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被人們過譽了嗎?
傳說王陽明能文能武,全能型儒生。
最近知乎上問我的挺多,王陽明當然可能過譽。
我在書攤上經常能看到曾國藩王陽明的東西,尤其這幾年王陽明特別火,他這麼火跟現在的炒作是有直接關係的。
中國的儒學思想有幾位大家,孔子被認為是儒學思想的開山鼻祖,孟子被認作是經世致用的集大成者,再往後發展有那麼幾個大家,南宋的朱熹,被認為是中國「理學」思想的開端,
王陽明是第四個儒學大家,被認為是「心學」思想的開端。
有的人很簡單地把王陽明的思想理解成「心外無物」,我們課本上說王陽明是「唯心主義」,但這些年發現「唯心主義」的影響一點不比「唯物主義」小,有的領域之內可能唯心主義還佔絕對的上風,至少是理解這個世界的一種方法。
王陽明的思想不僅僅是從大明一代影響到大清到民國,甚至東南亞,東亞,亞洲範圍之內王陽明思想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但其實孔孟影響也不差,只不過過去孔孟朱熹宣傳的比較多,王陽明宣傳的比較少,這幾年開始越來越多了,大家有了一種新鮮感,另外王陽明從「經世致用」角度來講,他是個挺了不得個人。
王陽明作為一個讀書人,本身還會打仗,人際關係處理得也非常好,就是他把他的哲學認知跟生活當中的實際問題能做有機結合,出世我能研究學問,入世可以給自己謀求利益,至少可以明哲保身。
王陽明的「會打仗」,其實就是用哲學思想來「審時度勢」的一種反映。
當初大明寧王朱宸濠造反,老巢是江西南昌,(很多朋友看過周星馳演的唐伯虎點秋香,裡邊帶著奪命書生到華太師府上去的王爺,動不動「我要發飆」的那個),這寧王朱宸濠曾把唐伯虎攏到賬下,唐伯虎發現他有可能造反,為了脫離他,裝瘋賣傻,是中國歷史上有史記載的第一個裸奔的人,寧王一看他瘋了,就讓唐伯虎回家了,由此躲過一劫。
寧王就是王陽明滅的。王陽明當時跟寧王打仗,他用了一招「圍魏救趙」,在寧王直奔南京的時候,不跟他對著干,反而襲擊他的南昌老巢,等他回來救再迎頭痛擊,一舉殲滅,王陽明用這個戰術,兩三個月就平定了寧王叛亂。
所以這個人在「經世致用」這個方面不光是學問大,哲學思想有建樹,同時人情練達,世事洞明,曾國藩不也是這樣的人嗎?不光有思想,處理事情圓滑老道,且不失理想主義,忠君愛國。
王陽明的火,雖有炒作的因素,我認為最主要還是這個時代思想開放之後,王陽明給大家帶來了新鮮感,他不同於孔孟朱,王陽明有一些很獨特的東西,看王陽明的東西是有好處的,包括對格物、致知、正心、誠意的認知,以及心外無物及核心思想--「知行合一」這一塊,值得我們今天借鑒,從而用它來指導我們的實踐工作。
所以說無論他是不是被過譽,至少王陽明是值得你讀的一個人。
倘若以「立德、立功、立言」作為評判一個人的標準,那王陽明毫無疑問的做到了,他確實是五百年來最完美的人物之一。只是,今天許多人喜歡王陽明,僅僅是因為被當年明月「忽悠」了,但本身對於王陽明的思想和學說完全不知。如果陽明先生髮現自己今天之所以廣受讚譽不是因為《傳習錄》而是因為《明朝那些事》,他老人家一定會覺得自己被過譽了。
更新一下:看到那麼多贊同有點惶恐,畢竟這個答案並未提供很多乾貨,也可能不小心讓不少同學中槍。其實,我想說明的意思是,王陽明首先是個在自身所處的環境下,儘力「做個聖賢」的人,他的努力、他的成就,是足以震鑠古今的。至於如今有點被偶像化,恐怕非其所願。我自己對於《傳習錄》的理解實際上也比較淺顯,只能算是讀過,未必能洞悉其旨,在此只是希望對陽明先生感興趣的同學,無論是通過何種渠道對其人產生了興趣,都去讀一讀他的作品,或許這樣可以對這位五百年一遇的奇才有個更全面的了解。喜歡陽明先生好多年了,也去過一些關於他的地方,走他走過的路,讀他讀過的書。嗯,有點矯情啊。不過這篇文章真的花了好多精力。
文中所有事件,均有出處。為了保證行文流暢,就沒有明確註明。朋友們讀此文,會發現沒有「天泉證道」這件事。這件事幾乎所有現在的關於先生的文章里都有記載吧。但是我覺得「四句教"在先生的觀點裡很突兀,和整本《傳習錄》不協調。我個人認為「四句教」很可能是弟子們託名偽作,所以就沒有寫下這件事兒。
會稽山陽明洞,陽明先生年輕的時候曾在此築室讀書,因此號陽明子
我叫王陽明(一口氣讀完王陽明)
我叫王守仁,奶奶叫我雲兒,我爹叫我兔崽子,朋友們叫我伯安,學生們尊稱我為陽明先生,老湛叫我老王,我家那口子叫我……不說了,不說了。
媽媽說,她懷孕14個月,才生下我。奶奶說,我出生那天晚上,她夢見我乘雲而來,所以起名雲。
也許我生來就與眾不同吧,聰明如我,深沉如我,小小年紀,從不與人語。這可急壞了我爹,「這娃兒不會是啞巴吧?」
老爹找來個會算卦的老和尚,只道是:乘雲而來,名雲,說破天機。那個年頭,算卦也是生產力,不信不行。爺爺說,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我這大孫子以後就叫王守仁吧。聽聽,諸位都聽聽,我爺爺有文化不?王守仁,王守仁,嗯,王守仁 ,500年後的你們會不會想到十三香!
好吧,這個不是重點。重點是:我說話了,不但說了,而且流利地背誦出我爺爺的文章來,我厲害不?這年我5歲。
那些年,沒有電腦,沒有手機,連個小霸王遊戲機都沒有,嘻笑打鬧,摸魚捉蝦,追逐街上的野狗,這些點滴勾勒出了我童年。強健的體魄,還需要發達的大腦來支配。哈哈,我的智商,就這麼說吧,下象棋我從來都不知道什麼是輸。我夢想著有朝一日能成為大國手!
可太祖皇帝教導我們說:遊手好閒的人才下象棋。但他老人家畢竟在孝陵躺下了,管不了我了。真正絕了我大國手的心的人,是我的母上大人。
那天,母上大人喊我回家吃飯,而我正與小夥伴在河邊殺地正酣。「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何況生死關頭!但是我錯了,低估了母親的戰鬥力。
母上大人大喊三聲,「吃與不吃飯,速速回答!吃與不吃飯,速速回答!!吃與不吃飯,速速回答!!!」這三聲,聲如洪雷,氣貫長虹。大喊一聲,曹兵嚇退,大喊兩聲,順水橫流,大喊三聲,當陽橋斷。後人有詩讚曰:當陽橋前救趙雲,嚇退曹操百萬軍。姓張名飛字翼德,萬古流芳莽撞人!
呀!串了。剛才講的是張帥哥。反正我母上大人三聲怒喊之後,我全然不知。瞬時,母上怒氣爆表,一個疾風步,閃到我面前,將棋盤掀翻,棋子紛紛落入河中,動作乾淨利落,一氣呵成。而我卻沒有覺察到母上的小宇宙,順嘴胡謅,道:象棋在手樂悠悠,苦被嚴親一旦丟。兵卒墜河皆不救,將軍溺水一起休。馬行千里隨波去,士入三川逐浪流。炮響一聲天地震,象若心頭為人揪。
那天,夕陽下,你若在餘姚,會看到這樣唯美的畫面:一小一大,沿著河岸,奔跑!喂,攝像師,請給個遠鏡頭,要全景:夕陽餘暉,河岸,兩個人的追逐。突然大人停住了身影,她脫下一隻鞋,遠遠地丟向小屁孩,畫面定格在那一瞬,童趣,母愛……那一夜,一個孩童凄慘地哀嚎聲穿過了整座餘姚城。
後來(成化十七年),我爹考上了全國公務員,成績不錯,全國第一名(狀元)。於是我跟隨他爹,也就是我爺爺去往北京。人在旅途,他鄉故知,幾個老頭豈能不喝上一壺?他們真會玩,在金山寺辦了個篝火party,把酒言歡,回憶往事,載歌載舞。
長夜漫漫,無所事事,可憐我一個小屁孩,只能孤獨地在寺內瞎溜達。「今晚的夜色好美!不如竹軒公你賦詩一首。」「啊!」爺爺張了張嘴巴,碰巧我回來看到了爺爺的尷尬,「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醉倚紗高台上月,玉簫吹徹洞龍眠。」「我勒個去,竹軒公,你不僅有個天才兒子,還有個神童孫子呀,來來,再以《弊月山房》為題賦詩一首。」「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如月,若人有眼大如天,還見山小月更闊。」「神童,神童!這孩子長大了必成大事。」
成化十九年,我在北首都-——北京上了學。北京,真大!比餘姚城還大。北京,人真多!比餘姚城人還多。我對這座城充滿了好奇,無心學習,整天嬉戲遊玩。雖然我爹對此極為不滿,但是我有他爹罩著,他也很奈何。一天,我在長安街遊玩,偶遇一神漢,那廝滿口胡言,說什麼我將來必成聖人。胡說八道,誰信啊?可是,我信!我問學堂的老師,什麼樣的人生最有意義?老師說道:「讀書,考取公務員,當大官。」「我認為不是這樣的,做人,要做聖人,這樣才有意義。」轉頭老師就把這話告訴了我爹,我爹笑著對我說:「你想當聖人嗎?」我認真地點了點頭,他不語。
三年後(成化二十二年),我畢業了,學校已經教不了我了,老師們敲鑼打鼓地歡送我畢業,我覺得這幫老師們很熱情。但是,我不可以驕傲,想當年,我爹11歲入學,他用了一年時間就畢業了,而我卻用了整整三年。畢業後,我開始了我的間隔年,匹馬出關,遊歷塞外。了解各地胡人的風土人情,畫圖記下山形地貌,打探防備胡人的辦法。途中也曾偶遇過胡人賊兵,什麼嘛,都說胡人厲害,也沒什麼啊,幾箭就被我射跑了。
那年,我十五歲,一日,我夢見了身處伏波將軍廟,夢中我賦詩一首「卷甲歸來馬伏波,早年兵法鬢毛皤。雲埋銅柱雷轟折,六字提文尚不磨」。好奇怪的夢,我查了好久的《周公解夢》也不知所以然,算了。當時,各地盜匪猖獗,我回來之後,埋首書房,洋洋洒洒幾萬字,陳述剿匪良策,請求爹爹為我上奏朝廷,最好讓我帶兵剿匪,然後建功立業,封侯拜相,迎娶諸家小姐。爹爹靜靜聽完我的話,很平靜地接過奏章,「啪!」一巴掌呼我臉上了,「小兔崽子,你要瘋嗎?」我捂著我的臉,陷入了沉沉的思考中:爹爹好歹也是讀書人,難道他不知道從遺傳學上講,這樣罵我不好嗎?
