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和明朝的知識分子地位有著怎樣的差異?


國學大師錢穆有一段話相當有啟發性,可以說能夠解決宋明一些看似難解的歷史現象。錢穆是這麼說的:「唐、宋、明三代的政治實權,實際都已操在平民社會知識分子手裡。而平民社會的知識分子中,又自分門庭。一派是沿襲傳統精神,期以政治來推進社會的真士。另一派是專註意在憑藉科舉制度,混進政治界,僅圖攫取爵位的假士。在此對抗下,假士可以不擇手段而獲勝,真士則另有一套高尚其事不仕王侯的傳統潛流,反身到社會下層去用力。這在東漢、兩宋、明代都有此傾向。……此因唐代以下,推行科舉制度,政權急劇開放,而作育人才的教育機關,不能相隨並進。如是則開放政權,轉為引誘了假士,來阻礙真士所理想的前程。若明白了這一大趨勢,則泰州、龍溪一派,正可與東林復社相得益彰。若此下的知識分子能沿接晚明,仍走這兩條路,未始非中道而立,可進可退的,依然可在政治社會上發生相當的力量。不幸而滿清政權把這兩條路都給堵塞了。」

錢穆這段話中有幾點是值得注意的,首先他說「唐、宋、明三代的政治實權,實際都已操在平民社會知識分子手裡」。應該說這點對唐朝是不能夠成立的,唐朝前期的政權掌握在權貴勛戚手中,中後期則是掌握在各地軍閥手中。但是這一點對宋朝和明朝是成立的。但宋朝和明朝又不同,這不同究竟表現在什麼地方呢?

通過對宋代明代情形的描述,我們大致可以了解如下事實。宋代對文官集團極盡優待籠絡之能事.俸祿優厚這是不必多說的,還有就是文官犯罪,也往往從輕發落,甚至有所謂「不殺士大夫」的傳統,只要不是造反(實際上也沒有文官造反),無論犯的什麼罪,嚴重的貪污腐敗也好,嚴重的瀆職也好,甚至犒勞過境的農民起義軍也好,都能夠免死,甚至稍微嚴厲的懲罰(比如刺配流放)都很困難。而明代則是另一番景象,對文官集團相當嚴厲,俸祿低的多半只能維持官員的基本生活開支(有時連這一點也未必能夠做到),官員如果犯罪,無論是貪污還是瀆職,往往嚴格按照法律來執行,很少寬貸。

根據這樣的事實,我們可以說宋明兩代在都是平民社會知識分子操縱實際政權的情況下,採取兩種不同的應對方式,兩種不同的制度慣性。這兩種不同的應對方式或者說制度慣性造成了什麼不同結果呢?那就是在宋代,皇帝有可能通過對文官的優厚待遇,而和文官集團中的那些「假士」,達成默契,結成聯盟,並通過他們來實現對社會的管理和控制。

而在明代,一個人即便當官,當官的那點利益本身實在微不足道,他實際上還是脫離不開其原有的階級,原本附屬的利益集團的支持贊助,這樣官才能當得長遠,當得穩妥,所以明代的官員本身勢必就是其原先所屬地方或者行業集團在政府內的利益代言人,而並不能形成一個統一的官僚階級。

當然,這只是概略而說。如果具體分析的話,宋代的文官集團內有真士和假士,明代的文官集團內也有真士和假士。但在這兩個朝代,真士與假士力量的消長,以及對政局的影響是完全不同的。假如說宋代是敗於假士,明代則是敗於真士。

明代的真士或者說君子固然無法被皇帝收買,來實行有利國家而有損一些私人工商業集團利益的政策;即便是真正能與皇帝合作的假士或者說小人,在明代實際上也不存在了。所以明代固然找不到一個象王安石這樣的士大夫,就是連蔡京這樣的人,在明代也不可能存在了。為什麼?道理很簡單。即便是小人,迎合皇帝,也不是為迎合而迎合,他也是要得到實際的好處。但在明代,再怎麼為皇帝出力,又能得到什麼好處呢?俸祿是很低的,權勢是有限的,還有為皇帝辦事再忠心,如果有了過錯,受到彈劾,還是要嚴格按照法律受到懲罰。好處沒有,壞處一大堆,得罪了其他以君子自命的官員,得罪了自己原先所屬的利益集團等等。所以說到了明代,不僅那些所謂的君子是地方上以及私人工商業的利益代言人,即便是那些所謂的小人實際上充當的也是私人工商業集團的利益代言人。所以我們看到在萬曆時期反對礦稅的不僅是東林黨那些所謂的君子,也同樣包括浙黨這類的所謂小人黨派。所以作為唯一從國家整體利益出發考慮問題的皇帝,實際上在文官集團內是找不到自己真正的同盟者。

