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大明王朝1566》中的趙貞吉?


四德亨利元。內閣四個人,朕就知道不能少了一個貞字。


貞者,吉也。

《大明王朝1566》這部電視劇我看了有大概一年吧,是從B站的一個鬼畜視頻啟蒙的,我在年少無知看湖南衛視的時候,就隱約記得這部劇,經過那個非橋段的鬼畜,在B站又看了陳寶國嘉靖帝的剪輯,後來還有個酸菜罐頭出得廣告系列和狐狸精,再加上各個版本的剪輯,我就這麼下了全劇,開始了征程。

到今天我這個系列寫了五個回答了,加上這個,是第六個:
第一個是《大明王朝1566》,難看懂嗎?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二個是《大明王朝1566》沈一石打著織造局的招牌賑災有什麼意圖?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三個是如何評價《大明王朝1566》中的嚴嵩?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四個是如何看待《大明王朝1566》里嘉靖的這段話?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五個是如何評價《大明王朝1566》中的呂芳和楊金水?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六個是如何評價《大明王朝1566》中的趙貞吉?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七個是如何評價《大明王朝1566》裡面的所謂清流一黨以及他們與裕王之間的關係?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八個是大明王朝1566為什麼沒有表現張居正?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九個是《大明王朝1566》里朱厚熜到底有沒有看海瑞第二次審理鄭何二人的口供?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十個是最近在刷《大明王朝1566》,上面嘉靖經常不停地敲磬是什麼意思?特別是楊金水被押送到宮裡那集。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十一是如何評價《大明王朝1566》中的海瑞?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十二是如何評價《大明王朝1566》中的嘉靖?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十三是《紙牌屋》和《大明王朝1566》哪個權謀更深刻?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之前一直悶頭寫,不算默默無聞,但也沒有多少人看,不過前天發了呂芳和楊金水的評價以後,我感覺好像忽然就火了,一天多了快一百多關注,搞得我有點不住所措……總之應該勉力自己好好寫,嚴世蕃說了:小時了了,大未必然。我得好好寫回答,可別讓人這麼說我。

閑言少敘,開始正文。

————————————————————————————————

如果把所有政治人物都比做武林高手,那趙貞吉一定是武當派的,端的一手爐火純青的太極拳。

這部劇前半部分,是改稻為桑扯出來的浙江大案。劇情安排的比重,是京城和浙江各一半,京城的主角是嘉靖,浙江的主角是海瑞。浙江圍繞著海瑞這個主角,有三個配角,或者叫第二主角,即楊金水、趙貞吉和胡宗憲。楊金水左右逢源的時候,趙貞吉還在南直隸當巡撫;楊金水慘淡退場時,趙貞吉登上浙江舞台。楊金水和趙貞吉一前一後長袖善舞,胡宗憲珠聯璧合貫穿其中。

此三人同時也是他們這個輩分里政治水平最高的三人,更是最受三大領導信任的人,還是他們所在陣營中作用最大的三人。楊金水之於司禮監和呂芳,作用大於陳洪、黃錦;趙貞吉之於清流和徐階,作用亦大於高拱、張居正;胡宗憲之於嚴黨和嚴嵩,作用更遠大於嚴世蕃、羅龍文、鄢懋卿。

有趣的是,這三個人的政治地位和處事方法使他們有一種近似「斗獸棋」的相生相剋的關係,浙江官場上的胡宗憲,由於被各種身份事務所拘束,因此被楊金水用各種手段牢牢纏住不能脫身,而善於布局謀劃的楊金水遇到了太極高手趙貞吉,趙貞吉將楊金水設下的局面打破之後,就理所當然的取代了楊金水,成為了浙江官場的中心。而誰也不靠近、誰也不得罪的胡宗憲,對付趙貞吉卻有他的辦法,用兩句話總結,就是「你跟我談公事,我跟你談感情;你跟我談感情;我跟你談公事」。

此三人政治手腕不相上下,但各有千秋。若論公忠體國、為國為民,則胡宗憲首屈一指。若論心機城府、謀略布局,則楊金水獨領風騷。但要論燮調陰陽、逢凶化吉,則非趙貞吉不可。也正是這個原因,使得趙貞吉出彩最少,卻能入閣,比起楊金水裝瘋、胡宗憲隱退都走得更高更遠。

第五個問題談楊金水的時候,我的側重點在於楊金水的政治手腕,但對趙貞吉,我卻想重點說他的內心想法和實際處境。一個是浙江大案中的趙貞吉,一個是「英雄好漢」事件中的趙貞吉。

浙江大案中的趙貞吉,充分體現了他對於「政治太極」的認識實在到了遠超劇中人物、讓我等看官望塵莫及的水平,以至於劇里劇外幾乎沒有人能摸准他的脈門。而我之所以說他是個太極高手,則在於他有一種「任爾東西南北風,我自巋然不動」的本事,借力打力,明哲保身,更在楊金水之上。楊金水是給人下套,跳出局外;趙貞吉是身在局中,卻片葉不沾。不是每件事都能抽身而退,所以楊金水早晚要折,趙貞吉永遠都站在局裡,卻反而比楊金水安全,所以說政治真是一件奇怪的事。

談趙貞吉,就必須從浙江大案開始。因為正是趙貞吉從南直隸調到浙江當巡撫,逮捕了鄭泌昌、何茂才,真正拉開了浙江大案的序幕。可是我也說了,我要把浙江大案放到君臣對決里去細說,所以在楊金水那裡只談了一個問題,在趙貞吉這裡我也只談一個角度:趙貞吉在浙江大案中的作為及其背後的想法。

