氰化鈉,氰化鉀會隨氣流上升進入降雨雲團嗎?
中學學的地理忘光了。 但如果沙塵都能夠進入降雨雲團而形成泥雨,是否氰化物顆粒也可能進入降雨流程? 另外,氰化鈉,氰化鉀會隨氣流上升進入降雨雲團嗎?氰化鈉與水分子在高溫條件下,會發生化學反應,生成氫氧化鈉(NaOH)和氰化氫(HCN)么? 氰化鈉是三個原子(Na, C, N;CN稱為氰),水是兩個氫原子一個氧原子,反應後原子重構成分子是否有可能出現這樣的化合物?如果都是,那麼現場的水源,在高溫烘烤下足以進行無數次 這樣的反應並在熱島效應中隨著熱氣流進入市區,在降雨條件達成時,形成毒雨而對市區造成二次有毒污染? …………20150815更新………… 事發現場方圓三千米內人員被要求撤離,因現場多處發現白色顆粒物。 那麼就是氰化鈉了吧。
----20150819更新----
天津爆炸現場測出神經性毒氣 可致心臟驟停
氰化鈉是弱酸鹽,非常容易水解,在低溫下就能與水反應放出HCN。然而它不可能形成毒雨,它在環境中很容易自然降解,還沒等下雨下下來,就基本上被氧化了。另外,燃爆現場畢竟是富氧環境,且含有很多碳顆粒的介質,在這種條件下,HCN是很容易進一步水解成甲酸銨鹽的。一般來說,這種水解是隨溫度升高而反應更徹底的,60攝氏度以上這種水解是很明顯的,所以不是「高溫下進行無數次這樣的反應」,而是高溫下降解變快了。
--------------------------------------------------------------------------------
補充一下,這次爆炸現場可能還有其他污染物,現在還不確定有沒有甲苯二異氰酸酯等高毒有機污染物,因此不是說氰化物泄露少,就可以掉以輕心的。
首先說,這不是個好問題,但是個很「正常」的問題。之所以不是好問題,是因為問題提到的氰化物進入雲團形成毒雨是非常荒謬的,更進一步,這樣一個誇張到駭人聽聞的描述,會消解氰化物真正可能帶來的安全問題:不能因為這樣一個荒謬問題不成立,就以為氰化物不危險。
但這個問題也是正常的。提一個好問題這件事本身是有門檻的,知乎上一半以上的問題都存在前提錯誤、缺少基本常識、表述不清有歧義等問題,很多人表達的意思是A,實際想問B。在這樣一個人心惶惶的時候,人們有可能提出各種各樣奇怪的、缺少科學基礎的問題,這個時候越發需要耐心,需要明白問題背後,提出問題的人到底想問的是什麼。
這件事會引起恐慌,是因為人們對氰化鈉不了解,但托各種偵探劇的福,氰化鈉的毒性一直如雷貫耳。你要是光知道說「沒有毒雨沒有毒雨沒有毒雨」,很多人是不買賬的。大部分人沒有邏輯、沒有知識,但是依然有發言權,而這些人才是提問的人和希望聽到答案的人。
我寫這個答案的基本立場就是想提醒專業人士,現在不是就毒雨論毒雨的時候——我知道提問者應該對自己的問題的表述負責,但前面也說了,大部分惶恐的普通人很可能沒有這個能力。
之前的回答被認定不友善。也許有人覺得這個時候留下前排那幾個答案對安撫人心有好處,但前排那幾個答案一直在說「毒雨不可能」,而不提氰化鈉可能的危害與應對措施,因此並不能真正地安撫人心。
我覺得我只能說自己不是專業人士。如果想把自己稱為「專業人士」,此時此刻應該給出的信息包括但不限於:
1 到底遺失了多少氰化鈉?找到了多少氰化鈉?
2 遺失的氰化鈉是以什麼形態保存的?經歷爆炸後,容器損毀的幾率有多大?
3 氰化鈉污染物有可能已經污染了哪些區域?污染的形式是什麼?空氣?土壤?水體?
4 目前哪些人有可能接觸到氰化鈉污染物?
5 氰化鈉在土壤和水體內的的半衰期是多少?泄露的氰化鈉要多久才能分解完畢?分解的過程中有對環境和人體有怎樣的危害?
6 針對以上種種,政府採取了哪些措施?普通人又可以做些什麼來保障自己的安全?
