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小時候老師都說「長城是月球上唯一能看到的人工工程」?

我一直覺得怎麼可能?!長城才多寬呢...可是老師都這麼說,那麼這個謠言是從哪裡來的呢?為什麼老師敢理直氣壯地說出來呢?


謠言來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六年制小學教科書四年級第七冊《語文》第20課,題目為《長城磚》。

90後應該都學過這篇課文。

長城磚
綿延萬里的古長城,作為軍事防禦工程,在武器高度發展的今天,已經失去它的作用。於是,長城磚覺得它們是世界上最低下、最無能、最可憐的磚了!它們十分羨慕那些蓋起了一幢幢高樓的紅磚,也羨慕那些築成了一座座廠房的青磚,甚至對農民蓋圍牆用的那些碎磚,也有點羨慕呢!
這天,發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有一塊普普通通的長城磚,忽然被人們掀下來,送上飛機,運到美國一座大城市去展覽。這塊自慚形穢的磚,居然被送進一個墊著軟緞的玻璃匣里,陳列在展覽大廳的鍍金架上!
從美國各地趕來參觀的人,排成一條望不到頭的長龍,經過那個鍍金架子,每人只允許停留7秒鐘,他們急忙發表著各自的感想——
「啊,我終於看到了偉大的長城磚了!」一位大學教授激動地說,「它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比我們美國的歷史要長10倍呢!」
「確實了不起!」一位宇航員神采飛揚地說,「我在宇宙飛船上,從天外觀察我們的星球,用肉眼只能辨認出兩個工程:一個是荷蘭的圍海大堤,另一個就是中國的萬里長城!」
「但是,這兩者是不能相比的!」一位金髮女郎接著宇航員的話說,「萬里長城是2000多年以前的人類,用相當原始的工具建造起來的——我不說中國人而說人類,因為這項偉大工程是全人類的驕傲!」
「是的,是的!」一位尖嗓子的男孩興奮地喊道,「我們的歷史老師也說過,萬里長城是人類智慧和創造力的里程碑!」
「長城磚啊!我們看到了你,就彷彿看到了祖國!」一對華僑老夫妻互相攙扶著走過來,熱淚盈眶地說,「你堅強、剛毅、莊重,包藏著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靈魂!你是世界上最寶貴的磚啊!」
……
匣子里的長城磚,聽著人們熱烈的讚美,由驚訝而深思:「啊——我們往往只是因為不知道自己的真正價值,才妄自菲薄;只是因為不知道自尊,才失去自信啊!」

小時候上課的時候,我就對這篇課文提出了質疑,因為小時候經常看奧特曼,地球的照片出現,在以空間站為視角的情況下,日本列島都不起眼只是小小的一條,而如果能看清長城的話,那麼很多國內的道路應該都可以看清。然而老師,並不理會我。

在不站隊的前提下,來看這篇小學課文也是極其噁心的。字裡行間,欲與朝鮮試比高,不看版本,還以為是文革教材。回看我們當年的小學語文課本,就是一處「謠言集散地」。為了宣傳需要,和「所謂自信」,以及那點陰魂不散的臭民族主義,堂而皇之地對一代孩子造謠,大概也沒什麼資格,總揪著別人修改教科書不放吧。

國家叫停這篇課文的新聞:http://news.sina.com.cn/c/2004-03-12/01482026215s.shtml?from=wap


從太空甚至月球上能看到長城,是個來自國外且歷史悠久的說法

以下根據wikipedia:

Visibility from the moon

One of the earliest known references to this myth appears in a letter written in 1754 by the English antiquary William Stukeley. Stukeley wrote that, "This mighty wall of four score miles in length (Hadrian"s Wall) is only exceeded by the Chinese Wall, which makes a considerable figure upon the terrestrial globe, and may be discerned at the moon." The claim was also mentioned by Henry Norman in 1895 where he states "besides its age it enjoys the reputation of being the only work of human hands on the globe visible from the moon." The issue of "canals" on Mars was prominent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and may have led to the belief that long, thin objects were visible from space. The claim that the Great Wall is visible also appears in a 1932 Ripley"s Believe it or Not cartoon and in Richard Halliburton"s 1938 book Second Book of Marvels.

