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在負利率的國家中還有人把錢存在銀行嗎?一般的理由都有哪些?

現在處於負利率的國家貌似有丹麥、瑞典等國,不知道有沒有那邊的知友前來說說所見所聞呢。


謝邀

其他國家不了解,只說丹麥。

一般收入的民眾不會留存存款, 因為高社會福利,醫療,教育,養老什麼的政府一應包辦,一般民眾會加入工會,每個月交一定的會費,享受失業金和法律援助,有工作時候有收入,沒工作時候工會會給你90%原來工資的失業金,並根據你的情況和工作領域以及興趣進行培訓,以便於盡快再次找到工作,(工會也不想你一直失業拿他們的錢)。生孩子政府有一年的產假金,身體出問題失去勞動力了政府會根據你原來的收入有一定醫療補助,殘疾人有殘疾人補助以及成噸的各種特權,最最最壞的情況,還有政府救濟金拿,總之是不管什麼情況,有工作沒工作,每個月總有一定的收入。所以一般民眾是不會留存款的,有錢就花掉,因為下個月總有一些錢進賬,╮(╯_╰)╭。除非有的人想旅遊,或者買一個很貴的奢侈品,才會積攢一些錢。不過現在因為騙補助騙福利的太多了,政府和工會也學聰明了,工會失業金和某些補助並不像以前那麼容易拿到了。

對於高收入群體,因為平時接觸的人群中這樣的人比較少,所以筆者所知較少,僅知道的有兩種,一種是買房買車,這種人一般是個人收入超高的人。因為丹麥的個稅太高拉(? ?皿?)?,買房買車都可以抵消個人所得稅,增加稅後收入,而且在丹麥房貸利率低到令人髮指啊!(╯‵□′)╯︵┴─┴ 才3%-5%有木有啊! 中國是7%起啊有木有!這讓國內房奴小夥伴們情何以堪啊摔!!!
這裡稍提一下丹麥的個人所得稅稅收系統,(丹麥的稅收系統及其複雜,筆者也並不完全清楚,這裡只是簡單的描述概略)簡單來說,丹麥的個稅是分級制度,(以下數據僅為大概數值,在丹麥,每個人的數值都不一樣)月收入4000克朗以下,僅收8%的基本稅,超過4000克朗低於40000克朗的部分,收38%的政府個稅+8%的基本稅,超過40000克朗的,收15%的高收入稅+38%的政府個稅+8%的基本稅。購買不動產和車,可以抵消部分政府個稅和高收入稅,不動產和車的價值越高,可抵消的越多。

第二種是投資,尤其是在國外投資。這方面了解不多,不做詳述。

從另外一個方面說,在丹麥,對於普通民眾,有存款,就證明你是有錢人,你有能力支付生活成本,政府就不會給你補助,等你把你的存款花光之後,政府才會給你補助,所以很多人都會以某種方式把存款放在外國,而在丹麥不留存款。總之呢,極端點來說,在丹麥,你銀行裡面有錢,政府和稅局會想方設法讓你把錢花掉或者交稅,所以,與其被別人搶走,還不如自己花了呢。

總之,丹麥人不留存款是有著多方面的原因,對於題主問題的回答也就很明了了,大部分民眾是不會刻意去存款的,所以不管利率啥樣,他們都不會把錢存在銀行 _(┐「ε:)_。。。。

ps:想指出一下題主問題中的小問題,題主所說的負利率是國家銀行的利率,而並非商業銀行的利率,事實上,在丹麥,各商業銀行的利率都是正值,只不過不高罷了。

以上


我很早之前的一個回答。應該說出現過針對個人存貸的負利率,但不是持續性的,而且負得很小~

教課書把利息定義為借款人向其所藉資金所支付的代價,亦是放款人延遲其消費,借給借款人所獲得的回報,利率通常以一年期利息與本金的百分比計算。我們所熟知的情況是你借了別人的錢到期得連本帶息還給他,既名義利率是正的(當然實際利率可能經常為負,實際利率=名義利率-通貨膨脹率,當通脹率高於名義利率的時候實際利率就為負了)。但現在的歐洲似乎有些特殊,是個什麼情況呢?先讓我們看一則新聞。

