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杜甫的友誼是怎樣的?

「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杜甫懷憶李白的詩


很多年以前,我遇見過世間最瀟洒的一個人。那時節,春來江水綠如藍,無邊落木蕭蕭下,又恰見急風回雪,亂雲遮天。


你不要問我究竟是什麼時節,詩人最重要的是什麼,詩意,詩意你懂不懂?


不懂沒關係,這都是那個人告訴我的。


·1
我的名字叫杜甫,長安落第之後,我回到了洛陽。


有人說喜歡一座城市,是因為它承載著你的記憶,洛陽好,洛陽有青梅竹馬,洛陽還有醉里還鄉。

我在酒里聽到長安的消息,有個叫李白的人名揚天下。


有人對我說,其實李白也沒什麼了不起,他家財萬貫,出山幾年,竟然都給他敗光了。


我懶得理他,一個人如果能在幾年之內敗光萬貫家財,那這人一定極有本事,花錢難道不是一種本事?


這年頭不能炒房,沒有股票,像我這種窮逼讀書人,有錢都不知道怎麼花。


所以我很期待見到李白,我想如果我能跟李白做朋友,一定不愁吃喝。


想到這裡,我忍不住吟詩一首,憧憬未來風月無邊的生活。


·2
見到李白那天,我恰在郊外遊盪,天高地闊,詩興大發。


一首五絕吟畢,不遠處傳來聲好,有個中年漢子衣袂飄飄,寶馬飄飄,長劍也飄飄的走來,總之不太好形容,就是出場自帶鼓風機,乾冰繚繞,仙氣十足。


後來我才知道,這人就是李白。


李白說,喲,你叫杜甫啊,以後我就喊你阿杜好不好啊。

我:……其實我字子美。

李白一聲大笑,拍了拍我的肩膀道:「好,爽快!」

我:???

「阿杜啊,這家酒肆怎麼樣,我沒來過洛陽,你帶我玩兩天好不好啊。」李白瞅著旁邊的酒肆,隨手將寶馬一掛,抬腳就要進店。

四月的小風還有點涼,我站在風中頗有些凌亂,什麼叫我帶他玩,我帶他玩是不是還要我報銷,我他媽哪有錢給他玩啊!

我清了清嗓子說,其實……


李白猛一擊掌道:「好,就這麼說定了!」

我:……

從酒肆門口道落座,七步的功夫,我默默吟了首邊塞詩,鐵馬冰河,倚天劍在,劍劍砍的都是他李太白。

·3
那天在酒肆里,李白啪嘰一座,揚聲就喊,把你們店裡最貴的菜,最好的酒統統都上一份!

我抖了一下,扶著桌子慢慢坐穩

我還是太年輕了,追星這種事情我連想都不該想,更不該憧憬什麼蹭吃蹭喝,這一頓飯下來估計我就囊空如洗,家徒四壁,說不定還要賣兒賣女。

李白像是看出了我的擔憂,朝我揚眉一笑。

我擠出個笑容,我發誓一定改掉隨口吟詩的毛病,如果我不吟那首詩,李白肯定不會看上我。


酒菜很快上來,李白熱情,熱烈,熱血,風捲殘雲吃光了一盤牛肉。

李白說,阿杜你喝啊,這是我來洛陽的第一頓,一定要盡興!

彼時,我當然沒有心情,一口酒下肚仍舊是愁眉苦臉,悲天憫人。

李白看著我,似乎在等些什麼。

我也靜靜的看著他,空氣中瀰漫著尷尬的氣息。

在這個時候,李白朝我翻了個白眼,那白眼就是瞎子也能看懂,分明寫滿了孺子不可教,朽木不可雕,你這小夥子怎能這般不上道。

李白動了,李白舉起了酒杯,李白將杯酒一飲而盡。

砰!

李白重重將酒杯放在案上,喝了句:好酒!

聲振寰宇,搖五嶽,動九州。

我被他震得有點懵,沒明白這是什麼意思。李白對我說,你想想,在江湖上浪蕩,你喝完酒不喊聲好酒,多沒氣勢,多沒意氣,多無聊無趣啊。

我:……

我勉強笑出來,說李先生說的好,在下受教了。

李白嘖了聲說,那還為時不晚,來來來,再加壺酒,下一壺酒一定要喊。

我哭喪著臉,說李翰林你別鬧了,我口袋裡沒那麼多銀子,再喝咱們出不了門啊。

李白說,誰要你付錢了?

我聞言精神一振,原來都是誤會!我試探問道:「太白兄……帶著銀兩?」

李白坦然道:「沒有啊。」

我:……

·4
李白說,很多年以後,有人叫我移動ATM,以本人的名氣,在哪家酒館題詩寫字不能當飯錢?

我眼神一亮,沒想到名氣還有這個用處。

恰此時,上酒的小二來了,我笑著給他引薦,說這就是長安李太白,你家掌柜可曾聽聞?

小二誠懇道:「不曾。」

尷尬,世上最尷尬的事莫過於此,我望向李白,此人竟然還在大搖大擺的吃菜喝酒。

我偷偷問他,你難道還有別的辦法?

李白指了指門外說,我還有一匹寶馬,一柄長劍,怎麼當都夠你我這頓飯錢了。

我放下心來,順著他的手指望向門外,忽然發現門外空無一物。

我咽了口唾沫,戳戳李白,又指指門外。

李白喝著酒,眯縫起眼睛來,盯住那片虛無像是盯住姑娘波濤洶湧的罪孽。

啪!

李白一拍大腿,哈哈笑道:「我想起來了,剛才有個骨瘦如柴的乞丐經過,牽走咱們的馬匹長劍,我當時故意沒說,現在給忘了!」

我:……

從前我以為,相逢意氣飲,放馬高樓邊是極浪漫的事情,這時候我才知道,原來馬是會被偷的,飯是會吃窮的。

我吟了首詩,表達了一下自己對於窮與詩的哲思。

·5
在我準備付錢的時候,李白制止了我,李白說看我掏錢的樣子就不對,一點都不瀟洒,愁眉苦臉,欲語還休,那模樣不好說,像是便秘。

所以李白說,這麼不快意的事情,那就不要做,你去替我找一個人,我先給酒肆打工還債。

我瞠目結舌,沒有想到李白還會在酒肆里打工還債。

李白像是看出我心中所想,笑了笑說,這有什麼好驚訝,前幾年我在長安救下個老頭,以後他揚名天下的時候,一定不會有人念叨著他曾長街掃地。

當時我就想,你裝,你隨便裝,裝逼能裝得風雲成龍,這我還頭一次見。

很久以後,我才知道李白口中的那個老頭,名叫郭子儀。

那天李白留在酒肆,擼袖子便進了後廚,刀鏟鍋灶一番舞動,盤盤佳肴色香味全,令人食指大動。

酒肆老闆嘖嘖稱奇,當場拍板,同意李白留下抵債。

三天之後,老闆便反悔了,痛苦流涕,只想讓李白離開。

不是李白做的菜不好,而是李白時常背著老闆將菜偷偷送給城外的流民與乞丐,客人往來不絕,還是入不敷出。

老闆說,您走吧,我們這店小,連洛陽城裡的房子都租不起,養不了您這尊佛。

李白哈哈一笑說,老闆你看開點,這都是你的功德,你的緣法,千金聚散無常,命中禍福有數。


李白換下伙夫的布衣,又向老闆要了文房四寶,嘿然笑道:「本人還有那麼一點大名,留幾句詩給你,你不曾聽聞,往來客人總能口口相傳,生意臨門。」

老闆手足無措,不知如何是好。

·6
李白讓我找的人叫高適,是個遊俠,拎著銀子來贖李白。

看模樣輕車熟路,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當我們走進酒肆的時候,黃昏陽光將所有都渲染,老闆在窗前桌下與李白對飲,恰酒至半酣,談及生平往事不能自持,涕淚橫流。

我很詫異,為什麼吃霸王餐的幫工能跟老闆對飲如知己。

我們留了一夜,李白翹著二郎腿,說高適你這次有什麼任務,我幫你一起搞定。

高適的表情不多,他說江南有海盜作亂,海盜頭子吳令光是洛陽人,河南尹裴敦復奉命絞殺,我得到消息,吳令光很可能潛逃回鄉。

李白伸出手說,行了,我的劍呢?

高適從背後的包裹里抽出柄劍,看都不看扔給李白,李白接劍,拔劍,寒光乍閃即收。

李白道:「好劍!」

高適面無表情道:「那是吳令光的佩劍,已經殘破了,給你是讓你看他的劍法。」

李白:……

李白無奈說,你怎麼跟阿杜一樣,哪有江湖人看劍之後不說好劍的?何況我還看什麼劍法,他劍法再高,能有我高嗎?

高適扭頭看著我,說你見過此人之後,是不是常常都會有無語的感覺?

我小雞啄米一樣點著頭。

李白又笑起來,瀟洒寫意,說那都是因為本人愛講實話,實話都被我講了,你們自然無話可說。

·7
其實吳令光這個人,我是很熟悉的。

小時候我們一起在洛陽念私塾,逃課,喝酒,燙頭,掀姑娘裙子,都是他帶我乾的。

嗯,都被我嚴詞拒絕了。

世道維艱,人生多難,此人如今成了海盜,我不知他經歷過什麼樣的波折。

老闆酒醒之後,看見的是洛陽城外曉風殘月,他送李白一路進城,還給他一壺好酒暖身。

我不太明白這是為什麼,高適告訴我,李白這個人最大的優點,就是永遠不會缺少朋友。

我看著那走在前方,負劍飲酒,時而高歌長吟的漢子,忽然心中一動。

月光之下, 將所知的吳令光的消息,都告訴了李白高適。

在兩人行動的時候,我默默又作了首詩,講的是黃泉碧落皆不見,人間正道是滄桑。

·8
可惜我沒想到的是,吳令光作為反派小boss,不會這麼輕易受死。

且不說他能在海上馳騁這麼多年,就是他小時候逃課,燙頭,掀裙子,最後挨打的都是我,也能看出他智商非同凡響。

這一次,挨打的還是我。

吳令光早派了人回來,眼線遍布洛陽,我跟李白高適一起進城的消息已有人告知。

所以當我回家的時候,吳令光已經笑嘻嘻等著我了。

我的妻子和孩子瑟瑟躲在角落,這位老同學擺好宴席,說要請我和我的朋友一起喝酒。我看著那杯酒,白色的泡沫漂浮在上面,生怕別人看不出有毒。

我嘆氣說,卿本佳人,奈何為賊?既然為賊,好歹專業一點。

其實我知道,如果每個人都能活得很好,那誰會願意當賊呢,奸臣已當道,風雲漸流變。

我作了首詩,緬懷我過去的歲月與我可能逝去的生命。

·9
高適沒有回來,高適徑直去找河南尹,會有兵馬封鎖洛陽城,吳令光走不掉。

回來的是李白,李白走進屋子的時候還在喝酒,笑著告訴吳令光,他在外面的手下都已經躺屍了。

吳令光眯起眼睛,寒芒流轉,說果然好身手,當浮一大白。

彼時,吳令光已經站在角落裡,刀橫在我妻兒脖頸,但是我看了眼那飄著白沫的酒,實在不覺得李白會喝。

李白喝了。

李白沒有一絲一毫的猶豫,仰頭便干,還記得放下酒杯,大喊了聲:好酒!

這聲好酒,用李白自己的話來說,就是興酣落筆搖五嶽,詩成笑傲凌滄洲。

震撼,動蕩,攝人心魄。

反正當時我是懵的,角落裡的吳令光也好不到哪去,眨眼望著李白,一時間手足無措。

李白動了,仰天長笑,劍光如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又如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逝者如斯,不舍晝夜,淘進千古風流。

等我反應過來的時候,吳令光的咽喉已經多了一道血痕,李白正很不雅觀的摳著嗓子。

嘩啦一聲,吐出一灘苦水。

我還在獃獃的望著他,李白已經抬起頭來,哭喪著臉,「真的,阿杜我說真的,就沒喝過這麼難喝的酒。」

那一瞬間,我像是被一道光擊穿心臟。

世上還有李太白,那這個世界終究是可愛的。

·10
很多年以後,天下大亂,民不聊生,我也已經很久沒見過李白。

這些年,李白曾經救過的那個老頭,當真名揚天下,郭子儀的名聲幾乎比他李白還盛。戰事漸漸平息,李白卻將要流放夜郎,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

從此沒人叫我阿杜,我竟然還有那麼一絲懷念……好吧是千絲萬縷的懷念。

我想,這大概就是三個晚上都夢見李白的原因吧。

我又吟詩三首,給他寄過去。

李太白,這個世上還有我懂你,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

·0
那天李白收到一封信,詩寫得極好,還附上封信,說流放到什麼地方李白同樣是李白,絕不會缺少朋友與美酒。

李白很納悶,自己明明已經被郭子儀救下,不用去夜郎,身邊相熟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啊。李白又仔細瞅著寄信人的名字,杜甫,杜子美……

李白陷入了深思,杜子美是誰……

算了,不想了!

