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香港的麥兜系列動畫?


附上麥兜我和我媽媽影評傳送門:如何評價電影《麥兜我和我媽媽》?

原始答案(第一部分):亦真亦幻的腦中世界

麥兜系列的世界觀,是亦真亦幻的。而這個世界的構造者,自然就是我們的麥兜啦,即:電影中我們看到的內容,其實來自於麥兜自己的記憶和想像

比較容易看出來的一點是人物設定,來看一下麥兜系列中有描寫的人物吧:

全班同學都不以人類的形式出現。班外的人,有小盆友的家長,也都是與小盆友同個物種的動物(麥嘜的母親除外,她是人類,可能是因為麥嘜系列出得較早,已經設定過了?),而班級之外的這個世界裡的人們,一般也只有兩種形象:校長和陳老師。

看到這些我才恍然大悟:整個系列的世界,都是由麥兜的「視角」看到的

首先是小朋友們的物種,任何一個小朋友在理解力不足想像力有餘的時候,都會對身邊的人或事物產生一些感性的認識,我這麼肥,媽媽話我像只豬,那我就是豬咯,這個長脖子的小盆友好像只鵝,這個喜歡穿毛衣的同學好像只貓,等等。於是在麥兜小朋友的主觀意識中,會可愛地把這些朋友們跟動物掛鉤,那他們的媽媽,自然也是同種動物咯。

然後是這個社會內的其他人,為什麼只有校長和陳老師這兩種形象,我在上面列出了一些,給麥兜算命的先生,道場的道長跟道姐,包括未列出的黎根,給麥兜看抖腳病的內外全科大夫,等等。我將其理解為:麥兜沒有爸爸,熟悉的人不多,只有校長,陳老師,媽媽等人;而在外面碰到的男男女女,他也會用這兩個形象代入。

麥兜菠蘿油王子這一部,是我產生上述想法的根源,因為這部電影中有一個故事,麥太給麥兜講的《菠蘿油王子》,影片中自然不能以麥太獨自講述來完成這個故事,要以敘事的方式來將這個故事描述出來,而我們看到的這個故事,恰恰是麥兜的腦補

小王子,將自己代入;帶著小王子去旅行的大叔,自然要用校長的形象咯;還有好多會走路的蛋撻?那就讓自己的同學們扮演吧。麥兜的思路大致如是,

麥太編故事給孩子聽(順便慢慢地讓孩子認識自己的父親),於是將丈夫講成菠蘿油王子,一開始只是一個王子公主的俗套故事,後來王子的形象與麥炳逐漸重合,故事講著講著,講成了自己的經歷。

而聽故事的麥兜,天真地用自己的同學,校長,老師代入這個故事,甚至自己添加了一些元素:菠蘿油王子在買船票時的對話,正是他自己上的兩文三語課程的學習內容;王子打敗的鯊魚,也只能用機械鯊魚想像,可能他在遊樂場中見過機械的鯊魚?

就這樣,我們看到的,是麥兜自己腦補(幻想?回憶的偏差?)出來的一個,充滿幻象的世界。在其他電影中出現的一些搞笑的,無厘頭的,不合常理的事物,大多都能用這個方法解釋

消除了這些幻象,這個世界將變得無比硬實。

沒有可愛的麥兜,只有一個單親媽媽,帶著一個豬一樣肥,一樣笨,只有善良而已的小朋友,在城市的角落裡,不停地換著工作,供孩子念著一間幾乎開不起幼兒園的潮州人大叔開的幼兒園。

麥兜以為他去了馬爾地夫,其實並沒有,這是電影告訴我們的。

麥兜以為他去了武當山,學了太極拳,參加了幼兒園級武術大賽,其實呢?這是我們需要自己想的。

電影里的世界是硬實的,是連麥兜都已經意識到了的硬實。

而真實的麥兜,發生在他身上的真實的事情,圍繞著真實的他的硬實的世界,則是在電影之外的,是需要觀眾自己腦補的。

老虎,斑馬,猩猩,鬣狗,或是只有一個少年靠母親身上的某種昆蟲幼蟲維生?

你相信哪個故事?

:)

(註:一些內容不適用於《麥兜噹噹伴我心》,該部是變化最大的一部,我看過,但沒有研究過出現變化的原因。)

————————————————————————————————————

8月6日新增部分(第二部分):創造一個麥兜,然後潛入他的內心

麥兜系列的另一個超越國產同類作品的地方,在於對兒童心理的準確把握。

一般國產動畫中對兒童的描寫,有著嚴重的不真實感(仔細想來這句話對國產的其他影視形式同樣適用),即:我們在作品中看到的兒童,不是兒童真正的樣子,而是大人們臆想的,兒童應該有的樣子。而麥兜系列中對兒童心理——外化為表情,談吐——的還原真實得讓我震驚。

舉一個小例子,《麥兜響噹噹》中,一群小盆友上山學武,道長道姐向他們介紹了太乙春華門後,問他們有沒有什麼問題要問道長時,他們的回答:

「道長,請問本門有沒有空調啊?」

「沒空調可不行啊。」

「本門有沒有得唱卡拉OK啊?」

「有沒有BBQ啊?」

「有沒有MSN啊?」

「請問本門有沒有兩個AAA電池啊道長?」

這種台詞有一個很大的特點:莫名其妙。莫名其妙,才是孩子的本性,孩子不是智商等比縮小的大人,他們會有一些很奇怪的想法,有極強的表現欲,而且又沒有足夠的智商判斷這些想法的合理性,亦沒有足夠的自制力去阻止自己把奇怪的想法說出來,處於放鬆狀態下的孩童會傾向於表現出以上特徵,將這些特徵綜合起來,小盆友的談吐就會呈現出無厘頭,莫名其妙的特點。

舉另一個真實的例子,是我支教時與小學小盆友的問答。

「那同學們,你們知道的樹的種類有哪些呢?」

「柳樹!」

「鐵樹!」

「鐵樹銀花!」

「阿哦呃樹!(韻母aoe)」

「某某某樹!(一位同學的名字)」

這是真正的孩子七嘴八舌說話時候的樣子。

如果換做國產低齡向劇作的話,估計會是這個樣子:

「那同學們,你們知道的樹的種類有哪些呢?」

「柳樹!」

「楊樹!」

「法桐!」

「松樹!」

「同學們回答得真棒,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報效祖國喲。」

這樣比較之後,就知道誰真正在台詞的雕琢上下了功夫了。麥兜系列中的小孩在說話時,都保持了應有的童真,拋去了後天的做作,所以即使香港與大陸有文化差異,聽片小盆友們說話依然有一種親切感和驚喜感。

談吐講完,再說表情。

沒錯,現在再說多圖預警已經晚了,後面的圖已經載入完了。

這是一段典型的孩子心愿未償場景,來看看麥兜小盆友表情的變化。

1.小心試探著提到之前的馬爾地夫承諾,憧憬。

2.發現母親並不興奮,隱約覺得母親要轉移話題,有些慌亂,愣住。

3.發現母親迴避承諾,隱約覺得去不了馬爾地夫了,覺得慌張,又覺得母親欺騙了他,失望。

4.被母親用歪理搪塞(我說了發財了才帶你去的嘛),委屈又不知如何反駁,開始想哭。

5.想出反駁的措辭,但卻沒有底氣,畢竟即使講理講得過媽媽,去不去還是要她說了算。

6.這個表情與5是交替出現的,記得你小時候一邊哭,一邊強忍著哭來爭辯時的樣子嗎?就是這樣的。

這是一些很微妙的細節,而能將這些細節進行捕捉和還原,才使得人物形象遠離現實生活(2D動漫,簡潔畫風)時,用表情動作來提供極強的代入感。而能捕捉到這些細節的前提,我覺得,是對孩童心理的洞悉,或者大量的觀察學習。

如果有製作團隊只是通過大量觀察兒童行為而不揣測其心理,「知其哭而不知其何以哭」的話,將一個哭的場景畫的像上圖組一樣生動真實的話,是完全有可能的

但是他們做不到這個:

這組圖是麥兜感冒,打完針後做的噩夢中的片段(也可以理解為打針前的臆想,都行)。

注意觀察的話會發現,夢境中的巨大機器人是由商鋪、招牌、計程車等等組成的,背景是傾塌的大樓,懸空小路的地板應該是麥兜的作業本,路的護欄則是拆遷時用的護欄,標識和路錐。

這些元素顯得亂七八糟,但對它們的使用並非隨意取之,而是選取了在那個時代,那個地方,那個情境下,麥兜常常見到的,且應該是讓麥兜感到不悅的一些元素:蟑螂,麻將的喧鬧聲,嘈雜的施工工具,滴滴叫的計程車,怎麼也寫不好看的字,等等。