根據劇情發展我們知道胡宗憲這幾個親誼到底也沒走成。一方面固然是因為楊金水對趙貞吉進行勸說,搬出呂芳的書信,加上根據高層變動以及胡宗憲急需軍需糧草這些原因,趙貞吉審時度勢沒有再追這件事,但這些原因都是來自外界的一方。而來自趙貞吉本身,則在於他當時初到浙江,拿下鄭何之後人心未孚,不知深淺,他根本沒有辦法撼動楊金水執意要做的事。

而趙貞吉最擅長的,恰恰就是就是順其自然,無為而治。楊金水以賣沈一石本該充公的財產給胡宗憲的親誼,一方面是想牽住胡宗憲,另一方面的想法就是妄圖使追查沈一石的家財案落空,直接將案子結在鄭泌昌、何茂才身上。趙貞吉洞悉了這一想法,在試探性地一審鄭何以後,就宣布等海瑞、王用汲到來一同審案。這是既不與楊金水正面交鋒,又是等海、王到來以後,有一個替身在前面好跟楊金水周旋,無論怎麼審,審出什麼結果,都有海瑞在前面頂著,他不用跟楊金水直接衝突,更不用由此得罪司禮監。

海瑞來了以後連夜提審鄭泌昌何茂才,趙貞吉心裡就知道這傢伙不是個善茬,但也未必就是不高興的,王用汲來找他的時候,他順勢就派人告訴楊金水了,海瑞帶著如此濃重的殺氣前來,是一定要審出東西來的。至於審出什麼東西來那都是你楊金水操心的事,你要是不放心那你去對付他吧。甚至包括楊金水大半夜瘋瘋癲癲要他上疏換了海瑞的時候,趙貞吉都是根本不以為意的。趙貞吉讓朱七給司禮監發信,就是看看司禮監什麼回應。此刻趙貞吉就是隔岸觀火,海瑞怎麼審、審出什麼來,他都不在乎,因為跟他一點關係都沒有,誰倒霉他也不會倒霉。

可當趙貞吉連夜看了海瑞審的東西以後,想必心裡震動也是很大的。不過他有他的辦法,不穿官服只穿便服、轉移了鄭泌昌何茂才不讓海瑞進一步提審、同時讓朱七將海瑞當晚所審口供連同楊金水瘋了的奏報提交司禮監,其用意劇中的海瑞說得清楚明白:

他讓我去提審,其用意,就是揣摩宮裡的反應。皇上護短織造局,罪責是我的,惡名是皇上的。皇上追查織造局,他既不得罪宮裡,又可邀得清名。其用心比鄭泌昌更加可誅。一連幾天,我審了欽犯他都擱置不辦,我們去見他,他卻穿著便服在籤押房裡故示悠閑,這是有意在等幾個錦衣衛來,讓錦衣衛的人認準了是我在追查織造局,他並不贊同。機心如此,之後他會幹出什麼事來便可想而知。

海瑞這個人有偏激的地方,但在這裡,我認為他一點都沒冤枉趙貞吉。但是,比照海瑞說得,趙貞吉顧慮得更多,甚至他都來不及想辦法往上爬,而是處心積慮不犯錯就好。這一切都是因為,初到浙江的趙貞吉和領了織造局差使、將浙江大權歸於一手的趙貞吉是完全不同的。不僅不同,在趙貞吉開始正式審案以後,他做出了一系列看似自相矛盾、讓人根本捉摸不透的事:

他既明知司禮監的意圖,卻又將海瑞審的供詞一字不改,原封交上去;
他既默認海瑞送供詞,卻又不在供詞上簽字,還不跟朝廷里任何人說他的意圖;
他既不按照他說的那樣,開脫胡宗憲的親誼,又堅決不聽張居正以徐階名義給他寫的信;
他既不斷地遊說譚綸跟他站在一起,在京城來急遞的時候又根本不知會譚綸;
他既急於將鄭泌昌、何茂才身上的案子審結,甚至不惜在欽犯面前念聖旨誘使他們翻供,卻反過來堅決不親自審問,還讓海瑞去審,審完了他看也不看就讓加急送到潞河驛,結果海瑞一審的供詞一字沒改,裡面還有鄭泌昌、何茂才翻供的供詞,還有海瑞補得對付翻供的證言,看得嘉靖一個頭兩個大。
而趙貞吉這些看似莫名其妙的舉動,背後必然有一個內核原因,我們來一點一點深入分析。

初到浙江的趙貞吉,在是嚴黨在浙江官場上全面失利的情況下,司禮監因勢利導,順著嘉靖旨意,將裕王及徐階的門人派往浙江。當楊金水瘋了的消息傳入京城,呂芳也劃入了危險之中。而當呂芳被貶到吉壤的時候,趙貞吉已經先前一步,被呂芳委任了織造局的差使;而京城高層之中,呂芳被貶,嚴嵩也閉門不出,徐階作為次輔搬入內閣值房實領政事。

此刻京城的政務中心都在徐階身上,浙江的政務中心都在趙貞吉身上。看起來,這一對師徒明顯佔據了上風。但是,這只是「看起來」,反觀這個時候的趙貞吉,是最小心謹慎、如履薄冰的,因為此刻他一點都不安全,他不安全的原因,是他那位遠在京城,已經搬到內閣值房的徐階徐閣老,正經歷政治上最大的一次考驗。

對於徐階來講,他在當時根本沒有能力取代嚴嵩。胡宗憲的仗都沒打完,「倒嚴」又從何談起?嘉靖委任徐階實領內閣事物,讓嚴嵩回家養病,看似是「倒嚴挺徐」,實際上他對徐階保留甚多。

