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算為什麼能夠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選擇標準是什麼?珠算怎樣契合了它的標準?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昨日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宣布,正式批准中國珠算項目列入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也是我國第 30 項被列入該名錄的項目。本次會議共審議 12 個非遺申報項目,這 12 個大項中共包括 30 個小的項目。與中國珠算同時備選的申報項目還包括日本的和食、土耳其的咖啡傳統文化等。 via 中國珠算被列入聯合國非遺名錄


很久沒有上知乎,看到被邀請回答問題很意外也很榮幸,來談談我的看法:)
在2003年10月17日頒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公約》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這樣界定非遺:「所謂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
額,這種定義讀起來難免是有些晦澀的,好在我們國家在對非遺的界定上既延續教科文的說法,也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了解讀: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指人類在歷史上創造的,並以活態形式原汁原味傳承至今的,具有重要歷史價值、藝術價值、文化價值、科學價值與社會價值的文學藝術類、工藝技術類與節日儀式的傳統文化事項。
依照這樣的標準,我來淺略分析一下我國珠算為何能夠列入聯合國非遺保護名錄:
1.從傳承主體上看:珠算據說早在我國漢朝就被發明,至今沒有消亡,仍然被應用於很多領域。具體傳承人而言,可以從網上查到,我國被確認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珠算傳承人之一的是靖玉樹先生,他已經81歲高齡,是《中國歷代算學集成》的作者,也是中國珠算文化「申遺」專家組15位成員之一。而從更廣泛程度的上來看,能夠熟練掌握和應用珠算技術的人,都是珠算重要的傳承群體。【也就是說,珠算「有人傳」。】
2.從傳承形態來看:我國珠算一直保持著活態傳承——現在的人們依舊原汁原味地使用算盤的形式和保留原來的演算法,用於生活領域。比如我們仍然能夠在老藥房看到大夫用算盤算賬、看到有的小孩子在幼兒園上珠心算班……這一傳統文化項目在我們今天的生活中依舊是有生命力的。【珠算「是活的」。】
3.從傳承時限看,國際上對於非遺項目的認定一般會認為傳承時限不能少於百年。我國珠算自被發明以來就傳承至今,百年之限早已合格,這個標準難不倒我們。【珠算「很悠久」】
4.從表現形態來看,珠算不像是「孝道」、「勤儉」這種看不到摸不著的傳統文化,它是真正依附於「打算盤」這種具體的表現形式的,我們從算盤到演算法,乃至於我國數學文化,這是能夠由表及裡挖掘到的,完全有理由被認定。【珠算「很具體」】
5.從價值和意義上看,引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話是:「珠算是中國古代的重大發明,伴隨中國人經歷了1800多年的漫長歲月。它以簡便的計算工具和獨特的數理內涵,被譽為世界上最古老的計算機。」珠算申遺成功後,我們從不少媒體能看到它被譽為我國「第五大發明」——說實話此次申遺之前我也沒聽說過這種說法,但的確能夠看出珠算的歷史價值和科學價值。
在計算機普及之前,珠算被廣泛應用於我國各行各業的各種計算過程中,直到現在,依然被不少人使用著;我們平時說的「打著小算盤」、「小九九」、「三下五除二」這些俏皮話都來源於珠算,從中我們也能看出它深刻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對於中國人數學智慧的啟迪有著重要的作用——這體現它的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
珠算傳承大多是口傳心授,父子相承、師徒相承,不論是真正被認定的傳承人還是普通應用的老百姓,珠算的傳承和應用都是重要的生活和文化記憶,對於聯繫家庭情感、社會關係都有著微妙的作用;而珠算也給商業、藝術、民俗、文學、收藏等領域提供了素材和啟迪,它凝結了中國人的智慧,是具有藝術價值、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珠算「有價值」】
綜上而言,珠算在我國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具有重要價值的、被活態傳承的、具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歷史發展進程中被一直保留到現在,代表了中國人的智慧,對於民族增強認同感和歷史感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更促進了中國的創造力和世界文化多樣性——它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保護名錄是必然的事情。
=====================================================================
ps.傷感的地方在於,我國每一項被列入聯合國保護名錄的非遺,都是瀕臨消失的項目,珠算已經離我們的生活漸行漸遠(比如我就幾乎沒有學過珠算,從我身邊人的經歷來看,學習珠心算對於人的啟蒙和計算真的有非常大的幫助)。
如果說韓國申請泡菜更重要的意義在於確立民族自豪感,那我國大力申遺的意義,在我看來更重要的是警醒,要通過一件被認可的事情,來喚起咱們對這些傳統文化的熱情和珍惜。