這裡面很多問題可能都要回答得很細才行,有的問題解釋起來可能專業人士會翻白眼,但要穩定人心,真就得不厭其煩地這麼做。
本科時候曾經聽過新聞學院董關鵬老師的講座,現在想來依然覺得獲益匪淺。我提到了當年的PX事件,就是希望提醒各位年輕的學生,大部分人是沒有科學素養和邏輯能力的。向普通人科普的時候,要留神自己的話可能被曲解成什麼樣子。作為一個負責任的清華化工專業學生,我可以很肯定的告訴大家:
1.氰化鈉(NaCN)不具有揮發性,與酸性物質反應生成的氫氰酸(HCN)有揮發性,但在自然環境下極不穩定易被氧化分解。(資料來源:氰化氫與氫氰酸)
2.氰化鈉的致死量為50-100mg(一次性口服),但當不產生中毒劑量的少量NaCN進入人體後,可以被迅速轉化為無毒或者低毒物質排出體外。
3.只要飲用的水源沒有受到大量氰化物的污染(相信有關部門已經在檢測了),只要沒有官方發布的相關水源污染警告,周邊地區的親們還是不用擔心淋雨or喝水or上街吸口氣就會瞬間掛掉了。
4.倘若爆炸區附近真的發生了氰化物急性中毒,隨身帶一瓶維生素B12方能應急。(資料來源:維生素B12a,這裡維生素B12並不是唯一有效的解毒劑,僅作應急用,不推薦大家日常購買)
-----------------------------------------------------------------分割線-----------------------------------------------------------------
關於大家之前爭論的維生素B12解毒作用的問題,在這裡統一說明一下,首先維生素B12並不是唯一有效的氰化物中毒解毒劑,之前之所以只推薦了是考慮到維生素B12在攜帶和購買上會更方便一些,但它只作應急用,並不推薦大家日常購買或使用(除非你患有惡性貧血)。假若一定要購買,請確定藥品成分中含有羥鈷胺(有效解毒的成分),使用方法請謹遵醫囑,切勿濫用(對身體有害)。下面全面介紹一下各種解毒方法的適用情況:
(2)重度中毒時:為了爭取時間,應立即給吸入亞硝酸戊酯,將安瓿包於紗布內壓碎,每隔1~2分鐘吸入15~30秒,此時儘快配製1%亞硝酸鈉溶液依年齡大小用10~25ml(或10mg/kg),由靜脈每分鐘注入3~5ml(注射時應備有腎上腺素在旁,密切注意血壓,如血壓下降即肌注腎上腺素,血壓明顯下降時應暫停注亞硝酸鈉)。或用1%美藍每次10mg/kg(即每次1%溶液1ml/kg),加25~50%葡萄糖20ml靜脈注射,注射時觀察口唇,出現暗紫發紺即可停葯。然後再用25%硫代硫酸鈉按每次0.25~0.5g/kg,於10~20分鐘內靜脈緩慢注入。注射後如果氰中毒癥狀未消或以後癥狀反覆,可重複上述藥物一次,劑量減半。但應注意:亞硝酸鈉,美藍和硫代硫酸鈉用量過大都可引起中毒,注射時應格外細心,嚴密觀察病人,防止過量中毒。
氰化鈉和氰化鉀和氫氰酸都是劇毒物質,氰化鈉和氰化鉀都極易水解,因而不會像普通粉塵那樣進入高空,而其本身氰化物在地面水中很不穩定,當水的pH值大於7和有氧存在的條件下,可被氧化生成碳酸鹽與氨。地面水中帶存在著能夠分解利用氰化物的微生物,亦可將氰經生物氧化用途轉化為碳酸鹽與氨。因此氰化物在地面水中的自凈過程相當迅速,但水體中氰化物的自凈過程還要受水溫,水的曝氣程度(攪動)、pH、水面大小及深度等因素影響。
土壤對氰化物出有很強的凈化能力。進入土壤的氰化物,除逸散至空氣中的外,一部分被植物吸收,在植物體內被同化或氧化分解。存留於土壤中並部分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可被轉化為碳酸鹽、氨和甲酸鹽。當氰化物持續污染時,土壤微生物經馴化、毓可產生相適應的微生物群,對氰的凈化起巨大作用。因此有些低濃度含氰工業廢水長期進行污水灌溉的地區,土壤中的氰含量幾乎沒有積累。綜上所述,針對本次天津濱海區危化品爆炸,短時間內需要注意氰化物的擴散,主要關注水中氰化物的含量檢測,大氣中可能會有少量的氫氰酸短時間內殘留。但是相比於含量微小的氰化物,應重點關注的是一些難降解的小分子鹵代烴和芳香族化合物的危害。僅代表本人意見,不足之處請批評指正
我只說一句,7g,7kg,7t,700t,的KCN,對於學化學的人來說,是不同的物質,謝謝
不知道我這樣回答我同學是不是正確,另問我同學會不會拉黑我。
反對高票!洒家理論化學已還老師。
但是,首先反對氰化鈉遇水 可以氧化氰離子 一般要打開這個鍵 需要10的PH和300以上的氧化電位,才能反應得較為完全。雙氧水好評。。。。。
但是,目測監測結果有問題,公交車上聽了下新聞,啊,口述里很強烈的強調了 特徵污染物 和只有一兩個小時檢出,遠低於國家標準。噗,根據一般德行,你們監測點附近一定有藥劑噴洒點吧?你們執行的是什麼標準?