最表面的一層,我們知道嘉靖傳旨調整內閣,並沒有知會徐階,卻格外叮囑要徐階宣旨,還在旨意中說逐出閣員高拱、嚴世蕃、張居正是聽了嚴嵩、徐階的進言,嚴世蕃固然不會因此忌恨嚴嵩,但是高拱、張居正卻會因此忌恨徐階,而徐階恰恰又不能解釋,實際上已經造成了清流內部的裂痕。對於陳洪的拉攏,徐階看不看得起陳洪根本無關緊要,陳洪哪怕是孫悟空,徐階也不敢跟他聯手,嘉靖的紙條「好自為之」緊跟著徐階盯著他呢,嚴嵩的眼線也在內閣值房看著他呢。陳洪一向缺心眼又自以為是,此刻他怎麼自以為是都沒事,但徐階不行,徐階小心謹慎了一輩子,此刻稍有一點逾矩,瞬間就會滿盤皆輸。

再往深說一層,當徐階坐在這個位置上的時候,他實際上並不能發揮首輔的作用。嚴黨的人根本不聽他的,而且司禮監把著門口,徐階誰都見不了,如果沒有心手二用的張神童,徐階形同軟禁,所以所謂次輔理政,不是要讓他理政,他也理不了政。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無論這個時候徐階有意無意,嚴嵩嚴世蕃都會對他視若仇讎,高拱也會對他頗有微詞,徐階是最孤立的。

再深入一層,包括整個浙江大案,其實嘉靖都是在考驗徐階、考驗清流、考驗裕王。根本原因就在於,「倒嚴」是一件板上釘釘的事,對於嘉靖來講,他需要知道的不是徐階這幫人能力到底幾何,而是要知道他們會不會揣度聖意、會不會逢迎聖意、會不會把他這位君父真的放在心上。

所以我們回頭看浙江大案中的趙貞吉,我們之所以覺得趙貞吉自相矛盾首鼠兩端,就是因為我們總想弄明白趙貞吉到底借著這個案子,到底想要什麼效果?說倒嚴他也不倒嚴、說查宮裡他也不是查宮裡、說查皇上他更不敢、說不查他好像也還不是。這其實就是我們從根本上就想歪了。

我們要撥開迷霧看清事情的本質。趙貞吉根本就不是在辦案子。他就是通過浙江大案層出不窮的狀況,一方面試探整個朝野局勢,另一方面轉嫁來自各個政治勢力的壓力,從而讓自己無論哪一方發起進攻,都不會首當其衝。但更重要的是,讓嘉靖相信他趙貞吉是個老成謀國、為解君憂敢辭其勞的人。

浙江大案,對於劇中的每個人,意義都不一樣。但是對於徐階和趙貞吉,浙江大案的意義就是看他們是否是符合嘉靖要求的嚴嵩的接班人。所以在這個前提下,徐階和趙貞吉根本不需要像張居正說得那樣,去積極倒嚴,那樣對他們是適得其反,會讓嘉靖側目。他們需要做的是證明自己是將忠於嘉靖放在第一位的,這就足夠了。至於案子到底審沒審明白、浙江的臟財都跑哪去了、五十萬匹絲綢織上來沒有,這些亂七八糟的事情你看最後全部不了了之,可趙貞吉卻能得一個「公忠體國」,嘉靖都說內閣不能缺了他趙貞吉。那麼,我們就要問一個問題了,這個趙貞吉,這個貞者,到底吉在哪裡?

政治上什麼叫「吉」?不是得了好處才叫吉,而是「逢凶化吉」才叫吉,這才是趙貞吉能夠成為全浙江唯一一個突圍入閣的官員所具有的最重要的品質。他把所有讓嘉靖為難的事情,都盡自己最大的可能掩埋了,掩埋不住的都交到嘉靖手裡讓嘉靖自己處理了,這就是逢凶化吉,這就是燮調陰陽。這就是宰輔之才。

對於趙貞吉政治屬性的分析,就到這裡了,但是關於趙貞吉,卻還有話要說。趙貞吉不僅僅是劇中非常重要、非常有代表性的清流官員,他同時也是劇里劇外最能體現人性這一主題的角色之一。

趙貞吉是個理學之臣、是陽明心學的繼承者,從胡宗憲的話里不難推測,早年也是個敢於說話的人。心學強調心即理,這樣一個人,早年面對嚴嵩亂政,肯定也是義憤填膺的,說不好還為此吃過虧。看了越中四諫、戊午三子,知道應該「曲線救國」,也越來越謹慎,甚至謹慎到了借糧給胡宗憲救百姓都猶豫的地步,這種變化是很可怕的,這是數十年宦海生涯對人心底線的腐蝕。

嚴嵩倒台以後,他們做的事,與嚴嵩在時並無二致。我在講嚴嵩的時候就已經對比過了,不再贅言。六必居上書一事過後,趙貞吉在內閣會議上,提出由富庶省份接濟受災省份的辦法,省出銀子給嘉靖修宮殿,這種方法他自己明知道根本不可能,可是這種方法讓他徹底受到了嘉靖的信任,終於入閣。這是一步登天對於人心善惡的引誘。

入閣不久,海瑞上書,朝野震驚。趙貞吉畢竟是個擔當之臣,他確實是英雄好漢。可他也不是當年那個什麼都沒有的理學中人,而是一個位高權重的內閣重臣,一時的激憤不足以抵擋回味過後的恐懼,最可怕的不是一無所有,而是得而復失。趙貞吉怎麼會怕陳洪呢?陳洪就是條狗。他是怕了那個能對他生殺予奪的皇權,才會說出那兩個字:朋黨。這是生死得失對於人心徹底的扼殺。

