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地球脫離太陽系,成為「流浪星球」,人類應如何以現有科技維持生存?
幸運的是,月球仍然作為地球的一顆衛星保留了下來,但地球卻已經離太陽系越飄越遠了
現有的科技應該妥妥的馬上跪,所以比較好奇,如果是再點出幾個有理論基礎的技術的情況下呢?比如聚變反應?
序
一場雪下了很久很久,整個大氣層幾乎都落到了地面上,幾十米厚的氮雪覆蓋全球。
海洋凍結,上千米厚的冰層令人絕望。
永恆的夜晚不再有月光,只有星空下的火山口散發詭異的火紅。
風力發電、水電、潮汐發電、太陽能發電全數停擺,化石能源發電和核能是人類最後的稻草。
而地熱則是天賜的珍寶。
沒有大氣讓你呼吸,甚至沒有足夠的大氣壓讓你活著。
數百米的凍土層是難以逾越的屏障,液態淡水成為比食物更緊缺的資源。
地表惡劣的低溫環境和近似真空環境讓煤炭和油氣生產陷入停頓:燃油凍結、泥漿凍結、機械凍結。
一口呼吸,一口水——活著,在這個永夜時代比什麼都艱難。
-------------
一、地熱孤島文明
夏威夷(冰島等類似地區),成為一個文明的孤島。豐富的地熱能使島上保留下來罕見的非凍土層。依託著非凍土區域,一望無際的壓力棚將永夜的超低氣壓與地熱融化氮氧雪得到的大氣隔離開來。人們從基拉韋亞火山熔岩流通往大海的地方抽取溫熱的液態海水,注入遍布全島的地熱井,噴薄而出的熱蒸汽驅動發電機,點亮了農業棚中的光合作用射燈,黝黑的火山土裡,小麥和土豆正在生長。
多餘的高壓蒸汽沿著管道輸遍整個海岸帶,人們用高壓熱蒸汽融化海水,讓海水淡化工廠得以運轉。熱水管線修編全島,一處處保溫棚里,人們安居樂業,整夜整夜的仰望星空——星座每年都不一樣。
(永夜時代,岩漿入海處存在液態海水)
但是,他們卻無法離開夏威夷半步:你沒法帶著地熱能到處跑,而夏威夷除了地熱又沒有別的什麼能源。
後來,他們用火山岩修了一大堆巨石陣。
-----------
二、溫泉度假村文明
遼闊的大陸一片死寂,只有昔日里大爺大媽們泡溫泉的地方殘留下一些文明。珍貴的溫熱淡水從地層深處湧出,人們就像大洋底部的熱泉生態圈一樣,散居在這些有溫泉的地方。附近山裡留下的煤礦洞讓這些人得以重新驅動起蒸汽機,白熾燈挽救了基礎農業。江河裡的冰塊被煤炭融化,基本的工農業維持了一個蒸汽時代的文明。
(重建文明的希望)
但是,失去大氣水循環這條巨大的傳送帶,這麼一點有限的水遠遠無力滿足石油鑽探對泥漿的巨大消耗——人們不允許這麼珍貴的液態水被送進地層。溫泉度假村文明始終未能重新運轉起不遠處油田的石油鑽機。煤炭—蒸汽機—白熾燈—地下暖室—礦場構成了這個文明的全部。
(地熱活躍區的溫泉是大陸上僅存的液態水資源,而且還是淡水)
他們一直在修鐵路,希望能把煤炭運到海邊去。那裡有數不盡的水冰,也許可以把冰運回來製成泥漿,驅動起已經遷移到地下並保溫起來的石油鑽機。
(行駛在氮雪地上的全封閉蒸汽機車:沒有大氣壓,你必須全封閉;你還要定期補充氮氧雪以維持燃煤爐正常運轉)
在那白色的原野里,聳立著一尊尊鐵路工人的冰雕。
這是這個文明的希望,但沒人知道是不是絕望。
------------------
三、核電站文明
由於核電站的工作原理需要大量的水,所以核電站往往修建在沿海地區或者內陸江河附近。
(核電站工作原理示意圖)
