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時代的戰爭中,到底如何探測敵人?

常用的模式就是大家全都退化到光學探測,無線電信號因為各種原因被干擾了。但是無論是光還是無線電信號,都很容易被絕對黑體之類的方法隱身。另外,雷達這種主動探測手段耗費的能量太過巨大,在長距離上信號衰減很厲害,更容易被隱身解決掉。
現階段唯一不會被屏蔽的就是引力,銀英傳主要是靠光學探測和引力探測,但引力探測只能針對整個艦隊,不精確。


紅外望遠鏡是最好的。如果是三體中人類艦隊那種傢伙,人類現有水平做出的紅外望遠鏡完全可以在火星甚至土星木星軌道外就發現對方。
題主說黑體,不知道黑體輻射么?如果說的是類似隱身塗料之類的東西,吸收電磁波變成熱量散發出去,那正好對紅外望遠鏡的胃口。
未來宇宙戰爭時代只要還不能違反動量守恆,推進引擎就無疑得功率巨大才能做到高比沖高推力。消耗的能量就算只有百分之十變成散發出去的熱量,就足以讓飛船在冰冷的宇宙中變得如黑暗中的螢火蟲一樣耀眼。就算不開引擎,其他設備產生的熱量也相當可觀。除非你關閉幾乎所有設備讓飛船慢慢降溫成一個不能加速不能減速在太空中飄著比隕石溫度高不了多少的石頭,否則難逃紅外探測,問題是這種狀態下飛船的運行軌道完全是可預測的。


光信號延遲阻礙了長距離上的實時偵測。一艘在卡戎中繼器使用推進器的飛船能從5.75光時(60億公里)外的地球上輕易偵測到,但是地球方面只能在事件發生5小時45分鐘後才能看到。由於光速限制,防禦者只有在敵方到來之後才能發現他們。雖然有超光速引擎和通訊,但沒有超光速感測器,所以派遣護衛艦擔任偵察與警戒任務非常重要。
被動感測器用於遠程偵測,而主動感測器用於近程高解析度偵測。

被動感測器包括光學、熱成像、無線電探測器,用於監視與偵聽太空中的物體。一艘運行中的船隻會放出大量能量,包括維生系統產生的熱量,動力裝置與電子設備泄露出的輻射,推進器的排氣。在接近絕對零度的宇宙背景下太空船非常顯眼。被動感測器能在超光速飛行中使用,但是接收的數據會被質量效應場和多普勒效應嚴重扭曲。
主動感測器是雷達和高解析度光達(激光定位與測距裝置),它們發射出一股能量然後接收返回信號。光達的偵測範圍比雷達要窄,但是其解析度很高,可以重建目標的圖像。主動感測器在飛船進入超光速時是無效的。

來自質量效應百科,在該遊戲的世界觀中有基於「質量效應」(由向一種虛構的物質中通入電流形成的質量效應場可以降低或者增加場範圍內物體的質量)的超光速飛行和通信,僅供參考。


撒探針啊


變個眼蟲 掛個叮噹 撒把雷達


攀科技升級總部,造衛星雷達,掃描。


人類都成為了共同的朋友,外星生物是共同的敵人。


你看看光速吧,要是雙方交戰距離高於1000萬公里,那就是。。實際上就是小型航天器的天下了。


腦洞一下,我覺得可以靠熱量


新出的美劇 浩瀚蒼穹 裡面的各種飛船都靠雷達的 所以隱形技術就是關鍵了 還有通過識別戰艦外觀與引擎特徵來區分所屬勢力 這個屬於光學範疇吧


靠米諾夫斯基粒子濃度


問題不管用什麼樣的探測器,都是要考慮到解析度和視野問題。比如望遠鏡,想要得到高精度的成像,必須對著天空一個點進行長時間曝光,這樣一台望遠鏡只能監視天空中極小的一個區域。而對方可能出現在天球的任何一點,這就意味著必須用精度足夠高的儀器,對整個天球進行巡天觀測。


方法很多
比如黑體輻射,引力場
關鍵在於儀器能不能檢測到這些數據上微小的改變


至少靠散播米諾夫斯基粒子能施行無線阻斷干擾,你說怎麼製造米氏粒子?

拿衣服,當然靠夏爾謝夫力啊!


引力波唄


記得一本專門描寫宇宙戰爭的書裡面說有效的探測方式是引力,丟出一堆探測器,通過不同探測器的引力差值來確定目標


太空作戰的探測方法要分為兩種情況
第一種就是在人類的外星殖民地附近,那可以利用殖民地建設的衛星,要塞上的探測裝置,比如各種電磁波(紅外線,可見光,微波等等),甚至可以探測由於敵方艦隊的質量產生的空間扭曲,等等各種黑科技來探測敵方艦隊的位置。
如果是在寬闊的宇宙空間且附近沒有人類殖民地,那就只有和二戰之前的海戰差不多了依靠情報,打探出敵方艦隊目的地,然後在必經之路上等著


對宇宙背景輻射進行探測,敵人所在之處會有細微差別。


撒網


多放幾百個一次性的,自帶動力系統的探測器在前面探探路?


除了自己所在的星系,其他星系全部滅掉,從今以後我就是宇宙老大凸(`0′)凸


有點太執著科幻迷了吧。古代人什麼都沒有不是一樣探測么。戰爭也不是一定要用高科技,只要保證雙方科技差不多就好。


推薦閱讀:

上帝是按照自己的形象創造的人類嗎?如果是這樣,那麼外星人是誰創造的?基督教認為有外星人存在嗎?
《納米核心》是一部怎樣的動畫,能否成為國產動畫的一個小突破?
月球上能建造城市么?
為什麼總有人用三體回答科學問題?
世界上突然只剩一個人,現有資源不變的情況下能有質量的生活多久?

TAG:科幻 | 軍事 | 航天 | 射電天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