要做到這些,僅僅觀察孩童行為是不夠的,需要的是,設立一個環境,通過對麥兜心理的把握推測這個環境對他產生的影響並找出哪些是他可能討厭的。

然後,用近乎鬧劇的天馬行空的思維,把這些元素拼接起來,於是就才了巨大機器人拿著針筒追逐麥兜的噩夢場景。

簡而言之,不像是作者控制著麥兜的思想和行為。

而更像是,作者創造了一個麥兜,然後潛入了他的內心去觀察,這個小朋友在想什麼。

就像羅輯創造了他的夢中情人一樣,麥兜是活的。

:)

更新完畢,下次更新準備寫一下《麥兜故事》,《麥兜菠蘿油王子》兩部,和後面三部的區別(姑且將春田花花同學會也算上)。

————————————————————————————————————

9月5日新增部分(第三部分)麥兜系列各部之間的發展與繼承

迄今為止麥兜已經有了四部動畫電影和一部真人與動畫結合的電影,先簡單介紹一下這五部作品的基本信息,再分析各部之間的繼承和發展,答主非專業影評者,若有用詞不精確,請來咬我啊。

一、五部電影的簡評

1.第一部:《麥兜故事》

2001年,導演袁建滔,編劇謝立文/麥家碧,豆瓣評分8.5(96153人評價)。

簡評:初步建設麥兜系列電影的世界觀,(第一節有描述:亦真亦幻,臆想的可視化),形成了獨特的敘事風格。笑料夠用,不鋪砌,而是點綴在比較憂傷無奈的基調上,給看不懂或不想看懂片子的人以歡樂,給看得懂和想看懂片子的人以思考。

主線:麥兜的日常—馬爾地夫—搶包山。

2.第二部:《麥兜菠蘿油王子》

2004年,導演袁建滔,編劇謝立文/麥家碧,豆瓣評分7.9(33055人評價)。

簡評:充分繼承了初部電影的世界觀和敘事風格,並加以發展(亦真亦幻的電影中的亦真亦幻的故事),各種隱喻目不暇接,極為過癮。笑料變得溫和,基調較初部而言,憂傷甚之。小盆友們去看的話還是可以真的笑,笑出聲的,不過我初次認真看時流了不少眼淚,初次找到影片配樂的歌詞時又流了不少眼淚。

主線:菠蘿油王子的故事/麥兜父親麥炳身世。

3.第三部:《麥兜響噹噹》

2009年,導演謝立文,編劇謝立文,豆瓣評分7.3(72799人評價)。

簡評:開始有變化了,有不少香港人才能看得懂的細節(當然前兩部也是)。世界觀,怎麼說呢,麥兜去武漢學武功了;故事,怎麼說呢,已經略微有了些雞湯的氣味(非貶義),雖未完全淪落為雞湯,但麥兜的形象已經有了些許變化。憂傷和歡樂都還是有的,但憂傷的表達已經不如前兩部含蓄了。

主線:天下一幼稚園武道會(偶爾賣個萌也沒什麼不好的你說是吧)。

4.第四部:《麥兜噹噹伴我心》

2012年,導演謝立文,編劇謝立文,豆瓣評分8.4(59732人評價)。

簡評:從影片名字可以看出對《放牛班的春天》致敬的成分。校長的形象被重點塑造,而對麥兜的心理描繪較前幾部而言弱化了很多:視角更加宏觀,從前幾部的通過描寫麥兜暗示麥兜所處的世界,轉變為更直接地描繪那個世界。笑料不少,音樂好聽,不過國語配音簡直無情。基調還是比較憂傷無奈的,但不同於《麥兜故事》里的那種無奈。另外,畫風高能

主線:春田花花合唱團的成立—中興—衰落。

5.真人/動畫電影:《春田花花同學會》

2006年,導演趙良駿,編劇謝立文,豆瓣評分6.2(31785人評價)。

簡評:真人與動畫結合,雖有真人表演成分,但非常不錯地繼承了前幾部的時間觀與敘事方式。不過麥兜中會出現一些無厘頭的,荒誕的片段,這些片段由卡通動物表演時,我們會發笑,但由真人來演出時(鄭中基和吳君如就算了,甚至有謝霆鋒和陳柏霖),我們卻難免會覺得有些違和。形式上的主線是比較散的,不過精神上的主線還是有的,即硬實社會中的童心,善良等等。

主線:綁架事件(鄭中基,黃秋生等人的日常不在主線之內)

注1:《同學會》時間處於《菠蘿油王子》和《響噹噹》之間,視作填補兩部之間較大的時間空檔也說得通,不過我傾向於把它視作有著《麥兜故事》神韻的,麥兜系列電影的非正統續作,本答案中在談及麥兜系列電影的發展時,將其視作帶有外傳性質的作品。

注2:以上5條簡評中引用的豆瓣數據來自14年9月3日晚8點,數據僅供參考或感受,無法代表影片質量,甚至無法反映受歡迎程度(評分者的群體和買電影票買DVD買周邊的群體能有多大的交叉呢?)。

二、麥兜電影系列中的繼承與發展

1.繼承與發展之一:世界觀與敘事特點

由《麥兜故事》直到《麥兜響噹噹》,電影的世界觀都是保持不變的,即這個世界是由真實世界和其在麥兜腦中的反映兩部分組成的,亦真亦幻的世界,這個我在本答的第一部分中詳細闡述了,也是我喜歡麥兜系列電影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這個奇特的世界觀也造就了系列中一些非常有趣的現象:我們在影片中看到的一些事物是被麥兜的大腦(下文稱為麥腦吧~)加工過的,而這種加工是對客觀世界的,可愛的歪曲,通過觀察被麥兜歪曲的事物和麥兜歪曲它們的方法,我們更能體會到麥兜的可愛。

不過也更能反襯這個世界的硬實。

在第一部分答案中我舉了麥兜系列中比較典型的幾個例子,都是麥兜眼中(腦中,臆想中)的人類,他遇到的人類不多,有同班同學,有母親,校長,陳老師,和零星見到的一些社會上的人,因此他將同學根據特徵想像為動物,社會上的男性都用校長形貌代替,女性則是陳老師,等等,這些是麥腦對於人物形象的反映。

下面再舉幾個例子,則是麥腦對事物和事件的反映。

a.《麥兜故事》中,出現的一段很精彩有趣的,麥太日常的遊戲化片段。

這是一段極為誇張的,對麥太日常的描述:在交通擁擠的馬路上左右穿梭,衝進超市跟其他幾位主婦競速,穿過層層阻礙去燒香拜佛,爭先恐後地跳上地鐵,又用手裡的包包擊敗關底BOSS。

透過這些意象我能模糊看到的是如下場景(非解讀,只是一種可能性,請感受一下):麥兜坐在家中玩紅白機,麥太回到家在他耳邊嘮叨:唉你不知道我多忙多累啊每天去超市大採購給你買東買西路上人好多根本沒處下腳啊你看看你這麼肥我跟你講人肥就該更精明些你知道嗎什麼時候你考試能得A嘩那就燒高香了媽媽我每天還要乘地鐵哇你根本不知道地鐵站里人有幾多啊擠都擠不進去好不容易下了地鐵還要對付我的混蛋老闆……

然後,在麥腦中,就形成了麥太成了遊戲的主角在奔跑戰鬥了,而麥太的一些嘮叨,則成為了BGM。

(順便一提,該片段遊戲的原型之一是《熱血行進曲》,遊戲的模式,主角的動作技能,還有BGM在《行進曲》中都能很容易地找到原型。)

b.《麥兜菠蘿油王子》。

這是影片中,麥太開始認真講述《菠蘿油王子》這個故事時,出現的場景。此時麥太畫外音正在講述故事主角菠蘿油王子的出場:

在這個場景中我們看到,出現的人物都是麥兜幼稚園的同學(新增了幾隻小動物),如上文(第一部分)所說,麥兜在聽這個故事的時候,自己腦補出了故事中出現的各類人物的形象,包括後面出現的大叔,餐廳的姐姐等等。

《菠蘿油王子》是麥兜系列中我最喜歡的一部,如簡評中所說,它各種隱喻目不暇接,極為過癮。菠蘿油王子這部,世界觀已經成熟,主要人物的性格已經初步確定,敘事手法則比《麥兜故事》成熟了不少,我想展開說一下。

《麥兜故事》的敘事特點大致可歸納為:

客觀世界—麥兜腦補加工—麥腦世界

而菠蘿油王子中對客觀世界進行加工的人,還有麥太:這是麥太講的故事!因此可歸納為:

客觀世界—麥太記憶—麥太加工—給麥兜講的故事—麥兜加工—《菠蘿油王子》

(其實再深究的話,麥炳遇到麥太之前的經歷,是他通過《菠蘿油王子》一書轉述給麥太的,麥炳也是加工者之一,不過其實這本書存在與否無法確認,也許只是一封信呢。暫且不表。)

