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錢從何而來?當今的中國為什麼逐漸富有?


中國「有錢」只不過是近年來的事。如果從GDP來看的話,有錢不超過十年。

什麼叫有錢,這個不太好定義。從圖形上看的話,1994年,中國的GDP曲線開始起步。

日本的GDP很長一段時間處於4T到6T這個區間,如果拿日本作為指標的話,我們08年的GDP才第一次進入這一區間,可以跟日本在一個水平了,那麼,我們08年才開始變的有錢的。然後2010年,GDP超過了日本。

如果把GDP想成整個中國賺的錢的話,可以分行業來看國人和公司賺的錢都哪裡來的。

還是按比例看的更清楚一些。上個世紀,我們賺的錢,主要是農業工業為主。到08年,農業所佔比例明顯萎縮了。到現在,工農業加起來佔比一半不到了。這20年來增長比較大的:金融行業,批發零售,和其它行業。

把96年08年和15年作 對比,可見各行業數量上增長了多少。

住宿餐飲交通農業等傳統行業增長量都較小,可見不怎麼賺錢。

08年到15年,各行業的比例。這個大約能夠回答,錢從哪裡賺來的。工業,第三產業,然後是零售業,農業。


題主對錢的本質理解的不是很深刻。

錢,不管是金銀貨幣,還是現在的人民幣、美元等紙幣,都是一般等價物,是商品交換的媒介。

錢的多少,也就是決定貨幣量的因素是:

第一,待實現的商品價格總額,它又取決於投入流通過程中的待購商品總量和商品價格水平,貨幣流通量與之成正比。

第二,同一貨幣流通次數,即同一單位貨幣流通的平均速度,貨幣流通量與之成反比。

因此,貨幣流通量決定於待實現的全部商品價格總額和貨幣流通速度之比,這就是貨幣流通量規律。

因此,衡量是否富有,錢是一個指標,其本質還是社會生產的商品等物質財富,比如公路、鐵路等基礎設施,糧食、衣服、電視、電腦、手機、汽車等社會消費品,以及電影等精神財富。

明確了這一點,就知道錢從哪裡來了。

錢來自勞動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同時在全球化貿易中進行商品交換,爭取利益最大化。

中國的錢是這麼來的,剛開始利用勞動力成本低等優勢通過紡織服裝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在國際貿易中賺錢;同時努力發展家電、手機、高鐵、汽車等高科技產品進行產業升級,以此進一步在國際貿易中賺錢。比如,中國作為世界工廠,製造了全球70%的手機、80%的空調和91%的個人電腦 。

怎麼才能在全球化貿易中爭取利益最大化,那就是必須要有高科技產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這裡需要明確的是,GDP只是當年創造的財富的貨幣表現,是財富的增加量

衡量是否富有,在看財富增量的同時,需要看財富的存量。好比一個人是否富有,需要看工資,也需要看存款。

發達國家富有,一是GDP高,同時財富存量也高。

舉個列子

比如1949年中國鐵路里程2萬公里多一點,2015年中國鐵路里程12萬公里 ,增量挺大,增加了10萬公里。而美國 1900年鐵路里程就達到了32萬公里,1916年的高峰時期也才約41萬公里。後來由於鐵路運輸衰落,美國廢棄拆除了大部分鐵路,即使是這樣美國鐵路里程也還有25萬公里,也還是世界第一 。這就是發達國家。當然了,中國的後發優勢就是新增的鐵路有高鐵。

題主問中國為什麼現在這麼富有?這個問題還有待商酌,不管是財富增量,還是財富總量,用富有這個詞還不是很恰當,更何況中國人口眾多。像米帝那樣的國家,才叫富有。

GDP總量,美元

人均GDP,美元

但是這個問題也很好,現在不夠富有,那不代表以後不會富有。

因此,問題可以改成為什麼中國以後會富有。

這就很好回答了。

中國以後為什麼會富有,那就是在全球貿易化的背景下,中國目前能夠製造處於價值鏈高端的高科技的產品,比如飛機、高鐵、汽車、核電等等。

以前有一種說法, 賣8億件襯衣才能換回一架飛機 。 那麼中國自己能造飛機後,即使紡織服裝產業轉移了,中國也可以有拿的出手的產品進行交換。

比如 ,目前,每年中國人均肉類消費量為59千克,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兩倍(中國人均肉類消費量是世界2倍)。其他國家呢?美國是120公斤,德國88.1公斤,英國84.2公斤,日本是45.9公斤,韓國54.1公斤,印度4.4公斤。

中國人均肉類消費量59千克是怎麼來的? 伴隨中國肉類消費量的提高,最直觀的就是中國大豆進口量,2015年我國大豆進口量達8169萬噸,佔世界大豆貿易量的比重超過65%。大豆一方面是用來榨油,另一方面就是是用來養豬了。當然,還有豆腐腦、豆花、豆皮、辣條之類的美食了。

大豆哪裡來的?當然是買來的。確切的說是靠中國出口家電、手機等工業品換來的。以後可以用飛機、高鐵去換。中國的耕地雖然用來種植水稻、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了,但是我們只要有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工業品,我們就能夠從國際市場換來大豆。

同時,中國還要造航母,五代戰機J20,大型軍用運輸機運20等等等。

這樣才能像米帝一樣,一手胡蘿蔔,一手大棒,確保國家富裕了不會有賊惦記。

因此,加油吧!

預計2025年左右,我國能夠跨過中等收入國家陷阱,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我國在跨過世界銀行設定的高收入門檻之後,還有漫漫長路要走。

目前,高收入門檻是人均國民總收入約1.3萬美元,而美國已達5.5萬美元,盧森堡超過11萬美元,跨度很大。對我國來說,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後,下一個目標是邁向「中等發達國家」。

中等發達國家目標是上世紀80年代末小平同志謀劃「三步走」戰略時首次提出的。用人均指標來描述,中等發達國家大約相當於2015年韓國所達到的人均國民總收入2.7萬美元的水平。如果按照中等增長速度,剔除價格因素,2040年前後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將達到2.6萬—3.0萬美元(2015年價格)。

在躋身高收入經濟體行列和邁向中等發達國家的道路上,儘管會迎來更大的挑戰,但是只要努力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

目前世界總人口70多億,美歐日韓等發達國家和地區人口加起來10億,中國人口14億,中國如果躋身中等發達國家行列,畫面不能再美感了!


