亮之流則不然。
所以,綜上所述,劉邦能成為領袖,一是他敢於承擔巨大的政治風險,而大多數人不能;其次他有很高的領袖素質,善於管理協調。
補充回答下題主提出的問題:
1.蕭何一開始就沒打算當首領,從史記描述看蕭何老成持重,精於吏道,但是缺乏魄力。
2.張良除了跟隨劉邦外,其實還一直在為韓國的復辟做努力,也親自領兵打過仗,成績不怎麼樣,所以說跟做是兩回事。
3.韓信是給劉邦打工的,他的職位他的兵他的一些將領都是劉邦給他的,他執行的是劉邦集團的戰略方針,甚至他的王都是劉邦封的,所以他沒有當首領的資本。
——
以下為最初回答。
因為他是那個時代有記載最牛的人。
他說蕭何功勞第一,確實,楚漢戰爭期間把大後方交給蕭何,這種膽略沒幾個人有吧?而蕭何也確實沒拆台或反叛。
他說張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而其實張良還真沒他說的那麼神,具體可以看史記。而張良一會兒來一會兒走,他從來沒說過什麼,也沒懷疑過。
他說韓信戰必勝攻必克,而韓信承認劉邦善將將,自己就是個高級打工仔,劉邦對韓信的兵權說沒收就沒收。韓信至死都想反而不敢大張旗鼓地反。
他讓陳平從事間諜工作,給五萬金,隨便用,不用開發票。陳平沒有攜款潛逃,幹得很出色。
他的部下願意代他去死,他幾次大的失利,核心骨幹沒有拋棄他,他在關中受到三秦人民的愛戴。
沒有他,韓信可能還是個低級軍官,可能死在兵荒馬亂之中;沒有他,張良還是個落魄貴族,滿腹兵法也只能穿個鞋;沒有他,蕭何作為縣委秘書長,說不定首先就被革命了。當世三傑,在他手下得到了個人價值的最大發揮。
用人得當,是大家對劉邦普遍的看法。用人那麼簡單嗎?特別是在亂世?張良的兵法只能說給他聽,韓信的戰略只能說給他聽,「沛公殆天授」,就這麼靈,一點就通。如果自己沒兩把刷子,可能能用對那麼一兩個人,做不到用人得當。
設想,有那麼個領導,你很有才華,跟別人說,別人要麼不懂要麼譏諷,他一聽就明白了,而且馬上提拔你當經理,劃個部門給你領導。你有好的計劃,撥資金撥人給你,充分給你簽字權。大家閑下來的時候還可以喝兩杯,暢所欲言地開玩笑。他百折不撓,即便失敗了多次仍讓你覺得他會取得最後的勝利。
這樣的人,放在任何時代,你跟不跟?
劉邦能做領袖主要有一下幾個理由:
1、最早創業者。和劉邦在芒碭山一起造反的就樊噲,盧綰,夏侯嬰幾人,蕭何,曹參和周勃是後來劉邦佔領沛縣後加入劉邦軍的。張良本是韓國宰相,在劉邦入關途中經過韓都陽翟的時候加入的。韓信就更晚了,直到劉邦受封漢王才來投奔,而且還是因為在楚營不受重視。歷史上農民起義除了瓦崗寨翟讓將大權讓給李密外等少數個例,幾乎沒有領袖不是最早的領導者,所以從這點上來講,張良和韓信就沒有資格。
2、能力。蕭何擅於治國,張良擅於奇謀,韓信擅於統兵,這在《史記》裡面已經有記載。但是蕭何長於治國,卻缺乏魄力;張良長於計謀,卻短於決斷;韓信長於統兵,卻為人太過張揚。他們三人身上的缺點都是當領袖的大忌,中國歷史上有諸多梟雄都是死於優柔寡斷。劉邦雖然在每一點上都不如這三人,但是劉邦其人善於用人,從善如流,極具魄力,且隨機應變能力很強,這些特點都是成為領袖的最大優勢。
3、性格。蕭何為人太過謹慎,如2中所述,缺乏魄力。在亂世中,若想在諸多梟雄中獲得一席之地,光靠循規蹈矩,謹小慎微是很難的。張良長相無雄霸之氣,帝王之相在古代是極其重要的,魏武也曾因為自己長相不彰而自慚。更重要的是,張子房擅於自保,明知可為而不為也,俗話講就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一個領袖很多時候為了兩害相權取其輕,必須做一些得罪人,甚至丟車保帥的決定。所以像張良這樣的人是沒有辦法長久地在領袖的位置上做下去的。韓信的缺點就更為明顯,為人太過張揚,且在政治上極不敏感。一個優秀的領袖可以不會打仗,比如劉邦,可以沒文化,比如朱元璋,但是絕對不能沒有政治頭腦。劉邦其人具有敏銳的政治嗅覺,且能吃苦,受挫折能力強,能夠隱忍不發,相機而動,因此成就大業。
劉邦成為領袖,不是一步登天。而是從亭長到沛公,到漢王,最後成為高祖。一步步超越群雄,打敗競爭對手,成為開國領袖的。
一、從亭長到沛公(前208.7-前207.10)
崛起條件:有勇略、得人心
1、時代背景:群雄並起
在亂世,勇略和人心是領袖崛起必備的條件。勇略是人心的基本,人心是勇略的發展。吳廣能力不足,被部下奪權殺害;陳勝難堪大任,被車夫殺死,獻給秦國邀功;趙王武臣部下有位猛將李良,因一次誤會,武臣被李良殺害;魏王咎、齊王田單甚至項梁,錯誤低估了章邯的軍事實力,作戰被殺;景駒是楚國貴族,被部下秦嘉擁立為楚王,享有極高的社會聲望,張良、劉邦前期都想投奔他。但楚王的名號與同為楚國集團的項梁家族所忌憚,項梁便派英布殺害了景駒。張耳陳余在趙王武臣被殺後,擁立了趙王歇;張良是韓國貴族,協助擁立了韓王成。
