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哪個時刻曾讓你覺得「學了心理學還挺有用的」?


拖延的時候。

學心理學之前:我有任務A→我不想做任務A→我想出去玩→天吶我怎麼能夠想出去玩不想做任務A→不行我要做任務A→我做不下去任務A→沒做該做的任務A我也不能出去玩→天吶我沒完成任務A→不僅沒完成任務A也沒出去玩→又難過又罪惡地拖延著……

學心理學之後:我有任務B→我不想做任務B→我想出去玩→自問今天我真的做任務B的可能性10%以下→好吧讓我們出去浪!!!→今天果然沒做任務B→但是今天出去浪了開心了!!!→雖罪惡但快樂地拖延著……

既然拖延是一定的,不如拖地開心點不是嗎……( ??-?? )


謝 @劉柯邀請, 這題要回答一波。

在知乎「復出」的我(??(笑)

關於 @陳鳴飛 的答案,我正好有一點不太相同的意見。

首先不完全否認其答案。初學一門學科比如心理學,確實會覺得「哎喲,這不是平常我遇到的XXX嗎?原來是這樣啊!!心理學好有用啊!!」

而心理學更甚,因為其覆蓋之廣,總會覺得心理學什麼都能用。

然而,真正學了心理學專業以後,會在畢業前夕突然開始自我懷疑,「我TM這四年到底學了啥???」(我以前回答里也有提到,這是真事,我已經聽過不止一回了)

但是!

是的,還有後話。事實上,到了後期,你學的知識就開始起作用了,甚至有的時候你都不知道是你學的專業知識起了作用,這就是隱性記憶。。

前面廢話了一堆,回到正題——我感到心理學挺有用的時刻。

其實也不是我真的發揮了作用,只是那個坐在下面聽某位大牛分享工作經驗的時候,突然出現了就像熱血動漫里的時候「哦!就是這個!」的激動無比的心情,就把這些拿出來跟大家分享一下。

1. 關於產品的痛點

「水是刺激,看到水導致你想要喝水,這就是做產品想要達到的效果。喝水作為痛點,因為痛點這個需求是穩定的,因此需要找到產品的痛點。但不是找到痛點就能做出產品,因為這個建立的新關聯要與用戶過去的行為習慣做對抗。無論如何一個需求是不可能憑空產生,在過去一定會有這種需求被滿足過,那麼就需要知道這個需求過去是怎麼滿足的,現在為什麼要產生。」

怎麼樣?是不是覺得這段話這不是和巴甫洛夫的狗這個實驗十分相近呢?人們需要不斷地將痛點與產品建立新的關聯,產生行為反射,那麼這個產品就成功了,但是在建立關聯的過程中必須要考慮原先已有的反射。

那麼怎麼建立這種關聯性呢?

2. 重複是培養用戶習慣的關鍵

讓用戶養成習慣需要至少重複21次,用戶建立新行為主要經歷以下三個階段:

1-7天:順從 外部激勵或懲罰,此時需要額外的注意資源和努力

8-21天:認同,主動有意識行為

22-90天:內化,自然無意識行為

這三個階段是不是很眼熟?這就是皮亞傑的學習理論啊!!所以根據每個階段的特點,對用戶進行引導,自然就能讓用戶對產品產生依賴性。

其實人在接觸新事物的時候都會有這樣的特點,學習理論就是將這些特點歸納、提煉得到的一套理論系統。

3. 確保習慣的持續性,心理渴求是關鍵

心理渴求換句話說就是人們一直存在的原始的DESIRE——內在動機。

原理大致是這樣子,意思就是這個最終結果是人心理所持續渴求的才會產生這樣的效果,那麼心理渴求究竟有哪些呢?

當然人的內在動機不止這些,想了解更多可以移步我關於動機的答案(你會發現那個答案里我寫得也不是特別多,畢竟內在動機不足,外在動機沒有,自然輸出就小),也可自行了解動機理論。

所以在對用戶實施獎勵時,就需要考慮這到底是不是用戶持續的心理渴求呢?