大降溫開始後,內陸的核電站很快消耗完附近的水冰資源,然後炸了。沿海的核電站倖存了下來,它們成為永夜時代人類文明的高峰。
人們建造起大規模的壓力棚,核電站產生的熱水在發電後還被用於取暖和融化海冰。在大降溫時代,人們就將各種物資源源不斷的運到核電站。除了一隻只被派往山嶺的核地質勘探隊外,全新的海水鈾提取工廠也拔地而起。被融化的海水首先送進鈾濃縮設備提取其中溶解的鈾元素,然後送往淡化車間轉化為淡水。
然而,隨著溫度的進一步下降,遠方的稀土礦因為耗盡了水冰資源而停轉,遠處的石油化工業作為耗水大戶也逐漸喪失產能,更不用說長途交通的逐漸癱瘓——鈾提取工廠的產能一降再降,終於停止了正常工作。此外,地質隊在交通可達範圍內也未能找到高品位鈾礦,這簡直是個悲劇。
終於,在消耗完庫存燃料棒後,鈾不夠了。
(核電站的命脈,燃料棒)
核電站文明取得的成就是輝煌的,但它的末日也是殘酷的。
當最後一點熱水的能量被永凍土吸收走以後,這個曾代表人類晝夜時代最高科技的宏偉設施,徹底陷入了死寂。離開的人們有幾個幸運兒找到了其他文明,大多數則成為雪原上永恆的雕塑。
還有一種可能,是中子減速棒首先耗盡,然後也炸了……
無論什麼結局,核電站文明的前途比起其他的來說,都似乎暗淡的多。
被用過的核廢料靜靜的躺在洞庫里,似乎在等待著什麼。
或許是等待放射性的逐漸衰減,又或者在等待著乏燃料核電站的工作人員來找到它們。
--------------
四、瀝青湖文明
瀝青湖的邊上,是油田。
在大降溫時代開始時,油田繼續保持著生產。能源的富足讓人們不擔心地表水的凍結,只擔心水冰的逐漸匱乏。迥異於地表愈來愈冷的環境,地下數千米處卻是個溫熱的地方。採油井以高達70%的含水率從地下抽取著油水混合物(中國老油田的含水率甚至可高達95%以上)。
在經過油水分離之後,這些地下溫水被送入燃油發電廠。發電後的地下水一方面經過凈化供工農業和生活使用,另一方面又將廢水回收起來經過初步處理,從一些關鍵注水井回灌地下,幫助採油。
(注水採油基本原理)
儘管一部分回灌地下的水會重新進入地層成為死水,但由於損耗率在一定範圍內,這種生產方式可以維繫很久。憑藉這樣的地下-地表水循環方式,油田文明得以保存很長一段時間。
當溫度下降到近地表土壤圈大規模凍結後,人們一方面大規模使用油基泥漿取代水基泥漿,另一方面開始把鑽井井場向地下深處轉移。在使用電力為土層保溫的同時,更耐低溫的油基泥漿也能幫助鑽頭順利穿過低溫土帶,進入地下深處。
只要鑽到地下幾千米處,那裡的溫度足夠保持泥漿循環。
在廣袤的平原上,壓力棚下是保持運轉的老一代採油機和注水樹。在它們周圍還是那些從白晝時代就包圍井場的農田。光合作用射燈提供著光和熱,人們耕作收穫。
偶爾會有一些巨大的聲音從地下深處傳出,那是在幾百米深的坑道中作業的新一代地下鑽機,它們又發現了新的油藏或者地下水資源。
豐富的能源和地下水資源讓內陸油田文明得以存續很長時間,並有機會大規模向沿海發展。而那些沿海油田則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文明火種地。
總有一天,從冰封海岸走出來的石油工人會開著噴吐白煙的燃油戰車馳騁在氮氧雪大地上。他們連接起周圍一個個微小的溫泉村文明;他們帶去海冰或地下水冰,接管一座座乾涸已久的礦山;他們組成探險隊,去探索冰封廢土上的人類遺址。