更多關於中國經濟科技信息可移步這裡

中國真的能在未來抗衡美國么? - 者也的回答 - 知乎

知乎最長的非小說故事類過萬贊回答


靠工業。

這是世界上最賺錢的東西,你在產業鏈中的地位越高,可替代性越小,就越賺錢。

資源國家賣點木頭石油,些許小錢,在真正工業國的工業產值面前不得一提。


1、鈔票是印出來的,但印鈔不會發財,只會印成金圓券

2、鈔票背後,支撐其購買力,使之不至於變成廢紙的各種物資(高樓大廈橋樑隧道航母戰鬥機吃的穿的用的等等等等)是中國人民努力生產出來的


來源於製造業。

一是出口,中國2010年左右成為並長期保持世界出口第一的國家。

二是基礎建設迅速,可以看做財富在本地的固化。

三是消費升級,中國消費起點低,消費增量空間巨大。


在國外(發展中國家)看到微波爐的價格,大概1000人民幣,當地人買一件微波爐算是一件大事,普通人工資2000塊人民幣吧,但是買一個微波爐就要花半個月工資。
在淘寶上看了一下,只要300多就可以買個不錯的了。月工資佔比很小。
首先,中國製造這些東西,賣到國外去就能賺一些錢(雖然好多被中間商賺了),但是外國人每買一個中國製造商品就帶動了中國的經濟。中國又是全球工廠,所以每年的產值都很大。經濟總值就高。外國的中間商賺了錢以後一部分會繼續擴大生意,繼續向中國進貨,剩下的錢一部分用於消費,又會購買一些中國商品。就像滾雪球一樣,中國經濟規模越來越大,財富聚集效應也越來越明顯。
舉個簡單的例子,前一段有個新聞,說一位清潔工在廣州機場發現一個黑色塑料袋,裡面裝著幾十萬還是一百多萬美元貨款,後來交給了警察。沒過一會,幾個黑人失主找到了警察,並非常感謝,這是他們來廣州進貨的貨款。
這些黑人商人拿著國內攢的借的眾籌的100萬美元到中國進貨,把中國的衣服、手錶等商品買回去,據說一件中國5美元的衣服,他們回非洲會賣15、甚至50美元。假設15美元賣出後,黑人商人又有了300萬美元,其中200萬再拿到中國進貨,再回國賣。剩下100萬美元,他們會建房、買奢侈品,這些奢侈品中也有許多中國生產的電腦、手機。這樣,這些錢就源源不斷從其他國家流入中國。所以中國社會上就有錢了。
第二,中國製造也側面減少了中國百姓生活支出。同樣是掙2000元人民幣,一個其他發展中國家居民,只能買一個普通的智能手機,甚至還買不到,甚至需要兩個月買一個智能手機。但是中國好多智能手機,紅米什麼的只要600多。2000塊錢還可以買一個筆記本電腦。在其他國家,同樣低端的筆記本可能需要七八千人民幣。還有中國的國產汽車,一個五菱,3萬多,拉貨載客,就可以做生意了。但在其他發展中國家,車子都需要進口,關稅也高,想買一台車需要花費中國2、3倍的成本。
所以中國強大生產力帶來兩個效應,一財富向中國彙集,二是中國普通人提高生活水平和自身發展水平的成本要比其他發展中國家要低很多。
特別是第二點,一個月收入2000的中國人實際得到的生活水平是其他發展中國家月收入6000的水平。
中國的書價也很便宜,好多大學附近賣盜版書的錢更便宜。即便是正版書,好多經典的書籍也非常便宜,四大名著便宜的一本才10幾塊人民幣。相當於不到2美元。在發達國家,這樣的書至少需要20美元。而發展中國家自己的出版業也非常落後,好多都是進口書,價格也不便宜。2000元人民幣,中國人可以買到200本書(含盜版),覆蓋各個學科的入門知識,網上點擊一下就get了。好多淘寶店還會去圖書館印書,特別是很難找的舊書,甚至外語書籍,有時候他們列印裝訂好的比新書還便宜。但如果其他國家用2000元人民幣(300美元)可能就買幾本書。還不一定能買到自己想要的。有的時候,由於語言的問題,好多科技術語,中文表達的更明白更簡潔,基本能看三國演義,也能把一些科學類書籍搞懂。這要是英語的話,好多母語非英語國家的人,要想看一本專業性很強的圖書(因為只有進口的書才有),真像郭德綱相聲說的那樣,「準備好看書啦,旁邊放著兩本書,一本是字典,另一本是《如何查字典》」。這個學習效率真不敢恭維。
所以,中國為什麼富有,主要還是生產力的大幅提升。印錢賣地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結果,而非原因。
如果印錢賣地都可以富有的話,非洲的辛巴威絕對會成為最富有的國家。我見過一個非洲人,看到我手中的南非貨幣蘭特,說給他看看,然後說「這貨幣好,做工比我們的貨幣精良」。然後又說「中國的人民幣更好」,最後說,美元是最棒的。其實真的是貨幣本身精良嗎?不一定。貨幣在這個非洲人心中反應的是對貨幣發行國的實力的認可。
再者,中國有錢,中國人有錢,可能與第二點還是有關係。我記得一個外國朋友說,「你們中國人好有錢啊,都開很好的車,都是國產的汽車」。我後來想想,既然是國產車,可能不算很貴吧。但他堅持說那車很高檔。後來想想覺得可能還真是那麼回事,中國國產車6、7萬好多都配置了大屏幕、倒車影像等功能,車內裝飾也很好,看起來是十幾萬、二十幾萬的車。外國人開的車很少有這麼多這麼高的配置,外國人到了中國以後,看到中國人開配置這麼好的車就覺得一定很有錢。
另外,在中國喝啤酒,不講究的話1.5一瓶600毫升,買一箱還退瓶的話能更便宜。在好多發展中國家,一瓶300ml的啤酒要10、20塊錢人民幣。喝啤酒簡直是奢侈的享受啊。
當一名收入2000元的普通中國人開著非常豪華的國產車,手裡拿著酷炫的智能手機,瀟洒自如地使用支付寶、微信在淘寶上買著各種便宜實惠的電器、衣服,晚上到了燒烤攤一下點了10瓶啤酒胡吃海喝。另一名收入2000元的發展中國家人看到後說,中國人太有錢了,你這生活水平在俺們那嘎達都是月收入1萬以上才能享受到的。