至此還有什麼心學?心都不是心了。

但是,我無比理解,更同情趙貞吉在所有人都走了以後那個落寞的身影,那才是全劇最孤獨的一個剪影。我一直都不覺得海瑞是最孤獨的人,並不是沒人理解他,更有無數人敬佩他。可對於趙貞吉,他到最後被很多人,無論劇中人還是觀眾,所不齒所譏笑,他一生也曾為國為民,也一直有心懷社稷的一面,可是當他在權力面前怯懦了以後,他必生堅持的道義頃刻之間化為烏有,打散歸零,落得人人不屑,這樣的事情抬高一個角度看,你會覺得很可憐。更何況我一直都能看出他每個義正言辭背後的內心掙扎,就憑這一點,我也同情他。

而且,我也想問問所有不屑於趙貞吉的人,你們如果是他,能否做出比他更英雄好漢的選擇?我從第一個回答到第六個回答反反覆復地絮叨,我說這部劇特別考究人性,人性是什麼?在我眼裡,最能體現人性的就是人的每一個選擇。仗義執言、為民請命,可能就走不到高位,走不到高位怎麼救國救民?反過來,誰又能保證,走到高位以後,還能選擇惦記哪些芸芸眾生?很多人自己做人都沒做明白,看完電視劇,談起趙貞吉張口無能閉口虛偽,趙貞吉要是無能,那楊金水估計也就是個廢物級別的,那剩下的各級官吏恐怕連弱智都算不上了;趙貞吉要是虛偽,他這麼不喜歡下屬克上的人,怎麼還能坐視海瑞跑到京城來做官,還做他的戶部主事呢。

什麼人才該死?嚴世蕃、楊金水、鄭泌昌、何茂才這些人,干出了毀堤淹田這種傷天害理的事,淹死三千多人,十萬多人流離失所,他們才該死。對於趙貞吉,你可以不喜歡他,我也不喜歡他,但在我們鄙夷他之前,就像魯迅先生說得:對待歷史之人物,須有歷史之同情。而不是站在道德高地上譴責人家沒為了百姓為了蒼生,強加的道德本身就是不道德,楊朱在兩千多年前就說希望人人都一毛不拔,因為一個要求人必須奉獻犧牲的社會才真是太可怕了。所以,不要動不動的就從道德角度譴責別人。話說,也只有涉及到趙貞吉的問題上,才會出現這麼多烏泱泱的謾罵之聲,所以我才說,趙貞吉這個人物,不僅劇內見人性,劇外更見人性。

最後我想說的是,楊金水也好,趙貞吉也罷。他們的政治才能都非常人可比,可是富貴權力如雲煙,轉瞬即逝。握不住,也留不下。一輩子都做好人是最難的事情。第六個回答的最後,我想用孟子的一段家喻戶曉的話來結尾,這段話,也恰好談到了趙貞吉一生奉行的心學。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每次讀此,均感壯懷激烈,振聾發聵,無以言表。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ps:我一直以為徐敏老師自從演了《雍正王朝》以後,就掉進爛片堆里了,他給我的印象就等同於李立群、王繪春……客串於各種古代現代劇中演主角的老一輩角色。我一直覺得總演爛片,演技什麼的慢慢就忘了。我開始看《大明王朝1566》的時候不知道有徐敏,他一出場我感覺好眼熟啊。結果也證明了他把這個全劇最矛盾的人演得真是深刻。
我每答完一個問題基本都會想感謝演員,主要原因在於,他們演得真的很棒。

pps:關注的人似乎真的多了不少,下一個回答,基本還是繼續說說清流們。啊,尤其感謝 @治粟都尉


謝邀。「多權術、喜功名、世故圓滑」,這就是劇中的趙貞吉。

1.貪名。貪到了不惜孤身犯險以博美名的地步;為了維護名聲,也不惜拿皇帝當擋箭牌。

2.圓滑世故。做任何事皆謹小慎微,力求規避風險和責任,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仕途不求一步登天,但願小步快跑、平穩上升。無論是大明朝,還是任何時代,這種類型的官員都是絕大多數,是體制逐步僵化、階層日益明顯、官僚主義氣息愈發濃重的主要推手。

3.權術。深入研究了王陽明的「心學」,不為「致良知」,為的是通過揣測人心而在險惡的政治鬥爭中左右逢源。善於借力打力、以退為進,不到最後一刻絕不亮出所有底牌。待到退無可退之時,又會迸發出巨大政治能量。

趙貞吉在劇中的第一次出場,是胡宗憲找他借糧。在此之前,嚴世蕃造了天孽,下令毀堤淹田,致兩縣百姓淪為災民。在此之前,八十一歲的嚴嵩親自找徐階交心,請他出面讓趙貞吉借糧,而徐階也慷然諾之。在此之前,譚綸鄭重其事地對裕王說,為了給王爺和世子爭民心,他會陪著胡宗憲找趙貞吉借糧。然而趙貞吉的答覆是:無糧可借。

趙貞吉:「你我二十年的故交,豁出去我給你交了底。朝廷有人跟我打了招呼,叫我不要借糧給你。」
胡宗憲:「是小閣老還是徐閣老他們?」
趙貞吉:「兩邊的人都不希望我借糧給你。」
胡宗憲:「那浙江呢?就讓它亂下去?」
趙貞吉有些急了:「事情已經洞若觀火。浙江不死人,這件事便完不了。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逝者如斯,死一萬人是個數字,死十萬人百萬人也是個數字。你和我都擋不住。」

這就是當時的政治局勢,兩派對決,磨刀霍霍,竟然到了不惜拿人命堆籌碼的地步。而趙貞吉此刻想的是什麼呢?躲避責任,留好退路。在他看來,胡宗憲「到應天來借糧,上邊都知道,浙江那邊也知道。糧沒借到,你的心到了,這就行了」。即便端出了「軍糧「的殺手鐧,胡宗憲還得拿二十年的故交說情,拿致良知的陽明心學說情。

