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上海試收「霧霾費」?
在上海製造霧霾要收費了!
12月16日,上海市發展改革委(市物價局)、上海市財政局、上海市環保局制定了《上海市揮發性有機物排污收費試點實施辦法》(簡稱「辦法」),上海開始試點啟動揮發性有機物(VOCs)排污收費。排污收費分為三個階段,每個階段實施不同的收費標準。
上海試收「霧霾費」:分三階段 收費標準不同
知乎怎麼越來越像百度貼吧了。把鏈接打開看完再回答這麼簡單的事情都不會嗎?
看都沒看就已經有人嘲笑這個名字了:
問題在於人家沒管這個叫什麼霧霾費啊,這個是媒體的解讀(以下引自原文)
12月16日,上海市發展改革委(市物價局)、上海市財政局、上海市環保局制定了《上海市揮發性有機物排污收費試點實施辦法》
往下看去還有好幾個大聲痛罵政府增加小民負擔的:
好吧,我繼續打臉:
上海VOCs排污收費試點行業共包括石油化工、船舶製造、汽車製造、包裝印刷、傢具製造、電子等12個大類行業中的71個中小類行業,基本覆蓋了本市工業VOCs重點排放行業。
根據各行業污染排放佔比和配套標準規範制定進程,在時間安排上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自2015年10月1日起)在國家試點行業的基礎上,增加塗料油墨生產、汽車製造、船舶製造等作為揮發性有機物排污收費試點,共涉及5個大類、13個中小類行業;
第二階段(自2016年7月1日起)增加工業塗裝、工業塗布等行業,共涉及7大類、53個中小類行業;
第三階段(自2017年1月1日起)增加傢具製造、醫藥製造、電子、橡膠塑料和木材加工等行業,共涉及12大類、71個中小類行業,基本覆蓋本市揮發性有機物重點排放行業。
這個明明是誰污染誰交稅啊。
其實這個實施辦法應該看作是國家醞釀已久的環保稅的一個地方試點。內化排污者的污染成本是治理污染的有效辦法。。。算了,看到「霧霾稅」連報道內容都不看就嗨起來的人們也不會去聽這些。
你們高興就好
(分割線)
------------------------------------------------------------------------------------------------------
看到有很多知友問到成本轉嫁的問題,我以前的一個關於柴靜穹頂之下的回答里有詳細的分析解答。在此安利一下,請感興趣的知友移步:結合《穹頂之下,同呼吸共命運》,從經濟學角度來看,中國產業轉型升級的痛點在哪裡?作為個體能做些什麼? - 王Doug 的回答
----------------------------------------------------------------------------------------------------------
鑒於我上面鏈接寫得比較複雜。在此我簡略解釋一下成本轉嫁的問題,想深度了解的知友還是建議移步鏈接。
不收稅不意味著排污沒有成本。霧霾引發疾病是不是成本?霧霾影響交通是不是成本?你為了防霧霾霾買口罩和空氣凈化器是不是成本?你不去收稅,就相當於那些
廠子從社會領取補貼。此外決定一個東西售價的決定性因素不是成本是需求啊,這點不是多深的經濟理論。就拿煤炭舉例,煤價現在跌成現在這樣不是因為開採成本
變容易了,而是因為產能大於需求啊。
這也被舉報啊?
這是教科書式的經濟學手段,是一模一樣的歐美模式:
通過提高污染企業的邊際成本,利用市場使高污染企業自覺改進治理技術,或淘汰落後產能。
類似的還有污染權交易等。
這是翻開任何一本經濟學教材都能看到的案例,說什麼轉嫁成本的都呵呵呵呵。
我不是針對某個人,我是說所有噴這個政策的回答的人。
自己看圖,我懶得打字。
這個的原理很簡單啊,那就是通過對排污收費來提高企業排污的成本,來達到減排的目的。
這麼簡單的道理是真的有人不明白么,然而我看到的都是嘲諷。市場手段不是比北京靠各種行政手段好多了?