有點可笑的是這種說法的起源是前太空時代的一種妄測,幾百年下來居然被傳得有模有樣了。


查了一下,東西方都有這個說法,似乎相比其他古建築,連綿千里的長城在月球上被看到的可能性更大。與「中國地大物博」這類官方說辭不同,小時候老師們都愛講「月球上能看到長城」,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個說法本身令人印象深刻,而且很光榮。

國內曾報道,美國登月宇航員阿姆斯特朗說過:「在太空和月球上,只能辨識出地球上兩項特大工程,一個是中國長城,另一個則是荷蘭的圍海大堤」。顯然這是杜撰的,但是當年確實有記者問過阿姆斯特朗這個問題,而且還留下了錄音,當時阿姆斯特朗的回到是:「我能看到大陸,湖泊和藍色的海洋,但我無法辨認地球上任何一個人工建築。」

這個問題在多年後,同樣拋給了楊利偉,太空上看到長城了嗎? 楊利偉不假思索地回答:沒有。載人飛船的軌道,比月球軌道離地近得多,都看不到,就別提月球上看長城了。


推薦一本書:Made to stick,中文名叫《粘住》

這本書里把這一類民間傳說都稱為urban legends,多數為假的,包括太空中能看到長城,因為稍動一下腦就能想到,長城夠長,但是那點寬度怎麼可能看的到,如果看的到,那在太空中就能看到多數的公路。

類似的中外都流行的傳說還有:a) 一個男的去異地旅行,在酒吧認識了一年輕貌美的女性,一杯酒下肚後不醒人事。醒來後發現自己躺在一個浴缸里,旁邊有個小紙條,說腎被割了,趕緊自己打電話求助。b) 一天至少要喝八杯水 c) 肯德基用的雞長了六對翅膀 d) 你只用了你大腦的10% ……

這類破綻百出的謠傳之所以能廣泛流傳,在於他們簡單、有故事、具體、引發emotion上的波動等等


我第一次聽到月球上看到長城的說法是在電影《戰爭子午線》的結尾處的畫外音


因為中國人就喜歡自吹自擂,已經有研究指出;能看到長城這個說法是假的。


0,應該是一些宣傳機構搞出來的,那時候袁隆平得知國外進展還是通過翻閱報紙,大眾的信息來源可能很有限,從而盲目地接受這種看法。
1,我小學時(80年代末90年代初),已經看到有雜誌文章批駁這種說話,至於老師怎麼講,我真的記不清楚了。
2,質疑很容易,證明自己的想法很困難,有時也就做個懶漢接受了。到現在我也只是從"直覺"上接受"看不到"這種說法,知道大概的證明思路,如果真要從數學、物理和生物學方面來證明它,我認為需要很多精力,不值得。
3,保持好奇探索之心,是個好事情,等我未來有了孩子,我會和他她一起玩,引導他去思考、實際動手去發現結果,而不是完全地複製式學習。等他的老師再冒出這種謬論,希望他能站起來說,老師,真的能看到嗎?


前幾天看一部一九四幾年的美國宣傳片the war in China,裡面就有這說法。估計是某專家根據視角、距離、解析度之類YY出來的。


這是因為有人編造這個謠言,並使得廣而告之的呢?
六年制小學語文課本第七冊課文《長城磚》,沒錯就是這本書,毒害了多少人!
全文如下:
綿延萬里的古長城,作為軍事防禦工程,在武器高度發展的今天,已經失去它的作用。於是,長城磚覺得它們是世界上最低下、最無能、最可憐的磚了!它們十分羨慕那些蓋起了一幢幢高樓的紅磚,也羨慕那些築成了一座座廠房的青磚,甚至對農民蓋圍牆用的那些碎磚,也有點羨慕呢!

  這天,發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有一塊普普通通的長城磚,忽然被人們掀下來,送上飛機,運到美國一座大城市去展覽。這塊自慚形穢的磚,居然被送進一個墊著軟緞的玻璃匣里,陳列在展覽大廳的鍍金架上!