2、漢高祖的勇略與人心
漢高祖劉邦在勇略方面,因為有項羽的襯托,難免顯得渺小。但把劉邦放到秦末群雄中,劉邦的膽識武功,便是可圈可點。
陳勝、吳廣、武臣、景駒紛紛被殺,鬥爭形勢不明朗,絕大多數豪雄,都不敢當出頭鳥。
沛縣人民殺縣令起事的時候,大家紛紛推舉劉邦作為頭領。蕭何為什麼不帶頭?劉邦也是擔心自己能力不足,希望大家推舉賢能人士(如蕭何、曹參)。但秦帝國的暴虐大家都知道,大家怕被株連,都不敢出頭。
"吾非敢自愛,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願更相推擇可者"。蕭、曹等皆文吏,自愛,恐事不就,後秦種族其家,盡讓劉季。——《史記·本紀·高祖本紀》
有人說,劉邦是長者,沛縣起事,理應他當頭領。不盡然。東陽縣當時也殺官起事,相聚得兩萬人,陳嬰是長者,深得民心,大家想立他為王,他母親擔心失敗被殺,不如歸附他人,於是陳嬰歸附了項梁。劉邦起事後,作戰上有勝有負。如果把項羽定義成超一流武將,那劉邦就是一流的。
楚懷王被擁立後,定下先入關中為王的許諾,項羽宋義被派去救巨鹿,劉邦獲得了絕佳的政治機遇,獨自西取關中。讓人不禁發問,其餘諸將,去哪了?
當是時,秦兵強,常乘勝逐北,諸將莫利先入關。——《史記·本紀·高祖本紀》
史記這一段,一句道破玄機。劉邦作為一個中年男子,有膽略和項羽一起向秦軍叫囂,在那個舉世昏暗懦落的年代,這是何等氣魄!
在人心方面,初期的劉邦,根本無法和崛起的項氏家族媲美。項氏作為楚國名將後裔,又把持楚懷王,威望極高,當世的英豪,無不優先歸附於他。如果項梁不死,項氏集團很有可能有更大作為。但對軍事天才項羽而言,談政治,論人心?他根本沒有興趣。在軍事上,項羽劉邦的差距,就像政治上,劉邦項羽的差距一樣,天上地下,極為懸殊。
劉邦在聚攏人才方面,極有優勢,『隆準而龍顏,美須髯』,『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少年時期的劉邦,生活在戰國後期,非常仰慕信陵君的為人,內心激蕩著仁義俠氣,觀秦始皇出遊,也有『大丈夫當如此也』的恢弘感慨。正是寬厚長者的身份,和仁德重義的性情,讓劉邦在秦末群雄中,漸漸脫穎而出。英布、陳平、韓信等當世一流人物,先後背叛項羽,投向了劉邦陣營。這豈是幸運?
二、從沛公到漢王(前207.10-前206.8)
稱王條件:高超的軍事才能和政治素養,二者必有一
1、時代背景
項羽巨鹿打敗強秦,劉邦被懷王派去西向入關,經歷鴻門宴險境。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漢王入蜀,韓信歸附。
2、劉邦為什麼能成為十八路諸侯之一?任用賢才,兼聽明斷
在群雄並起的第一時期,劉邦在各路諸侯中,有勇略,得人心,於是脫穎而出。在第二階段,劉邦成為十八路諸侯之一。憑藉的是他極為高超的政治素養。這主要體現在:任用賢才和兼聽明斷。
任用賢才,兼聽明斷。看似普通,但劉邦,做到了神乎其神。軍師張良,一度投身於復興韓國事業,但韓王無法和沛公相比,韓王在北方一直沒能打開局面,後被項羽所殺。相反,在劉邦這裡,張良意見屢屢採納,君臣之交,如魚得水。韓信,同樣有經天緯地之才,在劉邦授予他大將軍軍銜之前,韓信未曾實戰表現過軍事才能,只是蕭何極力推薦,一定要封大將軍不可。授將之時,樊噲、灌嬰等將多有不滿,劉邦毫不在意,用人不疑,放手去吧。陳平本來在項羽手下為都尉,項羽暴虐,陳平因一次失敗怕被被株連,投奔了漢王,和劉邦相聊甚歡。劉邦同樣任命他為漢軍都尉,監督漢軍將領。諸將不服,並報告陳平品行不良,貪污受賄。劉邦調查後,知道陳平有謀略,品行是次要,任用不疑。於是才有後來陳平用計除范增;白馬之圍,用計脫險;謀士酈食其在劉邦西入秦時有所功勞,之後曾向劉邦進言要分封六國後裔,劉邦正欲照辦,張良知道後,藉箸代籌,全盤否決了酈食其的謀劃。劉邦大罵:臭儒生,差一點壞了老子的大事!但劉邦對人判斷是理性的,他並未因此疏遠他。而後才有酈食其兵不血刃,說服齊王歸附……
如上事例,不一而足。
三、從漢王到漢高祖(前206.8-前202.12)
稱霸條件:團結一個文韜武略的政權集團
1、時代背景
劉邦以韓信為將後,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平定了三秦。彭城之戰,劉邦西退,建立了滎陽-關中防線,和項羽對峙。韓信攻破趙、魏、燕、齊。項羽於是請和。劉邦聽取張良意見,乘勝追擊。引發垓下之戰,韓信引誘項羽進入包圍圈,項羽兵敗,烏江自刎。
