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為何喜歡朱標?
歷代雄才大略、英明神武的帝王,都覺得兒子「不類朕」,各種嫌棄,比如嬴政看扶蘇,漢武帝看劉據,朱棣看朱高熾。為什麼朱標也不像朱元璋,朱元璋還這麼堅定他是太子?而且朱允炆也不像他。他也是有別的嫡子可以選擇的吧,漢武帝沒有備胎還作死呢。
主要是我覺得獨斷專橫的爹想養出像他們的兒子實在是有點難啊??感覺有人要答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確實歷史不是那麼好,敬請指正。
不喜歡朱標喜歡誰?朱老四?朱老四早十年前就去北京就番了,就算朱老四舔著臉一年往南京(打快了,打成北京了)跑3趟,加起來他能見朱元璋幾次?況且藩王能隨便進京嗎?朱標是跟著老朱打江山的孩子,明朝建立的時候朱標13歲,朱二朱三朱四估計剛回自己吃飯,就是說除了朱標其餘的孩子都沒跟老爹共患難過,也就是說每當老朱到了生死關頭,都只會對朱大說,孩子猥瑣點趕緊跑,將來給你老爹報仇。明朝建立起來的前十年,北元勢力不小,元朝還有大軍還在中原,王保保霸佔山西時不時也團滅過明軍,老朱被外患搞得焦頭爛額,這時候內政最信任的還是13歲-23歲的朱大,他去親征,中央只能交給朱大他最放心。 可以看出來,老朱和其他皇帝的例子最大區別就是,在皇帝創業期和創業初期,唯有老朱只有一個已經稍微長大懂事的孩子,十幾年父子性命相依的感情是別的孩子無論如何都比不了的,你的例子裡面只有老朱和朱大是真的互相託付過性命的父子。等洪武十年之後,天下穩定了,朱四啥的是長大了,這時候你立再多的戰功,老朱都能賞給你了,不覺的虧欠這孩子什麼。
1.嫡長子
2.不像爹但是像媽
3.宅心仁厚
4.爹太狠了,自然不希望自己子女一樣狠,反而會喜歡宅心仁厚的孩子
5.其他兄弟綜合比較不如我
其一,正史記載朱標是馬皇后生的嫡長子(朱棣一直想讓史書寫上他的媽媽是馬皇后,證明皇位正統),大腳馬皇后和朱元璋是結髮夫妻,患難感情,朱元璋從小對親人感情很深,可是家人基本上饑荒一窩端。這麼多年出生入死,自己最愛的女人給自己生了一個大胖小子,終於感受到了久違的快樂親情,其實很多女人不懂,第一個孩子對於男人重要性,讓男人得到了初為人父的興奮,也代表了他朱元璋拚命打下的基業後繼有人了。
其二,朱標是朱元璋一直用心拚命培養的欽定繼承人,創業的艱苦時期就是跟大腳馬皇后和朱標一起三口人扛過來的。三口人互相安慰,幫扶,一步一步走來,那種感情不是可以輕易推翻的。
其三,朱元璋自立吳王的時候,朱標才十歲,就被立為世子。朱標十三歲時,朱元璋讓朱標代替自己回鄉祭祖。
朱元璋創業十五年間一直言傳身教親自教導朱標,然後又命文臣第一李善長和大明第一名將徐達一起教朱標,又命宋濂做太子恩師。當時最好的教育資源全給朱標了。
其四,朱元璋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不是孩子,深知培養一個接班人的不易,還得有政治基礎,資格老,才能壓住老臣,穩定江山,這就是朱標的政治繼位資本,朱元璋偉大之處就是否決了深肖朕躬,找了一個仁君來繼承大明江山,他知道大明需要一個後世仁君,寬以治國。
其五,朱元璋沒有文化,自學成才,社會底層出身,按老百姓思想,都是老大繼承家業,更穩重一些,倒也不一定是朱元璋按照尊古訓,嫡長子繼位。
只不過在朱元璋眼裡,認定朱標是最恰當的國君,就算能力不行,也要培養出來,不能毀了大明基業。
李嘉誠也是把江山基本都給了老大,老二給了錢支持創業。
其六,有時候一個父親喜歡哪個孩子沒有任何理由,就在朱標去世後,朱元璋大開殺戒,還把皇位暗箱操作給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
