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武漢下點雨就被淹?是因為排水系統沒有做好嗎?別的城市都是這樣的嗎?

我在武漢生活五年了。第一年讀書大概四月份的時候有一天下了整天雨,不大也不小,結果就聽說武大門口被淹了。室友在外做家教打電話說門口齊腰深的水不敢走。

這是在網上找的圖片,遠處那個小小的牌坊就是校門。

還有神勇的武漢公交車司機!(原諒我下雨天就不出門沒有一手照片)
昨天出門去漢街吃飯,8點半開始下小雨,慢慢開始變大,9點半吃完出來發現白鷺街已經完全淹了,又臟又臭的水有小腿那麼深,

我們站在商店的台階上,水越來越深,最後這台小車浮起來了。。我真的覺得非常奇怪,這才下了一個小時雨,這邊立馬就積水成這樣。難道在城市建設的時候沒想過下雨天怎麼辦嗎?別的城市下雨天也是這樣嗎?有沒有改善的辦法〒_〒?
http://zm10.sm.cn/?src=http%3A%2F%2Froll.sohu.com%2F20150404%2Fn410803830.shtmluid=e332a25f4e38543f4cab89957057e303hid=225ad4e401b9b9f213cb439feee138fepos=1cid=9time=1428106912520from=clickrestype=1pagetype=8404uc_param_str=pidi


新一醬親歷了暴雨的武漢,決定要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事實上,別的城市的情況差的不遠啦~新一醬為此做了一點關於城市排水系統的調查。

同濟大學環境工程學院教授陶濤認為,中國城市的快速發展是導致城市內澇問題變得嚴重的主因。

一方面城市路面硬化、植被減少導致雨水下滲困難,彙集在路面,形成了我們看到的大水坑;另一個原因是,土地擴張和黑臭水體的直接填埋直接導致了水域面積減少,城市垃圾加劇河道堵塞,城市水體的調蓄作用減弱,難以及時應對大暴雨。

回想一下,目前坐著過山車發展的大武漢,路面硬化、填湖,還有人口帶來的更多垃圾……

水面率指代能承載水域功能(例如調蓄水資源、調節氣候等)的區域面積佔總面積的比率。根據陶濤提供的數據,上海在七八十年代的水面率在10%以上,現在只有5%左右。武漢這一點倒是達標了。

中國氣象局對暴雨的標準定義是:24小時降水量為50毫米或以上的雨。按照降水強度大小可以把暴雨分為三個等級:24小時降水量50-99.9毫米為「暴雨」;100-249.9毫米之間為「大暴雨」;「特大暴雨」則是250毫米以上。

看看武漢這十年的表現

上。

點擊這裡查看1-12月降水情況

中國住建部在2014年最新版的《室外排水設計規範》明確規定,特大城市中心城區的防澇能力應該達到3到5年暴雨重現期。城市的不同區域也有不同的標準:城市中心城區的重要地區需要有5到10年暴雨重現期的應對能力。包括上海、北京、廣州、深圳、天津、重慶在內的超大城市和成都、杭州、南京等特大城市的雨水排水系統都應該有最低應對3年重現期暴雨的能力。

在中國住建部2010年的一項針對城市內澇問題的專項調研中,中國70%以上的城市排水系統設計暴雨重現期小於一年,有些甚至是0.5或0.3年(也就是半年或4個月)。2011年修訂的《室外排水設計規範》顯示,北京、上海、天津、宜昌、南寧等城市的設計重現期下限就是1年,南京、揚州的設計重現期只有半年到1年。


有雨必澇的原因正在這裡——因為設計重現期不達標,雨稍微大一點,這些城市的排水系統就會頂不住,一旦碰上幾年一遇的大暴雨,城市就直接變了。


一些新城區會按照最新的標準去規劃和建設,內澇問題會相對少一些。但如果是老城區,改造地下老舊的排水管道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如果你在老城區,短期之內你的城市下水道還挺難發生變化。

以上。

新一醬邀請你一起來看海~


我是個神經外科醫生,不是很懂天文地理,但是小學數學教會了我以下算數:
日本良心首都圈外郭放水路歷史最大流入量出現在2008年8月的暴雨之時,處理的洪水水量相當於約2.5萬個25米標準泳池(25m*50m*1m標準泳池是這麼大嗎?)。1250m^3*25000=3750萬立方米=3750萬平米*1米=37.5平方公里*1米,
武漢市市區面積1171.70平方公里(止於外環),從6月30日20:00開始至7月6日10時,武漢國家基本氣象站記錄的本輪強降雨已累計降下560.5毫米。至少得修十七八個日本首都圈外郭放水路才夠放這次武漢市的強降水。

