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17世紀全世界文明國家吊打游牧民族時,明朝(含政府軍、農民軍、南明軍)打不過滿清?


您可LJBD吧

要回答這個問題,問題肯定不能從老奴身上找。因為老奴暴打林丹汗,而林丹汗在被老奴搞得狼狽不堪西遷逃竄的時候,還鬧出了個大同之圍,打的明軍死傷慘重,被迫恢復「市賞」。(畢竟大明不賠款不納貢)
到底是滿清太強?還是大明爛到根子里了?

戚少保!萬曆十年你被排擠,戀戀不捨的離開九邊。萬曆十三年你被彈劾,在家鄉孤苦伶仃的困病而死。

你說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

可是你錯了,不到五十年你苦心經營的九邊就被人打成了篩子。

忠臣良將不得善終,軍閥士紳繁花似錦。
殺人放火國之棟樑,軍紀嚴明皆乃亂黨。
陷陣衝鋒曝屍荒野,見死不救進爵加官。

這樣的朝廷這樣的官府還有救么?

人不自救,天救亦難

諸君不負大明,大明有負諸君

欸,俞大猷你怎麼冒出來了啊?哎呀,我知道你黑鍋背的最多,譚綸已經表揚過你了嘛。咱這不是宣傳需要麼,不要動氣。你是大受嘛,不要和他們計較……

節制精明,公(俞大猷)不如綸(譚綸)。信賞必罰,公不如戚(戚繼光)。精悍馳騁,公不如劉(劉顯)。然此皆小知,而公則甚大受。——譚綸
————————————————————————
明黑還是要讓專業的來:

薊門之兵,雖多亦少。
其原有七營軍不習戎事,而好末技,壯者役將門,老弱 僅充伍,一也。
邊塞逶迄,絕鮮郵置,使客絡釋,日事將迎,參游為驛使,營壘皆 傳舍,二也。
寇至,則調遣無法,遠道赴期,卒斃馬僵,三也。
守塞之卒約束不明, 行伍不整,四也。
臨陣馬軍不用馬,而反用步,五也。
家丁盛而軍心離,六也。
乘 障卒不擇沖緩,備多力分,七也。
七害不除,邊備曷修?
而又有士卒不練之失六,雖練無益之弊四。何謂不練?
夫邊所藉惟兵,兵所藉 惟將;今恩威號令不足服其心,分數形名不足齊其力,緩急難使,一也。
有火器不 能用,二也。
棄土著不練,三也。
諸鎮入衛之兵,嫌非統屬,漫無紀律,四也。班 軍民兵數盈四萬,人各一心,五也。
練兵之要在先練將。今注意武科,多方保舉似 矣,但此選將之事,非練將之道,六也。
何謂雖練無益?
今一營之卒,為砲手者常 十也。不知兵法五兵迭用,當長以衛短,短以救長,一也。
三軍之士各專其藝,金 鼓旗幟,何所不蓄?今皆置不用,二也。
弓矢之力不強於寇,而欲藉以制勝,三也。 教練之法,自有正門。美觀則不實用,實用則不美觀,而今悉無其實,四也。


首先,後金不是游牧。
其次,「17世紀全世界所有的文明國家都在吊打游牧」是個絕絕對對的偽命題。第一,「游牧」這個定義本身就不是用來區分文明與否的標準,事實上很多內亞國家既控制了發達的定居城鎮,但本身的政治架構確是不折不扣的游牧體制,比如布哈拉,希瓦和葉爾羌,還有北非的摩洛哥諸王朝也屬此類;第二,當時和內亞游牧部族接壤的定居為主國家,面對游牧軍隊的侵擾突襲是互有勝負,從戰略層面上來說也遠遠談不上是吊打,典型的如大波波和毛子,被克里米亞的游牧軍隊當後花園一樣在掃蕩的