4. 消除懲罰也是獎勵,而且人們對失去的心理感受更強烈

明明不怎麼在意收能量,但是每次打開支付寶看到XXX偷走你的綠色能量是不是心裡就是不舒服?這就是經濟心理學中我們談到的框架效應。

正如上圖所示,人們對損失的反應要比收益更大,帶來更嚴重的心理感受。

前面的偷綠色能量的案例,假如每次打開支付寶看到「你有49克綠色能量可以收取」和"又有好友收了你49克綠色能量」,兩句話對比哪種更強烈?是不是後者這種帶來的損失感更強,有一種覺得明明是屬於自己的卻被人拿走了的感覺。

再加了個「又」這種感覺就更強烈了。

所以這種做法會增加人去使用它。

而收別人的綠色能量滿足了人剝奪他人利益的慾望,從而提升自己地位。因此這種收能量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是能起作用的。

而代表新消息的紅點會讓人不舒服,也是讓人更有衝動去消除它,從而讓人去點擊進入的目的。

但是在使用這個規律的時候要注意不能採用太強的負面刺激,會引起用戶的強烈不適感,從而與你的產品形象建立負面關聯,就導致用戶想卸載。

以上是我目前覺得挺好用的幾個規律。然後需要申明的是我也學習者,有些內容可能有不對的地方,歡迎大家一起討論,一起學習。也十分歡迎再與我討論心理學原理在產品、設計相關領域的應用。

最後,要提到開頭我說的大牛是心理學博士背景,一個學了九年心理學的人,才將心理學的知識很好的發揮其作用。引用他的一句話「所有知識都是有用的,而且只會不夠用」。

我也想再加一句:

沒有無用的知識,只有你不會用的知識,這也正說明你並沒有將知識內化,沒有將它成為「你的知識」


謝謝 @劉柯 邀請

整個大學四年的學習中,我都在「學心理有點用」和「沒啥用」之間徘徊。

諮詢課上,老師對著我們說:「你以為學了心理諮詢就能拯救全人類嗎,先把自己拯救好了去。」

人格課上,老師對著我們說:「別人都以為學心理的是算命的,兩年後你會發現連命都算不準。」

真的,真的算不準。我不知道我的哥哥會在六月,以自殺方式結束自己的人生。

當時晚上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我整個人都是懷疑的,不會是意外吧?不會是意外墜亡吧?