其七,每當朱元璋要殺人,太子朱標就會出面求情,朱元璋每次都提示太子,老爸在為你繼位剔除荊棘,這都是一廂情願的父愛,為了孩子,可以負天下人。只是不理解朱標的寬仁,朱元璋認為寬仁壓不住這些權臣,但是對治國大有幫助,即使都把權臣關起來,再讓朱標繼位放出來,也不一定感恩新皇帝,會給大明帝國帶來麻煩,所以就是一勞永逸剷除一切敵人就是對自己兒子最好的愛,萬萬想不到把朱標嚇出了病。
他對朱標的愛,朱標有時候不理解。
其八,朱標若不死,藍玉也就不一定會死,朱棣就沒戲了,朱允炆真不是一個做皇帝的料,看人準確的老朱怎麼會看不出,但朱元璋就算死了也還是要把皇位傳給朱標一脈,這真的超出了歷朝歷代皇帝對兒子的愛了。
父愛跟母愛不太一樣,低調不願表達,但是愛是一樣的,大多數父親對於自己的第一個孩子的愛都是最大的。
父母給熊大 熊二的愛就比給熊仨的多。
誰讓我排行老三,法號熊仨呢。這是兩個層次的問題,朱元璋喜歡朱標與朱元璋堅定以朱標為太子,這兩者其實沒有必然關聯。答案是二者都是肯定的,但朱元璋堅立朱標為太子絕不僅因為喜愛。
一方面,朱元璋做為一個父母諸兄早亡,被迫長年獨自流浪的孤兒,對血緣親情的珍視超乎常人。比如明朝的靖江王,是唯一非朱元璋後裔的藩王,而是朱元璋長兄朱興隆(本名朱重五)的後代。而這位長兄,按朱元璋《御制紀非錄》中所言
「幼因皇考(朱元璋之父朱五四)惜之甚,及壯,無狀甚焉,其非奉父母之道,有不可勝言。」
對父母尚且不孝,對幼弟想必不會好到哪裡。
其子朱文正(小名驢馬),本來極受朱元璋重視,曾官拜大都督,位居諸將之首。然而朱文正橫行不法,受到朱元璋責問,就有叛投張士誠之意,甚至在被朱元璋親自審問時態度極為惡劣
「不期忘前日之艱辛寒微之極,恣肆凶頑無所不為,又何言哉。大逆之道既泄,朕恐為人所譖,特召而面審之,其應之辭,雖在神人亦所不容。」(同上《御制紀非錄》)
最終被朱元璋處死。搞得朱元璋感嘆「嗚呼,嘗雲孝順還生孝順子,忤逆還生忤逆兒。」按說換其它人,對兄侄一門也就死心了。可朱元璋在明朝建立後,在第一批封藩諸子時,也將朱文正之子朱守謙(小名鐵柱)封為靖江王(就藩於桂林),雖是郡王,但待遇規模都與親王相仿。但朱守謙也橫行不法,甚至公然對朱元璋有怨言後,朱元璋仍然多次給朱守謙機會,直至無可救藥後才將其禁錮於鳳陽。長兄一門三代如此,朱元璋對此也是無奈的很。
「嗚呼!蓋由守謙祖、父愈積淵深,禍重巍山,有所感而致然乎?「
到此為止按說已經仁至義盡,但朱元璋因為不忍絕兄長之嗣,仍然以曾侄孫朱贊儀為靖江王世子,並安排他拜訪晉、燕、周、楚、齊、蜀、湘、代、肅、遼、慶、谷、秦十三藩王,自湘、楚入蜀,歷陝西,抵河南、山西、北平,東至大寧、遼陽,從山東回京師,周遊全國以增廣學識見聞,最終使靖江王一支與明朝相始終。
對兄侄一門尚且如此,對自己親生兒子自然有過而無不及。直到晚年,因為最不成器的秦王被宮人毒死,年近七十的朱元璋還要親筆給諸子寫信提醒。
「且如寢室處所,爾等來朝,吾曾親引指示吾床,周匝群宮人鋪睡處,所有關防有勢。秦不以吾言為法,與小人孤處,殺生之禍必生矣。老眼昏花為諸子之計,又拭模糊老眼,還親稿凈行,以示諸子。洪武二十八年三月二十七日記事」(明太祖欽錄)
老皇帝的舔犢情深,躍然紙上。對其它就藩於外的兒子如此,那對最重視,且一直在身邊陪伴協助自己的長子會是什麼感情,也就不問可知了。
朱元璋堅定以朱標為太子,則有其它更重要的因素。既有遵照嫡長繼承的宗法制度,以確立關係明朝長治久安的有序皇位繼承考慮外,朱標個人能力也是重要原因。