對於為什麼這個費用不交給以霧霾受害者自居的**的問題,政府的收入最終還是要投入到公共事業當中去,不是只有直接發給你才叫錢給了你,不然你倒是一家企業一家企業自己去收啊……
不友善就匿名了我只能說,現在的主流媒體為了點擊量真是不要臉了。
這個措施和污水治理,固體廢棄物治理的措施沒有什麼兩樣嘛,本來空氣污染也應該這樣,做到把環保從末端治理到前端收費,讓企業為了控制成本自己選擇排放量更低的措施。同時也增加了環保用的費用,提高了污染治理的基金。
然而媒體這麼標題黨地引導大家跑出來噴……
這都第幾次了?這些網民還沒記住媒體是在搞標題黨嗎?增加信息:
今天收到消息,上海已經把守住「十三五」人口規模底線,作為一項工作重點來落實。其主要做法有幾項描述為,調整落後產能,控制就業年齡段人口,疏導非就業人口。側面證明我的判斷,收污染費,只是一種手段。
以下為正文----------------------------------------------------------------------------------------------------
部分針對高票打臉答案作答,其對政策解讀和內容解釋基本不靠譜。
首先,如果是徵收定向企業或者行業額外費用,這就已經幾乎向社會明確宣布,上海這個地區,對這類企業在本區域的繼續生產行為是不友好的,什麼意思呢,就是要你搬走或者搬遠。
上海市政府此舉目的是治理污染確實不假,但是,絕不是以倒逼企業降低排放的方式,而是要讓這類企業的生存環境更加惡劣的方式驅趕。因為降低或者消除排放這件事情,以目前的環保成本來講,支出肯定遠遠超過繳納的這筆排污費用,所以,不會導向全部或者大部分企業通過減排環保投入,來規避這個費用。
但,成本增加是鐵定的,如果能夠轉嫁,至少還說明生意的基本邏輯還在,競爭還沒那麼激烈,利潤還沒那麼敏感。可事實上,觀察一下這次徵收的企業類型,無論行業本身,還是在行業當中扮演的產業角色,都是利潤稀薄的。同時,我理解有人回答的轉嫁成本基本是指提高價格,這是難以實現的,市場的總供應不只來自於這些受影響的企業,價格是由所有的生產供應和市場需求共同決定的,價格是很硬的,所以成本也必須是很硬的。我認識很多做紗廠、印染廠的,成本上升0.6個點,就開始外遷東南亞了,就這點成本都無法轉嫁。這也同時解釋了,為什麼這個費用徵收的目的不是要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減低排污,而是要定向趕走一批企業。
一定要記住,只有普遍嚴格的標準,和苛刻理性的市場,才能讓企業有動力去真正解決生產效率的問題,任何形式的行政費用增加,你不要去看他叫什麼費,因什麼事情而徵收,這些文字都是沒有意義的,他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增加了生產成本,降低了競爭水平。
我估計,上海市政府肯定做過測算,這些類型的企業已經成為了可以被區域經濟所放棄的部分,如果有朋友是上海的從業人員,需早作打算。我看高票答案以為知乎和貼吧還是差很多的,看到一串0贊答案發現其實差不多
標題:從先污染,後治理,到先污染,後收費。
聽說被打臉,原答案沒刪,編輯至末尾,歡迎來討論。
利用市場手段提高企業污染成本,從而逼迫企業技術升級減少排放,看似合情合理。那麼問題來了,既然是市場手段,你如何保證企業因此提高的成本不會被轉嫁出去?