但是還沒來得及想明白這些,就已經開始哭。很多回憶一下子涌了出來,以前和我一起捕鳥的哥哥,今後再也不會出現在我的生活里了。

那時突然覺得不知道人該如何活著,人該怎樣才可以放過自己。

第二天早上,我已經基本接受他真的是自殺了。

仍然特別自責。我在微博上私信了哥哥一句:「老哥,你還在嗎?」,長久沒有回應。

等不到回應之後,我去看看哥哥以前的微博,從去年開始有一些失眠,自拍的神態果然不太好,雖然嘴角笑著但是眼睛並沒有。

太自責了,自己學心理,但是都沒有意識到哥哥已經失眠一年多了。

然後,再去看那個私信,才知道永久都不會有回應了。

一些小細節沒有注意到,也沒有經常和哥哥聯絡,明明自己是心理專業的,但連自己的親人都守不住。

我覺得我學心理學,真的真的一點用都沒有。

準備給哥哥的父母打電話時,不知道說什麼話好。

平時的我最會共情。

這個時候反而像刪除了所有知識與技能一樣,手足無措。

那個時候,也覺得學心理學一點用都沒有。

後來越來越痛苦越來越自責。我向舍友傾訴,舍友反問我:「這是你的錯嗎?」

學過諮詢的人都明白,這叫「質問」技術。我知道舍友想表達的意思——

「這不是你的錯,這是有些無法預料的事,你別太內疚,不要把責任都往自己身上壓。」

道理我都懂,畢竟大家都是心理專業的。可是還是無法安慰自己。

明明是學心理學的,也無法安慰自己。

那個時候還是覺得學心理,一點兒都沒用,既無法守護親人,也無法調節自己。

那段日子每到晚上就開始默默哭。

咬著被子哭、咬著手哭、捂著臉哭。

以前最喜歡中島美嘉和amazarashi的「我曾想過去死(僕が死のうと思ったのは)」

結果連前奏都無法聽下去,吉他聲音響起的時候心中就一陣陣地哀慟。

當時覺得太不公平了,唱著這首歌的人,一定是體會到想要自殺的痛苦的,但最後還是獲得了自愈。

為什麼哥哥就沒能得到這樣的機會呢?

也是在當時察覺到,

哀慟這種情感不是一直持續的,而是像海浪一樣,

一強一弱,一浪壓著一浪湧來的。

可是這種察覺能力有什麼用?一點兒用都沒。

白天的時候就泡在圖書館裡,看了很多關於自殺的書。

《生命逝如斯》里提到,自殺的人的跡象之一:

「有避人耳目的行為」

看到這兒想到我媽轉告給我的當天的情況(為了隱私不詳述)

真的是無比經典的自殺預兆。

我當時想,如果他身邊有一個懂得這些的人,事情可能不會這樣了。

那時開始覺得,學心理學也不是那麼沒用。

再後來接受這個事實,就把注意力放在調節自己,還有預防哥哥父母也隨之而去的事情了。

通過以前的筆記還有查閱的書籍,我讓那邊的親人多注意哥哥父母的身體情況和心情狀況。

比如有沒有隨之而去的話或者念頭。

有沒有身體原有的疾病突然惡化的徵兆。

有沒有離婚的打算。

有沒有可以傾訴的人陪伴。

這些我都一一告訴那邊的親人,讓他們多注意多觀察了。

然後就是處理自己。

書里提到過:「兄弟姐妹去世時,被留下的那個會擔心自己將來是否也會自殺。」

還真說中了。當時回想起自己以前,曾在很多時刻有過這種消極想法。

但是也從這件事中深刻體會到了,

自殺不僅對父母有傷害,對所有和自己有關聯的人都有傷害。

當時想到仍然是諮詢課上,老師告訴我們要「允許」自己

我開始允許自己消極一段時間,就當是給自己放假。

我對自己說「我能走出來的,只是需要時間,給我一點時間。」

那段時間看了很多有關自殺的書。

還有很多心理公眾號上關於自殺的話題。

還有很多文學作品。

和朋友在一起,讓自己盡量不獨處。

那時候,「允許自己」的狀態幫我不再對情緒產生情緒,而是接納原本的情緒。

後來也慢慢好起來了。

這個事件就像是往湖裡投了一塊大石頭。湖面泛起波浪但終究歸於平靜。

但我知道石頭還在湖底。

就是這樣一種狀態。

後來也慢慢覺得,學心理學真的很有用。

雖然無法挽回事實,但是能在事件發生後對可能發生的糟糕的事有個預防。

對身邊還在的人有一些察覺。

能讓自己主動找人傾訴。

能允許自己不同狀態的存在。

也能去理解哥哥之前的狀態,因而從沒覺得自殺的人是自私的。

以上就是我的私人的感受了。不具備什麼借鑒性。

再次謝謝 @劉柯 機緣巧合邀請我,正好也讓我有個機會整理一下最近的感受。

最後最後,給所有看完的人一個值得思考的問句吧——

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想怎樣過好這一生。


最近知乎似乎冒出一堆「哪個時刻讓你覺得學了xxx還挺有用」的問題。

我覺得「學習」這個事情,無論哪個專業和方向,都會有兩個時刻讓你覺得特別值。

一是當外行對一件事發表粗淺理解時,你慶幸自己既能兼容別人的看法,又能比他人看得更遠、更全面。

二是遇到似曾相識的場景時,你因為現在掌握了某些知識而比過去的自己做得更好。

另外,無論哪個學科,「學了xxx還挺有用的」這種沾沾自喜,應該是比較典型的初學者心理。因為剛接觸、學習一樣東西時進步是很快的,從0到1的過程會帶來巨大的成就感,主觀上產生「學習回報很大、值了、挺有用」的想法。