  從美國各地趕來參觀的人,排成一條望不到頭的長龍,經過那個鍍金架子,每人只允許停留7秒鐘,他們急忙發表著各自的感想——
  「啊,我終於看到了偉大的長城磚了!」一位大學教授激動地說,「它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比我們美國的歷史要長10倍呢!」
「確實了不起!」一位宇航員神采飛揚地說,「我在宇宙飛船上,從天外觀察我們的星球,用肉眼只能辨認出兩個工程:一個是荷蘭的圍海大堤,另一個就是中國的萬里長城!」
  「但是,這兩者是不能相比的!」一位金髮女郎接著宇航員的話說,「萬里長城是2000多年以前的人類,用相當原始的工具建造起來的——我不說中國人而說人類,因為這項偉大工程是全人類的驕傲!」
  「是的,是的!」一位尖嗓子的男孩興奮地喊道,「我們的歷史老師也說過,萬里長城是人類智慧和創造力的里程碑!」
  「長城磚啊!我們看到了你,就彷彿看到了祖國!」一對華僑老夫妻互相攙扶著走過來,熱淚盈眶地說,「你堅強、剛毅、莊重,包藏著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靈魂!你是世界上最寶貴的磚啊!」
  ……

  匣子里的長城磚,聽著人們熱烈的讚美,由驚訝而深思:「啊——我們往往只是因為不知道自己的真正價值,才妄自菲薄;只是因為不知道自尊,才失去自信啊!」

沒錯,就是黑體字標明的這句話,宇航員?誰說的?沒有標註,就這樣一個三無作品能堂而皇之的進入國家法定課本,不得不說教育部有失察之嫌。

那麼,到底能不能看到呢?看不到,請看新聞!
三四十年科學公案了斷 太空肉眼看不到中國長城

 在太空能否僅憑肉眼看到長城?長期以來,人們對此爭論不休。最近,我國科學家通過理論分析、遙感實驗和實地驗證,為這樁爭論三四十年的科學公案做出結論:肉眼無法從太空看長城,但遙感衛星可以「看」到長城。

  有關這項研究成果的文章《從太空探測萬里長城》即將發表在中國物理學界的核心期刊《物理》上——太空中肉眼看不到長城

  似乎沒有任何一件事情,讓科學家和普通公眾共同為此迷惑不解,為此三四十年爭論不休,仍然沒有公論。這就是「人類能否從太空看到長城?」

  今年5月的歐洲空間局「從太空看長城」事件,激起了我國科學家一探究竟的強烈願望。從事遙感圖像解譯40多年的中國科學院遙感衛星地面站研究員戴昌達,在光學物理專家聶玉昕研究員的大力支持下,對此問題進行了理論分析、遙感實驗和實地驗證,並在日前參加全國科協學術年會時宣布:人類肉眼無法從太空看到長城,但依靠高解析度遙感技術能「看」到長城。

  他們的結論是怎樣來的?有什麼依據?這項研究,竟然即將刊登在嚴肅的核心期刊《物理》上?一系列問題,迫使我們去進一步追尋新聞背後的故事,走近這位格外「較真」的科學家和他的同事們。

 1 「肉眼看長城」一爭幾十年

  「在太空中僅憑肉眼能否看到長城」科學公案的由來,似乎要追溯到人類第一次進入太空之日起。宇航員「看到長城」的隨意一句話,立刻傳遍世界。在人們尤其是十幾億中華兒女心中紮下了根,而且根深蒂固。

  在六年制小學語文課本第七冊課文《長城磚》中有這樣一段文字:「一位宇航員神采飛揚地說,『我在宇宙飛船上,從天外觀察我們的星球,用肉眼觀察出兩個工程:一個是荷蘭的圍海大堤,另一個就是中國的萬里長城!』」2000年語文高考試卷要求閱讀理解的《長城》一文中就如此表述:「外層空間能看到的地球上惟一的人工痕迹,就是你呵,長城!」

  這種說法在國外也頗流行。美國出的麥片包裝盒上經常寫一些給小孩看的小知識,其中就有「你知道中國的長城是太空惟一肉眼可見的人造物嗎?」甚至有人說長城是月球上惟一肉眼可見的人造物。

  但無論在學術界還是民間,「肉眼看長城」始終存在爭議,而且長久以來沒有定論;而西方宇航員在太空看到過長城的說法也從來沒有得到過證實。

  曾在太空站工作的宇航員威廉·博格在1991年出版的《在太空中如何盥洗》一書中說,在那樣的高度上已無法用肉眼看到長城,而需要用望遠鏡才能看到。

  2000年鳳凰衛視曾採訪第一批登上月球的宇航員之一奧爾德林。他說,在月球上是看不到萬里長城的,長城是狹窄而不規則的,在軌道上,很難看到不規則的事物。

  2000年5月4日,首位太空遊客蒂托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也說,我從中國上空飛過時看到了中國的河流和山脈,但沒有看到中國的長城。