他們恢復了地礦勘探和採礦業,他們保持了石油化工業的延續,他們重新搭建了長途交通網,他們甚至大量排放溫室氣體讓地球變溫暖了那麼一點點。
最後,他們代表我們的文明,熬過了大降溫時代。
---------------------
五、火星文明
大降溫時代開始後,全世界具有深空探索能力的國家全面轉入戰時體制,集中全力建造飛船準備移民火星。
人們的計劃是在地球距離火星軌道最近的時候集中發射飛船,在最短的時間裡以儘可能小的傷亡將儘可能多的年輕個體轉移至火星。
只要能留在太陽系,什麼樣的代價都可以承受。
……
六、引力捕獲
七、遙望太陽系
八、第一次奧爾特星雲戰爭
九、(……)
=============
這個回答應該不會繼續更新了。文中有不少畫面或許存在理論上的瑕疵,不過我只是開一個頭,自然會有感興趣的人去完善。提供一些本回答的構思背景,供有興趣沿此思路創作者參考。
環境:
大體上,可以想像一個土衛六的格局,不過要更極端一些。然後,不考慮自轉軸的變化……不然沒法玩了。
降溫時間:
從當前溫度下降到-200度以下,這個過程很難說需要多久。如果地球只是突然擁有一個加速度緩慢離開當前軌道,一路上精確繞行幾個巨行星完成引力彈弓,最終實現脫離太陽系的話,這個過程可能比人類想像的要長久的多。旅行者1號1977年發射,現在也只能說到達太陽系邊緣,而地球無法像旅行者1號那樣極限接近巨行星獲取引力加速,這個過程或許要比旅行者1號長几倍,或許幾十倍。
降溫過程里,不規則的日照仍然可以給地球提供光熱,能量也會隨著複雜的繞行軌道而有漲有跌,所以,大氣的凍結會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這個時間足夠讓人們做很多事。
大氣環境:
地球的引力沒變,所以大氣不會跑掉。地球的磁場還在,而且還沒有離開太陽系,所以星際風的影響在降溫過程里可以忽略。
降溫是個緩慢的過程,而氧氣和氮氣的沸點相差也不太遠,所以大氣壓會較為穩定的保持下去,直到溫度達到-183以後氧氣開始大規模液化。大氣壓的下降一開始會比較慢,當氧氣開始凝固後則會雪崩式的下降,加速其他氣體凝固過程。
考慮到緩慢離開現有軌道進入系外的過程仍然會接受不規律的太陽輻射,大氣環流在大氣徹底凍結之前都會存在。所以,會不會一直下雪,見仁見智吧。
地表環境:
緩慢的降溫過程,讓海洋—大氣之間的水交換可以持續較長的時間,這個時間可能足夠讓兩極冰蓋擴展、山地冰川擴展。溫室氣體會將這個過程延長,在赤道均溫降低到0度之前,漫長的雨雪天氣會是主流。洪水會殺死一大批人,而冰蓋擴展會讓北半球高緯度地區首先完蛋。
之後會迎來大凍結時代:江河湖泊表面封凍,冰層日益加厚,冰層下的液態水逐漸減少;海洋表面封凍,淡水海冰讓人們突然不缺水了。
大凍結時代會從水結冰持續到氮氣徹底結冰。我個人還是傾向於會下雨下雪,就像土衛六上的甲烷雨一樣。各種成分的液態雨滴降落到地表,向低洼處流動:江河湖海會成為新的匯液區域,水冰上面會覆蓋其他成分的冰,最後是氧冰,表層是量最大的氮冰。
當然,陸地的其他地區也會積累少量的固態大氣,總的來說地球大約會在高緯和高海拔地區累積各種成分的冰,它們構成了成分複雜的大凍結後期復成分冰川。也許我們還需要稍微擔心一下海平面上升的問題:液態氧淹掉了上海然後凍起來?液態氮淹沒了南京然後也凍了起來?