餘姚瑞雲樓,陽明先生出生的地方,陽明先生生於成化八年九月三十日
(弘治二年)我爹怕我再鬧出什麼幺蛾子,給我找了一個老師,不是,是四個,三個叔叔,一個姑父,一共四個。四個人啊,四位老師,一個學生。我白天跟著他們學習,晚上加班加點自學成才,第二天給他們講習我的見解。他們四位見我天資聰穎,如同天神下凡,常常嘆息自愧不如。後來不知怎麼弄得,露餡了,他們覺得我故意給他們難堪,面子過不去嘍,怪我咯!哥幾個興師動眾地向我來問罪,在他們尚未開口之時,我先聲奪人,「從前不懂事,現在我知道錯了。這次我是真的真的要一心求聖了,不再調皮了。我曾聽婁一齋(婁諒)先生,說過『聖人必可學而至。』我要在做聖人這條道上一直走到黑。」
(弘治五年)天道酬勤,每一個經歷高考的人,對這四個字都是有感覺的。沒錯!梅花香自苦寒來,不經歷一番寒徹骨,如何能得老寒腿?經過刻苦的學習,我順利地考上了省公務員(舉人)。期間,我認識了兩個小夥伴,孫燧、胡世寧,我們一起考上了省公務員,那年考場上還出現了一件怪事。半夜,突現兩個綠衣服的巨人,自言自語「三人好辦事。」然後就不見了。後來在「大事件」中,胡發其奸,孫死其難,我平之。
再接再厲,明年再考個全國公務員。第二年,全國公務員考試,落榜。老爹的那些朋友們紛紛前來勸慰我。國務院李總理(李東陽)笑著對我說,「這次不中,下次必中狀元,來寫一篇《狀元賦》」。寫就寫,who怕who?我投筆立就,驚呆了老爹的小夥伴們。事後,我聽到有些人在背後議論紛紛「這小子如果考中公務員,肯定目中無人。」
六年後,我終於考上了全國公務員。這期間,你們肯定認為我發奮讀書,日夜鑽研八股文,想著有朝一日逆襲成功,然後在那些嘲笑我的人面前使勁嘚瑟一下。那你們可就想錯了。六年中,我在遊山玩水,吟詩作對,好不快活。對了,我還在龍泉山寺搞了一個社團。期間,我刻苦鑽研兵法,因為我覺得我國武舉公務員考試製度有些問題,它只能考出騎射搏擊之士,不能培養韜略統御之才,就是選出來的主一般都是四肢發達,頭腦簡單,於是我開始留情武事,鑽研兵法。對了,我這屆的同學有喬宇、汪俊、李夢陽、何景明、顧璘、徐禎卿。其中這個顧璘很有意思,他巡撫湖廣期間,有一次公務員考試,考生中有一個13歲的小秀才,文章寫的很好,判卷老師極力推薦。「圖樣圖森破,還是不要錄取他了。」事後,顧璘將小秀才留在家中吃晚飯,還將自己的腰帶送給了他,「你將來是要帶玉帶的,這條腰帶給你留個念想。」並且叫出自己的兒子拜見小秀才,「這是荊州張秀才,我哥們,將來他進了中央政治局後,你可以去拜見他,念你是故人的兒子,他會照顧你的。」那個小秀才叫張居正。
嘿嘿,我是公務員了,朝廷派我督造威寧伯的墳墓,這是我當官以來的第一件差事,我很認真地完成了。事後,威寧伯的家人給我紅包,以表謝意,我笑著擺擺手,「no!no!no!」。他們將威寧伯生前所佩之劍贈送於我,我欣然接受。不要說我不要臉,這是因為,因為什麼……對了,我曾經做夢:威寧伯贈送我佩劍,如今此景正與夢境相符。
日子久了,我發現公務員的生活很無聊,今日的我能看到十年後的我,每天,上班,喝茶,聊天,看看時間差不多了,走人。我不能這樣蹉跎時光,辜負了大好青春。(弘治十五年)我告病歸鄉,在會稽山陽明洞築室讀書,發憤圖強,爭取早日做個神仙。由於這個緣故,大家開始叫我王陽明。哈哈,子承父業嗎?我爹曾經在龍泉山讀書,so大家都叫他王龍泉。「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深山讀書修道,終究不能改變世界。我們要實事求是,知行合一,經過這一年的思考,我決定還是入世,塵世有啥不好?塵世美啊!我不僅自己活明白了,我還渡了個人。
聽說南屏虎跑寺有一個老和尚坐關三年,不看也不說。我決定瞧上一瞧。「這和尚終日口巴巴說甚麼,終日眼巴巴看甚麼?」我這一聲斷喝,嚇老和尚一激靈,「想媽媽嗎?(有母在?想念否?)」「怎麼不想?」「想!還不趕快回家,天天在這瞎坐著幹啥?」隨後我給他講人之初,性本善,愛親侍母是人之本性。老和尚哭著對我說,「聽君一席話,勝過三年瞎坐禪。」第二天,我向人打聽老和尚怎麼樣了,「老和尚還俗了」。那人叫我不要再去虎跑寺了,人家主持恨死我了,好好的一位大師被我忽悠跑了。
弘治十八年,在京師,我遇見了老湛(湛若水)。「我們好像在哪兒見過?」也許餘姚城內,也許西子湖畔,也許在北京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和老湛一見如故,惺惺相惜。每天都有說不完的話,共立誓言:要為聖學事業奮鬥終生!其實,我覺得老湛名字起的好,湛若水,號甘泉子。湛若水,湛甘泉,真好聽,而且姓和名字也很搭耶。
玩易窩,裡面很潮,洞壁滴水,陽明先生曾在這裡鑽研《周易》,據說陽明先生就是在這裡頓悟的
(正德元年)武宗初政,太監劉瑾弄權,南京科道戴銑、博彥徽等上書彈劾死太監,忤旨,下詔獄。我寫了一篇自認為文采奕奕,既能拍皇帝馬屁,又能營救戴銑等人的好文章上奏朝廷。結果:顯然,被扔進了錦衣衛的詔獄裡,最後挨了四十大板,貶謫龍場招待當所長所兼任郵局局長(龍場驛驛丞),也不算太慘,好歹也是一把手。
(正德二年)我赴龍場途中,路過錢塘,劉瑾派遣的人一直尾隨於我,我怕遭遇不測,假裝投江而死。隨後我搭坐商船游舟山,不幸偶遇大風浪,一天夜裡來到了福建境內,登船上岸,夜遊武夷山,扣一寺廟門,想借宿一晚,不料,那個禿驢竟不留我。沒辦法,找了個破廟,將就一宿。夜裡,廟外有老虎在唱歌,嗯,唱得雖然不咋地,不過有得聽,總比沒有強。
第二天那個禿驢來到破廟,看我沒死,竟嚇得一哆嗦,隨後,禿驢兩眼放光,猥瑣地盯著我,我下意識地緊了緊衣服。果然,和我想的一樣,那廝衝過來了!他牽著我的手,跑向了他的寺廟。
原來這個破廟是個虎穴,老和尚認為我必將葬身虎口,前來收拾收拾我的包裹,看看有沒有值錢的東西,卻見我安然無恙,認為我是個奇人。
「哎呦,撞死我了。」破門而入的瞬間,迎面撞到一人,我穩了穩身子,看著那人,怎麼如此面熟?
「哈哈,不認識我了?二十年前,鐵柱宮,分別之時,我曾言『二十年後再相見!』」。
「原來是你這個老鬼,害的我洞房都錯過了。」二十年前,我十七歲,十七歲的花季,我奉家父的命令,去南昌迎娶諸家小姐。新婚那天,拜完堂,我看時日尚早,就溜達溜達,不知不覺走到了鐵柱宮,遇到了這個老鬼,他在講養生的知識……
太陽落山了。
太陽升起來了
「哎呦,我還有事,洞個房先。」我一路小跑,跑回老丈人家。大家蜂擁將我拿住,是拿住啊。我家那口子還在哭哭啼啼,以為我新婚之夜就把她甩了,逃回老家去了。害的我解釋了老半天,大家才明白怎麼回事。不過,直到現在,我家那口子一想起這事,我就得去睡地鋪。
沒想到在這裡又遇到了這廝,真是冤家路窄,「這次絕對不能放過你了,一定得好好給我講講養生,要講個痛快。」
正德三年,春,到龍場。龍場,偏僻之地,荒野之地,蠻夷之地。交接那晚上,前輩告訴我,這裡的人說話,我們聽不懂,嗯,這個我知道。我們能聽懂說話的人,盡量不要和他們說話。為啥?他們大多是躲避官府的在逃犯,這個我剛知道。
好吧,這一切都是我自己作的。我認了,但是我想不通啊。孤獨,孤獨能使人成長,我自己尋覓了一個山洞,獨自一人住進去了。
白天,研究《周易》。
夜晚,思考……反正我很閑,真的很閑,招待所沒客人,郵局沒信件。
周而復始。
終於,一個電閃雷鳴的夜晚,我想明白了。
史書上叫「龍場悟道」。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劈柴,喂馬,辦學堂。
貫徹一個宗旨:為人民服務!
「只要我們密切聯繫群眾,深入地做群眾工作,把道理向群眾講講清楚,一心一意為群眾謀福利,就能得到群眾的同情和諒解,就能得到群眾的擁護和支持,再大的困難也能夠克服!」
當地人很感激我,為我尋了一個光線更好,更明亮,更寬敞的山洞。那個山洞本來叫「東洞」,由於我的緣故,大家都叫陽明洞,後來老百姓又為我建了書房,「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我叫它「何陋軒」。
現在,我依然清楚的記得那一天,正德四年,秋月,三日,有一個老公務員從京城來,帶一個兒子,一個僕人,去遠方赴任,路過龍場,投宿土苗家。我從籬落間望見,想要打聽一下京城的事情,當時陰雨昏黑,未成。第二天,派人詢問,可惜人家走了。
臨近中午時分,有人從蜈蚣坡來,說坡下死一人,旁邊兩人哀切地哭著。我向他打聽情形,知道老公務員死了。傍晚,又有人從蜈蚣坡來,說坡下死了兩個人,詢問了一下情況,明白他的兒子又死了,第二日清早,有人說坡下死三人。
我對著身邊的兩個小童說,我們去埋了他們吧。兩個小童一個勁兒地搖頭,「他們三人好像咱們三個啊!」兩個人默然,找來鐵鍬,欣然請往。
我們起了三座墳,又拿來雞鴨祭奠他們,不覺淚下:我餘姚王守仁,我因為犯了錯誤,流放至此。而你是何人?你又為何至此,那天我見你的打扮,俸祿不過五斗米之多,你率領妻子勞作田園,五斗米還沒有嗎?既然你不願躬耕田野,想一心為人民服務,那何不欣然前往。那天我卻見你愁眉苦臉。看你上了年歲,此地偏僻,多瘴氣。我知道你活不了多久,但沒想到你死了,你還連累你兒子和你僕人。唉!我流放至此,每天都開開心心的,不曾有半點悲傷,沒想到今天卻為你流淚。
好了,不哭了,我為你唱首歌,「我是一隻小小鳥,想要飛呀卻飛也飛不高……」「如果有一天,我死了,請把我埋在這裡,那時候請你們一定要迎接我,我們一起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就算我有幸活著回到中土,請你們不要悲傷,這裡有猿猴陪你們玩耍,有麋鹿供你們騎乘,再不濟,你看看你們周圍的孤墳,他們都是中土人士,你們一定會成為朋友的。」
一年後,我升任廬陵縣知縣,此後我官運亨通,一路高升。各地的學生陸陸續續來追隨我,閑暇時間,我帶著他們縱情山水,櫛風沐雨,興之所至,席地而坐,就地講學,很有孔聖人的感覺。
最高興的事,是我終於和老湛在一起工作了。可惜,好景不長,正德六年,老湛要出使安南,臨別那晚上,我們說了好些話,我送了他一程又一程,最終他還是走了。那一別,我們什麼也沒說,面帶著微笑,用力地揮著手,望著他漸遠的背影,心裡只能默默地祝福,祝福他一路順風。記得那次我為了躲避劉瑾追殺,假裝投湖自殺。眾人都傳我死了,只有老湛明白我的計謀(此佯狂避世也),他在日記里還寫下「佯狂欲浮海,說夢痴人前」的詩句,那時我正好也寫下了「海上曾為滄水使,山中又拜武夷君。」看看,我們多麼稀有靈犀。
龍場陽明洞,本名東洞,陽明先生有玩易窩遷居此洞後,更名「陽明小洞天」。陽明先生在此創辦龍崗書院。洞內外石壁遍布歷代學者書題的摩崖和碑刻,洞左右聳立兩顆古柏,名「文成柏」,為陽明先生親手所植
我官越做越大,正德十一年,我升任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巡撫南、贛、汀、漳等處。聽說是國防部長兼軍委副主席(兵部尚書),特意舉薦的我。呵呵,這個老東西。你們都以為我不知道嗎,我這幾年步步高升,肯定背後有人『搗鬼』,沒錯,就是這個老鬼,王瓊。不過老鬼可夠意思,巡撫這些地方。我給大家說道說道這些都是什麼地方,這些地方四省交界,多山區,向來是匪盜聚集地,我先前的那幾位前輩因為頭疼的匪患都借故調離了。
好了不說了,我得趕緊去剿匪去。前前後後,沒日沒夜地忙活了三個月,終於平息了匪患。先前我赴任之時,有人說,我此行必立事功!不錯喲,讓他言中了,什麼,你們認為這個剿匪沒什麼嘛,三個月就平息了,規模肯定不大。那我就和你們說道說道吧,這地方的匪患已經三十多年了,歷次圍剿都沒有成功,我用了三個月。舉個例子吧,很多年,很多年,很多年以後,這地方還將上演圍剿和反圍剿的大戲,而且也是三十多年,不過最後被反圍剿了。
匪患即平,我上書王瓊大人,要權,權利太小了,伸展不開,匪患雖平,但是這個地方是匪患的肥沃土壤,保不齊哪天又來一茬。好!他改授我提督南、贛、汀、漳軍務,給旗牌,便宜行事。好嘞,要的就是這些,我在此地行十家牌法,發動群眾,群眾的力量是無窮的。十家牌法?聽不懂?好吧,換個名字,保甲制度?不懂?民兵制度總該知道了吧!
接下來的日子,我成了救火隊員,在南方四處奔波,平亂、剿匪。常年不得回家,甚是想念。又久不得書信,心切懸懸,偶爾有鄉人來,略問消息,得知奶奶、老爹起居萬安,才稍稍寬慰些許。記得有一次回家省親,見父親書房懸掛一副對聯「看兒曹整頓乾坤,任老子婆娑風月」,看完的那瞬間我早已淚流不止,唉,矯情了。
正德十四年,我已經多次上疏回家省親,每次都不準,我與學生們商量棄官逃回家。他們說我「著了相」。可是,這相怎能不著?近來聽說奶奶的身體越來越不好,我決定上疏致仕。疏入,又不允。沒辦法,只能向王瓊那個老鬼求求情了:如今匪患一波還未平息,一波又來侵襲,猶如太平洋的潮水,何日能全部平息?況近來我奶奶病危,奶奶自我打小最疼我了,得知她病重,我日夜痛苦,方寸已亂,無心剿匪,請您改派別人,讓我全須全尾地回去吧,求您了!