  去年,當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返回地球時,有記者問他是否在太空中看到長城。楊利偉肯定地回答:「看到地球景色非常美麗,但我沒有看到我們的長城。」

  今年年初,全國政協委員王翔遞交提案,要求糾正小學語文課本中的錯誤,教育部對此公開答覆表示糾錯工作正在進行。至此,爭論已久的「太空看長城」公案似乎應該告一段落。

 2 歐空局「長城照」再掀波瀾

  然而,今年5月11日,歐洲空間局網站首頁以「從太空看中國長城」為題,發布了一張「普羅巴」衛星過境時獲取的高解析度衛星圖像,再次打破了不久前的論斷。圖像文字說明指出,該圖右上方一條蜿蜒曲折的細線條是延伸7240公里的長城。圖左下方一條色調很明亮的寬線狀影像為長達1500公里的大運河。

  與此同時,該公告還認為,如果天氣、光照等條件適合,宇航員可以用肉眼看到長城,並引用美國宇航員尤金·塞爾南2004年2月訪問新加坡時說過的話「在高度為160公里至320公里的地球軌道上確實能用肉眼看到長城」。

  公告刊出僅一天後,美國宇航局網站轉發了這條信息和圖像。兩家國際公認的空間科技權威機構發布的信息立刻引起廣泛關注,類似從太空看到長城並非神話的報道出現於國內多家媒體,還有文章提出:政協委員建議小學語文課本應糾錯的提案應叫停。

  與此同時,質疑歐空局公告準確性、否定人眼能從太空看到長城的意見也紛紛見諸報端和網站。復旦大學和美國加州大學的學者首先提出不可能是長城,根據把圖像翻轉180度看,很明顯該影像是一條匯聚水流的山溝。

  在熱烈爭論中,歐空局於5月19日發布糾錯公告,承認此前公布的圖像發生解釋錯誤,把一條注入密雲水庫的河流誤判為長城,至於那條被判為運河的影像是否有錯和宇航員能否看到長城等問題則未提及。

  6月4日《科學時報》發表文章《楊利偉沒有看到長城事出有因》,該文從楊利偉乘坐的「神舟」5號飛船軌道分析入手,認為他在21個小時的太空飛行過程中沒有在白天飛越長城上空,因此根本沒有時間看到長城。

  最近剛出版的《航空檔案》在《訪問中國的世界首位女宇航員》一文中說「前蘇聯女宇航員捷列什科娃2004年5月訪華期間曾透露她在1963年環地球48圈的過程中看到過長城」。

  一時間,在學術界和社會公眾中,這樁公案再次掀起爭論潮。爭論者截然分成兩大「陣營」:一派認為肉眼從太空能夠看到長城;一派則認為這不可能。正反雙方各自搬出自己的依據,試圖說服對方。而對於絕大多數不知情或者未深究的社會公眾而言,則猶如霧裡看花,不知所云。一場科學公案似乎變成了一團迷霧。

 3 72歲老教授開始「較真」

  現年72歲的戴昌達教授,從事遙感應用研究已有40多年。中科院遙感所所長李小文院士稱其為「我國遙感事業的先驅之一」。

  5月份的歐空局公告,引起了這位老專家的注意。在歐空局糾錯公告出來之前的16日晚上,戴昌達在對圖像進行初步分析後即判斷歐空局所說的「長城」只是典型的燕山下的小山溝。

  「應該有中國科學家站出來說話,做些工作了。」戴昌達說,在肉眼看長城問題上,國外的聲音佔據了主導,國內學術界、民間機構、媒體不少是跟在後面嚷嚷,沒有認真對此進行科學的論證。中國科學家應該有責任對此開展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在國際上發出自己的科學聲音。

  據此,研究工作層層遞進,一環扣一環。在對人眼分辨能力進行理論分析和對歐空局圖像初步解譯的基礎上,6月2日,戴昌達和另一研究者姜小光合作的《衛星圖像接連錯判說明什麼——從歐空局兩次有關「太空看長城」的公告談起》一文發表在《科學時報》頭版上,指出歐空局的糾錯公告仍不確切,實際上,被誤判為長城的只是一條小山溝。