它承載了上百年的數學運算基礎和唯一並且最有效的運算途徑 而且深入生活 廣為運用於民間 難道這還不夠嗎


因為現在,珠算已經成為一種文化意義上的手藝技能,而不是生活技能。並且正在消亡中。


先搞清楚什麼叫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都是從網上找的。

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指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申報、審批而確定的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包括口頭傳統、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和禮儀與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技能等以及與上述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遺產,它強調的是以人為核心的技藝、經驗、精神,其特點是活態流變。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實際工作中,認定的非遺的標準是由父子(家庭)、或師徒、或學堂等形式傳承三代以上,傳承時間超過100年,且要求譜系清楚、明確。

基於以上幾點,珠算的入選就不知道了。
順便說一下,基於同樣的理由,韓國的江陵端午祭、韓國泡菜入選,也不奇怪。


因為它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其他的不多說,不知道這篇文章能不能回答你

珠算,被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其工具算盤,亦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計算機」之稱。

她由籌演算法發展而來,承載著中國人的理性智慧,形成了錯綜複雜的數理世界。

籌算的表示法

「珠算」這個名字在東漢徐岳之《數術記遺》中初現,傳由東漢「算聖」劉洪發明。它繼承了春秋的籌演算法,利用算盤和口訣便可迅速運算。

珠算加法口訣中的陰陽、三焦、四象、八卦

早在西漢《戰國策》中已有籌算口訣,幾經改進後用於珠算。唐宋以後更有「算神」程大位《演算法統宗》之類的名家著錄,記錄各種珠算演算法,至明代最盛。

明版《演算法統宗》

南宋楊輝《乘除通變算寶》提出「九歸捷法」,元朝朱世傑的《算學啟蒙》將其簡化,便與現今常用的「九歸」演算法很相似了。

今天的算盤有其淵遠的發展歷史。西安半坡遺址已有珠算版示意圖出土,陝西岐山的西周早期宮室遺址也出土圓形陶丸,可算其雛形;唐宋出現算盤,至元代開始流行並傳至海外。

它的樣式初為無盤「壘瓦」;後有原始「游珠算盤」,在盤中移珠判數;之後的魯班算盤以線串珠為梁,再度規整演算法;現代算盤則是木樑,為古代樣制的傳襲。

算盤的結構

此外還有宮廷貴婦使用的戒指算盤、賬房辦公使用的大型九層算盤,還有專門應對多位數開方等運算的圓算盤,亦有拱形、八卦、階梯、寶塔型之類。

袖珍算盤(戒指算盤)

八卦式算盤

它可計算加減乘除,亦可計算土地面積和物品大小,集中反映了古人的生活需求。時至今日,許多地方還將算盤當作財富的象徵,遷居新家或節日祭祀時將其作為象徵擺放、供奉。

當珠算流傳海外,便在各國生根發芽,日、韓、馬來西亞都有源於中國的算盤文化。

在西方古希臘時期也產生過類似算盤的「溝算盤」,但在後來的發展中被印度傳入的筆算取代,遠不及中國算盤的發展之豐滿淵遠。

羅馬青銅「溝算盤」

珠算將運算與計數融為一體。當人們進入珠算的世界,就建立起一種計算的邏輯,沉浸之時可步步為營,一度抽神出來還能再回頭讀數,小小一方世界,卻溝通了物質與精神,營造了一番玄妙的數理乾坤。


