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呂秀才考不上舉人?

一個精通大明律,外語的人,按說記憶力應該超群,怎麼會考不上舉人呢


武林外傳時,秀才25歲,封關中大俠。

電影版時,大約30歲,郭芙蓉已經懷孕了。

龍門鏢局時,白敬祺提到秀才說他「從小是個神童,飽讀詩書,很早就考上了秀才,後來再怎麼考都沒戲,40多歲才中了舉人」。

彼時,白敬琦25歲,他和秀才的大女兒呂青檸差不多大;按時間推算,秀才當時55歲左右。

55歲官拜戶部侍郎,正三品,相當於今天的財政部副部長,和現在幾位副部長的平均年齡相當,算是正常的仕途。

——————以下是後補的分割線——————

評論里對秀才遷升過快表示了異議。15年從中舉到三品大員確實堪稱神速,我覺得可能有以下原因:

1、他老丈人是郭巨俠,雖然到退休也才是個四品管員,相當於今天公安部刑偵局局長,但江湖威望高,對秀才升遷有無形的幫助,但也就僅限於此了。他們爺兒倆關係不怎麼樣,所以郭巨俠不太可能給秀才什麼便利,這一點在龍門鏢局裡秀才有提到,說他老丈人生怕他沾了什麼光。

2、秀才的官望還是很高的,個人認為升遷快主要是因為這個原因。他在青州知府任上,被稱作「呂青天」,平時行事也是小心謹慎(陸三金請客都不吃)、不枉法(親女兒犯罪都要抓),是個「好官」(呂青橙說的。)


我想題主問的是明代科舉鄉試的難度有多大以及士子應具備哪些應試素質?呂秀才精通大明律和外語,記憶力確實超群,但科舉考試的直接目的畢竟是選拔官員,僅憑記憶力是不夠的。

不過劇中設定呂秀才年齡25歲,對於一個普通士子而言,科舉之路才起步不久。

科舉考試不同於今日的公務員考試,科舉考試是為國選官的考試,而今日的公務員考試所錄用的僅是主任科員及以下非領導職務,至多只能說是吏,范進中舉之後各路有頭有臉的人物便馬上紛紛拜訪,范進全家就此鹹魚翻身,躋身當地上流社會,由此可知中舉的難度之大是可想而知的。

呂秀才的個人素質:

呂輕侯三歲識千字,五歲背唐詩,七歲熟讀四書五經,八歲精通詩詞歌賦,不僅如此,呂秀才還能將當朝法律倒背如流,精通英文(這個倒是對考試沒用)。

早年家境殷實,但家人不知因何原因全部亡故,只留下年少的呂輕侯一邊經營祖上留下的客棧,一邊不停地讀書考試,終因經營不善導致負債纍纍而將客棧賣予佟掌柜,從老闆淪為打工的賬房。

不過呂秀才沒事便好吟詩作對,在閉關鎖國的明代精通洋文,後來還從事過明清流行的小說創作,可見呂輕侯並非只會一味死讀書的書獃子,而是一個有才情、有趣味的文人,只不過性格軟弱,而在原則問題上又總表現出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執拗」,在文人圈裡固然正常,但身處江湖,不免顯得的格格不入。

從明代科舉考試的內容看:

明代鄉試、會試共分三場:

第一場——試四書義三道,每道二百字以上,經義四道,每道三百字以上;

第二場——試論一道三百字以上,判語五條。詔誥表內科一道;

第三場——試經史時務策五道。

三場之中,第一場最為重要,尤其是在明代中後期,由於考生數量的增多導致閱卷工作量的增大以及其他原因,閱卷工作通常只重第一場,對第二、第三場並不經意。所以讀書人的大多精力也都集中於首場考試的內容。