  與此同時,科研小組向歐空局發出郵件,指出他們的圖像沒有經過應用處理,影像存在畸變,表示如歐空局願意免費提供圖像,中科院遙感衛星地面站可以對圖像進行處理。但是這封信石沉大海。

  就在科學家們對歐空局提供圖像不抱希望的時候,事情出現轉機。負責法國遙感衛星「斯波特」在中國分發業務的「視寶」公司,聞訊後表示可以免費提供「斯波特」5號衛星上的4種不同解析度的圖像數據。

4 宇航員視力再好也不可能看到

  科學家通過光學理論分析再次充實此前的研究成果,同時和光學專家、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聶玉昕研究員取得聯繫,補充了光覺、色覺、形覺的內容。

  戴昌達說:「人眼視覺是個很複雜的物理、生理及心理過程。據測定,當一個物體進入眼瞳形成的張角正好是以其距離為半徑的圓周長度的三千六百分之一左右時,這個物體就表現為一個與背景有別的像點而被人眼看到。如果距離增大或物體縮小,一個物體的像點就會融入背景中而不能被眼睛識別。」

  戴昌達進一步引用了兩個前人的實驗結果:一個人站在天安門廣場毛主席紀念堂前,剛好能看到400米之外直徑為20厘米的旗杆頂,站得更遠些,旗杆頂就分辨不出了,因為桿頂的像點已經混在背景當中;據介紹,國外一位訓練有素的偵察員在良好的視通條件下可以識別出2公里之外的一輛坦克上大小約32厘米的炮塔和瞭望孔。

  按照這兩個實驗結果,就可以換算出人眼的解析度分別相當於圓周的兩千分之一和六千二百五十分之一,一個大於和一個小於生理光學專家測定的一般人眼視力數據。

  根據人眼視覺原理和視覺解析度,幾位科學家認為,假設長城寬度達到10米,常人可識別長城的最遠距離約為 20公里,視覺解析度高的偵察員大概可遠在62.5公里處識別長城。但這些距離都遠遠低於一般公認的太空高度,何況長城寬度一般都小於5米。

  據此,科學家們判定,即使宇航員的視力比偵察員高一倍,在太空僅用肉眼也不可能看到長城。宇航員在升空或降落過程中距長城不遠的瞬間也許能看到長城。但這個瞬間太短暫,宇航員也不能分心,不可能看清。

  有人提出「黑夜看明燈」的不同意見,認為只要太陽光的照射角度合適,能大大提高長城亮度,就有可能超越人眼的視覺極限,並以黑夜可以看到超遠距離的明燈為例證。

  戴昌達解釋,當一個物體極其明亮,且與背景反差極大時,有可能提高視細胞產生光覺、色覺和形覺的水平。但長城屬磚土結構,不是發光體,也不是強反射體。其隨地形起伏而伸展于山脊、山坡,與周圍背景的反差也不會很大,不管太陽照度發生多大變化,都不可能產生黑夜看明燈的那種效應。而且長城的寬度有限,除敵樓、城台之外,一般都不超過5米,高度也有限,不會產生太大的陰影與投影。

5 遙感衛星太空可「看」長城

  肉眼無法看到,歐空局的遙感圖片也「看」錯了,那麼遙感衛星究竟能否「看」到長城呢?戴昌達深信衛星遙感技術作為人的視覺功能的延伸,能夠幫助人們從太空「看」到長城。

  8月初,科研小組拿到了視寶公司提供的「斯波特」5號衛星4種解析度的(解析度分別為10米、20米、5米、2.5米)圖像,並對各種解析度圖像進行了精幾何校正與配准,再開展圖像數值分析。

  在一張A4大小的白紙上,密密麻麻全是大小不一的數據,每一個數據,代表2.5米見方的地面反射數值。這就是通過法國斯波特遙感衛星「翻譯」出來的地面數值。根據數值,科學家用紅筆划出一條彎彎曲曲的線——那就是長城。戴昌達說: 「由於不同地物反射率不同,對應的感測器上顯示的數值也不同,就代表了不同的物體,通過與測繪局提供的明確的地理坐標進行對照,進一步確認那就是長城。」