補充內容:
在肯亞機場,碰到了一個蒲隆地小伙。他過來問我能否用我的充電器,他說的是中文。我很驚奇就問他在哪學的中文。他說廣州啊。原來是廣漂,肯定是在廣州非洲城進貨的非洲人。果不其然,他是一名蒲隆地商人。這次又從中國進了3個集裝箱的貨物,一箱二手衣服,兩箱地板磚。他說現在生意不好做,小北路的非洲人少了一些,不過這還是看個人。「有個人生意做得好,有的人就不太會做。」他說,一個集裝箱能掙兩萬美元,一年大概15個集裝箱。我說你一年掙30萬美元,大概200萬人民幣,你挺有錢啊。他說你也做生意的吧。我說不是,就是打工的。他說,自己看到很多中國老闆,覺得中國人都很有錢,中國也好好。
為了學習中文,他在廣州明珠學院學了6個月漢語就開始在進貨了。他到中國進貨有6年時間了,每年會去中國3、4次,貨物經過40天海運到了坦尚尼亞的達累斯薩拉姆後然後經過3天的公路運輸到蒲隆地。貨物一到,只需要兩個禮拜時間,當地商人顧客就會把這些商品搶購一空。然後他就開始準備下一次到中國進貨。每次來中國待一個月左右。他說在廣州生活成本很高,每天要花100美元。我說,不至於吧,廣州有這麼貴嗎?他說,你看啊,我每天吃非洲菜需要100元人民幣,然後還要打車去佛山、順德什麼地方,光打車就要幾百塊。不過他說自己走過德國、美國、法國巴拉巴拉一大串發達國家,覺得還是中國最好,那裡人寬容,而且能賺錢。
說他這個例子,他每年都會來中國進貨,一次少說也得幾十萬美元吧,然後回國賣掉以後又擴大再生產,拿著更多的錢再到中國進貨。這些美元不就源源不斷的從蒲隆地這樣的非洲國家來到中國。按照他說一天100美元消費,一個月下來也得在中國消費2萬塊人民幣。他手中拿著的手機、手提箱等都是中國產品,里外里中國在貿易過程中不斷地賺到了錢。
這名蒲隆地人說,你看吧,過10年我就要稱成為一名大商人了,我會把工廠開到蒲隆地,賺大錢。他還說,蒲隆地首都布瓊布拉有太多中國人了,他們很有錢,每次進貨地板磚就十幾個集裝箱,他競爭起來都有點吃力。據我了解,在非洲的中國人掙了錢以後都還是打算把錢換成人民幣,回國投資置業。按照全球僑匯排名,中國好像是第一,和印度差不多,但是有誰說僑匯是中國的主要外匯收入了?但是對於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菲律賓,僑匯是一筆大收入,讓他們跟非洲許多發展中國家比起來生活愜意很多。
前兩天碰到一個在非洲工作的年輕人,他說起國內某個單位的國內工資就大幾千的時候滿是不屑。他也才剛畢業吧,不過在非洲能拿到20-30萬的年薪。公司又包吃包住。所以這些錢全部攢下來了,回頭都寄回國內。許多來非洲工作的年輕人大部分都是家境一般的(有錢人、有關係的都去歐美了),靠著在非洲的辛苦錢,工作幾年在國內都躍升到了中產階級。如果來自三線城市的青年,工作兩三年就可以在老家買房子了。所以這名年輕人對於帝都大幾千的工資表示不屑,是啊,他一畢業就在非洲拿了2萬多工資,哪裡知道在北京大幾千的工資也不是那麼好拿到啊。
關於中國在非洲、發展中國家投資的基礎設施項目,我覺得讓不少中國工人富了起來。一般中國金融機構貸款給一個外國項目,比如5億美元,外國政府是要還錢的,還有一部分的利息。金融機構會對這個國家還款能力和項目的回報率進行調查,確保可以收到還款。一般這個國家還會進行主權擔保,由國家財政進行擔保,保證了這筆錢幾乎可以肯定收回來。最後,這些項目還有中國信保公司做擔保,就是交一筆保險費,由中國保險公司承擔風險。所以好多中國海外項目都是借錢出去,但是會收回來還會有一定的利益收益。
同時,這些貸款項目要求大部分採購中國的機車、工程車輛、生產材料等,5億美元中有很大一部分又用於購買中國設備,中國的工廠賺了錢,工廠工人也有了獎金。
項目又僱傭了好多中國員工,每名中國員工掙著幾十萬的收入,這些錢回頭又回到了國內,用於各種消費和投資。
中國的企業在海外做工程的利潤率要比國內高很多,有的說是兩三倍。賺取的利潤可以讓企業擴大規模,收到的美金和當地貨幣又可以在當地進行各種投資。最簡單的就是買地,非洲國家發展很快,地價便宜但是漲的也快。中國公司由於和政府建立了密切的關係,經常可以拿到非常好的地塊,光是未來升值就不可限量。
有些私人老闆也是這樣,他們不滿足於外國二道販子攫取高額利潤,他們自己來到非洲開始進貨,如果按照剛才說的那個蒲隆地人一年15個貨櫃,收入200萬元,那一次就10幾個貨櫃的中國人至少年收入超過1000萬了。
所以說,中國人依靠在多個製造業部門的統治級優勢,賺取了大量財富,在中國是,在國外也是這樣。
中國的製造業優勢在哪裡?完善的工業化基礎,先進的交通系統,無數熱情的創業者,流水線上默默無名卻又勤奮異常的普通工人們,在學校里辛勤教書的老師們,各個學校里為了高考獨木橋把書桌上的課本、教輔堆成了城堡的學生們,這些方方面面為了家庭財富增長努力工作、又把一半以上的收入進行儲蓄的中國人們,讓財富匯聚到了中國,讓中國變得有錢。試想,如果中國不是經濟的中心,帝都郊區一塊地皮標價80億人民幣,也不會有人出錢購買的。在世界上,如果一本財經雜誌哪一天沒有關於中國經濟的動態,都不能稱之為一本真正的財經雜誌。
五一剛過,借用五一假期的一篇報道題目《光榮屬於勞動者》,我想中國財富的秘訣也來源於「勞動」。如果不是你我千千萬萬各個崗位上普通中國人的辛勤勞動,來自發達國家的投資(熱錢)和來自發展中國家老百姓的血汗錢(購物)會匯聚到中國嗎?這些資本看中的是巨額利益,也看中的是中國龐大的消費市場。
一名發展中國家商人告訴我說,他們國家發現了石油,不久就要陡然而富了,需要中國給他們建精鍊廠,這樣他們就不用賣原油然後再進口汽油了。我心想,他還真是聰明啊,看到了賣原油買汽油是不划算的,可是他沒有想一想,有那個人口幾千萬的國家依靠石油而變成了富裕的國家,除了卡達、阿聯酋那樣人口小几百萬、石油產量和質量位居世界前列的。他想了很多這個國家怎麼變富,怎麼就不提做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從生產衣服、鞋子做起呢?大概覺得這種活太低端,一心要做高端的產業,比如旅遊業、軟體業等等。這種好高騖遠、好吃懶做的想法在許多國家並不少見。
中國人只是做了別人不願意做的臟活累活,沒想到卻打通了致富的效率。這是一個傳奇,而你我就是它的締造者。