會不會出現雪球地球那種極端的全球冰封模式?我作為地質工作者比較樂觀。首先是如今的海洋面積遠遠不如數億年前,然後是海平面高度也遠遠不如數億年前。雪球地球產生的時期,地球上只有發育很不成熟的早期陸核和小片大陸,大規模的陸地並不存在。
所以,我們並不需要擔心雪球地球。一個比較合理的狀況,大約是冰蓋擴展、山脈冰川在局部連成冰蓋,陸地上依託湖泊和大型盆地存在一定範圍的積雪和大氣冰,但分散的裸露永凍土、不含冰的乾燥土壤及裸露岩石才應該是主流。
額 也很可怕。
------------
人類的應對:
前面說到,大降溫會持續很久,至少長過旅行者1號用掉的40年,一兩個世紀大概是比較合理的時間。
現有科技既然能讓人在太空里活著,那麼在地表也可以運用同樣技術搭建隔壓保溫艙室。所以,地表活動是完全可以繼續有的——挖冰,水冰氧冰二氧化碳冰和氮冰都得挖。
在地下大規模挖掘地下空間,做密封和保溫處理,在技術上並不難。相反,大規模挖掘土方搞不好更難。後期的維護會比較費勁。
燈光可以維持植物的光合作用,而且人們又有兩次人造生態圈的經驗,搭建一個人為干預條件下的生態系統來滿足食物和制氧,問題不大。唯一成問題的,可能是規模。但利用無土多層栽培的技術早已成熟,這些問題都不是大問題。
能源來源的問題上,地熱是最穩的。大凍結時代前期,風力和水力發電還能有可為,但溫度快速下降的後期肯定沒法用了。核電的問題是能否維持足夠的鈾礦開採。煤炭開採面臨的問題是,沒有什麼很大的問題……無非是露天生產逐漸要停止,不過反正挖礦也在地下……油氣生產面臨的問題,就是溫度下降到一定程度時地表生產要停止,不過地下打井也是打。
最大的制約,還是我一直認為的淡水資源。靠近海邊什麼都好說,陸上水冰資源有限,貝加爾湖邊的當我沒說:冰蓋碾不死你。
很喜歡 @雲舞空城 的故事,大讚。
不過竊以為在大氣凍結之前,人類應該有相當長的時間將資源開採和集中——當然前提是人類自己別先崩盤了。
原因是輻射散熱的效率實在太低,冷卻將會是一個很長的過程。
大氣環流太難算了,簡單的挖一個20米深大坑作為參考吧,模型草雞粗糙——好吧我自己都覺得慘不忍睹。
水深20米,初始溫度4度(嗯我承認我是太懶了,這樣就不用算對流了),只考慮輻射造成的熱量流失——這是地球唯一的散熱方式,大氣的存在無非是一個緩衝層,讓散熱變得遠比計算中的情況更慢——然後計算出每隔30天,不同深度的溫度(考慮結冰過程)。
縱軸是水深,橫軸是溫度。可以看到一個月過後(綠色那根線),這個大水坑凍結了兩米厚的冰層(0度的位置),隨後經歷了長達12個月,冰層仍然不到10米厚。
而太平洋的平均深度,達到4.57千米。
我們步子邁大一點,每隔10年,看看100年後冰層會有多厚。
100年後,冰層厚達90米,長江基本已經是冰坨坨了,海上的基地仍然可以通過潛艇往來,只要維護出若干上浮通道就可以。
再估計一下大氣層什麼時候消失。溫度下降到90K的時候,我們就基本要和大氣告別了,根據黑體輻射定律,此時的熱輻射率為3.72W/m2。
75年後,海洋提供的熱量便不再足以維持大氣的溫度,建設壓力棚的工期似乎還是很充裕的——希望有這麼長的時間,能夠保證裡面的wifi覆蓋。
注意以上均沒有考慮大氣的保溫作用以及地熱補充的熱量,所以實際情形應當更加樂觀一些。
當然不管怎麼說,如高票答主所言,人類的命運必然是悲慘的,但至少不是絕望的,如果可控聚變技術能在人類消亡之前取得突破,人類的復興也並非全無可能。
---------
補充,大氣消失時所謂的氮氧雨或者雪應該並不會實現,降雨的形成的兩個要因是大氣對流和高空凝結核的存在。而海洋冷卻過程散失的那點熱量實在難以維持對流層的存在,而地表的氮分壓要遠高於高空,所以不大可能跑到高空去凝結。而且長期沉寂的大氣恐怕也沒有什麼固態顆粒的存在。所以大氣的凝結應該是以露水的形式開始,靜靜的增多,不知不覺的上漲蔓延。