  對海量圖像數值進行分析後,科學家在圖像上「分辨」出了野長城,而且表明長城寬度不超過2個像元即5米。在增強處理後的圖像上,蜿蜒延伸的細線狀影像清晰可見,細線上還可看到一些灰白色斑點,那是基本上按一定間距或在長城拐折處修建的城台或烽火台。

  為進一步證實遙感衛星能「看」到長城,2004年9月底,戴昌達等一行5人前往北京密雲境內黑龍潭以北椴樹樑村的一段野長城實地考察。現場考察發現這段長城寬、高都不足2米,由岩塊壘砌而成,兩側常見幾十厘米至一米余寬的岩屑土渣小徑。用數碼相機拍攝的側視照片與衛星圖像的分析完全吻合。

  登上城台後,5人由西南坡下至椴樹樑村,這裡就是被歐空局誤判為長城的小山溝。溝兩邊坡陡林密,有泉水匯成的小山溪,坡度稍緩處散布著民房和小梯田。「這些都在『斯波特』5號衛星彩色融合圖像上有較清晰的顯示。」戴昌達對考察的結果與圖像解譯的高度一致性顯得很振奮。

  對於歐空局的誤「看」,戴昌達說:「那張衛星圖像看來沒有經過精幾何校正等應用處理,存在地形起伏產生的投影差,影像色調層次也不夠細膩,所以難辨長城影像。」

  至此,爭論了三四十年的科學公案,終於通過中國科學家的實證研究得出正確的結論。


轉一篇老文,正誤自辨。

-文/劉曉軍 原題:太空中真的看不到長城?

  歐洲航天局一次不算太尋常的「認錯」,讓人們重新開始對「太空中能不能看到長城」這一話題發生興趣。

  5月19日,歐洲航天局承認他們於5月11日發表的一張從太空中拍攝到的「長城」衛星照,其實只是一條流向北京東北地區密雲水庫的河流。更正的主要動因是一些學者,包括來自復旦大學的地理學教授滿志敏的質疑。

  歐航局在官方網站上表示,造成這樣的錯誤,是因為他們在向公眾公布這張照片之前沒有進行合理的調查。

  實際上,這張照片和歐航局的「認錯」對於「太空中能不能看到長城」這個問題都毫無意義,因為衛星負載的光學儀器拍攝長城和人眼看長城完全是兩碼事。據滿志敏介紹,用衛星看到長城並不是新鮮事,比如美國的Quickbird商用衛星負載的光學儀器,其解析度在1米以下,曾經在450公里高空拍長城照片,連城垛和烽火台都清晰可見。


  為什麼看不到長城?

  與楊利偉不假思索地回答「沒有看到長城」相比,美國航天員賽爾南3月在新加坡的聲明同樣堅決:他可以在太空160~320公里高度用肉眼看見長城。

  從科學角度上說,100個甚至10000個人沒有看見長城,也不能證明其他人真的不能看見長城;而只要有1個以上的人真正看到了長城,就可以證明人可以看到長城(一個科學的結論必須可以在實驗中再現,但不必每一次都再現)。可惜的是,航天員本來就是小眾,他們上天的任務又不是為了看長城,導致了這個「實驗」很少被重複,對這個問題感興趣的人也只好紙上談兵。

  本來,軍方有關專家對人眼遠距離識別問題研究了百年以上,是最適於從理論上正確解釋這個問題的人;軍方教科書中也有很多相關知識介紹。但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軍方專家一直沒有出面解釋,軍方教科書也不能公之於眾。

  從理論推測而得出「太空中看不到長城」的代表人物是中國科技館館長王渝生。他的依據是:人眼解析度的張角(眼睛的解析度指眼睛能夠分辨兩個相鄰近的點或線的能力,通常以剛能被分開的兩點或兩線對眼睛瞳孔中心的張角來表示)是6分,即0.1度,也就是圓周的1/3600。航天器通常的飛行高度是300~400公里,假設在較近的300公里高度,並以此為半徑畫一個圓,周長約1800公里。那麼,肉眼在300公里高空能夠看到的圓周應為1800000米×1/3600=500米,也就是說,只有長寬都能達到500米的物體才能在人眼中表現為一個點,從而被人看見。