這是宋代和明代的一個大區別。由這個區別出發,又造成了其他什麼區別呢?很明顯的一些區別是宋代國家的財政收入更加多,更加寬裕,而明代國家的財政收入則相當少,更加緊張;宋代國家對私人經濟的控制管理干預的程度相當大,官營經濟也相當發達,而明代對私人經濟的管理基本上處於名存實亡,放任自流的狀態,官營國有經濟幾乎少到了沒有的地步;宋代國家對社會基層的控制程度遠遠高於明代。

這幾個區別里,第一個區別是不必多說。第三點也沒有必要多說什麼,明代的鄉村甚至是實行自治的,人口戶籍統計都已經到了名存實亡的地步,光從這些就可以看出明代政府對基層的控制幾乎已經沒有。這裡主要看一下第二點,也即兩個朝代在對私人經濟控制管理干預方面的區別。關於明代的情形,私人經濟發達的程度以及在整個國家經濟中佔據的比例地位。

明朝一建國就一改宋朝的做法,採取對官員低俸祿,嚴明懲罰的制度,未嘗不是鑒戒了宋朝制度上的失敗之處,所以反其道而行之。但是在平民社會知識分子操縱實際政權的大背景沒有改變的前提下(實際上在明代由於科舉制度的進一步普及,這個背景還被大大強化了!),雖然這種做法在表面上確實讓國家對文官的控制強化了,皇帝可以打文官,甚至殺文官。文官只要犯了過錯,一旦被揭發了出來,無論地位多高,都要受到應有的懲罰。貪污也好,瀆職也好,這些現象雖然還存在,但和宋代比起來是大大收斂了。但實際上,國家對社會經濟的控制,對基層的控制卻接近於全盤喪失。

你皇帝要打文官,儘管打好了,你甚至要殺文官的話,只要不怕輿論,你也儘管殺了,但這絲毫改變不了中央政府對社會經濟控制的無力,對社會基層控制的無力,從這個意義上說,明代在成祖以後的皇帝是歷代以來實質性權力最小的皇帝。

在宋代的情形,國家可以對社會經濟實行有效的控制,大量的錢財可以徵收到中央政府,但是在渙散放縱的文官集團管理下,這些被徵收集中到中央的財富,往往無法被充分有效利用,白白浪費消耗,國家在國防軍事上依然沒有什麼大的作為。而在明代的情形是,皇帝的督促鞭策下,文官集團能兢兢業業(甚至是戰戰兢兢,因為在明代,即便到了中晚期,如果官員被證明是瀆職,是懈怠玩忽職守,那無論官職多高,都會受到嚴厲的懲罰,即便如兵部尚書這樣的高官都不例外)地充分利用收取上來的那點可憐至極的稅收,做出一點有效的業績來。比如萬曆時期,已經是到了朝代的晚期,依靠那麼可憐的國家稅收,居然能夠完成三大征這樣的軍事任務,甚至包括主動出兵朝鮮,打敗勢頭正盛的日軍侵略,這在宋朝是根本無法想像的。但是由於文官都成為私人工商業集團利益代言人,國家根本無法對社會經濟實行有效控制,財政結構嚴重不合理,那麼少的一點賦稅收入,最終還是會讓國家在面臨嚴重的危機(大的自然災害,以及大規模戰爭)的時候,因為財政破產,而走向崩潰。

所以宋代的失敗,明代的失敗雖然表面原因都不同,但背後的實質性的原因,都可以歸納為平民知識分子的力量在自身還相當不成熟的時候過早的控制了國家政權,以至這兩個朝代的皇帝無論以什麼樣的制度進行應對,最終都避免不了失敗的命運。


明朝宋朝知識分子誰地位高暫且不論。就明朝皇帝任意殺文臣這一點我也就呵呵了。太祖殺的更多的是武將這也要跟當時太祖已經為朱標培養了一批勢力而太子朱標意外去世,而皇孫允炆又太軟弱不能震住這一批人有關。主弱臣強,勢必會出大亂。太祖也只好忍痛殺了這一批人了。仁宣二帝更是對文臣禮遇有加。嘉靖時的左順門事件被去職,充軍,廷杖者甚多但也是因為真的觸怒到了皇帝,敢問你在大怒時還會在乎對方是不是文人還是誰呢?這也是事出有因,並沒有聽說看誰不順眼就任意殺文臣的。