等你真正學進去了,去到荒無人煙,寸步難進的領域(還找不到好工作),估計就會變成「xxx毀我錢財、誤我青春」的心態了吧(微笑)。


我沒有知乎賬號,看到這個話題特意偷偷登陸老公的賬號來回答……
老公是心理學者,在生活中的很多例子無需贅述……只說一個我最印象深刻的事情。大約在2012年的時候我在很短的時間內經歷了一連串的巨大人生打擊,然後…在風和日麗的一天突然心悸胸悶窒息四肢發麻抽搐,然後暈倒送去醫院急救了……
接下來的日子我就是每天抽血心電圖拍胸片掃腦子…怪的是跑了幾家醫院,所有醫生都說我一點問題都沒有,但與此同時我的病情卻一天天加重惡化,每次犯病都會窒息,張大嘴巴卻呼吸不到一絲空氣深感瀕死絕望……但由於各項檢查結果均顯示我身體健康,所以連家人都懷疑我是在無病呻吟沒事找事。
然後老公說,「既然醫院確定你沒有器質性病變,我懷疑你的癥狀是焦慮症伴隨的驚恐發作」(不了解的人可以去百度)。之後的日子就是他帶著我去克服病情的過程,以及他幫助我抵擋住來自家人「無病呻吟」的質疑。如今在他的幫助下我已經恢復痊癒又是一條好漢了。
當時就覺得心理學真神奇啊!原來心理學是真的科學啊!但也沒意識到這對我意味著什麼……直到後來了解到一個朋友的老公,也是患上了焦慮症伴隨驚恐發作,但由於查不到病因沒有得到及時干預,現在整個人已經廢掉了,對,就是喪失了社會功能的那種廢掉。那時候我才明白,有一個心理學者當老公這件事,可能拯救了我的人生。


媳婦剛開始教書的時候,作為「青椒」受了不少委屈,極低的待遇,愛欺負新人的老教授,無能而討厭的教學秘書,還有不上心學習的熊學生。那時我在參加心理諮詢師的培訓,用手上的一些量表給媳婦測了一下,焦慮指數比較高。我判斷是應激障礙。現學現用,用了一些談話技術開導,但沒起到什麼作用。(看來沒學明白?)
後來有一天看《愛情公寓》,正好演到胡一菲即將在大學教課,感到非常緊張。曾小賢冒充學生在校內BBS上帶節奏誇胡老師,讓一菲重新獲得自信。看完我深受啟發,在一個點評老師的網站上模仿學生的語氣寫下一條誇獎她的評論,說她講課風趣生動。過幾天假裝無意中發現了這條評論,指給她看。
那是我幾個月以來第一次看到她的笑臉。


我不愛吃黏食,什麼切糕,元宵,炸糕,粽子之類不到了過節應應景基本不吃,自己也沒留意過為什麼會這樣。
後來上大學老師講到了現在的一些恐懼或習慣可能是童年經歷的影響,在成功分析出了班裡兩個怕水的同學是因為小時候有過看到別人溺水的經歷後。我開始覺得我這不吃黏食的習慣沒準也與童年有關。
然後就開始回憶回憶,使勁的回憶,終於回憶起來了,大概三四歲的時候,我是個特別愛哭的小姑娘(現在依然如此)那時候我媽挺煩我哭的,曾經嚇唬過我,吃了元宵再哭它就會粘到腸子里,然後人就會死掉。no zuo no die啊!小朋友嘛,就被嚇住了,但是又不能阻止自己哭,只能不去吃黏的東西,因為怕死啊!那時我覺得,父母對孩子的影響真的挺大的。現在這個案例也常被我用來教育我的學生。
其實學了心理學,遇到最多的就是別人問你:你知不知道我在想什麼?現在被問煩了,回答的統一標準是:你在想,我到底知不知道你在想什麼!