胡宗憲的聲調有些激憤了:「當年跟我談陽明心學的那個趙貞吉哪兒去了!以調軍糧的名義給我多調些糧食,救災民也就是為了穩定後方,也沒你的責任,你還怕什麼?」
趙貞吉又沉吟了:「好,我儘力去辦。但有一條我還得說,改稻為桑的事你能不管就不要再去管。給自己留條退路。」

這是一個標準的體制內官員的思路,信仰完全服從於政治鬥爭的需要。雖說儒家講求「仁政」,但政治大局第一位,該死人就得死人。雖說「民貴君輕」,但聖人不仁,也不反對以百姓為芻狗。雖然心學目的在於「致良知」,但也要不承擔責任為前提,寧可無功而絕不能有過。事情是否應該去做無關緊要,要緊的是「上邊」是否知道自己心到了。

當然,胡宗憲這一句「當年跟我談陽明心學的那個趙貞吉」,不但喚起了趙貞吉的良知,也讓我們感慨,當年的趙貞吉是什麼樣子?能與胡宗憲長期知交,他或許也曾熱血沸騰、指點江山、蔑視權貴,或許也曾慷慨激昂,立志做一番為國為民的大功業。只是歲月無情,磨去了他的稜角和鋒芒;只是久在驚心動魄的朝堂,看慣了生死榮辱,越來越圓滑世故,愈發懂得思危思變思退;既然還不能治國平天下,那便先做好獨善其身;既然終究都要死人,那一個人還是一萬個人,都是個數字而已嘛。

《大明王朝1566》有個很有意思的設定,核心人物往往成雙成對,嚴嵩之於徐階,胡宗憲之於趙貞吉,海瑞之於王用汲。如此想來,二十年前的趙貞吉,大抵便是王用汲的樣子,一身溫良恭儉讓的儒家謙謙君子,家室豐殷而不用勞作,心向高潔而厭惡貪腐,為了治下百姓的存亡而赴省衙發聲,民生疾苦娓娓而道來,贏得官場一片嘉贊之聲、民間「好官「之名。但一輩子這樣堅持下去,便只是一個王用汲而已;漸漸為聲名所累,不惜耗費心機求得更大聲名,等待他日君王拔擢,這便成了趙貞吉;一朝步入內閣,見識了廟堂之上的刀光劍影,忘卻了初心理想,整日藉著酒色財聊以自慰,便成了嚴嵩。

……

趙貞吉在劇中的最後一次出場,先是「置之死地而後生」,揚名朝野。然後又嫉妒海瑞名聲蓋己,強行要對海瑞行誅心之論,最終被高拱和海瑞聯手扒皮,名聲掃地。 我們來複盤一下這個過程。

《大明王朝1566》趙貞吉為何要在海瑞上疏後挺身而出? - 知乎用戶的回答 - 知乎

1.海瑞上疏,為何嘉靖第一反應是有人指使?

讀者是從上帝視角知曉有無指使的,然而嘉靖只是案發現場的一個怒火攻心的當事人,只能憑藉個人閱歷和政治水平判斷。一個戶部主事、六品小官,算不得正經的言官,居然敢上疏大罵皇帝,還是全盤否定式的罵法,這能沒有後台?從嚴黨開始,嘉靖費了多長時間才修好新的宮殿,硬要百官寫賀表,就是因為怕朝野輿論非議,偏就最後一個人站出來作仗馬之鳴,豈會如此巧合?時隔「左順門事件」爆發四十年,又發生了新一輪的清流大鬧宮苑事件,卻是裕王的誠懇厚德平息了事件並深得人心,焉知不是有人慾藉機逼宮、求擁立之功呢?何況周雲逸的前案歷歷在目。這條條樁樁,哪一個都指向有人指使海瑞,更別提嘉靖本就多疑猜忌了。

2.趙貞吉為何要拚死一搏、孤身犯險?

越是聰明的皇帝,越是多疑猜忌,這是政治鬥爭的必然。如果皇帝怒火萬丈,手下重臣卻無一站出來應答,那嘉靖就只能從最壞處著想,做最壞的打算,即有人逼宮。因為海瑞全盤否定嘉靖,置身朝政之外的裕王無疑是最大的直接受益者,也只有裕王能令群臣噤若寒蟬。特別是,嘉靖並不很了解海瑞,當手下重臣無一站出來奏對的話,那嘉靖只能聯想到,海瑞是裕王曾經推薦的人選。正是看到了這一點,徐階才打算迎難而上。

但同樣看到了這一點,趙貞吉卻要拚死一搏,因為他比徐階更加沒有退路。第一,海瑞是他的直接下屬,這是本部門捅出來的漏子。之前他還和海瑞在浙江共事過。(儘管發生過齟齬但卻不為人所知)第二,奏摺是他親自從海瑞手裡拿來並呈遞上去的。有此兩點,無論他有沒有指使過海瑞,都逃脫不了一個「馭下無方、動搖國本」的惡名。無論將來誰當政、誰主審、誰評說,追究責任起來他都是罪責難逃。如果因此導致裕王被廢、國本動搖,那更是萬死莫贖。

相反,拚死一搏看似冒險,卻也非無的放矢。第一,自己確實沒有指使海瑞,那便絕不怕徹查,反而顯得有擔當。第二,當時形勢,徐階絕不願做第二個嚴嵩,便絕不會有人敢落井下石。那麼除了太監們之外,皇帝已然成了孤家寡人。自己先上的話,便先替滿朝重臣特別是師相徐階擋了一槍,成則滿朝喝彩,敗則還有徐階等人相救。第三,有以上兩點,只要自己挺身而出,無論成敗,均已博得了「大忠大勇、力爭國本」的美名。寧死而求保財,這是鄭泌昌;寧死而求青史留名,這正是趙貞吉。

3.趙貞吉和陳洪在較量什麼?

