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對深海的探索程度甚至不及對宇宙的探索程度有什麼依據?

經常在各類國內外深海探索類記錄片中聽到這句話,但是總覺得不合理


其實就是兩伙人騙科研經費撕逼而已。


天文專業吐個槽,再深的深海人類也知道有多深,而且也曾探險過海底,還拿著攝像頭拍攝了很多物體。

宇宙呢,抱歉,我們現在連宇宙邊界在哪兒都不知道。更別提探索了,目前為止我們只不過在自家門檻上溜達幾個來回而已。

紀錄片這麼說只是強調深海一直不被我們關注,而且裡面所蘊藏的秘密遠遠超過我們想像。但是如果從字面意義上是絕對錯的。人類對深海的探索在可見的未來是可以完全覆蓋的,而對於宇宙的探索在可見的未來是絕對不可能結束的。


這個要看怎麼算,按絕對距離算是對的,按相對距離算,目前人造的東西飛到的最遠的地方相較於宇宙的尺度,比一塊泡沫的吃水深度還淺。


探索宇宙的時候據稱所有扔進金星的探測器也沒有一個活著落地的。

學東西不能只學標題。宇宙探索確實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但是他跟深海探索並沒有太大的關係好不好?那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學科。

宇宙空間目前能夠成功探索的主要還是一個大氣壓到零個大氣壓的空間範圍。深海探索現在一千多個大氣壓的地方有人下去過,而且活著上來了。主流的航海大國的航行深度是在幾十個大氣壓的範圍。

解決一個大氣壓的壓力差要比解決幾十幾百個大氣壓的壓力差簡單太多了。

而且事實上宇宙探索也沒有取得過太多的成果嘛。宇宙探索就是曝光率更高而已啦。在太陽系的範圍內主要還是在打點的層面上。「這裡比的主要是把探測器送上去的探索啊,如果拿天文觀測的東西出來比的話,那麼海洋聲納探索這個領域,美軍在冷戰期間好像已經把全球海洋畫了好幾遍了吧」 探測器主要還是在土星,木星和帶內行星的範圍內。外圍行星也就是飛過去那麼幾個,並沒有太多的探索。

就算是在土星,木星,帶內行星的範圍內,也多是一些行星外圍的探索,至於內層大氣啦,行星表面啦,內部構造啦,基本上也就是知道個大概。這些也就是在月亮上面搞得多了一些。因為你要想搞清這些東西,不夠是在地獄一樣的金星,還是那麼大大大大大的巨行星,和你去探索深海面臨的問題是類似的,對吧?

而且深海探索真的是沒有宇宙探索的成果多嗎? 其實是標準不一樣吧! 現在的深海探索如果你只是像這些火星任務,木星任務一樣搞出那麼點兒東西出來,你好像不好意思出來發論文吧!

總結一下,

宇宙探索主要還是集中在 零個大氣壓到一個大氣壓的範圍里,高壓力的範圍裡面目前也沒有顯著的成果。金星上目前沒有活下來的。

深海探索全部是在幾十幾百個大氣壓的壓力環境下進行的。

而且深海探索現在在做的已經是在細節上做積累了。宇宙探索在探測器領域大多數還是滿足於能送到,能活動這個層面上。

那麼你為什麼覺得宇宙探索比深海探索牛逼呢?那就得媒體曝光率比較高了嘛。


提供一個思路,題主可以對比下兩個領域經典紀錄片的長度


推薦閱讀:

為什麼正態分布在自然界如此常見?
人生存的世界到底是不是真實的世界?
平行世界理論的地位如何?
為什麼有一部分人在轉基因知識日益普及的形勢下還反對轉基因?
如何解答「費米佯謬」?

TAG:科普 | 自然科學 | 科學 | 海洋 | 空間技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