因為武漢在江邊上,想要武漢不撈,全城墊高。
作者:楊成子
鏈接:國外的排水也會發生武漢這種情況嗎? - 楊成子的回答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只有一個原因,城市太大了。古代的城市村落選址都是依據自然條件,建在河流附近高地,河流是用水方便,選擇高地就是防水淹。現在的城市建設基本不用考慮自然因素,就是靠著大城市擴建擴建再擴建,大城市範圍內的高地也就那麼幾處,這幾處是不會被淹的,但是城市範圍內的窪地是不適宜建房的,這些窪地在古代下了雨基本是就大澤湖泊,可是現在大城市寸土寸金那管這些,房子基本是挨著建的,每次下雨窪地的房子被淹也就可以理解了,這不是排水的問題,是多個街區地勢太低,集水面積那麼大,雨水無法自流排泄,怎麼可能不被淹。

武漢就是有個很典型的例子,武漢市後湖居住新區(後面簡稱後湖)泛指位於江岸區西北部,東至漢黃路、解放大道,南抵京廣線,西臨金橋大道,北接中環線的地區,當然包括漢口花園在內,總面積 18.56 平方公里, 規劃人口為 30 萬人(這是百度大神那來的),現在是高樓林立各種商住配套,可往前十幾年,這裡全是大小湖泊,我在那做過地鐵工程,開挖車站地表是人工雜填土一兩米厚,再往下到20米方全是淤泥質砂層,幾千年湖泊淤積的,好嘛!就是十幾年功夫,把整個後湖用用挖機卡車給填滿了(連一塊濕地都沒留!真是缺德!),都建成了房子,這塊窪地幾千年都是低地集水的,又這麼大面積,怎麼安排排水?!

這個問題根本不是所謂青島德國排水技術能解決的,清末青島才多大,德國佔領區才多大,城市集水面積才多大?!對現在的大城市只能建超大的地下蓄洪空腔,代替過去的濕地湖泊的功能,大暴雨時儲蓄雨水,另外就是建地下泄洪隧道(要延長到城市範圍外),單靠下水道有個球用哦。一家之言。


謝邀!
這個問題不光是武漢,全國大量城市都面對這個問題。
原因無他,理念落後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主導官員政績的因素並沒有城市不被淹這條。
南京落馬的季建業,搞了雨污分流,不停地在挖路鋪管子,結果主管和污水廠還沒建好,支管先弄起來了,整個工程全部停掉了。其實堅持下去,這是件好事。


7.6補充。看了看大家的答案,覺得有所啟發,對不同的聲音也應該有所回答。
在大冶黃石做過調研,一個個井蓋翻過,也和居民調查過。
1.純粹的雨水管,雨水渠的沉積還是比較少,污水,合流管會比較多,所以武漢的清淤可以注重於合流管。
2.這個武漢受災,沒有直接生命危險的,頂多出行不便,經濟受損,大家不要誇大,我們樂觀面對。
3.其實,道路豎向規劃有問題,很多都在低凹處。確實,有答主提到原本積水的湖泊填成商用,是很重要的原因,但是這一問題與給排水關係不大,我也不知如何解決,我認為應該填湖處高程會填的比較高,或者有泵站做抽水準備,實際可能並沒有。