  而長城的寬度僅在10米左右,照此方法推斷,僅靠肉眼,在20公里的高度就很難將它分辨出來,在36公里的高度,長城就會從我們的視線內消失。

  看不清不等於看不見

  但問題並沒有那麼簡單。

  按照王渝生「看不見長城」的理論,在較近的300公里高度,只有長寬都能達到500米的物體才能在人眼中表現為一個點,從而被人看見。根據幾何中相似三角形的原理類推,王渝生的「理論」意味著,在3米高度,只有長寬都能達到5毫米的物體才能在人眼中表現為一個點,從而被人看見。進一步類推,也就是說,高個的人低下頭,幾乎看不見地面的米粒,顯然這個理論和生活實踐相去太遠。

  其實,所謂「解析度」,簡單地說也就是平時人們熟悉的「視力」。每個人的視力是不同的,人們看不清視力表上超出自己視力的那幾行小字母的方向,也就是無法分辨那幾行小字母內兩個相鄰近的點或線,但確實可以看到小字母模糊的影子,也可以看見視力表周圍方框的細線。

  所以,看不清不等於看不見。在王渝生前面一段話基礎上正確的推論應該是,航天器的飛行高度假設在300公里,地面上只有間隔達到500米的兩個物體才能在人眼中分開,而長城的寬度僅在10米左右,所以人眼不可能分清長城的兩道牆垛,但這不等於「看不見長城」。


  亮度更重要

  有一本公開的軍事科學專著——《戰場武器系統與技術》,由中國軍事科學出版社出版,原主編是英國皇家軍事科技學院的軍事研究部部長傑弗里·李,所有作者均為該學院各學科專家、教授。

  這本專著相關部分理論指出,能否看到物體與光線夾角無關,僅僅與光量有關。所以只要一個物體發出足夠亮度的光,就可以被看見。

  年歲大一點的人可能還記得30多年前全國人民觀看中國第一顆衛星從頭頂飛過的故事,那一顆衛星軌道近地點高度439公里,但它只有約一米直徑,距離「500米大小的物體」很遠很遠,但當時全國人民在地面上的確都看到了衛星,這是因為,它和周圍夜空相比,亮度突出。

  實踐也可以證明上述理論。直到現在,用小於手掌的鏡子反射陽光仍是召喚空中飛機的有效工具之一。抗戰時大批漢奸就是用小鏡子反射陽光給日本戰機上的飛行員指示目標,轟炸用先進德國武器裝備起來的國民黨軍隊,使國民黨軍隊本來性能優於日本的德制、美製武器裝備大量被炸毀在地面。今天,小鏡子仍是飛行員跳傘後、船員棄船後召喚空中飛機救生的簡易聯絡工具之一。

  夜間,在客機上我們可以看到十幾公里甚至幾十公里外的一盞孤燈,還可以輕易地發現遙遠的無數顆星星。小鏡子、孤燈和星星在人眼中所成的視角遠小於0.01度,遠小於前文所述人眼解析度的張角極限,即0.1度,小到我們甚至可以把它們看作點。顯然,看到小鏡子、孤燈和星星並不是因為它們的張角達到了人眼的分辨要求,而是因為它有足夠亮度,並與周圍的背景形成了一定的反差。


  線狀物更顯眼

  大約從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軍事教科書就強調這樣一個事實:肉眼觀察一個點和一條線的極限距離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在90年前,發達國家軍隊就逐步開始採用不同的色塊,分割細長的武器裝備,特別是長度超過百米的戰艦,以免被對手遠距離發現,發展到今天這就是各國軍隊普遍採用的「迷彩」。

  每個人可以親自做一個簡單的小試驗,剪下一長段黑色頭髮,拿在手裡完全豎過來看它的斷面,這時多數人都無法看到它,說明暗的點狀目標不易被發現。但當你把手中的頭髮橫過來,這時你就能看到頭髮。如果把一根黑頭髮橫粘在2米外的白牆上,多數人都可以看到它,有人甚至可以勉強看到橫粘在4米外的白牆上的頭髮,和粘在6米外窗戶玻璃上,以藍天為背景的頭髮。

