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劉慈欣的小說《西洋》?

補充兩段引文:


一個是作者自己寫的後記

後記:鄭和如果一直向前航行,以後的歷史會怎樣?這是無數個中國人魂牽夢繞的問題。歷史學家們的看法是:鄭和遠航的目的是落後的,只是為了「布皇恩於天下「(尋找建文帝?),而不是為了貿易和征服。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即使明朝船隊航行到西歐甚至美洲,也不會有大的做為。但筆者的看法是:人的思想在新環境中是會變化的,如果鄭和真的航行到西歐,他必然會接觸到西方的思想和科學,這是東方文化撞擊西方文化,同以後人家的文化撞擊我們完全不同,必然會結出意想不到的果實。另外,在真實的歷史中,鄭和遠航中曾兩次用兵,其中至少有一次是針對一個國家的。

在這篇科幻小說描寫的世界裡,中華文化有了更大的影響力和地域範圍,但那不是一個理想社會, 它面臨著比我們的現實更多的問題,更大的危機和危險。現在重讀一遍,發現這個世界造得很笨拙,同時,我自己也不喜歡小說中很重的殖民主義和霸權主義色彩。

1999.2.1
於娘子關

一個是韓松將其選入《2001年度中國最佳科幻小說集》時的評論:

關於這篇小說,我們不想多說什麼。《西洋》字裡行間有太多」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很多需要成熟後才明白的東西「,可能要過了許多年,人們才會真正地去琢磨、體悟。對於現今的低齡科幻迷們,這篇小說實在是太超前了。其實,顛倒歷史小說在西方科幻中是一大類。它讓我們去思考,」如果這樣了,又會怎麼樣?「從這種思考中得出的結論往往是十分驚人的。但更多的時候,面對這樣的小說,我們無法按常理去思考。正如《西洋》,它並不是簡單地把美國或英國與中國掉了個個。不管從哪種意義上說,這篇小說都可以視為2001年度中國科幻的壓軸之作。


呃,謝葯。
按後記時間算這篇文章在大劉的所有作品中算是相當老的「前輩」了,要知道他1999年6月才正式在《科幻世界》發表了第一篇小說《鯨歌》。
我對這部小說有兩個印象很深的「特異點」:一是相對之後大劉那些「這只是小說中的故事,和現實完全無關」的寫作態度來說,這部小說刻意把文中故事發生的時間定在1997年7月1日,歸還殖民地的背景下就幾乎是扯著嗓子在喊:「這裡是對現實的反思影射」了;二是小說里對於一貫「遠航遠航」,「前進前進」的後續補充。要注意的是,小說前半部分鄭和決定繼續遠航的求知慾還算符合大劉之後一貫的態度,但小說後半部分卻又借「父親」之口補上了鄭和艦隊遠航成功的另一個重要因素:他想「回家」。這種強烈的歸鄉情緒也是在他之後的作品中難以見到的。
至於小說主題,我初讀第一遍的時候也覺得這就是一個架空之後大殺四方的YY故事,但是重第二遍的時候我產生了一個困惑:小說後半段作為正面典型的「父親」,他還算是個「中國人」嗎?小說里的「兒子」作為一個愣頭青的憤青角色還靠著念叨幾句官方「歷史」維持著自己「中國人」的存在感,但在那位「父親」身上,他的說話方式、思維方式、看待事物的角度方法都讓我覺得,這直接換上一個美國人說這話做這事也毫無違和感啊。文中隱隱約約提到的新大陸與舊大陸的分離主義更是直指現實中的美國獨立戰爭,美國獨立戰爭戰勝英國之後沒人會再把新大陸的移民當成英國人,那在這篇小說中,面對新大陸的分離主義,舊大陸又能靠什麼來對抗呢?
大劉在後記中直言這是個很笨拙的世界,我也覺得這只是他在《中國2185》之後一次失敗的嘗試,無論是現實的出版審查制度還是大劉自己本身的風格、筆法都無法支撐這麼一個龐大而笨拙的世界,更別提去深入描述大劉計劃中「比我們的現實更多的問題,更大的危機和危險」,這使得整篇小說充滿了突兀的空白和詭異的轉折——不過這也許就是韓老大這麼喜歡這篇小說的原因,那些」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正是他自己最喜歡也常在自己小說中運用的風格,只是相對他的刻意為之,大劉自己未必喜歡這個風格就是了。