李白興緻勃勃,開始寫詩: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完。

夢李白·其二

浮雲終日行,遊子久不至。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告歸常局促,苦道來不易。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

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孰雲網恢恢,將老身反累。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


歷史上有哪些名人是另一個名人的「腦殘粉」? - 豆子的回答:

杜甫詩集:

《李白我想你了》
《李白我又想你了》
《我和李白一起去找老范玩》
《我寫了一首詩送給孔巢父然而我又想起了李白》
《能喝是怎樣一種體驗?》
《冬天懷念李白》
《春天懷念李白》
《我夢見了李白》
《在天的盡頭想李白》
《寫給李白的一首二十韻的詩》
《好久不見》
《蘇端請我吃席我喝多了想起了我的好朋友李白》
《想起我和李白、高適攪基的日子》
《那一夜》


當然上面是我胡逼翻譯的,原版在這裡:

《贈李白》(「秋來相顧尚飄蓬」)
《贈李白》(「二年客東都」)
《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
《送孔巢父謝病歸游江東兼呈李白》
《飲中八仙歌》
《冬日有懷李白》
《春日憶李白》
《夢李白二首》
《天末懷李白》
《寄李十二白二十韻》
《不見》
《蘇端薛復筵簡薛華醉歌》
《遣懷》
《昔游》



  • 喜相逢:《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
  • 傷離別:《戲贈杜甫》(存疑)《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贈李白2首》
  • 常相思:《沙丘城下寄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韻》《夢李白二首》《飲中八仙歌》《冬日有懷李白 》《春日憶李白》《天末懷李白》《夢李白》《不見》

現在留下來的詩歌里,杜甫寫給李白的更多一些,好像杜甫用情更深,這應該是兩個人性子不一樣吧,明明是李白比杜甫年紀老,但給人的印象是杜甫可以做李白爺爺。杜甫走的是橫眉冷對的大叔路線,李白是俊逸美少年風格。這樣兩個人走到一塊兒,用杜甫的話說就是「劇談憐野逸,嗜酒見天真」,天真的人不管什麼斯代爾都很容易湊一起。

說起李白的噴油們,似乎跟他更親密的是月亮。這也是他的情人。

杜甫懷念李白最有杜甫的絮叨勁兒的應該是這個了,很「詩史」,細節飽滿:
二年客東都,所歷厭機巧。 野人對膻腥,蔬食常不飽。 豈無青精飯,使我顏色好。
苦乏大葯資,山林跡如掃。 李侯金閨彥,脫身事幽討。 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瑤草。


這是我之前寫的一篇文章,文章很長,希望可以耐心看完,哈哈,我是杜甫的小粉絲。


在如今這種全民娛樂的時代,戲說歷史似乎已經成為了一種潮流,以史書中可以佐證自己觀點的史料為主,再輔以時興的網路流行語,這樣,一篇閱讀量驚人的文章就橫空出世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文章是否嚴謹,歷史是否就是如此,並不值得關心,因為在閱讀中,他們的思維已經被作者牽引,情感得到了共鳴,便選擇接受了自己閱讀到的內容。《猛人杜甫,一個小號的逆襲》便是這類文章的典型,文章中的杜甫是一個小人物的形象,是一個窮困的、不走運的、沒人賞識的詩人,文章中杜甫與李白的友誼更是被描寫成杜甫對李白的無限追捧和李白對杜甫的不屑一顧。


其實此類觀點早已有之,現在只不過是用更加通俗的網路流行語包裝了一番而已。在學術界里
,也有很多人認為杜甫生前詩名不大,在中唐詩人元稹作《杜工部墓系銘》後杜甫才名聲鵲起,成為一代詩聖;在李杜友誼中,認為李杜關係並不對等,杜甫是李白的粉絲,而李白對杜甫並不欣賞。

本文則認為上述觀點有一定的偏見,對杜甫和李白關係的論述並不客觀。不能僅以描寫對方的詩歌存量來比較二人的關係,也應從具體的詩文中來評判二人的友誼,李白和杜甫的友誼,是彼此付出且有回報一段友誼佳話。

一、杜甫和李白交往時已小有名氣

詩仙李白,在印象中,是一個狂放不羈的浪漫主義詩人,而詩聖杜甫則是一個窮困的、嚴謹的現實主義詩人。他們的形象差異較大,各自身上的代表性元素也大不相同,一個像是漫步雲間的仙人,一個則是行走人間的儒士。

在李杜關係的刻板印象中,杜甫成名較晚,而他與李白在洛陽結識時,李白已經是聲名顯赫的大詩人,因此人們總是給杜甫冠以李白「粉絲」的名號。但是杜甫在當時真的只是無名小卒嗎?事實卻並非如此,雖然杜甫當時的名氣沒有李白的名氣大,但他仍然是一個在詩壇有影響力的詩人。如果李白是巨星一般的存在,那麼杜甫則是一顆頗具潛力的冉冉升起的新星。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是杜甫最早、最明確地自敘生平和理想的重要作品,雖然是一首奉承詩,但在這首詩中,杜甫寫道「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李邕求識面,王翰願卜鄰。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這時的杜甫,已經37歲,在都城長安處處碰壁,不得已寫詩來求出路,詩中回憶了早年的生活。早年的他,已有出眾的才學和遠大的抱負,他很早就在洛陽一帶見過大世面,且在詩壇頭角嶄露,博得了當代文壇領袖李邕、詩人王翰的賞識。

而在杜甫友人的眼中,杜甫的詩更是頗有成就。韋迢,唐朝京兆人,為都官郎,歷嶺南節度行軍司馬,卒贈同州刺史,與杜甫友善。韋迢只留下了兩首詩,而這兩首詩皆與杜甫有關,在《潭州留別杜員外院長》一詩中這樣誇讚杜甫,「大名詩獨步,小郡海西偏。」稱讚杜甫詩名遠揚。郭受,大曆間人。他在《杜員外兄垂示詩因作此寄上》寫道「新詩海內流傳遍,舊德朝中屬望勞」,「春興不知凡幾首,衡陽紙價頓能高。」稱讚杜甫的詩歌藝術和品德名望。

如果說以上友人的知名度不高,對杜甫的評價參考價值不大的話,那麼,詩人高適的評價應該可以用來說明問題。高適在《贈杜二拾遺》一詩中稱讚杜甫「草玄今已畢,此外復何言」,「草玄」的意思是淡泊勢利,潛心著述。這兩句詩,表明高適對杜甫人品的讚許,詩歌成就的肯定。

杜甫生前,在贈友詩《長沙送李十一銜》中寫道「李杜齊名真忝竊,朔雲寒菊倍離憂。」這是杜甫生前最後的一首七律,表明了惜別之情,「忝竊」二字是杜甫的自謙之語。劉克莊在《後村詩話》寫道:「甫、白真一行輩,而杜公雲『李杜齊名真忝竊』,其忠厚如此。」認為「李」指李白。另外一個說法是當時李銜曾以杜甫比李白,而杜甫表示不敢當。這些都說明在杜甫晚年的時候,已經流傳有李杜齊名的說法了。

在杜甫自述和他友人的詩中都可以看出,杜甫在當時的名氣雖然比不上詩名顯赫的李白,但是他已有一定的詩名,而且在杜甫晚年,「李杜齊名」的說法已有流傳,那麼至少說明,在李杜交往的階段,杜甫的名氣並不十分小。因此,杜甫和在李白的友誼中,他並不是低到塵埃里的角色,他可以在與李白的交往中,保有不卑不亢的氣質。

二、李白與杜甫友誼:真摯而篤厚

李白和杜甫的相遇在中國詩歌史上可以算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大事。聞一多先生在《杜甫》中說「我們四千年的歷史裡,除孔子見老子,沒有比這兩人的會面更重大,更神聖,更可紀念的了」。李白和杜甫,從相遇到相交,中間的時間並不長,李白與杜甫實際上交往的次數據史料記載僅有三次,而且每段交往的時間也不長。

但在二人短暫的交往中,留下了許多關於二人友誼的詩歌。其中李白懷念杜甫的詩只留下三首,而杜甫懷念李白的詩在《杜甫詩集》中收錄有十四首。有人根據贈詩數量認為李白和杜甫的關係是不平等的,認為杜甫對李白很是欽慕,而李白對杜甫卻並不放在心上,理由是杜甫對李白的思念幾乎貫穿了他的後半生,而李白對杜甫的描寫僅有兩三篇,還有一篇是類似調侃的《戲贈杜甫》,其中寫道「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似乎是對杜甫作詩方法的不肯定。

但是僅僅根據李白與杜甫寫對方的詩歌數量或一首開玩笑的詩,就認為兩人的友誼關係不對等,恐怕過於武斷。我認為,寫詩的數量並不一定是評判友誼的標準,而且在詩歌流傳的過程中,遺失的可能也是巨大的。雖然杜甫和李白的詩作在流傳過程中都有遺失,但是相比之下,李白的詩散失更多,李白豪放的性格使得他處處題詩且很少保存。我們不能否定,在李白遺失的詩中,也許就有贈給杜甫的詩。

另外,在李白《戲贈杜甫》一詩中,「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向來被認為是李白對杜甫的調侃,當做李白輕視杜甫的證據。可是,從全詩來看,還可以這樣理解,李白在飯顆山上偶遇杜甫,發現戴著斗笠的杜甫比上次離別時更瘦了,於是關切地問杜甫原因,杜甫自嘲道「總為從前作詩苦」。將末兩句看作是李白與杜甫的一問一答,則詩的味道也會大變,這是朋友間的玩笑話,也是來自朋友的關切,只有關係較好的朋友才會開這樣的玩笑,更加印證了二人關係甚篤。

李白寄給杜甫的詩還有《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和《沙丘城下寄杜甫》二首,其中都表達了對杜甫的思念之情,前者的「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符合李白向來的性格,李白本來就是狂放不羈的人,分別之後,他的詩中也少有悲悲戚戚,將思念之情溶於手中杯酒,一飲而下,才是李白的表達方式。而在後一首中,李白寫道「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更是直白地表達了思念。有人認為,李白和杜甫的感情不及李白和汪倫的感情,我認為,這實在是很大的誤會,李白在《贈汪倫》
中寫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表達的是對汪倫的感激,認為汪倫對他的情誼比桃花潭水還深,並沒有提及他對汪倫的感情有多深。李白可是真切地表達過他對杜甫的思念就像汶水一樣川流不息,這樣的表達方式,是南唐後主李煜表達悲愁的方式,「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而杜甫對李白的贈詩,既有對李白詩歌創作的高度評價,又有對李白的深切思念。杜甫在詩中多次提及李白在詩歌方面的才能,並予以高度評價。如「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白詩也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等等。從這些詩句中可以看出,杜甫十分讚賞李白的詩,甚至懷有一種崇拜的感情,將李白的詩作讚揚到一個極高的高度,毫不吝嗇地表達了自己的欣賞。

杜甫在李白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他和李白交往過程中,甚至會隨李白一起尋仙訪道,李白豪放不羈的性格也對杜甫有一定的影響,杜甫的詩並不是一味沉鬱,而是沉鬱中有豪放,有一種遼闊的悲。在李白去世的前一年,杜甫寫有《不見》一詩,「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這時的杜甫,對李白的理解是極深刻的,他意識到李白的狂放不羈其實是一種「佯狂」,是令人悲哀的,李白的一生其實是懷才不遇的一生,他對李白又珍惜又懷念,「吾意獨憐才」在杜甫看來,是逆世的行為,不過,李白的才能值得他如此。在李白去世後,杜甫又寫了《昔游》和《遣懷》二首來懷念李白,在此不作分析。

綜上所述,杜甫和李白的友誼堪稱中國詩歌史上的一段佳話,二人的友誼真摯而篤厚,二人在友情上的地位雖不完全平等,但杜甫絕的地位絕不是「小跟班」,杜甫對李白是崇拜和逐漸理解的,而李白對杜甫也是付出了真摯的感情的。


都說了是轉載,覺得有意思當了下搬運工,結果有觀點不認同的都來噴我了。這個鍋我不背了!匿了!

————————————————

教科書上給我們傳達的二人是純潔的男男關係,不過在坊間甚至很多學者對二人關係還是有不同看法的。甚至再嚴肅的學者,用詞極盡嚴謹和節制,提及二人,也難免有耽美傾向。林庚說,李白是杜甫平生最傾心的詩人,但他疑惑的是,為何李白對杜甫如此冷淡無情?大批學者跟林庚一樣,看不下去杜甫單方面對李白一往情深,拚命地證明,杜甫不是單戀,郭沫若經過詳細考證,說「李白雖年長十一歲,他對於杜甫也有著同樣深厚的感情」。

以下內容整理自《聖人請卸妝》,迷濛著,鳳凰出版社2012年版。個人是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但是個別史實細節有爭議,所以部分細節保留,部分相對比較確定的會在旁邊加以標註。原文參考文獻見文末。以下

——————————————————————————————————


1922年,梁啟超曾經在清華大學做了一場以《情聖杜甫》為題的演講,他認為,杜甫是中國文人中第一抒情聖手。(有知友@擰發條鳥 補充:梁啟超雖用情聖二字,而全文一字未談李杜。這樣寫很有誤導的嫌疑....)