我們現在看到的朱標形象,受到文人加工的嚴重歪曲,以致面目全非。朱標經常被描繪成與朱元璋剛猛治國對立的仁厚到軟弱的形象,而且經常與朱元璋的施政方針有矛盾。但這是他真正的本色嗎?會不會僅僅是後世文人有意改造過的形象?朱標十歲即被立為吳世子,明朝建立後成為皇太子,直至洪武二十五年時以三十七歲早逝,其太子之位一直堅如磐石。而自洪武十年後朱元璋就下令「朝中政事先啟請太子處分,然後奏聞。」要知道,讓太子主持處理政事會對皇帝權力構成相當威脅,所以歷代皇帝很難做到放手讓太子參與政務,更別說朱元璋這種工作狂型的開國之君,只有對太子有極大的信任和真心倚重才能有此決定。朱標主持朝政處理達十五年之久,卻從未見朱元璋有公開對太子處理政務不滿或更換太子的意向(非史料的小說家言不予採信),這與那些因對太子不類己而不滿,疏遠乃至嘗試更換太子的前朝事例大相徑庭。
朱標主持政務期間,也是明朝四大案中除朱標去世後爆發的藍玉案以外的三大案爆發期間,可以說朱標是主持了明朝政治大案處理的,而除了為受孫子牽連進胡惟庸案的老師宋濂求情這種小事外,看不出朱標與朱元璋在大政方針上有明確的對立。而朱標有時為其它藩王或功臣向朱元璋求情,與其看作與朱元璋做對,不如說是朱元璋安排太子向兄弟和功臣市恩更可信,否則很難想像朱元璋真要處置的人會因求情就被放過。所以說朱標和朱元璋是彼此配合密切的政治紅白臉。朱標是朱元璋的政治緩衝器,而朱標又能借朱元璋的威懾而使人心歸附自己,但二者利益和立場是一致的。
很多後世營造的人物形象,因為要加強與批判對象的對比效果,往往失真嚴重。比如建文帝朱允炆也被說成「仁柔」,但以他剛一繼位,就接連廢掉五王,將自己叔父逼死囚禁,對朱棣欲置死地而快來看,此人個性相當輕率狠辣。將其塑造成仁柔的形象,只是朱棣的反對者用來營造建文帝是人畜無害的受害者,從而加深朱棣罪責的手段。而說朱標如何仁厚,如何與朱元璋作對,也是反對朱元璋的文人指桑罵槐的手段。
我爸3兄弟,生了3個女兒。3個孫女中我最得寵。很多人奇了怪,三個都是女兒又不是兒子,為啥獨獨寵大孫女,不是都寵小的嗎??因為他們不知道,我爺爺奶奶當時剛退休他們無聊我需要照顧所以就成了我的保姆了,我是從他們手裡一手一腳把屎把尿的拉扯大的13歲以前我都和奶奶爺爺住一起,我隨便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他們就知道我餓了渴了還是病了,後來爺爺奶奶老了,年紀大了,他們鼻子抽抽我就知道遞紙巾了,他們手撐著椅子我就知道想站起來了,他們眼神一瞟我知道是想吃那個菜了。。不過我兩嬸嬸不知道,他們怕我他們的女兒跟我一樣,跟他們不親和爺爺奶奶親。他們怕他們的女兒不全部屬於他們,她們說小孩子經常跟老人在一起不好,家裡條件好了,請得起保姆了。自有保姆幫忙用不著你們辛苦你們安享天年吧,雖然每天晚上我們一起吃飯,但周末或者平時有空我女兒也要回外婆家,兩邊都親嘛。。我也不是要回家見見爸媽嗎。。後來啊,很多年以後幾年以前,爺爺老了去找上帝了,錢房子都留給了我,嬸嬸開始不滿了,說我媽有心機從小就讓我陪爺爺奶奶身邊,說爺爺奶奶從小就偏心我。。什麼好的都給我。。。
那她們好像忘記了,她們好像覺得保姆好使喚,不像老人總說這說那,她們好像忘了她們以前說小孩總和老人家呆一起不好要學會獨立,她們好像忘了我爺爺奶奶一整天門都沒出去過,聽到妹妹哭過去抱起來,她們剛擦完護手霜的手說讓爺爺奶奶洗手洗臉再抱孩子,這樣細菌感染少。也沒錯細菌感染少了,不過孩子抵抗力不好了,我兩個妹妹都容易過敏,只有我百毒不侵。。。
其實,這是知乎我剛編的故事。。
不過想想,人性,其實都是一樣的。。生娘不及養娘大這句話不就是說人性的嗎??在我爺爺奶奶最需要人陪伴理解我剛好都在他們身邊就是這樣而已,而我兩個堂妹好像挺忙,忙著獨立少呆在老人身邊。。對於朱太祖這不是同理嗎??根本不是喜歡不喜歡的問題,而是再不喜歡,也得立他當太子!