2、劉邦作為領袖,能團結駕馭文武奇才
承上所說,劉邦藉助勇略和人心,在秦末群雄中脫穎而出,形成自己的軍事集團;此外又擁有任用賢才,兼聽明斷的頂尖政治天賦,得以成為十八路諸侯;而在楚漢爭霸較量中,劉邦集團的韜略,勝過了項羽集團。
軍事方面,韓信的橫空出世,軍事上有了足夠底氣和項羽抗爭。但這還不是問題的關鍵,韓信是軍事天才,為什麼不叛漢獨立?一方面是世人普遍認為的情恩情。韓信所言:『漢王遇我甚厚,吾豈可鄉利而倍義乎!』這的確是一方面元素。另一方面,韓信部下有劉邦親信灌嬰、曹參等人,韓信如果叛變,是否安全密不透風,還是個問號。此外,韓信在攻破魏、趙和打敗項羽之後,都冷不妨地被劉邦奪走了兵符。
第一次是在楚漢滎陽相持階段,滎陽被項羽攻破,韓信、張耳此時卻大勝。劉邦詭稱是漢使,進入卧室奪取了兵權。率領這批軍隊繼續和項羽鬥爭。
晨,自稱漢使,馳入趙壁。張耳、韓信未起,即其卧內,奪其印符以麾召諸將,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漢王來,大驚。——《史記·淮陰候列傳》
第二次就是垓下之戰,因為決戰前把軍權全權交給了韓信,一旦勝利之後,立刻奪回。《史記》先後用馳和奪兩個字,極其形象地寫出了背後的政治玄妙。
漢王還,至定陶,馳入齊王信壁,奪其軍。——《史記·高祖本紀》
韓信作為大將軍,居然兩次被悄無聲息奪取了兵符,韓信就算真想叛變,也難保不會還未起事先被下手。
此外,劉邦集團在軍事上,還能憑藉利益吸引英布的歸附、彭越的支持。
政治方面,劉邦集團更是完全碾壓項羽集團。吸引當世奇才。張良從輔佐西入秦關開始,屢有奇策;張良為什麼不帶頭?張良前期輔佐韓王成,力圖回復韓國故土,但是一直沒打開局面。韓王成比劉邦差遠了。張良體弱,是個絕佳謀士,他有自知之明,不會當帶頭大哥,後來韓王被殺,他也就專心輔佐劉邦。
蕭何更是穩固關中,保障後勤,開國後論功排列第一;此外,陳平的離間計,隨何勸降英布不辱使命;董公建議高舉義旗攻打彭城;轅生獻計做流動戰……
劉邦作為領袖,能團結軍事和政治方面傑出人才,這方面,超過項羽太多太多了。
此外,劉邦個人,亦有一些政治家特色的『流氓』屬性:逃跑路上,拋棄子女;威脅其父,坦然面對;胸膛中箭假裝是腳趾頭;為騙陳餘一同攻打彭城,用假張耳屍體矇騙……如上特性,是為英雄不齒的。但對於政治家而言,可以說是,值得理解,甚至是必須如此的。
四、輪休總論:心性、將道、韜略
我在雄主論:帝王將相之成敗 - 興亡錄中寫道:雄主特質無外乎三點,心性;將道;韜略。對己,深沉厚重的心性;對人,萬人之上的領袖魅力;對物,攻無不克的韜略。這對劉邦來說,正合適不過了。
心性:劉邦的性情是什麼?忠厚?狡詐?大度?俠義?深沉厚重,沒有性格,才是最好的。劉邦的心性,境界很高。以仁義寬厚為基本,但又不拘泥於仁義,該狠心時當機立斷。他有貪圖享樂、傲慢待人的性情,但只要一經提醒,立馬修正。他是那個時代的長者,胸中能容納太多大是大非,這方面,他超越了那個時代的競爭者。
將道:劉邦的領袖將道,神乎其神。常人往往崇尚項羽式強權凌厲的領袖,這樣的人,如朱元璋、努爾哈赤、成吉思汗。但劉邦這類包容大度,識人用人,卻不受制於人的領袖魅力,在鬥爭中更勝過項羽。
韜略:劉邦的個人韜略是中等偏上的,遠達不到李世民、朱元璋的水準。所以也會偶然誤信讒言,如閉守函谷關(被張良挽救)、冊封六國後裔(被張良及時阻止)、深陷白登之圍(靠陳平以計脫身)。但劉邦有一個極富韜略的集團,當世英豪都以劉邦為中心,忠心且不得不忠心地打下了漢朝四百年江山。
關於楚漢鬥爭歷程中的領袖解析,可見我的專欄文章:
漢高祖韜略:楚漢爭霸君王論 - 興亡錄 - 知乎專欄
不向灞王讓寸分
劉邦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是個創業者。在那樣一個亂世,最大的資本不是人脈和才幹,而是你能替別人承擔的風險。張良和蕭何這種文官,沒有韓信的地位高,也是如此。
想想看,如果失敗了,你的手下可以逃往別的勢力,再謀出路。你由於承擔風險,失敗的苦果要全部吞下。
如果蕭何、韓信他們一開始就想創業,憑藉他們的自身優勢,成功的概率應該比劉邦大,但是他們沒有這麼做,他們不想承擔這樣大的風險。而劉邦這時候出來了,他們就躲在劉邦的身後推著他前進了,同時享受著低風險和高回報。
其實跟現在的創業者差不多,失敗了賠個精光,而打工者不需承擔這種後果,還能領薪水臉皮夠厚,心夠黑
姿態夠低,手夠狠
劉邦問韓信,你看我帶兵,帶多少合適? 韓信說,最多十萬人
劉邦又問韓信,那你帶兵可以帶多少?