------------------分割線----------------------

舉個例子

1648年赫梅爾尼茨斯基起義的時候,克里米亞汗站在哥薩克一邊,以輕騎部隊對波蘭的魯塞尼亞地區發動大規模奔襲。面對這種游牧大軍的突襲,本該保境安民的波蘭貴族是怎麼反應的呢?當然是武裝起來!然後。。。然後就華麗麗地跟著敗兵和難民潮一起撤退,把防務丟給裝備拙劣的民團了!結果就是從小波蘭邊境到整個魯塞尼亞地區被韃靼騎兵蹂躪個遍。

話說這個畫風好像真的不太對,怎麼大波波的貴族也能這麼辣雞,說好能夠吊打游牧的翼騎兵到哪裡去啦?
雖然翼騎兵後背確實是插了翅膀,但可別真以為靠這一小小撮核心精銳可以滿國土亂飛了明軍軍力衰退的情況下確實是出過不少丟臉的戰例,但我真不覺得同一時代得白皮大爺可以高傲的宣稱自己吊打游牧了,真心希望這個以訛傳訛的屁話可以在網上終結


滿清不是游牧民族。

明朝後期戰力下降的非常厲害。講實話明朝實在是一個不咋地的王朝,只不過現在漢民族主義特彆強烈,把這個朝代抬得特別高。

實際上當年曹操毆打北方少數民族的時候,那會曹操經濟狀況很好?未見得吧,到處都是敵人,打了不就打了,北宋時期你敢說經濟很差么?不一樣很慫,明朝整個朝代都爛了,我到現在為止都不知道為什麼明粉那麼多,想吹漢族民族主義,有漢朝,有唐朝大把大把的吹,為什麼挑了一個那麼差的王朝狂吹。

都說騎兵打步兵砍瓜切菜,滿清漁獵民族,也是步兵,照樣把蒙古人打的抱頭鼠竄。

我不是說一直要去吹滿清,實際上清朝後期打一個太平天國吭哧吭哧的,太平天國起義時候的北伐軍其實沒多少人,結果整個清軍前後出動25萬人,打的極其難看,捻軍本來就是組織相當鬆散的軍隊,這麼一直鬆散的部隊,打的僧格林沁全軍覆沒,逃至曹州西北的吳家店時,被一捻軍士兵誅殺在麥田。

整個王朝和民族走下坡路的時候,怎麼打都是輸,實際上翻翻清末到民國時期的戰例,動不動就是這種,說明滿清和整個滿族走下破路了。

後來朝鮮戰爭我們和美軍打仗,美軍那麼強大的武力我們不還是抗住了。這說明我們經歷了低潮然後又起來了。

是不是只有中國是這樣?外國人不是這樣?其實也不是的,比如說大英帝國,這個夠強吧。

大英帝國由盛轉衰就是布爾戰爭,當年布爾戰爭什麼戰果?

第一次布爾戰爭,波切夫斯特魯姆戰役,英軍陣亡77人,157人手上,布爾人只有2人死亡,4人受傷。

朗峽戰役,英軍93人陣亡,133人手上,54人被俘,英軍司令科利將軍被擊斃,布爾人只有1人陣亡,5人受傷。

大英帝國不也就這樣?這可是1881年的大英帝國,不是今天慫成啥了的大英帝國。

實際上第二次布爾戰爭打的大英帝國快破產了,大英帝國一共賠進去2.2億英鎊,這可是當年的英鎊,兩倍於所有中國不平等條約賠償總和。

不然咧?大英帝國也覺得很冤啊。走下坡路了,喝口水都能噎著。

一般走上坡路的民族和走下坡路的民族打仗,往往是一邊倒。

走下坡路的民族和走下坡路的民族互毆,一般是菜雞互啄。

有沒有走上坡路的民族和走上坡路的民族來一場大戰咧?有啊

蘇德戰爭,你就看見多殘酷了。


先說幾個基本點

  1. 滿清的核心建州女真不是游牧,也不是漁獵,而是農耕為主
  2. 農耕是可以吊打游牧的,後來康熙雍正時代就吊打了游牧
  3. 明朝不是被滿清滅的,是被內部消滅的,天災和腐化導致的民變
  4. 明朝裝備的火器不夠強,而滿清本身也大量裝備火器