多了一個加工者產生的效果可謂異彩紛呈,經過麥腦加工的世界是有趣而荒誕的,而經過麥太加工過的故事的特徵則更加複雜。

從影片中得知,在一次郊遊中,麥太為了哄大哭的麥兜,給他講了一個故事,開始的「一句話故事」未能滿足麥兜,於是麥太下定決心,給麥兜講了《菠蘿油王子》。一開始的故事還算是輕鬆愉快,但隨著麥太回憶的深入,單親母親的委屈和對丈夫的思念佔據了麥太,也改變了麥太講述故事的基調

這二層加工帶來的結果有二:

其一是麥太的憂傷基調與麥兜的無厘頭改造形成對比。

故事的前半段,麥兜將自己代入菠蘿油王子的角色,發生的一系列事情,總讓觀眾能會心一笑。

故事的後半段,幾乎成了麥太加工的專場,王子回國,凶吉未卜,除了對丈夫的關心牽掛,也有自己的委屈。

這對比不是為了笑果,而是用來讓我們對麥太和麥兜的認識更加深入:一個整日奔波操勞只願自己兒子更有出息的單親媽媽,和一個雖然失去父親但總能在生活中找到種種樂趣的,還沒清晰地認識這個硬邦邦的世界的笨笨的胖小孩。

其二是使真實發生的事情更加撲朔迷離,畢竟真相總是很殘酷。

如果試圖從童話化後的故事中看看真實發生的事情,我們只能看到:麥炳出於一些原因,也許是要去找回一些自己曾失去的東西,離開了麥太和麥兜,走上了一條艱難的道路,也許還面臨著重重困境。

究竟為什麼離開,離開後又去了哪,我們都不知道。

c.《麥兜響噹噹》中,延續了仍舊是動物形象的設定,不過已經沒辦法當做是難能可貴的一點去詳述了,只是繼承,前兩部中的由於麥腦反映引起的無厘頭效果大幅減輕了,即:

前兩部中,世界是由於麥腦的反映變得荒誕而又可愛;由於堅持描繪麥腦的反映,被麥腦加工的,不僅僅是人物形象,還可以對整個事件進行加工和重組(如《王子》中,麥兜去買船票,但他與售票者的對話則是直接照搬在幼稚園中學習的兩文三語課程,因為他只能想到這些)。

但《響噹噹》中,這個世界本來就是架空的,並非基於現實的,在經過麥腦加工之前就已經很不正常了:麥兜有個發明了全息投影的祖先,幼兒園開辦武道會,山上竟真有一位與李小麟戰鬥過的道士,還開了道場。

在這個世界觀中我看到了與普通的動畫作品一樣的傾向:低齡化。小朋友看得懂,戲劇衝突明顯,有笑料,有正能量,有母子關係,有教育小孩要刻苦要孝順,等等。

但所幸它保留了與上幾部一樣的特徵:對兒童心理的準確把握。因此我覺得它同國內其他動畫電影相比仍舊有優勢。

d.《噹噹伴我心》,由於麥腦反映引起的無厘頭效果歸來了一部分。

比如影片中,校長在高檔餐廳中看到的高大上的幼稚園同學會,和自己舉辦的歪瓜裂棗幼稚園同學會中,往屆同學發言的內容:

小腿結實,應該是幼兒園的一項宣傳標語吧,大人們的同學會中應該是不會感謝母校把自己的小腿鍛煉結實的~更不會說自己掉進茅坑,哈哈。

2.繼承與發展之二:故事的感情基調

首先,這四部作品的基調都有無奈,憂鬱這些元素,這個大家應該都能看出來。不過其實在前兩部與後兩部之中體現出的這種憂鬱與無奈是不盡相同的。分部捋一下故事主線吧。

《麥兜故事》:麥兜是個善良又有些笨的胖小孩,他想去馬爾地夫,結果被媽媽善意地帶去了經過「精心」偽裝的另一個地方,麥兜想學滑浪風帆,結果學了甚至沒法參加比賽的搶包山。

《麥兜菠蘿油王子》:麥炳娶了麥太,生了麥兜,卻不知為了什麼而離開,留下母子在家,自己去追求「過去」。

《麥兜響噹噹》:麥太帶著麥兜到大陸(武漢)謀求出路,讓麥兜在道場學武。麥兜參加了天下第一幼稚園武道會,在賽場上看到了祖先的雞,頓悟,然後被暴揍一頓。

《麥兜噹噹伴我心》:熱愛音樂的校長發現了麥兜等小朋友們的聲樂天賦,組成的合唱團在膠牌經理人大M的幫助下發展壯大,也最終被大M把合唱團賺來錢捲走。

前一種無奈是看著一個善良的小孩除了善良之外幾乎沒有可取之處的無奈:他沒有念書的天賦,沒有發哥華仔的外貌,也不見得事事都能有好運逢凶化吉,現在他還傻傻地快樂著,那以後呢?他終將發現自己會失敗,發現肥和傻沒有那麼好笑。

後一種無奈,尤其是《噹噹伴我心》的無奈,則不是出於我們看待麥兜的矛盾心態,麥兜是有能力的,他用功之後默書也能得A,他能按照手稿製造出複雜的機械,他隨著合唱團巡迴演出,用歌聲感動了所有聽。他失敗了,但失敗是因為有奸人作祟,而不是他自己的問題。這樣的無奈,不僅是對於麥兜個人,也是對於這個硬實的社會的一種無奈和義憤。

對這兩種無奈我不能評價孰優孰劣,只能說我更喜歡前者。麥兜系列一開始就是很虐的作品,又虐又溫馨。那麼我喜歡更虐,虐片這種東西,一定程度上還是越虐越好,片子把你虐夠了,你也許會發現這個世界還是挺美好的。

然後,兩者的無奈,其實都很容易讓人產生同理心,但是前者更容易給人以「看了這片子我心裡很不輕鬆,但是又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的感受,而後者,我們能稍微更清晰地有「這世界怎麼會這樣」的感覺。

3.繼承與發展之三:配樂

這裡只介紹前兩部中的配樂,沒錯,《噹噹伴我心》反而可說的不多……因為我需要介紹的是樂,影片畫面中的人物聽不到的樂。

很多曲子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名曲,不過由於我也不擅長記名曲的名字所以也不在這兒掉書袋了。⊙︿⊙

在旋律之外的歌詞反而更值得注意,前期我看的時候,由於字幕組的偷懶或者不專業,許多粵語歌詞是沒有字幕的,後來找到了歌詞,方覺妙極。貼上一些片段。

《麥兜故事》中,麥太大冒險遊戲的BGM,用了蘇聯的《庫斯克郵車》(但多被稱為《郵遞馬車》,可能是翻譯問題?未考證),活潑明快,配上麥太被遊戲化的奔跑場面,尤為貼切,看了歌詞,更加有趣:

人肥就更加要醒目。
多勞多得,多勞多得,多勞多得,搏命做!
人窮就更加要醒目。
要用兩手搏命咁lar,lar住碌木!唏!
人窮就更加要谷盡。
多勞多得,多勞多得,多勞多得,搏命捱!
人肥就更加要谷實。
要用兩手搏命咁lin,lin實碌木!唏!

大意就是人肥更加要機靈,人窮就更加要加油吧……可以理解不過本人不會翻譯。

《麥兜菠蘿油王子》中的一個片段,我想了想,還是全部貼上來吧,是我在麥兜系列中最愛的一首配樂,也是上文提到看了歌詞就流淚了的那首。這首歌用了《我的心裡沒有他》的旋律。

爸爸帶我去食叉飯食滷味
爸爸帶我去「席爹席豬頭肉」
爸爸帶我去食次飯
然後帶我去食牛治
仲叫了兩個蛋撻
爸爸帶我過大海食葡萄國雞
爸爸帶我遠赴番禺食乳鴿
爸爸與我看著海浪
與我一起對浪小便
爸爸突然對我話
佢話唔系要系咁
不過就 不過就
不過就會總系咁
嗰啲嘢
過去就
經已沒有嗰家嘢
經已沒法不分開
你以後全部靠自己
一個人小便
爸爸帶我去食拉麵食咖喱
爸爸帶我去食叉瀨食燉奶
爸爸帶我去小便
仲要教我怎樣小便
如何靠自己拉鏈
佢話唔願變成咁
不過就 不過就
不過就會總系咁
嗰啲嘢
過去就
經已沒有嗰家嘢喇
所以沒法不離開
以後全部靠自己
一個人小便
爸爸帶我去帶我去食叉飯食滷味
爸爸帶我去「席爹席豬頭肉」
爸爸帶我去小便
仲教我要怎樣小便
如何咪滴濕笪地
爸爸帶我去小便
仲教我要怎樣小便
如何咪滴濕笪地