今年2月份,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講述了北歐國家丹麥的兩例負利率的故事——「貸款給客戶還得倒貼利率,存款放銀行還得給銀行錢」,摘錄如下:

伊娃·克里斯汀森(Eva Christiansen)並沒有很注意數字。她的銀行打來電話說,36歲的本地企業主克里斯汀森女士通過了審批,可以得到一筆小企業貸款。她高興地叫了起來,手舞足蹈,朋友還給她拍了照片。「我想我得到貸款時太高興了,都沒聽清他到底說了什麼,」她回憶道。之後,銀行再一次向她介紹了利率:-0.0172%——低於零的負利率。扣除了需要支付的一些費用後,銀行還得向她支付利息。雖然每月才剛剛超過1美元,可還是出人意料。消費貸款和按揭的利率直接為負的情況仍然很少見,克里斯汀森似乎是少有的幾位實際拿到負利率貸款的人,而銀行目前還在琢磨業務該如何推行。

另外一些丹麥人面臨著一個相關的問題,但具體情況卻恰恰相反。上個月,27歲的學生伊達·莫特爾森(Ida Mottelson)收到了銀行的電子郵件,通知她將開始對她的儲蓄收取0.5%的保管費。「一開始我還以為我理解錯了,結果沒理解錯,」她說。莫特爾森正在讀保健學碩士,居住在哥本哈根以西大約100英里的城市歐登塞。她說,她一直在關注央行的新聞,為了確認讀電子郵件時理解對了,還專門給銀行打了一個電話。「我超級天真地問他,『能給我解釋一下么?』對方努力解釋了,但我感覺他的意思是,乾脆把錢轉走不就行了。」她的確計劃把錢轉到別的銀行。


負利率的形成和傳導機制

我以歐元區情況為列談一談我的理解:商業銀行在歐央行的存款分成兩部分,一是法定存款準備金,二是超過法定存款準備金的部分既超額準備金。在過去正常情況下針對超額準備金歐央行需要支付一定利息給商業銀行;實施負利率政策之後,歐央行反過來對這部分超額準備金收取懲罰性利息(隔夜利率年化-0.2%)。

傳導方式一:市場上的小銀行會在大型商業銀行有賬戶(大銀行之間往往也有這類賬戶),在這些賬戶中會沉澱部分結算資金和存款資金。為了轉嫁在歐央行負利率的成本,大型銀行開始對小銀行賬戶的資金收取高額管理費;如此層層傳導,越來越多的銀行對金融機構的存款收取管理費,負利率得到擴散。

傳導方式二:隔夜存款負利率倒逼金融機構將存放在歐央行的資金投放到市場中去,導致市場流動性充足,極大地降低了歐洲市場金融機構之間的同業拆借利率,使得歐央行的負利率政策反應到Euribor中,從而傳導到以Euribor定價的各種資產和交易中。

歐洲的負利率試驗

名義負利率摧毀了銀行在過去幾十年來建立的各種利率模型,因為幾乎所有的利率模型都在假設利率會一直是個正數。特別是對於一些利率衍生產品,情況就更複雜了,歐洲的量化工程師們不得不重新建立模型設計產品。

其實最早實施負利率的國家應該是瑞典(非歐元區國家)。2009年瑞典的GDP衰退高達5.03%,通脹率低至-0.49%,為了應對國內嚴重的經濟衰退和通貨緊縮,瑞典央行採取極度寬鬆的政策,將商業銀行的超額存款準備金利率降到-0.25%,以期擴大銀行放貸規模,增加社會投資和消費,同時促進貨幣貶值以擴大出口。但瑞典的負利率效果不明顯,最終於2010年放棄;2012年丹麥(非歐元區國家)也實施了負利率政策。當時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惡化,擁有AAA評級的丹麥則是投資者的避風港,丹麥克朗對歐元持續升值,出口受到打壓。為此,丹麥央行大膽推出負利率,將金融機構在央行存款利率下調至-0.2%,以促進銀行放貸和丹麥克朗的貶值。此後利率政策有過反覆,目前該利率為-0.75%。