先說結論,只有一個解決辦法:躲入地下。
1。先看對地球的影響
大家貌似對太陽對地球的影響認識不夠深刻。如果離開太陽,地球的溫度將會降到匪夷所思的地步。
太陽系有八大行星,其中最遠的是海王星,它距離太陽大約45億千米,相比而言地球距離太陽僅有1.5億千米,海王星接收到的太陽能量可謂忽略不計了。
這導致海王星表面的溫度為零下218度,已經非常接近絕對零度的零下273.15度了。
考慮到海王星無論是體積(58倍)還是質量(17倍)都比地球大很多,保溫效果更好、行星內部仍在源源不斷提供能量,現在發現證明海王星內部溫度依然高達7000攝氏度,和太陽表面溫度一致。而最近也發現海王星的大氣層依然受到太陽輻射影響產生甲烷煙霧雲層,所以太陽依然有一定能量輸出到海王星。
也就是說,比它更小、更輕、能量更弱的地球在完全脫離太陽後,表面溫度一定非常接近絕對零度了。
海王星這麼強大也僅僅保持有20千米高的極其稀薄大氣,且大氣中是80%的氫氣和19%的氦氣為主(這兩個仍能保持氣態)。而如果換做地球,就意味著地球大氣將會全部被凍結成固態,表面僅僅有一層稀薄的氦氣而已,地表幾乎處於真空狀態。地球龐大的海洋早已凍結成巨大的全球冰蓋,而冰蓋上面,更是覆蓋了一層又一層的「冰蓋」:它們由下到上將會是分層的固態二氧化碳、氧氣和氮氣等。
地球表面應該類似土衛二-恩克拉多斯,覆蓋滿了各種冰。土衛二由於土星和衛星系統的強大引力撕扯所用內部被不斷加熱,偶爾火山噴發,但這種火山噴發是太陽系中最壯觀的冰火山噴發:巨大的能量將冰塊和氣體噴入500千米的高空,然後迅速凝結重新落回地面,形成了覆蓋滿全球的冰蓋。地球上即便有火山噴發也是這種情況,並不能形成生存區域。而孤獨的地球沒有引力撕扯,能量只能是越用也少。
因此,地球表面將完全無法生存,既沒有能量,又沒有空氣,無論哪裡都不行,只能轉入地下。
2。地下生活選址
想必大家都知道了,99%的生物和99.99%的人類都將直接滅絕了。由於大氣和水源全部冰凍,人類的幾大能源產生方式:核能由於極其費水和污染不能再使用,化學能由於浪費氧氣不能燃燒且污染封閉的地下大氣,水能和風能就更不用說了。。。
因此,人類只能利用地球自己的能量,對於人類而言就是地熱。
而地熱基本都產生於地球地質活動比較活躍的地區,人類必須好好利用它們。
大概就參見火山和地震高發區域了。。。
而人類目前能建造的大規模地下生活區域是清華大學的中國錦屏地下實驗室,在地下2500米處(不過龐大的冰蓋會讓這個深度增加不少)計劃挖12 0000立方米,這個體積大概相當於400套100平米的房子,估計一個定居點也只能維持1000人生存。
但問題是能做到這個技術的國家沒有幾個,恐怕也只有持美國、中國、俄羅斯、英國、法國、德國護照的人有資格使用本國技術逃到地底。
3。生存方式
能量來源:地熱發電
空氣來源:這時不是往地下採礦了,而是往地上採礦。。。我們需要挖下來氧氣、氮氣和二氧化碳維持生存。。此時的人類已經需要適應低壓高含氧量環境,維持1個大氣壓已經沒必要了。
水來源:地下水依然存在,且地上有冰層,冰層底部也會有圍繞地質活動活躍區的小型地底湖泊。
食物來源:倖存下來的人類基本轉成素食,主食以高產且對光能需要較少的土豆為主,人類產生的絕大部分能量都用來生產食物了。不可能用高耗能的太陽可見光培育,採用最新的LED培育技術成為主流,只給植物提供它們光合作用所需要的電磁波波段就可以了。
人類僅有的高級肉食來自一些軟體動物,比如蚯蚓。。。成為天價食材。
人類不可能拿出大量能量照明,整個地底都將是昏暗不堪。。
