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朋友離別,說些什麼文藝又傷感?
借幾塊錢買水。臨走的時候,
「我還欠你錢呢,記得來找我要...」謝謝大家的喜歡,說來慚愧,最近換了崗位,很少動筆了,還是要堅持下去才對得住各位的贊啊!
去年碩士畢業聚餐時,醉倒前對同學們說的一句話:願此去有繁花似錦,再相逢依舊如故。
其實,只要感情和氣氛到了,說什麼都顯得文藝和傷感。
就拿我最喜歡的《海賊王》舉例吧。
1,
Mr.2和路飛一夥的離別,真真正正是文藝到了骨子裡,傷感到讓人飆淚,兩次我都沒忍住。
「那海上的漣漪,是我為你們盛開的友誼之花。」
2,
還有和薇薇的離別,甚至都沒有言語。
路飛他們無聲的回答,送了我一張用了五年的電腦桌面,從未變更過,而且還會繼續用下去。
這張卡片我印了三千張,不為什麼,就是喜歡,每一本書里都夾著,當書籤。
這是我見過的最美的離別了,沒有之一。
3,
和梅利號的離別。
「對不起,我還想帶大家走更遠,可是,終於不行了……我很幸福……你們這麼久以來都對我關心倍致……謝謝了……我……真的……很幸福……」
當《dear friends》(又名《梅利號的離別》)的音樂響起時,每一個人都有了最好的大哭一場的理由,這時候,是不是男子漢已經不重要了。
真的不重要了,看過的都懂。
對了,《dear friends》也是我的手機鈴聲,五年。
4,
久久沒有續費的山治,也奉獻了一場動人的離別。
「小心,不要感冒了喔。」
這話文藝么,不文藝啊,傷感么,不傷感啊。
山治哭過幾次?一次!
山治跪過幾次?一次!
還用多說什麼嗎?
別告訴我山治看見美女的習慣性飆淚也算哭啊,還能不能愉快地玩耍了?
就到這裡吧。
我曾在別的回答中,寫過一個和朋友的離別。
老范終於要離開北京了。
和他認識三年,一塊住了半年,我們的觀念常常不能一致,但也有很多一致的部分。
那時我有女友,他沒有,所以周末和女友外出吃東西時,假如女友同意的,總是會帶上他,要不他可以宅在家裡48小時不出門。
他善良,固執,甚至有些偏執,不怎麼愛搞衛生,做的飯也超難吃,情商很低,總是和領導衝突然後在某個公司呆不下,他總是嘴上看淡離別啊什麼的,但我知道他心裡其實最在乎。
那天送他到東直門的機場線,一路上有說有笑,到最後分開的時候,也是洒脫的像兩個男子漢。
他走了,一句話不說的走了,我看著他的背影,微微一笑,可是就在他走開三四米的時候,忽然轉身走了回來,看起來想說什麼,但愣了一下又沒說,只是用手拍拍我的肩膀,說了句:
「走了,永遠的兄弟。」
然後利索地轉身,但我還是看到他眼角的光亮了。
在我轉身的時候,自己的眼淚也掉了下來。
我是想做男子漢的,而書上的男子漢不是這樣的,可是,去他媽的,老子就這樣了。
海賊迷入:看了雞湯文而前途盡毀的例子有哪些? - 張兆傑的回答
別送我了 你一個人回去多難受
高中的時候是,下課去找你。
寒暑假的時候是,明天去找你。
大學的時候是,放假去找你。
工作了之後是,你有空我去找你。
或者,別了吧,我去找你!
「你身在何方我不管不管
請為我保重千萬千萬」
每次分別感傷的時候,我都會想起那首《離別的車站》。我喜歡趙薇在《情深深雨蒙蒙》里的版本。
這歌詞也許不適合當面言說,
眼神、微笑、加一句「後會有期」,足以。
如果再質樸點,又想溫和一下沉重的氛圍,可以說「說過了再見,一定會再見」。
不要說話,
用盡你一生的風情萬種,讓他在將來任何不跟你在一起的時候,內心無法安寧。以我徑寸心,從君千里外。
【圖轉侵刪】
未來的你許她情長,會不會想起欠我的時光。
小孩子才害怕分開,大人只計劃重逢 。
山與山不相遇,人與人會相逢。
兩句各有深情。
今千里,酒一杯,聲聲喋喋催。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隱藏傷感都來不及,哪裡顧得上文藝。
明明自己先轉身離開,卻一步三回頭看了車窗一眼又一眼。
這種時候,往往說不出什麼話。
- 我走了哦~
- 嗯...
緣若未盡,必有重逢。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恩?來一首五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文藝又高冷,念誦時表情嚴肅,也可以製造傷感效果,詩的後半部分情感轉為積極,語調要鏗鏘有力,又可以體現與眾不同的思想境界。
以下手打: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PS:個人覺得,如果真的為離別傷感,大概是是說不出太文藝的話的吧?
除非提問者是想問「說什麼話既能有文藝氣息又能『表達出』傷感」,我是按這個思路解答的。我去去就回。
我沒有送你,你腳下的路是我目光鋪成的…
有緣在會(抱拳)我是在這些年,漸漸接受,每個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最好的銘記方式不是刻意維繫,而是順其自然。
就連亦舒也說,「一個人,只要能夠歡喜過幾年,也已經算是造化,世上哪有不散的筵席,永遠的基業,千秋萬載,讓你一直開心。 」
嗯,是這樣的。
待歸來時話衷腸,
不必訴離殤。
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相見亦無事,別後常憶君。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