南宋朱熹之後,四書地位提高並超過五經。在第一場考試中四書為必考,故而考生必修,而五經只需選考一門即可,也就是「選修」,通常《尚書》、《詩經》被考生選擇的較多。

考生們一般先要做到能熟讀四書及五經中的一經,然後十幾歲開始作文章,呂秀才七歲時不僅熟讀四書,而且還熟讀五經,雖然熟讀不代表專精,但這已經稱得上是標準的神童了。第二場中的判語大致為法律問題,呂秀才能將《大明律》倒背如流,他對並不很重要且多數考生都不攤很多精力的第二場都做足了準備,那麼第一場肯定是成竹在胸了。

由此可見呂輕侯縱使年輕,但是先天如此聰穎,後天如此努力,準備如此周詳,自然對結果的期望是如此之大,再加之家中變故,所以呂秀才對自己科場挫折的難過要強於同齡人是再正常不過了。有相似境遇的洪秀全年僅二十多歲就已經因為科場不順漸漸走上革命道路了。

從明代科舉考試通過率看:

」鄉試是科舉全程最不易登進的一級「。

由於各省鄉試情況不同,所以錄取比例有所差別,明初一般在10%上下;成、弘間定為5.9%;嘉靖末年又降為3.3%,而實際錄取率又低於此。所以想要一次成功,不僅需要實力,運氣的成分也很大。

科舉考試的目的是唯一的,那就是補充官員隊伍,但由於社會長期穩定,讀書人數量在持續上升,所以總體而言國家必須對錄取比例不斷地向低調控,導致科舉難度越來越大。呂秀才年僅25歲,而科舉鄉試三年一次,所以他應該沒有參加過幾次鄉試,之所以還未中舉,未必是因為個人素質問題。

從明代科舉中試年齡看:

話說回來,科舉考試畢竟是為國選官,終歸是需要選拔出年富力強的人才來為國家辦事的,選拔上來的儘是些滿頭斑白的中老年人,縱然是滿腹經綸,那還能為國家做幾年貢獻,所以所謂的「五十少進士」只不過是誇張之說,形容科舉考試難度大而已,「范進中舉」只不過是為諷刺某些社會現象,在現實的明代社會中極少有家境不好但仍然矢志不渝,堅持到五十多還沒中秀才的。(清代有鼓勵「終身考試」的政策,對連年不中但仍然對科考不離不棄的老年人授予榮譽性的功名,所以范進中舉是假託前朝以諷刺當朝)。

根據 林二 推斷劇中七俠鎮在山西運城(當然,劇中無論人、地、事都屬虛構,這裡權當是運城吧),有人統計,明代山西籍舉子中進士平均年齡為31.93歲,最小的一次為宣德五年,僅26.6歲。注意這是中進士的平均年齡,而這些進士中舉年齡當然要更小了,《龍門鏢局》呂輕侯四十多才中舉,絕對是大齡考生了。

呂輕侯雖然對自己的窮困潦倒很自卑,但對自己曾是神童的這一點非常得意,常掛嘴邊,可想而知呂秀才曾經一定經常幻想自己未來一帆風順的科舉與仕途,所以幾次科場失意對一般人而言可能不算什麼,但對這個家境沒落的昔日神童而言,打擊肯定不小了。

明代大齡考生的出路

「五十餘年做秀才,故鄉依舊布衣回」,社會長期穩定,讀書人自然會不斷增多,然而政府官員的數量是一定的,所以被科場拋棄的大齡考生便會不斷增多。所謂「非仕即隱,」家道殷實者自然可以「歸隱田園」,富足且體面的過一生,但像呂秀才這樣家道中落、生活窘迫的,即使不放棄讀書,那也得在讀書的同時搞些事干。

除了做私塾先生、賬房先生外,隨著明代商品經濟的發展,「儒商」和「市民文人」成為很多文人的選擇,而呂輕侯恰恰都干過。「儒商」的概念不必多說,呂輕侯年紀輕輕父母雙亡,只得一邊獨自經營家傳的尚儒客棧,一邊讀書準備考試,兼具「儒」與「商」雙重身份。「所謂市民文人」指的是因商品經濟發展,市民階層與市民文化興起,文化與商業結合得愈加緊密,如著名的「三言二拍」都是受書商之邀而作,呂秀才也與不法書商范大娘簽訂過創作的協議。可惜呂秀才的這兩條路都走失敗了。


