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問火箭燃料的問題,突然想到,現在核動力潛艇,航母都這麼成熟了,為什麼不用核燃料作為火箭的燃料呢?


首先,題主真的應該先查一查百度百科或者維基百科 核動力飛船_百度百科

然後我也簡單說幾句吧。
同樣是核動力,用在潛艇上和用在宇宙飛船上究竟為什麼就變得不一樣了呢?

先看一下潛水艇用來推進的部位

不管是是核動力潛艇還是化學燃料潛艇,最終都是通過能量轉化使得這個槳葉轉起來,然後產生推進力,區別僅僅在於釋放的功率和機體可以持續運作的時間。而這個推進力的產生得益於槳葉與水之間的相互作用,槳葉推水,水反推槳葉傳遞到潛艇上。

現在反觀宇宙飛船。在太空里,空間無限接近於真空,我們有把握說在這樣的環境里,轉動再快的槳葉也不能提供飛船前進的動力,因為沒有東西可以「推」。

所以我們不能簡單地把核反應堆裝到飛船上,然後就拍屁股走人了,這樣會出大新聞的,這怎麼能資瓷?所以現在有三種利用核反應的方式:

  1. 沒有東西可以推,我們自己創:反應堆中核子的裂變或者聚變產生大量熱能,我們將推進劑(如液態氫)注入,推進劑會受熱迅速膨脹,然後從發動機尾部高速噴出,產生推力。這是比較原始的想法,也和化學火箭的想法類似,缺點在於都有那個能力帶推進劑了,搞點能量釋放率高的化學燃料搞不好更划算orz
  2. 利用核反應本身產生的帶電粒子:有些核反應本身會產生帶電粒子,我們通過飛船尾部加以磁場約束這些粒子的發射方向(這句話說起來容易orz),讓這些粒子反衝,作為真空中的「水」來用。雖然這些粒子質量小,不過他們的速度往往是極其恐怖的,效果應該是比第一種會好很多。【p.s我強烈懷疑ZAFT ZGMF-X10A FREEDOM裝了neutron Jammer Cencaller之後用的就是這種黑科技!你看那個後面的紅點點像不像粒子!

  3. Boom!Boom!Boom!:簡單粗暴,直接核爆。利用不可控的核反應,再給飛船裝上一個吸收盤,吸收爆炸產生的衝擊作為動力。怎麼說,這種喪心病狂的想法,肯定會有喪心病狂的人提出來的嘛233333。1955年被以獵戶座計劃(Project Orion)命名的項目,最初計劃攜帶2千顆原子彈,利用它把宇航員於1965年送往火星,1970年送到土星。船上可以裝載150人,以及數千噸的載重,使得他們生活相對很舒適。然後當然,這種計劃肯定是流產了。這玩意太危險,要是發射的時候出了事故,呵呵,想想挑戰者號的事故,要是在近地區域發生了兩千顆核彈的爆炸=w=

    不過我懷疑,偉大的ZAFT聯邦也早已使用了這樣的黑科技,你看看基拉爆種之後,這絕逼有問題!你看看這推進器噴射的,還有樣啊!不知道比blue cosmos高到哪裡去了!真是渴學基術是第一生產力233

    不說了,我要跑路了,馬上要被議長查水表了


不是很懂,簡單談一下。

核動力航母,核潛艇,要求的是持久的續航能力。核燃料的使用方式是:利用核裂變產生的熱能燒水,把水燒成蒸汽然後推動輪機轉動,把核能轉化為內能在轉化為機械能。在整個生命周期內,反應堆基本都在運行。

航天方面,需要把航天器送入外太空,作業時間就那麼幾十秒幾百秒,固體燃料或者液體燃料就足夠了,直接燃燒,噴射,將航天器送出去,這麼短的距離,在現有技術水平下,先用核能燒水,再用蒸汽做動力么?明顯不划算。

不過我覺得如果以後要做什麼星系間的宇宙飛行,還是有可能用核燃料,可以在有限負載的情況下提供相當可觀的能量。


年輕人,你這個思想很危險吶。這發射的時候要是出了事故,那可就是大新聞啊,要接受反人類罪的審判。


據說,有,然而,不讓射


推薦閱讀:

TAG:核動力 | 燃料 | 運載火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