後記:前幾天隨手寫了一些感想,沒想到居然過了千贊,感到很驚奇,如果有些地方信馬由韁,說的不很嚴謹,希望各位見諒。希望大家能夠橫向地多比較,其實中國未來怎麼樣,只需要看看幾個發達國家就行了。未來工資會漲很多,中國市場的潛力也不止於此,像馬雲這樣的傳奇還會有很多,或許就在我們之中,與君共勉。


錢,現在也可以叫紙幣,它是政權規定強制使用的價值符號。我國有錢了,其背後的道理不是我們這麼多年有更多「符號」了。而是,通過出口加工和外商投資,我們整個經濟體、國家機器運轉起來了。由於我國人口眾多、資源總量豐富、面積遼闊、海港眾多;一旦經濟體良性運作,生產力將快速上升,同時帶來大量的工業產品。

生產力和產品產出多了,自然要發行對應數額的鈔票。賬面上看出來的是數字,背後隱藏的是生產力的進步。


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傳統的主要靠三個方面:出口、投資、消費。

我國改革開放快四十年,經濟的增長主要靠外國的投資和我國的出口拉動,近些年國家越來越鼓勵國民消費,來拉動經濟。

要不然你以為我國這麼多外資企業和合資企業怎麼來的,他們的廠房、機械是我們自己掏錢的嘍?(當然,現在大部分是自己掏錢了)要不然我們怎麼被稱作「世界工廠」?畢竟現在世界上跑的最多的就是我們中國的商船。

實現經濟增長和錢不斷增加的過程很複雜。尤其是我們手中的貨幣,是個平衡增加的財富標準,不是單純的數量多少。
比如,這個國家10個國民,還有一個主管是政府,每個人有100元,政府有1000,那政府有印錢的權力,如果他拚命印錢,再給每個人900元,但是社會沒有發展,物質沒有增加,人們還是只能買點饅頭吃,那麼就只是通貨膨脹了十倍而已。
如果,外國發現這個國家吃的太少,需求量又大,政府歡迎投資,那他們來,投資了幾百元元建了個養牛場,那這筆投資為這國的木工和收集草料的人增加50元,其他大部分被買地和稅收收到了政府手中,而政府再把增加的財政資金用於基礎建設,用於吸引更多外資(良性循環),而建設用的水泥鋼材又增加了兩個國民的收入。此時外資僱傭一個國民參加了工作,獲得報酬,而牛場產出牛肉,供給全國,那些因這次投資而獲益的公民就可以增加消費牛肉,生活水平提高。政府可以繼續獲得稅收,外資獲得賣牛肉的收益。
這樣同理,隨著越來越多的投資前來,全部國民被一個個調動起來製造財富。商人發現國內蔬菜需求大,而從外國進口,提高國民生活水平又從中獲益;隨著投資工廠變多,水泥鋼鐵廠逐漸不再滿足國內基礎建設(生產技術也逐漸提高)而出口增加外匯;國內饃的產量供過於求,委託商人出口賺錢;政府看人力充足,支持國內紡織業發展,出口衣物賺外匯。隨著越來越多外資進入,帶動越來越多的生產和出口,政府擁有越來越多資金,可以進行更多教育醫療投入,教師醫生收入增加的同時國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然後再有更多錢去發展國防啊發展科研啊……而國內生產水平提高,國民也有更多錢了,就開始在國內更多自產自消,拉動消費,保證持續發展(這是我國目前的追求方向)。
(以上過程為極其簡化的過程,大量過程都可能同時發生,也忽略了很多,如錢的貶值和增發,工業進步,金融系統,產業迭代等,僅供理解參考,可能有錯誤,望斧正)

隨著10個國民的錢「不是憑空的」增加,而是通過各自的生產和與別人的互利交換而增加後,政府的財政不是單純的印錢增加後,這個國家和人們就富裕了,而這就是一個資本積累的過程。所以,錢是什麼啊,不是紙,是價值符號。國民勤奮努力憑體力腦力,創造出越來越多物品,這些物品被人們消費交換,就是社會國家的財富被創造和使用的過程,而錢就是充當媒介和一般等價物而已。

我國發展了這麼多年的市場經濟,大家應該還是能真切感受到自己的生活是如何一步步提高的。交易和交換的互利就是社會財富增加的一個有效辦法,創造更多更好的商品和服務就是直觀金錢增長。所以,世界是複雜的,也是簡單的,而經濟學就可以幫我們窺視其中的奧秘,這也是我一個學生正在追求的方向。


用大白話說,是那麼多人(幾億規模)花了那麼多時間(快40年)造出來的,關鍵還是造的是滿足需求的,沒有太多浪費,而且消費的也少。

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就是不斷調整生產關係使之匹配了生產力,又不斷用教育、組織、科技來提高人們的生產力,十億人的生產力幾乎得到全部釋放,加上將利潤大部分先用於再生產,而不是急於提高生活水平。

用西方經濟學的解釋,就是在各個不同的時期都聚集了適當的要素,實現了良好的均衡,不斷把生產出來的物質進行再生產,而不是消費掉,滾雪球越滾越大的。


題主很明顯是直觀的把手裡的錢,當做了實際的財富,那麼我們就這題主的認識來解讀一下這個問題:

中國的錢從何而來?這個問題直接來回答的話,很簡單肯定是「從印鈔廠里印刷出來的」,但是這不能完全解答第二個問題:「當今中國為什麼逐漸富有?」因為如果單純的印刷錢的話並不能讓我們感受到越來越富有。

當年民國買根冰棍也要一打一打的鈔票,今天的辛巴威通貨膨脹超過200,0000%,買一件襯衫也要八億多辛巴威貨幣——我們並不認為這是富有。

解放前期,民間匯率下的等值美元與金圓券對比。

辛巴威幣,100000000000000,一百萬億或者一百兆,摺合40美分,3塊人民幣。

所以直觀感受「有錢」,不僅僅是我們手裡的人民幣數量增長,更重要的是等值人民幣能夠購買的有形或無形的物品或服務沒有變化,或變化在可承受範圍之內。而像民國或者辛巴威這樣的,單純的增加了貨幣總量,也就是錢的數量,但是實際能夠購買的東西能力卻下降了,就是通貨膨脹,甚至「超級通貨膨脹」,絕不是一個國家或者經濟體經濟健康發展的徵兆。