徐渭,與解縉、楊慎並稱有明三才子,有神童之謂

嘉靖十六年,17歲,府試不中,秀才沒考取

嘉靖十九年,20歲,考取秀才,排名一般

嘉靖二十二年,第一次鄉試不中;

嘉靖二十五年,第三次鄉試不中;

嘉靖二十八年,第四次鄉試不中;

嘉靖三十一年,第五次鄉試,初試成績第一,然並卵,依舊不中;

嘉靖三十四年,第六次鄉試,初試成績第二,然並卵,依舊不中;

嘉靖三十七年,第七次鄉試不中;

嘉靖四十年,41歲,徐渭第八次也是最後一次參加鄉試,又雙叒叕不中……

萬曆二十一年,徐渭去世,終年73歲,到死最高學歷是廩生,秀才中的一等學位。

蒲松齡,十九歲考取秀才,是縣、府、道三場案首,學政(相當於省教育廳廳長)稱讚他「 名藉藉諸生間 」 ,是有希望成就「蒲六首」傳奇的人物。但是這之後……

順治十七年(20歲),第一次鄉試不中;

康熙二年,第二次鄉試不中;

康熙十四年,第三次鄉試不中;

康熙二十六年,第四次未在指定區域答題(越幅),成績作廢,鄉試不中;

康熙二十九年,第五次依舊考場違例,成績作廢,鄉試不中;

康熙三十五年,第六次鄉試不中;

康熙四十三年,第七次鄉試不中;

康熙五十年(71歲),走特招路線,做了貢生,雖然與貢士(舉人)只有一字之差,含金量卻差了許多。

康熙五十四年,一代名家蒲松齡抱憾離世,最高學歷貢生。

蒲松齡考了51年,到死也沒考上舉人

看看這兩個人吧,哪個不是神童出身?哪個不是秀才里的絕世高手?哪個不是高官鴻儒們的座上客?想想吧,范進中舉學了才幾年哪?忘了!

所以呂秀才這年紀考不上舉人很正常嘛。

PS:秀才也是有歲試考核,一二等皆有賞,三等不變,四等撻責,五等遞降,六等黜革,秀才你天天不務正業在同福客棧瞎混,不怕被學政老爺打屁屁嗎


精通大明律,記憶力超群就能中舉了?你也太小看明代舉人了。

首先你要知道古代科舉,到了明代基本上到了鼎盛時期了,科舉選拔制度尤為嚴格。
明朝正式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

但是在參加鄉試之前,還有三道,分別是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相對來說,縣試和府試相對要好過一些,因為不考相對較難的五經題。但院試相對要難一些,由一省提學大宗師主持,四書題和五經題都要考。
只有通過這三關的才有資格稱作生員,童生也就是俗稱的秀才。到了這一步,才是功名的起點,才有資格前往各府、州、縣學學習。
生員分三等,有廩生、增生、附生。由各省提學官舉行歲考、科考兩級考試,按成績分為六等。科考列一、二等者,取得參加鄉試的資格,稱科舉生員,三等不獎不罰,四等要打屁股,五等降級,六等直接除名。

接下來就是正式科舉,鄉試。鄉試俗稱秋闈,在秋天考,三年一次。鄉試分三場,第一場是經義,第二場是應用公文,第三場是時策。三場中最重要的便是第一場,所謂的八股取士,就指的是科舉只重第一場經義的緣故。考官也是根據第一場文章來決定錄取與否,後面兩場公文和時策基本就是走過場的陪襯。
第一場要做的題目有七道,其中四書題三道,五經題四道。這三道四書題是全部考生都一樣的,而四道五經題是讓考生根據自己本經,從二十道題目里選擇四道作答。
很多人其實對鄉試是有誤解的,在他們眼裡,似乎考舉人很簡單一樣,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范進中舉,很多不明就裡的人會藉此來嘲諷。但實際上,鄉試的難度幾乎可謂是所有科舉考試裡面最難的一關,尤其是在文風鼎盛的地區,例如浙江,江蘇,江西一帶,錄取比例普遍都是三十取一,有時候甚至還不到。舉個不恰當的例子,假如今天一省高考考生三千人,但只錄取一百人,你算算,有多難。