韓信說,那自然是越多越好
劉邦嘲笑的說,那你這麼牛逼,還不是被我給逮住了
韓信從的答道,陛下擅長是帶領將軍,而不是帶領士兵 ,這就是為什麼我被陛下逮住的原因了
上嘗從容與信言諸將能不,各有差。上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曰:「如公何如?」曰:「如臣,多多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為為我禽?」 信曰:「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禽也。」《漢史·韓彭英盧吳傳第四》
成語韓信點兵便處於此
劉邦這個人,一來他的確是有才,二來自己手下一堆英雄, 先看他的手下,蕭何,韓信,張良,夏侯嬰,曹參,等一眾,文有張良獻計,武有韓信征戰,內有蕭何守住蜀中之地,發展生產力,翦除劉邦的後顧之憂,同項羽爭霸天下
其一,長於用人,蕭何在劉邦外出征戰之時,默默的替劉邦守住革命根據地,保證了韓信等武將打戰的糧草,這是非常重要的,用人不疑,感將自己的後背交個蕭何,蕭何也不負他的期待,替劉邦守住家底,沒有過命之交,誰敢將自己的老窩叫他人看守,何況家裡還有自己的一家老小,蕭何此人了得,看看史書中記載,劉邦先於項羽入主咸陽,大家都在搶金銀細軟,蕭何卻是收下秦國的地理,戰略工事圖冊,可見其眼見之高!這對於後來楚漢爭霸來說無疑是最最有利的戰略級資料
有道是,兵馬未行,糧草先行,古代交通不發達,在規定的運糧草,一石的軍糧要做到戰場,可能在路途中要消耗的糧草比到達戰場的可能還要多兩三倍,這種大量消耗掉的糧草,在強有力的後備根據地保障下,而這個根據地的後勤保障部部長就是蕭何,再者,蕭何這種能人願意屈膝在他麾下,也可見劉邦的個人領導魅力了
「諸將皆爭走金帛財物之府分之,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一「皆」一「獨」,將蕭何的「深謀遠慮」刻畫的淋漓盡致,劉邦得蕭何可謂天助也!此文又名「蕭何遠慮」
其二,臉皮夠厚,這個非常人所及,劉邦的老爹被項羽抓到廣武,項羽要烹殺之,叫劉邦來約架,劉邦來了,項羽對劉邦說,你爹在我手裡,你還是投降於我,不然,今天這鼎就是他的葬身之處,劉邦怎麼回答的么?他說,項羽,我們是拜過把子的兄弟,我爹就是你爹,你要是真的把他們煮了,分我一杯羹吧,劉邦這傢伙坑爹吧
項王已定東海來,西,與漢俱臨廣武而軍,相守數月。當此時,彭越數反梁地,絕楚糧食,項王患之。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漢王曰:「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而幸分一杯羹。」項王怒,欲殺之。項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為天下者不顧家,雖殺之無益,只益禍耳。」項王從之。——《史記·項羽本紀》
這個就是成語分一杯羹的出處
至於被項羽追的時候,為了讓馬車跑的快一點,居然把自己的老婆孩子都給推下車去了,這種狠勁不是一般人做的出來的
其三,大丈夫能屈能伸
楚漢爭霸處,漢處於劣勢,但是劉邦卻能夠發展自己的實力,避免與項羽直接衝鋒,能認慫絕不硬上,避免與實力雄厚的項羽正面衝鋒,保存實力,相反,看看項羽這老匹夫,佔據著土地比劉邦大,廣,卻在烏江自刎,烏江之戰後,雖然項羽失敗了,但是他的根據地不到三分之一被劉邦所吞併,自己卻開始悲觀喪氣,自刎江邊,實在可笑,劉邦當初被項羽打的到處逃愴,不惜拋妻棄子來自保,等到東山再起之日,一雪前恥
其四,劉邦是少數能虛心接受臣子進諫的帝王,入咸陽時,劉邦一行人,被奢侈的秦國國都給震驚了,都開始樂不思蜀了,看到劉邦開始有點迷戀這些金銀細軟,樊噲看不下去了,大呼,大王,你是來干大事,不是來當老土財主的,劉邦頭一扭,不理他,還是在看自己的金銀珠寶,口水一直留著,這時候張良來了,張良說道,沛公,樊將軍說的在理啊,忠言逆耳,良藥苦口啊
劉邦聽張良都這麼一說,心想,子房神人也,他都這麼說,那我就聽他的吧
後來,滅楚後,劉邦對這個智囊團團長封了個留侯,說子房,我真的想留住你,但是你看其他一起出生入死的都是裂土分疆,這個也是讓人意味深長,張良者,世代韓相也!恐怕劉邦怕張良復國吧,對他心中存戒
然後才有後來退軍,約法三章的後面故事
但是隨後,項羽大軍殺來了,劉邦開始發愁了,雖說先入關中為王,但是項羽現在實力比劉邦厚的多,麾下大將不少,直接帶兵過來,就是沖著王位來的,在他的軍師們建議下,直接把王位讓出給項羽,說,我只不過先替你看住這些財寶的,你看我,軍都沒多少入駐咸陽,又與百姓約法三章,全部都是為了將軍您的到來啊
漢元年劉邦進入咸陽,欲止舍秦宮中,為樊噲、張良所諫阻。於是劉邦乃下令封秦宮庫,還軍霸上,而蕭何等則收秦之圖籍等而還。
手機碼字,先到這裡,再更。。。。1.劉邦是蘇北人。
2.劉邦老媽在大澤旁邊夢見一頭兩棲動物把她啪啪啪了。
3.本來不想當沛公,但是沛縣父老已經決定了。
4.喜歡楚地也就是兩湖的民歌,自己也能歌善舞,作《大風歌》就是典型的楚地民歌。
5.巨鹿風聲鶴唳,楚軍震天動地。誰得漁翁之利,唯我...