  晴朗的夏日中午,如果運氣好,同時你或同伴視力正常,可以看到200米至500米外屋頂上和田野上空懸掛的細細的電線,這遠遠超越有關張角小於0.1度的物體人眼看不見的理論。同時我們卻看不見同等距離上的一隻大得多的麻雀,證明人眼對線條的觀察距離確實比點狀物大得多。

  人頭髮的粗細在0.05~0.08毫米之間,以上述2米外看到頭髮的試驗結果從理論上推算,正常人眼至少在200米距離可以看到5~8毫米的細線,在200公里距離可以看到5~8米寬度的線狀物。而長城正是線狀目標。


  太空看長城依然難

  當然,地面對地面觀察的結果不能簡單地作為天、地之間觀察的依據,天和地之間還隔著大氣層。大氣湍流使天、地間觀察時目標發生輕微抖動。另外,飛船對地觀察時對比度及觀察結果還受很多氣候和環境條件影響。例如空氣污染、沙塵暴和雨、雪、雲、霧都嚴重妨礙觀察。太陽角度以及植被季節亮度變化也同樣嚴重影響對比度及觀察結果。

  不同的人觀察目標的能力也有巨大差異。例如部分鄉村小孩發現遠處小鳥的能力比城市小孩強得多;一些飛行員長期在空中和機場上遠距離觀察,結果變成視力超常的「遠視眼」,遠距離觀察能力非常人可比。

  從這些因素來看,美國航天員賽爾南在160公里高度看到長城,以及楊立偉沒有看到長城都是可能的,都很正常。

  賽爾南上太空是30多年前的事,那時空氣污染還不嚴重,能見度良好;或許他眼睛很好,沒有被長期航天員學習傷了視力;又沒有遇到沙塵暴和雨雪雲霧;另外飛船位置、太陽角度以及季節植被亮度也許恰好適合觀察長城;同時賽爾南160公里的最低軌道高度比楊立偉的343公里低了許多,自然觀察地面也更清晰。而楊立偉上天是在秋季,地面一片風塵,陽光暗淡,地面對比度不好,在高軌道飛船上看不到長城完全屬於正常。-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本文作者為軍事科普作家)


因為老師也被誤導了,他們沒有去求證,而中國人當時也沒有進入太空,所以只是個傳說吧?


「在月球上據說可以看到中國的長城。」「或許吧,但現在月球上能看到最大的人造物體是中國的霧霾」


據我的記憶,應該是亨德里克·威廉·房龍《地球的故事》中提到「在太空中,可能萬里長城是唯一被看到的建築。」

不過也不能怪他,這時候才 20 世紀前期,只是這句話傳的太遠了,被各種書籍、教材引用或者改成「長城是月球上唯一能看到的人工工程」。


為了讓自己的學生能夠適應考試。

教科書這麼寫,老師就這麼說。不會錯。

-----------------------------------------------------------------------------------
這個回答有問題,謝謝張廣宇評論提醒。


很多東西是必須杜撰出來的,就像雷鋒的故事,其實雷鋒不是死後才作為好人好事的代表,在他生前已經被樹為典型了,很多雷鋒好人好事的記錄,都是被刻意擺拍出來的,你們永遠想不到,在他還是工人的時候還有穿皮夾克的照片。在那個時代是違反艱苦樸素精神的,因此所謂的太空里看長城也是特定時代出現的必然產物。


貌似之前看《米老鼠》還有一期玩過這個梗。。。。。。。
地球上有兩個建築在月球上肉眼可見,另一個是史高治的金庫……


在此做一個簡單的計算:地月距離為L=384400km,經試驗測得的人眼的最小分辨角是α=2.9*10-4rad。因為α非常非常小,tanα近似等於α,所以在月球人所能分辨的最小長度ΔL=αL=384400*2.9*10-4≈11km.這個結果與長城的寬度10m相距甚遠。在繞地球飛行的太空梭中的宇航員都看不見長城,更別說在月球了。


現在看看朝鮮金三胖的宣傳,大概就明白了


不識字的被識字的騙,

識字的被教科書騙


或許那時候沒有霧霾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諾獎得主中村修二批評日本乃至東亞教育體系?
如何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
想讓兒子從事航天工作,比如發射場,控制中心等該怎麼培養?大學該學什麼專業?
歷史上有哪些引起蝴蝶效應改變歷史行程的小人物?

TAG:教育 | 故事 | 謠言 | 長城 | 航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