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真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嗎?那為什麼明朝還是亡國了?
明朝「還是滅亡了」,其原因在於矛盾積累引發質變,
政治上,經萬曆之國本、天啟之閹禍、崇禎之新黨,文官集團已經喪失了應有的運轉能力,
經濟上,小冰期放大了極端氣候,大旱大澇四起,地方豪強土地兼并嚴重,江南士族只求自保,
軍事上,邊防力量地主武裝化,緊縮開支造成流民軍事化,外患四起,而女真最終傾覆神器。
所以這是一個綜合的結果。
明朝末年的英雄人物能臣良將多不多?多,真的很多,
文有韓爌、趙南星、高攀龍、葉向高、孫承宗、楊嗣昌、孫傳庭等,
武有盧象升、曹文詔、袁崇煥、祖大壽、洪承疇、吳三桂、李定國等,
然後這些人被時勢裹挾著,或浮沉飄零、或沉冤不雪、或心機空費、或身死國滅,
或力戰而亡、或自驕傾軋、或投降變節、或獨木難支。
英雄是有的,只是可惜,在當時千瘡百孔的朝政與無力回天的地方糜爛的背景下,縱然聖人再生,除了另起爐灶,也已經沒有裱糊成功的機會了,
君不欲為昏君,而無能為力,臣未嘗真死臣,卻有顏苟活,
只能說,這些閃閃發光的明末的英雄們,奮力搏殺,卻還是沒能戰勝歷史規律而已,
當然,這裡的歷史規律不是「天命在清」,而是大明王朝作為封建周期律延續的一環的必然式微,
而已。
這個當年明月已經交代去清楚了
我始終認為,王朝也好,帝國也罷,說穿了,就是個銀行,這邊收錢,那邊付錢,總而言之,拆東牆,補西牆。
不補不行,幾百年里,跑來拆牆的人實在太多,國家治不好,老百姓鬧事,國防搞不好,強盜來鬧事,折騰了這邊,再去折騰那邊,邊拆邊補,邊補邊拆。
但國家也好,銀行也罷,都怕一件事——銀行術語,叫做擠兌,政治術語,叫內憂外患,街頭大媽術語,叫東牆西牆一起拆。
明朝大致就是這麼個狀況,客觀地看,如果只有李自成、張獻忠鬧事,是能搞定的,如果只有清軍入侵,也是能搞定的,偏偏這兩邊都鬧,就搞不定了。
崇禎遇上的,叫做災荒。
翻開史書,你會不禁感嘆,崇禎同志的運氣實在太差:
崇禎元年,陝西旱災。崇禎二年,陝西旱災,崇禎三年,陝西旱災,崇禎四年,陝西旱災…………
災荒之後,沒有糧食吃,就是饑荒。
沒有糧食吃,就吃人。
對受災的人而言,吃人,並非童話。(明朝那些事兒)
英雄人物雖然厲害,卻也阻擋不了歷史大潮,帝國制度必然導致腐敗,如果腐敗是癌細胞的話,明朝末年已經是癌症晚期了,回天無力啊
元元順帝時淮河沿岸遭遇嚴重瘟疫和旱災,對於元政府來說,這個比較簡單一點,反正餓死病死了就沒麻煩了,當然表面功夫還是要做的,皇帝(元順帝)要下詔賑災,中書省的高級官員們要聯繫糧食和銀兩,當然了自己趁機拿一點也是可以理解的。賑災物品撥到各路(元代地方行政單位),地方長官們再留下點,之後是州、縣。一層一層下來,到老百姓手中就剩穀殼了。然後地方上的各級官員們上書向皇帝表示感謝,照例也要說些感謝天恩的話,並把歷史上的堯舜禹湯與皇上比較一下,皇帝看到了報告,深感自己做了大好事,於是就在自己的心中給自己記上一筆。
崇禎三年(1630)西北災荒,派下去十萬石糧食賑災,從京城出發的時候,就只剩下五萬,到地方,還剩兩萬,分到下面,只剩一萬,實際領到的,是五千。
想一想這樣截留的現象現在沒有嗎,換個馬甲你就不認識了?
各地的豆腐渣工程(截留工程款)
蘿蔔招聘,招考黑幕(截留機會)
有哪些「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的例子? - 張雨的回答
只能說,這些閃閃發光的明末的英雄們,奮力搏殺,卻還是沒能戰勝歷史規律而已,
當然,這裡的歷史規律不是「天命在清」,而是大明王朝作為封建周期律延續的一環的必然式微,
而已。明朝「還是滅亡了」,其原因在於矛盾積累引發質變,
政治上,經萬曆之國本、天啟之閹禍、崇禎之新黨,文官集團已經喪失了應有的運轉能力,
經濟上,小冰期放大了極端氣候,大旱大澇四起,地方豪強土地兼并嚴重,江南士族只求自保,
軍事上,邊防力量地主武裝化,緊縮開支造成流民軍事化,外患四起,而女真最終傾覆神器。所以這是一個綜合的結果。
作者:蘇昕
鏈接:明朝末年真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嗎?那為什麼明朝還是亡國了? - 蘇昕的回答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是的,英雄輩出。閻應元、陳子龍、鄭成功、張煌言、李定國、堵胤錫,還有好多好多。以及就義的史可法、何騰蛟、瞿式耜、袁繼咸等,一個個都是頂天立地的好漢子。
可是啊,英雄往往改變不了什麼的。英雄有自己的底線,有自己的信念,英雄即便在沒有人的時候也會自己約束自己。為何英雄往往是悲劇的?