答案基本看了一遍,有一點幾乎被所有答主都忽視了 —— 歷史感。
不僅僅限於劉邦,所有的開國領袖,都有一個非常突出的共同特點:對歷史發展方向天才般的感知和預判能力。
以秦末為例:
經歷了自春秋戰國以來數百年無休止的戰亂,秦王朝以虎狼之師一統江山,戰亂雖然結束了,但法家的暴政思想又把人民壓得喘不過氣來。在這種形式下,渴望安定和仁政是剛剛統一起來的六國百姓共同的願望。劉邦顯然非常能順應民意,他先入關中後立即約法三章(這個成語就這麼來的),不搞民族主義,不把暴秦的血債算在秦國普通百姓身上。由於漢只是一個地區概念,並不是原戰國七雄之一,因此劉邦在楚漢戰爭中始終沒有民族主義色彩,而是以相對平等的觀念對待天下各股勢力。反觀項羽,楚軍的戰鬥力確實沒得說,但他在歷史需要統一安定的時候卻錯誤地高舉民族主義的旗幟,坑殺秦降卒,火燒阿房宮,強大的楚軍令秦國軍民感受到的是恐懼和敵意,進而令其它剛剛被統一的各國軍民感受到的也主要是恐懼和敵意。
秦朝及立國前後雖然只有短短几十年的歷史,但卻是中國歷史發生滄桑巨變的幾十年。華夏大地在這短短的幾十年內經歷了從分裂到統一、從分封制到郡縣制、從井田制到地主制等一系列重大變化。但凡歷史發生重大變化之時,也是爭論頻發、鬥爭不止的時代。暴秦殺伐無道,以血腥的鐵腕手段強力推進各項統一和改革措施,搞得民怨鼎沸。因此當時的華夏面臨著兩大的選擇 —— 要麼繼續向前堅持秦朝開創的統一、郡縣制、地主制的社會,要麼回到諸侯割據擁立天下共主的狀態。
我們站在現在的角度,當然可以比較輕鬆、容易地判斷出哪個方向是對的,但是在當時那個紛亂的年代呢?別忘了,戰國七雄可是存在了幾百年了,各自的民族主義意識至少是初步形成了,尤其六國貴族,民族主義意識是很強烈的,想想屈原為什麼投江吧。再加上秦朝短暫的暴虐統治,使得懷念過去,想要回歸舊時代的呼聲和力量絕對不可小視。
劉邦和項羽在面對這個歷史考卷的時候,其選擇高下自分。劉邦清醒地看出在秦朝暴政這層皮下面,秦始皇實施的一系列變革措施是符合歷史發展趨勢的,秦朝的主要問題在於其法家思想而不是其它,它所倡導的自下而上高度集權的社會管理體制和嚴刑峻法的統治手段,把剛統一的六國民眾壓得喘不過氣來,事實上也把原秦國的民眾壓得喘不過氣了。法家思想在戰爭年代確實對秦統一六國起到了重要的正面作用,但在戰後治天下的時代,它的缺點暴露無遺。因此,劉邦始終堅持了秦的政治架構,但卻摒棄了法家思想。
(這裡插個題外話:秦始皇晚年實際上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了,因此他才決定傳位給由儒生培養出來的持仁政理念的大公子扶蘇,他派蒙恬的大軍和扶蘇在一起,並遠離京城,實際上也有扶助和保護他的用意。然而,在統一六國後,歷史沒有給秦再現輝煌的機會,由於趙高和李斯的合謀,蒙恬和扶蘇被偽造的聖旨害死,趙高控制下的胡亥即位,其高壓統治比秦始皇有過之而無不及,秦始皇的遺願未能貫徹,也就註定了始皇帝死後秦王朝的悲劇)
反觀項羽,他基本上仍是六國貴族的思維方式,把楚軍同秦軍的戰爭等同於剛剛結束的戰國時期諸侯爭霸的戰爭,天下即使再度統一,也是以楚的名義統一,是民族主義的統一,而不是平等的統一。正是在這一指導思想下,項羽同原韓、趙、魏等國反叛秦朝的勢力之間就很難擺平關係,尤其在秦軍主力已被擊潰、共同敵人已經基本消失的情況下,楚軍同其它反秦勢力之間的矛盾自然就要開始上升。韓信、鼓越、英布等人,實際上就是因此而在項羽和劉邦之間選擇了後者。
正是由於劉邦和項羽在對歷史發展方向的分析和判斷能力上的差異,決定了他們在鬥爭中採取不同的政策方針,劉邦得道多助,由弱轉強,項羽失道寡助,由強轉弱。歷史從來都是青睞最有長遠眼光和大局觀的人。
說到這裡,題主的問題實際上也已經相應得到解答了。不錯,蕭何、張良、韓信、陳平等人確實有過人之處,蕭何很會處理人事、張良確實有運籌帷幄的能力、韓信類似於林彪是個天才的軍事將領、陳平算是當時的特務頭子。但是,對於歷史滄桑巨變的分析和把握能力,他們當中有誰能和隆準公比比嗎?