趙貞吉無法直接說服嘉靖的根本原因,在於確實沒有人指使海瑞。他不可能通過自辯來令人信服,必須有事實旁證。既然趙貞吉挺身而出的目的,在於挽救自己的政治生命,順便儘力挽回朝局。所以他唯一能做,也是必須要和陳洪較量的,就是使勁渾身解數吸引嘉靖的全部火力。只要嘉靖的焦點放在他身上,那趙貞吉本人就成了朝局走向的關鍵,自身安則朝局安,自身危則朝局危。這就是「置之死地而後生」。而為了挽救朝局,裕王和百官也就必須要全力營救他。

4.嘉靖是如何消除疑心的?

當趙貞吉憑藉著「置之死地而後生」成為了朝野矚目的焦點之後,他必須首先洗刷自己。而海瑞作為上疏的當事人,用意也是不願意牽連任何人,特別是牽連裕王。雙方都有這種默契,並在第一次審訊時表現出來。

海瑞望向了他:「趙大人來審問卑職,皇上卻沒有將卑職的奏疏給趙大人看過?」

趙貞吉雖然氣極,卻立刻捕捉到這個話頭正是洗刷自己的契機,聲色俱厲地大聲說道:「謀逆之言,是我們這些做臣子的能看的嗎!」說完他有意停在那裡,等牢門外把他這句話記錄下來。牢門外提刑太監的頭果然在那裡飛快地記錄著。

心思不同,用意卻是一樣,趙貞吉要竭力辯白自己還有朝中的大臣與海瑞無關,海瑞這時也正要讓皇上明白自己的上疏與任何人無關。兩個人便都沉默著在等牢門外記錄完這句話。

然而這只是雙方的「自證」而已,還遠遠不夠。要想嘉靖真的完全釋去疑心,還要加上事實為證。這一點是周雲逸和海瑞命運迥異的要害,連陳洪都非常明白。

陳洪又抹了一把淚:「……這個時候只能讓他們在值房坐著,同時奴才已經將海瑞進京後所有的行狀從司禮監調了出來呈交皇上御覽。海瑞進京後的情形奴才早就問過了,除了跟都察院御史王用汲還有鎮撫司的齊大柱有些往來,跟朝中其他任何大臣都沒有往來。皇上看了那些呈報,自然便釋去了對群臣的疑心,明天一早也就會讓徐閣老他們回部衙理事。

而裕王也為了挽回朝局,放出了大招。

陳洪跪下了:「主子萬歲爺恕罪,裕王爺將寫的請罪本章交給了李王妃和世子爺,讓他們親自帶來了,要面呈主子。」嘉靖的臉色立刻掠過了一道凄然,沉默了少頃:「叫他們進來吧。」

正是在這套組合拳之下,嘉靖很快消除了對裕王的疑心,再也不懷疑海瑞奏疏是有人指使了。朝局瞬間轉危為安。而當事人海瑞,又取代趙貞吉,成為了朝野矚目的焦點人物。

嘉靖:「海瑞那個畜生在奏疏里將朕罵得一無是處,他想做比干,無奈朕不是紂王!他想青史留名,亂的卻是朕的江山!朕也想清楚了,朕不上他的當!現在你們就把他寫的那個東西拿去看了。看完了該怎麼辦你們去商量!

5.內閣論罪之後,趙貞吉何以名譽掃地?

嘉靖下令燒了群臣和裕王的請罪奏章,表明他已經不再疑心裕王或其他人指使海瑞,這才會要求「(奏疏)發內閣六部九卿堂官通閱」,並且「內閣閣員會同刑部、大理寺、都察院正副堂官會同審訊」。這層意思已經傳達的無比透徹明白,然而趙貞吉卻還是一個勁的「勃然作色」,既是要繼續向嘉靖表現他的「忠心堪用」,又想通過「博直名」的誅心之論來打壓海瑞的名聲。這種明顯的嫉妒,引起了高拱的反感。

高拱昨夜對趙貞吉殿中那番奏對本還心存好感,這時驀地明白了,此人貌似忠勇,內實姦猾,所有的心計都是在揣摩順應聖意,不禁一陣深惡湧上心頭:「趙大人,這可不像你昨天奏對時說的話。旨意是叫我們來論海瑞的罪,現在他的罪還沒有論,趙大人就先意把罪定了。是不是我們可以不論了?

更要緊的是,趙貞吉這番猛追,暴露了自己的最大弱點。因為「貪名」的趙貞吉,是最經不起誅心之論的。特別是打著維護皇帝的名義,替內閣和自己辯解。這番逼問,反倒成了最大的靶標,完全暴露在海瑞的火力之下。

趙貞吉拍了一下大案:「有什麼不明白的!你又要正君道,又要明臣職,君道有何不正,臣職有何不明,你又有什麼職權來管?你是能管得了內閣,還是管得了六部九卿衙門!居然字字句句指斥詈罵聖上,從古至今有你這樣的狂悖之徒嗎!」

身為臣子,趙貞吉全力維護君道無可厚非,頂多算是「愚忠」。但身為內閣閣員,明知朝政敗壞官員腐敗,國事幾不堪問,卻大言不慚的說「臣職有何不明」,這就近乎於眼盲了。而更令人驚訝的是,他痛斥海瑞的理由是「你又有什麼職權來管」,這就非常無恥了。他最後一句話卻又繞回到詈罵皇帝上,明顯是要打著維護皇帝的名義替自己辯解,這種做法正是階下囚鄭泌昌的作為,乃至嚴黨和嚴嵩的作為。趙貞吉貪名不貪財,又不缺權力和皇帝的寵信,所以此番作為,只能是因為他在嫉妒海瑞聲名蓋己。於是,在早就看他不順眼的高拱的策應下,海瑞出手了。