因為英雄往往是知不可為而為之。
中國式英雄是怎樣的?他們的歸宿是什麼? - 孔鯉的回答中說得夠多的了。
明末要的是劉寄奴那樣的梟雄。
至於為什麼明末為何多英雄少梟雄?
我想,在文天祥就義的那一刻,華夏的楷模就定下了吧。
孟森有言:「風氣養成,明一代雖有極黯之君,忠臣義士極慘之禍,而效忠者無世無之,氣節高於清世遠甚。蓋帝之好善實有真意,士之賢者,輕千里而來告之以善,一為意氣所激而掇禍,非所顧慮;較之智取術馭,務抑天下士人之氣使盡成軟熟之風者,養士之道有殊矣。」
明末是一個滿人英雄輩出的時代,也是蒙古人和漢人家豬坐朝堂、野狗當大將的狗熊輩出時代。
無他爾,當時蒙古極其復古的部落聯盟制度和我大明根深蒂固的畸形文官集團,都是最典型最有效的劣幣驅逐良幣、排擠人才吸納牲畜的制度。
不是亡國還顯不出那麼多英雄呢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一代名將孫立人。國軍名將孫立人。碧血丹心孫立人。孫立人vs林彪,誰厲害?
邱清泉--忠貞氣節寫青史。王牌悍將邱清泉。
國軍虎將衛立煌。
這些都是google搜出來的前幾條。把孫立人們換成曹文詔 盧象升等 自己感覺下。。。
明朝開國搞「」,大軍點戶,迫害「豪民」,部分恢復世奴制度,又拚命打擊知識分子,碾壓中間階級,大共同體空前強大,平民散沙化,社會自組織能力無限下滑。由此造成道德水平下滑,這是根本原因啊。晚明有些新氣象,難以根本改變大局。
這樣的社會,一旦中央權威動搖,就沒有可能內部有序演化出來新秩序,面對外部侵略,毫無招架之力。
試看中國北方几個少數民族南下時期,晉-南北朝;五代-兩宋;明末-清。北方南下力量是 五胡&>契丹 女真,蒙古&>滿人,然而反觀南方漢民族的抵抗力是越來越差,相隨的是華夏專制主義的越發強大,社會被中央皇權抽光,而中央一動搖,漢民族主體國家就完全失序了。
楊嗣昌、洪承疇、孫傳庭、鄭崇儉、盧象升、陳新甲,這些人不能說是所謂大才,但他們都算是合格的官僚,如果沒有崇禎和黨爭,讓他們發揮應有的作用,甚至不干涉他們的作為,明末的局面都不一樣,但假設沒有意義
崇禎皇帝還是太有骨氣了,假如和滿洲求和,納以歲幣,集中力量肅清流寇,再回頭決戰女真。其錯一也。在闖軍入京之時,寧死不願南渡,豈不聞江東子弟多豪傑,捲土重來未可知啊。其錯二也。崇禎皇帝雖然沒能在一些戰略問題上有所決斷,但是寧死不降,其氣節仍然可敬。話說北平城破之日,崇禎把自己三個兒子叫來,一個一個叮囑,出工之後要怎麼怎麼樣,見到當官的要下跪,看到軍士騎馬要迴避,以一個父親的口吻告訴自己的孩子出國之後怎麼生活。想起這個畫面,不由淚流...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
君不欲為昏君,而無能為力,臣未嘗真死臣,卻有顏苟活,
--------------------------------------------------------------------------
並不覺得鄭和是英雄,因為他的出海是帶著尋找朱允文的目的去的
兩句話總結
第一句:亂世出英雄
第二句:寧做太平犬,不為亂世人
亂世出英雄,但是英雄是改變不了世界的。
你看看,哪個英雄改變了世界?(超人什麼的呵呵了)
世界本來就不是英雄構成的,英雄不是一般人,但是一般是傻缺,因為不要命。
明實亡於東林黨,如果魏公公在,朝局斷不至於此。
什麼叫歷史的洪流,這就是歷史的洪流。
天時地利人和,天時--太陽黑子,天下處處鬧災荒 地利--山海關擋得住關外的滿清,擋不住關內的闖王 人和---文臣誤國,亡於黨爭
崇禎想好好乾的心是有的,就是沒那個本事,你要是朱元璋或者朱棣,腦子有泡才弔死老歪脖子樹呢,風緊扯呼,溜之大吉,反正先到南京再說,大不了分江而治,更不會被文臣武將牽著鼻子走,孫傳庭想下獄?先讓他把李自成他們懟完在卸磨殺驢,孫承宗想退休?先把遼地收復再說,更不會說什麼袁崇煥這種能假借聖旨斬掉毛文龍了。
說白了,少了個牛掰的領導人(這個領導人還得非常牛掰,一般水準的還都就不回來)
完全是被崇禎這個刻薄寡恩的皇帝折騰完了!!其實這種的領導導致人人離心離德大家都作壁上觀!!
很簡單,當時狗熊數量是英雄的一百倍。
盛世英雄1-狗熊10
亂世英雄7-狗熊100
非英雄不多也,乃人禍不許。
推薦閱讀:
※大清如果不入關,今天的大清國會成為亞洲五小龍之一嗎?
※明朝皇帝為什麼要殺袁崇煥?
※假設沒有元和清兩朝,中華是否能改變國運衰敗或者在19世紀擠入列強之流?
※萬曆三大征中,明朝損失的最好的將領是誰?明朝損失的精銳部隊有哪幾隻?
※明朝施行不和親不割地的外交政策,是否是因為沒有遭受強大游牧民族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