4。對人類影響
身體結構:由於生下來就永遠處在昏暗、低壓、營養匱乏的地底環境中,人類的呼吸系統、視力系統等必須進行調整。人的夜視能力將會變好、體型結構將會不斷變小、肺也將變小,久而久之就變成一種新生物了。
小型社會結構:國家與民族的意義不復存在,求生成為所有人本能。人類文明急劇退化,重新進入奴隸社會,統治階級掌握了食物、水源和能量等,其他人為了維持生存不得不屈服。
生存與宗教:所有的定居點都靠近地質活動區,人類對於命運絲毫沒有辦法,隨意一個地質活動,哪怕僅僅5級的小地震,都可以輕易地毀掉一切。人類重新變得迷信,相信崇拜唯一地震之神的宗教。但最終,地球會用它永不休止的地質活動毀掉人類每一個定居點。
文化:地底最火爆的音樂相傳來自來自幾千年前,就那麼簡單的兩句詩,彷彿代表了那個遠古的文明,那個世界裡有地底新生代從未見過的場景和植物:
碧玉妝成一樹高,
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
(賀知章詩《詠柳》)
謝邀。
我以前回答過一個類似的問題(Mandelbrot:如果地球有一天在宇宙快速運動而沒有任何束縛,會發生什麼?)。回答不長,就拷貝過來吧。
假設太陽突然沒有了引力,地球就會停止繞太陽公轉,沿著公轉軌道的切線以每秒30公里的速度做直線運動遠離太陽。其他行星也是如此。但是由於行星之間距離很大,發生碰撞的概率很小。地球上的人應該不會感覺運動狀態有任何變化,只是會看到每天升起來的太陽越來越小了。同時月球也還是圍繞地球旋轉,一起離開。
在遠離太陽的過程中,地球得到的陽光越來越少。
以地球的速度做星際旅行實際上是比較慢的。從圖上看,地球要運行到火星軌道需要走1.25個天文單位,要花的時間大概是天,大約兩個月。在這個階段,地球的氣溫逐漸下降。
太陽系的可居帶是從金星軌道至火星軌道,所以越過了這個位置,地球已經不適合生存了。海洋應該已經完全冰凍了。當地球繼續遠離,氣溫會繼續降低。溫度降到零下56度的時候,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會變成乾冰,細細的白色晶體從從中慢慢飄下,逐漸在地面上積起厚厚的一層。在零下183度時,氧氣會變成液體。開始時,空中瀰漫淡藍色的煙霧,慢慢飄落到地上。然後開始下淡藍色的小雨。最後,淡藍色的暴雨從空中傾瀉而下。在白色的乾冰上流淌著藍色的河流。藍色的雨停止 之後,氮氣的液化帶來了更大的降雨。液氮是透明的,所以這次液氮雨看起來和普通的降雨沒有區別。但是在這次降雨以後,地球的大氣層就消失了。最後,液氧和液氮都變成了固體。地球表面沒有了任何活動,變成了一個死寂的星球。
在化石能源耗盡前:
1、把儘可能多的人類轉入地下
2、瘋狂建設裂變核電站(現有的鈾鈈撐人類千年沒問題)
3、集全球之力開發可控核聚變
可控核聚變兩個方向:磁約束(托克馬克)、慣性約束(激光加壓)
理論體系早已完備,實驗中點火成功已有數十年歷史,難點在於可持續耐高溫高壓中子幅照的材料科技,投入全球之力研究的話,樂觀點十年可以搞定,目前進度慢主要是因為投入資金非常有限,材料科技是錢堆出來的,之所以投入少是因為地球的化石能源目前用都用不完,沒有緊迫性。
幾大能源中,石油之所以大量使用,無非是太便宜,石油只有核能、風能、潮汐能、太陽能的幾分幾十分之一的成本。
如果搞定可控核聚變,海洋中的氘足以以目前人類能耗標準下用到宇宙末日,而且沒有幅射,沒有核廢料。
So,只要給人類一定的準備時間(地球被擠出太陽系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人類不會滅亡,相信Me!