可一個作品沖充斥著「儒家美學」的那位苦大仇深、憂國憂民的抑鬱大叔,腫么又成了情聖呢?其實細讀杜甫的很多作品,可以發現這個抑鬱大叔簡直就是個「李白控」。一生中寫給李白的詩可查可考的就有15首:《冬日有懷李白》、《春日憶李白》、《夢李白》、《天末懷李白》……是不是?題目居然也很露骨。當李白入獄、被流放,所有人都對李白喊打喊殺的時候,只有杜甫站出來,為李白辯駁,似乎為了李白他願意放棄全世界。


李白之於杜甫呢,就如東野圭吾的《白夜行》里雪穗之於亮司——在冗長的黑暗裡,你是我唯一的光……


杜甫和李白,二人相遇時,李白44歲,杜甫33歲。此時,李白貴為國民偶像,在文壇、朝廷、黑社會、道教界、影視圈(隱士圈)都是知名的大紅人啊。簡直就是一個會寫詩的韋小寶。而杜甫,出生體制內的公務員家庭,小時候是大隊長,24歲科舉落榜後,索性給自己來了個gap year,來個全國自助游,順便結交權貴,混個臉熟。他抓緊時間過了一段裘馬輕狂的放縱生活,因為不久之後他將厄運連連。


那時,李白剛剛遭遇重大的仕途挫折。拿著唐玄宗給的遣散費(《新唐書》本傳稱「賜金放還」,也有人調侃說這事唐玄宗不堪楊貴妃胡攪蠻纏,被迫給李白一大筆分手費),離開朝廷,帶著破碎的治國夢,失落之極。而有一日,李白做客杜閑的官邸,杜家公子杜甫第一次見到了李白,便一發不可收拾。


聞一多盛情謳歌李白和杜甫的相遇:「四千年的歷史裡,除了孔子見老子,沒有比著兩個人的會面,更重大、更神聖、更可紀念的。我們在逼緊我們的想像,比如說,晴天里太陽和月亮碰了頭,那麼,塵世上不知要焚起多少香案,不知有多少人要望天遙拜,說是黃天的祥瑞。」


這一段內容我曾也和一個學長討論過,只不過沒找到原文,也只是一句話帶過而已,似乎和聞一多本意相悖。這一段在知友@格物心 的提醒下,有了比較準確的解釋。

「聞一多親自論證,屈原是彎的。」根本沒有!孫次舟認為屈原是彎的,聞一多特地寫了《屈原問題——敬質孫次舟先生》來反駁孫次舟的。

對了,這裡附註一下,聞一多作為權威的《楚辭》專家,他親自論證,屈原是彎的。把保守派統統嚇哭。


回正題,李白杜甫當時見面,便約定秋天去開封、商丘一代遊玩。當時杜甫有一個不識相的小弟高適,一聽說杜甫要和李白出去玩耍就非鬧著要同行。(也不知道是不是高適迷戀杜甫,不放心他們二人單獨相處呢哦抱歉,腦洞又開大了 )


三個人cos《笑傲江湖》,過上了遊山玩水、騎馬狩獵、狎妓飲酒,打打殺殺的快意人生。杜甫晚年回憶起這段經歷,飽含深情:

昔我游宋中,惟梁孝王都。

……

舟車半天下,主客多歡娛。

白刃讎不義,黃金傾有無。

殺人紅塵里,報答在斯須。

憶與高李輩,論交入酒壚。

兩工壯藻思,得我色敷腴。

——《譴懷》

杜甫嗔怪道,你倆都喝高啦,留我一人拍照片發朋友圈啊?


三人騎著白馬,唱著歌,登吹台、琴台,共渡黃河,游王屋山。至今,在開封禹王台公園內,還有為紀念他們三人登台吟詩而建的「三賢祠」。


第二年春夏,三人游濟南,書法家、文學家李邕專門接待了他們,帶他們遊覽大明湖、千佛山、華山……寫到這裡,實在禁不住要問了,為什麼古今中外每一段纏綿悱惻的感情故事都跟大明湖有關?


玩完之後,幾人各自珍重了。同年,剛到秋天,實在對詩仙哥哥思念無比,於是趕往兗州找詩仙哥哥。這一次,二人只相處不到半月,但是卻是單獨相處。此時杜甫按捺不住了,趕緊記錄下此情此景此感,如果當年有朋友圈,估計發出來秀恩愛等著大夥點贊了。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

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

醉眠秋空被,攜手日同行。

更想幽期處,還尋北郭生。

入門高興發,侍立小童清。

羅靜聞寒杵,屯門對古城。

向來吟橘頌,誰欲討蒓羹?

不遠論簪笏,悠悠滄海情。

——《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

看到了么?注意highlight部分,我不想解釋太多。簡單說就是,兩個人喝醉了然後到了晚上兩個人共著被子就睡了,白天兩個人再手拉手愉快的去玩耍。我什麼別的也沒有說,你多想了不要怪我。


詩的最後,杜甫大膽表白,有了你我可以放棄功名,與我的深情相比,悠悠滄海算毛線呢?


而李白此時如何回應的呢?

飯顆山頭逢杜甫,頂戴笠子日卓午。

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

——李白《戲贈杜甫》

飯顆山呢,就是兗州的甑山。李白不直接回應啊,而是借寫作來表態——哎呀,我說子美弟弟啊,別那麼較真,寫詩而已,又不是什麼人生大事。看看你,每天皺著眉頭沉重的樣子,自己瘦啦吧唧的唉~

對一個情場浪子而言,最討厭的就是杜甫這種玩不起的。李白喜歡上一秒你儂我儂,下一秒相望於江湖。


不過也有史學家稱《戲贈杜甫》是好事者冒充李白寫的,但是郭沫若、安旗、郁賢皓等很多專家都指出,這首詩不是偽作。就是嘛,這世間除了李白,還有誰能有這種玩世不恭的調調呢?不過這個疑問從另一個角度看吧,也說明對二人關係有耽美猜測的從古到今都有。


兗州石門一別,杜甫回到洛陽,又去了長安;李白不久之後也離開了山東,去了江東。歷代絕大多數的史學家都認為,這是二人的最後一別。


對於李白,杜甫已是過往。對於杜甫,李白卻是整個世界。


杜甫以一字一句,詮釋著對李白的深情謳歌和刻骨想念。


他作《飲中八仙歌》,假裝誇了8個人,可傾心描繪的,確是李白的醉態:

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看我們家李白多拽?皇帝邀請他,他都不甩的呢。


他又寫《贈李白》

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不少專家說,這首詩是杜甫對李白的規勸之作,謬矣。又有人說,這是杜甫為李白畫的一生肖像畫,亦謬矣。詩的主語明明是「我們」,「相顧」啊,沒看見么,杜甫是在追憶兩個人在一起的時光,那樣的率性囂張,那樣的痛飲狂歌,都回不去了。


這不是李白的單人照,而是情侶合照。


如果你在乎一個人,看到一草一木,都會拐著彎的想到他。春天,杜甫又想到李白: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

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

——《春日憶李白》

前四句,以南北朝文學兩大泰斗庾信和鮑照兩人最精華之處來誇李白——李白就是天下第一,卓爾不群。所謂文人相輕,而一個文人,卻可以對另一個文人給予至高無上的肯定和歌頌——是不是有點違背常理了?


如果是愛情是一種病,那麼忍不住誇自己的心上人,只是癥狀之一。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這是借景寫情。


李白依舊是那個白衣翩躚的美男子,站在杜甫的回憶里,永不老去。


「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一個「重」字,道盡杜甫的不舍與期待——什麼時候,我們才能飲酒論文,鴛夢重溫?


最後兩句,簡直有些惆悵。


如此渴求與李白重逢,又為何不幹脆主動去找他?


杜甫並非沒有想過。他寫《送孔巢父病歸游江東兼呈李白》,鋪墊了半天,不過是為了些最後兩句話「南尋禹穴見李白,道甫問訊今何如」——孔巢父啊,你見到李白,一定幫我問一下,他現在過得怎麼樣了。


其實,估計他更想問的應該是,您幫我問問,對方願意見我么?


李白其實跟杜甫也回過一次信,「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杜甫在戰亂中逃難時,或許把這些信都隨身帶著。可另一方面,關於李白的緋聞簡直不能再多了「李白做《梁園吟》,釣到前宰相孫女」「謫仙人親赴會稽山,憑弔老相好賀知章」「滯留石門山,李白與元丹丘秘密同居?」……


單戀一個人,就只配幽幽地抱怨:他除了不屬於我之外,什麼都很好。


冬天,他也想念李白:

寂寞書齋里,終朝獨爾思。

更尋嘉樹傳,不忘角弓詩。

短褐風霜入,還丹日月遲。

未因乘興去,空有鹿門期。

——《冬日有懷李白》

前兩句再鮮明不過了,身處寂寞書房裡,想你,是唯一的主題。


如果說,在這些詩句里,杜甫對李白的愛意還是有些克制和隱忍,那麼,到了李白的危難時刻,他就徹底失去了對情感的自控力。


756年,李白參與永王起兵與肅宗奪取皇位的軍事行動,被朝廷審判。謀反可是頂級罪名,大部分唯恐避之不及,而與李白分別十一年的杜甫,寫出240字的長詩,為李白辯駁。

昔年有狂客,號稱謫仙人。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名聲從此大,汩沒一朝伸。

文彩承殊渥,流傳必絕倫。

……

處士禰衡俊,諸生原憲貧。

稻粱求未足,薏苡謗何頻。

五嶺炎蒸地,三危放逐臣。

幾年遭鵩鳥,獨泣向麒麟。

蘇武先還漢,黃公豈事秦。

楚筵辭醴日,梁獄上書辰。

已用當時法,誰將此義陳。

——《寄李十二白二十韻》

杜甫儼然是李白營銷團隊的首席顧問,為李白拍了一部個人形象宣傳片,以作危機公關。前四句成為千古名句,尤其是「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更是促成了李白在詩壇超然的地位。杜甫下這麼重磅的定義,就是要告訴所有人,李白沒有被高估,反而是被低估了。李白本來就是超越時代的存在。


「處士禰衡俊,諸生原憲貧。稻粱求未足,薏苡謗何頻」,杜甫用典故來解釋李白的處境,說他廬山從永王,不是有什麼政治野心,僅僅是生活所迫。「蘇武先還漢,黃公豈事秦」,就像蘇武歸漢、夏黃公不事秦始皇一樣,李白追隨永王,也並非心甘情願——請不要冤枉我們家李白,他是無辜的!


哈哈,這就是傳說中的患難見基情!??


事實上,李白被控鼓吹、協同反叛之罪並不冤枉。雖然事情敗露後他自辯「空名適自誤,迫脅上樓船」,假裝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卻忘了自己曾吹噓「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還豪氣地寫了11首《永王東巡歌》。


但杜甫的可貴就在於,你愛一個人,就會自帶低智商屬性,無條件地相信對方。對於對方的缺陷卻視而不見。


相信,是愛的核心。就像當年電影《畫皮》,最激怒女人的,不是陳坤意淫與周迅顛鸞倒鳳,而是僅憑小三幾句讒言,就讓他一朝之間,相信了相處多年的髮妻不是不是人而是妖怪。


情感往往凌駕於道德判斷之上。不愛一個人,便再不信任對方了。


杜甫不安地等待有關李白的消息。得知李白被捕入獄,後來被判長期流放夜郎,竟然連續三天頻繁地夢見李白。在夢裡,二人終於重逢,卻經歷生離死別的痛苦。他像一個焦灼的妻子,擔憂丈夫的安危,陷入一種凄惶的情緒里,不能自拔。


《夢李白二首》其一

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

江南瘴癆地,逐客無消息。

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

恐非平生魂,路遠不可測。

魂來楓葉青,魂返關塞黑。

君今在羅網,何以有羽翼。

落月滿屋樑,猶疑照顏色。

水深波浪闊,五十蛟龍得。

《夢李白二首》其二

浮雲終日行,遊子久不至。

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

告歸常局促,苦道來不易。

江湖多風波,周楫恐失墜。

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

冠蓋滿京華,死人獨憔悴。

孰雲網恢恢,將老身反累。

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

這樣涼風字字泣血的情書,任何一個人看了,都會有一種「單相思」的懷疑吧,


所以說李白最適合演cult片男一號,那麼杜甫就極其適合韓劇裡面的男二號——痴情,單相思,甘在背後默默支持著自己愛的人。


杜甫想到了李白的遭遇,抑鬱難解,寫著寫著,他生出憤慨:這是什麼狗屁世界?偌大的長安,車水馬龍,而我的李白,獨自憔悴。這是什麼狗屁的時代?


小道消息說,李白流放途中已經有些神經質,杜甫又寫了這一首詩。

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

——《不見》

很久不見李白,這世道,非要把他逼到裝瘋賣傻的地步么?世人都說他該殺,只有我,懂他,憐惜他的才華!


反覆讀杜甫給李白的15首詩,我以為,最感人處,在於他的「無我」。從頭到尾,他寫李白,擔憂他,維護他,為他感傷,替他叫屈,卻絲毫沒有顧忌自己的處境。


其實,杜甫也分明長期衰神附體,讀他的詩,讀他的專著,總讓人感嘆,及時上天為了製造一個被後世知識分子最為崇拜的牛逼文人,多撥點倒霉的配額給他,刺激他的同感,激發他的情懷,但也不必下手那麼狠吧?


跟李白分別之後的12年,杜甫的人生,就像是一部長達百集的災難苦情劇。在長安奮鬥十年,只等來一個卑微職位,沒幹多久遭遇安史之亂,幼子被餓死,他被叛軍抓走,一年之後才逃回來。投奔肅宗,補了個「拾遺」的官,沒過多久被貶,又碰到了饑荒,在陝西同谷縣,差點餓死。逃難到成都,靠高適、裴冕、嚴武等好友以及十幾位地方官員贊助,一樣樣要來傢具、樹種,到經營杜甫草堂,總算過了一點像樣的日子。但失去靠山之後,離開四川,再次陷入饑寒交迫——逃難,挨餓,衣不蔽體,四處要求接濟,誇張點說,想想非洲難民的宣傳片,把裡面的非洲難民替換成黃種人就是杜甫的生活。他自己如此顛沛流離衣食不濟,還真誠地為李白操心,不是出自深切的愛情,有怎麼能讓人信服?


