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星象和現代星象的位置有什麼不同?
比如黃道會不會發生變化?發生變化後怎麼查看具體變化的數據?
瀉藥。
所謂星象,用天文學的話說,就是天體在給定坐標系中的位置。
這個問題,要追溯變化的歷史,就太複雜了。我也沒有這個能力。
但要定性說說變化的來源,我可以試試看。
一、恆星本身相對於太陽的運動帶來的變化。
儘管連綿數千年以來,從人類開始夜觀天象至今,星座的構造大體不變,但還是有細微的變化,而這種變化也是逐漸積累的。與選取什麼坐標系無關。這種現象叫恆星自行。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如上圖,太陽繞銀河系中心以每秒220公里的速度轉動。那麼,在太陽系內的觀察者看來,銀河系內的其他恆星的相對位置也是變化的。
如上圖所示,目前廣泛使用的依巴谷(Hipparcos)星表,給出了天體相對於太陽的自行速度(毫角秒/年)。
二、跟參照系有關的變化。
天文學關注的目標都很遠,遠到一定程度之後,目標到觀察者之間的距離就變的不那麼容易感知了。因此,人們習慣將天文學目標都畫在一個單位球面上。球面叫天球,球面上的坐標系叫天球坐標系。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球心、基本面、基本方向(經度為0的方向)這三個要素就可以確定一個坐標系。球心可以取地心、可以取太陽系質心;基本面可以取觀察者所在的地平面,可以取黃道面,可以取銀道面;基本方向可以取觀察者所在地點的正南/北方,可以取春分點方向,可以取銀河系中心方向。
根據上面的定義,不難發現,即使對於給定的坐標系來說,基本面發生變化或者基本方向發生變化,都會導致坐標系本身的坐標系框架在慣性系中發生變化。
比如,將地球想像為一個陀螺,陀螺有轉動、進動和章動。
(圖片來源:IERS)
上圖是地球自轉軸方向的變化。自轉軸變化了,那麼依賴地球坐標系中「南」、「北」方向的坐標就會發生變化。
另外,地球繞太陽的公轉軌道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因此,春分點的位置就是變化的。類似的,依賴春分點位置的赤道坐標系、黃道坐標系的坐標,也隨之變化。
正因為如此,天文學家會周期性的更新坐標系的「曆元」。所謂曆元,就是一個參考時刻,參考時刻的坐標系框架是固定的,因此可以沒有歧義的在固定的坐標系中描述天體的位置。常見的曆元,有J2000.0、B1950.0等。J2000.0就是儒略曆的2000年;B1950.0就是貝塞爾歷的1950年。之所以要標註不同的曆法,是因為不同的曆法體系中,對時間和日期的定義不同,比如,有的參考原子鐘定義了時間單位,有的則參考地球自轉周期定義時間單位;有的參考太陽高度變化定義「一年」的長度,有的則將「一年」的長度固定在秒(「秒」是國際標準單位制的秒)……上述提到了儒略曆、貝塞爾歷,而我們日常生活中以及計算機應用場合中說的「年」則一般是UTC(世界協調時)定義的年。同一時刻在不同曆法下的換算關係也是一件原理說來簡單、但是操作複雜的事。
回過頭來再說題主的具體問題,是的,星座的形狀會發生變化(恆星自行現象),不僅如此,星座隨太陽東升西落的具體軌跡也會變化(地球自轉軸變化),什麼季節什麼方位出現什麼星座也會變化(地球公轉軌道變化)。明白了星象變化的原因,自然而然的,也就知道要怎麼追蹤、預測、修正這些變化了——追蹤、測量天體的運動,同時用動力學模型來擬合、預測它們的運動。這也是天文學除了天體物理學以外的重要研究分支之一。
我覺得是這樣,能用「星象」這個詞提問,表明題主對天文學常識了解有些。
前面的答主回答得很細緻很科學,但很遺憾,「星象」並非天文學專有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的天文學名詞。所以感覺前面的答主的回答有些殺雞用了宰牛刀。
從我的理解,「星象」這個詞指占卜多一些。北斗占也好,七星占也好。其實說白了就是觀察某些亮星的明晦和位置變化。目視可見的行星的運行軌道是非常穩定是。歲差和恆星自行又是極為緩慢且需要一定知識才能理解的。肉眼可見的新星和超新星又是極為罕見的。
綜上所述,以樓主的語境來看,我覺得應該回答為:
古代的星象和今天的星象沒什麼區別。
古時黃道有12個星座,就是占星學裡說的那12個
我會告訴你現在有14個了么?(雖然那倆只是擦著黃道邊)
推薦閱讀:
※上海晚上零點哪兒來的太陽?
※星系的運動是怎麼樣的?
※假如一艘飛船撞到鷹狀星雲上會怎麼樣?
※日食那天真的可以在巴黎拍出這樣的照片么?
※如何識別天上的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