事實上,收費這種手段針對消費者是最有效的(比如倫敦征對車主徵收「擁堵費」),而對企業來說影響有限,因為消費者就是終端用戶,沒有可轉嫁對象,你要對我的大排量車收費就真的需要我自己掏腰包,對企業來說,這提高的成本,是可以轉嫁的。
有知友說到稅收和供需彈性,也聲明一下,從未說過企業因此提高的成本最終會被轉嫁到消費者身上,拿企業和消費者做對比也是為了說明在不同彈性條件下被稅會呈現不同的效果,企業因此提高的成本可能在產業鏈內被消化掉,但毫無疑問不會被企業自身完全負擔,所以希望以此來驅動企業技術升級,其具體效果仍然存疑。
有人說這是借鑒西方國家的經驗,抱歉,如果你了解英德美日的治污歷史的話就知道,他們更多的採用立法強制手段。
在日本,1999年東京國道沿線的600多位呼吸道疾病患者以汽車尾氣傷害其身體為由集體狀告地方政府和8家汽車企業,經專家認證,汽車尾氣造成的PM2.5確有強烈致癌作用。訴訟案推動了地方政府對PM2.5排放的立法,2003年東京立法要求汽車加裝過濾器,並禁止超標車輛投入運行。五年後,被告的汽車企業拿出12億日元與633名患者和解。9年來東京的PM2.5大幅度下降,東京的幾萬輛計程車都使用天然氣。
事實上,收費行為本身就是一個被動和柔性的措施。徵收對象是正在運行的污染企業,這個企業已經在運行了,已經在污染了,你去收費,那麼當初的環評是如何通過的?通過之後又是如何運行至今的?原來是先污染,後治理,現在是「先污染,後收費」?
始終認為,立法強制應該是治理污染的主要手段。
……………………………………
上海市政府太沒眼光了,叫什麼「霧霾費」這麼令人反感和抵觸的名字,參考聯合國氣候變化委員會搞得「碳交易」,我們可以搞個「霾交易」或者「PM2.5交易」,指標量化,再整個交易市場掛靠在上交所下面,無論是你的工廠廢氣還是汽車尾氣都可以交易,我的大皮卡換成小QQ了我可以賣指標給指標不夠的人,收入落袋,省的老百姓又說你變相收費。
揮發性有機物排污收費!
不是霧霾費!
標題黨夠了!
政府靠收費提高排污成本迫使企業減少排污而已啊,有什麼問題嗎?
你反對能凈化空氣?你在網上當鍵盤俠能創造藍天?要不你想個更好的點子?
飯要一口口吃,希望一系列的治霾政策能逐漸見效。如果繳的不多,監管不給力,那麼就能讓企業理直氣壯的生霧霾了,那就成了罪惡的搖籃。
不明白為什麼那麼多人會不仔細去看看問題說了什麼 而直接就從標題里臆斷 雖然這個名字的確不妥……
為什麼政府監管不力造成的惡果讓人民來買單
具體細節沒看,隨便說幾句,霧霾費就是對污染企業收矯正稅,那麼將來就還有污染物可證咯?上海的經濟手段應該說比北京的政治手段強吧。但是這個矯正稅吧。。可千萬別到了中央手裡就變成全國每個人都要收了,還有稅的去向用途成謎啊,去向成謎,去向成謎~~~~~~重要的事說三遍~!!
坐等經濟學大神來解答~
誤導性標題。
internalize externalities
帝都感冒,魔都試藥
也許更加合理的方法是從源頭收稅,直接收把環保稅加到煤,原油等,購買價格里,收取大量,然後對洗煤,低污染汽油退稅。
霧霾費為什麼是上交給國家,而不是給我們這些直接受害者呢
政府創了收,企業也能合法的隨意排放,人民也不用擔心未來的日子沒有霧霾可以吸。三贏
首先羊毛出在羊身上,企業向政府繳費,那麼自然工人的工資也就會受到影響;其次,並沒有實質性的改變空氣,這樣的損招也真是夠了,名字也真是能想的出來,空氣越來越不好了,還要巧立名目攬財。也虧得這群人們能想的出來,這些錢要是能發明出來治理大氣層的問題也就罷了,若是不能,只是加速污染。企業教了這排污費,就更肆無忌憚的向空氣中排放了,錢都交了,他們自然覺得理所應當,完全違背當初的願望了
問題在於上海是輸入性霧霾,不問北方高污染企業收,向上海收並且還上交中央真是見了鬼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沒有進化出三棲動物?
※發達國家的環境諮詢行業是什麼樣的?
※小時候看到的火燒云為啥特別少見了?
※<穹頂之下>風過了該怎麼辦?
※北極的溫度升到零度以上,對全球氣候會造成什麼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