歐央行的負利率政策則是去年才推出。2014年4月,歐元區通脹率跌至0.7%,5月進一步下滑至0.5%,遠低於歐央行2%左右的通脹目標。為了應對歐元區中長期通縮的趨勢,2014年6月,歐央行宣布將主導再融資利率由0.25%下調至0.15%,將央行隔夜貸款利率由0.75%調製0.4%,將商業銀行在央行的存款利率下調製-0.1%。2014年9月又進一步將央行存款利率下調至-0.2%。歐央行推出負利率的主要動機是抵制通縮,而抵制通縮需要增加投資、消費。歐央行希望通過對存入央行的資金收取懲罰性利息來倒逼商業銀行增加對個人和企業的信貸投放,促進區內投資和消費;同時促進德國、法國等西歐國家金融機構對「歐豬五國」銀行業的同業資金投放,以此緩解歐元區的危機。但是從2015年的情況來看,負利率政策的實施效果並不明顯。金融機構的信貸投放並未顯著增加,通脹率持續下降,目前已經為負,通縮趨勢仍未得到改善。


負利率對普通民眾的影響有多大?

我們再次回到上面的那則新聞。紐約時報所描述的「貼息給客戶貸款,交錢給銀行存款」的現象會普遍出現嗎?我想說的是,理論上針對商業企業(非金融機構)和普通民眾的貸款、存款的負利率是可能出現的,但在現實生活中極少有新聞中這樣的案例。原因如下:

第一,從存款利率來看:在實際操作中銀行往往只會針對金融機構的存款收取高額管理費,而極少對個人客戶和普通企業客戶的存款收取管理費。之所以不願意向客戶轉嫁成本是因為負存款利率很可能引起擠兌,銀行不敢進行此類嘗試。所以絕大部分客戶的存款利率還是為正或最多處於0的水平。但是這樣的利率水平也促使部分資金從銀行流入股市,或者從歐元區流入新興市場,並未對歐元區的實體經濟帶來較大的幫助。第二,就貸款利率來看,由於無法在存款端轉嫁央行的負利率成本,銀行為了保持利潤水平有可能採取提升貸款利率的措施,從導致企業融資成本上升,所以貸款更難出現負利率的情況。貸款端融資成本的提高也影響負利率政策效果的一個重要原因。


不請自來,本人不才,從基本的經濟學原理嘗試闡述這個現象吧。
樓上已經有人說了,各大央行的負利率政策,都集中瞄準在商業銀行的超額準備金上面,原因不外乎是讓金融機構多發放貸款,給實體經濟舒困。所以在市場上,很多名義利率,都還是正的,強調一下,雖然我們喜歡說利率,但是市場上有很多利率,只不過大多都互相影響,從而各自都能一起朝著一個方向進行波動,雖然很多處於極低的水平,當然,如果考慮到實際利率,很多市場利率已經是負的了。

傳統經濟學,根據凱恩斯的流動性偏好理論,認為人們不願意把錢花出去,而保留下來的原因有
1.Transaction Motive(交易動機):人們把錢保留下來是為了日後的消費,比如繳房貸,去旅遊,買香水(最近個人大愛)。
2.Precautionary Motive (謹慎動機):終然是高福利的國家,福利也不可能覆蓋到你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人們為了日後退休更好的生活,生病能上私家醫院,而不是到公家醫院排隊,又或者萬一哪天失業。
3. Speculative Motive (投機動機):即人們為抓住有利的購買產生利率資產的機會而持有一部分貨幣的動機,簡單來說,人們現在拿住現金,是為了日後做更好的投資,畢竟現在利率低,也就是你的機會成本不高,比如,你現在去買負利率國家的國債,利息極低,和不買國債而導致利息收入缺失的成本是很低的。
個人喜歡說拿住現金( Holding on to cash),是按照課本翻譯過來,和樓主所說儲存在銀行沒有分別,畢竟現在活期的流動性很高,也等於現金。