他感傷於「斯人獨憔悴」,卻渾然忘了自己經過多年磨難,更是形如枯槁,心力交瘁,從骨感版的杜甫,早就變成了一個臘肉版的杜甫。


他心痛於李白的「佯狂」,而忘記了自己身患糖尿病、肺病、風濕、瘧疾、風痹,並在多種多發症中備受折磨。


他認為李白遭受了不公平的待遇——坦白說,李白、杜甫的仕途都不順,如同羅宗強在《李杜論略》中的分析,兩人都缺乏政治智慧,迂闊幼稚,不切實際(《新唐書》說杜甫「好論天下事,高而不切」),連諂媚權貴又抨擊該權貴好大喜功窮兵黷武,剛巴結了某宰相等他一下台就大喊活該,指望繼任者賞識自己這些小分裂和小猥瑣,都很類似。但至少,李白是當朝最紅的大詩人,他所獲得的名譽上的成就感、經濟上的贊助、情感上的崇拜,與他的才氣相比,也並不構成太大的落差。相反,杜甫把詩寫成了時評,寫成了紀錄片,在當時,並未得到太大的重視。這樣的他,卻忙著為李白鳴不平。


事實上,杜甫也有褊狹和小氣的一面。對他的貴人嚴武,也經常出言不遜。《舊唐書》評論他「性褊燥,無器度」,他的情商不高,並非對任何人都大度寬容。正因如此,他堅持二十多年,哪怕不能見面,哪怕李白對他滿不在乎,也照樣能獻出一篇赤誠,這樣的愛,更令人動容。


也許,正因為他處於那樣困頓的人生中,才更為懷念與李白曾經快意瀟洒的交往。正因為這是個儒家乖寶寶,悲天憫人,喝高了都不忘搞人文關懷(黃庭堅說他「醉里眉攢萬國愁」),所以才更仰慕李白的超脫曠達,唯我獨尊。


所以,哪怕再嚴肅的學者,用詞極盡嚴謹和節制,提及二人,也難免有耽美傾向。林庚說,李白是杜甫平生最傾心的詩人,但他疑惑的是,為何李白對杜甫如此冷淡無情?大批學者跟林庚一樣,看不下去杜甫單方面對李白一往情深,拚命地證明,杜甫不是單戀,郭沫若經過詳細考證,說「李白雖年長十一歲,他對於杜甫也有著同樣深厚的感情」。