通過兩次吃飯改變命運的能力不是一般人能有的,窮光蛋空手套白狼得到老英雄的黃花大閨女,危機關頭騙過項羽范增,不簡單啊。
- 平民的智慧
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草根帝王,劉邦的一生充滿了奇幻色彩。他生活在戰國和秦朝兩個時代,他遊手好閒崇尚俠士,他和秦始皇是同齡人,他比項羽大24歲,他三年亡親四年滅楚,他憑藉自己的能力在亂世創立了一番偉業,他所建立的帝國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帝國。
從遊俠到亭長,從沛公到漢王,從中陽里到咸陽,再到洛陽,他一路走來風塵僕僕,從一個大齡青年走成了垂垂老者。他重情重義,他也違背誓言;他已諾必誠,他也斬殺功臣;他崇尚英雄,他也不擇手段。在那個時代,他不是最強的,但是他讓很多強大的對手在他面前倒下。
- 價值觀與策略
要想真正了解劉邦,我們必須先了解他的價值觀。
「一個人可以失敗一萬次,但最後最關鍵的一次一定要贏。」「大丈夫,當如此。」功利性和目的性就是他所追求的,這就是他信奉的人生哲學。
劉邦的功利主義、結果主義在當時的亂世無疑是最受用的,他所做的一切選擇都是利己的,事實就是最好的證明。也正是因為利己使得他在創業道路上為人不齒,在與項羽競爭的過程中更是一副小人嘴臉,在千百年後的今天仍然被很多人瞧不起。但是要知道沒有誰是願意去做小人的,除非不得已。劉邦之所以選擇做一個卑鄙的勝出者只是因為他在成功與英雄之間別無選擇,他太渴求成功,或者說他比其他人更理性,更懂得剋制,更清楚世道的本質,更懂得怎樣才能成功,僅此而已。所以我們作為一個理性人沒有任何理由去指責他,因為換做是我們,我們也可能會那樣做。
- 內聖外王 謂之成長
在亂世中理想主義者生存的土壤總是很貧瘠,唯有功利和現實才能夠長存。這是現實和人生閱歷告訴他的道理。劉邦在從草民到帝王的路上一直奉行著自己的哲學,而且能夠不斷地去修繕它,不斷地將它提升到更高的層面。一開始他能迅速轉變角色,從一個重信好義的遊俠迅速成長為一個角逐天下的諸侯。在這個過程中他的變化是很大的,用一個詞概括就是「內聖外王」。
「內聖」絕不是說劉邦具有了聖人的才德,而是說他已經能夠將所有的力量內化於心,無論是來自外界的威脅還是屈辱,無論是敵人的強大還是兄弟的背叛,無論是面對死亡還是親上戰場,他已經能夠充分適應並且在最大程度上採取最有效最果斷的措施來應對。這裡有理性、有隱忍、有克制、有偽裝,這種強大的內心力量是他在七年的征戰歲月中磨練出來的,是他能夠走向帝王頂峰的重要基礎。
「外王」就是他在這個過程中所展現的一整套行為模式。隨著經驗和閱歷的不斷豐富,隨著戰場生涯日復一日的磨練,隨著一次又一次生與死的考驗,他已經深諳王者之道,知道怎樣馭人,知道怎樣施展帝王之術,知道利用規律、他物實現自己的目的。總之就是比以前更熟悉該怎樣做,而且不用任何人來教,他就可以做的很好。
- 夢想與實力
從來就沒有什麼天才,所謂的天才只不過是時機對加上運氣好罷了。也不存在什麼暴發戶,所謂的暴發戶只不過是我所有的東西剛好被需要,僅此而已。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成為天才,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成為暴發戶。劉邦之所以成功,首先得力於他所處的亂世,秦朝暴政百姓遭殃、六國後人舉兵復仇、陳勝吳廣揭竿而起……這一系列的條件造就了劉邦的機會。驪山徒逃逸,芒碭山起兵,不為刀俎便為魚肉,劉邦深諳各種利害,為兄弟也好,為自己也罷,終歸是選擇了一條生路。也許這一刻他也沒有想到會成為一方諸侯去角逐天下,他也許只是想活下來呢?