而整個國家(市場)需要多少貨幣呢?應該遵循如下公式:

流通所需的貨幣量=商品平均價格×商品數量÷貨幣流通速度

商品平均價格,取決於商品的價值,商品價值越高,那麼平均價格也就越高。商品數量也很好理解,商品數量越多,市場越豐富,那麼商品數量也就越多。貨幣流通速度也很好理解,單位時間內流通速度越快,那麼次數也就越多。儲蓄(在銀行的存款),積蓄(攢錢買車買房)會降低速度,而貸款,按揭,則會提高速度。

為了方便理解:假設我們今天的市場只有一種商品那就是襯衫30塊和褲子50塊,每年我們都能各生產100件並且完全銷售流通。而我們的工資每年正好可以買一套衣服,並且發工資發到我們手裡(也就是流通一次),那麼我們的貨幣總量就是(30*100+50*100)/200*200/1=8000。

第二年,由於我們改進了生產工藝,我們每年生產的不是100套了,而是120套,那麼所需要的貨幣總量就變成了9600塊,為了保證不貨幣緊縮,國家增發1600塊給市場,我們今年創造了9600塊的貨幣等值的產品(這裡注意,是由於我們生產了更多的東西而增發,無端增發就成了通貨膨脹,也就是辛巴威和民國時期的景象。)。(商品數量增加)

第三年,我們引進了新技術,使得上衣質量大幅提升,價格為40塊,市場商品平均價格從40上漲到45。那麼今年所需要的貨幣總量就成了10800塊,相對於去年的9600,國家又增發1200塊,於是我們就有了10800塊的直觀意義上的財富。(商品價格上漲)

第四年,由於要買的衣服多,百姓不得不攢一段時間錢,才能購買,所以流通次數從1下降到0.8,於是乎,今年的所需要的貨幣總量就成了13500,國家又增發了2700塊,用以適應市場需求。所以我們今年所得到的財富就成了13500塊。(流通次數減少)

你看,僅僅三年時間我們的財富(市場上流通的貨幣總量)就近乎增加了一倍。而且與此同時,是我們手中貨幣沒有貶值,造成了直觀上我們整個國家社會所有的財富增加了。

所以從表面上看,我們的錢確確實實是從印鈔廠里出來的,但是在這背後我們的市場在不斷擴大,產品在不斷升級,積蓄也在不斷增加(此處存疑,在流通變化上我們中國可能是世界經濟上的一朵奇葩……)。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貨幣增發完全能夠保證買得到等值等量的物品,所以我們感覺起來也就是我們越來越富有了。

但是即便如,通貨膨脹是客觀存在的,貨幣適當超發,是有利於刺激經濟增長的。(廣義上講,貨幣永遠是貶值的,也必須是貶值的)但是相對於通貨膨脹的程度來講,我們的實際生活水平(也就是到手的錢所能夠買到的東西)提高的速度要大大高於通貨膨脹,所以我很還是能真切的感覺到我們越來越富有了。

所以今天,我們所說的「一帶一路」,「產業升級」等一系列政策和方向,都是進一步擴大市場與提高商品檔次的措施(當然也不能這麼簡單而片面的理解),以吸收人民幣以及人民幣代表的生產力蓬勃發展之後的市場需求。

當然,這裡只是最淺顯的,最直白的,最容易理解的道理方便你能理解金錢(貨幣),財富(生產力)和國家(市場)之間的關係。其背後還有很多很多複雜而精密的經濟學原理和現象。

總之:

中國的錢從何而來?印鈔廠印出來的。

當今中國為什麼越來越富有?因為我們生產力在不斷提高,所以才會越來越富有。

==============分割線==============

那如果我們不看貨幣,直接看貨幣代表背後的生產力(也就是實際生產出來的產品或者服務)呢?

那更能體現我們的財富增長啦!但是這裡注意一個問題,直接統計生產力,由於要排除地域(國內還是國民),貨幣(通脹以及匯率)等因素,有很多不同的統計方法與計算公式。其中一種受到廣泛認可的就是國內生產總值,也就是Gross Domestic Product,簡稱GDP或者「雞的屁」。

我們這裡就不再過多展開了~~


瀉藥

我就特么知道有人會BBB是靠賣地,或者是直接說哪裡富了,或者說印錢。

那特么朝鮮怎麼不賣地啊?越南怎麼不賣地賣成亞洲小巨頭啊?唾手可得的發家致富方法,人家都傻啊?辛巴威和委內瑞拉怎麼印錢印崩潰了?

原因的根本在於持續不斷的工業化。工業化是個寶,主要發達國家,無一例外都是工業強國,像中東狗大戶那種,也是因為發達國家工業化需要原料他才有錢。這裡面最根本的東西就是,西方打開了工業化大門之後,工業產品就成為了這個世界上最必不可少的最貼近生活的物品之一,小到針頭線腦,大到艦艇飛機,哪個國家都需要,甚至於哪個國家的哪個國民都跟這些東西脫不開關係。

而恰恰工業化國家繞來繞去就這麼幾個,也就是說能提供這些產品的就這麼幾個。工業化國家生產工業生產生活材料,可以顯著提高產出,降低成本。(打個比方,養豬,農業社會養一頭豬要多久,工業社會呢,所以工業國大家就可以以更便宜的價格吃到更多的豬肉。同理,各種化肥和農業機械,提高各種糧食產量,降低價格,顯著提高了人的生活水平,諸如此類不再一一列舉),而且可以提供更多的廉價便捷的生活資料。使你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有時候並不是你「有錢」了,而是許多東西廉價了。即便扣掉通貨膨脹因素,你的絕對生活水準也是在不斷提高的。這就是工業化的功勞。而且,通過輸出這些工業產品,可以獲得大量利潤,這些利潤中的一部分,又會以各種形式最終回報給生產者,增加他們自己的收入。而非工業國,只能拿別的方面的收入,來換取這些工業品。

生產各種工業產品,需要的是啥,需要的是設計生產,也是是說,需要人。而且需要的是有一定技能有一定文化的人,非洲土著那種就不行。有技能有文化就需要辦教育,辦教育提高國民素質之後,就是你有大量的合格的從業人員,可以勝任你工業體系裡面任何一個崗位,保證工業體系高效運轉,素質高的勞動者越多,系統運行越流暢,最終就會碾壓一些水平高但是數量不足的國家的工業系統,簡單說,你湊不夠人數,生產時間就長,工時耗費多,成本就高,明顯競爭力就弱。而辦教育的錢是哪來的?顯然不是農業國收人頭稅能收購的吧?而是工業化生產帶來的利潤,二者相輔相成。