這篇小說作為大劉早年的習作,已經開始展現他的一些深層次的思考,並且在之後的創作中反覆的引用闡釋。

在《西洋》中,就是所謂的「根」。

在大劉的眼裡,文明的本質,思考方式或是文化傳承都來自於「根「,即腳下的這片土地。
這一點在他的長篇《超新星紀元》里表現的更為明顯,中美互換國土那一段,中國孩子連舊大陸的一株小草都不允許被帶走,就是對這種思考的直接展現。

而在西洋中,對此的表現就有些委婉。但我們從文中那對父子的言行舉止,一樣可以得出這個結論。出生於舊大陸的兒子,思考方式跟現今的中國人沒什麼兩樣,而棲身於新大陸父親,則表現的明顯更像個美國人。在劉看來,就算歷史再怎麼掉轉,也改變不了土地對人的影響,根對文明的影響。

甚至在最後,文章還借父親之口闡釋鄭和下西洋的原因,竟然也是為了「尋根」——在歐洲看到了完美的裸體,因而深感自己的殘缺,感到迷茫與困惑,於是急迫的想回家,想尋根,於是聽信了西方人的理論,繞行地球——這才發現了美洲大陸。

而在三體中,人類的目的則從尋根變為了留根——如何留下文明的根,成了人類終極的目的——無論是把字刻在石頭上,或是程心的漂流瓶,都是為了留下人類文明的根啊。

當然大劉這些年想法還是變了很多。早年的《吞食者》,最後上校甘願留在地球上做螞蟻的養料,為地球文明留根;再到《贍養上帝》里的「萬事萬物都應該有個盡頭,文明也是如此」的豁達,到最近的《三體三》里對程心的五公斤持一個批判的態度,他也在反思在改變。


一條魚登上陸地,長出四肢,用肺呼吸,它就不再是一條魚了。

美國人的祖先是英國人、法國人……但美國絕對不是英國、法國……
拉丁美洲很多地方說著西班牙語葡萄牙語,跟西班牙葡萄牙已經沒有必然聯繫了。

鄭和如果堅持去美洲,那他也就不是大明的大臣了。

永樂和建文都是朱家的人,站在建文的立場上,永樂登基也算是建文亡國。
那麼一個太監帶著巨大的艦隊不聽命令,倘若你是永樂,你會把你和他,還想像成一個共同體嗎?

你回顧歷史,對歷史上的某件事情耿耿於懷,然而你的一切情感,都是歷史對現實的塑造。
假如歷史以另外的方式進行了,也許共同體的劃分變成了另外一種格局,你的情感都會成為另外一個樣子,如果那個你還被看作你。

漢武帝征服南越之後,因為地方偏遠,怕造反不好打,乾脆把部分南越百姓強制遷回內地。
民國時一些人以此批判漢武帝,覺得應該是從內地往邊疆遷徙才是擴大領土的辦法。
他們以為漢武帝不喜歡巨大的領土嗎?不,能夠統治的領土才是領土。

電視劇里,漢武帝殺了李廣利的全家,李廣利在北境打匈奴更賣命了,漢武帝大驚,左右說我軍還處於勝利狀態,漢武帝說,他李廣利是要幹掉匈奴,自己當匈奴啊!
對於漢武帝而言,北境的敵人究竟是叫軍臣單于還是伊稚斜單于,或者李貳師單于……都沒什麼本質區別。

人們讀《三體》小說,因為三體人跟人類的矛盾是生存級別的,壓倒了人類的內部矛盾,而章北海等人的行為為人類留下了火種,讓不少人覺得章北海是對的。
但是,從現實性上講,任何一個政權領袖都不太會喜歡章北海的行為。


不少人看了之後認為是劉慈欣的民族情緒導致的yy文而已,
但文章中北愛爾蘭指HK回歸.文中盛行中國藝術 西方藝術沒人看.現實卻盛行外國藝術 中國藝術卻還在復興中.1965年孔子號登月指美國登月等很多情節.都明顯的諷刺了中國逆向種族主義者就像那個西歐女子一樣自卑. 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我覺得這個很容易就能看出來.沒看出來可以重修中學語文.