小時候一直不理解,古人為什麼這麼迂腐?立繼承人非要立大老婆生的大兒子(嫡長子)。不是應該誰賢能立誰嗎?
後來慢慢明白了一個道理,制度這個東西,往往不是最合理的最好,而是最能操作的最好。
賢能這個問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標準,這種主觀臆斷的事情,放在今天都評判不清楚,別說古代了。況且人有種心理機制,就是天然覺得自己比別人能幹,皇帝只要兒子一多,必然會有幾個拔尖,個個覺得自己應該當繼承人,必然是朝堂上黨爭,後宮裡內鬥!一個王朝如果每次換皇帝都要這麼折騰法,不用幾十年,一定完蛋!
而大兒子這個事情,相比誰賢,就太好判斷了,很難搞出什麼爭議來。
所以有句話叫千秋大業,立嫡以長,這話還真不是瞎說說的。老朱家第三個皇帝朱棣,就是個例子,雖然恨不得把大兒子朱高熾弄死,但最後還得讓他當繼承人。
我來說說吧……
1,晚來得子。朱元璋27歲朱標出生,對於古人來說已經很晚很晚了。老朱前半生過得很慘,家人餓死自己當和尚,如今有妻有子,終於有了家的感覺,朱標的分量可想而知。此後老朱的事業順風順水,老婆一個接一個的娶,兒子啪啪啪的生,對其他兒子的感情自然不如朱標。
2,起點不同。朱標一生下來就是被當成太子培養,因此老朱一直為朱標開小灶,待遇與其他皇子不可同日而語。
3,合格的守成之君。無論從哪個方面看,朱標都是一個合格的繼承人,與老朱執政方式幾乎完全相反,多次從老朱的屠刀下保住兄弟和大臣,因此在兄弟和大臣中有很高的威望。老朱這種成熟的政治家,一張一弛的道理還是懂的,自己執政過於嚴酷,選擇一個仁慈的繼承人還是很明智的,這點沒毛病,不能說老朱因此就不喜歡朱標。
4,有自己的勢力。常遇春的女兒是朱標的太子妃,因此常遇春、藍玉這一體系的武將就是朱標的堅強後盾,朱標的皇位將穩如泰山。可惜朱標一死,朱允炆不是太子妃所生,老朱為了朱允炆的皇位穩固不得不向常、藍勢力舉起了屠刀。
基本就這麼多吧,從出生就是太子,學歷最高,在兄弟、臣子中很有威望,還有強大的武將做後援,這樣的勢力哪個兄弟敢有非分之想?老朱不選他選誰?老朱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只有交給他才最放心,這樣爭氣的兒子,老朱怎能不喜歡?
朱標是朱元璋的嫡長子。出生於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當時朱元璋27歲左右。考慮到古人平均壽命普遍較短,成家較早,27得子應該算比較晚了。加之朱標出生時,朱元璋正在率軍攻打集慶(今南京市),得知朱標的出生,朱元璋在當地的一座山上刻石曰:「到此山者,不患無嗣」。由此可見朱標的降生給朱元璋帶來的欣喜。後來也是對朱標不遺餘力地將他當作接班人來培養,即使在行軍打仗的艱苦條件下也不忘對朱標的教育。
這應該是朱元璋對朱標感情的基礎,畢竟這麼多年的情感投資和積累。
當然,朱元璋對於朱標的過於仁厚,不類己是有一定的不滿的,也有幾次為別人求情惹怒朱元璋的事。但這些與幾十年的父子之情(朱元璋身上有樸素農民的思想和感情)和對自己嘔心瀝血培養的接班人感情顯然是無法相提並論的。
倒著思考
因為朱標是當作儲君培養的。朱元璋對他是寄予和其他皇子不一樣的希望的。朱棣在他眼裡是一個蕃王,朱標在他眼裡是一個皇帝,可能將來朱元璋還要靠他糾正自己的錯誤。
那為什麼朱標是被當作儲君培養呢?
因為他是實際上的長子,名義上的嫡長子。
為什麼嫡長子就非要是儲君呢?