高拱一直在冷眼觀瞧著趙貞吉和海瑞的問答,這時察覺了海瑞有要緊的話回了,就在趙貞吉勃然變色一味表現的時候接言了:海瑞……到了這個時候你居然還要叫奉旨審案的趙大人迴避,是何緣由? ……

海瑞:「九月,趙大人為了一己之政績,要在當年完成五十萬匹絲綢,竟不顧災民生計,要淳安百姓催還奉旨的賑糧,而且要以半價逼買百姓生絲。卑職抗了趙大人的命,趙大人上疏參劾卑職,那時便曾經說過卑職是為邀直名,收買民心。今日卑職在堂上又聽到了趙大人同樣的言辭,這便是卑職所說的成見過節。也是卑職在給皇上的奏疏里所說的臣職不明。」 ……

海瑞:「大明朝這些年來年年國庫虧空,皇上一意玄修,大興土木,各級官員面為順諛,趁機搜刮。大殿一根棟樑,從雲南從貴州深山運到北京,耗費官帑竟達五萬兩之巨,沿途死傷人命多達百餘民工!趙大人,你管著戶部幾時算過,這一根梁木從雲貴運來有多少縣州府衙從中貪墨了國庫的銀兩?還要死去這麼多人命?身為戶部尚書你臣職不虧嗎?」


謝邀。
我的評價是鄉愿。
首先,趙貞吉的官場手段是高明的。初到浙江時,楊金水讓他吃了一個癟——拿著呂芳的信(也就是皇上的意思)逼他同意變賣沈一石的家產。可很快,他就借著海瑞打擊織造局,給自己打開了局面。控制局面之後又拿皇帝壓海瑞,想讓他按自己的意思審案。只要遇上的不是海瑞,這事趙貞吉都能漂漂亮亮地辦了。再想一下進京後他在眾多事件里的表現,趙貞吉對官場的理解是透徹的,手段是高明的。
其次,做人的原則上趙貞吉是有缺陷的。在江蘇時,趙貞吉不願意借給胡宗憲糧,因為朝中大佬不讓;在浙江時趙貞吉要把案子結在鄭、何二人身上,因為一旦捅破了於裕王有礙,於自己更有礙。趙貞吉首先是想保住自己,其次他還想往上爬。如果他只是想保住自己,他完全可以去做心學;但他還想往上爬,所以還攪在官場之中,做著推波助瀾的事。
可他的人物形象並沒有很讓人生厭吧,為什麼?因為他都是在以逸待勞,只在事情牽扯到自己的時候才發動,很少主動去做些什麼。所以他能夠不讓人生厭。那為什麼他能以逸待勞?因為他是徐階的弟子,相比於嚴黨他既是道德佔優勢的一方,又是時間佔優勢的一方,所以他不需要主動,而是等待,等待著徐階上位,自己就會跟著一起上去。也因此,他反嚴黨但不會反對現在的官場秩序,更不會像海瑞那樣想著讓皇帝改變什麼。我覺得這樣的人稱之為鄉愿應該是合適的。


我們看大明王朝,如果努力去學海瑞,沒做好,最後也許就變成了胡宗憲;如果一開始就立志學胡宗憲,沒學好,也許就變成了趙貞吉;如果一開始就立志學趙貞吉,沒學好,也許就變成了鄭必昌,何茂才。


中國最典型的科舉及第的官僚代表——趙貞吉。
有才,無德,自私,也很平庸,修身卻無治天下之才。
更重要的是,他很無趣。


鑒於吉吉被此劇黑得厲害,先來說一下歷史上的趙貞吉。
就是那種「家裡硬要我考秋闈我也就隨便應付應付沒想到一路殺到殿試這是要鬧樣啊(ノ=Д=)ノ┻━┻」的人。
對此嚴世番表示好氣啊。
總之,是條和嚴黨死磕到底被罷官的真漢子。

電視劇里對趙貞吉這個角色的定位,編劇已經借海瑞之口點出了,此人貪的不是利,是名。
但在我看來,他貪的是功,其次才是名。
功可不可以貪?
我個人看法是,功名可以追求,但要實至名歸。貪來的,就是名不副實。
也就是說,功,應該是做出來的,絕不應該是貪出來的。
(現實例子的話,可以去看看某熱門劇和這部劇的差別,就知道什麼是實幹出來的功,什麼是貪冒出來的功。)

劇中的趙貞吉是個什麼都不肯放手的人。
功勞也要,名聲也要,性命也要,錢到是可以排序在最後。
(像他這樣的人對物質的追求是雅,不是奢,但是錢也是要的,只是不會要那麼多,只是不能妨礙到功名。)
在不能兩全三全多全的情況下,總要取捨,但劇中的吉吉表示拒絕,老子就是啥都要。
要功勞要名聲,用海瑞。
要性命要仕途,把海瑞推出去送死。
總之,可以共富貴,不能共患難。

劇中有台詞說他是宰輔之才,可他偏偏沒趕上晏殊的好日子。若是蛋糕夠大,危機夠小,能像晏殊那樣當個太平宰相,其實劇中趙貞吉還是可以的,用了他,上下和睦,左右逢源,你好我好大家好。
可正值內憂外患內外交迫之際,這樣的人就很要命。
劇里非常好玩的是,演他罵海瑞,但他罵海瑞的每句其實都是在戳他自己。
這樣危急的境況,海瑞的思路是保民即保國。劇中趙貞吉的思路是保自己的功名,最終淪為了影帝。