珠算在加減運算上的速度要高於計算機。


珠算進入非遺名錄,主要因為珠算曾經是中國人很重要的數學計算方式,凝聚了創造者的智慧,並且代代相傳下來,至今還有很多人在使用珠算來做計算。無論珠算是否瀕危,珠算都是非遺。而列入更高級別的目錄,表明了這項非遺的巨大價值獲得更高的認可。


小學的時候學過珠算(我今年大三),但是我比較笨,沒學好,只會加法,1+2+3+4+5.....+100的那種,但是我們班裡有兩位同學很厲害,不只是珠算,心算也特別厲害,其中一個還在我們市裡的珠心算大賽得到第一名。我當時就覺得那個那個男生特別聰明,他珠算學好後,心算也特別厲害了,即使是萬位以上的加減乘除都不是問題,我是真心佩服。
我爺爺也會算盤,說起算盤頭頭是道,加減乘除的口訣特別溜(不過我都忘記了Orz),說他以前都是用算盤算賬,哪像現在還拿計算器敲來敲去的,現在用計算器算過了,還不是要用算盤再打一遍(這是我小時候聽爺爺說的,很久了,不知道現在還用不用那算盤打一遍)。
算盤是很古老的計算方法了,這是我們的智慧(普通外國人是不會理解算盤的精妙之處的)。


外公是高中數學老師,還記得小時候看他打算盤超級快比計算器快多了!前提是我小時候他已經是半身不遂多年要靠拐杖走路的狀態啊!


不了解呀, 吃過 珠海唐家灣茶果~ 的確不錯~ 其他的
國家級:
斗門水上婚嫁
三灶鶴舞
斗門裝泥魚
省級:
沙田民歌
斗門乾務飄色

市級:
前山鳳雞舞
雞山牛歌
三灶八堡歌
斗門鑼鼓櫃
斗門蓮洲地色
斗門蓮洲舞龍
白蕉客家竹板山歌
雞山中秋對歌會
一指禪推拿
花袖
醒獅
佛家拳
客家鹹菜

未見識過...


想想珠算後面支撐的產業吧,珠算培訓班,珠算考級機構,算盤製作商……


這是現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這是N年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好吧不扯那麼多。珠算申遺成功其實在於它的歷史沉澱夠深厚,應用廣泛,而且確實是國人創造力和智慧的體現。這幾點完全符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要求。
另外說句題外話,珠算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確實對傳承有一定幫助,至少更多人知道了它。但是真正容易出問題的是,申遺成功之後會有很多人打著傳承旗號進行不當開發;加上一點陰謀論:可能真會有為了傳承珠算然後搞個珠算比賽/考級然後大考擇優錄取神馬的……反正珠算班現在也蠻多的,也不算完全瞎扯。只是希望珠算不要成為下一個奧數。


在計算機沒有進入中國之前的古老年代,珠算就像現在的計算機一樣重要,我爸爸現在仍然保留著使用珠算的習慣,而且用得還不賴,即使當他擁有了計算器以後,仍是以珠算為主。而到了我們這一代人(印象中我是我們小學最後一屆學珠算的^_^),對珠算的感情僅如童年的玩具一般。我奇怪的不是珠算為什麼能進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是為什麼現在才進,我以為它早進了呢!


其實現在的心算里就有「珠心算」這一方法.通過腦子裡想想珠算的畫面來達到快速心算的目的...當然,能入非還是其根本上演算法的結構的先進性和逐漸的喪失性.你覺得乘法口訣可以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么?我覺得200年以後大家都用計算機來計算的時候估計可以.


推薦閱讀:

TAG:非物質文化遺產 | 珠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