大致就是,爸爸帶我吃過好多東西,爸爸帶我去海邊,同我一起對著海浪小便。爸爸教我小便,因為他說他不得不離開,以後我要靠自己小便了。

越是幼稚,傻,遲鈍的小孩,越晚發現別離。

而我們看著也越心疼。

接下來說說,這些歌詞的特點:它們一般來說,都是麥兜都能理解的,直白的句子,而且還多與事物相關。也對,這就是麥兜系列的氣質了。

其實不止歌詞,片中的一些語句,尤其是蘊含了影片主題的一些語句,也都是麥兜能理解的。

敘事,台詞,歌詞,這些元素共同組成了麥兜的腦內世界。

無比簡單卻又無比動人。

【總結】其實寫得太多太雜,反而不知道該如何總結了。不過大家應該都能發現,麥兜系列在保留像敘事特色(麥腦),簡單而深刻的台詞,歌詞這些特點的同時,也在發生變化。

麥兜去過的世界擴大了,麥兜做過的事情更多了,麥兜一樣善良,但彷彿又不如以前那麼傻了。這不是因為麥兜在成長——這幾部的劇情可以視作是不同平行世界中的不同麥兜,除了共享基本設定外,互無影響——而是因為劇作者想讓麥兜和麥兜的世界變個樣子,讓麥兜變成一個有一些才能的,努力後也有可能獲得成功的小孩。

如果這樣的劇情可以打動更多人心的話,倒也沒什麼不好。更何況後兩部中也有諸如「麥太突然感到一種,不知道是被誰,反正就是被人欺負的感受」和「我們慶幸心裡腸里,總有首歌在竄來竄去,撐著撐著,讓硬邦邦的,不至硬進心腸;讓軟弱,不至倒塌不起」這種值得反覆玩味和記憶的句子。

不知道怎樣結尾了,就這樣吧。

(如果你讀完了,謝謝你,答案寫得很長,畢竟內容很多,我不能也不想刻意縮減一些東西。麥兜系列我大學四年可以說看了四年,感受頗多但無處可講,畢竟一說麥兜大部分人都先想到「木有魚丸木有粗面」嘛。

這個問題被人舉報過,因為可能會引起過於寬泛的討論,或需要很長篇幅的答案。

現在看來,然。)


《麥兜故事》我可能看了有十遍,前半段(就是到麥太帶麥兜去完「馬爾地夫」後,麥兜拜師學藝前)看了可能有二十遍。最喜歡的還不是麥兜,而是(吳君如配音的)麥太。

「一個女人撐起一頭家。」從菠蘿油王子的劇情來看,麥太生產的時候就是一個人了。夢到個膠兜,就跟膠兜許願,最後一心虛,就說了個「逢凶化吉」。生出個幹啥啥不會吃啥啥不剩的小麥兜,可是沒辦法,還得養大他。一二三四五六七,多勞多得,七六五四三二一,多勞多得。不好意思,多勞不一定多得。只能進只有一個老師,連電費都欠的春田花花,兒子學一口潮州話。

麥兜說,我媽媽什麼都不怕。麥太化身女超人,一路過關斬將,地鐵要關門,推開前面的人,自己跳上去。去廟裡求籤,下下、中下……麥兜睡著了,終於搖出個上上籤。生活就是這麼粗礪,麥太不再是那個扎辮子有王子疼愛的女孩,而是捲髮的、發胖的,麥兜的媽媽。

就算是春田花花幼兒園也有小朋友去disney land,hellokitty land,而麥兜只去過海港城。麥太看看卡里只有三千多塊,咬咬牙,買兩張山頂纜車票,帶麥兜去「馬爾地夫」。麥兜的回憶里,麥太在纜車上一直是放聲大笑的,可當取錢時、買票時、準備有魚的便當時,麥兜問要不要帶出生紙時,她會不會也有些許酸楚在心頭?如果麥炳沒走,該多好?

抱歉,人生都不會跟你說抱歉。

儘管麥太肥胖、市井、甚至粗鄙,但她有滿滿的生命力。麥兜的回憶為什麼永遠是彩色的?為什麼時隔多年,成年的「麥兜」還要感謝他的母親?整個《麥兜故事》前半段是一個接一個的笑料,可漸漸地,笑中帶淚,又化作寬慰喜樂、發自內心的微笑。

就算在底層,就算看不到前途,簡單又堅定地相信多勞多得,最難的時候也要過下來,日子總會好起來。別說麥太一個文化修養不高的單身女人,整個香港社會,大概都是這樣想的。儘管,turn out to be,什麼也沒有變好。

可是,除了相信,還能做什麼,還有什麼能幫助一個人,在茫茫時間中,一步步地走下去呢。

最美妙的回憶里有最殘酷的現實,最樸素的行為里有最深刻的道理。

麥太肯定不會想這麼多。麥太只是一個人,牽著麥兜的手,邁開粗壯的小腿,有時理直氣壯、有時心虛地走下去。跟每一個普通的香港人一樣,跟每一個普通人一樣。

哦對了,不一樣的是,麥太告訴麥兜,你的爸爸,是個王子。


看麥兜的時候,旁邊的小孩子都在笑。而我在哭。


以前總是聽到香港人自嘲香港是一座石屎(水泥)森林。麥兜動畫里的外景也是灰濛濛的,密密麻麻都是房子,而麥兜居住的深水埗更是典型的舊市區,彷彿除了石屎就沒別的東西。由此就可以知道麥兜一家是典型的底層小市民。

麥太的形象和性格是典型的師奶,對待孩子簡單粗暴又粗中有細:比如她帶麥兜吃早餐,麥兜點點東西不合她心意,她會煩躁地罵麥兜腦子進水;比如她知道麥兜想去馬爾地夫,家裡沒錢度假,但為了不傷害孩子,只能咬咬牙帶他去太平山頂。正如很多香港影視劇里母親形象一樣,麥太沒有很高的學歷,也不會科學的育兒方法,但她愛孩子,會教他做個好人。

香港人非常熱愛旅行,到處都是旅行社,報紙上全是旅行社的廣告。
當麥兜看到馬爾地夫的旅遊廣告時,他並不知道馬爾地夫是什麼地方,在他的世界裡,也許全世界就只有從他家到幼兒園那麼大,再加上菜市場。他想去馬爾地夫,想坐飛機,他以為就跟他走路去幼兒園一樣簡單。
可是麥太知道深水埗以外的世界,她也知道去馬爾地夫的價格。當自己的孩子非常渴望得到一樣東西而自己又無能為力的時候,更多的是心酸吧。
於是她決定帶麥兜去太平山頂,當纜車斜著上山的時候,就像飛機起飛一樣,於是麥兜完成了坐飛機的心愿;麥兜在他心目中的馬爾地夫度過愉快的一天後,他就跟其他和父母一同旅遊的小朋友沒兩樣了。
在麥太的保護下,就算外面的世界所有的房子都是灰暗的,麥兜跟麥太還有在幼兒園裡的世界還是色彩斑瀾的。

當香港的無數個麥兜長大之後回想起自己的童年,也許會感嘆,小時候雖然窮,卻還是快樂的。


借書裡邊的一句評價:《最好的女子》試讀:單純的人最有福:麥兜借幼兒園的殼,但講的卻是普通香港上班族的生活:大包、滷肉飯、茶餐廳、電線杆上的小廣告、叮叮車,還有香港式的冷笑話。

我小時候確實不喜歡麥兜,喜歡的時候已經快20了,麥兜從不是給孩子的童話,而是給大人的故事。


如何評價麥兜?這還真是不好評價呢……
其實我最喜歡菠蘿油王子……每一個佬,都曾經是一個王子,沒有成為佬,便不能理解菠蘿油王子到底說了些啥……別人看麥兜都在笑,我看麥兜哭得不能自已。

貼一段歌詞,摺疊我吧。

[趁呢笪地呢笪林]
[麥兜.菠蘿油王子 電影原聲大碟]

你身後最理想0既永久居庭 山環水抱
五蛇下洋 福蔭後人 由拱北關閘去
車程都只不過系三十分鐘 每日更有兩班飛翔船
由新港碼頭直達 清明時節 念祖祭宗
更可順道享受一嚇
就近0既中山溫泉同埋石岐乳鴿
暖在心頭 倍感思親