怎麼說,要解決這個問題當然是可以。但是沒有必要,一定不能有積水嗎?我覺得,短暫的積水是可以的,只要不是太嚴重。儘管這是我的行業,我依然不覺得應該投入太多金錢在其中,教育,醫療,哪一個都比這重要!武漢的生活已經不錯了,還有很多在貧困邊緣的地區需要解決溫飽。
所以,我並不支持大的改動,頂多就是在原有基礎上增加一些小的改動,或者有些其他意義,又不會太影響現在武漢出行的改動。
這些改動自然不根本,但是,現在就是是不是要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
現在科技日新月異,雨洪的模擬軟體已經十分精準,未來只會越來越好,所以,我希望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還是留給以後,國家真正富強了以後。
-------------------------
實際上,正好在做這方面的研究。
以往時候的雨可以歸結為降雨重現期設計不夠,這一次我自己出去看了看,是江河湖泊的水位已經達到危險值了原因。
我相信這個時候大部分滯水區的水不要說排,就是不倒灌都是好的。
換句話說,這場雨,你管道再大一些也不頂用。排水管出水高度可能已經低於水體水位!
解決辦法,肯定是有的。
1.增加下滲。武漢的硬化路面太多,本地又不缺水,都指望著雨水直接快速排往雨水管道。這個思路不對,自然水體是無法承載這麼多水的。
然而,武漢地下水位有些高,滲水可行性有待檢驗。
2.增加水體。武漢自發展以來,就沒停過填湖,再不濟也要把湖之間的連接打斷。這就蛋疼了,湖小了,還是死水,也流不出去,遇到這種天氣就不能更糟。by the way 近期雨水水質真的好。
3.減少施工。這阻斷了雨水的自然流出。

綜合來說,武漢被淹,主要原因是大家沒有珍惜身邊的水,以為水多就可以填一些,就可以不蓄水,就可以不下滲。阻斷湖泊河流的聯通更是作死。

具體解決方法來說。
1.學習廣東,檢查井帶上水位監控吧,堵塞,滯水壓力一目了然。
2.加強水體間聯繫,活水無論對景觀還是負荷都是好的。
3.增加公園,濕地等可以滲水,蓄水的設施,同樣一舉兩得。
4.校核滯水點管道高程,以及管道排水點的位置選擇。這點上我並沒有提及管道的重新敷設,現在的武漢完成不了,我建議考慮因地制宜排水,不要一味都送到大型湖泊等。
5.考慮海綿城市建設,好看又好用,不過建議先從科研開始,不要東施效顰。
6.考慮地下水箱,以及一些雨水回用設施
7.真的,用心做規劃,別著急,慢慢來。做防洪排澇設計時,我也很用心,但是你們別讓我天天熬夜啊,平靜的環境下才能做出合理的設計。

如果可以,提高待遇更好了,這樣會有更多的人來關注它,我們也會也更多交流的機會,來讓這個城市,每天不一樣。


我想提醒那些見不得別人批評自己城市的玻璃心派,做的不好就承認,沒有什麼丟人的,更不要以比爛來證明自己不差。

我就是武漢人,在武漢我住了好多年,排水系統就是差,差到任何一場暴雨可以癱瘓交通。雨季時經常是來一場暴雨,然後整個市中心的交通就癱瘓了,各種混亂,別提多鬧心了。

另外,今年2016年是屬特殊氣候,是沒錯,到處被淹情有可原,畢竟降雨量太大。但是往年降雨量小的多,一樣被淹,就該反思了。今年充其量只能說是常年落後的排水系統讓城市在面對極端降雨情況下,內澇會變得更嚴重!所以完全不能因為今年的氣候原因為武漢落後的排水系統系統辯護。

另外請搜索日本東京的下水道系統,儘管造價200億RMB卻如此先進。頻遭颱風、海嘯、暴雨,日本東京為什麼不會「內澇」?因為有「地下神廟」!-搜狐
最後po一個新聞專題,也是探討武漢排水系統的話題,2013年武漢宣布共投資230億治理排水和污水設施投230億,武漢為何還看海?。
效果所有人都看到了,就是承諾的今年,依舊滿城被淹。我敢說明年還會淹。

原因到底在哪裡?
沒錢?當然有錢!觀念落後?已經不是半個世紀前,現在都是21世紀信息化時代,每年媒體都有曝光反思、介紹借鑒國外經驗!國內各類城市規劃專家夠聰明了,國外模式也見多了,所謂知識技術根本不是壁壘了,說明理念、技術、錢都不是問題。為什麼不能轉換成實際的行動?

思考一下,其實這片土地上很多問題(教育公平、環境、食品安全....)最終都是 政治問題,從官場規則去找,從體制去找。官員升遷靠政績,政績在高樓大廈里,地下工程是最不划算的,即便有民意,但是WHO CARES?你市民又沒選票對我沒有影響啊,就是不做。即便投了230億,為什麼沒有效果和效率?有沒有各部門和某些人的推諉和貪腐在裡面?為什麼關乎民生的問題無法源源不斷的在合理的社會制度里從下至上的上升為公權部門關注的議案?