「福州有三衛軍人叛亂,你去擺平,事後我准你回家省親。」
媽的!幹完這一票,再不準,老子就撂挑子。
我前往福州,六月十五,路過豐城,遠遠的就望見了知縣顧佖在迎候我。沒想到,這小子這麼會拍馬屁。「不好了,大人」顧佖滿頭大汗的跑過來,「寧王朱宸濠反了!」「我勒個去!」早知道那小子圖謀不軌,沒想到現在他真的反了,這不影響我回家的進程嗎?不行,速度擺平。
寧王世代有異志,到了朱宸濠這輩尤甚。他籠絡江西各地官員,招賢納士,勾結匪盜,交通朝廷權貴,恢復藩王護衛。這次突然造反,其實是個烏龍。朱宸濠暗地裡的動作,朝廷早有察覺,高層們開會商量,要撤了他護衛,給他來點顏色,命駙馬袁泰去辦理。誰知寧王在京城的細作不專業,沒搞明白,快馬加鞭的趕過來,說朝廷要做掉他。聽了這消息,朱宸濠想起了蔡震(明英宗的女婿)擒荊州藩王的故事,再一想舊制有規定,幹掉宗室的活兒一般都讓駙馬乾。沒跑了,「朱厚照要幹掉我,那我先下手為強。」那日,朱宸濠正好過生日宴請江西官員。
宴會後,秘密請來劉養正,李士實商量對策。劉養正是個舉人,李士實是個致仕侍郎。話說朱宸濠也蓄謀已久了,怎麼謀士才這兩個?沒辦法,造反有風險,起義需謹慎。有本事的人都去參加科舉了,誰願意做這個風投。其實寧王先前也拉攏過一個大才子的,聽說此人風流倜儻,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叫什麼伯虎?後來不知怎麼的,瘋掉了,天天光著屁股遛鳥玩。
劉養正獻策,明早官員答謝王爺宴請,可以舉事。那天夜裡,朱宸濠派賊將凌十一、閔念四調集大軍,看看這賊將的名字,很豪傑,和太祖皇帝那個時代有一拼(朱元璋,朱重八;張士誠,張九四)。待到天明。百官來答謝,朱宸濠登上高台,激情四射,滿天口水,熱情洋溢地發表了I have a dream——一個皇帝夢,然後振臂一呼,沒人搭理。「難道你們不知道大義嗎?朱厚照昏庸,太后有密旨,令我起兵監國,你們願意跟著我干不?」「天無二日,民無二主,此是大義,其他的我都不知道,你個反賊,嘚瑟啥?」都御史孫燧大義凜然盯著朱宸濠。「拉出去,砍了。」按察司副使許逵跳了出來,「朱宸濠,你個反賊,孫大人乃朝廷命官,你敢砍他,你個鱉孫。」……
聽到這消息,我連忙徵用一條漁船返回吉安,可是,那個漁夫不鳥我。「大人,現在南風正急,船走不動。」幸好早年我學過奇門遁甲,看我施法,「天若哀憫生靈,許我匡扶社稷,願即反風。」一會兒,風停,北風起。「大人,我還是不想走。萬一寧王追來怎麼辦, 我這條小破船肯定跑不了,到時候我也得掛啊,」,我一劍削了他耳朵,「走不走?」「走!」途中我擔心朱宸濠趁勢攻取南京,中分天下。為了爭取時間,我派謀士雷濟等四處造謠:明面上說兩廣有48萬大軍來江西公幹,暗地裡卻說,朝廷其實早就知道朱宸濠要造反,那48萬人其實是來抓拿朱宸濠的。
朱宸濠不算太傻,聯想了一下。48萬大軍,公款旅遊嗎?肯定是來抓我的,他信了(遲疑未動)。
我順利到了吉安,知府伍文定率領全城軍民夾道歡迎我,那場面是相當的熱鬧。我召來眾人商量對策:上疏朝廷告知朱宸濠謀反,傳檄四方,揭露朱宸濠罪行,叫各郡縣速來勤王。為了爭取時間,我故伎重演,造謠:許泰、卻用分領邊軍四萬,從鳳陽陸路趕來;劉暉、桂勇分領京邊官軍四萬,從徐州、淮水趕來;王守仁領兵兩萬,楊旦領兵八萬,陳金等領兵六萬,分道趕來,夾攻南昌。再來一個反間計:我令細作懷有劉養正、李士實內應書,凌十一、閔念四投降書,故意讓朱宸濠擒獲。朱宸濠果然又信了,到了七月三日,他才鬧明白怎麼回事。
不過,這老小子動作也夠麻溜的,迅速集結大軍,攻取了南康、九江兩城,向著南京的大門安慶進犯。
此時,我的援軍也到了,他們是吉安知府伍文定、通判談儲、推官王暐和臨江知府戴德孺、袁州知府徐璉、贛州知府邢珣、瑞州通判胡堯元、童琦、南安推官徐文英、贛州都指揮余恩、新淦知縣李美、泰和知縣李楫、寧都知縣王天與、萬安知縣黃冕。
何陋軒是陽明先生住陽明洞時,當地民眾幫助修建的一間茅草房。陽明先生根據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之意取名何陋軒,是陽明洞的最早建築。原建築在明代後期已經坍塌,現存建築為清道光年間所建。
看看名單,大家覺得都是一幫兒小屁官吧。可是,正是這幫小官員,在國難當頭,不計個人生死,勇赴國難。再看看朝廷那幫大員們,國難當頭,惶恐不知所措,甚至勾結叛黨。
我們在樟樹這個地方,舉行了隆重的誓師大會,會後每人擦拳摩掌,鬥志昂揚,積極發言,獻計獻策。
「我認為咱們現在馬上前往安慶救援,安慶是南都的大門,安慶淪陷,南京就危險了,到時候後果不堪設想。」
「嗯,我也同意火速支援安慶。」
「大家都同意救援安慶嗎?」我目光掃了一下所有人,「同意!」「好,那我們即日進攻南昌!」
「南昌?」「大人?」
「嗯,南昌,不要懷疑自己的耳朵。安慶城防堅固,我相信那裡的守軍堅持個把月應該沒問題。如果我們救援安慶的話,安康、九江的叛軍會趁機騷擾的我們的補給線,後勤供不上,前後臨敵,軍心必亂,那時後果不堪設想。相反我們攻打南昌則好處多多。兵法雲「避實擊虛」,敵人主力在安慶且兵鋒正銳,,而南昌守備空虛,易於攻取;兵法有說「攻其所必救」,南昌乃朱宸濠巢穴所在,攻陷南昌,他必回軍重新奪取,到時候我們以逸待勞,用虎狼之師對陣疲憊之敵。」
「大人,朱宸濠如果不回軍,繼續攻打安慶呢?」
「他不敢,更不會的,他絕對短時間攻陷不了安慶,等咱們攻下南昌,他若不回軍,將腹背受敵。」
情況正如我所料,南昌守備空虛,我們很容易的攻下南昌。
「眾將聽令:伍文定、邢珣、戴德孺、徐璉各領兵五百,分道兵進,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余恩以四百兵往來湖上做誘餌;其餘各官分領百人設伏,等候伍文定等圍殲朱宸濠。」
「大人,您先前不是說讓我們以逸待勞嗎?」
「此一時,彼一時。我派的細作回報,朱宸濠放棄安慶,正回軍南昌。叛軍多半匪盜,未經過大戰,全憑朱宸濠封爵金銀之賞,激起一時勇氣。如今他們進不能取安慶,退不能回南昌,士氣已喪。這時出奇攻惰,一擊就潰。」……
我坐鎮後方,集眾學生到府衙,與之講學。戰況如我先前所料,伍文定正兵朱宸濠,隨後佯北,敵軍毫無紀律,貪功冒進,前後不濟。邢珣繞敵後,戴德孺、徐璉夾擊兩翼,隨後眾軍合圍。敵軍大潰,退守八字腦。
朱宸濠重賞賊軍並且調南康、九江守軍,與我們在八字腦決戰。
「報——報大人,曹操率領83萬大軍,要與您會獵於江東。」又跳戲了,不是這個。
「報——報大人,前方戰事正酣,賊軍異常兇猛,伍知府親自督戰,立於炮台之間,鬍子都被炮火燒著了。」
聽到這個消息,大家面露恐懼之色,「剛才聞聽敵軍小卻,此乃兵家常事,大家不要介意。那個,我講到哪裡了?哦!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之所以是『親』而不是朱子(朱熹)所說的『新』……」
「報——報大人,反賊朱宸濠已擒!」「好!叫伍知府清理戰場,救治傷員,隨後將記功勞薄呈上。」
聽聞勝利,大家喜形於色,「剛才大家都聽見了朱宸濠已被擒住,想必不是假的,但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讓我們為前線死亡的將士們默哀三分鐘吧……好了,我們繼續,群眾的力量的是無窮的,我們要親近百姓……」
「那個……」
「有什麼問題嗎?站起來說,不要在下面嘀咕。」
「先生,您的書拿反了.」一個學生怯怯地說道。
獻俘儀式那天,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三軍嚴陣以待。朱宸濠囚車入城,軍民歡呼,他強顏歡笑,「這是我家事,大家何必如此興師動眾。」我縱馬先前,見到我,他詫異良久,「先生,我願盡削護衛,降為庶民,可以嗎?」「有國法在!」朱宸濠低頭自語:「婁妃,賢妃也!自始至終一直勸我不要謀反,可惜我沒聽她的話,她投湖自盡了,希望先生能好好安葬她。」
「婁妃?是婁一齋(婁諒)先生的女兒嗎?」
朱宸濠點頭不語。
朱宸濠之變結束了,我以為我可以回家省親了,然而事情遠遠沒有我的那麼簡單,更大的危險在等著我。捷報,疏入,未發。武宗要御駕親征,扯什麼?朱宸濠都被抓住了,他還御駕親征?
接下來的日子,朝廷每天都回來一些莫名其妙的的高官找我要俘虜朱宸濠。這不又來一位。
「大人,有一位錦衣衛千戶從京城來,您看,是否出迎一下」
「千戶,迎接他媽的。我兒子都是千戶。」(正德十三年,由於王陽明平匪患的功勞,朝廷封賞他蔭子錦衣衛,世襲百戶,後升本衛副千戶。)
「大人您還是迎接他一下吧。」
「不,絕對不去。」
「那大人,就算您不去,你看我們是不是需要意思意思?」
「哦!那好吧,給他五兩銀子。」
「五兩?」
「嗯!」
……
事出我所料,那錦衣衛居然是個清官,沒有接受我的意思,我很欣慰。第二天他找我辭行。我拉著他的手感嘆。想當年,我在貴單位錦衣衛詔獄時,從沒有見過他這樣的輕財重義的人,昨天的我簡直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慚愧啊。「我別無所長,就會寫幾個字,他日定向朝廷上疏讓天下人知道錦衣衛這衙門裡還有您高風亮節,出淤泥不染的盛世白蓮花。」
唉,聽說皇帝已經到揚州了,希望他在那邊多吃幾頓炒飯,晚些時日,最好別來了。江西連年匪患,如今又遭受朱宸濠之變,皇帝要是再來江西折騰一番,這裡的老百姓怎麼活啊。
南昌陽明公園先生的雕像,一手詩書,一手劍,崇文尚武。
威武副將軍許泰,提督軍務太監張忠率領大軍前來平叛,那時我早已平叛了宸濠之亂,他們故意隱匿捷報,向我所要朱宸濠,我不給。
我連夜趕往錢塘,將朱宸濠交給了太監張永,不要問我為啥給他,因為他是個好太監。他和楊一清合謀剷除劉瑾,天下稱頌。張永很詫異,驚訝我怎麼會將如此大功勞讓給他。我別無他求,只讓他勸說皇帝不要來江西了,就在南都御駕親征,抓朱宸濠好了。
「就這些?」
「就這些,如果您能讓我回家省葬就更好了。」
我最終還是沒有見到奶奶最後一面。
這兩個壞小子見我把朱宸濠給了張永,很無奈,沒辦法,張永比他倆官大。於是兩人一合計上疏威武大將軍,說我本來和朱宸濠勾結,見天兵到來,內心恐懼,便趁機擒拿朱宸濠,冒領天大之功。幸好,有張永在大將軍旁說我好話。
一計不成,又一計,許泰、張忠上奏大將軍說我要割據江西,起兵謀反。請求皇帝試我一試,詔我前去見駕,如果不來,必割據江西謀反。接到詔書我快馬加鞭前去見駕。對於我的行為,張忠、許泰大吃一驚。先前他們曾多次用大將軍的名義召我,我都不曾應詔。
呵呵,咱朝中有人。
可我還是低估了他們的力量,我被擋在了蕪湖,沒辦法,我跑到了九華山上,每天看日出日落,賞花開花謝。在一個晴朗的午後,我躺在草坪上看天上的雲,天上的雲就像小時候的棉花糖,我想吃。「我要是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多好。」
在九華山的日子很爽,好時光過得總是很快。皇帝派人來九華山查看,得知了真相,讓我回江西。
等我回到南昌,那裡駐進來了許泰、張忠的北軍。這幫當兵的閑的沒事幹,每天坐在我門前罵大街。唉,罵去吧,聽狗叫,難道還不敢走夜路了?看著他們一個個罵得口乾舌燥,我派人送水
,病了,我送葯,死了,我送棺材。
冬至節近,城中百姓祭奠親人。那時新經宸濠之亂,城中百姓親人多有戰死,每到夜晚哭聲不絕,隨處可見燒紙火堆,北軍見此情此景,無人不思家,哭求張忠、許泰回軍。
張忠、許泰兩個壞人,臨走之際,還想給我個難堪,列軍校場,要我演示一下射箭!欺負我是個書生嗎?「你道本部院是個書生,本部院卻是朝廷的將首」這個梗你們兩個壞人沒聽過嗎?哦,我忘了,這個梗要在你們之後好多年才出現呢。好吧,這個不提了,那我也納悶啊,難道你們不知道我十五歲的時候就敢騎射塞外嗎?