0系呀 呢度0訓低0既都0系香港人
正所謂 同聲同氣0丫嘛
我0地得閑仲會打幾圈 0架

...叮la la 頂la la 叮la la釘蓋喇

0夷David仔 今日先上山呀
0系呀 新鮮熱辣 真0系屁骨未寒呀

標準單位面積十平方尺 呀咋型十五平方尺
連五星級名師棺木月供都不過0系百幾蚊起

為你安逸0既未來作好打算
展銷處旺角美華軒酒店二樓中菜廳
發展商嘉賓永成國際有限公司 市場策劃
飛馬龍騰廣告有限公司


第一名的答案並沒有說出我看麥兜系列動畫的感覺,我來說說我的看法。
我認為麥兜的基調是悲傷的,它是都市成人童話,它不是要刻畫或把握兒童的心理,或者潛入麥兜看看這個小朋友在想什麼(這是本末倒置)。只是時光回溯作為幼稚園的小朋友,從另一角度看待生活在鋼鐵叢林里重複掙扎的成人。
動畫里有很多描繪都市生活的細節,例如《麥兜故事》里麥太在天台上喊的口號「1234567 多勞多得」實際上是90年代香港電視里經常出現的胃藥廣告詞(廣告-胃仙U_Weisen-U_視頻在線觀看)廣告講述的是如何成為一個top seller。
而那個遊戲化片段以及後面的紙包雞,我覺得是以戲謔的方式表達HK人的快節奏以及不斷重複的生活,就好像上班打卡下班打卡上班打卡下班打卡一樣。
我覺得在《麥兜故事》里的台詞已經給出了最恰好的評價,
「原來有些東西,沒有就真的沒有。不行,就真的不行。沒魚蛋,沒粗面,沒去馬爾地夫,沒獎牌,沒張保仔寶藏,而張保仔也沒有咬過個包。原來蠢,不是那麼好笑,蠢會失敗,會失望。失望,不是那麼好笑,肥,也未必好笑。肥,不一定大力,大力也不一定行。大個之後,到我面對這個硬邦邦,未必可以發夢,未必那麼好笑的世界的時候,我會是怎麼樣呢?」
然後麥兜長大了,那個不好笑的硬實的世界,就是現在這個世界。沒有意外,肥,算大力,20年房貸,負家產。麥兜其實是你,是我,就是你,就是我,穿著囚服奮力游向大海,然後失敗,再繼續,再失敗。
「這個世界還是挺美好的」 是嗎?我不覺得。這個世界包括我們從來都不美好,有太多的缺點,太多的遺憾,太多的不完美。但也沒關係,」那不是缺陷,是你不在夢中「。

我們的屍體埋在大街上。我愛你,中國。


每次聽到麥兜說:「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要學搶山包,只是因為媽媽,我愛媽媽」的時候都會哭上一會兒。


一顆接受平凡的心,和一雙不甘平凡的手。這是麥兜和香港人給我的感覺。


麥兜不是給小朋友看的動畫。小時候看最多也是一笑了之,慢慢長大後發現原來其中的內容遠不止於一兩句笑話。這隻小豬總在用一種半開玩笑的語氣講述著生活中的種種無奈,甚至有時有點像一種帶著淚開的玩笑。但在樸實平淡中,總讓人體會到溫馨和感動。很喜歡香港這種風格的電影,講一個虛構但卻廣泛存在於現實的故事,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但卻不乏溫情,以一種樂觀的態度讓觀眾去相信,這個世界仍有溫柔的一面。


小時候對麥兜的印象就是無厘頭和可愛,儘管沒覺得麥兜的電影有多好看,但還是會去看,去無厘頭地笑。會很喜歡麥兜的周邊,萌萌的小豬,好像沒有任何煩惱……
一晃眼,十多年過去了。少年的十年,充滿太多期待,太多憧憬,太多幻想,太多夢想,還有他們的幻滅。
「風吹柳絮,茫茫難聚」。《麥兜噹噹伴我心》的開頭就已經讓我禁不住流眼淚。這些年,我經歷了一個普通學生所要經歷的——念初中,中考,念高中,高考,上大學。這些年,不斷地交了些朋友,又不斷地看著朋友們離開。這些人,有出國念高中的,有出國申到常春藤的,有高考考到我夢想大學的,有念完小學就念職中的,有念完初中出來做汽修的,有家裡沒錢供書教學出來做服務員的……太多太多故事發生,我們中的大部分人,大部分人的夢想,可能本來就沒有多偉大,但是如此微不足道的夢想,卻隨著時間慢慢地就腐爛了,腐爛在那樣叫成長的東西里。
《菠蘿油王子》里,春田花花幼稚園開設了耍賴,詐死等讓人捧腹大笑的課程。越是荒唐,越是讓人五味雜陳,這些只能上得起春田花花的孩子,家境可想而知。他們是最天真爛漫的,可是,這個叫社會的東西會給他們烙下什麼印記?他們後來的確沒成就什麼,都是社會裡面微不足道的一員,這樣一想,當初miss chan教他們的是不是還挺實用,市井的生活,是不是很需要這些技能,真是讓人哭笑不得…
《麥兜噹噹伴我心》以劉德華的演唱會開頭,是對香港文化餘暉的讚歌。在這一部,春田花花和這個滿目瘡痍的香港一樣,走到了盡頭。
多年以後,小朋友們在社會的不同崗位默默奉獻著,他們會記得,當年,自己在華仔的演唱會上唱過歌,當年,自己擁有過世界上最寶貴的東西,它叫夢想。可是現在的他們,只能沉思良久,發出一聲嘆息……


很喜歡麥兜系列電影,沒看過麥兜系列漫畫。喜歡麥家碧,但更喜歡謝立文,並一直認為:麥兜系列的靈魂是謝立文。為此,滿懷深情在一年多前為某雜誌寫過一篇關於謝立文和麥兜系列的評論。

看到這個問題,找出該文回頭看看,文字略矯情,觀點也不是完全同意的。

想說的還有很多,但行無餘力,姑且將舊文貼在這兒當做一個回答。如果不嫌長,可將就著看兩眼,該文還是說出了我想說的一部分內容。

以下是分割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魚丸粗面的傳奇——聊聊謝立文

謝立文不愛拍照,外宣都由妻子麥家碧負責接洽。他低調地隱於市井之中,走在香港街頭的人流,擦肩而過的人誰能想到,這個戴黑框眼鏡的中年人就是「麥兜之父」?萬人如海一身藏,謝立文自稱是一個很中性的人,不悲天憫人,也不特別喜歡小孩子。許多人對此很驚訝:沒有一顆童心,怎麼寫得出那樣好笑又讓人掉眼淚的故事?

這是偏見。始終保持一顆童心的人,是寫不出好童話的;好的童話作家,都是風景都看透,人世間各種滋味在嘴裡、肚裡、腸里都過了一遍,繁花落盡返璞歸真,寫出來的東西才能立得住、站得穩,小孩子看了笑,大人們看了哭。安徒生如是,卡爾維諾如是,安吉拉·卡特如是,謝立文如是。

他們都得經過一個「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的歷程,方有了覺悟,明心見性,最後靈感泉涌,下筆如神,故事就這樣成了。

自2001年的第一部《麥兜故事》起,十二年間,麥兜系列不慌不忙拍出了五部電影。票房有高有低,口碑有好有差,好在粉絲一如故往,看著這個粉紅小豬哭哭笑笑、笑笑哭哭,始終不渝地支持謝立文、麥家碧夫婦走下去。麥兜是他倆的孩子。麥家碧是母親,一筆一畫畫出了麥兜的形體;謝立文是父親,一口氣吹過去,給了麥兜靈魂。

童話難得,出彩更難,麥兜是當代難得的好童話。好的童話應當是悲劇。少不經事的孩子對未來充滿期待,希望所有的故事結局都是大團圓;歷經世事變遷的成人明白人生的殘酷,知道童話里都是騙人的,心腸堅硬,對大團圓無動於衷;只有讀到海的女兒化為泡沫、賣火柴的小女孩瘐斃街頭時,才被戳到痛楚,柔軟到掩面痛哭。悲劇最動人。安徒生之偉大,不在於「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而在於他完美地在童話中表現了悲劇,將悲劇融入了童話。

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悲劇當引起觀眾劇中人的憐憫和恐懼,繼而產生對命運無常的感慨。對此,謝立文想必深有體會。「故事要好笑,就寫好笑啰,故事要悲傷,就寫悲傷啰。」他避重就輕地回答問題,試圖將悲傷輕描淡寫的塗抹過去。

如同歷史輕描淡寫地碾碎每一個平凡人的一生。

無數人將麥兜捧為新世代香港文化的象徵,但謝立文無意為香港文化背書,他只關心一個平凡個體:一隻單親家庭出生的香港豬;爸爸是背負著無法放棄的過去、愛抖腿的菠蘿油王子,媽媽是會做紙包雞的麥太;他在一所叫春天花花幼稚園的讀書,校長兼職的茶餐廳,魚丸沒有粗面也沒有;重要的是,長大後,這隻叫麥兜的豬沒有成為周潤發,也沒有成為梁朝偉,依然胖,有力氣,大腳瓜,負資產。