即便幸運的有了有關部門的「覺悟」或者難得遇上一個有腦子的領導大發慈悲的「拍腦袋」做了正確的決定,把行動落實下去又是否有效率呢?首先要各個部門之間良好的配好,要公正公開的招投標制度,要有公正嚴明的防貪腐制度,要有合理的工程驗收制度,要有公開不作假的環評制度,還有可以不被閹割的媒體監督,民眾的監督........可見這簡單的事情,是需要一個整體合理制度的協調才能完成。看看那些喜歡相互推皮球又職責混亂的有關部門,層層轉包的市政工程,各個環節被剋扣的資金,不科學的環評和充滿玄機的驗收.....也許你說我誇張了,你去打聽一下就知道這水是不是這麼深。所以,要做一個事你說難不難?說到底,這一切需要制度的改變。

問題的根本,還要從當下的政治體制才能找到答案。我想這才是根本原因。尺度有限,不能說了,自己思考。一口氣寫的有筆誤請諒解,理性探討謝謝。


推薦一個視頻,任總一段經典的講話 秒拍視頻

來自一個氣憤的武漢市民


蟹,很多城市是這樣的,不是排水系統沒設計好,而是當時我朝建設者主要向蘇聯學習,以省錢為主,又對南北地方的差異以及城市硬化地面的發展考慮不周,就這樣了


1、城市下墊面太硬,失去了滲透,滯留的功能,降雨直接形成了徑流,2、排水管道都是隱蔽工程,不會體現在政績上,很難好好做3、武漢地鐵,排水管道搬遷了好多4、自然湖泊水體的消失,連個存水的地方都沒了5、城市化的進程中,都忽視了LID(low impact development)的理念,一位求新求大,臨時想了這幾條,歡迎各位大神指導啊


土生土長的武漢伢 表示一下暴雨就被淹的這種事 從小學的時候就是這樣了 已經見怪不怪。 要說城市排水系統,那真的是確實不好,武漢降雨量本來就打了,城市排水系統的設置跟不上實際需求,常出現積水現象也是必然的。另外,本來有著千湖之省稱號的湖北,這麼些年,為了一味突出政紀,加速經濟發展,填埋了的湖泊也不在少數,自然泄洪能力降低,加上今年不正常的超大降雨量,自然導致了現在的全城看海的局面。


這個應該跟武漢的城市化進程有關,圍湖造地,再賣地賺錢,本來水是要排向湖裡,現在湖減少了大半,打個比方,本來是用澡盆接水沒問題,現在只能用臉盆來接,水能不溢出來么?水少點還看不出來,多了必定造成澇災。
是政府的責任啦,卻要民眾來承擔。


其實對於我來說,因為從小在湖北長大的,每年都會有好幾場暴雨,都已經見怪不怪了。現在讀大學了,一到下雨就會有很多同學各種發說說吐槽暴雨,我其實內心很無感。
武漢經常內澇,首先是因為降雨量太大,很多別的城市,因為沒有這麼大雨,所以也很少有機會形成內澇。對於武漢的內澇,其次也不能全怪於這個城市的排水建設。排水系統一般都是依靠重力排水。武漢這麼大一個城市,不可能整體成一個山包型的,然後讓水全從四周排出。他的內部肯定是有很多凹進去和凸出來的地形,那些凹進去的地方,有的比長江或者東湖的水位還低,自然就排不出去,只能用泵抽,但是那也沒有用,因為河裡的水位太高,還是會往排水系統裡面倒灌,所以有時候下暴雨我們甚至可以看到很多井蓋都在往外冒水。
我們老師也說,每年他都會被採訪,為什麼我們投入這麼多錢,下暴雨的時候還是會內澇,其實原因歸於一點就是地勢太低,湖水河水倒灌。作為一個本科生,我了解得也不是很多,能解釋的也只有這些了,也不是太清楚我們國內有沒有高新技術可以防止河水湖水倒灌的。