三發三中,每一中,北軍在旁轟然,鼓掌叫好,這兩個壞小子,灰溜溜地走了。
我用了三十五天平叛宸濠之亂,可是它的後續卻歷時兩年,各種流言蜚語,各種陰謀,明謀的陷害,現在終於結束了,朝廷封賞了我50兩銀子。先前,朱宸濠拉攏在江西的官員,曾經派人拜訪過我,我派學生冀元亨去答謝,順便勸說一下朱宸濠,當這傻小子津津有味地給朱宸濠講學時,朱宸濠那傻叉竟然突然大笑,道:「你個傻B!」(人痴乃至此耶!)元亨當場翻臉走人。
沒想這種事,竟遭一些吃人飯不幹人事的人陷害,說冀元亨勾結朱宸濠,可惜這傻小子了,到了監獄還給獄友講學。那時候,他全家被緝,當逮捕他家人時,他妻子和兩個女兒毫無懼色,大義凜然道:「我丈夫平時尊師講學,能犯什麼錯?」手裡仍然還在織毛衣(手治麻枲不輟)。閑暇時,讀書唱歌。等到真相大白,獄卒放她們出來的時候,她卻說:「沒看到我老公,我不走。」司法官員的老婆們相繼請她去家裡做客,她全部婉言謝絕。後來,有人打掃了一間乾淨屋子,請她過去,她仍然穿著囚服談定地織毛衣(就視,則囚服不釋麻枲)。
「您說說您丈夫的學問吧?」
「我丈夫的學問怎能出自我一老娘們的口中?」(吾夫之學不出閨門袵席間)
冀元亨還是走了,他出獄後五天就走了,在獄中,不論人家如何行刑拷打他,他也沒有說過我一句壞話。
武宗皇帝回到北京後,不久便駕崩了。武宗這一生特立獨行,個性一輩子,北京古老了,宣府是他的「家裡」;皇宮住膩了,他住「豹房」;皇帝做厭了,他做「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後軍都督府太師鎮國公朱壽」,(看看這個霸氣的官職,威武大將軍,將軍的稱號;總兵,明朝武將的最高官;太師,文臣的最高榮譽,「朱壽」應該是明朝第一個活著得到太師稱號的人;後軍都督府,明朝的五軍都督府的將軍負責領兵打仗;鎮國公,明朝非軍功不得封爵,爵位分三等公、侯、伯,生封公,死封王,位極人臣,朱壽的軍功應該很大。)太子沒有,東宮不要,他有無數的乾兒子,把積慶坊、鳴玉坊毀了,改建義子府;北邊和蒙古小王子干過架,南邊擒過朱宸濠。
正德十六年,新皇登基,他大大地賞賜於我,封我新建伯爵,奉天翊衛推誠宣力守正文臣(這是什麼官?榮譽稱號?),特進光祿大夫、柱國,還兼兩京兵部尚書,照舊參贊軍務,歲支祿米一千石,三代並妻一體追封,子孫世世承襲。我爺爺,我太爺爺,因為我老爸的緣故獲贈禮部右侍郎,如今我太爺爺,我爺爺,我爸爸因為我的緣故成了伯爵大人,怎麼樣,夠不夠我臭屁的。
我也終於如願回到了家鄉。聖旨到那天,正好我父親的誕辰,親朋好友都在,我捧酒為父親祝壽,父親正色道:「當時宸濠之變,所有人都認為你死了,但你沒死,所有人都認為這件事難以平叛,但是平了。這是你一介書生能辦到的事情嗎?這是祖宗保佑,朝廷威德!這之後流言四起,誣陷你的事件一件接一件,前前後後兩年。但是你還活著,這是你一介書生能辦到的事情嗎?這是聖主英明,才使你我父子重聚一堂。」
父親老淚橫流,「如今國是已定,我父子已經榮耀到了極致。古人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我老了,只希望我父子平安無事,你不要驕傲,功成而毀名者比比皆是,你要切記盈滿之戒。」隨後將酒一飲而盡。
「大人之教,兒日夜切記於心。」
我重重磕下頭,當時,不要說淚水,連鼻涕泡出來了。
王陽明故居,新建伯的牌坊
部、院的大官我全當了,可是我一天也沒有在部、院上過班,每次新皇召我如京,都被內閣以各種原因阻擋,而且這兩年我也知道內閣首輔大人人曾多次「關照」過我。
在這裡,我先介紹一下本朝的故事。太祖皇帝因為胡維庸案,廢除中書省,不再設丞相。直接對六部負責。六部中的吏部和兵部的尚書就相當於宰相了,由於皇帝高度集中權利,個人精力有限,無暇處理這麼多事,他就專門設立一個顧問機構——內閣。內閣大學士負責把意見寫在奏章上,稱為「票擬」。內閣大學士的官階很低,所以他們一般兼任禮部尚書、吏部侍郎等職。內廷中,如果皇帝懶,他會找來司禮監秉筆太監「批准奏章」,稱為「批紅」,最後掌印太監一蓋章就齊活了。同時司禮監二號或者三號人物(秉筆太監一般有五六個)提督東廠。所以說遇到個懶皇帝,司禮監的權利是很大的,但那畢竟是內廷。
真正行政意義上的獨相,譬如景泰年間的兵部尚書于謙,萬曆年間的內閣首輔張居正是少見的,中樞大多時候是二元制,兩者不存在從屬關係。內閣首輔和吏部尚書、兵部尚書更多的時候是相互摩擦,相互妥協,協調辦事。如果真要一刀切,分出個誰官大誰官小,那就以明世宗為界。在「大禮議」中,張孚敬(原名張璁)使明世宗(朱厚熜)的爸爸成為了明世宗的爸爸,世宗很感激他。後來張孚敬官至內閣首輔,世宗皇帝將他的班位提至尚書之前。不過張孚敬確實很會來事的,他原名叫張璁,不必避世宗名字諱的,但他請求避諱,讓世宗重新給他起一個名字。
不過自從明世宗起,內閣確實出來過很多牛B的首輔,張孚敬,夏言,嚴嵩,徐階,高拱,張居正。順便提一下在隆慶年間,高拱不但是內閣首輔,還兼任吏部尚書。這裡的兼任不是掛名,而是實打實的在吏部上班,半天吏部,半天內閣。壞了,超綱了,這些話不應該我說的。
先前我平叛宸濠之變時,兵部尚書王瓊那老鬼,事前早已為謀,授予旗牌,叫我便宜行事,所以每次我上疏,都將功勞歸於兵部,惹得首輔大人不高興了,暗中總是針對我,阻止我進入中樞機關,打壓我們一起平叛的人,甚至還篡改記功冊。
「冊中所載,可見之功,如果沒有帳下將士用命,怎麼會有偽兵檄,阻止朱宸濠前進,怎麼會有偽書信反間,離間朱宸濠心腹,怎麼會有硝煙戰場,填於溝壑之人,怎麼會有忠義之士,慘死於獄中。正是將士們用命,才成此大功,而且很多功勞,冊中未能盡載。可如今冊中之功,裁之又裁,減之又減,這樣如何鼓勵那些忠義之士?臣一人不敢貪如此天大之功,請皇上收回我的爵位。」
疏入。媽的,不搭理我。
正德十六年完,新皇改元嘉靖。嘉靖,好巧啊!平息宸濠之變後,我曾經勒石記功,結尾寫到「嘉靖我邦國」。
今年,父親的身體已經大不如從前了,好不容易挨到二月。那天,朝廷追封太爺爺、爺爺、父親為新建伯的使者,侯在門在,父親容光煥發,授爵儀式剛剛結束,父親含笑瞑目而逝。
根據越地風俗,要大辦老人喪事,風風光光,以顯家世富貴。我覺得沒必要鋪張浪費,一切從簡,孝子們吃些素食即可,當然高年遠客不必從孝子,我為他們準備了肉食。老湛前來弔孝,見有肉食,默默不樂,後來專門寫信責罵於我。
忙完父親的後事,我決定再上疏朝廷,「先前宸濠之變,聲勢浩大。千里之外,無人不震驚失措,何況江西諸郡?臣以逆旅孤身,發檄勤王,而未受巡撫之命,各官員又不是我的下屬,他們又沒有接到討賊的旨意,卻不畏生死,沒有以沒有接到旨意,或者保守本縣為理由拒絕我。而是聽到我的調遣,感激奮勵,挺身而出。他們如果沒有忠君愛國之志,誰肯冒著生命危險,滅族的禍患前來赴義。然後功成之後,非但沒有功勞,卻雞蛋裡挑骨頭找他們的麻煩,倘若這樣,將來誰還肯赴死保家衛國?」
媽的!又不搭理我,這幫王八羔子。
下次再遇到這剿匪平亂的活兒別找我,找我也不去。
我在家守孝,門人聚集,聽我講學。為了能坐在名亮亮的教室里,聽他們可愛的老師講那過去的故事。他們專門蓋了一所大學,名字叫「陽明學院」。嘿嘿,怪不好意思的,這個名字真好。
時光荏苒,三年守孝期滿,按照慣例,理應起複,可是沒有。御史石金等奏章上了一堆,內閣也不搭理。我就懷疑了,內閣那幫人是不是都是瞎子?尚書席書為疏特薦,「生在臣前者見一人,曰楊一清;生在臣後者見一人,曰王守仁,且使親領誥卷,去闕(守喪期滿去服)謝恩。」尚書大人就是官大,說話好使。於是楊一清入閣辦事,我,沒事!連去京師謝恩都不讓去。(領了誥卷,按照慣例,要親自去京城謝恩。)
唉,內閣那幫王八蛋,記仇!當年平叛朱宸濠的人,除了伍文定以外,所有人都是明升暗降,我也只是一個空空的名頭,連他媽的我的俸祿都不給。
不用我拉倒,在家裡,講學,看書,陪老伴兒更清閑,多幸福的晚年生活。
青龍鎮赤江村章江河畔的陽明先生落星亭
時光又荏苒,又一個三年過去了。思恩、田州盧蘇、王受率領當地少數民族造反,總督姚鏌罩不住了。朝廷又想了我這個救火隊員,命我兼都察院左都御史,總督四省軍務,前去平叛。
我-去-了!沒錯,我就是這麼賤。
我率領四省大軍,浩浩蕩蕩,前平叛。剛到地兒,盧蘇、王受兩人就自己把自己綁起來見我。一見到我那個瞬間,就不行了,放聲痛哭,好像兩個受了委屈的孩子。
我靜靜地看著他們哭泣,好久,好久。兩個人才娓娓道來事情的原委。原來是民族矛盾,他們深受一些惡霸漢人欺壓,不得已才造反的。
來的時候,我早有耳聞,也派細作探聽明白,知道兩人苦衷,「嗯,我也知道你們的苦衷,不過你們看看你們鬧的亂子,上邊讓皇上操心,下邊讓百姓不得安心。如果不給你們點懲罰,也說不過去吧。拉出去,每人打一百棍。」
這哥倆挺高興,一邊挨著打,一邊唱著歌。
事後,我向朝廷彙報了結果,朝廷一聽了我的彙報,賞了五十兩銀子,並允許我自行處理這的事務。我增設地方土官,讓少數民族自治,同時輔以流官協調中央政策。
思恩、田州的安撫工作告一段落之後,我向朝廷上疏,告老還鄉。不是我不願意報效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身體是真的不行了。