就是這樣一個平凡的形象,成了香港草根的象徵。

以香港的先天條件,不應享有現在的繁榮。如果說1842年的南京條約簽訂,奠定了這個小漁村日後騰飛的基礎;那麼二戰及二戰之後的冷戰和國共對峙,則是香港走向繁榮的真正原因。倘若不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大陣營的對壘,鐵幕落下,大陸閉關鎖國,台灣孤懸一島,縱然有英國的支持、自由島的身份,區區一個撮爾小島的香港如何能夠抓住二戰後經濟騰飛的機遇,一躍而上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

正是背倚整個中國大陸的落後和愚昧,經濟文化一片黑,才有了香港後來畸形的繁榮;並值此中外文化的風雲際會,才有香港電影、娛樂工業的異軍突起,甚至在八九十年代成為整個世界的華人文化傳播中心。從北美唐人街到馬蘭西亞、從台灣到大陸小縣城,香港文化橫掃全球,風頭一時無兩。

泡沫總是會破滅的。先是97金融危機將樓市打為原型,而後大陸加入全球化競爭,把香港從低端產業鏈擠走;接著整個珠三角都在騰飛,上海逐漸蠶食香港東方金融中心的地位;台灣與大陸關係逐漸改善,也不再藉助香港這個跳板。等到進入21世紀後十年,香港人突然發現自己的地位風光不再,高不成低不就,異常尷尬地發現自己其實在裸泳。
背靠著的大樹不甩你,自個兒大步向前走了。位於南中國海的香港,本來和倫敦、紐約並稱的城市,突然要和深圳搶飯碗。這樣的落差任誰也接受不了的。與之同起同落的,還有曾經轟轟烈烈的香港電影,現在也得端著飯碗找CEFA討飯吃。

上一代香港人,是向上的一代、昂揚的一代,經濟向好,樓市大漲,荷包里的錢總是花不完、賺不完。麥太繼承了老一代香港人積極向上的激情,永遠積極永遠樂觀,嗬哧嗬哧把麥兜拉扯大,盼著他成為周潤發、梁朝偉;到了麥兜這一代,整個兒都在往下掉,個體再怎麼努力,再怎麼掙扎,也掙扎不過時代的浪潮把你拍在沙灘上。

有人管這叫命運。

悲劇的衝突,實質上是人和命運的衝突。人怎麼拗,也拗不過命運,謝立文講的其實就是這種悲劇。出身中產階級,在香港最好的私立高中接受過教育、而後又留學的謝立文,算是那一代人中的精英,但比起李嘉誠他們創造的財富傳奇,比起金庸、黃霑他們的名士風流,他的故事遠遠算不上激動人心。就像他筆下的故事,沒有射鵰英雄的指點江山,也沒有《滄海一聲笑》的豪情萬丈,很冷靜,不點破,不煽情,只是陳述。最新一部的《麥兜噹噹伴我心》中,他讓為校長配音的黃秋生說話慢點,再慢點,慢到觀眾的心裡去,讓他們紅著眼圈離開電影院。

比起金庸一代的文人,謝立文的創作應該是時代進化的必然。打一個不甚恰當的比喻,金庸為首的香港四大才子好如托爾斯泰,擅長的是慷慨激昂、鴻篇巨製,而謝立文則算是卡夫卡,想像奇詭、文筆明凈。前者在報紙電視上風頭無兩,而後者情願隱於市井,保持一種籍籍無名的狀態。

校長說:「麥兜不是蠢,只是太善良。」這一善良的失敗者形象,已深深地烙進香港當代文化里;正如泰戈爾所說:「空中沒有留下鳥的痕迹,但我已飛過。」我深信,不愛拍照的謝立文正在準確地描繪出飛鳥飛過的痕迹。


《麥兜故事》是整體上最完整、製作最精良的一部。講故事和情感表達通暢、細膩、高級,配音、配樂等各種細節都有兼顧又暗藏小驚喜。畫風主調是明媚、童趣的;轉到反映現實的部分——到處拆掉舊房子、普通人生活的艱辛,畫風又頗寫實。
一、熟悉的港味
《麥兜》帶有濃濃的港片味道,或者說是香港味。你走在香港街上,望進滿眼的就是商鋪的大招牌、玲琅滿目的燒臘茶餐廳、幼稚園也是春田花花那樣藏在樓群里的彩色房子,連街上滴滴滴的交通燈聲、茶餐廳播放的粵語歌,都讓你覺得穿越和熟悉。港人的忙碌認真,神經緊繃,生活不易,和含蓄地愛人愛生活,也都是港味的一部分。
二、可憐、堅強和愛
有人說,看麥兜覺得他好可憐。《麥兜》講了好多成人都覺得心酸的故事,但又總覺得有力量,那麼多人努力的生活、懷抱理想。欠債、面臨拆遷、前途渺茫的校長和miss陳每天認真(和擺爛地)當著校長和老師,愛著小朋友;努力掙錢、節儉持家的麥兜媽媽獨自撫養著麥兜,依然對生活充滿勇氣、心中有愛,愛麥兜和「菠蘿油王子」。我個人不覺得《麥兜》全是可憐,可憐卻有含蓄的堅強和愛。
三、 跑馬燈
很多對白和場景成為經典,「雞包紙包雞」、「魚丸粗面」、「馬爾地夫」、「看大夫」、「荷包蛋滑到了」......《我的心裡只有你沒有他》、《悠悠的風》......這些都是我的大腦電影動畫片記憶庫里跑馬燈之一。
四、赤子之心
《麥兜故事》一直延續到《菠蘿油王子》,一部分用孩童的視角看世界展現生活中不美好甚至殘酷的部分,一部分又很平衡地含蓄地讓人期待這世界的美好和愛。有《麥兜噹噹》一群小朋友煮泡麵,還拿出最捨不得的口味,結果在師父的煉丹爐里煮泡麵被發現這樣的日常事;也有單親的麥兜媽媽跟麥兜講爸爸是個王子,和麥兜在草地上伴著《我的心裡只有你沒有他》跳舞的淚崩故事。
五、青黃不接
《麥兜故事》是明亮的星星,到《菠蘿油王子》仍讓人動容,《麥兜噹噹》、《春田花花同學會》只是偶有精彩之處。影片質量不再高水準難瞞觀眾。如果《麥兜故事》與《鏡花緣》、《天書奇談》同級,《麥兜噹噹》、《春田花花同學會》就是《喜羊羊與灰太狼》等級了。蔡康永評論電影說,以前電影比電視高級,現在卻相反,很多美劇都表現出高水準高品質,電影卻變成平易近人。只論麥兜粉群體的感受,我們可能還是會為下一部麥兜付賬,但我們拿著爆米花時的心情......懂?
六、提問
麥兜系列「喜洋洋化」的原因在哪裡?


評論麥兜動畫片其實很難,因為被「麥兜」定義的東西已經不僅僅是幾部動畫片這麼簡單。麥兜還有漫畫,還有周邊,還有所有人的回憶。觀眾對麥兜的情感遠遠高出對一個漫畫或動畫片角色該有的情感,大家在看麥兜的同時,看到的也是自己的內心。所以擴充開來評價吧。

1992香港《小明周》連載麥嘜漫畫,也是從這時開始,麥兜的世界開始建立,麥兜原型初創,1995年推出麥嘜電腦,這應該是麥兜里程碑里第一次成功的周邊產品。一直到1998年,《時代周刊》也連載了漫畫,把麥兜推向了前所未有的工作。隨後謝立文、麥家碧與導演袁建濤合作,在2001年成功推出第一部麥兜動畫電影《麥兜故事》

《麥兜故事》上映十天拿下1000萬票房,成為香港漫畫屆、動畫電影屆的傳奇。儘管在宮崎駿的《千與千尋》面前,《麥兜故事》在製作上顯露出了絕對的劣勢,但在內容上,麥兜以這樣一個粉紅小豬的形象直接打入香港人的內心。為什麼讓那麼多人動容,答案從來沒有變過:因為在麥兜身上看到了自己。

這種「看見自我」在每個人身上的程度不盡相同,香港人比內地人看到的多,年紀大的比年輕的看到的多,成長環境相似的比其他人看到的多。麥兜身上有很多標籤,單親家庭、生活拮据、平民階層。這些被投射到大熒幕上的同時,也投射在每一個觀眾的心頭。同時麥兜代表的一系列「單純」、「執著」、「善良」這些美好的品質,也是絕大多數人曾經擁有過的。

《麥兜故事》是為香港人民寫的一首樂觀向上的歌曲,影片中麥兜前往長洲學習帆船本領的橋段就是1996年奧運會李麗珊為香港奪得首枚奧運金牌的經歷。然而長大成人,麥兜沒有和李麗珊一樣成為奧運冠軍,只是在壓人的樓市、故事中逐漸變成負資產。我想我們都一樣,小時候覺得自己會成為宇航員、科學家、奧運冠軍等等,牛逼哄哄。但長大後我們慢慢成為了名聲不過五里、朝九晚五的普通人。甚至影片中麥兜說「垃圾股果然會讓人跳樓」,也許比帆船和金牌更擊中港人心臟。