會試基本模式與鄉試相同,只不過鄉試在秋季八月舉行,所以叫秋闈;而會試在次年開春後二月舉行,便稱為春闈。我之前為什麼說鄉試是最難的,因為鄉試的錄取比例大概是在三十取一,而會試的錄取比例就要高得多,大概在十比一左右。

不過即便中了會試,還不能算進士。會試之後還有殿試,這才是科舉考試的最終關口。

殿試一般在奉天殿舉行,由天子親自主持,任主考官,從內閣、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的正官、以及詹事府、翰林院中選出十四人任讀卷官。
過了殿試,才能正式取得聚榮耀於一身的進士出身,成為整個大明朝的人上人。但殿試也是最簡單沒壓力的一個關口,因為殿試一般不往下刷人,中了會試都可以通過殿試,從這個角度而言,殿試象徵性居多。所以殿試的最大作用只是排定最後名次而已,我們熟知的狀元榜眼探花都是憑藉殿試定下的,至於前面會試的名次沒有太大的實際用處,第一名會元除外。


情景喜劇看過笑笑就好,細究有很多可以吐槽的地方。
《武林外傳》背景是明朝,對於呂輕侯來說,他考不上舉人很可能與祖產客棧有關。要知道,在明代,經商是賤業,商人是賤民。
甚至在明初,朱元璋規定,商人不得穿絲綢,不得騎馬乘轎,不得穿一樣顏色的鞋,直接從法律上歧視商人,可見太祖皇帝對商人的恨,不服不行。
雖然隨著經濟發展,到了明朝中後期這些規定名存實亡,但是讀書人如果想在功名上有所突破,依然不能經商,否則這是個大污點。
比如嚴嵩徐階各位首輔,手中權利滔天,家中財富千萬,各種商鋪數不勝數,但是沒有一處是在他們名下,都是交給家生子或者親戚去打點。再比如《紅樓夢》中,賈史王薛四家榮損一體,他們有著明確分工,賈史王是走仕途,比如賈家,原本是武勛貴族,到了賈寶玉這一代,家裡明顯讓他走科舉,所以賈家明面上收入有爵位俸祿,賈政等人工資,宮裡元春賞賜,田租庄產,賈璉鳳姐弄個鋪子還得藏著掖著,就是怕影響賈家後輩讀書走科舉。而薛家是皇商,所以薛蟠就考不了科舉,薛姨媽他們也從來沒要求他讀書過。
咱們說回呂輕侯,他最大的忌諱就是經營客棧,沾了商字,沒準就被當地教諭記下(或許這個教諭還被他爺爺知府得罪過呢),報告給了朝廷派下來主持鄉試的宗師,宗師一聽:噫,一身銅臭,不是君子,你呂輕侯再等三年吧。
所以,呂輕侯中不了舉,也就不難理解了。


因為他不通人情,不知世事,只是個書獃子。後面表現出來的智慧,才智和勇氣都是在同福一家人的氛圍中改變的,而短短八十集中,秀才是沒有參加考試的。下次考試,一定中。


咦,他後來不是被秦王封了相國了嗎?


他才二十來歲好吧?最對不過24、5的樣子。
王守仁20歲中舉,孫承宗31歲中舉,紀曉嵐24歲中舉,唐寅28歲中舉,海瑞35歲中舉??
不要以為鄉試很容易,明清時期三四十歲還沒中舉的人一大把。看看范進就知道了??