往事浮現,17歲那年,談天說地,年少輕狂,說走就走,說愛就愛。那次和小錢侃大山。他說你這麼牛B肯定知道怎麼成聖吧?我說廢話,有我不知道的事情嗎?朱子說過格物致知,格一物,致一知。格盡天下物,就知道了天下事,就能成聖人了。
「那什麼能格?」
「什麼都能格」說著,我用手指了指門前的竹子,「格它吧。」
小錢盯著門前的竹子,三天三夜,累到了。
「不行了,不行了,我格不動了,你來吧!」
「笨蛋!你知道狗熊他娘怎麼死的嗎?」
「不知道!」小錢一副嬌羞病容,清亮的眸子閃著點點淚光,輕咬嘴唇看著我,好像在期待著什麼。
「算了。」我咽了一下口水,「哥哥給你打個樣。」
我就是我,身強體壯賽過牛。七天七夜,我堅持了七天七夜,躺下了。擔架上,小錢扶著我的手,哭著對我說,「王哥,你怎麼了?」
「我沒事,就是有點餓。看來朱子是錯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你看看咱們格竹子都這麼費勁,哪有精力去盡格天下事?」
小錢略有所思,使勁地點了點頭,「王哥說得對!」。
從此,我落下了病根。再加上前幾年在江西大山裡轉悠,水土不服,奔波勞累,身體是越來越不好了。
朝廷的旨意下來了,告老還鄉,不行!命我兼巡撫兩廣。我勒個去,這是讓我死在這個地方啊。
好吧,發揮餘熱。找點事干。
八寨、斷藤峽互為犄角,從建國初,匪盜就盤踞於此。歷來剿不盡,殺不絕。
天順年間,都御史韓雍曾統兵二十萬,給它殺個乾乾淨淨。那次,俘虜中有兩個小孩,一個男孩,一個小女孩。很自然進了宮,一個成為了小內侍,一個成了小宮女。小內侍叫汪直,後來成了權傾朝野的大太監,他開創了一個機構,叫西廠。對了,有個叫《龍門飛甲》的電影就是以他所處的時代為背景的。小宮女,沒有留下名字,她只是兢兢業業地替皇帝守著他的私房錢。後來她給皇帝生下了一個男孩,自己卻被嫉妒的萬貴妃毒死了。那個小孩叫朱祐樘,明孝宗,宋明兩朝,廟號為孝的皇帝,史書都給予極高的評價。
沒想到,沒過了多長時間,八寨、斷藤峽又死灰復燃。好吧,我再來殺個乾乾淨淨。這次我用盧蘇、王受軍為先鋒,他們一來熟悉地形,二來新歸附朝廷,給他們一個報效祖國的機會。一個月,一舉蕩平巢穴。盤踞此地,數十年的匪盜被我消滅的乾乾淨淨,當地百姓為我歌功頌德,甚至建立祠堂紀念我。
我五世祖,名諱綱,善文武,誠意伯劉伯溫舉薦,擢廣東參議,死苗難,廟祀增城。當地有關部門新修其祠堂(我是兩廣巡撫,拍我馬屁咯),我去拜謁祭祀祖先。
路過老湛家(湛若水,廣東增城人),沒人,我在他家牆上塗鴉:「我祖死國事,肇禮在增城。荒祠幸新復,適來奉初蒸。亦有兄弟好,念言思一尋,蒼蒼見葭色,宛隔環瀛深。入門散圖史,想見抱膝吟、賢郎敬父執,童僕意相親。病軀不遑宿,留詩慰殷勤、落落千百載,人生幾知音。道同著形跡,期無負初心。」牆上還有空白處,再寫一首,「我聞甘泉居,近連菊坡麓。十年勞夢思,今來快心目,徘徊欲移家,山南尚堪屋。渴飲甘泉泉,飢食菊坡菊、行看羅浮雲,此心聊復足。」
我微笑著,想起了第一次和老湛相見時候的場景。
「守仁從宦三十年,未見此人!」
「若水泛觀於四方,未見此人!」
我們共同立誓:
「我王守仁!」
「我湛若水!」
「給大家拜年了!」
哎呦,又串了,「我們定當昌明聖學!」
看來我是等不到朝廷讓我告老還鄉的旨意了,我總不能客死他鄉吧,落葉歸根。我乘舟歸鄉。
一日,路過一淺灘,船夫指著那攤說:「這是伏波廟前灘。」
「伏波廟?」我遲疑了一下,我想起了十五歲那年的夢,「停船,我要拜謁一下。」廟中情景和夢中所見一模一樣。「卷甲歸來馬伏波,早年兵法鬢毛皤……」原來如此,唉,真的好巧哇。
我身體越來越不好了,意識也越來越模糊。
「不知道家鄉諸弟子的學問如何了,也不知正憲(兒子)懂事了嗎,守儉、守文應該長進了,南昌下雨了嗎,陽明洞旁的柏樹長高了吧……」
微風輕拂,周圍一片蛙鳴,微微睜開眼,
「這是什麼地方?」「青龍鋪!」清早,學生周積過來問候我,「我要走了!」「先生,您有什麼遺言嗎?」
想我這一生初溺於任俠,再溺於騎射,三溺於辭章,四溺於仙道,五溺於釋氏,最終歸於聖賢之學。如今學問方才見得數分,未能與吾黨共成之,為可恨耳!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本文陽明先生事迹參考文獻:
年譜一
年譜二
年譜三
陽明先生墓志銘………………………………………………………………湛若水
陽明先生行狀…………………………………………………………………黃綰
明史王守仁傳…………………………………………………………………張廷玉
文成王陽明先生守仁傳………………………………………………………黃宗羲
王守仁傳………………………………………………………………………查繼佐
明儒王子陽明先生傳…………………………………………………………邵廷采
等
浙江紹興,陽明墓,先生生於餘姚,祖籍紹興,後其父搬回祖籍。其墓地,乃生前,親自所選。
我用知乎不到半年,實在不想在這裡點名批評別人。可是看到上面有個叫 @荒木飛呂彥的回答實在感到可笑之極。我早就聽聞知乎上有黑儒家的風氣,但是沒想到的是黑的水平如此之low,就好像潑婦罵街一樣,根本沒有談到任何實質性的東西。就像此人的回答既沒有涉及王陽明的學術內容,也沒有梳理出陽明知行合一的理論框架,甚至連陽明的外圍的東西都沒有談到,就開始說一些情緒化來否定陽明,甚至否定儒家,而此人卻能獲得這麼多的贊更是令人不可思議。
知乎應該是一個專業之間分享知識,傳播信息與意見的平台,而不是淪為釋放簡單情緒的地方。如果像這種黑儒家的水平也能獲得認同和讚賞,那麼我都開始懷疑這些人究竟讀過多少儒家的書。
我並不是說儒家不能黑,相反儒家從產生的那一刻起就遭遇著諸子百家的責難,在魏晉時期又受到玄學的挑戰,到了唐朝又受到了禪宗的威脅。可以說儒家正是在被對手不停地黑的時候,豐富了自己的理論體系,出現了一批不斷為聖賢立心立命的哲學家。但是知乎上的黑根本沒有切入到內部,這種黑實在讓人感到可笑至極。我勸這種黑儒家的人,就這種水平還是先回家從《尚書》《論語》這些書讀起,補補功課。
知乎上一個最可悲的風氣就是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做真正的傳統文化。因而提起儒家他們想不到孔孟為天地立心,為萬世開太平的浩然之氣,想到的卻是變種之後的三綱五常。談起道家,他們想到不是老莊逍遙自然,淡泊洒脫的精神,想到的卻是裝神弄鬼的茅山道士。說起佛教,他們看不到歷史上像弘一法師,虛雲法師那些為了天下蒼生,甘願奔波流離的高僧大德,想到卻是騙財騙色的假和尚。談起周易他們不想到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想到的儘是如今的占卜大師。談到中醫,他們想到的也自然不是李時珍和孫思邈,想到的卻是王林大師和李一道長。
其實,我想說的是每一種文化都有它的陽面和陰面,中國文化自然也不例外。但是兩種文化之間的比較必須是同等時期的比較,那些拿中國文化的陰面來比西洋文化的陽面的人,卻是極為可笑。中國儒家固然有三綱五常,但是西方中世紀也不見得有多光明,中國的佛道教出現過不少騙財騙色的教徒,但是基督教主教猥褻修女的事在西方更是常見。相比那些你不相信它就讓你下地獄,暴力傳教的神棍,孔孟的思想實在太偉大了。我不是為傳統文化洗地。我只是想說的是其實不論是否定傳統的人還是肯定傳統的人,我們都要盡量客觀理性。
更重要的是我們已經生在了這片土壤中,所以更換土壤已經不太可能了。唯一能做的就是嫁接,栽培,鬆土,澆水,真正讓傳統文化實現現代化的轉化,這才是有意義的。
-------------------------------------------------下面開始正式談王陽明
王陽明沒有被過譽而是被扭曲了,就像諸葛亮一樣同樣沒有被過譽,但是被扭曲了。這是因為倘若給大部分人直接講王陽明心學會直接把所有人講的暈頭轉向,就像諸葛亮還原應該是一個精通治國,賦稅,用兵,這些方面的人,但是倘若講這些政策大部分人肯定是不願意聽的。
所以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諸葛亮留給大眾的影響就是借東風,向天續命,各種怪力亂神,所以魯迅先生才會說:諸葛亮幾乎妖。而王陽明遭遇到了同樣的命運,大部分由於學理有限,所以很少提及王陽明的心學,不過是在軍事方面炒作,並一度將他神話。但是這並不能說明王陽明被過譽了,只能說明王陽明被扭曲了。
這幾年國內由於領導人對於傳統文化的推崇和一些戲說歷史風氣的蔓延,使得原本被歸結為主觀唯心主義的王陽明一下子熱了起來,被捧得很高。但是這種捧和當年的批同樣都是扭曲了的,因為不論是捧他的還是批他的都是很少真正理解他。就像國內當年明月,度陰山那些人寫的王陽明的傳記在稍有專業素養的人看來簡直不堪入目,錯誤連篇。王陽明傳記寫的最好的是日本學者岡田武彥先生的《王陽明大傳》。所以你可以看到所謂的王陽明熱潮之下,其實國內連一部像樣的關於王陽明傳記都沒有,靠王陽明思想在百家講壇上大發橫財的學者他們真的就懂王陽明想說什麼嗎?在這種狀況之下你們不覺得談過譽或者不過譽都是不理性的,因為國內很少能把王陽明的思想談論的清楚。
一,理解王陽明究竟要看哪些書?