其次他的成功更是離不開自己的實力。有人說他運氣好,要知道好運氣也是要靠真實力來支撐的,沒有一點真本事再好的運氣也無濟於事。在那個時代,他的本事顯得與眾不同。他沒有項羽的勇猛,但是他也敢親上戰場和弟兄一起拼殺;沒有張良的謀略,但他也廣施仁義於天下;沒有韓信的才智,但他也在項羽麾下謀得一席之地還保存了實力。上戰場可能是因為命懸一線不得已為之,施仁義可能只是為了謀天下而偽裝的,但他能裝的很好,在對手面前委曲求全只是為了日後的崛起。這裡不管他的真性情如何,也不管他把自己包裝的多麼好,將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看成是為了成大事而選擇的不拘小節吧,雖然不道義,雖然很卑鄙,但是很成熟,也很實用,更像是生存之道。
他的能力輻射的範圍很廣。他能讓一大批兄弟和能力出眾的人死心塌地為自己辦事,能團結曾經的敵人來消滅眼前的勁敵。為了活下去可以放棄尊嚴乃至自己的子女,為了保存實力可以和英雄結拜,為了勝利也可以背叛自己的誓言。這一切略顯無恥但是更符合現實,符合王道。
「也許只有忘記愛,忘記恨的人才可以得天下。」是的,劉邦為了達到目的可以不擇手段,他可以拋棄尊嚴,可以忍受侮辱,可以丟下孩子,可以不顧老爹死活,沒有什麼是他不可以放棄的。為了籠絡人心,他信奉「兄弟如手足,老婆如衣服」,在目的面前沒有什麼道義可言,只有成功。正是因為這種極致的功利主義使得他在亂世創業成功遊刃有餘。
- 不得已
有一句話說的很有道理,我們讀歷史的時候應該盡量讀出歷史人物的無可奈何和別無選擇,而不是憑藉一己好惡或者局限於某一域來對其蓋棺定論。
對於劉邦,我們尤其應該看到他的無可奈何,只有這樣我們才不會陷入他與英雄的較量的死胡同,才不會將他的功過是非的評定置於英雄的道德豐碑的陰影之下。只有這樣才能儘可能還原一個最真實的劉邦,才能糾正我們從小依據道德標準在心裡對他所做的不公正評判。
我相信劉邦是有很多不得已的。在英雄的時代,作為一個遊俠,沒有誰比他更重視道義,光明正大、誠信勇敢、兄弟情義、尊嚴、精神獨立等等這些被英雄視為立世標準的名詞都是他所崇敬所嚮往的。之所以前後反差如此之大只是因為他更成熟,更清楚現實,更渴望成功。
項羽是一個真英雄,任何時候我們都是如此認為,劉邦也是一樣。他以和項羽結拜為榮,也為烏江的那一幕感到嘆惋。世人都知道是他違背了當初的誓言,「兄弟有難,以命相報」、鴻溝為界,當初的這些誓言在他耳邊振聾發聵。這是我兄弟,是要以命相報的人啊,現在我卻讓他不得好死。
他光明磊落即使是死他也是站著的,他將萬古流芳。而我,劉季,我是成功了,我將書寫歷史,但我永遠不能抹殺他在後世人民心中的英雄形象,成王敗寇,這一次還是這個理嗎?就讓我遺臭萬年吧,也許這就是成功的代價!萬軍之中,旌旗招展,劉邦一個人駕著戰車在狂風中迴旋。大風高歌,此時他是一個王者,他嚴肅的臉上若有所思,他堅定的眼神中露著一絲孤寂,沒有人知道他在想什麼。
韓信、彭越、英布、盧綰這些親信在劉邦即位後都紛紛以謀反罪被誅殺,取而代之的是大肆分封劉姓諸侯王。或許他們真的陰謀反叛,或許只是劉邦一己私心製造的血案。兔死狗烹,鳥盡弓藏,似乎成了所有的英雄都難逃的宿命。歷史是多麼的相似,就在1500後的明朝,同樣的草根皇帝,同樣的偉大帝國,朱元璋和劉邦一樣,對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宿將們大肆誅殺,徐達、李善長、劉基、胡惟庸、藍玉、葉升、馮勝、宋濂、 傅友德這些立下赫赫功勞的老將被一一誅殺,令人唏噓。但是二者還是有些不同的,劉邦只誅殺外姓諸侯,並不對核心利益集團的蕭何、曹參、樊噲、張良等人下手,他的出發點可能只為了天下姓劉。而朱元璋則近似濫殺,不管同姓與否,不論關係親疏,只要危及了君權就應該殺,他主要為的是後世之君能更好地維持帝國運轉。
- 博弈者
策略比道德和情感更重要。作為一個角逐天下的諸侯,他更適合擁有天下。比之項羽,他具有一個成年人的理智,項羽有的是年輕人的血性與衝動;他注重結果注重實利,項羽追求結果與過程的完美結合;他考慮的更多的是怎樣贏,項羽考慮更多的是不能怎樣輸;他追求的目標是現實的物質利益,項羽更看重精神和道義。在這場戰爭中他們都是贏家,都按照自己的標準踐行了自己的追求,劉邦得了江山,項羽成了英雄,這對他們來說都是贏,只不過價值觀念不同贏的方式也有所不同罷了。
不過既然是博弈,那就應該從客觀現實收益的角度去看待成敗。成王敗寇對博弈論還是適用的。佔領漢中約法三章的故事充分說明了劉邦對自己的控制能力,在這裡不去深究他約法三章是主動還是被動,在當時明顯的後果就是封府庫、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直接讓他躲開了項羽大軍的粉碎性進攻。封壇拜將他是不願意去做的但他還是選擇去做,封韓信為齊王時他是不願意的但他還是封了,鴻門宴他是懼怕項羽的但他還是去了,廣武山他是應該救老父和老婆的但是他剋制了、、、、他就是這樣的一個人,理智戰勝了情感,在關鍵的時候總能夠控制自己,以期獲取更大的利益。
這就像是很早以前斯坦福大學一個心理學家做的棉花糖實驗一樣,只有能控制自己抵制眼前的誘惑才能獲得更大的收益。但是很多人都被眼前的小利益迷惑的暈頭轉向了。
在任何時候成功都離不開策略。博弈論更講究策略和思維,而不是道德或蠻力。衝動和不理性在關鍵的時候總能給人致命一擊。項羽在角逐天下的時候已經被複仇的烈焰熏住了雙眼,他的國讎家恨早已超越了王圖霸業,殺降沒有人比他更殘忍。後期直接導致大規模坑殺秦兵,天下百姓怨聲載道,很多能為他所用的秦人都遭到屠殺,前期叔侄二人的努力付諸東流。連一個具有秦人身份的普通士兵都不能寬仁的人,怎麼能包容天下?和他比起來劉邦真是個博弈高手了。
在中國,實用主義首次戰勝理想主義是在什麼時候呢?