我記得看過一篇科幻小說,但名字想不起來了。
大概內容是太陽的伴星復仇女神回歸,地球被複仇女神的引力奪走成為其行星遠離太陽。然後空氣都凝固了像雪一樣鋪在地上一層層的。倖存的一家人住在厚厚的帳篷里,需要空氣的時候就去外面鏟一桶「雪」放進來。後來他們被其他倖存者找到了,有一個依靠核電站的基地。
誰有印象能想起小說的名字不?記得是在科幻世界上看到的,不是流浪地球。
60年內趕緊搞出商業核聚變還能再續命幾萬年。
否則也就再活一代人了。
做超導豈不是美滋滋
我怎麼覺得寧可離開地球也不能離開太陽,船要沉了就跳船吧,趕緊轉移物資。
有一定準備時間,可能還能維持一定人口,但繼續發展幾乎不可能
挖洞,地熱
養小球藻
花個100年時間應該能夠在地下保存個百萬人口
但也只能慢慢等死了,因為混凝土啊鋼鐵啊,很難補充了,只能放在露天有需要的時候去拿不要開腦洞了,沒了太陽這個熱源,吃頓好的,有啥想說的就說,想做的就做,然後平靜接受死亡。
地球生態系統很脆弱的,全球溫度升高几度或者二氧化碳濃度高點都可能造成某種生物滅絕,更何況太陽這個生命之源突然消失。突然被擠出太陽系後,沒了陽光,地球將陷入一片黑暗,啥都看不見的那種黑,一個月內地表溫度會降到零下一百多度,地表沒了液態的物質,空氣開始液體化甚至固體化,燒化學燃料的交通工具都無法使用,風力、火力、水力發電機統統宕機,輸電線被結冰的空氣和水汽壓斷的現象會不斷出現,電力傳輸基本上癱瘓,輸氣輸水管道也統統被凍壞,酷寒之下人已經無法在室外活動,室內沒有電力無法取暖,只能等著要麼被凍死要麼被餓死。囤積了大量取暖材料和食物的人也許能堅持得久一些,在不考慮空氣已經液體話或固體化不能再支持呼吸和燃燒的情況下,這樣的人能比其他人多撐些日子,能撐多久取決於材料能燒多久、食物能吃多久。
別幻想靠核能、地熱等方式活下來了,只有靠這種能源建立了封閉性社區才有可能長期存活,但由於地球突然被擠出太陽系,所以靠核能源建立巨大的封閉性社區是不現實的,因為時間不允許。一個集照明、取暖、生活、種植、養殖等具有生態循環功能的巨大的穩定的社區絕非十天半個月能完成的。
在這種情況下,死是逃不掉的,開心點,好好吃好好玩好好睡,然後安心的走吧。
題主設定:1.地球毫無預警即刻脫離太陽系流浪。
2.保持現有科技水平情況下,若干技術略有突破(題主點到了「核聚變」,我在增加幾個技術:超級電容,小型化核電池,以碳納米管為技術核心的「太空電梯」)。
3.月球隨著地球一同在宇宙漂泊(月球跟隨地球,那麼人類發射的眾多衛星也依然存在且行之有效)
我的設定:首先人類數目為目前的70億。世界格局在大變動之前為現有世界格局。OK!讓我們開始想像的狂飆吧!!!