《論語》《孟子》《尚書》《詩經》《禮記》《四書章句集注》《道德經》《莊子》《二程遺書》《伊川擊壤集》《周子通書》《西銘》《陸九淵選集》《傳習錄》《王陽明大傳》《不真空論》《明儒學案部分》羅汝芳的東西,梁漱溟的《人生與人心》錢穆的《宋明理學概述》
這是一個最低層次的書單,沒有了這個書單的支撐你根本不了解王陽明在說什麼。讀王陽明一定要從孔孟到周敦頤和程顥這個路線往下讀。
王陽明看似是心學實際上和陸九淵心學關係並不大,和陳白沙關係也不大。王陽明心學直接從孟子到周子再到大程子,然後經過朱熹理學的張力,最終破繭而出的思想。
二,王陽明學術的三個階段
王陽明早年喜歡詞章之學,後來陷入到佛老之中,再後來才通達孔孟之學。而在龍場開悟之後他悟出了知行合一之學,但是這個時候功夫實際上並不純熟,因此王陽明後來對其弟子說:自己昔日身上還有鄉愿氣息。」,直到後來晚年時候王陽明開始總結自己的學說:「致良知」。並以四句教來開示弟子: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在格物。所以王陽明學術是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的。但是他的知行合一之學無疑是承上啟下的,因此重點在此論述
什麼是知行合一。
1,知行合一的背景
按照傳統的觀點,應該是知先行後的,但是陽明卻說知行合一。這是因為朱熹的格物求知造成了許多人知而不行的原因,王陽明沿襲了陸九淵開創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心學思想,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觀念。王陽明以「知行合一」的理論反對朱熹理學的「外心求理」觀念,提倡躬體力行,是內外相統一的思想路線。
回顧宋明時代那段歷史,可以發現,自南宋朱熹死後,或者是發揚朱子的思想,或者是詆毀其思想,從此至終都是以朱熹為中心點。到明代王陽明去世以後,也是同樣出現這種或是揚王,或是諍王的情況。可以看出,宋明理學是以朱熹和王陽明所代表的兩個不同派別為核心而展開的。雖然我們知道「心學」在南宋時期就由陸九淵開創了,但是「心學」發展到巔峰狀態是由王陽明造就的。我們談到「心學」都是以陸王並舉,雖然陸王都為「心學」代表人物。但是兩者並不是直接繼承的關係,王陽明的心學也並不是直接從陸九淵那完全繼承來的,而是他對朱熹理學的思想反思而來的。
2,「知行合一」理論的內涵
「知行合一」理論是由「良知」衍生出來的。所謂「良知」是王陽明哲學思想的一個核心範疇。何為「良知」呢?「知善知惡是良知。是天理之照靈覺處,故良知即是天理。」(《傳習錄·上》)天理其實只是分善別惡的一個總名,那個為天理本源的人心便是「良知」。「良知」是「知行合一」的源頭,也是歸宿。即是「知行合一」認識的主體,也是知行的標準。「良知」是仁、義、禮、智、信等倫理觀念的一個集中概括與反映。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論主要的觀點大致可以分別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知為行代,行中有知
王陽明首先指出他的知行合一:「又不是某鑿空杜撰,知行本體原是如此。」(《傳習錄·上》)「知行之體本來如是,非以己意抑揚其間,姑為是說,以苟一時之效者也。」(《王文成公全書·答顧東橋書》)這裡所說的知行本體就是王陽明哲學整個哲學的核心範疇————「良知」。「知行二字,亦是就用工上說,若是知行本體,即是良知良能。」(《王文成公書·答陸原靜》)意思就是,從工夫上說,有知和行兩件事,但就本體上而言,知和行都是同一個本體的發用,這個本體就是良知,指的也就是所謂的天理。良知包含的不單純是知,而且也包括行,單純的說知不是良知,僅僅踐行也不是良知;而是既知又行才能是良知,作為本體的良知則會表現為一致的知和行。王陽明說:「雖把知行分作兩個說,畢竟將來做那一個工夫;則始或未變融會,終所謂百慮而一致矣。」(《王文成公書·答友人問》)又說:「知行工夫,本不可離,只為後世學者,分作兩截用功,失卻知行本體,故有合一併進之說。」(《傳習錄·中》)在王陽明看來,知行可以分為兩個方面述說,但是不能分為兩個方面去做。知不能離開行,行也不可拋棄知。兩者互相併進不可以分開。他反對「心外求理」的「知先行後」,主張「悟理於心」的「知行合一。」「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發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須要徹根徹底,不使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傳習錄·下》)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的「知」是「良知」。來源於他繼承孟子有關良知的思想。孟子說:「人之所以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盡心上》)這裡的良知良能是指上天賦予人的道德。孟子看來,人的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都是與生俱來的。王陽明繼承孟子這一思想,並進一步升華為「心之本體。」王陽明說:「若鄙人所謂致知格物者,致吾心良知於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與理而為一者也。」「良知是天理之照明靈覺處,故良知即是天理。」(《傳習錄·中》)將良知看作是天理。
「知行合一」學說當中的「行」是指對良知的踐履。一方面指主體心理上的意念活動。他在《傳習錄·下》中說:「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他認為意念有善有惡,當然「行」也就有「為善」、「別惡」的兩種功能。不過善惡只是同一心理活動的兩個層面而已。另一個方面指的是主體的實踐行為。他說:「凡謂之行者,只是著實去做這件事。」(《王文成公書·答友人問》)「行」是依據主體的意念而有的具體行為。是本體的一種外在顯露。「行」。就是有意的去做一件事情。行就是有目的的行為。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是要將人們把言行統一到知中來,以知為行,以知代行。他說:「如好好色,如惡惡臭。見好色屬知,好好色屬行。只見臭屬行,只聞那惡臭時已自惡了,不是聞了後別立個心去惡。」(《大學問》)當你見到後,頭腦中的念想產生後,便已經是行了。這裡說的就是以知為行。王陽明的「知」和「行」是相互融通,彼此包含的,兩者是分離不了的。
(二)「知外無行、知而必行、不知無行、行而後知」
他反對「知先行後」的理論觀點和只知不行的說法。他說:「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王文成公書·答友人問》)「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聖學只一個功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事。」(《傳習錄·上》)認為只作行的工夫,或者單純的做知的工夫,都必然會走錯道,更不能說是道德修養。又說:「某嘗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會得時,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知說一個行,已有知在。古人所以既說一個知,又說一個行,只為世間有一種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個冥行妄作,所以必說個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種人,茫茫蕩蕩懸空去思索,全不肯著實躬行也,只是個揣摩影響,所以必說一個行方才知得真。」(《傳習錄·上》)又說:「行之明覺精察處便是知,知之真切篤實處便是行。若行而不能精察明覺,便是冥行,便是『學而不思則罔』,所以必須說個知。知而不能真切篤實,便是妄想,便是『思而不學則殆』,所以必須說個行,原來只是一個工夫。凡古人說知行,皆是就一個工夫上補偏救弊說,不似今人截然分作兩件事做。某今說知行合一,雖亦是就今時補偏救弊說,然知行體段亦本來如是。」(《王文成公書·答友人問》)
這就是說知行是要從良知中發用出來,既知又要行;知行統一,這才是真知真行。他認為:「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傳習錄·上》)只有知了去行,才能夠知得真切。避免「終身不行,亦遂終身不知。」(《傳習錄·上》)的境地。知而必行。王陽明說:「學問思辨以窮天下之理而不及篤行,是專以學問思辨為知而謂窮理為無行也已。天下豈有不行而專學者邪?豈有不行而遂可謂之窮理者邪?······學至於窮理,至矣,而尚未措之於行,天下寧有是邪?是故知不行之不可以為學,則知不行之不可以為窮理矣。知不行之不可以為窮理,則知知行知合一併進而不可以分為兩節事矣。」「問思辨行皆所以為學,未有學而不行者也。如言學者,則必服勞奉養,躬行孝道,然後謂之學,豈徒懸空口耳講說而遂可以謂之學孝乎?學射則必張弓挾矢,引滿中的;學書則必伸紙執筆,操觚染翰。盡天下之學,無有不行而可以言學者,則學之始固已即是行矣。(《王文成公書·答顧洞橋書》)
我們可以從上述的論述當中清晰的看出,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意在實行。王陽明的「知而必行」是「良知」自然由內向外顯現的認識路線。也就是說,知對行有一個引導的作用,而行則是知的具體落實。總的來說,「知行合一」既總是知而又重視行,而大體上來說是比較傾向和重視於行的方面。
(三)知行合一,踐履良知
王陽明說:「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傳習錄·上》)還說:「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謂之知。」(《王文成公書·答顧東橋書》)這裡說的是知的目的是為了行。是不是真知,需要用實踐來檢驗。他說:「稱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稱他知孝知弟,不成只是曉得說些孝弟的話,便可稱為知孝弟。······聖人教人必要是如此,方可謂之知,不然只是不曾知。此卻是何等緊切著實的工夫!」(《傳習錄·上》)知,它是以行為目的和歸宿的,而是否行則是檢驗是否真知的標準。總的說來,「知行合一」是在良知踐行的意義上論證的。
結論:在理論上而言王陽明是沒有被過譽的,他上承孔孟,下續程朱。對於整個東亞地區都產生了不可估計的影響。因此可以說至少在哲學理論上而言一點沒有被過譽。
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關係就像萬川映月的道理一樣,知行合一多少還有一點支離破碎,但是致良知直接是直入心體,當下頓悟的。因此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也引起了後來王門的分歧,以至於錢德洪,王艮,江右王門各個門派互相攻擊,導致心學成為了空談心性的理論。所以後人說:閑來無事談心性,臨終一死報君王。就是來諷刺王陽明後學。當然任何一種哲學思潮走到盡頭都會出現問題,這也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孔孟到程朱陸王一點沒有過譽,只不過我們只看到了他剿匪,平定叛亂,這些巨大的歷史事件,而沒有意識到王陽明真正有影響的不是這些具體的歷史功績,而是他的哲學思想。因此談王陽明有沒有被過譽之前最好多讀書,弄清楚他的思想來龍去脈才可以評價。
不談陽明先生下馬為將的部分,只以微末之見談心學對當今中國思想之影響。
==============
剛巧最近讀到一本書《別跟我說你懂日本》,裡面提到一個觀點很有啟發性,為何同為儒教信仰,當今中國和日韓有如此區別。
我認為根源便是陽明先生的心學了。
儒家文化自孔孟起已有分歧,孔子講禮,孟子重心。一為外,一為內。發展到明代,是為鼎盛,演化為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之分。
程朱理學,重「外理」,講究人需恪守封建禮教,三綱五常,由外至內,以此達聖。所以,無論內心多麼澎湃,外在表現一定要守個「禮」字;人需先守禮,才能漲修養。
陸王心學,重「內心」,講究人心最重要,」心外無物「,由內及外,以此脫俗。所以,達成目標的手段方法並不重要,重要的在於本心,本意。借句話用來描述這裡最為應景,」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
至於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私以為理學和心學倒無區別,一為由外至內一為由內至外而已。
日本自明治維新之前,是以程朱理學為核心,到了明治維新,才有收陽明先生影響的日本心學出現,但是社會主流仍以理學為主。所以到了今天,你可以看到日韓社會最重禮儀,無論你看你的老闆多麼不爽,或者內心多磨齷齪,表面上你必須做好個」禮「字 (鞠躬等等)。而於整個社會而言,三綱五常約束更廣,是以日本公司員工大多終生制,社會階層不好逾越,名門望族方方面面顯示封建地位感。
中國則不然,這就要說陽明先生另一大影響,門徒眾多。例如隱忍嚴嵩多年而不發的徐階。似乎從明朝中期之後,中國的書生和統治者便受心學影響俞重。到了近代,個人認為達到鼎盛。近代中國王陽明的粉絲就有曾國藩,蔣介石和孫中山。而個人認為受王陽明影響最大的更是本朝太祖和鄧公,馬克思主義本地化和改革開放堪稱心學的大成。
所以,你可以看到陽明先生對中國之影響了,我們現在雖然也還傳承著傳統中國文化的儒家精神,但是重的是你的想法和目的,為了這個,實現目標的形式和方法可以更換。無謂黑貓白貓,重點是要拿得住耗子。
壞處是什麼,禮崩樂壞的事情,無法無天的事情,莫名其妙的事情見到你都不覺得新鮮了。(不舉例)
綜上,單以文化這個方面講,王陽明都絕不過譽。
=========================
個人意見,歡迎拍磚
========================
兩天之內,被拍磚無數,挺好,不過要是更多有理有據的討論的話,會更有助於討論。
先要說,答案本來的意思兩個,一是說陽明先生的心學對後世啟發之功,即以說明陽明先生實在沒有過譽。二是覺得從比較幾個近生文化之間的發展變化,為何從同一文化而漸行漸遠的角度去看哲學或者社會學的發展是個蠻有意思的角度。
接著有必要加一下,我個人意見的邏輯:
我覺得任何思想和理論都是發展和變化的。
陽明先生的思想,「心即理」「知行合一」確實是以求心善去私慾的唯心主義,但我認為以這個思想為行為準則,或者發展下去,必然就會導致人心外無物,甚至但是心善,為惡亦可的行事原則。而且看後世先生諸多徒子徒孫也大多認可這個路數。
另個方面覺得正是從陽明先生,君子們不再像當年司馬光,二程那樣講究誠心正意,寧為玉碎,不與小人苟合了。更多的君子們開始講究迂迴妥協,更加政治。只要相信我心是善的,雖然一時妥協,但最終目的是好的,亦可。
到後面的曾國藩,李鴻章經管爭議很大,但是我覺得都屬於這類君子。到魏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我認為就是這種只要心正,方法和手段都不重要的形勢準則的現代版本。
「馬克思主義本地化和改革開放堪稱心學的大成" 這句話確實有問題,應該是心學發展的大成。
@孚顒 評論里說的深以為然,佛道儒三家加上西洋文化的影響,各種雜糅形成了現在中國人的價值觀。但是毋庸置疑的是,王陽明先生的心學作為正統儒家學說,無疑是帶有巨大啟發性的。
p.s. 原來覺得知乎上面科技商務談男女朋友的話題太多了,才到處找心學這樣的文化話題。希望知乎能多推薦下歷史人文類的話題。-
宋學的兩個議題是本體論和修養論(大霧),當時本體論的論證方法是萬物一體,修養論的論證方法是變化氣質。但是在論證的時候出了疑問,二程所謂的敬,義夾持,明,誠兩進,這種兩邊都靠糾纏不清,到了南宋朱陸的時代,便起了分歧。
朱子主張格物,要多讀書,多觀察,然後分析道理(泛觀博覽而後歸之約)。陸九淵主張持守,心裡明白了,世間萬物的道理就明白了,不用趕著去讀書(發明人之本心而後使之博覽)。然後陸象山就懟朱子:堯舜之前沒有書,你讀個鎚子。(堯舜之前何書可讀?)然後就互相懟起來了,朱子覺得陸象山太簡,陸象山覺得朱子支離。
王陽明的出現,就是解決了宋學時代遺留下來的問題。根據錢賓四的說法,歷來站在學界頂端的人,只有兩種——提出重大議題的人,或者是解決了重大議題的人。如果按照這個說法評價,學術上,他們都是同樣偉大,沒有過譽。不過搞笑的是,心學的大多數擁躉們一直在犯心學的大戒——空談學問不讀書。
-推薦看看
韓國首任駐華大使眼裡的陽明學和明治維新
□在您的大著中,您這樣講:當日本現代文化的第二次浪潮轉向韓國襲來時,韓國儒學比中國儒學更加缺乏適應能力,招架不住。為什麼這樣講?而最終使韓國又支撐住了這種衝擊的內在動力,您認為在哪裡呢?