我舉幾個開國皇帝以非嫡長子作為繼承人的例子。秦始皇,李淵,趙匡胤。大家一定聽過這句話,廢長立幼,自古取亂之道。開國皇帝選擇繼承人,一般有確立繼承製度的意味在裡面。如果一位太祖選擇了非嫡長子作為皇位繼承人,那麼其他的皇子就會產生其他的想法「為什麼他可以,我不可以?」很容易會造成黨爭,而且這樣的想法會影響很多代。參考唐朝。當然朱標本人也是有他的優點的,他忠厚,但不懦弱。朱元璋雖然讀書不多,但他確實是一個有智慧的人。「繼承人我早就選好了,是你們的大哥,好好乾你們的活,你大哥不會虧待你們的。」而且他也不會像曹操,李淵那樣的,確定了繼承人就不會對其他兒子有過多的特殊情感。
先說一件事:大唐高宗李治,在公元666年,追尊死了一千多年的李耳為太上玄元皇帝,廟號唐聖祖。從此,著名哲學家李耳先生,成為了大唐李家的先祖。
很明顯,這種認祖行為屬於生拉硬扯。
理由只有一個:以示正統。
朱元璋建立大明後,自然要學習一個。於是,老朱找啊找啊,找到了一個朱姓名人——朱熹。
但最終,還是認祖失敗。為什麼?
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朱熹實在是太有名了,大家隨便一查就能查到。第二,朱熹到朱元璋,這才一百多年,間隔時間太短,朱元璋上面那幾個什麼朱仲八、朱百六、朱四九、朱初一都擺在那,實在繞不過去。
現在朱元璋把蒙古蠻夷趕走了,建立了漢家王朝,漢家的宗法制度自然要認真執行:嫡長子繼承製,也就是所謂的「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一般來說,有嫡子的情況下,自然立嫡子為接班人。沒有嫡子的話,就立長子為接班人。如果長子又是嫡子,那就是根正苗紅的嫡長子,就更加沒問題了。
話說很多男人提起古代,是十分嚮往的。覺得古代實行一夫多妻制,那簡直是「弱水三千,我每天只取一瓢飲」。其實呢,這種表述是錯誤的。古代實行的從來就是「一夫一妻多妾制」,也就是說妻子只能有一個,也就是所謂的「正室」,你就是娶四五個,其他的那隻能算是妾。
興許啪啪啪的時候是一樣的,很可能妾比妻更刺激,但牽扯到權利、地位以及財產分割的時候,妾是遠不如妻的。
妻子的孩子叫做嫡子,妾的孩子叫做庶子。嫡庶有別,非常明顯。《甄嬛傳》里,皇后因為姐姐純元皇后是嫡出,而自己是庶出,一直耿耿於懷,所以對於皇后之位非常在意,只要保住後位,她就是正宮娘娘,就能母儀天下。
這一套制度,從皇室到王公大臣再到平民百姓,都是嚴格執行的。
朱元璋身為開國皇帝,自然也是要嚴格執行的。
再加上朱元璋很有覺悟,他清楚的認識到:馬上可以得天下,但馬上不能治天下。況且朱標本就是個厚道人,像極了他母親馬大腳。於是,朱元璋請當時有名的儒士宋濂給朱標當老師,也是對朱標給予了厚望。
其實還有一點,我估計也佔了很大原因。
朱元璋在至正15年,也就是公元1355年的二月和八月,分別進攻了集慶(南京)兩次,都打得都很慘烈,並以失敗告終。而到了十月,長子朱標出生的消息傳來,朱元璋十分高興,並在當地的一座山上刻石曰:到此山者,不患無嗣。沒幾個月後,第三次進攻集慶,成功。朱元璋改集慶為應天。得到應天后,一下子有軍民幾十萬人來降,朱元璋一下子從小土豪成了大財主。南京一直是一個很大的城市,戰略地位顯著,而且有龍興之祥瑞,此時此刻打下來,對於朱元璋來說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可能在朱元璋心中,長子朱標就是一個福星。
所以,不管是從法理上,還是從傳統上,或者是從感情上來說,朱元璋都有理由立朱標為皇太子。
因此,整個明朝在繼承人的問題上,由於朱元璋帶了個好頭,朱棣也不敢太放肆,哪怕他不喜歡那個長得不像自己的嫡長子(朱棣心中也是很看重嫡子這個身份的,所以一登基就改身份,認了馬皇后為親娘)。
不過我覺得,立嫡子雖然能在某種程度上避免血雨腥風,但其實還是有可操作的空間:換後。
換了皇后,嫡子的身份自然也就換了。雖然操作難度比較大,主要是換後這事跟換太子一樣,容易動搖國本,文官集團一般是反對的,皇室宗親也未必答應。