工業化最終會帶動城市化進程,這才是所謂的賣地,然而賣地是有前提的,就是有人買,你在一個農業社會裡面炒房子是一定會很快破產的,因為大量有一定收入,掌握技術,受過教育的人需要買房子,所以才能賣地靠貸款賺錢。也是有這一部分人存在,所以才能炒房子,否則你去鄉下炒房子試一試。當然有人提出了地方政府幾乎全靠賣地,這就很明顯了,全靠賣地的地方政府手裡一定沒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要發展只能靠賣地。但是這個本身依託的就是全國的工業化,能提供足夠廉價的工業產品和足夠數量的技術工人,否則,如果建房地產所需的東西需要大量進口,技術工業要從國外大量聘請,那您就會發現,這地你賣不出去,賣出去你也賺不到幾個錢,因為成本太高了。。。

最終強大的體系可以輸出各種工業品,進行擴張,比如我可以賣給你高鐵系統,而且不收你錢,你拿各種我缺的資源換,這些資源,又會回饋給工業國社會啊


全中國的財富,來自於全體中國人的無差別勞動。

全中國的社會財富積累,來自於
他們

他們

他們

他們

以及背後千千萬萬的人用他們的【剩餘價值】,灌溉了共和國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剛才和一個電焊工說話,他說從春節過後上班到五一,他只休息了一天。我問他為什麼,他說捨不得休,一天的工資260塊。有活就抓緊干,說不定哪天就沒活可幹了。在家躺著,誰給你錢。

他家裡有倆孩子,一個初中,一個幼兒園,都得花錢。媳婦在老家種地,種蘆筍,種辣椒,種玉米,種麥子,種棉花。過年的時候,他買了輛老年電動代步車,以後送孩子上學,不那麼受罪了。

他臉色漆黑,一笑的時候露出一口白牙。電焊烤得他脖子下面成了紫紅色。因為幹活總要蹲著,他的膝蓋有了勞損,走路有些伸不直。工作服上,星星點點的都是小窟窿。

他幹活的地方是個大工程,國家投了幾十個億,高高的腳手架上工人們密密麻麻,像一窩窩的小蟲子。到了飯點,他們拿著飯盒從馬路對面穿過來去工棚吃飯,捲起一陣沙土。穿著高跟鞋的時尚女士們,提起裙邊,繞開他們走遠了。

我想邀請電焊工來答這個題,抬起頭的時候,他已經走到了升降機里,一聲轟鳴以後,他去架子頂上焊他的鋼筋了,今晚他還要加個班。

——
評論區觀點:
我也覺得答主有點嘩眾取寵的嫌疑。繞開工地走是常識吧?萬一有墜物?人家有一邊嫌棄的表情一邊繞開?而且對比是心酸。但要知道。能穿著高跟鞋長裙子坐辦公室的人後面也有辛苦工作的父母。畢竟中國富人是少數。而工人如此拚命的原因也是希望自己的子女以後能過上高跟鞋女士的生活。但是過不上也不要怨天尤人。畢竟也要孩子自己爭氣!答主這明裡暗裡扯階級是什麼意思?大多數人。誰不是窮人階級過來的?包括我們坐辦公室的就很輕鬆嗎?

也不知道你怎麼看到是「繞開工地」,是「繞開他們」——一群穿過馬路去吃飯的工人。另外,你從哪裡看到的是「嫌棄」的表情?你能透視?

也不知道你怎麼知道我在暗裡扯「階級」——那些女士和工人明明屬於一個階級。


也不知道你為什麼覺得,我、我寫的工人以及知乎看答案的各位需要你來教導「不要怨天尤人」?


另外,我怎麼有的「嘩眾取寵」的嫌疑,我也不知道。

說實話,那個焊工比你更希望孩子過上「高跟長裙」的生活——就是高等「無產階級」的生活。我這裡不是暗扯,是明確告訴你。


錢不是財富,印再多的錢,沒有實際產品和服務的支撐,這些錢都是廢紙,辛巴威,委內瑞拉就是一個個鮮活的例子。

一國的生產產品和服務的能力決定了一國的財富水平。

中國在改革開放以前很窮,因為中國生產不了多少產品和服務,要麼就是沒有能力生產,要麼就是質次價高,無法通過與外部世界的交換變成國家的財富。

要取得經濟增長,離不開下面三個關鍵的要素:
1- 勞動力。改革開放前中國積累了相當的人口數量。人口規模是勞動力規模的基礎,而勞動力是最重要的生產資源之一。勞動力的增長帶來經濟的增長。
2- 生產效率。改革開放,使中國承接日韓台等低端產業的轉移,引進了先進的技術和管理,進而帶來生產效率的提升。然後隨著產業不斷的升級,通過引進技術,生產效率不斷提升。生產效率的提升帶來經濟的增長。
3- 資本。中國傳統的重視儲蓄的文化,使資本得以不斷積累。資本也是最重要的生產資源之一。資本積累帶來經濟的增長。

勞動力,生產效率和資本這三個促進經濟增長的要素能夠在中國產生作用,主要原因在於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打破了計劃體制的藩籬,通過家庭聯產承包制,建立了農貿市場,通過雙軌制建立企業產品市場,逐漸把低效的計劃配置資源的方式轉變為高效的市場配置資源的方式,雖然過程很痛苦,但是結果很可觀。原來被束縛在低效的第一產業的人口轉變成高效的第二第三產業的勞動力。中國人儲蓄積累的資本被用在了最能夠促進經濟發展的行業,最終實現經濟的內生增長。
通過改革開放引進技術和管理,使中國迅速提升了技術水平,提升了生產效率。
改革開放讓中國承接了發達國家的製造業轉移,利用中國人工便宜,地租低廉,社會穩定的優勢,迅速成為世界工廠。