再解釋一個核心的誤解

一旦說到明朝的事情,宋朝的事情,一批小將就會跳出來說一個偌大的國家,這麼多人,怎麼可能打不過兵不過十萬的小小的落後民族呢?如果讓我當皇帝,肯定行!我想說這樣話的人,肯定沒有管過公司,因為完全理解不了皇帝作為CEO的難處。

無論是明還是宋,還是更早的朝代,政府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管理技術落後的問題。別看有幾千萬甚至上億人,總體的財富很大,但是,這些人,這些財富,政府怎麼調動?這才是核心問題。即使在20世紀,中國一大批落後鄉村,連像樣的路都沒有,裡面的村民甚至連外面是哪個朝代了都不清楚,這是這個極端例子,但有一定的象徵意義。人調不動,稅收不上,地方豪強碰不到,你能有多少力量去打仗?你知道調動1萬人去邊境,有多困難嗎?打仗還需要N倍于軍隊人數的後勤人員,這個又怎麼組織,要花多大的力氣?皇帝壓力很大

無論是宋和遼、金、蒙古打,還是明和滿清打,都因為管理技術落後,兵器(包括馬)也沒有優勢,使得在單個點上聚集的軍隊無法像想像的這麼大。比如宋號稱有100萬以上的軍隊,但單個戰役里很少真能調動超過10萬的軍隊,而蒙古說有10萬兵,真能很快調動3萬出現在一個點上。而在戰役當中,因為騎兵的機動性以及不太需要後勤,蒙古更是能不斷形成包圍和殲滅。宋看似以多打少,其實是經常以少打多,當然痛苦了。明也是這樣,你說傾巢出動全國力量50萬人,必能蕩平建州女真,說的輕巧,皇帝不想嗎,做夢都想,做得到嗎?做不到啊。管理上根本不可能。你以為是打遊戲呢,滑鼠圈一下就A過去了。宋朝和明朝,官員和百姓的比例都是很低的,管理基本靠吼,通信基本靠馬,這麼大疆域,怎麼弄。

更不要說,明朝運氣確實不好,碰到了16世紀全球級別的bug式天災,這是天要亡大明。皇帝作為CEO拆了東牆補西牆,到處都是餓死的百姓,到處都是民變,一個字就是亂。這個時候更是增添了巨大的管理壓力,哪裡有這麼多力量去打滿清?對朝廷產生最大威脅的是在內部的民變,而不是邊境的女真。最後歷史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

其實真正吊打游牧,要到18-19世紀了,這個時候有幾個因素起了決定作用,讓農耕大帝國的優勢得以完全的發揮。表面上最容易看到的就是火器的進步,消解了游牧民弓箭的優勢。但其實游牧民也不是沒有火器,也會學的。但核心本質是工業革命使得大規模生產成為可能,進一步使得深度管理整個帝國的人員和財富也成為可能,大帝國如同一台隆隆運轉的機器開始發動起來,這時候游牧民就徹底完蛋了。但這個管理技術其實一直都是有很大提升空間,其實就中國來說,即使到20世紀初,對全國資源的調動還是很低效的,農村都是鄉紳在維持,軍閥管不了鄉紳,中央政府管不了軍閥。中正抗日的時候,正是面臨這種苦。看似四萬萬同胞,真正為打日本人做貢獻的有多少?和明朝不是一樣嗎?

最後是共產黨時代徹底解決了這個問題。其中一部分是技術進步帶來的,村村通水通電,都是電報、電話,信息傳遞是光速。另外一部分是管理創新帶來的,也就是所謂的支部建在連上,建在村上,到處都是書記,到處都是黨的人,中央政府一竿子通到底,地方鄉紳徹底消失了。雙管齊下,一個現代國家才逐漸形成了。調動資源的速度和效率達到了過去不可想像的地步。