萬曆皇帝就動過這方面的心思。皇后沒有生育,因此沒有嫡子。他寵愛鄭貴妃,自然也愛屋及烏喜歡朱常洵,想立朱常洵做太子,但是文武百官不同意,認為皇長子朱常洛才應該被立為皇太子。但是萬曆偏偏就是不喜歡這個長子。雙方僵持不下,萬曆自知理虧,就一直拖著。端出來的理由居然是:現在皇后還年輕,萬一過兩年生個嫡子出來了,那怎麼辦?楞是搞得朱常洛一把年紀了才出閣讀書。
萬曆因為這件事,跟文官集團鬧矛盾,用一個拖字來應付。他比較想換皇后,立鄭貴妃為後。但是王皇后自被立後以來,一直端莊賢惠,宮裡宮外都是有口皆碑的,想廢掉皇后,他母親那一關就肯定過不去,更別說手底下這群有執照的流氓了。所以他就想等著皇后自然死亡。可惜皇后身體很好,一直熬到跟萬曆同一年才死去,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最久的皇后。
當然,也有成功的例子。朱祁鎮在被抓去北方打獵後,弟弟朱祁鈺登基,當然,有條件,那就是立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為皇太子。
後來時局穩定下來了,朱祁鈺對權力逐漸上癮,動起了換太子的心思。但是文官集團反對,皇太后也反對,更關鍵的是,他的皇后汪氏沒有給他生下嫡子。他就有一個庶子,朱見濟。為了更好的操作換太子事項,他一意孤行的將皇后汪氏給廢除了,立朱見濟的母親杭氏為皇后。於是,庶子朱見濟就成了嫡長子,那麼被立為皇太子的難度就大大降低了。
您一共問了兩個問題。
1朱元璋為什麼喜歡朱標。2朱元璋為什麼立朱標為太子。
我先說1,朱元璋到底喜不喜歡朱標,
朱元璋對朱標的感情,真的是父子那種感情。
兩個例子1「到此山者,不患無嗣。」這是朱元璋在知道朱標生下來寫的。
2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5月17日,朱標病薨。太子去世後太祖痛哭不已,祔葬孝陵東,謚「懿文」。(懿文,其中前者是美好的意思,文,指的是歷史上有明的賢君,如漢文帝,朱棣也是文,皇太極也是文。唐文帝李世民。)
補充的:
文帝為古代皇帝謚號之一,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愍民惠禮曰文;賜民爵位曰文;勤學好問曰文;博聞多見曰文;忠信接禮曰文;能定典禮曰文;經邦定譽曰文;敏而好學曰文;施而中禮曰文;修德來遠曰文;剛柔相濟曰文;修治班制曰文;德美才秀曰文;萬邦為憲、帝德運廣曰文;堅強不暴曰文;徽柔懿恭曰文;聖謨丕顯曰文;化成天下曰文;純穆不已曰文;克嗣徽音曰文;敬直慈惠曰文;與賢同升曰文;紹修聖緒曰文;聲教四訖曰文
可見其喜歡朱標的厲害。
最後很大可能是因為朱標的原因把朱允炆當成太子,後來讓他皇帝。
因為朱標死了,朱元璋可以另外製定一個兒子作為太子。
可見朱元璋是真的非常愛朱標。
所以回答中,說朱元璋對朱標感情不深的,我個人覺得不太對。
為什麼這麼喜歡朱標,
1古代和現代不同,古代一般第一個兒子是最被重視的,其它一般,而且朱元璋一共有26個兒子。
你覺得除開朱標,其它的朱元璋情感可以分給多少?
2朱標是他和馬皇后生的,朱元璋對馬皇后非常的喜歡,這是真正的患難夫妻,馬皇后死後,朱元璋一共還活了16年,但一直沒有立皇后。而且朱元璋這個人在歷史上,很少人可以勸說他,馬皇后的意見朱元璋卻基本都可以聽的進去。
3朱標從小就被朱元璋喜歡,而且是非常的。
如朱標5歲的時候,便讓宋濂等名儒為師授其經學,接受教育。
9歲立朱標為世子
12歲,朱元璋令朱標赴臨濠祭拜祖墓,希望藉機訓練他將來為人君的本領,臨行前,朱元璋教導說:「古代像商高宗、周成王,都知道小民的疾苦,所以在位勤儉,成為守成的好君主。你生長富貴,習於安樂。現在外出,沿途瀏覽,可以知道鞍馬勤勞,要好好觀察百姓的生業以知衣食艱難,體察民情的好惡以知風俗美惡。到老家後,要認真訪求父老,以知我創業的不易。」後面就被立為太子了,