謝邀~去年高考失利,本來成績能上個不錯的一本,後來為了能夠報自己喜歡的心理學,硬是以高出學校提檔線不少的分數來到了一個工科學校學習心理學

意料之中的被錄取了,新開的專業(12年),老師一共4個,沒有教授,學校每招兩年心理學生就要隔一年不招生,後悔什麼的大概都是說說,其實自己喜歡才是最重要的...

下面是答案——————————————

高考出成績的時候差點想要復讀,差一本9分,萬般的委屈和悔恨夾在淚水中,感覺自己一年的努力似乎並沒有得到收穫,去了一個非常普通的二本學校學著自己喜歡的專業。

剛進校園其實大多數人都是帶著迷茫進來的,每天渾渾噩噩的,食堂,寢室,教室三點一線,偶爾一些社團活動,每天不知道上學的意義是什麼,沒有找到方向,感覺自己很矛盾,性格多變,情緒也不是很穩定,後來學習到了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論。

自我同一性」本意是證明身份,指個體嘗試著把與自己有關的各方面結合起來,形成一個自己決定協調一致不同於他人的獨具「統一風格」的自我。

簡單理解大概就是把自己「眾多的人格」統一起來,形成一個比較穩定的人格。

埃里克森認為,人在一生中有8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一些危機,我們度過這個危機繼而進入下一個階段,大學前正是兩個階段之間過度階段,這時期主要是尋找自我同一性的認同感,如果沒有很好的度過,就會感到迷茫,人格出現混亂狀況。

當時看完之後感覺自己正是所說的,對未來迷茫和不知所措,看完恍然大悟的感覺,再後來每天一心撲在學習上,大概這也是一種成長吧。


先分享兩個笑話吧

笑話一:
有一天一個師姐帶著男朋友去掃fMRI,回來之後很生氣,同學問為什麼。師姐:剛戀愛的時候他看我照片激活的是伏隔核,現在在給他看照片激發的是杏仁核。


笑話二:
同事在討論工作然後…
同事一:我有病,我是神經病,瘋起來我就是龍捲風
同事二:咱們公司學心理的最多了,不怕你有病,都能給治
我:對,我們最不怕神經病了
同事一:你讓我怎麼接…放個大招突然被沉默了的感覺…你說說…

—————————
再補充一個,上大三學心理諮詢的時候,老師深受人本主義的影響,給我們講了很多諮詢的故事和案例。我深受影響的一句話是心理諮詢的本質是:助人自助。

這句話我記了很多年。別人可以幫助你找到解決問題的道,但是否有勇氣面對和解決問題的根本在於自己。以至於再後來面對非常多困難和開解朋友時,我最常提及這句話。人要有勇氣面對自己,直面自己的缺點和懦弱。

有時候心理學給人帶來一種很虛幻的感覺,我也說不出我到底從這個學科上具體學到了什麼,甚至總覺得自己接觸到的只是一些皮毛。但是,心理學給我帶來的思維上的改變讓我可以從很多角度看待問題,變得更善於觀察和分析事情形成的原因。

尤其是在玩狼人殺的時候…大家都把我直接投死…因為我太會分析+忽悠了 (我真是太不要臉了)。


第一次被邀請回答後,腦子裡就一直在想這個問題,突然想正經回答一發

對我最有用的應該是上變態心理學教授說的一句話

「一切心理問題的根源都是過分自我」


真的太有用了,我是一個有些不自信,過分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的人,在公眾場合陌生人多的地方說話做事都很拘謹
他們是不是在看我啊?
做了什麼事被人背後議論怎麼辦?
我這樣做會顯得很傻嗎?
他搶了我座位可是大庭廣眾之下吵很丟人吧?
上台發言說錯了大家都在笑誒?!