要多從運營管理角度看問題,而不是整天就升級兵器、造兵,然後A過去。要多想運營的難度


可是,明朝14世紀就吊打游牧民族了呀

應昌之役
捕魚兒海
忽蘭忽失溫

斡難河戰役

朱元璋可是把元朝皇帝叫成了元順帝
朱棣五征漠北可都是勝利歸來
14世紀的明朝部隊,可是在草原上橫著走,跟蒙古人騎兵對騎兵的砍。
忽蘭忽失溫,可是明朝部隊自信的進入蒙古人的伏擊圈,靠火器和騎兵硬抗蒙古人,最後大勝的。


為什麼評價大明,一群人黑的高潮了都,王朝興衰,亘古不變,明興之時,北擊蒙古,南收越南,七下西洋,不說遠邁漢唐,也算是中華文明自安史之亂後,再一次輻射東亞,把周邊國家胖揍一圈,中國真的深入北方草原主動進攻打敗游牧民族的朝代,恐怕也就漢唐明吧?看看捕魚兒海在哪裡,看看忽蘭忽失溫在哪裡好不好?


(渾河戰役)

川浙二兵,大殲賊眾,被東賊連放大炮而潰。

——《徐光啟集》卷4《申明初意錄呈原疏疏》

(遼陽戰役)

如近攻遼陽東門,賊來止七百人,車載大銃,我川兵千人逆之。賊發虛銃二次,我兵不損一人,因而直前搏戰。迨至二三十步,真銃齊發,我兵存者七人而已。

——《徐光啟集》卷4《略陳台銃事宜並陳愚見疏》

這誰家的游牧民族啊?大炮都用上了,還會改版三段擊,有點彪啊!

明軍戰鬥力下降的事實在萬曆朝鮮戰爭就暴露無遺了,整個萬曆朝鮮戰爭,除了第二次平壤戰役和露梁海戰外,明軍沒打一個像樣的勝仗,像樣的敗仗卻打了至少四個:第一次平壤戰役、南原戰役、蔚山戰役、順天戰役。而且幾次敗仗中都有部隊被成建制殲滅的事發生。第一次平壤戰役中的祖承訓部和南原戰役中的楊元部就不說了。蔚山戰役中的彭信古部、盧繼忠部,順天戰役陳璘部登陸的廣東步兵,都出現了千餘人甚至數千人被日軍打的全軍覆沒、主將「僅以身免」的情況,特別是蔚山戰役中的盧繼忠部,人數接近三千人,本身是被楊鎬和麻貴放在周邊進行巡邏、警戒任務的,根本沒有參戰,還全是騎兵,結果竟然被突然出現的短腿九州鬼子打了個全軍覆沒——騎兵被步兵打個全軍覆沒?!

相反,但凡明軍打勝的戰役,都很難集中、成建制殲滅日軍部隊(小西行長跑了兩次),而且自始至終沒打死過一個日軍大將(萬曆朝鮮戰役中日軍陣亡的最高將領來島通總是李舜臣打死的),自己卻出現了鄧子龍這樣的高級將領陣亡的事件。如果沒有大炮、大船這樣的技術優勢,仗打起來,估計懸乎。

對比一下,是不是和明清戰爭非常類似?

敗則一敗塗地,而且根本沒法給對方造成有效殺傷——不算松山戰役,在撫順、清河、薩爾滸、瀋陽、大凌河等敗仗中,明軍陣亡、被俘變節就超過15萬人,這麼多軍隊如果能和後金打出2:1甚至是3:1的傷亡比,野豬皮父子早TM歇菜了,十全老人還寫狗屁的「一片兩片三四片」蓋他三大爺的牛皮癬章啊!

