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沒有公曆,明朝人怎麼樣才能最方便地計算一千年前是哪個朝的多少年?
不得不說,這種計算時候中國古代的那種干支/年號計算方法確實不如公元紀年方便。比如西遊記裡面,唐僧取經五百年前就寫成了王莽時候,很難想像我們說2017年五百年前會有大錯……
但是這通常限於吃瓜群眾,歷代文人在研究歷史的時候會專門編製有關工具書,一般命名為長曆之類的。
- 長曆工具書
近代比較著名的工具書比如《二十史朔閏表》、《中西回史日曆》,作者陳垣。不止給出逐年表格,還有月份朔閏。其於例言中簡單提及了歷代長曆如下:
秦以前曆法無考,汪曰楨為《歷代長術輯要》,起周共和,然魯隱以後與《春秋》不合,非史實也。顧棟高仿杜氏《長曆》為《春秋朔閏表》,與《春秋》合矣,然與推算不符,亦不足徵信。惟《通鑒目錄》載宋劉義叟《長曆》,斷自漢高元年,今從之。
漢末改歷前用殷歷,或雲仍秦制用顓頊歷,故劉氏、汪氏兩存之。今考紀志多與殷合,故從殷歷。
劉氏《長曆》止於五代,續之者有耶律儼《遼宋閏朔考》,載於《遼史·曆象志》。南宋、金、元有錢侗《四史朔閏考》,明以來有汪氏《長術》,清有《萬年書》,今表即根據諸書,參以各史紀志,正其訛誤,終於清宣統三年,為舊曆作一總結。
二十史朔閏表內容大概如下:
民國出版的這本書下面還有回曆和西曆年數。
還有文中提到的《資治通鑒目錄》,鑒於資治通鑒編年體的性質,通鑒目錄其實就是一個年份/大事表。
年經國緯,著其歲陽歲名於上,而各標《通鑒》卷數於下。又以劉義叟《長曆》內朔閏月,及史所截七政之變營於上方,復攝書中精要之落散於其間。
目錄一頁概覽(資治通鑒目錄非常非常難用!):
沒錯,除了民國的二十史朔閏表記錄了公曆對應時間外,都還是需要用數干支……
- 推算曆法積年
中國古代曆法計算中,依然是需要使用一種一直單向增加的數字用來計數年數,這種數據一般來說叫積年,從上元(就是最遠的計數起點)就叫上元幾年,中間的計數起點就叫中元積年,最近的計數起點就叫下元積年。上元一般有一些玄學含義,數字比較大,中元下元數字稍小便於計算。
其實,公元2017年,這就是積年法……
每部新制定的曆法,不只是用來計算今後的曆日,也會計算一下以前的,這項工作的部分的是檢驗曆法對於以前天象的符合程度,也會標註過去經歷的大事件。其實長曆就是採用這種方法計算出來編製成表的成品罷了。
如後漢書中:
《四分曆》仲紀之元(就是中元),起於孝文皇帝後元三年,歲在庚辰。上四十五歲,歲在乙未,則漢興元年也。又上二百七十五歲,歲在庚申,則孔子獲麟。二百七十六萬歲,尋之上行,復得庚申。
又如新唐書中:
《開元大衍曆》演紀上元閼逢困敦之歲,距開元十二年甲子,積九千六百九十六萬一千七百四十算。
就好比是說,大衍上元96961740年。
《景福崇玄歷》演紀上元甲子,距景福元年壬子,歲積五千三百九十四萬七千三百八算外。
則是說,景福上元53947308年……
和我們說西元2017年沒啥區別的……唔,可能還是有一點,就是數比較大……
明史記回回曆法
《回回曆法》,西域默狄納國王馬哈麻(?? ? 你猜是誰)所作……其曆元用隋開皇己未,即其建國之年也。
積年起西域阿喇必年,隋開皇己未。下至洪武甲子,七百八十六年。
將其回曆紀年等同於漢歷的積年。可見其實中國古代曆法裡面的積年性質和公元紀年差異不大。
關於上元積年和紀年法還可以參考拙作:上元積年、紀年法
明代回曆在欽天監專設一科,和漢歷互通有無,後來利瑪竇來國,耶穌誕辰也是知道的。
大都歐羅巴諸國,悉奉天主耶穌教,而耶穌生於如德亞,其國在亞細亞洲之中,西行教於歐羅巴。其始生在漢哀帝元壽二年庚申,閱一千五百八十一年至萬曆九年,利瑪竇始泛海九萬里,抵廣州之香山澳,其教遂沾染中土。至二十九年入京師,中官馬堂以其方物進獻,自稱大西洋人。
說了這麼多,古代取得這些內容成本確實不是很低,遠沒有現在方便的。普通人可能確實沒門路,專業人士有方法有手段。
古代有個活動叫「正朔相承」,簡單的說,就是把哪個朝代確認為「正朔」。這個事情,說白了就是標定歷史時間表。明朝人確定一千年前,查正朔表即可。
推薦閱讀:
※為什麼農曆會比公曆晚?
※中國古代是否對老人星的位置有可靠認識?
※為什麼西班牙語的夏季也叫「春天」?
※為什麼中國古人發明的是農曆,而古羅馬人發明的是公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