劉慈欣忽略了太多最基本的事實:代表歐洲人發現美洲的哥倫布是西班牙人贊助的,而西班牙在殖民美洲之後混成什麼樣大家也都看到了。

而哥倫布其實也經歷了兩次失敗的航行才到達南美洲大陸,這大概不是鄭和一哆嗦決意繼續航行就能做到的。事實上明代寶船是否具備這樣的遠洋能力也要打個問號,畢竟今天連寶船的具體工藝都記載不明。

如果沒有同時期西方人的火器,即便明朝發現美洲,也很難確保明軍幹得干不過印加和阿茲特克,注意人家是主場作戰。

如果拋開硬體不說說軟體的話,發現新大陸之後西方人進行了綿延幾個世紀的遠航貿易。這當中需要北義大利銀行家發明的遠洋保險,荷蘭人發明的股票,以及現代最著名的有限責任制,幾個世紀以來實踐出的海事法律調停製等等等等。只有這些早期複雜且實用金融和法律工具能保證源源不斷的資金進入貿易產業。而要保證這些契約能有效地運行下去,各方願賭服輸承擔損失不毀約,又要建立在西歐數百年的封建制實踐上,由繁複的普通法體系來孕育。英王把賓夕法尼亞拿去給自己的債主貴族威廉·賓抵債,東印度公司以股份制的形式建立而英王只是股東之一這種事情,在明朝是不可想像的。

至於「殖民」的「民」也往往是舊大陸的有產者,新貴族和宗教異見人士。後兩者在明朝都不可能存在。明朝的「軍戶」其實就是奴隸,所以連奴隸貿易明政府都不稀罕做。

一句話概括說就是,除非明朝當時已經是個具備完善法權體系且有貿易需求的早期資本主義國家,才能保證發現新大陸之後一直與其互通有無,並且還得與在西方人殘酷的競爭中勝出,才能達到《西洋》中那麼令人自豪感油然而生的成就。

問題是明朝當時連繫統的貨幣制度都沒來得及建立。就連利瑪竇們把奇技淫巧的西方工藝摔桌上都沒有引起士大夫們多看一眼。

沒有金剛鑽攪不了瓷器活。所以我實在不覺得明朝錯過了什麼。

PS:鑒於有些人非要嘴犟貴金屬的問題,雖然很不喜歡百度百科,但聰明的你預見到連百度百科都要打你的臉么?價格革命_百度百科。看完再顯眼吧。


不要因為它是大劉寫的就一定是好作品。


這是劉寫著玩兒的一篇試筆作。感覺劉慈欣本人一直很壓抑很鬱悶,不同的壓抑用不同的作品表達出來了。比如這篇、全頻帶、球狀閃電、天使時代魔鬼積木以及光榮與夢想,都是在抒發2000年時代,美國對中國泰山壓頂,中國人普遍自卑、自賤而又恐懼的心理。他試圖通過架空歷史、小國的反撲、全面戰爭等等,來構想一種反抗的可能。不過從結果上來看,劉顯然駕馭不了真正的架空歷史(白堊紀往事不算),以後也沒嘗試過這種作品。


鄭和下西洋的時候,文藝復興才剛開始沒多久吧,並沒有什麼西方先進思想,西方世界還處於每天把馬桶里的屎潑馬路上的狀態,鄭和過去了更加覺得自己是天朝上國,要布皇恩於天下(逃


毅種創作嘗試、毅次YY的小品,但比同類型的小說精鍊,內涵更加深刻。


謝邀~

已經不記得多少年前看過的了,連主要內容都模糊了——貌似是異世界中國艦隊上的對話吧,只有兩個印象深刻的情節。

一個,是說鄭和是太監。這個事兒隱隱約約都知道,但是看了小說中說我才第一次「注意到這是個事情」。之前從來沒考慮過有什麼問題…………難道劉慈欣是變相挺閹黨……

另一個,是說通過文明發展模擬,發現小說中的異世界是個小概率發展結果,而在模擬中,一神教有很大幾率成為主導文明……不知道道理是什麼……

其他的都不記得了


網上有評論說是反諷那些YY小說,因為文中由天朝主導的世界秩序,和現實中西方主導的世界並沒有什麼不同,只是換了一個霸主而已。
如果這是大劉21世紀初寫的作品倒還有可能。如果是他1980年代創作,21世紀初發表的話(參見超新星紀元、中國2185)……那就沒必要為尊者諱吧。
本人資深磁黑,但還是不太願意相信西洋真是一篇YY之作,太low了。


應該是劉慈欣比較差的作品。相對他自己而言,主要問題是既不科幻,也沒什麼情節,撐死就是個大型段子。另外所謂對自恨的反諷,往好里說是比一眾YY小白文強一檔;往壞里說也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最後還從太監上找補……