2003年麥兜推出第二部《菠蘿油王子》,這一部里麥兜的身世被解開,而這一部的主題依然透露著成年人式的悲傷與辛酸,麥太的夢想,院長待拆遷的期盼,麥兜的迷茫還有一直沒停下的抖腿充斥著整部電影,讓無數觀眾濕了眼眶。在這之後,麥兜系列日益成為代表著港人的「草根童話」。

此後麥兜漫畫接連推出,並被引進內地。麥兜圖案的文具衍生品也一度熱銷。從那時候起,麥兜不再是一部電影,或是一本漫畫。當年媒體票選的「在香港居住的十大理由」中,麥兜應聲上榜。可以說麥兜融進了香港文化,並且成為了香港文化的一部分。

隨後2006年、09年、12年、14年,麥兜都連續推出4部電影:

《春田花花同學會》2006

《麥兜響噹噹》2009

《麥兜噹噹伴我心》2012

麥兜我和我媽媽》2014

同時推出很多漫畫書籍:

麥兜周邊也越做越廣

淘寶上甚至還配合電影,出了一個推薦清單,內容包括食品、護膚、服飾、電子多個領域,全是麥兜周邊(品牌已打碼,喜歡麥兜的自己手動搜索吧)

可以看出麥兜文化的滲透並不局限在影視領域,麥兜形象的使用也不僅僅局限在電影熒幕。這是超齣動畫電影之外的品牌提升,也可以看出麥兜文化對於市場滲透的野心。

所以在如何評價香港動畫這一點上,麥兜無疑是特殊的,很難單一地去評價它的好壞與否,麥兜動畫獲獎無數,麥兜的官方周邊、衍生品牌也從1995年第一台電腦開始就沒有停過,麥兜滲透進的不僅僅是香港文化,還有香港市場、內地市場。它作為一個品牌形象存在,已經超出了單一的影視範疇。

隨著時間越來越久,麥兜從起初的感觸逐漸轉化成情懷,我們對麥兜的追崇慢慢變成了對童年、對過去的追思。或多或少看到了過去的自己,有人拿麥兜買魚丸粗面的場景比自己追求愛情的樣子,明知道對方沒有魚丸也沒有粗面,但還是一直單純天真地發問,明知道對方不愛自己,也還是一遍遍問「你愛我嗎」。

麥兜系列無疑給了我們很多啟發,很多粗茶淡飯的小道理,借一隻豬的嘴巴說出來,讓人心生唏噓。曾經我們的執著和固執,現在看來都幼稚又可愛。就像麥兜說的那樣,這世界上還有很多事情,我弄不明白,但我不害怕。我想,有天我念完幼稚園,升小學,上中學,再念大學,當我大學畢業的時候,我知道我會明白一切。

曾經麥兜影響的是香港人,如今影響的是所有人。

這就是麥兜送給大人的禮物。


我很幸運,我自己是成年之後,才遇到的這隻小豬。

我的童年記憶里沒有它,但是,小豬的"魚丸粗面"才能夠讓我記得更清楚。

它不是傻,只是善良。

在去年的金馬獎上,最佳動畫頒給了麥兜,沒有頒給齊天大聖。

微博上一陣嘩然,覺得不給齊天大聖就是不公平,那隻默默無聞的小豬明明沒有做錯什麼,但是卻被口水所淹沒。

直到那一刻,我才明白,原來小豬是一個小眾的人物。

麥兜在內地並沒有贏得大家的喜歡,可能是很多人都不知道它。

直到齊天大聖的一個製作人出來,才有了反轉。

也有更多的人注意到麥兜。

而麥兜,並沒有說一句話,就坦然地走過了這趟渾水。

那個晚上,一連看了四部麥兜。

笑得笑死,哭得哭死。

粵語更有味道。

菠蘿油王子那個我真的沒有看懂,直到現在,我還是沒有看懂。

聽說,只有紮根在香港很久的本土人才懂。

當我知道這個是故事,我更喜歡這個故事。

第一部最後的真人顯得突兀,不算是個完美的結局。

麥兜長大了。

也許是製作有限,也許是不想讓我們見到麥兜真正長大的樣子。

麥兜走了十幾年,它現在還是個孩子,只想吃"魚丸粗面"的孩子。

香港麥兜系列,換作來內地,那就是一個大「IP」,不趕緊整一個,那麼能行,但是謝立文並不是喜歡暴露在鏡頭之下的人,從2001年的橫空出世,到現在,有八九部電影,不多不少。

但是,北上,是一個無法逃避的事情。

它是香港人的大「IP」,對於我們內地人來說,卻不是一個大「IP」,它頂多是一個動畫片,在國內的固有印象應該是幼稚的動畫片,應該帶孩子去看。

可是,就這樣」好感「還不如熊一熊二,票房慘敗,恐怕是既定事實。

上一部的《我和我媽媽》也許能把帶孩子的媽媽看哭,但是這一部還能留下來什麼?

逐漸北上的麥兜,還是我們曾經熟悉過的小豬嗎?

曾經的香港電影人,還是我們曾經喜歡過的香港電影人嗎?

熟悉卻不熟悉。

這個系列包含著的真情,包含所謂大家經常所說的「港味」,但是,漸漸地,我不知道麥兜會變成什麼樣。

拯救世界的麥兜,還是那個吃吃睡睡獃獃的麥兜嗎?

人會長大,但是,我好希望,麥兜還是那個麥兜。

就連配音都換了陣容。

麥兜系列承載著也許是香港人的樂天,但是,對我來講,麥兜就是那個面對硬邦邦的世界的麥兜,他瑣碎的生活哲理是值得細嚼慢咽的。

黃子華曾說,再也不做棟篤笑了。

「很坦白講,我已經沒有遺憾,我江郎才盡很多年了,但我江郎才盡到還是很有興趣再做一次棟篤笑,我在香港住了這麼多年了,是一個地道的香港人,從我認識的香港,發展到如今的香港,我如何可以說一個香港股市,或者我自己的故事,然後向大家再表演一次棟篤笑呢?」

北上,是要割裂一些東西的。

但是曾經的東西還是曾經的東西嗎?

我們的麥兜,一直希望還是那個長不大的小豬。


《心靈豬湯 | 如何做一個Loser》

本文由劇透社原創,微信jutou321

能在一部電影里看到這麼多loser,真是極大地滿足了人類幸災樂禍的惡趣味。

麥兜是一頭失敗的豬,太宰治說過,生而為豬,很抱歉。失敗的基因一直深深地根植於他的血脈中。

這要追溯到他的十八代祖先麥仲肥了,麥仲肥是我國古代不著名思想家和發明家,他一生髮明無數,一事無成。


其發明包括電飯煲、電熱水壺、電蚊香、電鼻毛機,都因為忘了發明電,失敗;無影腳、隱形眼鏡、隱形褲襪也是他發明的,因為沒人看得見,失敗;他還發明了世界上第一部電話,因為第二部電話要過100多年才被貝爾發明,所以沒有人打給他,失敗。


縱觀其一生,只有打哈欠、打馬虎眼和打大腿這三項屎尿屁發明得到了推廣普及,沿用至今。


失敗的麥仲肥是麥兜的爸爸的爸爸的爸爸的爸爸的爸爸的……爸爸,從字面上看他似乎有很多個爸爸,可是他從未見過其中任何一個,所以麥兜的媽媽麥太是一頭帶著拖油瓶的單親母豬。

可她並不是一位成功的女性,除了一身逢年過節漲漲價的豬膘,唯一的專長就是——做雞,咳咳,好吃的快快雞還有繞口的紙雞包包雞紙包包紙包雞。


她賣樓,遭遇經濟危機,失敗;拍更年期口服液廣告,哭得太假,失敗;創業做雞,門庭冷落車馬稀,失敗。因為不堪忍受失敗,她決定來內地淘金,並把孩子送到了山上的一所沒有電視沒有空調沒有卡拉OK沒有AAA電池什麼都沒有的民辦寄宿幼兒園裡託管,順便學習拳法。


不幸的是,這座學校的校長也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他年輕的時候也曾武藝超群,但在一次和高手比武之後一蹶不振,對自己的畢生所學產生了懷疑,於是終日閉門苦思,再無所成。到了晚年只好和一群小毛頭為伴,指望他們把太極拳的真意薪火相傳。


於是一把年紀的他穿著玩偶的衣服站在武漢的烈日下發傳單,把院子里的圍牆塗得花花綠綠,每天和孩子們玩著cosplay的遊戲,有時候他是滿口青島方言的老道長,有時候他是滿口青島方言的熊寶弟弟,那一毛一樣的青島方言,讓人完全聽不出這兩個角色是同一個人扮演的。不過令人欣慰的是,最終,經過秋去春來的悉心調教和嚴格要求,他的得意門生麥兜終於在世界級的幼兒武術大賽上——被小盆友們群毆。