通俗一點,不放銀行,我們的錢要放哪裡?放在家也怕被搶,而且,國外這些眼花繚亂的理財產品沒有國內多,所以,在負利率的國度,銀行依舊是存放貨幣的重要機構。雖然初級經濟學告訴我們,利率低,大家都傾向於消費,但是自從理性預期的革命之後,我們還要考慮大眾的預期,不是嗎?畢竟如果不是經濟遇到困境,各國機構也不會實現負利率政策。



伊斯蘭教國家的銀行好多都是倒扣保管費的。。。原因是教義規定穆斯林不得取不義之財。。。
補充:感謝評論區第一條評論。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我們這裡所指出的負利率是名義利率的負利率,目前實行的央行有BOJ, ECB等,實際利率(即名義利率減去通脹率)為負更為常見,不在我們的考慮範圍之內。
實際利率負利率的實現方法主要為央行向商業銀行存儲在央行存款準備金收取費用,隨後,商業銀行為了避免費用,會將資金轉而投向其他短期資產,從而降低短期利率,隨後進一步影響降低長期利率。其主要目的是在其他金融手段,如QE,forward guidance效用甚微的情況下刺激經濟。
針對處在負利率的國家中還有人把錢存在銀行嗎這一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解釋
(1)這一利率降低不一定會轉嫁到普通的存款者的身上。通常情況下,面對負利率,銀行有以下幾種應對方式。第一,銀行自己承擔損失,存貸款利率不變。第二,銀行降低存款利率,將負擔轉移到儲蓄者身上。第三,銀行提高貸款利率,從而將負擔轉嫁到貸款者申上,從而彌補損失。一般情況下,採用第一和第三種情況結合。即針對存款的利率不會為負。
(2)即便存款的利率為負。存款者會在保留現金,投資到其他短期理財產品或將錢存入銀行支付一定的管理費用(負利率)三者之間選擇一個方式。通常情況下,銀行的大量儲蓄者都來自大的零售商,外國儲蓄者等,而個人儲戶只佔很小的一部分,對於大型零售商來說,自身存儲大量的現金十分不便,因此,他們也願意支付一定的費用讓銀行代為管理(即負利率)。此外,相對於與銀行有長期合作關係的客戶,銀行更願意將負利率轉移到只與銀行存在短期合作關係的客戶身上(即「熱錢」持有者),因此,銀行一般不會對有長期合作關係的儲戶收取負利率。


封閉體下,i是核心。但是在一個經濟體內有很多種利率,i指的是哪一個?

不同宏觀流派的教材章節次序會有不同,但在IS-LM模型之前是一定會嚴格定義的,i是基準利率。而且可以給一個粗略的說法,官定利率制度下,基準利率是一年期定存;自由利率制度下,美聯儲基準利率是再貼現率,歐央行是再存款利率。

丹麥這些國家都是自由利率制度,所謂的負利率是再存款利率為負,並不是一年期定存為負。這兩者之間存在一個差額,會使定存利率為正,但是進一步考慮實行負利率政策的目的,可以預期到,定存利率會逼近於0。


負利率是中央銀行向商業銀行收利息。而我們生活中的負利率常用來描述存款利率跑不贏通漲的情況。
無論前者還是後者都不會在賬面上讓儲戶在銀行里的錢變少。
------------------------------------------------------------------------

http://weixin.qq.com/r/DVBHX63E5PCbrek89wUf (二維碼自動識別)


就算是負利率,依然會有人把錢存銀行的,最開始銀行為了吸收存款,用利率優勢吸引群眾存款。隨著經濟發展變革,銀行並不單一的依靠存款而存活,利率逐步下調是必然趨勢。然而社會群體卻不同,一些老年人並沒有理財觀念,大量現金放家裡又有安全問題,必然會選擇銀行的存款服務。社會上的各種投資渠道種類繁多,但高收益畢竟伴隨高風險,保守型理財的群體大有人在,他們害怕風險,規避風險,也勢必會選擇最穩健的存款業務。


謝腰

基本上我只知道我家的情況
因為我不怎麼關心

我媳婦 (經濟在讀PhD) 是這麼乾的
錢基本不存銀行的活期賬戶
但是每月定投在銀行操作的基金上

我 (理科男) 是這麼乾的
除了上繳家用的錢 (大部分)
其他都在銀行活期賬戶上
用來進行買買買的活動


錢越來越不值錢了怎麼辦?