其他可商榷的地方,鄭和當時的技術能不能橫渡大西洋就不說了,西歐文明的統治地位有沒有其歷史必然性也不說了,中華文明是否由此就能獨立發展出一枝獨秀的現代科技文化也不說了……就說從文學角度看,如果真想寫個鏡像架空歷史,那西歐最早發現新大陸的西班牙,後來也是將海上霸主讓位於自己的前附屬地荷蘭,之後才有的島國英國。相對應的,是不是應該寫中國-朝鮮-日本呢?。。。劉慈欣要是敢這麼寫我就服了。

還有就是關於是不是如果中國當了世界霸主,國畫、京劇、古詩詞……等國產文化藝術產物就會一樣充斥全世界這樣老生常談的問題。反正我是覺得在大多數情況下,沒有強力壓迫的情況下,人民也是會去選擇那些更好的文化藝術產品的。就像美國以前黑人地位低下,不妨礙有大量黑人音樂成分的爵士樂、搖滾樂為人民所喜愛。而像文中的中國畫完勝油畫真的會出現嗎?。。。呵呵。當然如果說中國畫之後又有什麼神奇發展和吸收消化外來繪畫,而油畫停滯不前,那也跟對自恨現實的反諷關係不大了。


很差,非常不合理,只能這麼說了,事實上如果鄭和發現美洲,什麼可能性都有,偏偏重複老歐洲歷史的可能性是最低的,而且大劉居然連「紐約」「曼哈頓」這樣的名字都用出來了,真心無法評價


算是大劉早期的作品吧。鄭和沒有停止前進的腳步,繼續前行,從而發現新大陸,中國資本主義早於歐洲出現,然後碾壓歐美的情節吧。
在90年代穿越文章還沒風行的時候,有一定新意,但是現在看看也就是一個yy文水平。想看這樣的不如去看看《新宋》。
比較搞笑的是文章裡邊明明是鄭和發現了新大陸,結果紐約還叫紐約,費城還叫費城。
我覺得應該叫「新京」合適吧。哈哈


eu4是好玩,可是也畢竟是遊戲啊。
(這個版本真是明爹的時代。)


《西洋》我感覺是劉慈欣當時用來練手的作品。

全文事實上就是一個點子:如果鄭和下西洋發現了新大陸,那麼歷史會是怎樣?當然這樣的歷史YY點子是很多的,比如明末幻想崇禎能有另一番作為,或者李自成能勸服吳三桂,或者九一八的時候張學良能奮起抗擊關東軍,等等。
大劉在這部作品的推演結論是,如果中國人能留在歐洲,那麼發現新大陸、發展資本主義、輸出帝國主義的事情,中國人照樣能做到。先不論這個幻想是否有足夠的歷史文化來支持,這其實有一種樸素的民族主義的情緒了。注意創作的時間是在90年代末,當時中國無論是自信心還是國際形象都到了一個低谷。個人推測大劉對此是很不滿的。同時期的《光榮與夢想》、《天使時代》、《全頻帶阻塞干擾》等同樣有這種民族主義的情緒。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大劉創作的手法。大劉對宏大理想的喜愛是眾人皆知的,這可能也是受前蘇聯文學的影響。和全文人物都圍繞一個宏大理想而展開的《朝聞道》這種作品不同,《西洋》除了中國殖民歐洲這個大背景,是以新大陸一個普通的外交官的視角來展開情節的。在平凡生活中的普通人,在劇烈變幻的時代背景下會如何?我認為這是劉慈欣《三體》三部曲的魅力所在。三體I的葉文潔,三體II的羅輯,三體III的程心和雲天明,三部曲的主角都是捲入了時代洪流的普通人,當然他們此後的經歷可就不再普通了。而在《西洋》中也看到了普通的主角:級別不上不下的外交官父親,稍顯叛逆的中二期兒子,來新大陸求學的歐洲白人女子。在後續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到大劉將宏大的主題和微小的個人經歷聯繫起來的這種嘗試,如《中國太陽》《球狀閃電》《流浪地球》,最終集大成於《三體》系列。

現在大劉可不會再做這種有個點子就寫個小說的事情了。在《死神永生》里各種科幻創意如繁星般灑落。一部有思想深度的小說才是大劉現在的追求。如果給大劉機會,他肯定想把《西洋》召回的,畢竟無論是演繹過程還是小說主題都顯得比較中二了。