中國的制度,尤其是地方GDP競爭,客觀上促進了經濟的迅猛發展。


謝邀

首先說一下錢是什麼東西,錢的本質還是商品,總體來講講一個國家製造的東西數量X質量越多,錢就越多,減去自己消耗的物資,剩下的就是結餘的錢了。

舉個簡單例子,種玉米。你灑下種子一年後,「憑空」就收穫了一批玉米,這就是生產,這批玉米減去你吃掉的,就拿去賣錢,錢從哪來呢?本質上就是從土地里憑空種出來的,這就是農業。玉米我決定不拿去賣了,而是做成玉米罐頭出口,這時收入就會比賣玉米棒子更多,這就是工業,本質上錢依然是從土地和罐頭機里經過附加技術生產出來的。然後我決定不賣玉米罐頭了,而是拿玉米提煉酒精和石墨烯,這就是高科技工業,賺的錢里通過附加技術生產出來的部分更大了。為什麼高科技就可以賺更多呢?就是因為市場是物以稀為貴的,越稀有,使用價值越高的商品價格越高。


對於中國來說中國的逐漸富有更多是依靠國外市場,中國的錢主要還是從國外賺的,之前賣褲衩背心,現在則靠中端的電子家電,未來也要靠頂端的高科技產品。正是因為商品產量是決定錢的關鍵原因,所以GDP與財富是有密切聯繫的,中國GDP增長不僅僅是數字,而其實是每年商品產量的巨量增加,這麼多商品拿去一賣,不就是錢了嘛


(以下內容只是胡謅,不涉及任何專業知識。)

錢是通過商品交易中獲得的。

什麼是商品,從中東挖出的石油是,從澳大利亞挖出的鐵礦是,從中國鋼廠生產出來的鋼鐵是,從美國汽車廠裡面生產出汽車是,從歐洲皮包廠生產出來的皮包是。

商品的價值來源於其本身的成本價值以及其人工(技術)價值。

說到底,錢多而富,本質上,是商品多。

為什麼中國的M2這麼高,全世界人越來越承認人民幣。

那是因為,在龐大的人民幣背後,是龐大的工業實力,以及,龐大的市場。

問題:

市場是怎麼來的?

為什麼有著20億人的非洲不會被認為有龐大市場呢?

答案很簡單,消費力,消費力哪來的?生產力來的。

商業行為本質上就是交換生產的東西。

兩個擁有生產力的實體,相互交換商品,這就是生產和消費。

生產和消費向來不是單向的,而是多向的,純粹的消費者和生產者並不存在,我們即是消費者,也是生產者,這就很清楚了。

為什麼印度和非洲市場不行。

因為他們生產力不行,所以他們除了賣廉價勞動力(非洲部分地區連廉價勞動力都沒有)和礦產外,一無是處。

所以,他們既然和別人換不出東西,他們,怎麼會有市場?

因此,我們又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在中國,所有地區的生產力水平都達到頂峰,並且無法進一步提升的時候,中國經濟才真正達到頂部,而在那之前,我們還可以增加不少GDP。

而由此,我們又可以得出另外一個結論,隨著GDP因為工業實力而上漲,糧價上漲是必然,因為——糧食產量會比工業產量早很多達到頂峰,所以在糧食產量不會發生大的變化情況下,同等質量的糧食會隨著時間推移,交換到更多工業品,所以,隨著工業水平的上升也農業水平的穩定,工人的成本上升是必然的,因此,當企業的收入都只能養人而無法擴張的時候,工業增長會停滯,從而會大幅影響GDP的增長。(扯遠了)

——————————————————

所以,中國有錢,是因為我們有能夠生產大量商品的能力。

就是這樣。

(以上全是胡謅,別信啊,信我絕對出事)


這其實是個挺有意思的問題。

富有=有錢。等等,富有真的等於有【錢】嗎?

我們都知道,作為貨幣的【錢】是以國家名義發布的。從這個層面講,國與國之間的「貧富」,是不好用【錢】衡量的。(即便是今天美元的世界貨幣地位,也只是暫時性的、有條件的,需要綁定在其他因素上的)

國與國之間的貧富,說到底是地球上有限資源的再分配。

這種資源再分配主要的實現形式無非兩種:

一是空間上的佔領,掠奪、征服。

二是貿易上的順差。

除此之外,科技的進步雖然不會憑空產生資源,但可以提高資源利用的效率,甚至改變「資源」的定義,從而使率先實現科技進步的國家擁有更多的實際可利用資源。這種科技進步,歷史上我們稱之為「產業革命」。


所以說回問題:當今中國為什麼逐漸富有?——或者準確點說,為什麼中國相對於世界其他國家,富有程度正在上升?

第一,近半個世紀中國雖然沒有去佔領掠奪別人,但也沒有被別人佔領掠奪。
第二,中國實現了許多的國際貿易順差——即便是販賣勞動力的順差也是順差,要知道在發達國家的小算盤裡原本是沒準備讓販賣勞動力的國家獲得順差的;而且本質上講,販賣高精尖技術也只不過是販賣一種高附加值的勞動力罷了。
第三,沒有錯過最近一次的產業革命。

如果這麼說不太直觀,我們可以把「石油」作為資源的代名詞帶入到這個過程中:

第一,近半個世紀我們沒有搶佔更多的油田,但守住了自己的油田

第二,中國人用勞動力造襯衫,賣襯衫賺美元,用美元買石油,總之就是把勞動力變成了本國更多的石油;另一方面,發達國家原本是想通過賣飛機汽車火箭把中國的石油再換回來,但中國沒有放鬆飛機汽車火箭的自我研發,需要用石油換回來的東西越來越少,所以攢下來的石油也越來越多。

第三,中國積极參与計算機產業革命,使一代原本只能種田賣糧的廉價勞動力超進化成了名為碼農的高價勞動力,使我們的勞動力輸出能換回更多的石油;同時技術的進步使我們的石油摻了金坷垃,一桶能頂兩桶撒;核能光伏等新能源的發展,更相當於發現了新的油田。

當然,這只是個便於理解的粗糙說法。

同樣的,我們可以用這三條分析一下美國:

第一,近半世紀美國在中東的控制力、在亞太的影響力,使得它實際控制和影響的資源越來越多。
第二,雖然美國對華貿易逆差,但是它在全球來看依舊是貿易順差國,而且它可以將對華的貿易逆差轉化為對其他國家的順差——付給富士康低廉的勞務費,將iphone高價賣到全世界。
第三,美帝依舊掌握核心科技。

所以我們看到的,是美國雖然正在被中國縮短差距,但和其他國家之間的差距卻是依然在拉大的。在這三條產生變化——美國失去全球控制力、全面長期貿易逆差、錯過下一次工業革命——之前,美國依舊會是領跑全球的強國。

事實上,地球上不同國家的窮與富,就和社會裡不同個人的窮與富一樣,在固定的時間點上,永遠都是你爭我奪的零和博弈。小國之間的競爭,輸掉一方的損失或許可以被世界總體的發展cover掉,但大國之間的競爭結果一定是此消彼長的。所以說美國人民到底希不希望中國人過上和他們一樣的日子?動動腦子就知道了。