道姐年紀輕輕,不知道腦袋缺了哪根兒筋非要在這個童山禿嶺的地方教孩子們習武,她不喜歡武術,也不喜歡孩子,可是她喜歡道長。所以她想到道長一蹶不振的樣子會哇哇大哭,看到道長幡然頓悟的樣子會開懷大笑;所以她寧願一個人住在半山腰的小賣店裡,守著一堆賣不出去的速食麵和一個不會響起的電話,也不下山回家;所以她為每一個孩子做的每一件小事都是為了他,所以她每操著道長的青島方言對孩子們念叨一遍文法拙劣的武功口訣,都像對他說了一句情話。她終日面對著所愛的人,卻永遠也無法表白,這有,多麼的失敗。


在一群失敗者的集體教育下,麥兜成為了loser這個行業當之無愧的繼承者。


胎教的時候他被分在高雅音樂的對照組,不幸地聽了很多低俗音樂,導致腦子不太靈光;


他在學校里只差一丁點就得了A,如果老師能把字母H的兩個豎寫得更斜一點的話;


他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吃雞,還把這個愛好獻給了上帝,換一個A的成績好讓媽媽開心;


他為了不舉手打斷音樂老師的歌唱,把大便拉在褲子里。他很傷感自己比屁股還要懶這件事,每每想到都會嚎啕大哭;


他那麼努力地練功,那麼努力地頓悟,結果還是挨揍。故事的最後,他長成一頭成年的豬,沒有成為醫生和律師,他像媽媽一樣在認真地做雞。他的茶餐廳門前放著十八代先人麥仲肥發明的鐘錶,就像一個隱喻——不同的時代,同樣的失敗


也許,「他不是低能,他只是善良。」研究音樂胎教的教授說,後來,教授被學校開除了。


很喜歡看動畫片,也看過很多,如果非要做個選擇,麥兜系列是我的最愛,沒有之一。因為港人特有的詼諧總是意味深長,常常讓人笑著笑著就哭了起來;因為勤奮永遠是它的底色,無論做校長、主婦還是其他工作,沒有什麼能不勞而獲,loser也有他自己的堅持;但最重要的是,因為它肯告訴孩子們真相——長大以後,你也許不是一個成功的大人。我們其實很需要這樣的聲音,父母都在為孩子的成功鋪路,卻沒人教他們如何為失敗繕後,與平凡為伍,而這正是大部分人都不得不面對的未來。從97年的《麥兜與麥嘜》到今年的《飯寶奇兵》,它的精髓從來沒變過,那就是——就算沒有成功,人生也還有意義

麥兜系列構圖簡單,人設也略顯單薄,固定的成年角色只有三個,豬媽媽麥太,說山東話的禿頂大叔還有戴眼鏡的年輕女教師。而孩子們,麥兜、麥嘜、阿May、菇時……他們,是穿或不穿衣服的小豬、小牛、小鴨子以及各種各樣的小動物。這就是小孩子眼睛裡的世界,他們不會根據衣冠來確定一個人的社會屬性,也不是靠經濟基礎來判斷一個人的。他們有自己的邏輯,獃頭獃腦的那個,像頭小豬,喋喋不休喜歡講話的,是小鴨子吧,慢慢悠悠的,烏龜,老實巴交內個,小綿羊咯。他們獨一無二,每天都開開心心,對未來躍躍欲試,心裡認定自己會成為一個了不起的人。

後來,他們可悲地長大了,變成了人類,穿上了衣服。他們再也沒有明顯的體貌特徵可以和別人區分開來。於是他們發明了一個萬惡的辭彙來標榜人與人之間的不同,這個詞叫做——階級。階級就像一棵金字塔形狀的大樹,人們爬啊爬,向下看,都是笑臉,向上看,全是屁股。誰都不想看見屁股,於是他們只能爬樹,不再看風景,也不再漫無目的地交朋友。所以成年後的麥兜遊走在香港車水馬龍的大街上,無論是動畫抑或變成了現實的影像,他都不再看到小動物,那些特徵鮮明的小貓小狗全都消失不見,他們失去了想像力,變成面目模糊的成年人,步履匆匆地消失在高樓林立的都市街頭,成了時間的蒼莽荒原里有去無回的面孔。

成年以後,我們中間大部分人成了麥太太、禿頂校長和四眼女教師那樣的普通人,未來不再熠熠生輝,兒時的夢想終歸只是夢,看安徒生童話的女孩都沒成為公主,仙德瑞拉醒過來還是一個廚娘,好在我們不是一夜之間認識到這個殘酷的事實的,時間和經歷讓我們一天天一點點經年累月地逐漸意識到 「原來愚蠢,並不那麼好笑。愚蠢會失敗,會失望。失望,並不那麼好笑。胖,也不一定好笑。胖,不一定有力氣。有力氣,也不一定行。」「但是如果,只是如果而已,等我長大了,再遇見麥兜,如果那個麥兜力氣還是那麼大,那麼善良,那麼遲鈍,那麼直上直下,如果我送他的那塊橡皮,還那麼雪白,一直都沒用過,如果真的是這樣,奇妙的事就已經發生。」

廢柴發明家麥仲肥發明了一個一百年才敲響一次的鐘,它還要敲上很多很多次才會探出一隻報時的雞,在那麼長那麼長那麼長的歷史長河裡,成功算什麼?又該如何定義成功呢?失敗的麥仲肥乘著他發明的滑翔傘在天際遨遊,他在企鵝的頭頂看見了璀璨的極光,在江水的盡頭看見了浩瀚的星空,他的心快樂得都要飛起來了,那個瞬間,最美麗,最厲害,也最溫柔,像天使送來的福音,像平安夜裡麥太烤的火雞,麥兜和媽媽沉浸在濃郁的香氣里,內心的滿足蓋過了外面紛擾嘈雜的聲音。


那一刻,他們好成功。


看看《麥兜噹噹伴我心》吧。超級感動的。
麥兜系列,其實就是在講一些成年人絮絮叨叨的夢想。


主要對於麥兜噹噹伴我心這部電影,我的觀點就一句話,不適合八歲及以下小朋友看。麥兜噹噹伴我心,同前幾部劇相比,那種對人物形象進行腦補的習慣還是保留了的。對人性的挖掘也很深,但畢竟是孩子的世界。其中有一些陰暗面。和5歲的妹妹一起看後覺得,這是一部大些的孩子甚至大人看的動畫,年齡太小的孩子可能會接受不了,社區代表的人前一面人後一面,婚宴上賓客的挖苦諷刺,大M攜款跑路後杳無音訊,校長最終沒能保住幼兒園...雖然這才是真實社會,可孩子要先看到社會的美好,才能在經受挫折後有生的意念。


你一直不是一個天分很高的孩子,如果盲目的追求你所夢想的優秀你一定會很痛苦的,而作為你媽媽,我只希望你一輩子都能快快樂樂的。


看到話題點進來,直接拉到最底回復
還記得第一次看麥兜是一個暑假,天天在家上網出門聚會的生活也很無聊,就想把下載的麥兜的春田花花同學會看了。
剛開始看因為畫風略怪異,而且有些香港本地的俚語和香港的梗兒看起來怪怪的,但是耐住心往下看,卻越發不能自拔,內心見見被溫暖充盈,那種感覺。。真是極好的!

其實從那一部開始,麥兜的電影出一部我下一部,因為那時候我覺得麥兜的好可能只是偶然的,下一步不一定會很精彩,但是看完《我和我的媽媽》以後,我下定決心下一部麥兜一定要去電影院支持,問我為什麼麥兜看過的人都說好,我覺得是這樣:
我出生在普通家庭,普通家庭的父母一般都是愛你在心口難開,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感情,更不善於與孩子交流,而生活中總有些事兒不能跟朋友說,跟父母說他們又不理解你,我們心裡很多地方其實堆滿了灰塵無人問津,久而久之人會出現煩躁、易怒等不良反應,而麥兜故事的溫情就像一股清泉慢慢滋潤了我們心裡哪些久未觸碰的角落,像一雙溫柔慈愛的手漸漸撫平心裡的褶皺

就像一個老友,你心煩不願意說?沒事兒,我來說。
然後說著說著,你自己心裡也舒坦了,這就是作品的魅力

所以我建議朋友們,當你們內心有點情緒的時候,耐下心看部麥兜,第二天你就會精神滿滿又投入到美好的一天中去


推薦閱讀:

2013 年 10 月 12 日新聞聯播關於動畫片內容整改的新聞對中國動畫是福是禍?

TAG:動畫 | 香港 | 中國動畫 | 麥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