勝則極其艱難,甚至己方還會出現重大的傷亡——寧遠大捷明軍打死打傷四千左右建奴,覺華島上野豬皮屠殺了同等數量的明軍以及數量更多的百姓;收復關內四鎮戰役中孫承宗率部殲滅金兵大概一萬人左右,絕大多數是皇太極為了坑阿敏一把留下的蒙古及漢人變節軍隊,滿洲兵很少,而且之前皇太極已經帶兵搶了好大一圈了。

再縱觀整個萬曆三大征——寧夏在西北,朝鮮在東北,楊應龍在西南,結果祖國大江南北各地發生的戰爭,都得抓著那麼幾個地方調兵:遼東、宣大、浙江的漢族部隊,再加上四川苗兵、湖廣土兵、廣西狼兵等少數民族部隊,事實也證明,除了這幾個地方,別的地方的部隊,如京兵、廣東兵、南直隸兵、山東兵,都不太好使,叛亂髮生地的地方軍隊更是廢柴。

以上都說明了明末軍隊的特點:

1、軍隊戰鬥力普遍不高,組織度差,順勢無法集中力量,逆勢則容易崩潰;

大多數地方軍隊幾乎是純粹的廢柴,不敢與敵交戰,所以清軍可以各種入寇中原,搶了就走,有圖為證:

如圖:黑圈是皇太極的大本營盛京(瀋陽),紅色是松山大戰之前明帝國大致的邊境線,這條邊境上有包括錦州(今遼寧錦州)、寧遠(近遼寧興城)、順天(今北京)、宣府(今河北張家口市宣府區)、大同(今山西大同)等邊防重鎮,擁有數十萬的駐防軍隊。內部還有太原、天津、德州、濟南、濮陽等軍事重鎮。

然而……

藍圈是孫承宗殉國的高陽(今河北省保定市高陽縣),紫圈是盧象升殉國的巨鹿(今河北省邢台市巨鹿縣),綠圈是清軍入寇的最南點、逼死魯安王朱以派的兗州(今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對比下這幾個圈離邊境TM多遠。

從瀋陽到濟寧,到現在都沒通直達火車,必須換乘,公路距離是1240公里,開車得跑16個小時。放明朝這就是接近兩千五百里,一路上還要邁過宣府、京師、德州等軍事重地,太原、天津、濟南的軍隊也完全可以趕到然後把入寇的清軍包個餃子。

然而皇太極TM搶了一通逼死個王爺安然無恙的就回去了。

2、戰鬥力強的部隊呈現出高度的「地方化」特點,沒有系統的作戰訓練機制,精銳部隊被殲滅後幾乎無法出現「繼承者」;

3、除了「當兵吃皇糧混口飯吃」外,絕大多數士兵不知道「為什麼而戰」(這和「搶一把發家致富」的建奴形成了鮮明的反差),所以後期明軍將領募兵時,必須非常重視依靠血緣、地域來維繫士兵之間的紐帶和士氣,最終導致將領半軍閥化——沒錯,明朝後期比較能打的幾個將領,包括孫承宗、袁崇煥、毛文龍、盧象升、曹文詔、孫傳庭、洪承疇、左良玉等人,雖然將領本人大多是忠心耿耿的,但其率領的部隊已經出現了明顯的軍閥化特徵,「只認將首不認朝廷」。

這樣的軍隊,如果有技術優勢,還尚能一戰,面對建州這種通曉明軍戰法、部隊士氣高昂(搶一把走上人生的康庄大道)後來還掌握了優於明軍的技術優勢(大量可移動的火炮)的軍隊,基本上沒得打。

最後再提醒一句,雖然滿清不是什麼「游牧民族」,但TM農耕·定居商業文明真正意義對游牧文明形成技術優勢,達到可以「吊打」的程度,兩個比較確定的時間點分別是:

陸上:1798年,金字塔戰役,拿破崙戰勝埃及馬穆魯克騎兵;

海上:1815年,美國海軍大破巴巴裏海盜。

沒錯,直到1815年之前,真·游牧民族柏柏爾人還在西班牙、法國、義大利、達爾馬提亞甚至是英格蘭西南部沿海抓白奴玩呢,這TM是哪門子的17世紀被吊打過的樣子?