其實,根本沒那麼多人在意你,不要把自己當作世界的中心
陌生人之間,很多人和事都是過眼討論就忘了,你為什麼要去在意一個轉眼就忘記你的人,而失去自己獲得想要的東西的機會?

還有各種朋友吵架,情侶吵架,別人稍微對你失去關注就內心敏感,躲在角落裡怨天尤人,拜託大家都是獨立個體,總不能眼睛永遠栓在你身上吧,換個角度想一想,彼此多溝通,沒有問題解決不了

以下是原答案

——————————————
第一次被邀請!得說點啥呢?
謝...謝邀?

我上學的年紀比較小,上大一的時候只有17周歲。可能是父母覺得年齡小,並且也很傳統保守,所以對異性關係很在意,去開家長會看見男同學給我打招呼都會問,更別提談戀愛收情書什麼的啦
上大學啦,身邊同學都開始正大光明談戀愛啦,但我還是得藏著掖著,誰不想跟媽媽分享一下小心思呢〒▽〒
某天上課,學到埃里克森的八個人格發展階段,頓時,哇,成年早期,親密對孤獨,嗯,發展親密關係

回家找到我麻麻,一臉懵懂純良
我:「媽,根據心理學研究,在人的一生的不同發展階段中,都要對應發展不同人際關係」

麻:「你在說啥」

我:「像我這個年紀,得發展異性親密關係,否則會影響我未來的幸福」

麻:「啥玩意??」

我:「……這個年紀談戀愛符合人格發展」

麻:「你得了吧,你以為你高中那點事我不知道?」

…………

心理學當然有用
不然在我媽面前裝啥也不懂的乖乖女很累的


判斷男朋友到底喜歡不喜歡自己的時候。
特別准,於是成了前男友。


不請自來。

1.甄別謊言和背後的心裡機制。

生活里大部分的謊言,如果不是基於騙財騙色,或者愈療演繹,大部分都是善意的。有的基於省事兒,有的基於自我防禦。

但也有一些,基於謀奪,此時如果能提前預知,簡直是出門在外常帶傘,擋不了冰雹至少能擋雨。出門在外時,這是自我保護防範危險的一大利器。

2.更好的理解人際衝突,增加心理韌性。

別人的攻擊,很多是基於自己的挫折感喚起。別人的非議,很多基於自己的投射解讀。

懂心理學,能更心情輕鬆旁若無人的做自己。舒暢爽快。

3.自我發現,降低未來的迷惑。

如果人能更自知,懂得哪些是自己的心裡防禦,哪些問題不應迴避遲早要解決。
就能在休息時更心安理得,做出選擇時更好的預計未來自己的感受。

能讓人生有更少的悔意。


減肥……[暗示減肥法],
——號稱心理學專業人士多年的不傳之密
暗示減肥法!!不運動不節食!!每天躺在床上想一想居然能瘦了好幾斤!!
多麼神奇的體驗!多麼顯著的療效啊!!

記者隨機採訪一位使用過該產品的心理學大媽。
「大媽,聽說您在用暗示減肥法?」
「嗯,是的,是的。效果可好了,三個月我瘦了好幾斤,也沒有反彈。不吃藥不打針,每天冥想五分鐘。我感覺上樓都更有力氣了,一口氣五層樓不帶腿斷的!!!太有用了!!」
「大媽,您吹的有點厲害了,該不會是[心理學]請來的托吧。」
「怎麼會呢,大媽我一把年紀了,怎麼會騙你們這些單純天真小年輕啊!太沒有專業素養了!!!」
「專…專業素養??」
「對呀!!我前些天給他們公司(心理學)做那個什麼意念燃脂的時候我可不是這麼說的。」
(小聲)「咳咳,大媽,你穿幫了…」
「啊,那什麼,效果杠杠的,真的,大媽不騙人…」
「咳咳,大媽啊,那您感覺有沒有什麼副作用?最近怎麼樣啊?」
「最近嘛,不太管用了,聽專家說大概是暗示不夠強烈,我的潛意識還沒有被我的意念征服。沒事…我一定會成功的!!!」