4朱標儘管生於安樂,但並無紈絝之習。他生性聰穎、忠厚,頗能領會,而且還盡心受教,對宋濂等人言必稱師父,而且朱標非常看重兄弟感情,曾經救過朱樉的性命。(朱元璋第二兒子)
這種兒子,朱元璋肯定喜歡啊。是自己最大的兒子,而且是和自己最愛的妻子生的,從小懂事聽話,尊敬老師,喜歡學習,而且看重兄弟感情,處理國家事情朱標也不錯。
這種兒子朱元璋肯定喜歡。
第一個高票答案是錯誤的,其實朱樉是朱元璋第二個兒子,只比朱標小一歲。因為其性格,朱元璋非常不喜歡。朱棡其實也只比朱標小3歲,朱元璋也非常喜歡這個兒子。
簡單點說,主要是因為朱標是朱元璋和馬皇后生的第一個兒子,而且做事各種得體,故朱元璋非常喜歡朱標。
歷史上可以勸朱元璋的除了馬皇后,就只有朱標了。
這樣立朱標為皇太子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個人想法:
古代漢族對第一個兒子都是非常喜歡的,一般只要是和老婆生的兒子,活下來。第一個肯定是最喜歡的,也是最重要的。他代表古人有後繼之人,完成了傳宗接代。
而古代其它兒子就一般了,尤其是有地位的人,因為太多了。比如朱元璋自己就有26個兒子,很難管理過來。
一般只會把主要心思放在大兒子身上(指和妻子生的兒子)
其它的真心雖然有愛,但管不過來。
你26個兒子,一個人一個月管1個小時,一個月就是一個來回。
何況還有女兒,朱元璋還有老婆,國家大事。
其實除開朱標,其它兒子許多以後基本見不了朱元璋幾面。
和現在是不一樣的。
我個人認為第一個答案不太正確。
看了以上很多人的回答,都有道理,但是老朱到底怎麼想的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我來斗膽猜測,有以下幾條。
一,朱標是嫡長子。雖然古代宗法制規定皇位是嫡長子繼承製,但是真正實行這套制度的開國皇帝也不多。至於不能實行的原因,一是立嫡與立賢向來是爭論的焦點,司馬炎再不情願立「何不食肉糜的」長子(實際為次子,長子司馬軌二歲夭折)司馬衷也不得不向自己的臣下低頭。二是嫡長子與其他兄弟之間的競爭未必處於上風。隋文帝的嫡長子是楊勇,做過太子,但是沒有繼承帝位;唐高祖李淵的長子李建成,也做過太子,但是最後還是沒有贏得皇位。
沒做過父親的人很難想像自己的第一個孩子出生時帶給自己的歡樂有多少。就像一個飢腸轆轆的人,吃第一個饅頭給自己的滿足感肯定要超過第二個,第三個,最後吃多了也就不喜歡吃了。老朱也是如此,生了第一個兒子自然很開心,然後又生了二十多個兒子和二十多個女兒,估計很多孩子老朱自己都不認識(老朱67歲時還有女兒出生),無論哪個孩子都無法與自己的第一個兒子相提並論。
二,臣子的推薦。雖然老朱心狠手辣,但是朱標卻宅心仁厚,與老爹完全不同。朱元璋打江山,可謂是浴血奮戰,但是坐江山的時候更是心狠手辣,對自己的老部下痛下殺手,毫不眨眼。朱標在群臣的心目中是比較合格的,起碼他做皇帝的話大家不用擔心自己朝不保夕了。所以群臣都很支持朱標。群臣支持,皇帝的權力才能夠穩固,老朱才會歡喜。
三,朱標的才能。朱標從小跟隨自己身邊,後來拜鴻儒宋濂為師,熟讀百家經典,這麼優秀的條件下朱標才能起碼超過了其他的兄弟,老朱也是農民出身,甚至教育的意義,對於他的才能還是比較認可的。
四,朱標的性格。朱標宅心仁厚,但是老朱並不喜歡他這個性格,只是因為他和馬皇后太像了,所以愛屋及烏。
但是話說回來,你喜歡一個人也並不是時時刻刻都喜歡,肯定會有討厭的時候,老朱也是如此。他們父子間的爭吵也是很多的,但是總體上老朱還是比較喜歡這個兒子的。也許他離自己的期望還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卻是最合適的。只不過,他的命不好,沒有等到老朱駕崩。。。歷史就是這樣,沒有假設,如果他做皇帝,可能不會有鄭和七下西洋的傳奇經歷。歷史車輪的痕迹不會改寫,他對於歷史的發展也許沒有多少貢獻,但是起碼給後人留下了傳奇的一篇。最關鍵的,他給老朱留下了自己的兒子——朱允炆!