第一,大劉這篇文章只是借殼諷今,用一個腦洞開局反轉代入去描述西方世界,並非YY中國會靠發現新大陸翻盤,這一點大家別急著批判,還是先閱讀理解考及格再發議論。

第二,中國對遠洋貿易並非沒有訴求,對貴金屬的需求非常強烈,如果中國率先發現新大陸,並發現其天量的貴金屬,人類軌跡如何發展實在難以預測。

第三,歐洲火器,金融貿易,以及各種科技樹是在大航海時代在天量貴金屬刺激下迅猛發展起來的並甩開是其他文明的,雖然第一個獲得貴金屬資源的西班牙和葡萄牙沒有成功,但這個巨大資源給歐洲這個相互影響強烈,高度博弈衝突的大系統內帶來了強大的外來刺激,沒有這個資源支撐和大航海時代人類第一次實現全球跨區域的商貿勾連,歐洲哪有資源和實力去發展科技。而中國看似皇權穩固,實際內部衝突博弈也很劇烈,以農業文明為根基的大陸政權,如果直接遇到有天量貴金屬支撐開了外掛並具備熟悉中國輕鬆整合中國內部人力資源的中國沿海海商集團,歷史的軌跡很可能就會發生轉向,如何發展孰難預料,誰能斷言中國主導的貿易文化交流不會演進成功工業革命?

關於鄭和下西洋,我的評價是非常高,可以參看我的知乎回答: http://www.zhihu.com/question/35873842/answer/73348079

跟高票答案撕了一下,寒鴉刪評拉黑宣布我只會顯眼,呵呵,不廢話,上截圖。


說實話在劉慈欣小說里算水平比較低的,很多地方槽點很多。

你要不和我說是劉慈欣寫的,我真以為是起點的去侖力小說……


如果鄭和做出了一個不同的選擇,中國是否會發生巨大的改變?我的觀點是,不會。

隨著年齡越來越長,隨著社會和工作經驗越來越多,我越來越體會到體制兩個字的沉重。

在滅亡明朝的滿清之前,蒙古草原和東北的山林里,有無數的蠻族英雄崛起,然後他們都被明朝政府軍擊敗和殺掉了。
努爾哈赤是一個傑出的軍事首領,但他和以前無數的女真英雄相比,並沒有什麼質的變化。努爾哈赤甚至是依靠明朝持續數十年的的眷顧而崛起的,他甚至很可能是明朝將領李成梁的義子。
唯一的區別是,龐大的明朝經過200多年的腐化,效率越來越低,已經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鄭和繼續往前航行,又能如何?再遇到10個或20個國家,給他們賞賜金銀財寶,然後帶著幾個國王回到中國向皇帝跪拜,滿足皇帝陛下的虛榮心。僅此而已。

鄭和的航行可能為中國開疆拓土嗎?絕不可能。東南亞在鄭和之前和鄭和之後,都被明朝政府所知,但明朝沒有動力去征服這些土地。這又是因為令人糾結的文化和機制的問題。

再瘋狂的假設一下,鄭和航行到了新大陸,又能怎樣?明朝的皇帝願意花費大量的資源,把大量的人民移居到萬里之外嗎?不可能。
萬里之外的國土和人民根本無法控制,必然導致帝國的分裂,甚至是內戰。

所以無論鄭和走多遠,以後的歷史都不會有根本性的區別。


也是對很多要是以前怎樣怎樣 的很多青少年思維的反思吧,英國曾經那麼拽今天也是領土喪盡,雖然依然有勢力,但是澳洲如果選擇自己死還是英國死 他們肯定選自己利益第一啊 更別說北美了。所以短期統治沒長遠意義,我們還是按自己步伐來,穩紮穩打文化開路,如同過去幾千年來的一樣,所以中國統一團結,歐洲依然分散,不是歐洲缺少秦始皇,因為除了中國人別人沒資格統一世界


推薦閱讀:

為什麼歷史上只有阿拉伯人可以一統中東?其他的蒙古帝國等等卻都失敗了?
為什麼沒有公元0世紀,中國是怎麼跟上世界統一紀元法的呢?
有哪些很荒唐卻又確實發生過的歷史事件?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不要臉行為?
如果古代中國具有很強的侵略性,那麼世界會是什麼樣?

TAG:科幻小說 | 劉慈欣作家 | 架空歷史 | 世界歷史 | 鄭和下西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