銀行放貸都要倒貼利息證明投資市場不好 所以存款就負利率了吧


首先 名義利率加上通脹率=實際利率。就拿天朝說,目前cpi完全不能反映實際通脹。居高不下的房價物價,和目前1.5%的一年利率比。其實天朝目前處於通脹階段。而中國的國情社情,人們的認知觀念 ,存銀行,是不少人甚至很多人都會去採取的一種理財手段,一來安全 二來能「吃利息」。通脹是什麼 ?他們很難去理解明白,只能把錢存進銀行然後唏噓現在錢越來越不值錢了。不能全怪他們不懂理財。易租寶 快鹿事件讓多少想著從銀行拿錢找其他理財方式的老百姓寒心了。是監管缺失也是天朝金融市場發展之陣痛。一部分老百姓求安全求穩的心態註定了銀行存款仍舊是他們目前處理資金的主要甚至唯一方式。其實稍微轉化一下思路目前銀行券商等等都有一些銀行固定收益的理財產品,隨著理財觀念的普及, 北上廣慢慢很多二線城市的老百姓會逐步合理分配手中的資產從而獲得更高收益已期戰勝通脹。但是銀行存款量很長一段時間還是會居高不下。路漫漫其修遠兮。


說得天朝不是負利率一樣


想起我們山西的票號,也算負利率吧,也曾興盛一段時間。原因之一就是避免運現困難,就像現在出門不用帶很多現金一個道理,交易也可不用現金。


名義利率=實際利率+通脹
不考慮國際貿易、匯率變動的話,賬面的錢的購買力變動,也就是值錢程度的變動,取決於實際利率。
國內的話,目前銀行公布的利率可以大約看做名義利率,就拿一年期定期看,國家基準1.5%,銀行普遍上浮到1.95%,而目前CPI上漲在1.8%左右,實際利率為0.15%。假設過一陣子銀行不上浮了,利率就是1.5%,實際利率變為-0.3%,也就是說存錢時口袋裡的錢能買100斤米,一年後拿出來,只能買99.7斤米了,還會有人存款么?肯定是有的,畢竟比取現金放在家裡好。
從2015年連續降息來看,目前去銀行存定期的客戶已經少了非常多了,連原本定期存款的忠實群體:本地中老年退休大爺大媽,也開始部分購買國債、理財、萬能險、甚至基金了。
如果活期利率變味負值,確實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理論上不可能有人存,寧可取現金的。但是實際上,取現金放家裡有失竊風險、蟲蛀發霉風險、提高交易成本等各種問題,只要其他資產處置的的風險與這個負的利率相當,就有人願意存,對企業來說,就更不可能不存銀行了,利率負的只能忍啊,大不了做一點流動性高的投資性產品來中和一下成本。


放在銀行被利率咬,放在家裡被老鼠 咬


好像瑞士就是,不過主要是外國投資人和經常再外國投資的本國人,而且瑞士還發過負利率的國債,因為瑞士法郎長期看漲,抵消了負利率的影響


存到其他地方,可能虧得更多。銀行畢竟最方便!


看個人了。存銀行或者做別的。就看個人接受的程度


推薦閱讀:

美國購買商品有限期內可以無條件退款的政策有沒有促使很多人鑽空子?會增加商家成本嗎?
國家對於地方發展高效農業有些優惠政策?

TAG:政策 | 中央銀行 | 利率 | 商業銀行 | 負利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