首先知識分子和官僚階層是兩個概念你要分清!
宋代是厚遇士大夫,而且宋代世家力量還很強,做官經常靠關係~~袁騰飛高曉松之類的覺得到宋代能混的很開是有點自以為是太高看自己了!
宋代名相文彥博就在宋神宗憂心百姓的時候說過一句名言:為與士大夫共治天下,非與百姓共治天下也!
看明白了嗎?我們這樣的屁民是沒資格享受知識分子待遇的,除非你四年一次的全國高考(有各種不公平黑幕你還要忍著)你能連過三關考到全國前400名!
而明朝要好一些,朱元璋是個憤青,在明史朱元璋的本紀記載中朱元璋下詔公開表示要減免百姓稅收,要善待百姓之類的記錄就有6-7條。
百姓讀書只要成了秀才就基本可以混口飯吃,成了舉人就可以橫行鄉里了~~
明朝前兩個皇帝對官僚階層的清洗分別是明朝對開國武官集團的清洗以及君權和相權的鬥爭體現了。
明宋兩朝都大力打壓武官集團,最後演變成文官奴役武將如豬狗的情況。明朝更厲害一點,最後出現了袁崇煥這樣的奇葩,居然直接憑心情幹掉了在一線指揮戰鬥的獨立戰區司令。皇帝居然只能捏鼻子認了!


明朝的知識分子地位比宋朝高。獲得的特權特別多。

宋朝相對來說,文官的地位雖然高於武官,但是有一定底限。而明朝的文官在土木堡之變以後,已經視武官為豬狗了。

明朝的知識分子獲得了最可怕的地位是官商地位。宋朝的官僚雖然也可以讓家人做生意,但是程度有限,相對公平。


不妨倒推一下。

宋朝知識分子使漢族的國土和人民迎來了蒙元帝國。

明朝知識分子使漢族的國土和人民迎來了滿清帝國。

倉稟實,知奉獻。由於蒙元帝國比滿清帝國更強悍,考慮到知識分子在其中的貢獻,宋朝知識分子的地位應該高於明朝。

這邏輯,沒問題吧?

俗話說舉賢不避親,知乎上的知識分子如果執意謙虛推讓,我就真不爽了。


朱元璋和朱棣殺人多跟文官集團說不說實話沒關係,其餘明朝的皇帝可沒見怎麼殺文官。
捧宋朝士大夫制度沒啥,非得逮著明朝黑作甚。

P.S.說實話容易被砍那分明是清朝好不?


宋、明知識分子地位都很高。

看這一群體的表現,就看看在國家危亡時刻的表現:
宋 明
澶淵之盟 土木堡之變
南宋建立 南明實亡於黨爭,借虜剿匪
南宋亡,衣冠投海 南明亡,隱居

宋面對的是遼金元,明亡於滿洲


宋朝和明朝知識分子的區別可以通過宰相和內閣首輔的比較得出結論,因為這撥人是知識分子奮鬥的最高階段,也更能突出地代表他們之間的區別。
宋朝的宰相中范仲淹是一個中國宰相歷史的分水嶺,從范仲淹之後,中國再也沒有了古君子之風的宰相了。而明朝的首輔們基本上生活作風方面都有問題。一邊是還能堅守道德和理想,而另一邊則更多地向現實妥協了,這並不是說不好,比如說張居正改革,因為更加地貼近現實,所以它比王安石改革更加成功。


地位和作用是兩回事,太傅比大將軍高,司馬懿還是還不高興。
作用和尊重也是兩回事。明雖有廷杖,嘉靖大議禮之爭,廷杖也沒用。
何況時殊勢異,本來就會有不同;若不各自審清其因由環境,單單拉出來各種比,那都只是演義。
知乎的歷史板塊,快比得上外間的國際政治了。