不是臣子決定臣子,而是君主決定臣子,

有什麼樣的君主,就會有什麼樣的臣子,上行下效,責任在誰,

所以說大部分苛責臣子的人,不是傻就是壞,因為無視君主的責任,

一點淺見,


看到這問題就想起嘉靖授意趙貞吉入閣時舉出蘇東坡的對聯:四德亨利元
並釋義為乾卦卦辭元亨利貞,蘇軾為宋朝皇帝諱隱去了貞字,並說「貞者,吉也」
另又有宋朝國姓為趙姓,看的時候讚歎這段安排真是巧妙無比,也隱含了嘉靖對趙貞吉的很大期許
結果海瑞上疏後,在陳洪的壓力下,趙貞吉將海瑞王用汲定義為朋黨,真是讓拔擢他的嘉靖和內閣徐階高拱失望。


看了前面的回答,幾乎全是十分一致的批判趙貞吉,所以忍不住了。
在我看來,趙貞吉做很多事是迫不得已的,甚至說是應該這樣的。大家在評判他的時候不應該脫離了他的生存環境,他是最年輕的內閣成員,唯一的靠山是徐階。而徐階似乎也不是那種肯捨命保護他的。倘使是一縣之吏,當然可以一心為民,但是若是身居內閣仍是如此,未免顯得有些不堪重用。一切都需從長計議,妥協於規則,穿梭於漏洞,造福於萬民。如果損一民能護萬民,何不可為?
所以不要說那些虛頭巴腦的東西,你不在那個位置上,就不知道他有多高明。


此人心不正,登不得高。

即使嚴嵩嚴世藩,也比此人行正坐端。

此等牆頭草上負君王下負蒼生,其實質是投機心態。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但遮遮掩掩的,把自己都騙了,就沒趣了。


他是最典型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所做的一切,首先為了自己,其次是上級,再次是朋友,是下級,大概最後,會有那麼一絲平民百姓?他們有能力,卻沒有足夠的操守,尤其是沒有正確的原則。
然而這種人,且不說古代,當下還少嗎?


就是個官,一代心學大師,揣摩別人的心思准!能用,但是圓滑,缺乏君子的剛韌!比起徐高張來,又缺少那種擔當!典型的官僚,談不上好與壞!


趙貞吉:也算是一能臣,他的能或許不低於呂芳、嚴嵩。趙貞吉和他的老師徐階有一點相同,都善老成保身,所不同的是,徐階退居多,而趙貞吉進居多。趙貞吉善謀事,江蘇巡撫任上與胡宗憲分析浙江局勢,便服見海瑞,借力打力取代楊金水,都見其功夫。胡宗憲、楊金水、趙貞吉三人皆是中流砥柱,但最終只有趙貞吉入閣(當然楊金水不可能入閣,倒是有可能在司禮監往上走,入閣在此僅為點題),套用現在的話說,其政治意核心意識、大局意識、看齊意識是牢固的。楊金水、胡宗憲、趙貞吉三人,能力應該是不相上下的,浙江官場先後,胡宗憲受制於楊金水,楊金水被趙貞吉借海瑞擠走,趙貞吉又多次被胡宗憲尋事妥協。三個人之間說來也很有意思,但三人的循環中,需要注意,趙貞吉在與楊金水、胡宗憲的糾纏中,前番是勝者,後番不是輸者。趙貞吉取代楊金水自不必說,胡宗憲與趙貞吉打交道,也多是以感情駁政事,以政事駁感情,根本沒有表現出權謀的交鋒,倒是趙貞吉分析浙江局勢那一段,卻是正解。劇尾,趙貞吉勢弱於海瑞,是其進過盛,也過於意氣,很不象其能臣作風。


別的不說,就朋黨二字脫口而出,形象毀盡


別的不說,在戲裡,這個趙貞吉的風格和鍾繇的風格是很像的。典型的官場老油條。

不巧,就是同一個演員演的……


不愧是徐閣老的一等得意門生


寫的真好,我有同感。劇中最出彩的就是趙貞吉,大家覺得嗎,最有手腕的是嘉靖皇帝,把一群高智商的大臣拿捏的牢牢地。


無原則,無立場,換句話說就是牆頭草,精緻利己主義者。


歷史上趙貞吉年輕時確實是一個有良知有骨氣的人,當年庚戍之變是趙是國子監司業,大殿上就他對嚴嵩提出了反對意見,而當時趙的意見也只有一個人支持,就是相當有名的沈煉。而在劇中,趙則是一個圓滑老到的官僚,做事盡量滴水不漏,忠於皇上,做事講究退路,可見體制和時間的磨礪啊。


讓我想到了陳平還有李斯,有能力沒原則,若遇到明君就是能臣,若遇昏君就要助紂為虐了。


嘉靖看到海瑞的「賀表」大怒,問趙是誰叫他去拿的,誰是他背後的人,結果他說是徐階,然後陳洪說海瑞尚且知道備好棺材,他卻如此沒有擔當。嘉靖也鄙視他。說到底他是一個很自私,只以嘉靖的喜惡來喜惡,沒有原則


推薦閱讀:

袁騰飛受到的爭議為何遠比「當年明月」多?
如何看待「國民黨不倒,台灣不會好」的思想?
如何看待亞美尼亞大屠殺,以及現今土耳其政府否認這一事件的態度?
國際法有什麼用?大國真的在乎國際法么?
如何評論「美軍艦將駛入南中國海中國人工島12海里內水域」?

TAG:明朝 | 歷史 | 政治 | 大明王朝15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