首先,滿清不是游牧民族,當時的建州女真(滿族的前身)是漁獵民族。東北那地方哪有草場啊,放不了牧,所以滿清特別注重與蒙古諸部的聯繫,雙方聯姻互通子女。著名的你像孝庄太后,就是蒙古的皇妃。這是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明朝打過不滿清這個看你怎麼劃分。舉個例子吧,我們印象中北宋對於遼國的戰爭,我們印象中北宋肯定是慘敗吧。可是你如果翻閱史料的話,你會發現北宋對於遼還是取得過很多勝利的,諸如李繼隆這樣的名將取得過滿城之戰、威虜軍騎兵大會戰這樣的勝利。只不過衛青、霍去病、薛仁貴、蘇定方這樣的成績太耀眼了,好像不封狼居胥就不是名將一樣。其實所謂的「吊打」這一詞不太準確,任何戰爭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像明朝後期黨爭不斷、朝政不舉、農民起義遍地的來說,攻擊清朝是不明智的。而且明朝打不過清朝,清朝能打過明朝嗎!並不一定吧,直到李自成拿下北京前,清朝也並沒有拿下寧錦防線。

所以明朝打不過滿清並不是戰力不行,而是統治問題。就好比當年貝尼特斯時期的皇馬被巴薩血洗4:0,你更衣室問題頻發,戰術不行,肯定踢不過啊。


每年入侵俄羅斯,掠奪斯拉夫白種女奴的克里米亞汗國都活到了拿破崙戰爭了。。。。

而且大清又不是游牧。


努爾哈赤出身在文明程度相對較高的建州女真,而且女真是漁獵民族。所以女真接受新文化的速度明顯要高於歷史上的游牧民族。所以不能把女真當游牧民族,應該是文明程度較高的少數民族。而且說實話,明軍的火器確實不高。無論是質量還是數量。沒法起到熱兵器對冷兵器的絕對優勢。
再就是,明是李自成亡的,滿清只是起到了推動作用。


這位同學,我看了下你的提問列表。不敢說全部,百分之八十都可以自己查資料得出答案的好嗎???


西方對野蠻民族的反轉大約在1700年前後

差不多以彼得大帝改革為節點,歐洲軍隊可以普遍在2對3到1打2的情況下對突厥或者韃靼人保有優勢

至於大萌,洗洗睡吧,就不說兵種質量了,也不談什麼民不聊生遍地造反

軍餉都嚴重欠缺,偌大的中國近億子民,能戰之軍不過是女真一個幾萬人小部落的三倍而已,基本上,交戰時大部分都是兵力劣勢。兵變和討餉就沒斷過,軍隊開拔先要補齊軍餉才會動身。


滿洲是走進農耕時代的漁獵民族,前提不存在。八旗最強的不是騎兵,而是全套裝備的重步兵,更要命的是滿洲形成規模以後還有大量的僕從兵消耗明蒙聯軍的戰鬥力。而且明軍輸在了炮戰,大凌河以後的遼東明軍火炮已經不能對滿洲形成火力優勢了。並且遼東的白銀投入過度問題極大降低了遼東明軍的戰鬥力,訓練、物資跟不上,比起驅使被統治者供養滿洲、蒙古八旗精兵的滿洲要更難維持戰線(原本應該反過來的,但物價危機和財政危機拖了明軍後腿),加上國內問題越發嚴重,遼東問題更沒法全心全力處理,明朝在遼東的統治和軍事優勢就一點一點被瓦解。
努爾哈赤時滿洲已經在國家層面建立了糧食的儲備,並通過計丁編莊來驅使底層滿洲人以及漢人進行農耕。並且很注重城防,每克一城必設駐防及城守尉(也就是八旗駐防制度的起源)。
到了皇太極時期注重火炮製造及運用,大、小凌河之戰後逐漸建立起不輸明軍火炮的軍隊。
試問,這哪點像個遊牧/漁獵民族?滿洲的基礎可是建州女真,這是農耕化的部落,不是海西那種半農耕部落,也不是野人女真那種漁獵採集部落。
雖然以上並不構成滿洲奪取整個中國的充要條件,但至少讓滿洲割據東北是沒有問題的。