謝邀,我覺得原因是,學給排水的都是像我們這樣的人。。。


簡而言之:
當大量的雨水落在地面上的時候,雨水首先被植被截留,接著雨水沿土壤往下滲透。
當土壤飽和的時候,即下滲速度來不及完全吸收降雨,就開始產生地面徑流。
當地面徑流匯流至完善雨水排水系統,雨水就被排至地勢較低的區域,例如河流,湖塘,海域等。
當雨水系統設計不理想或被堵塞、人為破壞,無法排泄雨水,該地區就會變成海。
綜上所述:變成海幾個要求如下:
1、地面的自然徑流係數被破壞,例如城市大面積的及開發,大面積挖掘地下空間,大量的硬化路面等,都是導致地面徑流數據加大,無法使自然環境達到自然儲存釋放的呼吸狀態。缺少度量,無法有容乃大。
2、雨水系統的設計一般都有防止災害的重新期要求,一般不會出錯。錯在雨水系統的本身維護問題。你會經常看到街邊小販往雨水口內傾倒生活污水,廚房油污水,城管都去趕地攤販了,沒來得及監控這一塊。這只是生活中見到的破壞雨水系統的一個很小的例子。其餘的大家都可以肉眼看到。
3、越來越惡劣的氣候,可能100年的雨水重現期,就可以經常看到的了,本來一百年才一次的,你可能覺得如奧運記錄,年年都在被打破。老舊的雨水系統已經落後。排水能力越來越有限。甚至一些老舊地區採用雨水、污水合流,更是加重了雨水排水負荷。
4、地勢低洼的地區缺少統一的雨水泵站建設,不能及時排走四面八方彙集而來的雨水。
改變城市雨水內澇,不僅是國家建設的事情,也是每個人自己的事情,保護雨水系統,從你我做起。


是有一部分原因 政府想省錢但是武漢的地勢只能靠多花錢來解決排水問題


瀉藥。本人是一名大三給排水學子,雖不是學霸, 但對這個專業也是比較掌握。根據目前所學知識表明,原因大概有:其一設計重現期過小,即便是大城市,重現期按照規範也是為3-5年,有時候遇上大暴雨,例如五年一遇的以上的暴雨,雨水疏通量有限;其二,雨水先經雨水井再流經雨水管道。這就關係到雨水井和雨水管道的維護和保養。維護不好容易堵塞,導致雨水疏通困難。其三,地面硬化程度太高,雨水除了雨水管排除之外,地面滲流也是主要途徑之一。城市地面硬化程度高,雨水難以滲流。另外說咿呀,排水系統的設計很多都是按照規範,規範也是幾年一更新,所以也難免落後,並且工程造價這方面也是一大困擾。如果直接把城市雨水設計成幾十年一遇,如果政府肯給錢,其實設計者也會儘力設計到更好。
才學疏淺,若答得不好,請見諒。


懶,百度搜的
【文 摘】據悉,湖北省武漢市擬通過3年努力,投資130億元,系統完善排水體系,整體提高排水能力,實現在日降雨200mm以內、小時降雨50mm以內,中心城區城市功能基本不受漬水影響。2013年將投資25.9億元,新建污水管網100餘km,重點改造雨污混接600餘處,啟動實施北湖污水處理廠新建工程,漢西污水處理廠、黃家湖污水處理廠擴建工程,完成龍王嘴、黃浦路污水處理廠擴建工程,確保年內發揮效益。

好了,就這樣,武漢和大多數城市一樣,合流式,就是俗稱的雨污合流式。
排水系統跟不上城市發展嘍,所以啊,國家現在也是每年都在投資,但是這是一個冗重的工程,一個城市的排水管網改制,影響太多,投資太多,又不像高速公路一樣還可以收費。
還好,知乎還沒人罵三峽,這是市政的鍋,水利部門表示不背
所以啊,姑涼,7月,看海吧。


在國內的市政建設體系中,城市排水和防洪設施其實是兩個體系,一般來說,城市雨水管道設計暴雨重現期一般為3-5年,而防洪設施暴雨重現期一般為50年。這兩者目前還是沒有同意起來,而隨著城市的硬化面積的提升,防洪設施卻嚴重的滯後。所以,遇到大雨淹是必然!