買[葯]群眾:等我瘦個幾十斤我會再來分享我的減肥體驗。
等等……
搞不好以後我還能回復那種[減肥成功是什麼樣一種體驗]的帖子了。
(⊙o⊙)哇!![心理學]真有用啊,我居然找到了短期的人生目標了,我要積極面對生活。


其實我覺得學心理學挺沒用的。因為每次說我是學心理學的,別人都會問我:那你知道我心裡在想什麼么 ( ̄▽ ̄)


收諮詢費的時候?(編的)


謝邀

很多人因為面臨或多或少的心理困擾,所以去接觸心理學

之前每當不良情緒來臨,我總想著馬上把它們給趕出去,而當我越是在意它們,越是不希望它們停留,它們就越是為所欲為。這種猶如對自身失去控制的感覺很讓我恐懼,最可怕的是當一次又一次的控制而無效之後,我漸漸形成了習得性無助。

經歷了一段比較痛苦的時間,之後我開始尋求心理諮詢,也開始比較系統地學習心理學。

首先,我得知我的情況不算罕見,這讓我不至於感到過於無助。我用書中的理論從新理了理我自我歸因的方式,發現我總把一時的不如意看作是持續且不可改變的自身問題,所以我自我洗腦般地告訴自己,這世界有很多是我沒法控制的,也並不是因為是我所以無法控制,而在於控制的這件事本身(反正無論如何,先把鍋推了再說)。再者告訴自己不如意是人生不可少的插曲,沒必要死磕,早晚會翻篇(給自己灌雞湯)。

之後看了很多關於管理情緒的書,漸漸能更理性地看待各種情緒,它們都是我內心的一部分,沒有純粹的正負面之說,都有其好的一面和不如意的一面,當我不開心的時候反而更能靜下心來做事,當我有些焦慮的時候我的精神會更集中....去看它們好的那一面,平靜地容納它們,接受未知而不是強迫自己去控制。

雖然現在依舊會遇到很多小困擾,但至少能想吃吃,想笑笑,不用花很多時間去調節自己,也算是感受到心理學還蠻有用的。

著重說一下,能恢復過來,心理諮詢也起了極大的作用,並且每一步都走得挺艱難。當情緒過於強烈以致於難以招架還請首先去考慮心理諮詢,不要自己瞎折騰。


因為學了戀愛心理學,才發現自己並不差,是因為戀愛方法不對。從此打開了我單身25年的心結。談過一程很溫暖的戀愛,雖然後來分了,但是這段感情使我可以專心做其他事了。以前我以為自己要孤獨終老


寫一個朋友的故事,記得朋友說一次跟她爸爸吵架了。然後他爸爸說:「你學心理學的就該懂得與任何人相處。」朋友就說:「我的老師重來沒有這樣教過我,她只教我們如何變得更加幸福。」


心理學考研不考數學


發現了人性的複雜和殘酷,很大程度是和童年經歷、原生家庭息息相關的。


從自己開始分析,然後推己及人。


開始理解周圍朋友的一些「奇葩」的行為、三觀,甚至生出一份悲憫之心,不會輕易去評論和指責。


推薦閱讀:

為什麼人會失去嬰兒時期的記憶?最早記憶是幾歲呢?
朱元璋是如何成長起來的?
發獃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
狗有社交壓力嗎?
你做過哪些噩夢?

TAG: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