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廣東舉人進京趕考,他的北上路線會是怎樣的?可能會遇到哪些問題?多久才能到京?


基本上,是按照驛站的道路走:

更詳盡的情況需要翻中國古代的 Lonely Planet《示我周行》,專門研究這個。手裡沒有此書,也找不到下載。建議去國圖首圖轉轉,或者在孔夫子上蹲點,也就幾十塊錢。


十七世紀廣東人到北方,海路不通暢,特別是明清之際的四五十年里,粵船難於到達上海,更不必說由此北上了,所以以陸行和江行為主,其路線是:越南嶺、經兩湖、河南到北京;另一是經江西或湖南,沿長江東下,至江蘇,由大運河北上,此行主要是水路。江蘇及其毗鄰的浙江是文化重地,金陵又是明朝的陪都,對廣東人頗有吸引力,趕考的士子及官員往往願意走水路,順便到江浙訪問。在明朝這是常見現象,即如番禺人黎遂球於崇禎間赴京考進士,「便道客游吳浙」。說他是便道,就是順路遊覽吳越。而不是專程到江南。

《明末清初華南地區歷史人物功業研討會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1993年出版。


於GOOGLE處找到此篇文章。感覺比較靠譜。
http://www.gwdwx.com/eis/callboard/comment.php?tabname=news_maindataid=1476

2003年9月,在講完《中國古代史》明朝歷史後,我給學生布置了這樣一道作業:明朝嘉靖年間(1522--1566),廣州學子蘇望三進京趕考,他將選擇怎樣的線路?沿途將會發生怎樣有趣的故事,請發揮你的想像力,合理構思,並自擬題目,寫一篇歷史記敘文,字數不少於1000字。
作業布置出來後,同學們表現出超乎尋常的熱情,因為這樣的作業從來沒有遇到過。一連幾天,同學們都在查閱資料,積極構思,為寫出一篇好文章而苦思冥想,看到這種情形,我心裡暗自高興。但要寫好這篇文章,首先要排除一道思維屏障,即蘇望三從廣州出發,到底走哪條線路,當時有兩條線路可供選擇,一條是從廣州乘海船出發,沿途經過松江府(今上海)直抵天津衛,然後到達北京,這樣行程較快;另一條是走內河航線,即從廣州北上,經長沙到達漢口,或沿長江到揚州,由京杭大運河達到京城;或從漢口北上,經由南陽、洛陽北上到達北京,這樣行程時間較長。起初,選擇兩條線路的人都有,但經過激烈的討論後,大部分都選擇了後者,原因很簡單:當時東南沿海一帶倭寇橫行,民不聊生,再說,內河航線雖然時間較長,但行程遍及大半個中國,便於「發生」故事。
同學名會給出怎樣的答案呢,我充滿了期待。
請移步到原文看一下。 http://www.gwdwx.com/eis/callboard/comment.php?tabname=news_maindataid=1476


廣西人。匿名答一個,古代旅行也許真的沒那麼容易。
估計不太平的年代能參加考試的都不多,還需要一定的經濟實力。

我爺爺的爺爺,是清末的進士,但是這個進士其實不是考的,是水平差不多了捐(也就是用銀子買)的。家裡還留著一塊進士及第的牌匾,但文革的時候上面的字被鏟掉了,只剩痕迹。

買學位不光榮,但作為後人只能表示理解。背景是當時很亂,我爺爺的爺爺的爺爺曾經是柳州的教育官員(學監),在19世紀50年代,與兩個兒子在柳州被起義的匪徒殺了(與太平天國同時期的土匪,但好像不是太平天國),家道從此中落。這種條件下讓他的孫子跑去兩千里外考試估計真有點困難。


優酷視頻《曉說》 高曉松 有講

第十八期:古代科舉那些事——招生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I2NjA2NTM2.html
第十六期:古代科舉那些事——由來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IxMzg5MzY0.html


珠三角的人大概會沿北江上溯到韶州府,然後到南雄過大庾嶺到江西。沿贛江北上到長江沿岸。又或者是沿西江到廣西梧州,再北上到桂林。過靈渠進入湘江流域。沿湘江北上到達長江沿岸。廣東北上主要就是這兩條路線。從韶州直接到湖南的通路在明代似乎不怎麼重要,那片地方也處於王朝控制之外,動亂比較多。過長江以後的路線就不是很清楚了。可能到漢陽再沿漢水北上到襄陽再經過南陽。往北進入河南再到北直隸,也可能沿江到江南一帶,再北行到揚州,從揚州沿漕河北行到達北直隸地區。沒有直接的材料證明這條路線,不過明代主要就是這兩條通道。題干把時間限定在明末,主要是為表明當時的京師是在北京吧?不過廣東的舉人是不是只要到南京應考就好了呢?


其實吧我感覺那時應該有官道吧。那時候的聖旨不是也可以到的了廣州的嗎?更何況以前的讀書人能夠到帝都考試的應該都是家裡絕對是有點家底的,絕對不是現在的全民皆可以讀書習字的。應該和現在一樣的吧。就像現在家貧的學子路費學費什麼的沒有錢,也會有人資助什麼的。至於路上會發生什麼,大概和現在一樣吧,家境好的可以坐馬車,家境差一點的可以隨商隊啊。既然可以去京城考試,應該都是政治上不會有什麼動蕩的吧。更何況以以前尊重讀書人的社會風氣,大概很少有什麼意外吧。


這可以從古代官員赴任的標準行程來算,明清兩代,從南京沿運河至京城是3個月,從南京至廣州大約也是3個月。因此如果走運河路線,一個古代廣州人,到京城大約要半年時間。
但由於運河負擔漕運,經常枯水阻塞,而且還有冰封期,所以具體要看出發時間而定。比如明朝就曾試過秋糧北上,秋水枯竭,禁止民船通航而阻塞近三個月的。
順便報一個數字參考,明代漕運航速每小時約10公里,自己可以大概折算一下。


只能回答一下時間的問題。明代我不太清楚,提供一下清末的數據。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潰》里提到過鴉片戰爭時上奏道光的奏摺從廣州到京城的時間平均是15天,而「靖逆」的奕山、琦善分別走了57、56天。這二位都是被「抬」著走的,軍情奏摺自然是快馬驛站傳送,普通的舉人速度應介於二者之間。舉人在鄉里屬於「頭面人物」,交通工具應不會太差,還有很多書需要帶。明清交通工具沒有太大的變化。鑒於此,我認為應該在25——35天之間。(臆測成分較多,如有錯誤請指正)


1949年3月23日,毛澤東振臂一揮「進京趕考去!」黨中央離開西柏坡向北平進發。


推薦閱讀:

航天界曾經有過哪些腦洞特別大的計劃?
歷史上有誰造反不是為了當皇帝,而是真的救人民於水火之中?
历史上有哪些国家是真的被「天」亡掉的?
為什麼有人說黑清朝就等於反滿族?
晉商的興起是因當地的土地貧瘠人們無奈而經商,還是當時朝廷於蒙古興兵、屯兵?

TAG:明朝 | 中國歷史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