這問題應該弄錯了吧。八旗政權已經和游牧漁獵不沾邊了,而且滿清確實吊打了游牧政權!直到康熙一直在吊打周邊各個游牧政權。


女真不是游牧,女真是漁獵
滿清不是部落,滿清是封建
滿清打擦哈兒,准戈爾就是封建農耕打敗游牧。
少看民族主義地攤多讀書


第一:明朝不是被後金打敗的,打敗他的是天災和內部崩潰(農民軍和腐朽官僚以及皇帝剛愎),還有就是吳三桂。後金是撿的餡餅,他們都沒想到中彩票
第二:如其他評論,後金不是游牧
第三:如其他評論,你的命題是偽命題


明朝是被自己弄死的,滿族的戰鬥力也一般,關鍵明庭沒錢不說 還要跟農民起義軍死磕,兩敗俱傷,第三方得利,所以都說滿族是竊國


後金真的是「漁獵民族」嗎?漁獵是後金一個經濟支柱,但後金建設了(符合當時水平的)政府和軍事系統。入關前的後金政權應該算一個比較強力但不太標準的中國古代政權。該政權對只會漁獵鑽林子的「生女真」進行改造歸化。壓迫統治區的漢人奴僕從事農業生產。與山西商人交易戰利品和物資。外交軍事手段並用壓榨朝鮮蒙古。你說這是游牧民族漁獵民族是不合適的。

比較強力是能以較少人口,較差財力對抗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大明。
不太標準是保留奴隸制殘餘,還帶有一點兒貴族共和、民族國家特徵(非常符合題主說的歐洲十七世紀風潮不是嗎)。


咋的,游牧文明不是文明啊……

農耕,游牧,漁獵等等都不過是各個地區民族的生產方式不同而已,並不會對一個地方政權的軍隊戰鬥力能有多大影響……決定軍隊戰鬥力的永遠是後勤組織,軍隊訓練量,軍事科技樹,軍隊上層指揮等等跟生產方式沒啥大關係的純軍事因素……

就算從生產角度出發,我也看不出你萌和滿洲能有多大差別。女真的生產前期主要是漁獵採集,後來開始跟漢人朝鮮人開馬市交易,進購鐵制農具,這時女真人已經開始進行精細耕作了。等到老奴發現鐵礦,滿洲人已經不大依賴馬市交易上的鐵制農具了,轉而進購類似綢緞,茶,瓷器等因地理因素滿洲人無法自主生產的日常品或者奢侈物——這跟歐洲人千里迢迢來杭州購買絲綢茶葉能有多大差別?

滿洲也是文明國家,不過在歐洲人眼裡你萌和滿清都很原生態罷了。為什麼大萌政權會輸給滿清政權,這個你可以百度啊


首先,這個問題奧斯曼帝國就有意見,17世紀可是他們的全盛時期,而號稱最文明的歐洲則處於守勢,如果沒有大波波,幾次險些完蛋,沙俄在中亞也是吃了不少敗仗的,直到19世紀末才吃乾淨,根本稱不上是吊打

順便,大波波、尤其是其盟友立陶宛也是個游牧民族


17世紀還是不行的,亞歐大陸的幾個蠻族火藥帝國都在17世紀,滿清,莫卧兒,愷加波斯,奧斯曼。因為17世紀除了荷蘭法國等幾個國家使用燧發槍,野戰炮,棱堡,其餘國家最多是火繩槍,而火繩槍的火力輸出還不能壓制騎射。而巨型火炮反而有助於蠻族攻城。

不過到了18世紀,燧發槍等裝備軍隊後,線列步兵足夠壓制騎兵正面衝鋒了,而燧發槍需要在手工工場進行專業化的生產,而不是像火繩槍,工匠就可以做了。從此以後,決定戰爭的不再是兇悍,騎射,和野蠻。而是技術,紀律,和人數。這幾點,蠻族一樣都沒有,所以1700年之後,蠻族就不再是影響世界的政治存在,不過是治安問題了。


推薦閱讀:

要是中國先進入大航海時代,當今世界將會產生怎樣的變化?

TAG:明朝 | 歷史 | 中國古代歷史 | 世界歷史 | 大航海時代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