杜甫曾經在微博上發了新寫的兩首詩,低調地艾特了李白,還特別解釋,我寫的是朋友來了,主人很happy的故事,大家不準展開流氓聯想!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唉,好憂傷……

~~~~~~~~~~~~~~~~~~~~~~~~~~~~~~~~~~~~~~~~~~~~~~~~~~~~~~~~~~~~~~~~~~


附參考文獻:

1、《全唐詩》,中華書局編輯部,中華書局1999年版。

2、《孟浩然詩集箋注》,孟浩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3、《李太白全集》,李白著,王琦注,中華書局1977年版。

4、《李白集校注》,李白著,瞿蛻園、朱金城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5、《李白與杜甫》,郭沫若著,人民文學出版社1971年版。

6、《大唐第一古惑仔李白實錄》,檀作文著,當代中國出版社2007年版。

7、《唐宋傳奇集》,魯迅校錄,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8、《唐才子轉校箋》(第五冊),傅璇琮主編,中華書局1995年版。

9、《聖人請卸妝》,迷濛,鳳凰出版社2012版。

10、《杜詩詳註》,杜甫著,仇兆鰲箋注,中華書局1979年版

11、《錢注杜詩》(上、下)杜甫著,錢謙益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本。

12、《杜詩別解》,鄧紹基著,中華書局1987年版。

13、《葉嘉瑩說杜甫詩》,葉嘉瑩著,中華書局2008年版。

14、《杜甫研究》,蕭滌非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15、《杜甫評傳》,莫礪鋒著,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3年版。

16、《聖人請卸妝》,迷濛著,鳳凰出版社2012年版。


歡迎關注個人公眾號「井同學」

http://weixin.qq.com/r/PjsbA3HEvCzDrTVg924s (二維碼自動識別)


最近一段時間,李白和杜甫又火起來了。
這次的起因是一副漫畫,杜甫給李白寫了很多詩,李白最後卻給汪倫寫了詩。
說通俗一點,就是杜甫熱臉貼在李白的冷屁股上。
於是第一撥人說,杜甫對李白是崇拜,李白對杜甫卻不買賬。
然後第二撥人撥亂反正,其實李白也給杜甫寫了詩的,兩人之間是真愛。
第二撥之後,各種斷章取義,各種歪曲,各種惡搞。
近期的這些文章,大家都在比較誰給誰寫的詩多,講李杜的人生經歷簡化成一個武斷的、臆想的比多比少遊戲,而不是深入詩歌、考證歷史。
其結果是,除了膚淺的娛樂化,一無所獲。
漫畫式的描述,一定給更多的人造成錯誤的印象。


開講之前,先做個統計。
以及,下面會有不少詩歌原文,懶得看的可以跳過去,直接看第七節。
杜甫提到李白的詩,有將近二十首,其中專為李白而寫的,有十二首:
《贈李白·秋來相顧尚飄蓬》
《贈李白·二年客東都》
《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
《冬日有懷李白》
《飲中八仙歌》
《春日憶李白》
《夢李白二首》
《天末懷李白》
《不見》
《寄李十二白二十韻》
《遣懷》
《昔游》
李白寫給杜甫的,目前沒有爭論的是三首:
《戲贈杜甫》
《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沙丘城下寄杜甫》
我們把時間倒回公元744年。這一年春天,李白和杜甫在洛陽相遇。
李白生於公元701年,杜甫生於公元712年。相遇的時候,李白43歲,杜甫32歲,兩人年齡相差11歲。
當時,在杜甫32年的人生中,可說的還不多。慨括介紹的話,杜甫家學淵源,天資聰穎,才華嶄露,即便在高手如雲的盛唐時代,也已有人關注。
在此之前,公元736年,杜甫科舉落第。不過他似乎並不如何介懷,前往齊、趙遊歷,《望岳》就是這一時期的作品。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最後兩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可知他不僅胸懷抱負,而且頗有自信,是一個自信昂揚的年輕人。
而李白就不同了。在李白43歲的人生中,已經有過不少挫折。
24歲那年,李白開始遠遊,《渡荊門送別》《峨眉山月歌》就是離鄉路上所作。
在外遊歷(其實就是漂泊)的日子,李白憑藉過人的詩歌才華,漸漸在圈子裡打出名號,更和故宰相許圉師的孫女結婚,算是踩到了上層社會的門檻。
然而李白的仕途始終不順利。他不肯參加科舉,不想走尋常路,於是寄希望於伯樂。
想讓別人當伯樂,少不了寫馬屁詩。但結果是,沒幾個人鳥他。
而且還被人誹謗了。他想寫自白書陳情,人家都不給他機會。
心情鬱悶的李白,一度開田種地,過上農人生活。
直到公元735年,李白34歲,給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獻馬屁詩,玉真公主向玄宗推薦,這才有了轉機。
此時,他已漂泊了十年。
但李白這人吧,文學才華是有的,政治智慧一塌糊塗。因為狂妄得罪了很多人,在官場混不下去,不得不離開長安。
公元742年,玄宗招李白進宮,成為翰林待詔。誰知才過去一年,就被玄宗「賜金放還」。
什麼叫賜金放還?就是老闆把你開了,給你一筆失業保險金。
注意,這和被貶不一樣。被貶是你在公司里換了個低一些的職位,但將來還有機會換回來,李白則是直接被老闆攆走,老闆不喜歡他。
所以,李白和杜甫相會的時候,是一個幾經起伏、官場失意、夢想破滅的中年人。


李白和杜甫的相遇,被聞一多稱為中國歷史上僅次於孔子見老子的相遇。
第一次相處時間很短。同年秋天,在開封第二次相遇,時間也很短。
第二年,即公元745年的春天,兩人在兗州第三次相遇。這次時間較長,兩人(期間還有高適)尋仙訪道,談論詩文,引後人無限嚮往。現存李杜唱和的詩篇,就是在這次相處中開始寫的。
第三次相遇分手後,兩人一生再未重逢。
李白雖然官場混得不行,但在文學界沒人不服氣,杜甫對李白崇拜有加。這次相遇,杜甫有三首詩。

《贈李白》(作於745年)
二年客東都,所歷厭機巧。
野人對腥羶,蔬食常不飽。
豈無青精飯,使我顏色好。
苦乏大葯資,山林跡如掃。
李侯金閨彥,脫身事幽討。
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瑤草。

這首詩很容易理解,大意就是我(杜甫)也討厭官場上的機關算盡,而且生活水平也不高,但是遇到你(李白)很開心,而且我是真的仰慕你,哪天我們一起去尋仙訪道吧!

《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作於745年)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
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
更想幽期處,還尋北郭生。
入門高興發,侍立小童清。
落景聞寒杵,屯雲對古城。
向來吟橘頌,誰與討蒓羹?
不願論簪笏,悠悠滄海情。

這首詩寫的是和李白共同尋訪友人的經過,與上一首表達的情誼相同。但壞在「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這一句,被個別人不知出於什麼目的,歪曲為男同。
首先,古時候的「同眠」「攜手」本就是尋常之事,不必大驚小怪。何況這也是文人慣常運用的修辭手法,未必真的如此,應指向其引申義,即感情密切,不分你我。
譬如《三國志》說劉關張,就是「寢則同床」,但其實他們都是有老婆的。再如毛澤東《沁園春·長沙》里的「攜來百侶曾游」,也不是一百個人手牽手。
還有一說,古人喜歡講「同床」,是因為古時的床與現在本就不一樣。更精確的說法,應該是榻,類似於現在的日本榻榻米。在榻榻米上,誰和誰睡覺不是「同榻而眠」?

《贈李白》(作於745年)
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這首詩值得玩味,因為杜甫在這裡表達出來的情感,較前兩首複雜:既有欣賞,又有不解,還帶著一絲絲的責備。
「李兄,咱哥倆要分開了。但是你說你吧,學仙修道又放不下世俗,每天喝酒嗷嗷叫浪費時光,你這麼牛逼到底給誰看呢?」


李白遇到杜甫,也是十分欣賞這個很會寫詩的年輕人的,如今留有的三首詩都是作於第三次相遇時期。

《戲贈杜甫》(作於745年)
飯顆山頭逢杜甫,頂戴笠子日卓午。
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

這首詩很有意思,作於李杜第三次相遇之時。李白見杜甫面黃肌瘦(剛好對應「蔬食常不飽」),問他咋回事。杜甫要面子,不肯說自己太窮吃不飽,就說作詩太用功造成的。
李白鬼精鬼精地笑著,一邊寫下這首看似損人、實則親近的詩,一邊心裡嘀咕:「老子作詩也苦啊,但千萬別讓杜二知道!」
腦補一下那個畫面,是不是覺得超逗?

《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作於745年)
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台。
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
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這首詩寫於兩人分別之時。分別後不久,李白又寫了《沙丘城下寄杜甫》。

《沙丘城下寄杜甫》(作於745年)
我來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邊有古樹,日夕連秋聲。
魯酒不可醉,齊歌空復情。
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

這首詩寫於李杜分別不久,李白在城下思念杜甫,思念得什麼事都不能做,所以覺得百無聊賴。
看到河水淙淙,不禁感慨:「老弟,我對你的思念,就像這河水波連波向前淌啊。」
最近關於李杜的那些文章,根據這句話就把李白對杜甫的感情,上升到杜甫對李白的同等層次,我覺得不妥。
必須認識到,這也是文人常用的修辭手法,前有孔子的「逝者如斯夫」,後有李煜的「一江春水向東流」。
何況李白出手,死的都能說成活的。
某個瞬間情緒到了,恨不得生死與共,但等這個瞬間過去,情緒能否維持?這是值得懷疑的。
所謂孤證不立,你要說李杜二人付出的感情是相等的,就要找到證據。可惜李白寫給杜甫的三首詩,集中在同一時期,此後就沒有了,而杜甫直到死前不久還在回憶和李白同游的往事。


公元745年,李杜分別。同年秋天,33歲的杜甫結束「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的歲月,去了長安。
剛到長安的日子,杜甫懷念李白,寫了《冬日有懷李白》(作於745年)、《飲中八仙歌》(作於746年)、《春日憶李白》(作於746年或747年)三首詩。
其中有「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等名句。
此後杜甫再為李白寫詩,就是公元759年的《夢李白二首》了,中間相隔十二三年。
這十二三年,可說的就多了。
公元747年,玄宗讓天下「通一藝者」到長安應試,杜甫參加了考試。
但這場考試由李林甫負責,此前他在朝廷安排自己的人脈,賢者入仕無門,如果這個「通一藝者」考試真的招到賢能之人,豈不是說他李林甫之前安排的都是笨蛋?
所以李林甫不讓一個人考試通過,對玄宗說「野無遺賢」。
此時唐朝已經由盛轉衰,杜甫科舉之路走不通,為了實現抱負,不得不抱權貴的大腿。但當時抱權貴大腿的多了去了,沒人正眼瞧杜甫一眼。
杜甫在長安一呆就是十年,無所事事,生活貧困。窮到什麼地步呢?公元755年,杜甫回了一趟家,結果沒進家門就聽到哭聲,原來自己的小兒子餓死了。
作為父親,家裡窮到揭不開鍋,以致小兒子活活餓死,這是什麼心情?
同一年,安史之亂爆發。這一年,杜甫44歲。
第二年,潼關失守,玄宗西逃,肅宗即位。杜甫搬家避難,聽說換了皇帝,隻身投奔,結果途中淪為俘虜,在囚車裡被押到長安。
公元757年,杜甫逃離長安,千辛萬苦穿越敵占區,投奔流離在外的肅宗,不料很快觸怒肅宗,被貶官。
長安收復後,杜甫被招回,但在公元758年,再一次被貶。
公元759年,心灰意冷的杜甫放棄了仕途。同一年,他聽說李白進了大牢,寫下《夢李白二首》。
寫詩時,其實李白已經赦免,並寫出《早發白帝城》,不過當時信息傳播緩慢,杜甫還不知道這個消息。

《夢李白二首》(作於759年)
其一
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
江南瘴癘地,逐客無消息。
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
恐非平生魂,路遠不可測。
魂來楓林青,魂返關塞黑。
君今在羅網,何以有羽翼?
落月滿屋樑,猶疑照顏色。
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
其二
浮雲終日行,遊子久不至。
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
告歸常局促,苦道來不易。
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
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
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
孰雲網恢恢,將老身反累。
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

公元744年,李杜相遇時,李白是一個理想破滅的中年人,而杜甫則是昂揚自信的年輕人,兩人之間差了11歲。對於李白,杜甫崇拜有之,不理解有之,暗暗責備亦有之。
可當杜甫自己也經歷了仕途失意,看遍了世態炎涼,終於理想破滅時,他一下子就明白了李白當年的狂傲,不過是一種自我偽裝,以此抵抗夢想破滅帶來的虛無,以及追求再也無法凝聚帶來的疲軟。
所以才有了「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這樣的詩句,才知道當年痛飲狂歌、飛揚跋扈的李白,其實內心有多孤單。
他開始真正的懂李白了,不僅在文學上,也在心靈上。可惜此時李白已老,距離死期只剩下3年時間。
他們或許是文學上的知音,卻終究沒能成為心靈上的知己。
他們錯過了。


公元745年到747年前後,是杜甫給李白寫詩的第一階段。此階段有詩《贈李白·秋來相顧尚飄蓬》《贈李白·二年客東郡》《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冬日有懷李白》《飲中八仙歌》《春日憶李白》。
公元759年到762年為第二階段。此階段有詩《夢李白二首》《天末懷李白》《不見》《寄李十二白二十韻》。