首先是嫡長子。嫡長子的概念和現在人看反正都是我孩子的概念是完全不一樣的。
其次朱元璋出征 太子監國 並輔助朝政。
並且 諸多皇子中最有威望 服眾。 為師求情 還有與父爭執 都代表一定能力 朝中重臣們也都服氣。 他已經不是寵愛或者看重的位置了而是大明朝江山社稷的根基之一。 所以他的死基本上改寫了朱元璋對未來的布局,使得朱元璋不得不下狠手整治老兄弟們。
突然想到 如果殺老二老三老四 能給朱標改命 老朱估計都肯干。。。
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
朱元璋首先是一個父親,他與朱標的感情不是其他兒子可以比擬的,這一點無須贅言;其次他要為龐大的帝國選一個接班人,作為嫡長子,朱標繼承大統無疑是最合適的,制度一旦確定下來,後世會生亂的可能性就變得很小(華盛頓只當了兩屆總統,又有幾個人是羅斯福呢???)。作為一個如此強勢的君主,他的兒子誰能挑戰的了他的皇權呢?臣逆君,子逆父,這在中國本來就處於道德的低點,有人說朱元璋害怕出現李淵、趙匡胤的先例,這真是無稽之談。
所以說立朱標即是父子之情,也是建立繼承製度,兩全其美,其他藩王兒子也不可能有非分之想!
唐朝時立嫡的順序是,明朝如果依舊的話:嫡長子最先(朱標)、嫡長孫次之(朱雄英,早夭)、嫡長孫同母弟(朱允火通)、嫡長子同母之次弟(秦王等)、嫡長子不同母之嫡弟(父親續弦之嫡母所生的兒子),然後按庶子、庶孫的順序往下排。如果皇位必須傳給朱標一脈,朱允火文的繼承身份就是——嫡長孫不同母之嫡弟,洪武二十五年朱標死,朱元璋已經六十五歲了,選擇繼承人肯定更傾向於年長一些的,朱允文在年齡上並無優勢,只比朱允通大一歲,可能是建文帝更加像他死去的兒子,也可能是相比之下更加有才能,最終明太祖選擇了嫡長孫不同母嫡弟——朱允火文,而不是嫡長孫同母弟——朱允火通(朱允通的繼承順序無疑是高於他所有叔叔,建文帝的繼承順序可能低於朱允通,也是要高於所有叔叔們的)!
偉人也有舐犢之情,為了家也為了國,我可以死,但不能沒有傳承,自古至今中國絕大多數男人都是這樣想的吧!君不見,秦皇想傳萬世,拿破崙念念不忘羅馬王!
守成之君
與馬皇后戰火中的青春結晶
愛屋及烏,何況此「烏」賢德仁愛
朱元璋生在元末,壯年的時候正趕上天下大亂,亂世之中,有兵就是草頭王,和外人相比,家人更靠的住,而至親就是父子。儲君不是立長就是立賢,立賢必然起紛爭,所以朱元璋選擇里立長。朱標作為嫡長子,自然被朱元璋培育成儲君,其他兒子,朱元璋則教他們帶兵打仗,這個過程和朱元璋更偏愛哪個兒子無關。
如果認為朱元璋這種老辣的政治家會因為喜歡或者不喜歡的理由而選擇皇儲那就太天真了。
朱元璋選擇朱標首先是因為朱標嫡長子,名正言順。朱元璋要考慮的不僅僅是儲君這一件事情,他選擇嫡長子還關係後續明朝傳承的穩定性。
其次是因為朱標個人能力和班底不夠強。正如乾隆之選嘉慶,唐太宗之選李治。一個強大有力的儲君在封建時代天然是皇權最大的對手,朱元璋要想不當李淵或者趙匡胤,所謂仁厚的朱標恰恰是最好的選擇。這就是為什麼朱標死後寧可選皇孫也不願意讓朱棣當儲君的重要理由之一。
最後只能說,朱元璋生前雖然安排的很好,但是死後還是無法避免朱棣上位的結局,這不是因為朱元璋沒有考慮到後果,而是人算不如天算,朱標若不死,朱棣是沒有什麼機會的。
「是故以微子而代紂,則成湯配天矣;以季札而君吳,則太伯血食矣。然二子寧亡國而不為者,誠以禮之大節不可亂也。」
關於嫡長子,兄友弟恭這些其他答主都說的很好了,我說說別的。
自古以來強勢的君王,多願傳位給守成仁慈的皇子。
例如:始皇帝和扶蘇,唐太宗和李治,朱元璋和朱標,朱棣和洪熙皇帝等等
推薦閱讀:
※張居正為什麼終生不重用海瑞?
※如何评价汪直的死对明朝倭乱的影响?
※為什麼「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汪精衛會變成漢奸?
※如何評價明朝正德皇帝朱厚照?
※歷史上皇帝會在朝堂上爆粗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