第一章 大災變
2017年9月1日中午兩點,這是一個尋常的不能再尋常的日子,太平洋西岸的浪花擊打著中國大陸,日光在海面上反射出魚鱗般的亮點,在這個有著13億人口的大國,也許今天最大的一件事也就是眾多莘莘學子的第一天開學的日子。在美麗的海濱城市廈門,此刻的廈門大學熱鬧非凡,大一新生王曉飛同學和他的父母正頂著熱辣辣的太陽給他搬運行李,他學的專業是光伏專業,這是一個新興專業,在21世紀的今天清潔能源日趨重視,他深以為自己做出了最好的選擇。到了下午五點他終於搬完東西,辦好了所有的入學手續,他抬頭看了看依舊炙熱的太陽,心裡嘀咕道:過幾天可能就會涼快些吧。
而王曉飛想不到的是此刻北京國家航天總局卻亂成了炸窩的螞蟻,根據最新的衛星數據顯示:地球停止了公轉,在北京時間2017.9.1 14:27:16這一瞬間以公轉切線的方向脫離太陽的引力束縛,以29.783千米/秒的速度離地球遠去。李問天做為航天總局局長,他正在把手中彙集的信息向中央彙報,他的表情焦灼,做為一名資深天體物理學家,因為什麼原因導致這種事情發生,他一點頭緒也沒有。透過落地玻璃牆,看著指揮大廳里亂成一堆的手下,他覺得這也許就是世界末日的前兆吧。
---------------------------------------引子,待更新-----------------------------------------------------
不可能生存下去的,首先,失去了木星這個擋槍俠,光是無處不在的小型天體就夠地球喝一壺的
其次,失去了太陽風這個固有結界,地球的磁場能不能保證地球在各種粒子流的安全還要另說
最後,失去了靠譜的熱源,光是地熱幾乎是杯水車薪。不過。。。和上面兩個比起來,還是小意思了
解決辦法也還是有的,人類立馬抱上另外一個恆星系大腿就可以了,最好是有比木星還大得超級超級背鍋俠的那種
關於宇宙粒子流,可能有的人不是太清楚他們的恐怖,這也很能理解,因為地球身處太陽風和地球磁場雙重保護之下,目前人類有飛行器飛出了這二者的保護,可以等待他的反饋公布。在脫離了太陽磁場和太陽風保護下,地球最好的結局是保有大氣層,地表生物發生變異,變異成什麼方向好不好看不好說,不過肯定是新一輪大滅絕加有利於生存的進化,人類在不在也不好說。差的么。。。就是碰到了高能粒子爆,地表活著的全部滅絕,大氣層被剝離,海洋完蛋,地底生物之後滅絕(也隔不了多久),也許會有厭氧細菌生存,或者他們會是地球生命的新希望。。。嗯。。。還不如找個大腿靠譜這腦洞有大咔開過了,《流浪地球》
在一本叫《異常生物見聞錄》的書里描述過一個這樣的文明:
他們的太陽即將死亡,死亡時劇烈擴張的日冕會摧毀他們的地球(以下稱呼「地球」都為他們的地球),於是他們在得知這個消息後開始著手把自己的地球推離太陽。
他們在地球的一端建立了數個巨大的推進器,在推進器附近的地下深處修建了數個地下城市,倖存者生活在這裡。
地球上幾乎所有的能源都用來供應推進器和地下城市,地表幾乎沒有人類,一些運輸修理工作都是由自動駕駛車輛和機器人完成。
他們在一千年後就可以到達第一個可以補充能源的小行星帶。
可是他們飛出去一百年就滅絕了。
地球啊,地球,我的流浪地球……
以現有的科技,人類死定了。以大劉筆下的科技還差不多。
然後又想起那個段子:
流浪地球和三體艦隊擦肩而過,兩者同時罵了聲我操……
簡單,只需要五步。
參考M78星雲
只有研究出基本永亮的等離子火花塔
才能續命
突然一詞解決了所有腦洞的可能,題主幹的漂亮。
劉慈欣在科幻小說《流浪星球》里描述了這樣的場景,其實最大的威脅不是能源問題,而是人類心態的變化,就現在地球人這個鳥樣,環境變化必催生一大堆邪教組織出現,如果縱容這些邪教,人類必滅,如果堅決鎮壓這些邪教,肯定要死無數人,但人類還能留下一脈。
推薦閱讀:
※為什麼人們對於海王星和天王星的認識相比其他的行星更少?麻煩科普一下兩顆行星?
※假設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人類有沒有可能將小行星帶的星體重新聚集成一顆大行星?
※其他行星的內部物質是什麼?
※銀河為什麼是南北向的,難道不是東西向嗎?
※殖民巨型氣態行星的衛星與殖民火星等行星相比,有什麼優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