這沒什麼好爭論的,宋朝的知識分子地位是明朝遠不能比的。宋朝是皇帝與大臣共治天下,言論相當自由,趙匡胤開國的時候立下規矩,不能殺知識分子,最多流放。明朝設東廠西廠,很大的一個職權就是監視百官言論,還動不動就庭杖,一點斯文和空間都不留給知識分子,如此高壓環境,皇帝對待知識分子的態度可想而知了。再說經濟上,宋朝人盡皆知的高薪養廉政策,工資都可以買房置地了,明朝就是剛剛能溫飽,看看海瑞,一個不貪污的清官過得那叫什麼日子就知道了,所以僅從這兩方面看就知道兩個朝代對待知識分子的態度差距,由此也可以看出地位高低。
再說個偏一點的,藝術成就,文學成就方面,就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語文課本!語文課本這東西就是傳承華夏文學成就之精華的,其中唐詩、宋詞列入的篇幅比重最多,兩者是同一個高度的。文章方面,三蘇、歐陽修、范仲淹、王安石等大文豪的文章被列入課本的也是很多,而且由三蘇和歐陽修發起的文學革命,可以說影響了後世幾百年。反觀明代,被列入課本的,比重就少的多了,不信自己溫習下語文課本哦。書法繪畫方面,這個明朝就更沒得比了,宋徽宗就是個大畫家,很多宋朝奸臣都是大書法家,這個不再贅述了。哲學思想方面, 宋明理學既然合在一起講,也就是兩者是承前啟後的關係,就像孔子和孟子,分不出高低,打個平手吧。所以藝術成就來說,宋朝是遠高於明朝的,由此也可反證,宋朝的知識分子地位很高,因為這些藝術成就必須在全社會都善待他們的情況下才能產生,為什麼維也納出音樂家,因為整個城市都推崇音樂,都給音樂家塑像,就是這麼個道理。


蒙元與喇嘛共天下,把知識分子搞成臭老九,連妓女都不如。
明太祖出身布衣,又痛恨貪官污吏(知識分子的一部分)。且得國正不需要士大夫階層背書。
所以你說明朝知識分子地位能和宋朝比嗎。
當然,這使得明朝的知識分子開始從事宋朝知識分子看不起的行業,比如寫小說。
於是誕生了四大名著(我說的是《金瓶梅》)

但是,宋與奸臣共天下不是瞎說的


宋朝商業發達以及太祖遺訓:厚養士人,不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者。所以宋朝高官年薪百萬的大有人在,文彥博號稱:與士大夫共治天下,非與百姓治也。政爭失敗也是流放而已,遠不如明朝動不動酷刑殺人兇狠。如寇準,文彥博,富弼等過得都是窮奢極欲的生活。而明朝,呵呵......很遺憾工資僅夠溫飽,同樣也是太祖祖制,所以即使明朝對貪污懲罰很兇殘,仍然屢禁不止,同時明朝設廷杖,不聽話就打板子,把文人打慫了。


不勝唏噓,漢人尚武之風


看了這麼多回復,感覺其實大家說的是側重點不同。兩宋時期厚待文人,已是不爭的事實,這跟趙匡胤如何上位息息相關。依靠文臣制約武將。有宋兩代,國家重養文人,優待文人,文人地位高在這裡。
到了明朝,超級勞模朱元璋皇權相權一手抓,但是從永樂之後的朱家子孫,無力維持龐大帝國的正常運轉,內閣出現。這就出現了從成化年間開始,內閣管理國家,皇帝修仙,煉丹,啪啪的局面。但是,仍然會出現一言不合就被打屁屁的情況。從權利的角度看,明代文臣地位超然。
所以,實際上兩個朝代文人地位是不同角度的高。
不過,我還是欣賞宋代,最起碼沒有水太涼這種事情。


我想先澄清知識分子這個概念,宋明開科舉取士,所謂的知識分子就是科舉制下的讀書人,其實都是一個個的候補官員,千萬別把宋明的讀書人等同於現代意義的「知識分子」(高校擴招的背景下,知識分子是不是得碩士以上了啊,笑)。
如果硬要比較的話,不如說比較宋明的文官,文官就是宋明的知識分子。
如果這樣想,答案就比較明顯了,宋明的官員地位待遇都很高,哪裡有做官還地位低待遇低的道理?否則寒窗苦讀為的是什麼啊。


在明朝不乖是要打屁股的


袁騰飛說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可愛的朝代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朝代 原因就是宋朝知識分子的地位是相當高的 甚至掌握軍隊大權的都是文官 而明朝皇帝一貫有看哪個大臣不順眼就殺的習慣 他們更相信太監


推薦閱讀:

為什麼呂秀才考不上舉人?
為什麼後人對石達開的評價遠高於其餘諸王?
明朝是如何衰亡的?
明朝除了太祖和成祖以外,其他的皇帝的評價都怎麼樣?
中越陸上爭議地區的劃分?

TAG:明朝 | 中國歷史 | 知識分子人群 | 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