在接受西方文化時,韓國比中國所受衝擊更大、更深刻。這種狀況的內在原因在於,中國畢竟還出現過李卓吾這樣的異端者,還產生過陽明學,儘管李卓吾的思想並沒有被統治者所接受,但畢竟還有這種異端者出現的土壤。而在韓國,像李卓吾這樣的異端,像陽明學這樣的學派根本不可能有立錐之地。我們韓國的思想家李退溪認為,陽明學是禽獸的學問。正因為儒學在韓國的「求異空間」幾乎完全沒有,所以我們在接受西方文化時所受的衝擊、折磨就更大。
日本就與我們不同,它通過韓國,不僅接受了宋理學,也接受了性理學、陽明學,這些不同的儒教學派在它那裡獲得了共存。宋理學、性理學都是傾向于思考的學問,而陽明學則是知行合一的學問,是傾向於行動的學問,這樣一來,儒學的格局在日本就是比較完備的,日本人中的愛國志士,相當多的就是儒子中的陽明學家,日本人更傾向陽明學,因此它的文化是活躍的。至關重要的是,在日本,宋理學和陽明學是競爭的,在競爭中就能夠接受各種變化,所以日本的文化就比中、韓兩國更有活力,最終,日本藉助追求新的知識活動與行動的知行一致的陽明學儒學志士們的愛國運動,接受近代化挑戰而取得了成功。
黃秉泰系大韓民國駐中華人民共和國首任特命全權大使。生於1935年2月20日,1979年獲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政治學博士學位。曾任韓國經濟企劃院經濟合作司司長、計劃司司長、部長助理,韓國外國語大學校長,韓國統一民主黨副總裁。
===========================================================
推薦你看看《走出中世紀》中陽明學在近代中國一章,日本古學與陽明學,武士道,菊與刀,昭和的教祖安岡正篤,王陽明的五百年,中國近代思維的挫折。
日本是亞洲唯一保留了陽明學的國家,他和中朝骨子裡就不同,他是一個儒教新教國家
難道你沒發現吉田松陰,石田梅岩,三島由紀夫這三人是共同點是陽明學
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明治維新都和王學有很深的淵源,難道不知道魏源,龔自珍是尊心學的嗎?難道不知道康有為,譚嗣同(楊昌濟的老師),梁啟超是尊心學的嗎?難道不知道辛亥革命的革命黨是尊心學的嗎?難道不知道王陽明對曾,左,胡的影響嗎?
如果不知道,東亞這五百年的歷史不用讀了
如果真要算譜系,吉田茂,岸信介,朴正熙,蔣介石,毛澤東等都是王陽明的再傳弟子肯定是被誇大了。
我自己也承認,陽明心學,是比程朱理學要進步的。但這差別沒那麼大。這基本思想並沒有差別,只是修鍊的法門而已。但這個修鍊法門,經過後來的實踐檢驗,效果爭議也是挺大的。晚明餘緒,演變成束書不觀,只談心性的狂禪。本來這個東西到最後,就和東晉玄談,禪宗頓悟有點像。王陽明一直要撇清和禪宗關係,但最後也沒說得太明白。
實踐來看對晚明後學的影響不好。
而對日本的影響,這個有點要分相關性和因果性。只能說日本幕府後期比較多的人開始學習陽明心學。對維新變法的直接影響,可以說是沒有。間接影響,大家見仁見智了。日本所學實際上是大雜燴。當然也許那時候他們流行了心學。可同時也學還流行禪宗,流行別的。
日本主要是受西方影響,內憂外患。
**************************************************************************************
心即理呢,我覺得孟子已經悟到。陽明的說法,並不比孟子的更好懂。有孟子的說法,可不必再加心即理。其實和孟子說的實是一事。而且這麼說更和禪宗容易混淆。不如直接就聽孟子的反而簡單透徹。而且孟子的更加壁壘森嚴。
致良知,這基本就是孟子的原話複述而已,並沒新的發明。
挺有意思的,那就瞎說幾句。
什麼是聖人?至少要管五百年的事。
陽明之學,有兩個看似矛盾衝突卻蘊藉無窮創造力的命題:「無善無惡」與「拔本塞源」。
陽明在龍場悟道之後所親身驗證的則是「徹通人我物我之界限,而為人生宇宙之大本」的內在仁心,心外無理的其結論實質上就是「心即理」。陽明對將此發展為致良知之學,對朱子學的義理架構產生了根本性的動搖。朱子很少談到心之本體意義上的心與理一,而陽明則直接將人的本心視為一切道德原理的根源和基礎,他說:「於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卻是義外也。至善者心之本體。」以本心為先驗道德本體,取代朱子將「心」作為使道德法則呈現或進入全部意識的載體,這一對於「心」的重新解釋實際上就是明中後期思想轉向的關鍵所在。陽明所謂「無善無噁心之體」並非有意取消倫理善惡,這句教旨的成立前提恰恰是善惡分明:因為只有未受蒙蔽而廓然大公的心體,才能不執著於私意而循良知天理之流行。總而言之,無善無噁心之體並非取消善惡判斷,也沒有喪失普遍的規範意義,從工夫進路來看,這反而是為了實現至善。
為了說明」無善無惡」並不等於心體虛空寂滅,陽明特別將自家學說與釋老之學相區別:「吾儒養心,未嘗離卻事物,只順其天則自然,就是功夫。釋氏卻要盡絕事物,把心看做幻相,漸入虛寂去了。與世間若無些子交涉,所以不可治天下。」陽明嚴守著宋明理學的核心價值觀念,儘管其超越境界與莊子、禪宗之自我解脫非常相似,但是其徹上徹下的工夫所致絕非僅以一身之受用為根本目的。他在與薛侃的對話中說:「佛氏著在無善無惡上,便一切不管,不可以治天下。聖人無善無惡,只是『無有作好』,『無有作惡』,不動於氣。然『遵王之道』,『會其有極』,便自一循天理,便有個裁成輔相。」聖人之無善無惡,歸根結底還是要治天下。釋老不累於物,這與陽明對心體本然狀態的詮釋是相同的,然而陽明學之關鍵在於即不累於物,亦要不離於物。
拔本塞源論中,王陽明認為,唐、虞、三代之世,堯舜等聖人為拯救天下人心的崩壞,用萬物一體的仁心教化天下之人,教導天下之人克其私而去其蔽,:「其教之大端,則堯舜禹之相授受,所謂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而其節目,則舜之命契,所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五者而已」。對於這樣一個理想的政治共同體的實現,陽明沒有寄希望於某一個聖人或者賢人的出現以從根本上改變社會,而是希望社會所有的成員都能成為聖人,正如錢穆先生所言:「人人分工而合德,人人平等自由,各還他一個天賦的才性之真,與本心的好惡之誠,而各成為一個圓滿無缺之聖。」一方面,聖人具備獨與天地溝通的品質,另一方面,四民亦皆可以為聖,這明顯在解釋上形成了嚴重的悖論。對此,陽明的解釋「內聖」主要是在心性論或道德倫理層面上具備聖的品質,而不一定要追求聖的社會政治地位。這並不僅僅是因為孔子以來的儒者都必須面對的有德無位的歷史困境,也是陽明心學主要憑藉道德本體的呈現而非外在事功或知識的表現形式。
上文所敘述「無善無惡」的實質意義在於本心澄澈無滯、不存先見的廓然大公,這就與拔本塞源論中批評霸術、權術等極端功利主義的中心思想氣質相契;陽明所論述的心體為重建天下道德秩序提供了最為堅實的內在保證,而發明本心與重建綱常這兩者的結合體現即為呈現本心道德原則而實現天理流行的「聖人」狀態。聖、愚在本質上一致,陽明說:「良知良能,愚夫愚婦與聖人同」,這裡所強調的平等是世人在道德倫理意義上的平等和無差別性,而不是具體的政治權力與經濟利益的平等。各人自覺成為成為理想政治秩序的維護者,三代之治即有望實現於現實之中。
以上廢話,主要是說,陽明一個人處理了古典中國文化內在的兩大矛盾(理論上):第一,綱常倫理與超越意識之間的矛盾,用現在的話說,是宗教與政治之間的矛盾。到王陽明這裡,佛教對於華夏文明的壓力基本上被徹底消除,陽明心學所構造的「有無之境」,將佛家的空無轉化為思想境界,既承認了生命限度以外的精神空間(無),又保住了個人在人倫關係之中的位置(有)。晚明已經出現士大夫改信基督教,如果沒有陽明心學,此風大概勢不可擋。第二,社會秩序與獨立人格之間的矛盾。用現在的話說,是等級與自由之間的矛盾。君臣父子,均以成聖為最終目的,而非以依賴於對方的身份來判定自己的價值;因而人與人之間並不局限於單向的責任義務。總體而言,這兩點在精神文化上擊破了官方化程朱理學的封閉,把一種神奇的創造力重新注入了儒家的軀體,並且在思想層面上打開了容納市場經濟與民主政治(人民革命)的缺口。
陽明的遺產不是制度性的法典,而是古典中國特有的心術,黃梨洲、朱舜水、王船山存其火種,二百五十年殘酷陰暗的高壓專制(沒說農耕經濟),未能絕其種。至於晚清,終於從湖湘大地燒出一片燎原大火,照破了幾乎亡國滅種的黑夜:胡林翼、左宗棠、曾國藩、譚嗣同、黃興、宋教仁,以及人民救星與混世魔王的終極合體:本朝太祖。真可謂「無善無惡」,終成大善大惡。西方文明帶著一整套具有壓倒性優勢的政治體制、科學技術、啟蒙思想殺過來,中國沒滅。現在火燒乾凈了,天亮了,四周終於一片荒蕪。歷史在等著下一位開墾者。
我要說是陽明無意中用盜火的方式挽救了中國,你會說我瘋了嗎?
如果是從做人的角度來講,三不朽已經足以說明問題,歷史上只有兩個半人有次評價,王陽明,孔子,還有半個是曾國藩。王陽明的心學是在朱程理學為主流的社會條件下提出,這在當年是革命性的理論,並且在日後心學流派形成了一股不容忽視的政治力量,足以見王先生的魄力和人格魅力。
不可否認的是當年明月讓王先生的知名度的推動作用(我也是通過他才開始了解和深入王先生的學說)。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里描述的王陽明是屬於大Boss級別的存在,文能批理學斗奸臣,武能打土匪平內亂。
事實上在我粗略的閱覽過王陽明的傳記和《傳習錄》(才疏學淺,都是白話文版對照看的,也許有理解偏差的地方)後,發現當年明月並不是虛構,而是把這些事迹用更藝術的手法表現出來了,他神話了王陽明,但是王陽明有這個資格。
對於「平時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這句話對於宋明士大夫的描述放在王陽明身上也是不適用的,平定寧王叛亂,晚年掃蕩廣西匪寇,戰功足以說明王陽明是理論家+實幹家。順帶一提,王先生戰鬥風格非常有靈氣,自身戰鬥力也屬一流,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搜索看看。
以上加上王先生並不順心的仕途極大的滿足了國人的悲情英雄情節,綜合看來,王先生確實沒有過譽。
PS:手機打字真累。。真心佩服那些用手機打出這麼多字的人。
沒有過譽
理學之後,儒家研究的已經是自己怎麼內鬥,怎麼爭權奪利
至於打不贏蠻夷,卧槽打不贏就打不贏,讓武將掌權絕對不行
反正蠻夷進來,大不了:朱氏女投江自盡、蔡慧奴拒滿帥而自歾、吳絳雪以死紓難、蘇瑤青自縊殉夫、王富英被掠自縊、吳氏投水殉夫等等等等,
雖然攔不住蠻夷進來禍害家裡的女人,但是可讓女人自殺啊
雖然經濟上沒啥本事,但是我可以自己撈錢啊
雖然軍事上不行,但是我可以推諉給別人啊
已經是一群廢物了,關起門來自己折騰自己了
王陽明就是試著跳出來
然後被大師們一輩子趕在外邊不能回京
你就老老實實給我打仗吧···
雖然最後王陽明也沒能救了儒家,儒家還是一路往作死上狂奔
但是失敗的英雄更讓人感動不識
最後一群熟讀儒家經典的大儒們,老老實實三跪九叩像哈巴狗一樣跪舔我大清的大字不識的蠻夷之王··生怕舔的不舒服啊··
雖然被殺著玩兒,但是很忠心啊
一直到反儒的太平天國起義後,為了對抗他們,才讓儒家子弟們去領兵
然後有了兵權之後,儒家子弟們終於擺脫了被我大清殺著玩兒的囧境
然後儒家子弟們開開心心的就開始東南互保,拋棄了大清··············
然後他們打算跪舔日本人的時候,蔣公直接派人把他們帶到重慶去了····
縱觀王守仁同志的一生,是2B青年的一生,是非主流的一生。
王守仁同志這一生中從事過很多工作,不良學生、末流公務員、投機政治犯、無薪民辦老師、異端邪說傳播者、民間武裝勢力組織者等,在這些工作中,王守仁同志始終以「心學」為主要指導方針,始終堅持「知行合一」的一貫綱領,自己領導自己,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或是失敗。
不良學生王守仁同志出生在浙江寧波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縣城餘姚,他出生的時候沒有祥雲繞樑或者是雷電進屋等諸多非自然科學能夠解釋的詭異現象,他母親也沒有做過神仙送子或者是紅雲若蛇等千奇百怪不可理喻的夢,但這並不妨礙作為怪胎王守仁同志的降生——怪胎到了五歲還不會說話,搞得中過狀元的王華很不好意思。後被一個道士點破,把這個怪胎的名字由王雲改成王守仁後,才正式拉開這個2B青年非主流一生的序幕。