微信公眾號:淺夏聽潮【qianxiatinchao】
帝置酒雒陽南宮。上曰:「列侯、諸將毋敢隱朕,皆言其情。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對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與之,與天下同其利;項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字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供給軍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為我所禽也。」群臣說服。(選自《史記·高祖本紀》)
1、人格魅力:如樊噲,盧綰,夏侯嬰這些強人,憑什麼他們就對劉邦一個閑漢無賴那麼信任,成為生死之交,沛縣那麼多人,怎麼別人就做不到。
2、才能:別的不說,就說老呂頭嫁女,也就是劉邦在自己窮鬼一個,且不認識、沒有預約、也沒被邀請的前提下,找一家最牛逼的私企,在他們老總和本市市長吃飯的時候,繞過准入門檻(交1萬錢門票),進去找他們老總談,然後在兩個小時之內忽悠的他把女兒嫁你的能力。
亂世出英雄,雖然很多人說劉邦是個小人,但是凡是能成為一代領袖的人,都不是一般人,下面說一下對劉邦的個人看法:
首先,劉邦的情商極高,最擅長用人玩人,而且肚子里能容得下人,能屈能伸;其次,劉邦為人豁達,不拘小節,江湖習氣很重。蕭何韓信等人跟了劉邦,頗有流氓小弟跟對了大哥的感覺。而在史書上描述的蕭何韓信等人,個人感覺不太真實,現實中他們應該都是項羽不願搭理的人,畢竟歷史是勝利者寫的。他們能走到一起,可以理解;
最後,劉邦是個陰謀家。現實中項羽根本瞧不上劉邦,對這個漢人很是厭惡,劉邦雖然明面里十分尊重項羽,背地裡卻經常出小計捉弄項羽,項羽為人高傲,對此很是不屑卻又無可奈何,可最後卻死在了劉邦手裡。對此我更願意理解為這是一種能力,是一種政治家的厚黑學,畢竟最後劉邦成了皇帝,這樣看劉邦的陰謀已經升華成為陽謀,而陽謀是衣著光鮮的陰謀;
總結,劉邦是一個極其複雜的人。但總的來說,劉邦極高的情商是讓他稱帝的主要原因,也正是高情商使這個政治家完善起來,可見情商對於政治家們是極為重要的。
仁
入關中與民約法三章,秋毫無犯;珍寶無所取,婦女無所幸。項羽入關則關中殘破。所以關中父老出死力為劉邦向東爭奪天下。
智
能多次採納張良,陳平的奇謀;能以堅定的信任採納蕭何對的韓信的推薦,並任命其為獨當一面大將軍。這種大智慧,千古之後誰能有?你項羽牛逼,你曹操牛逼,還不是自己打。敢放手手下軍事才能比自己還屌的人獨當一面試試?
勇
跟天下最強者——霸王項羽在滎陽纏鬥數年,多次差點被圍殺,但是還是能死扛到底。相較之下,曹操跟袁紹就在官渡對峙了一次就差不多打退堂鼓了,還要不斷寫信給荀彧尋找安慰;二者高下立判。劉備更加絕,逃跑了大半輩子,形勢稍微不對馬上跑路。
在彭城5,60萬大軍被項羽3萬奇兵打得打敗,馬上又奪取韓信的軍隊以及蕭何徵發的關中百姓捲土重來。曹操輸了一次赤壁就對南下信心大減,征服韓馬後更是得攏不望蜀;劉備輸了一次夷陵直接氣死。
劉邦得不到天下,真想不到誰能得到天下。
主動 且聰明 且對朋友用心
最主要的是劉邦從來不會打腫臉充胖子 不會死要面子活受罪
是一個不受世俗羈絆的性情 這一點在給他爭取資源與逃避災禍帶來了很大優勢
「漢王道遇孝惠、魯元,而從騎已收載之矣,乃急則推墮之,至再至三,此豈人情哉?蓋危亡之秋,所藉死力以相捍。惟相隨之數十騎耳,子女何為者?乃以相累,故子女可舍而吾將士必不可累,是以屢次推墮。此高帝所以得人心力,而紀信至為之死。」腦補一下當時的畫面,劉邦把自己孩子推下去,大罵道:「為汝這孺子,幾損我一員大將!」將士們能不為他肝腦塗地?
╮(╯▽╰)╭
推薦閱讀:
※宋朝和明朝的知識分子地位有著怎樣的差異?
※為什麼呂秀才考不上舉人?
※為什麼後人對石達開的評價遠高於其餘諸王?
※明朝是如何衰亡的?
※明朝除了太祖和成祖以外,其他的皇帝的評價都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