1.人民勤勞能幹肯吃苦

2.勤儉節約,懂得儲蓄的重要性。

3.了解教育的重要性,重視對子女的教育,並捨得在教育上投資。

4.國民對美好生活的源源不斷的追求以及對財富熱烈的渴望。

5.企業家敢於冒險拼搏的精神。

6.積極的參與全球貿易。

7.足以禦敵的國防力量。

8.漸漸完善的產權明晰及產權保護。

9.一定程度的運氣(國運)


上面1~5條是自我奮鬥,6~9條是歷史的行程。

「一個國家的命運啊,當然要靠自我奮鬥,但是也要考慮到歷史的行程。我們絕對不知道,作為一個貧窮落後的農業國,怎麼就發展成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了。發展了這幾十年也沒有什麼別的,大概幹了三件事:

一個,為全球減少了20%的貧困人口

第二個,把全球人民的生活成本降低了20%~50%

第三個,幫助亞非拉地區的人民們改善他們的生活。

如果說還有一點什麼成績就是半島一律不得有核!這個對地區的和平有很大的關係。還有為發達國家提供更廣闊的市場也是很大的。但這些都是次要的,主要的就是這三件事情,很慚愧,就做了一點微小的工作,謝謝大家。」


100多贊了,感謝大家對本答案的支持;詳細展開這9條來說說。

1.勤勞

站在個體角度,勤奮是致富之本,任何物質財富都要靠勞動才能生產出來,財富是勞動富集的結果,而且勞動越多,生產出來的財富越多。不過,勞動有等級之分(效率高低),低級勞動富集的財富較少,高級勞動富集的財富較多,個人勞動級別的高低取決於個人生產力的高低。站在國家層面,沒有勞動,便沒有產出,GDP為0,財富更無從談起。

2.勤儉節約並儲蓄

站在個體角度,勤儉並儲蓄是提高生產力之本。儲蓄的重要意義在於,我們存下了多餘的資源用於投資(買房置地,教育後代,有價證券等),投資行為將改善未來的財富水平。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你今年生產了1噸糧食,但是你今年吃掉了這1噸糧食,如果重複這個循環,那麼你的財富水平永遠是零。另一種情況,如果你今年生產了1噸糧食,你勤儉節約,只吃掉了0.8噸,那麼剩下的0.2噸可以用來購買一頭牛,這樣你明年就能生產1.5噸糧食了,如果你再儲蓄下0.6噸糧食用來購買一台拖拉機,那麼後年你就能生產2噸糧食了,接下來再用儲蓄來買地,買化肥。如果重複這個循環,你最終將成為一個農場主,過上充分富足的生活。也就是說,儲蓄就是存下來的技能點,可以用來點科技樹。站在國家層面,國家充分調動國民的儲蓄用於擴大再生產以及產業升級的活動,這是致富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條件。

3.教育

站在個人角度,個人勞動效率的高低——或曰生產力的高低,取決於受教育水平。讓我們繼續回到上一個例子,你已經買了一頭牛用於生產活動,現在你一年已經可以生產1.5噸糧食了,你存下了一些糧食,想要用來投資擴大再生產,但是你發現現在進入了瓶頸,沒有任何已知的辦法來提高生產率了。那麼這個時候,你急需將你的資源用來學習新知識。在辛苦學習了熱力學定律、牛頓定律、機械製造原理、有機化學、冶金工藝、車床工藝、石油化工工藝………………等等龐大的知識體系之後,你成功的發明了一台拖拉機,很好,現在你可以將你的糧食產量提高到每年生產2噸了。站在國家角度來說,民眾普遍的受教育程度越高,社會生產力帶來改良的可能性越大。現在有種言論叫做「讀書無用論」,或者對教育的不重視。這種現象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教育有些特殊。受教育不一定很有用,但不受教育一定是不行的。這是因為:1.知識的學習有兩個層次,一個是掌握,一個是會用。前者是知識的學習,後者是知識的變現。只掌握不會用,就是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學者,做題考試寫論文可以,但是在實際應用場景就完全不會了。只會用而不掌握,則會具有認知的局限性,無法靈活變通。只有既掌握又會用,才能發揮最大價值。也就是理論知識與操作實踐相結合。2.知識具有神奇的「邊際效用遞增」,這是什麼,讓我用英雄聯盟這個遊戲來舉例,比如天賦頁,當你升級到30級,你就可以點30點的天賦,你會發現,越往下面的天賦往往越厲害。同樣的,教育也是一樣,越深度的教育價值量越大,量的積累才能達到質的飛躍。如果有幸擴充了全人類的能力邊界,那才是含金量最高的。

先擴展說這些


五減一常(暫不退協)

世界就是這樣,美國籍猶太人提供貨幣信用,中國、印度勞工低端勞動力,日本德國提供技術工人,其他地區提供資源和市場,這樣大家就可以友好的玩耍了。假如美國不願意為這一套遊戲秩序提供貨幣信用,那大家就沒得玩了。這就是擺在美國人唐納德面前的難題。他或者推進世界政府的構建,或者徹底摧毀著一切,然後修一個郿塢堡壘,屁股高高撅起,把頭往沙子裡面一埋,不再管他烽火連天。


開始的時候,我們掙的錢是發達國家給的。他們掌握著高端技術,產品以很高的價格賣給全世界。我們給發達國家做低端代工,掙到了一些錢。歐美日這些發達國家就像是企業主,我們得到了他們的大部分低端工作,而世界上很多其他貧窮地區的人們沒有工作,所以我們慢慢地比這些人更富有,但是依然比發達國家差很多。


現在,我們繼續給發達國家做一些中低端代工。但是同時,我們也開始像發達國家一樣,自己生產一些產品,賣到全世界。不過由於產品品質比發達國家還是差很多,所以我們的市場大多是比我們貧窮一些的地方。他們需要低廉的產品,我們賣給他們的正好是他們所需的。


推薦閱讀:

資源的海洋運輸路線對世界格局的影響?對中國的影響?
迪拜這個城市為何享譽世界,它成功的因素是什麼?這種成功能否複製?
當前的霧霾是否會催生霧霾經濟的增長?
寵物犬行業為什麼能如此暴利?
「浙江既不像江蘇和廣東可以依靠大量引進外資,也無法像中西部那樣藉助中央政府補貼」這句話的依據是什麼?深層次原因又是什麼?

TAG:歷史 | 經濟 | 中國經濟 | 中國 | 財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