1:4質量的氧化劑(不同藥劑不一樣,權且看看),700噸( 泥就說泥還找到多少噸就是了,其他的,不管有沒到空氣中,總是要各位人體凈化器消耗完的)。你需要多少雙氧水?噗,來,700噸,咱們就當消失了10%,70噸~那就是要280噸雙氧水,水稀釋下再噴洒,1000噸~
哎?剛才咱說了什麼?自己都看不下去。但是咱懶。。。。。懶得查資料。
咳咳,再改改,看到關於密度的問題,這的確就解釋了剛才我關於只有一兩個小時監測到的疑問,但是濃度洒家還是懷疑。。。。。畢竟致死濃度實在是太低了。(順便不要以為沒事了,熱島效應會讓整個區域內比較均勻的分布,與外部環境交流很少哦。各位加油!活下來,就不用奮鬥了,哪裡泄露了,就去哪裡住幾天,日收入絕對是萬做單位的。~噠~)
權且看看,PS:因為洒家很懶喲,還附帶低血壓大魔王屬性,可能會被初中生打臉,數據誤差一個數量級。嘛~~~~~~~~QAQ你們輕點!
純凈的無水氰化氫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但混有雜質和水時就不穩定。在靜置下特別是受到光照時能分解成低毒的氨、甲酸、草酸及褐色的水不溶物,保存液態氰化氫時必須加入磷酸穩定劑以防止氰化氫強烈聚合。氣態氰化氫一般不產生聚合,但有水分凝聚時,會有聚合反應發生,空氣(氧氣)並不能促進聚合反應。在大氣中,夏季約10分鐘,冬季約1小時,氰化物就會在紫外光作用下氧化成氰酸,進而分解成氨和二氧化碳。
朋友圈的瘋狂轉載這是秀智商
謝邀。對這方面,我也不是很清楚,在這裡僅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氰化鈉(鉀)是離子化合物,幾乎不揮發。一般不會出現在降雨中,就像氯化鈉不會明顯的出現在降雨中一樣(氯化鈉對水穩定,能吸水,可以作為凝結核出現,但也是很少量的)。泥沙,粉塵等能在雨中作為凝結核出現,凝結核在降雨過程是必須的。氰化鈉本身能燃燒,遇水易分解出氫氰酸,不能作為凝結核形成降雨。具體凝結核的定義可參考百度百科 (http://wapbaike.baidu.com/view/408894.htm?fr=aladdinref=wisessid=0from=844buid=0pu=usm@0,sz@1320_1003,ta@iphone_2_4.4_1_10.6bd_page_type=1baiduid=D6C1039FD889E242BDEFAA13D6C858FCtj=Xv_1_0_10_title)。所以雨水形成的過程中不該出現氰化鈉。
但是不排除降雨過程中溶解有氫氰酸的可能。
我一位老師都在朋友圈轉這個。還是農學博士,副教授orz
這就是所謂的隔行如隔山嗎?
這倆不會
但你完全無法排除其它化學品因素
劇烈爆炸又是非常規的反應條件,很難有類似的前例參考
畢竟仍在調查,沒出定論
這兩種東西經歷過現場爆炸的溫度一般不會再出現泄漏了,基本都會變為氧化物,危害比較大的可能就是一些氮氧化物,下場酸雨就完了。。。
即使有泄漏,氰化鈉會水解成甲酸鈉和氨(現場的溫度不到60度也接近了),未水解的也會較快自然降解,咱們吃的桃、杏、枇杷什麼的,核裡面都含有氫氰酸,沒必要恐慌。
TDI室溫下遇水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胺,反應極其容易發生,一般不會出現大的影響,家裡的海綿什麼的,都是TDI做的,裡面也有少量遊離TDI,也沒那麼可怕。
但是安全起見,無關人員還是遠離事發現場。
另外那些傳說能飄到好幾十公里之外還能降雨落下來的。。。你過來,我保證不出人命行不?一海綿墊子一海綿墊子抽。。。一個杏仁一個杏仁的丟。
手機碼字,累,輕噴。。。
700噸氰化鈉的大概能致死70億吧。全地球團滅。光這點就很嚇人。
推薦閱讀:
※通古斯大爆炸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氣味可以被定量描述么?
※為什麼蛇毒不耐高溫,河魨毒素耐高溫?
※有什麼辦法可以使恆星瞬間熄滅/有什麼辦法可以使熄滅的恆星被瞬間點燃?
※洗髮水效果越好是不是化學成分越多?
TAG:化學 | 降雨 | 氰化物 | 化學反應原理 | 天津塘沽特大爆炸事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