龍門鏢局裡秀才明顯是當官了的。


龍門鏢局裡,50多的秀才是戶部侍郎,挺大的官了


中舉應該是三四十的樣子,不過陞官很快,二十年當上侍郎

而且秀才在龍門鏢局穿青橙(他女兒)送的官服被扣了
小兵對秀才說,你一個戶部的官,官服上秀著禮部的紋樣,你這個官當的挺橫啊

哈哈哈哈哈哈哈,笑到不行


考上了,龍門鏢局裡呂秀才先是青州知府,後來做官做到京城去了


一、不太會「做人」
有一集有講關於買官賣官的,可以看出故事中的官場環境不幹凈,如果想要有出息,大概打點一番是不可以少的。秀才肯定不會做這樣的事,考官嘛也就不喜歡他了。
二、他的身世有待研究
秀才的先祖都是有頭有臉的人物,知府啊什麼的大家也都知道。但是之後淪落到那麼凄涼的地步,是為什麼呢?
我猜是因為政治上的東西,然後先祖被打壓了,貶官之類的,總之最後是沒落收場。
祖上有問題的話,秀才出頭就會困難許多。

個人意見,純屬瞎猜。
總之,心疼秀才。


科舉的鄉試一般三年一次,一個省一般也就幾十個人中舉(每次中舉人數按照朝代、年份、是否科舉強省有波動),參加考試的包括本省的歷屆秀才和監生。你自己想想,三年才考一次,考生是應屆生+往屆生,再除掉有些名額被內定,你考的上本省的前50名么?

真以為秀才相當於小學畢業、舉人相當於中學畢業、進士相當於大學畢業啊?


我在無數個夜晚,自問了無數遍這個問題。


蒲松齡七十多了也都還是秀才。(雖然他是清朝的)據說原因是考上秀才的時候那個考官喜歡他的文風,再往上考的時候別的考官喜好又不同了……時也命也。
所以,呂秀才二十鋃鐺歲考不上是多麼正常啊。


反對靜謐的胖子的回答,秀才是要在縣裡名列前茅,舉人要在省里名列前茅,難度你覺得大不大?別說省,你在市裡面成績名列前茅一個?雖然當時讀書人不多,但是一個省還不如現在一個市的讀書人多?你上學的時候考過全市前幾十名嗎請問,多正常呀呂秀才考不上舉人


秀才:我,三歲識千字,五歲背唐詩,七歲熟讀四書五經,八歲精通詩詞歌賦

...

韓娟:北雁思歸向南飛

秀才:飛,飛,飛,菲菲不停問我,是我犯錯嗎,...

...

唐詩中沒有《望廬山瀑布》?


秀才可不止是神童,還是個身世悲慘的神童啊。
在他的人生中可是經歷了家室劇變,全家因為作者沒闡明的原因只剩下了他一個人。

事實上武林外傳里過去經歷最悲慘的就是秀才。小貝淪為孤兒至少都還剩個嫂子要照顧他呢。而這群人里也只有秀才一個,原本在這個世上是無羈無絆的。(當然後面來了個更慘的無雙)

目前看他的人生經歷,年幼時神童,但青少年時期開始家勢衰頹,最後留下他孤零零一個人經營著家庭的產業,連個幫襯親戚都沒見著。秀才又不善經營,只得不斷變賣祖產,甚至於生計一度都難以維持。而這種環境下的多年趕考,自然也是折戟沉沙。

最後他只得給人當了個算賬先生,從此天天工作,只能業餘看看書。
他這樣的情況想要中舉乃至更進一步,實在是有些難為他了。

只能說呂秀才在科舉之道上的天賦並沒有強到他生逢劇變的少年也能中舉,也沒有強到他已然談不上多麼專註備考的青年中舉。


祖上曾經有一位讀書人(明代),年紀輕輕考了秀才後,再也考不上去了。但是他的學生,最高做到正三品,還有個學生是知州。


那得問明朝考什麼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後人對石達開的評價遠高於其餘諸王?
明朝是如何衰亡的?
明朝除了太祖和成祖以外,其他的皇帝的評價都怎麼樣?
中越陸上爭議地區的劃分?
天地會為什麼沒能完成反清復明大業?

TAG:明朝 | 中國歷史 | 歷史 | 武林外傳 | 呂秀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