王守仁同志年輕的時候學習肯定是灰常不用功滴,但成績肯定是灰常好滴,還時不時做做打油詩在娛樂老師、娛樂童鞋的同時也娛樂下自己。王守仁同志從來沒想過以天下為過己任,從來沒有想過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來沒有想過要出相入將光耀門楣,他只有一個很簡單很樸素很2B很非主流的理想就是「做聖人」,這樣的想法完全違背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這一客觀規律,反映了王守仁同志脫離群眾自以為是且不切實際的思想路線。
雖然這個想法是很糟糕的,但操作起來卻更加之糟糕困難。為了實現這個想法,王守仁同志在當公務員期間經常玩忽職守,跑去跟和尚聊天,跑去跟道士下棋,反正他什麼都干過,就是沒有好好乾過工作。作為政治投機倒把分子,王守仁同志在他三十三歲的時候,在一次政治鬥爭中站錯了隊伍,成了臭名昭著的政治犯,最終被發配到貴州龍場去進行勞動改造。
在龍場改造的三年期間,王守仁同志非但沒有好好進行反省思考改正錯誤,反而與當地的一些不通文明的野蠻人打成成一片,同時還原創性的發明了一套與當時社會主流儒學相背而馳的邪端異說——「心學」,這套歪理邪說完全的詆毀了「滅人慾,存天理」的正統哲學思想,並且提出完全違背自然科學、唯物主義理論的「心即理」的反動觀念。不僅如此,在勞動改造期間,王守仁同志還利用職務之便向善良的人民群眾傳播此類歪理邪說,在群眾中造成了灰常惡劣的影響。在此期間,他甚至煽動不明真相的群眾毆打了上級指派下來檢查工作的官員,搞得領導們都很噁心,同時還自己造了一副棺材,每天都在棺材裡面睡覺,死又不死,搞得鬼們也很噁心。
龍場改造三年期滿,作為無薪民辦教師的王守仁,因為再一次正確地在政治上的投機倒把,得到了重新啟用的機會。但這個時期的王守仁,仍然不思悔改,繼續傳播他的異端邪說,並利用這一邪說理論,打擊了對手,扶植了同夥。在此期間他先後幹掉了江西的多股武裝力量,藉此擴充了自己的實力。後來在一次非著名戰役中,灰常噁心的滅掉了準備去天朝帝都北京上訪搞政變的皇帝的對手寧王朱宸濠,搞掉了很喜歡打仗很喜歡保家衛國的威武大將軍朱厚照(兼職皇帝)建功立業的機會,這一下徹底把皇帝給噁心死了。
像王守仁這種不理會上級領導的意見,不以領導利益為己任,只顧自己搞自己的,不關心領導,只關心人民群眾的做法是相當可恥的。同時像這種目無國家法律法規,只顧眼前人民的安居樂業,不顧將來自己的升官發財的鼠目寸光的行為也是相當不可取的。
打擊完朱宸濠之後,王守仁卻也不去找皇帝邀功行賞,這一做法噁心死了一些屁大點功勞就要求加官進爵的那些大臣,同時也堵住了一些人時時刻刻追求進步的路,像這種毫不利己專門坑人的做法也使得王守仁樹立了很多的敵人,使他下一步的投機之路越來越難。
既然如此,王守仁便開始不再追求進步,而是周遊全國繼續傳播他的邪端異說,由於他的演講頗具鼓動性,門徒也越來越多,當然這些門徒都是一些不明真相的群眾。這一做法嚴重影響了正統學說在民間的傳播,而接受邪端異說的人卻越來越多,最終他們形成了一個邪教組織,自稱「王學門人」,這個組織像毒瘤一樣越來越龐大,最後出了一些人,影響了整個大明帝國的興衰,比如說徐階,又比如說張居正。
最後,王守仁同志結束了他2B的一生,非主流的一生。他懷著樸素的想法想改變世界,但到了最後他也木有被這個世界所改變。他一直堅持著他的2B,他一直堅持著他的非主流,直到人生的最後一刻,他喊道:「此心光明,亦復何言。」翻譯得通俗點就是,我這一顆2B的心從來不需要妥協,也從來不需要任何解釋。
全文完。別以為看過《明朝那些事》就覺得很了解王陽明,我認為在國內他遠遠沒有達到他應有的地位。
看到@chim 的回答,藥性上來,不得不出來一答。歡迎拍磚。歡迎摺疊。
來知乎是抱著學習的心態,但看到太多人是「還未認知,就已經盈餘"了。於是很多人懂點皮毛就來評論。
我是徹頭徹尾的」明礬「,王陽明的著作及傳記也是看過一些的。至於後期的」心學「分化,我想那不是王陽明的錯,他的思想精髓也就兩點」致良知「、」知行合一「。
明朝之後罵明朝的,是罵的王陽明學生王艮創的」泰山學派「,他主張歸寂,也就是@chim 所說的空談,但泰山學派出了一個內閣首輔——徐階,沒有引而不發的一點點哲學素養,他還不一定能夠扳倒嚴嵩和嚴世藩。泰山學派即「良知歸寂派」,繼承的是王陽明早期的思想,主張通過「主靜立極」,才能達到「歸寂以通感」。在明晚期成為顯學。注意,沒有」知行合一「思想,不要糟踐王陽明,最重要的就是不要糟踐」知行合一「這個詞。
真正自認為懂心學和實踐心學的人,都絕對不是一個空談誤國的人,因為王陽明」知行合一「的思想,要求每個人在」事上磨練「。所以王陽明平寧王朱宸濠叛變、藤峽盜亂等等,也就「知行合一」的思想,才使其成為「立德、立言、立功」真三不朽的人。為什麼?早年學兵法是知、打仗就是行,在打仗過程中還能提高「知」,同時「知」又能指導「行」。早年立志做聖賢是「知」、一路參悟、一路砥礪是「行」,格竹(行)失敗提高「知」,龍場悟道(知)指導「行」。他是那種知就要行,知行不分家的人,這種人放在哪個行業都會是翹楚。其他人的思想都停留在思想層面,或者只會盲目執行,王陽明將思想和實踐都完美結合,並以超高智力水平和超優良遺傳基因(世代書香世家)保駕護航,還能不在「立言」、「立功」上牛逼閃閃嗎?
知道為什麼日本後來學陽明學而崛起嗎?無他,知行合一也。「知行合一」從來就不是空談誤國的理論,而是經世致用,以至於是「實踐出真知」和真知指導行動的上乘思想,日本人明治維新(知行合一),東鄉平八郎打敗俄羅斯的海軍艦隊(心外無物、知行合一)、日本人務實勤奮、稻盛和夫」敬天愛人「都是陽明心學的體現。
你看不懂就不要瞎吹一壺,瞎吹就叫消費,你消費王陽明,作為「骨灰粉」的我,豈能坐視不理。
..................................................分割線..................................................................
對於題主所提問題,其實就不值一答了,王陽明被過譽了嗎?過不過譽,關他鳥事,心即理,心外無物。他一心做聖賢,事實上也達到了,還有什麼比得上一個一生致力於遇見最好的自己的人更可愛和可敬呢?只是他太出眾了,在致力於自身的最好化的同時,改變了明朝的命運,改變了中國的思想進程,並影響至今。
王羲之只因書法太出眾,以書掩人,王陽明只因他人德、言、行,都太出眾了,以至於以人掩書法、掩詩詞、掩文章。和那些說起來的「三不朽」候選人,一說「諸葛亮、王陽明、曾國藩」,另一說「孔子、王陽明、曾國藩」中的諸葛亮、孔子、曾國藩作比,誰還比他更全能,誰還比他更三者得兼。
民國時期,王陽明大名婦孺皆知,現在大學生都沒幾個知道的,真是莫大損失。一生俯首拜陽明。
以上。
《左傳》認為「凡在立德、立言和立功三個領域中任何一個取得傑出成就的都可以青史留名」,而王陽明是數百年來為數不多的在上述三個領域均取得傑出成就的人士。我對王陽明的認識,起源於他平定寧王叛亂,那時我只是單純以為他是軍事家,是可以在疆場建功立業的大帥。後來隨著對他的認識逐漸深化,更傾向於將其定為「一生都在探索聖賢之道和不斷求知的思想家」。湛若水在《墓志銘》講道他的一生,歸納為「初溺於任俠之習,再溺於騎射之習,三溺於辭章之習,四溺於神仙之習,五溺於佛氏之習。正德丙寅(元年)始歸正於聖賢之學。王陽明在用一生的時間來探索,那他探索什麼呢?早在七八歲的時候,他就問恩師「何為聖賢之道」,於是不言而喻他從一開始就在探索聖賢之道,而他更為可貴的地方在於並不是像普通大眾只是從自我內心出發,而是將聖賢之道放在對具體知識的掌握上,避免淪為空談家。
今天的人說不全「周張程朱」是誰,卻知道陽明,這不是陽明的過譽,而是這個時代的悲哀。
陽明有詩云:簿書曾屑乘田吏,俎豆猶存畏壘民。
過譽不過譽,悲哀不悲哀,其實都和陽明沒有半毛錢關係。他也不care。
先說結論,在哲學層面應該沒有過譽。
中國古代聖人不多,能稱為聖人的,不但要在當時心性見識遠超同濟,而且放在現代來看,也應該有很高的參考借鑒價值才行。而且不光要橫向縱向對比,還要深度挖掘當時的歷史背景,去想像一下在這個背景下,產生這樣的思想是多麼不易。
中國的哲學史和國外的哲學史,發展路徑是不一樣的,一味抨擊「唯心論」落後的,其實可能還不清楚:即使到現在,唯心論和唯物論也沒分出個誰勝誰負來。
此處留坑,有空來扒一扒中外哲學史,大家可能就知道老王同志有多麼牛逼了。
=================待填坑=================真沒過譽,對比明星們的關注度簡直是埋沒。
關於『讀書少』的評論,這點我認同,目前是打算多做一點『事上練』,前段時間看得猛了一點。感謝指正。
謝邀。
先正面回答:我的信仰是陽明心法。於我而言,不存在過譽的問題,而是信仰是否堅定。
在公開場合,我習慣稱呼「先聖」或者「陽明先生」,更正式的稱謂是「先聖陽明先生」,英文會使用「Master Wang」,取自「功夫熊貓」。嗯,自己起的,見笑了。
陽明心法發展的三個階段:
龍場悟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建功立業後的體悟:知行合一,格物致知(也作「致良知」,避免和理學的「格物致知」產生誤解)。
天泉證道:陽明四句教。
評價一個思想體系,可以從它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方法論」入手,得到一個全局的認識。陽明心法四句教,可以一一找到對應。
「世界觀」:無善無噁心之體。常見的有 神造論、唯物論、唯心論、唯心並注重和外物的聯繫(陽明心法)。
「人生觀」:有善有惡意之動。
「價值觀」:知善知惡是良知。
「方法論」:為善去惡是格物。
回到話題本身,「過譽」是否是刻意向成功靠齊?
儒學從來都不是成功學。從「文死諫武死戰」、「捨生取義」這些就可以一觀。
陽明心法並非成功學,但是陽明先生的成功,直接影響了心學的廣泛傳播。
關於成功與概率學的典型事例:有一大群人,每次面對選擇的時候,每次都一半一半選擇,直到二十次或者更多次以後,剩下的極少一部分就是成功者。我們更願意相信,這些成功,是有跡可循的。更好聽一點,人定勝天。
結合我的親身經驗,我也能直接反駁「過譽」二字。
「Master Wang」,這是我看完《知行合一王陽明:1472-1529》,寫讀書筆記時想到的。這個時候讀書,更多的是當做歷史小說來讀,所以當時寫的讀書筆記也很簡單,只有梗概,無甚內涵。可以當做是入「教」或者入「道」的第一個階段:無知者無畏,無善無惡。
第二階段起源於黃山之行。有著二十多本的明史讀物打底,大放厥詞的和同行好友「剛」了一波正面,最後不得不承認,還有「歷史觀」這一慨念。能從歷史看到「事實」,卻看不到「過程」與「細節」,所以有個說法 ——「歷史是任人裝扮的小姑涼」 。而我在這時,只是一個猥瑣的大叔:有善有惡,隨意而動。
第三階段來自一番轟炸。度陰山《知行合一王陽明》整套、羅輯思維204期《陽明心法》、熊頓《王陽明·一切心法》,連續2個通宵,一氣呵成看完,以及一次失敗的單天300km的造訪陽明故居的騎行:「事上練」,就能體驗到「格物致知」 的暢意人生。
整理部分筆記,僅供參考:
博客 - 《知行合一王陽明:1472-1529》 讀書筆記:知行合一王陽明
百度腦圖-《知行合一王陽明2:四句話讀懂陽明心學》,關於陽明心法的前世今身
百度腦圖-《王陽明·一切心法》簡記
百度腦圖-羅輯思維204期《陽明心法》簡記
過譽?我國倫理道德觀是以儒學為根基的,儒學可以說是國學皇冠上的明珠!而數千年來對儒學起最大影響的人可以並列為四個:孔子,孟子,朱熹,王陽明!
推薦閱讀:
※要學習古代天文曆法應從何入手?
※歪果仁總是說我們老中愛吃狗肉,這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的?我們究竟多少人吃狗肉?
※被父母暴力對待過的中國孩子也會在成年後出現大規模的心理創傷嗎?
※為什麼今天的京劇不受絕大多數的年輕人喜歡?
※中國古代神話能構成一個體系嗎?如果能,是何種邏輯及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