樓上知友已經從歷史,政績等方面說了,我就加一條:定期清淤。我們大部分城市的雨水管路系統,沒有定期檢查、清淤,導致管道堵塞、損壞的太多了。遇到大暴雨就不能及時排走了。


瀉藥。這個問題我不是很專業,但是我從事這個行業總會接觸這方面的事情。

1、如果是老區,那十有八九會被淹,我國的老城區改造進程還是比較緩慢,原來的排水系統設計排水量不足,管道老舊失修,改起來很吃力,要對現有設施道路進行破壞再恢復。

2、如果是新區被淹,要麼就是突降若干年難遇的大雨,要麼就是所在區位管道施工設計有些問題,我經常遇到下大雨小區雨水井井噴的情況,後來找問題還是標高的問題,圖紙沒問題,施工水平差,管理不到位,我國大部分新區城市規劃搞的還是可以的,路很寬,配套很齊全。

3、還有就是一個體系的問題,很多地方你剖析起細節來,規劃方案是大師做的,他們很忙很多事不會去操心某某排水管標高怎麼算,管徑怎麼取,坡度如何。一般來說規劃大師出完方案,委託施工深化是低價中標一個國內設計院做的;設計院為了中標極大壓縮了成本,很可能就是些經驗比較淺的設計師套圖出的,審圖的總工事情一大堆,不可能面面俱到,抽重點審一審,到了甲方那裡,如果是經驗足的負責的還行,就我司來說,一個給排水管七八個項目,忙的不要不要的,圖紙核對也只能抓重點;工程招標也是低價中標,施工上面管理不到位的話,施工方肯定能省就省,墊層厚度不到位,管材以次充好,標高誤差大,而且施工工作人員就是到了過年你經常會聽到哪哪哪被圍了討薪的那些人,這是我國的現狀。我們做了很多事情去改善,比如嚴格控制清單單價,嚴格控制品牌規格,請除了甲方乙方監理外的第四方做專業檢測管理。但是我國現在優秀的技術工人和設計師是極大量的缺乏的,上面這件事在各種建設工程中大量發生著。我國改革開放後快速發展,很多方面還沒有跟上。這是很現實的問題。


謝謝邀請,本人大一黨,專業知識沒有涉獵,只能夠提點看法,各位大蝦們請不要噴我,我認為武漢總是被水淹有如下原因:
1.地理因素。武漢地處東經113*41*-115*05*,北緯29*58*-31*22*,屬於亞熱帶季風行濕潤氣候區,冬夏季氣溫,降水變化劇烈尤其夏季高溫多雨。獨特的自然地理位置註定武漢是一個易發生洪水的城市。
2.自然蓄水的能力的下降。武漢地處江漢平原東部,境內江湖河海坐落分布,水域面積占市面積的25%左右,形成山系發育,山水交融的複雜地形。但是近年來,在快速的城市化背景下,一些開發商為謀取利益,不惜填河填湖,擴大地產開發面積。武漢市水務局最新的調查數據顯示,近30年武漢湖泊面積減少了228.9平方公里,50年來,近100個湖泊人間「蒸發」。楊汊湖、范湖等耳熟能詳的名字僅僅成為帶「湖」字的符號。武漢中心城區建國初期127個湖泊如今僅存38個,仍面臨著繼續被侵蝕的危險 ,下表是20世紀 90年代以來湖泊面積的變化示意圖

湖泊溝塘等各種水體不斷被填滿,地表被水泥覆蓋,雨水只能夠地表流動,同時自然儲水能力的下降,導致武漢發生洪災的可能性增大。
3.城市排水系統嚴重滯後,設計標準偏低。這應該是武漢發生內澇的主要因素。衡量一個城市的市政基礎設施的好壞,可以通過看政府或者國家對城市的排水管網的財政支出有多大。由於本身自己專修給排水這個行業,接觸比較多,了解的數據也比較多。從目前看發達國家在排水設施上的投入很大,基本上政府用於一個城市市政設施建設資金的40%都用於拿去用於排水系統的發展。然而中國政府用於城市市政設施建設的資金僅佔4%,所以由此可見中央對武漢城市排水管網的財政投入嚴重不足。同時中國大多數城市的排水設計目光較為短淺。自國家防總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省會以上城市的排水標準一般只有1-2年一遇,其它城市的排水標準更低,與國外發達城市差別大。紐約是10-15年一遇,東京是5-10年一遇,巴黎是5年一遇。

由此看見,武漢真的是年年防澇年年澇。


推薦閱讀:

下雨天有有什麼好處,怎麼去想才能喜歡下雨天?
……… …… ……… ……?
除了巧克力,什麼跟下雨天最配阿?
為什麼下雨更容易讓人沮喪,而下雪則更容易讓人愉悅。
下雨天,水泥路面一邊干一邊濕是怎麼回事?

TAG:城市 | 排水系統 | 下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