第二階段的詩,讀來無比心酸。
《天末懷李白》(作於759年)有詩句:「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當時杜甫應該給李白寫了書信,不知李白收到沒有,但杜甫肯定沒收到回信。
《不見》(作於761年)有詩句:「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不僅理解李白的佯狂是可悲的,也擔心他的生死安危。
《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作於762年)有詩句:「老吟秋月下,病起暮江濱。」得知李白病重,十分挂念,希望他早日康復,多作好詩。
可惜李白的病再也沒能好轉,公元762年與世長辭。
(插一句,余光中在《尋李白》一詩里,寫李白入獄的句子是「一回頭囚窗下竟已白頭」。從四海揚名的年輕人到獄中等死的老人,只是「一回頭」的工夫;而他自己似乎從未察覺,在牢里才發現自己「竟已白頭」。「一回頭」和「竟已」,這五個字何其神妙!)
公元766年,是杜甫給李白寫詩的第三階段,也是最後一個階段。這一年有詩《遣懷》《昔游》,都是回憶之作。
《遣懷》有詩句:「憶與高李輩,論交入酒壚。兩公壯藻思,得我色敷腴。」當年我和李白、高適一起喝酒、談論詩文的日子,多麼歡樂啊。
《昔游》有詩句:「隔河憶長眺,青歲已摧頹。不及少年日,無復故人杯。」這時李白、高適都已辭世,當年同游的三人,只剩我一個了。
公元770年,貧病交集的杜甫與世長辭。


最後總結一下。
李杜相遇時,杜甫尚不能真正懂得李白;而當杜甫可以懂得時,二人卻無機會再遇。
他們或許是文學的知音,卻因為11歲的年齡差,沒能成為人生的知己。
李白和杜甫錯過了。
杜甫對李白,是越來越深的感情和理解;李白對杜甫的感情,暫無史料可以證明與杜甫對他的達到同樣的深度。
下面一句是我最想說的:
有些人總是想方設法證明李杜是超一流的至交好友,但誰他媽規定他們必須互相成為最好的朋友了?
中國詩歌最高的兩座山峰雖然玄妙地錯過了,但歷史中的他們並不覺得如何,只是我們覺得遺憾而已。
李白除了杜甫,還有岑勛、元丹丘、孟浩然。
杜甫除了李白,還有岑參、鄭虔、嚴武。
在他們活著的時候,雖然天各一方,但並不是孤單一人。

歡迎關注個人公眾號「井同學」

http://weixin.qq.com/r/PjsbA3HEvCzDrTVg924s (二維碼自動識別)


不用苛求李白對杜甫的友情。李白當時名氣大,朋友遍天下,想和他交友的多如過江之鯽。杜甫當時是半個後輩,名聲不著,一介平民,只相當於數都數不過來的跟著李白混一陣子的小弟之一。而李白對當時的杜甫相當於帶頭大哥。小弟當然戀戀不忘待自己好的大哥,大哥哪會記得那麼多小弟?
況且李白當時是被皇帝「賜金還山」,賞賜的金銀不少,而他又向來以豪爽自詡,那一陣子花錢如流水(估計後來窮得到處混飯吃時後悔死了),又最喜歡仗義施財,一堆窮巴子包括當時的高適以及杜甫那一陣子都跟著他遊山玩水混吃混喝。高適為人涼薄就不談了。杜甫是忠厚知道感恩的人,當然會感激李白曾不嫌棄花錢帶他玩。杜甫當時是真窮,而像李白這樣豪爽仗義當時手頭有閑錢的人,不但帶杜甫玩給他買單,當杜甫離別時,肯定又會饋贈一些錢財,從情理上推測,這是一定的。所以杜甫更感恩了。杜甫又不是受虐狂,要是李白對他不好,他也不必之後一直想著李白了。
所以,李白待杜甫不薄,忠厚的杜甫當然念念在心。能回報的,也就是那一份思念之情了。杜甫無錢無勢,能做到的就這些。杜甫既對李白無恩,在一起的時間又不長,又是半個後輩,李白怎麼可能之後會一直記得他呢?
我們做人要厚道。拿杜甫想李白的詩更多來說李白無情,進而懷疑其人品,實在太厚誣前賢了。杜甫要知道你們這樣黑李白,首先會跳出來罵你們的。


哎,我都懶得參與這樣嘩眾取寵的話題,但是還是忍不住要吐槽下!關於李白,關於杜甫,千百年來有多少人誤解呀!本來就是個人性格和風格差異而已,硬是被千百年來多少人吐槽著!杜甫是忠厚的儒者,他很喜歡也認同李白的詩歌,所以他一而再再而三的給李白寫詩,他是李白的知音,無論李白受毀受譽,他都堅持自己的判斷,他給李白寫的那些詩歌,無論是對李白個人性格以及處世風格的評價,還是對李白詩歌風格的評判,都可謂鞭辟入裡,就是放到現在來看,這些評價都經得住時間的檢驗!從唐朝到現在,那麼多評論李白和李詩的,可又有幾個人超過了杜甫對李白和李詩的評價了的?可見杜甫是李白的第一知音,雖然李白不一定這麼認為,但杜甫對詩歌的熱愛和對詩歌的高超品味,讓他對李白和李詩的精確見解能超越千年!至於李白對杜甫,更是沒有很多人想像的那麼不堪,李白生性豁達,就連村夫汪倫都能讓李白感激不盡,更何況同是詩人的杜甫,更何況杜甫的人品更是一流。李白的傲慢只對本來就帶著有色眼鏡看人的權貴,李白雖然洒脫,但他對人,對人民,是和杜甫一樣有著悲天憫人的心的,就像莊子和孟子一樣,都一樣的痛惜人民,但一個人假裝冷眼看穿,一個人積極入世!但李白一生政治上不如意,所以一直裝作寄情山水,尋仙問道!
所以他們之間沒有很多人想的那麼齷齪。杜甫給李白寫了很多詩,但那些詩都是中肯而客觀的,也經得住一千多年的考驗,那些詩雖然多,但都是真情實意,包含著杜甫對李白的複雜感情,現在讀來照樣讓人感動!那些詩里沒有一絲媚獻,沒有一絲跪舔,只有兩個最偉大詩人的偉大靈魂的平等碰撞!至於李白給杜甫的詩不多,但只是李白個人生性豁達洒脫,他和很多詩人交往過,但都沒有給他們寫很多呀!如果李白真的看不上杜甫,當初以他的名氣聲望,也沒必要和初出茅廬的杜甫一起旅行呀!



占坑,晚上答。
古代文學史課剛講完李白,正在開講杜甫。我認真數了數袁行霈先生主編文學史紅皮書(? ??_??)?李白佔了七頁,杜甫佔了七頁,全書就他哥兩篇幅最多。
(? ??_??)?————————————
武則天長安元年(701)李白出生。「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且少年時在青城山學劍,深受道教影響。十五歲成名蜀中。劉全白《唐故翰林學士李君碣記》:少任俠,不事產業,名聞京師。
唐玄宗先天元年(712)杜甫出生。李白在耍劍的時候,杜二還在玩泥巴。
玄宗開元九年(721)開始,李白開始自助游,自蜀向東南漫遊。此時杜甫十四歲左右,開始游洛陽。玄宗開元年間兩人並無交集,雖然某段時間同在齊魯大地,然而就如我和蛤蛤還生活在同一個中國呢!
終於,玄宗天寶三載(744)一場歷史性的會面,三月,李白被賜金放還,於東都與杜甫相遇,後又遇高適,三人同游梁,宋。作《梁園吟》,《將進酒》等詩。
天寶四載,李白游齊魯,在與杜甫相遇,同游。作詩《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此後,各自遊歷,或有詩歌唱和。他們都是腳帶鐐銬的人,比誰都要渴望流浪和遠行。
肅宗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亂的餘音,李白遇赦,游洞庭。杜甫歸洛陽途中作「三吏三別」棄官入蜀,有《夢李白二首》等詩。
可以看出,杜甫一直是仰慕李白的,李白到處遊盪,杜二就在後面追追追。(《飲中八仙歌》)私以為杜二對李白的態度就像小朋友好奇大人的世界一樣(也的確是,十一歲的年齡差)因為那個人就在前面,我一直追尋他的步伐,他歌盡桃花,那我就苦吟雨下。我雖站不進你的世界,也要站在你的身邊。即使你最終化作一朵青蓮,開在不可觸及的彼岸。
(? ??_??)?————————————


李白隨性,遇到個人就贈詩,就跟發籤名照不要錢一樣。《贈汪倫》《贈孟浩然》《贈從弟》《贈錢征君少陽》《送友人》《送友人入蜀》《送范山人歸泰山》《送楊山人歸嵩山》balabala杜二相比之下,贈詩很少,贈李白的還佔了大部分 ,《贈李白》《夢李白》《憶李白》balabala。花敬定比較幸運轉發微博喜獲《贈花卿》一首。不過「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贈衛八處士》)寫的直戳我心。

第一次超百字還配圖,請多指教。
再次,用白居易的詩結尾:
翰林江左日,員外劍南時。
不得高官職,仍逢苦亂離。
暮年逋客恨,浮世謫仙悲。
吟詠留千古,聲名動四夷。
文場供秀句,樂府待新詞。
天意君須會,人間要好詩


我說點我的想法,也許文不對題。

非要把一切深厚的感情歸為愛情,是一種無聊的行為。
號稱支持自由戀愛不限性別,卻熱衷涉及同性關係的玩笑戲謔,是一種無聊的行為。
對於超出自己認知的東西,不是去了解,去學習,而是用自己有限的知識去揣測,然後跟別人說,我猜想的這些就是真相,是一種無聊而且自不量力的行為。
不怕沒文化,就怕自以為有文化。


杜甫在詩歌形式上的廣泛又成熟的創新,他的嚴整又不失變化,宏大又不失細膩的美學特徵,他的詩中表露出的獨特的感情。如果對此稍有認識,就會承認杜甫的風格和文學成就是「崇高」的,注意是「崇高」而不是「陽剛」,對於崇高的東西,人會很自然地產生敬意。
我打個不恰當的比喻。如果在ACG里,有一個輸出宛如金閃閃般渾厚暴力,情感宛如鹿目圓般廣闊溫柔的角色,你會不會覺得……咿,有點嚇人啊。
(沒有被二次創作搞成花痴的瑟蕾絲蒂亞公主也許類似?但我已經多少年不關心小馬圈了……)我不想搞什麼聖母啊道德綁架啊,「你們必須得尊敬杜甫,否則就跟看《出師表》不下淚罪過一樣」。但是,如果從文學的角度研究,對杜甫稍有了解,就會發現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跟段子里營造的演苦情戲的悶騷男,非常不符合。如果一個人,這麼自然地接受了杜甫是個演苦情戲的,卻沒有感到尷尬,間接地說明,這個人非常不了解杜甫。


附個現代人寫的詩,微博 矯庵-反客生 作。

《杜少陵》
詩膽懸天地,春心返澒濛。
杖藜回首白,泣血迸空紅。
星墜銀潢底,鯨沉碧海中。
殘膏真不朽,千載丐吾宗。

【注】加里·斯奈德云:「鯨屍在深海中,仍將滋養其他動物十五年。「或曰是謂之「鯨落」,蓋鯨死於深海,屍骨落至兩千米之海底,可維持其生態系統長達幾十百年。 余因憶《新唐書·杜甫傳贊》:「唐詩人杜甫,渾涵汪茫,千匯萬狀,兼古今而有之。他人不足,甫乃厭余,殘膏剩馥,沾丐後人多矣。」 又老杜嘗慨曰「未掣鯨魚碧海中」,而公正如「鯨沉碧海中」者。因賦《杜少陵》一首。杜公真詩家萬世不祧之祖也。


又及:耽美非要拉人家的太太當炮灰,這不道德!


下面引用的文章是轉載的,作者已經標出。儘管是轉載的,但也算是代表了本人的觀點哈哈哈。建議文章當成茶餘飯後的甜點,經過多方面的研究文章的確有紕漏。

---------------------------------------------------------------

百年歌自苦,未見有知音。
細細體會。


猛人杜甫,一個小號的逆襲

作者:六神磊磊


  一、

  公元735年,一個很平靜的歷史年頭。

  在大唐帝國的東都洛陽,一個24歲的小夥子唉聲嘆氣,用河南話罵著娘——他剛剛查了高考成績,400分。

  這個落第的學渣,或者說大唐帝國的判卷老師——「考功郎」眼中的學渣,叫做杜甫。

  那時候的高考是很殘酷的,沒有調劑。你本科沒錄取之後想調劑到藍翔?那是做夢,乖乖買火車票回河南老家補習吧。

  這一年,和落魄的杜甫相比,許多同時代的詩人都已經揚名立萬,在詩壇翻江搗海,散發著猛氣。

  當時,大名鼎鼎的猛人張九齡正在當宰相,並醞釀著他的新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他的公號每次更新,一群人都「贊!」「頂!」「中書令大人好棒,么么噠」。

  一個叫王維的學霸作為高考狀元,已經做到監察御史。他的粉絲正飛快增長,包括阿九公主在內……不要吃驚,真的是阿九公主,不是袁承志勾搭的那個獨臂神尼,是唐朝的玉真九公主。

  一個叫王昌齡的同學已中了博學宏詞科,被當代人稱作「超絕群倫」。他的代表作品「秦時明月漢時關」橫掃詩壇,他的公眾號也十分活躍,經常和各路大V搞搞互推。

  即便是混得最不好的李白同學,也已經在帝都隆重發布了《烏棲曲》和《蜀道難》,被廣泛轉發,名聲大噪。別看李大V還沒有公職,微信公號也沒認證,但卻已經擁有賀知章等高端精英粉——沒錯,就是那個「二月春風似剪刀」的賀知章。

  他們的地位、名氣,全部秒殺屌絲青年杜甫。雖然杜甫也開了一個微信公號「子美的詩」,但是人氣慘淡,粉絲少得可憐,閱讀量總在個位數徘徊。

  杜甫默默地關注了他們的微信公號。唉,要是能和這些土豪們一起玩耍就好了。

  二、

  這一年,我們的杜甫以一個學渣的形象踏上了詩壇。他的聲音小到幾乎聽不見:「大家好,我,是一個小號。」

  在群星燦爛的唐詩俱樂部里,因為他是小號,每當有大V走進來,他都要慌忙起立,給人家讓座,努力地和別人做朋友。

  某年某日,一個走路帶風的大V瀟洒地推門進來,一屁股坐下,把腳放到了茶几上。他叫李白。

  這時的李白已經被玄宗大大取消了關注,趕出了帝都。但人家畢竟供奉過翰林,參加過文藝座談會,比起杜甫還是牛了一大截。

  杜甫連忙起身迎了上去,誠懇地遞上雙手:「李老師,我們……能做朋友嗎?」

  後世的人們拚命渲染這一次握手,說是「四千年歷史上繼孔子見老子之後最偉大的相遇」「青天里太陽月亮走碰了頭」。

  然而,當時的實際情況是:小號杜甫根本就是大v李白的粉絲。

  那些日子裡,他陪著李白遊山玩水、喝酒擼串,不時向旁邊這個人投去敬慕的眼神。事實上,後來終其一生,他都始終崇拜、記掛、思念著李大v: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文彩承殊渥,流傳必絕倫」「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

  每到春暖花開的時候,他對李白的思念就倍加強烈:

  「在渭北,那春天的樹已經鬱鬱蔥蔥了;

  在江東,那傍晚的雲也已是層層疊疊。

  李兄啊,什麼時候能夠再和您相聚,

  一起喝著酒擼著串,討論著文章啊!」 

  李白對杜甫其實也不錯,偶爾也給他回個貼,但他從來沒有對杜甫的作文誇過一個字、點過一個贊。唯一有關的一句話是調侃杜甫「作詩苦」,意思是:「嗯,小杜這個人啊,寫詩也是蠻拼的……」

  杜甫對此大概並不意外。他到死都沒有敢指望過自己能夠和李大V並列。

  三、

  又一個大V推門進來了。他臉上帶著刀疤,渾身散發著殺氣,他的名字叫高適。

  走進俱樂部,高適很酷地坐下,點燃一支煙,思考著他的新作《從軍行》。

  忽然,旁邊傳來一個溫暖、誠懇的聲音:「高老師您好,我是小號杜甫。」

  高適比杜甫年紀小,出道也晚,但這一點也不影響杜甫對他的推崇。他認真地履行著一個小號的責任,陪高適遊山玩水,喝酒擼串。

  這甚至成為杜甫最珍貴的人生記憶之一。後來,每當回想起和高適、李白愉快玩耍的日子,他都很自豪:

  「憶與高李輩,論交入酒壚。兩公壯藻思,得我色敷腴。」

  對大V高適的才華,杜甫無比仰慕:「當代論才子,如公復幾人?」他甚至讚揚說:「高適的文章啊,就像曹植一樣波瀾壯闊;高適的德業啊,就像劉安一樣可以正道成仙。」

  後來高適的官越做越大,成了淮南節度使、彭州刺史,已經混到了大軍區正職了。杜甫則顛沛流離地跑到了成都,人窮志短,時不時要吃高適的救濟。

  杜甫只有道謝,反覆地道謝:「故人供祿米,鄰舍與園蔬。」「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好像不經常在詩里提幾句這事,就會顯得自己忘恩負義一樣。

  高適拍拍他的肩膀:兄弟,別客氣,咱們是朋友。

  高適和李白一樣,都拿杜甫當朋友,但卻從來沒注意過杜甫的詩。在他們的眼裡,杜甫真的只是個小號。

  四、

  時間一年年過去,熱鬧的唐詩俱樂部里,一個又一個大V們穿梭往來,其中有王維、岑參、儲光羲、孟浩然、李邕……

  他們互相握著手,愉快地聊天喝酒,不時發出輕鬆的笑聲。

  作為小號,杜甫常常插不上話。他只能站在一邊,帶著拘束而懇切的笑,聆聽大V們高談闊論。

  對這裡的每個人,他都送上最真誠的讚美。對於王維,他誇獎說是「高人王右丞」「最傳秀句寰區滿」。

  對於岑參,杜甫誇他是「海內知名士」,說岑參的本事連當年的大文學家沈約、鮑照也不過望其項背。(高岑殊緩步,沈鮑得同行)

  還有一些大V,明明原創作品很不咋地,都是一些垃圾號、經營號,比如賈至、薛據之類,杜甫也對他們由衷讚美,說賈至「詩成珠玉」,說薛據「文章開窔奧,遷擢潤朝廷」。

  對於那些歷史上的先輩,他也滿懷敬意。比如對過去初唐文壇的第一集團——「四傑」,杜甫充滿敬重,覺得他們的偉大難以超越:「王楊盧駱當時體」「才力應難跨數公」——當今之世,應該沒有人的才華能超過這幾位前輩了吧!

  有意思的是,當時文人互相唱和非常普遍,互相誇幾句很常見,但杜甫的那些大V偶像們沒有片言隻字表揚他的詩,連客套性的表揚都沒有。

  漸漸地,杜甫老了。生活蹭蹬和貧病交加,都讓他加速走向人生的終點。

  公元770年冬天,寒風刺骨。在由湖南潭州去往岳陽的一條小船上,杜甫病倒了,再也無法起身。

  他的左臂已經偏枯,只能艱難地撐著右手,最後一次點亮了手機,看著自己的公號「子美的詩」。

  是的,這一生,我終於沒什麼成就。一直到死,我的粉絲也就三五十個人。

  年輕的時候,我也輕狂過。但和什麼李白呀、高適呀、岑參呀、王維呀相比,我真的差遠了,他們都好有才。

  不過,對朋友,我做到了仗義、友愛、感恩、有始有終。

  對粉絲,我做到了堅持更新,我寫了一千五百多首詩。

  我做了一個小號該做的事。

  他閉上了眼睛,「子美的詩」也永遠停止了更新。

  五、

  當時,幾乎沒有人在意他的離去。群星璀璨的大唐詩壇,誰在乎一顆暗弱的六等星呢。

  去翻翻當時唐人編的詩歌集、名人錄、作家大全之類,根本就沒有杜甫的名字。連幾本最重要的集子,《玉台後集》《國秀集》《丹陽集》《中興間氣集》《河嶽英靈集》都不收杜甫的詩。比如三卷《河嶽英靈集》,連什麼李嶷、閻防都選上了,就是沒有杜甫。

  歷史的灰塵,正在慢慢把這個小號埋葬。

  很多年後,有一個叫元稹的人,沒錯,就是那個「曾經滄海難為水」的多情種子,偶然發現了這個小號。

  他隨手戳了進去,連讀了幾篇,不禁大吃一驚:神跡!這是神跡啊!這貨是多麼偉大的一個詩人啊!

  這1500多首詩連起來,已經不是詩,而是關於整整一個時代的偉大紀錄片。

  這裡面有王朝的盛世:「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也有時代的不公:「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有恐怖的戰亂:「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陳陶澤中水」;也有勝利的狂喜:「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有庶民撕心裂肺的痛苦:「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

  也有麻木無奈的嘆息:「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有老友重逢的感動:「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明日隔山嶽,世事兩茫茫」;

  也有孤芳自賞的矜持:「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還有驚心的花,有歡喜的雨;有青春的泰山,有蒼涼的洞庭;有公孫大娘的劍器,有曹霸的畫筆…… 

  元稹呆住了,他發現了一個事實——原來最偉大的詩人不是四傑,不是王孟,不是沈宋,不是錢劉,不是高岑,而是上世紀那個默默無名、窮困潦倒的小詩人。

  有人告訴元稹:「那個作者很可憐的,客死異鄉,被孫子千里迢迢送回河南老家埋葬,連個墓志銘都沒有。」

  元稹挽起了袖子:「沒有墓志銘是嗎?我來寫!」

  我們至今還可以讀到這篇墓志銘:「上薄風騷,下該沈宋,言奪蘇李,氣吞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

  杜甫是770年死的。到公元九世紀,中國才興起了讀杜詩的風潮。當時連文壇最大的大v韓愈都改了自己的微信簽名:「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在死去整整半個世紀後,杜甫終於完成了中國文學史上一場偉大的逆襲。

  每當想起這段故事,我都有點疑惑:他真的一點都不知道自己詩歌的價值嗎?

  我忽然想起了他《南征》中的兩句詩:

  「百年歌自苦,

  未見有知音。」

  這是他臨近去世前留下的詩句。看來友誼是公平的,李白、高適、岑參們,你們從不把我當做天才,所以我也從來沒有把你們當做知音。


依照高中語文老師的觀點。
大v李白:xxxxxxxx
杜甫os:哎呦巨巨今天又更新了快去評論加點贊
李白os:這孩子看著挺眼熟的回復兩句吧


以前寫過一篇文章,通過杜甫寫給李白的一首七律來看看兩人的友情。
醉笑陪公三萬場
友人間的闊別重逢必是欣喜又夾雜著憂傷的吧。何況又是盛唐時候這兩位大詩人的相逢呢!欣喜於久別重逢,憂傷於各自的境遇以及將散的宴席。相逢時相邀對飲同游,別後便只能作詩以表感懷。

兩人相會時,李白遭奸佞排斥、遠離京都、漫遊齊魯,這才有了與杜甫相會的機會。「秋來相顧尚飄蓬」,杜甫用飄蓬比喻李白的處境,又何嘗不是在自況呢?王勃作《滕王閣序》有云:「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儘是他鄉之客。」杜甫畢生心懷報國之志,卻又苦於無報國之門;李白遭人排斥,遠離政治中心,雲遊四方。按照傳統儒家那套出仕報國的理論來看,李杜自然都是那個盛世時代的棄兒,可謂「失路之人」。無所成就,何以歸家?家在傳統國人的心目中是葉落歸根,是錦衣還鄉,是「鄉音無改鬢毛衰,笑問客從何處來。」杜甫一生仕途坎坷,所擔任的不過是「左拾遺」、「工部員外郎」這些難以盡用其才、盡展其志的官職;而李白雖也風光一時,但卻也只是為君王的盛大宴會添燈加彩的御用文人罷了。「他鄉之客」,不只是李杜這些時代里的失意者,也是每個為生存而辛勞的異鄉人。

生活中的失意人需要尋找精神上的新寄託,尋仙訪友便是一種抒發抑鬱的方法。道教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其發展歷程與我們的民族特性有著些許相似。道教建立後,為人所用,漸漸變成了一個大雜貨鋪,有精神上的寄託、追求,也有肉體上的長生不老、房中秘術,還有生活里的祭拜葬禮、發明創造。道教就如同每一個中國人,堅忍不拔、善於變通,只是為了生存。「未就丹砂愧葛洪」,杜甫似乎在規勸李白應該像葛洪那樣潛心於煉丹求仙,不為塵世凡事所擾。但李杜真的會潛心於道教研究乃至超凡脫世嗎?我的答案是否定的,杜甫的內心始終是掙扎反覆的,他一方面失望於個人報國無門的機遇以及世事變遷的時局,另一方面仍然不放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志向,實現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安史之亂爆發後,長安淪陷,杜甫便不畏艱苦、長途跋涉投奔靈武,從此便可看出杜甫心中那團火焰從未減弱過。而李白雖然豪放不羈、洒脫自然,但他所愛的是自然美景,是酒中明月,李白所愛的是無所羈畔的人生。道教那套成仙之路看似可以達到脫世離俗的高深境界,但實際上卻還是會禁錮人們的自由之身、自由之心。而這位自由的詩人又怎麼會為自己加副驅殼呢?

「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這兩句詩表面上是杜甫在勸誡李白,痛飲狂歌只是在虛度時日,飛揚跋扈並不是稱雄的表現。杜甫何出此言呢?李白藐視權貴,拂袖而去,盡日痛飲狂歌,卻也不為統治者賞識;心懷天下,無所施展,如何稱雄?杜甫感慨於李白遭遇,扼腕嘆息之情油然而生。可杜甫又何嘗不是在感懷自己呢?遂將自己的一腔憤懣,用反詰的語氣泣訴之筆端。

身懷傲骨,狂放不羈,《贈李白》中,突出表現了李白狂傲的翩翩風采、遊俠氣度,「狂」字可謂此詩的詩眼,一字也就寫盡李白。這就是杜甫眼中的李白,或許也是杜甫潛意識裡希望看見的自己。

世人眼中的杜甫總是一副憂國憂民、心系蒼生、形容憔悴的形象。杜甫面對世間坎坷總是迎面而上、不畏艱巨,這或許就是我們國人最為讚賞的精神品質吧。但通過這首詩,我們可以看到另一個杜甫,這個杜甫也在「痛飲狂歌」,這個杜甫也會「飛揚跋扈」,這個杜甫或許更為真實可感、更為可愛細膩。與李白相聚相會,杜甫也是那放蕩不羈的酒中仙人。

《世說新語》有載「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東晉隱士)。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李杜的相逢,那「痛飲狂歌」便是乘興而行,那「飛揚跋扈」就是興盡而返。

好友相聚,總會用幾杯酒加以助興,酒自然會飲盡,情卻將延綿。「何日功成名遂了,還鄉,醉笑陪公三萬場。不用訴離觴,痛飲從來別有腸。」那微醉迷濛中杜甫是否也有與後世蘇軾相同的感嘆呢?


李白701年生人,00後。杜甫712年生人,10後。
744年,四十齣頭的太白和三十齣頭的子美相逢洛陽。
李白此時名滿天下,而杜甫困守一方。
二人兩次相約,相會三次。

談到友誼,太白此時縱橫一生,知交滿江湖。杜甫於他而言便是個青年後生,一副鬱郁不得志的樣子像極了當年的自己。
而李白於杜甫,光芒萬丈。他想成為這樣的男人。
一個莫愁前路無知己,一個西出陽關無故人。(亂入)


我深深的愛著你
你卻愛著一個傻逼。


基情~~~~~~~~~~~~~~~~~~~~~~~~~~~~~~~~~~~~~~~~~~~~~~~ 關於這一點,咪蒙有一篇文章是這樣的,轉載,轉載 ,轉載

情聖杜甫:冗長黑暗中,李白,你是我唯一的光

閱讀:135762011-09-02 13:16

標籤:杜甫李白耽美文化

杜甫實在太逑難寫了!看了六本關於他的研究專著,畫了圖表考證他的詩歌編年,走路都在背他的冷門詩——老子不過是想寫點不入流的惡搞文而已啊。結果硬是找不到寫的感覺了。我不是自稱化高雅為三俗的轉換插頭么,他媽的失靈了。好在我天才啊,專門複習了韓國猥瑣漫畫才找到了狀態!寫杜甫對李白的曠世痴情,腐女多半會看得很high,保守派同學別忙著動怒嘛,權當一種修辭——我想寫的,就是一場「無我之境」的單戀。
《情聖杜甫》,1922年,梁啟超在清華大學做了一場以此為題的演講,他認為,杜甫是中國文人中第一抒情聖手——咦,杜甫不是那位苦大仇深、憂國憂民的抑鬱症大叔么?哎,所以說很煩你們這些文盲,親自細讀杜甫詩,就會發現,杜甫這傢伙就是個李白控。自從和李白鬼混了一年多,發生了「酒後同睡一張床、蓋同一個被子,白天手拉著手,四處招搖」(「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的純潔的男男關係,之後二十多年,他的人生就像一部難民生活宣傳片。持續的愁雲慘霧中,他是靠著對詩仙哥哥的思念撐下來的。
愛那麼短,遺忘那麼長。
他寫給李白的情書,可考證的就有15首,題目夠露骨:《冬日懷李白》、《春日憶李白》、《夢李白》、《天末懷李白》……當李白入獄、被流放,所有人都對他喊打喊殺,杜甫站出來,為李白辯駁。
為了你,我願意背叛全世界。
李白於杜甫,就如東野圭吾的《白夜行》里雪穗之於亮司,在冗長的黑暗中,你是我唯一的光。
1
醉眠,翻譯成白話文,就是酒後亂性
杜甫與李白相遇在初夏的洛陽。
李白44歲,杜甫33歲。11歲是個很微妙的年齡差,貌似感情難得善終,比如王菲與謝霆鋒、麥當娜與蓋里奇、鞏俐與黃和祥、張惠妹與何守正。
此前,李白貴為國民偶像,在文壇、朝廷、黑社會、道教界、隱士圈都是大紅人,宛如會寫詩的韋小寶。而杜甫,出身於主旋律公務員世家,小時候是五道杠,看《新聞聯播》都會佩戴紅領巾,覺得是國家大事。24歲時考科舉,落榜,索性來了個全國自助游——當時很流行這種gap year,青年人先不找工作,四處晃蕩,順便結交權貴,混個臉熟,以便將來順利步入仕途。杜甫很聰明,他抓緊時間過了一段裘馬輕狂的放縱生活,因為不久後他就要連續倒霉。
那時李白剛剛遭遇重大的仕途挫折。拿著唐玄宗給的遣散費(《新唐書》本傳稱「賜金放還」,也有人調侃說這是唐玄宗不堪楊貴妃的強烈妒意和胡攪蠻纏,被迫給李白一大筆分手費),離開朝廷,攜帶著被摔碎的治國夢,內心極度失落。
治療失意者的最好方案,就是給他一個忠犬牌愛人。
杜甫在父親杜閑的官邸,見到了傳說中的謫仙人李白,一見傾心。
學者聞一多盛情謳歌李白和杜甫的相遇,「四千年的歷史裡,除了孔子見老子,沒有比這兩人的會面,更重大,更神聖,更可紀念的。我們再逼緊我們的想像,譬如說,青天里太陽和月亮碰了頭,那麼,塵世上不知要焚起多少香案,不知有多少人要望天遙拜,說是皇天的祥瑞。」
聞一多好流氓哦,太陽和月亮碰了頭,那不就是日全食么?眾所周知,日全食就是太陽和月亮亂搞啊!不過相比牛郎織女每年可以在鵲橋上做一次,太陽和月亮這對痴人更可憐,上個床得等三百多年。人家好不容易合體,地球人還不懂事,動用天文望遠鏡、人造衛星等多種偷窺工具,悍然圍觀。
悄悄說,其實,聞一多的身體里,住了一個腐女。曾經,作為權威的楚辭專家,他親自論證,屈原是gay。把保守派統統嚇哭。
李白花了三秒鐘,給杜甫這個冒著星星眼的崇拜者打分:長得正派,扣3分;詩寫得還行,加5分;酒量不錯,加100分!於是,這段送貨上門的感情,他就很隨和地笑納了。反正李白也不是第一次泡粉絲了,幾位鐵杆粉絲,汪倫、岑勛、魏顥都跟他傳過男男緋聞,
杜甫斗膽向李白要了手機號碼,二人相約,秋天去開封、商丘一帶遊玩。唯一不和諧的是,杜甫的好友高適本來在老家搞現實版開心農場,種種田、釣釣魚,一聽說杜甫要跟李白同游,非要加入(是不是高適暗戀杜甫,不放心他們二人獨處呢?哎,文藝圈實在太複雜了)。於是,三個人cosplay《笑傲江湖》,過起了遊山玩水、騎馬狩獵、狎妓飲酒、打打殺殺的快意人生。
鏡頭中,只要有了白衣飄飄仙氣過剩的李白,就完全是偶像劇畫質。杜甫晚年回憶了這段經歷,飽含深情:
昔我游宋中,惟梁孝王都……舟車半天下,主客多歡娛。白刃仇不義,黃金傾有無。殺人紅塵里,報答在斯須。憶與高李輩,論交入酒壚。兩公壯藻思,得我色敷腴。……《遣懷》
杜甫嗔怪到,李白和高適兩個都喝高了,留我一個人拍照片,發微博,好討厭。
他們騎著馬、唱著歌,登吹台、琴台,共渡黃河,游王屋山。至今,開封禹王台公園內,還有為紀念李白、杜甫、高適三位大詩人登台吟詩作畫而建的「三賢祠」,弱弱地問,三賢的意思是,他們玩3P的時候,互相謙讓,顯得特別賢惠么?
第二年春夏,3P地點改為儒家聖地——齊魯,先去濟南旅遊,文學家、書法家李邕很上道,負責接待,帶他們游遍大明湖、千佛山、鵲山湖、華山、臨清河……實在忍不住了,問一下,為什麼古今中外每一段姦情都跟大明湖有關?這湖三觀不正啊。
此次分別,杜甫對李白,已是情根深種,以至於剛到秋天,已相思難耐,趕去兗州,找詩仙哥哥玩。這一次,兩人只相處了十幾天——多麼高質量的十幾天啊。杜甫按捺不住激動,把此次甜蜜約會寫進詩句,讓這段姦情,永垂不朽。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更想幽期處,還尋北郭生。入門高興發,侍立小童清。落景聞寒杵,屯雲對古城。向來吟橘頌,誰與討蒓羹?不願論簪笏,悠悠滄海情。《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
醉眠,翻譯成白話文,不就是酒後亂性嘛。你們睡同一張床,我們假裝沒看見,學習專家好榜樣,自欺欺人。你們還蓋同一張被子,我們,我們……好吧,既然圓了房,去度個蜜月,也是應該的。不顧世俗眼光,手牽手招搖過市,就差沒參加同性戀流行。
其實,你們以尋訪范隱士為名,行幽會之實吧。詩的最後,杜甫大膽表白,為了你,我可以放棄功名,與我的深情相比,悠悠滄海算個屁——杜同學啊,吃醋不要這麼赤裸裸哦。也是,誰叫李白那個沒良心的,說什麼「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他桃花潭水,我悠悠滄海,詩仙哥哥啊,你幾何學得有多不好,看不出誰對你更痴情嗎?
李白如何回應呢?他寫了一首《戲贈杜甫》:
飯顆山頭逢杜甫,頂戴笠子日卓午。
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
飯顆山就是兗州的甑山,李白不直接談感情,而是借寫作這件事來表態。 哎呀,子美弟弟啊,別那麼較真嘛,寫詩而已,又不是什麼人生大事。看看你,成天皺著眉頭秀沉重,把自己搞得瘦啦吧唧的,太骨感了——我抱著都沒感覺了。
對於情場浪子來說,最討厭的,就是杜甫這種玩不起的,李白喜歡上一秒你儂我儂,下一秒相忘於江湖,所以忍不住調戲杜甫,放鬆點,玩玩而已,難道還真讓我負責,去荷蘭領證結婚?
有史家稱《戲贈杜甫》是好事者寫的,冒充李白,而郭沫若、安旗、郁賢皓等很多專家都指出,這首詩絕對不是偽作。本來嘛,還有誰能如此精準地寫出李白那種玩世不恭的調調,又有哪首詩,能在兩句話之內,傳神地表達李杜之關係呢?
兩個人之間,愛得深的那個,就是弱者。
2
這就是傳說中的患難見姦情
兗州石門一別,杜甫回到洛陽,又去了長安;李白不久也離開山東,去了江東。歷代絕大多數史家都認同,這是二人的最後一別。
對於李白,杜甫已成過往。
對於杜甫,李白卻是整個世界。
杜甫以一字一句,詮釋對李白的深情謳歌和刻骨想念。
他做《飲中八仙歌》,假裝誇了八個人,可傾心描繪的,卻是李白的醉態:
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看我家李白多拽,皇帝邀請他,他都不甩。
他寫《贈李白》:
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不少專家說,這首詩是杜甫對李白的規勸之作,謬矣。又有人說,這是杜甫為李白畫的一生肖像,亦謬矣。詩的主語明明是「我們」,「相顧」啊,沒看見么,杜甫是在追憶兩個人在一起的時光,那樣的率性囂張,那樣的痛飲狂歌,都回不去了。
這不是李白的單人照,而是情侶合影。
如果你在乎一個人,看到一草一木,都會拐著彎,想到他。春天,他想念李白: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春日憶李白》
前四句,以南北朝文學兩大泰斗庾信和鮑照兩人最精華之處,來誇李白。李白啊,就是天下第一,卓爾不群。所謂文人相輕, 而一個文人,可以對另一個文人給予至高無上的肯定和歌頌——如此違背常理,如果沒拿錢,那只有一個合理的解釋:睡過了。
愛,是天時地利的迷信。
喜歡一個人,就會主觀的放大他與旁人的差距。
杜甫不過是真情流露,他忠於自己的感情,忠於自己的判斷。
如果說,愛情是一種病,忍不住誇自己的心上人,只是癥狀之一。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他借景寫情。
李白依然是那個白衣翩躚美男子,站在杜甫的回憶里,永不老去。
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一個「重」字,道盡杜甫的不舍和期盼。什麼時候,我們才能飲酒論文,鴛夢重溫?
最後兩句,簡直有些惆悵。
如此渴求與李白重逢,又為何不幹脆主動去找他?
杜甫並非沒有想過。他寫《送孔巢父謝病歸游江東,兼呈李白》,鋪墊了半天,不過是為了講最後兩句話,「南尋禹穴見李白,道甫問訊今何如」,孔巢父啊,你見到李白,一定幫我問一下,他過得怎麼樣?
其實,他更想問的,是對方願意見我嗎?
李白也給杜甫回過一次信,「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杜甫在戰亂中逃難時,或許都把這封信隨身攜帶著,可是,關於李白的緋聞能少點嗎?「李白作《梁園吟》,釣到宰前相孫女」「三陪女微博曬與李白艷照」「謫仙人親赴會稽,憑弔老相好賀知章」「滯留石門山,李白與元丹丘秘密同居?」……每個新聞標題,都像鋒利的刺,準確扎進心臟。
杜甫又有什麼資格,衝到宗氏面前,宣布:「宗女士你好,我是你老公的男朋友。」
單戀一個人,就只配幽幽地抱怨:他除了不屬於我之外,什麼都很好。
冬天,他也想念李白(唉,杜甫啊,你娃就直說吧,一年四季思念馬不停蹄):
寂寞書齋里,終朝獨爾思。更尋嘉樹傳,不忘角弓詩。短褐風霜入,還丹日月遲。未因乘興去,空有鹿門期。《冬日有懷李白》
前兩句,再鮮明不過,身處寂寞書房,想你,是唯一的主題。
如果說,在這些詩句里,杜甫對李白的愛意,還是有些克制的、隱忍的,那麼,到了李白的危難時刻,他徹底失去了對情感的自控力。
公元756年,李白參與永王起兵與肅宗爭奪皇位的軍事行動,被朝廷審判。謀反是頂級罪名,大部分人唯恐避之不及,而與李白分別十一年的杜甫,寫出240字的長詩,為李白辯駁。
昔年有狂客,號爾謫仙人。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聲名從此大,汩沒一朝伸。文彩承殊渥,流傳必絕倫。……處士禰衡俊,諸生原憲貧。稻粱求未足,薏苡謗何頻。五嶺炎蒸地,三危放逐臣。幾年遭鵩鳥,獨泣向麒麟。蘇武先還漢,黃公豈事秦。楚筵辭醴日,梁獄上書辰。已用當時法,誰將此義陳。《寄李十二白二十韻》
杜甫儼然是李白營銷團隊的首席顧問,為李白拍了一部個人形象宣傳片,以作危機公關。前四句成為千古名句,尤其是「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促成了李白在詩壇超然的地位。杜甫下這麼重磅的定義,就是要告訴世人,李白沒有被高估,反而是被低估了!李白本就是超越時代的存在。
「處士禰衡後,諸生原憲貧。稻梁求未足,薏苡謗何頻」, 杜甫用典故來闡釋李白的處境,說他下廬山從永王,不是有什麼政治野心,僅僅是生活所迫。「蘇武元還漢,黃公豈事秦」,就像蘇武歸漢、夏黃公不事秦始皇一樣,李白追隨永王,也並非心甘情願——請不要冤枉我們家李白,他是無辜的!
這就是傳說中的患難見姦情。
3
最感人處,在於他的「無我」
事實上,李白被控鼓吹、協從反叛之罪並不算冤枉,雖然事敗後他自辯「空名適自誤,迫脅上樓船」,假裝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卻忘了自己曾吹噓「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還豪氣地寫了十一首《永王東巡歌》。
但杜甫的可貴就在於,你愛一個人,就會自帶傻逼氣質,無條件地相信對方。對他的缺陷,視而不見。
相信,就是愛的核心元素,就像當年《畫皮》最激怒我的,不是陳坤意淫與周迅顛鸞倒鳳,而是僅憑小三幾句讒言,就讓他一朝之間,信了相處多年的髮妻不是人,是妖怪。
情感往往凌駕於道德判斷之上。不愛一個人,便不再信他(她)了。
杜甫不安地等待有關李白的消息。得知李白被捕入獄,後來被判長期流放夜郎,竟然連續三夜,頻繁地夢見李白。在夢裡,二人終於重逢,卻經歷生離死別的苦痛。他像一個焦灼的妻,擔憂丈夫的安危,陷入一種凄惶的情緒里,不能自拔。
而杜甫的妻,卻在半夜,聽自己的丈夫,叫著另一個男人的名字,看他披衣下床,記錄有關另一個男人的夢境。
《夢李白二首》其一:
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 江南瘴癘地,逐客無消息。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恐非平生魂,路遠不可測。 魂來楓林青,魂返關塞黑。君今在羅網,何以有羽翼。落月滿屋樑,猶疑照顏色。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
《夢李白二首》其二:
浮雲終日行,遊子久不至。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告歸常局促,苦道來不易。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孰雲網恢恢,將老身反累。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
這樣兩封字字泣血的情書,任何一位心理醫生看了,也只會給出同樣的診斷:單戀症末期。
哪怕以痴情著稱的韓劇男二號,在杜甫的詩句面前,也盡顯矯揉造作。
杜甫想到李白的遭遇,抑鬱難解,寫著寫著,他生出憤慨,這是什麼狗屁世界?偌大的長安,車水馬龍,而我的李白,獨自憔悴。這是什麼狗屁時代?就不怕成為後世笑柄嗎?
小道消息說,李白流放途中已經有些神經質,杜甫寫了首《不見》:
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
很久很久沒有見到李白了,這世道,非要把他逼到裝瘋賣傻的地步嗎?世人都說他該殺,只有我,憐惜他的才華!
此時的杜甫,已經不是苦悶,而是悲憤了!
反覆讀李白給杜甫的15首詩,我以為,最感人處,在於他的「無我」。從頭到尾,他寫李白,擔憂他、維護他、為他感傷,替他叫屈,卻絲毫沒有顧及到自己的處境。
其實,杜甫自己長期分明衰神附體。讀他的詩、讀研究他的專著,總讓人感嘆,即使上天為了製造一個被後世知識分子最為推崇的牛逼文人,多撥些倒霉配額給他,刺激他的痛感、激發他的情懷,也不必下手這麼狠吧?
跟李白分別之後的二十幾年,杜甫的人生,就像是一部長達百集的災難苦情劇。在長安奮鬥十年,只等來一個卑微職位,沒幹多久遭遇安史之亂,幼子被餓死,他被叛軍抓去,一年之後才逃出來。投奔肅宗,補了個「拾遺」的官,沒過多久被貶,又碰到饑荒,在陝西同谷縣,差點餓死。逃難到成都,靠高適、裴冕、嚴武等好友以及十幾位地方官員贊助,一樣樣要來傢具、樹種,經營到杜甫草堂,總算過了一點像樣的日子,但失去靠山之後,離開四川,再次陷入饑寒交迫——逃難、挨餓、衣不蔽體、四處要求接濟,誇張點說,想像非洲難民的宣傳片,把裡面的人物自行PS成黃種人即可。他自己如此顛沛流離衣食不繼,還真誠地為李白操心,不是出自深切的愛情,又怎麼能讓人信服?
他感傷於「斯人獨憔悴」,卻渾然忘了自己經過多年磨難,更是形容枯槁、心力交瘁,從骨感版杜甫,早就變成了臘肉版杜甫。
他心痛於李白的「佯狂」,而忘了自己身患糖尿病、肺病、風濕、瘧疾、風痹,在多種併發症中備受折磨。
他認為李白受到了不公平的對待,坦白說,李白杜甫仕途都不順,如同羅宗強在《李杜論略》中的分析,兩個人都缺乏政治智慧,迂闊幼稚、不切實際(《新唐書》說杜甫「好論天下大事,高而不切」),連諂媚權貴又抨擊該權貴好大喜功窮兵黷武、剛巴結了某宰相等他一下台就大喊活該,指望繼任者賞識自己這些小分裂和小猥瑣,都很類似。但至少,李白是當朝最紅的大詩人,他所獲得的名譽上的成就感,經濟上的贊助,情感上的崇拜,與他的才氣相比,也並不構成太大落差。相反是杜甫,他把詩寫成了時評、寫成了紀錄片,在當時,卻並未得到太大重視。這樣的他,卻忙著為李白鳴不平。
事實上,杜甫也有偏狹和小氣的一面,對他的貴人嚴武,也經常出言不遜,《舊唐書》評論他「性褊躁,無器度……」他EQ並不太,並非對任何人都大度寬容,正因如此,他堅持二十多年,哪怕不能見面,哪怕李白對他滿不在乎,也照樣獻出一片赤誠。這樣的愛,更令人動容。
也許,正因為他處於那樣困頓的人生中,才更為懷念與李白曾經快意瀟洒的交往。正因為他是個儒家乖寶寶,悲天憫人,喝高了都不忘搞人文關懷(黃庭堅說他「醉里眉攢萬國愁」),所以才更仰慕李白的超脫曠達、唯我獨尊。
所以,哪怕最嚴肅的學者,提及二人,用詞極盡嚴謹和節制,也難免有耽美傾向。林庚說,李白是杜甫生平最傾心的詩人,但他疑惑的是,為何李白對杜甫如此冷淡無情?大批學者跟林庚一樣,看不下去杜甫單方面對李白一往情深,拚命地證明,杜甫不是單戀,郭沫若經過詳細考證,說,「李白雖然年長十一歲,他對於杜甫也有同樣深厚的感情」。他們不忍承認,李白的愛情觀,就是王爾德式的以濫情為深刻,以花心為崇高。王爾德就公開宣揚,當愛到了終點,軟弱者哭泣,精明者馬上去發現一個,聰明者早就預備了一個。一生只愛一次,不叫忠貞不渝,而叫膚淺、懶惰、愚蠢、失敗。
李白就是這麼沒心沒肺,而杜甫愛的,也就是他的沒心沒肺。有S和M,生態才能平衡。
其實,杜甫也有賣萌的一面。
此時與子空歸來,男呻女吟四壁靜。
杜甫好奸詐哦,假裝這是寫饑荒。
  杜甫在微博上發了新寫的兩句詩,低調地@了李白,還特別解釋,我寫的是朋友來了,主人很happy的故事哦,大家不準展開流氓聯想!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請問,呂麗萍孫海英同意了嗎。

大概就這樣


近來看的兩本書(《聞一多文選》《顧隨詩詞講記》)中關於李白、杜甫的文章恰好回答這個問題的答案,但一時間找不全,且敘其大概如下:
李白性近於仙,志於政;杜甫性近於聖,而志亦在為政。
及至兩人在政治上失意時,他們都返回到了自己的性情本身。
因而,年紀較輕的杜甫像我們一樣也被李白的仙氣所感染,
他會羨慕李白出世一般的瀟洒、飄然,但很快又清醒過來。
雖則清醒了,但實事艱難,杜甫心裡有時難免滋生出世的願望。
此時,李白就恰好是他可以藉以寄託的對象。而即便不是為了出世,
李白也是當世僅存的可以和自己相提並論的文人,為了友誼也罷,自戀也罷,
杜甫詩寄李白都是極自然的事情。
李白呢,李白失意於政治,出世的願望越發濃烈。
他知道杜甫有著與他一樣的天才,但他只願「相期邈雲漢」,而不願與人世過多的牽連。
他既然需要借用酒水來脫離塵世,你又怎能指望他在雲間想起年少的杜甫呢?


單相思。

安史之亂髮生的時候,王維、李白、王昌齡都已經是名滿天下的詩人了,杜甫還只是個無名小輩。杜甫的名聲是在他去世以後才起來的。

李白和杜甫相會的時候,李白是天下公認的詩仙,杜甫最多是不知名的青年才俊。他們744年和745年見過兩次,此後李白再也沒見過杜甫。李白死的時候,杜甫也還不是特別有名的詩人。所以李白未必能夠記得杜甫。

杜甫倒是寫了一些懷念李白的詩, 比如《天末懷李白》、《飲中八仙歌》等。


推薦閱讀:

有哪些讓你很驚艷的小詩?
僅從文學藝術角度談,毛澤東的詩詞水平是怎樣的?

TAG:詩人 | 李白 | 杜甫 | 中國古代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