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為什麼終生不重用海瑞?
看了一下問題下面的答案,沒有我滿意的啊,乾貨都太少了,大家都是從大框上來說的,什麼海瑞那一套不適合官場理念什麼的,我覺得都沒答到點上,其實海瑞是有他在官場上作用的。我來試試答一下這道題。
張居正為什麼終生不重用海瑞?我先來說一下我的答案,一、因為張居正看清楚了海瑞在大明官場中的定位。二、二人執政理念過於不合。
關於海瑞的性格和處事方式之前得朋友們已經說了太多了,我就不贅述了。海瑞這樣的性格造成了他在官場上的結果:海瑞的剛直一直被作為一種武器而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用來反對政敵。
為什麼這麼說呢?歷史的真相要由歷史本身來回答,我給大家講幾個故事。在海瑞的這一輩子中,曾經有兩個人重用過他。
第一個人是,徐階,隆慶元年,海瑞被釋放出來,之前因為他在嘉靖四十四年上的那一道著名的奏疏《治安疏》而被關押。在嘉靖死後,海瑞出獄,首揆徐階提攜海瑞做了大理寺右丞。在做了大理寺右丞之後,海瑞上了一道奏疏,內容很值得人玩味。
奏疏的內容大概是這樣的:徐階成為了首輔之後,天下大治,一派欣欣向榮,而次輔高拱狡猾兇狠,才能平庸,不足以勝任內閣大學士,而且高拱指使抓牙搬弄是非,海瑞認為應該罷黜高拱。
當時的朝堂之中徐階和高拱的對峙已經勢成水火,在這個關鍵時刻由全國道德模範海瑞先生的一道奏疏開始炮轟,再合適不過了,史料中沒有記載,海瑞此篇奏疏是受人指使還是出於本意,但這篇奏疏的效果是,朝堂之中大量嘉靖朝遭罷黜隆慶朝受徐階提攜復起的言官集體出動,瘋狂攻擊高拱,最後導致高拱致仕。
第二個人是,隆慶皇帝,隆慶三年,海瑞升任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總督糧儲、提督軍務,巡撫應天。在我之前的一個回答之中曾簡單的介紹過明朝地方總督巡撫的制度,海瑞這個官職具體管轄什麼呢?應天巡撫下轄應天、蘇州、松江、鎮江、常州、徽州、寧國、池州、太平、安慶十府,另外還海瑞還負責總督杭州、嘉興、湖州三省祱糧。管了大明大半個糧倉,這個職位重要程度可見一斑。
為什麼說海瑞此次升遷是出於隆慶的意思,因為此時的徐階已經致仕,高拱因為之前的奏疏事件和海瑞有仇,張居正尚出於蟄伏期,所以我認為,此次人員調動非常有可能是出於隆慶皇帝的授意。
有的朋友可能會問,隆慶為什麼要提拔海瑞到這麼一個重要的職位,讓我們看一下之後的事兒就大概能明白了。
海瑞擔任應天巡撫期間的具體施政手段在這裡就不細講了,他將他的執政理念統統的落到實處,制定了許多不近人情的條款,其中最主要的是退田,直指江南第一大地主——徐階。曾經有這麼個錯覺,大家都認為徐階鬥倒了嚴嵩,就自然而然的將嚴嵩和徐階套入了和珅劉羅鍋模式,認為嚴嵩是巨貪,徐階很清廉。其實嚴嵩的地產只有徐階的十七分之一,此時的江浙一帶就是以徐階為首的士紳階級把持,針扎不進,水潑不進,海瑞的到來狠狠的打擊了他們,徐階的弟弟被逮捕,部分田產被退還。
這件事兒大家看懂了嘛,隆慶三年是隆慶皇帝迎他的老師高拱回朝的前夕,海瑞就是隆慶插在江浙打擊以徐階為首的士紳集團的一把利器。只要海瑞還是之前的那個海瑞,隆慶就達到目的了。
(在這裡多說兩句後話,高拱回朝之後沒過多久,發現了之前徐階派攻擊海瑞的奏疏,順道免去了海瑞的職務,此時的海瑞對於當朝者,已經發揮不了作用了。)
從以上這兩個故事我們能看出來,海瑞在嘉靖四十四年上治安疏成名之後,所有都知道他是怎樣的一種性格,怎樣的執政理念,同樣也有很多人找到了利用他的方法,這時候他就是一枚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爆炸的定時炸彈,甚至你是提拔他的恩人,他之後也有可能會炸了你,你說張居正之後會用他么?
第二點,張居正和海瑞的執政理念過於不合。之前的答案講的過於泛泛,大多指講了個概括,在這裡我會具體舉出兩個例子,來說明張居正和海瑞之間的矛盾。
首先是海瑞的那道天下著名的奏疏《治安疏》,大部分人只看到了海瑞在這裡怎樣罵的嘉靖,卻忽略了海瑞在這道奏疏里也是有自己的乾貨的。海瑞對於革除弊端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責府州縣兼舉富教使成禮俗,復屯鹽本色以裕邊儲,均田賦丁差以蘇困敝,舉天下官之侵漁。)
以上節選自《治安疏》倒數第三自然段,注意一下這句話,復屯鹽本色以裕邊儲,是什麼意思呢,翻譯成白話文就是(屯田、運鹽應該恢復徵收實物,來充實邊防軍隊的儲備)。看到這兒大家就明白了吧,一條鞭法的核心就是將各州縣的田賦、徭役以及其他雜征總為一條,合併徵收銀兩,按畝折算繳納,大大簡化了徵收手續,同時使地方官員難於作弊。(在這裡說一下,一條鞭法並不是張居正首創,早在張驄時期就已經有了雛形)。這簡直就是和張居正的改革對著干啊,張居正能用他么???
其次,我們來看一下海瑞和張居正的書信往來,隆慶六年高拱被張居正放倒之後,海瑞曾給張居正寫過一封書信,委婉表達了自己想要為國效力的意思,張居正是怎麼回復他的呢?
張居正回復說:「三尺之法不行於吳久矣。公驟而矯以繩墨,宜其不堪也,訛言沸騰,聽者惶惑。仆謬忝鈞軸,得參與廟堂之末議,而不能為朝廷獎奉法之臣,催浮淫之議,有深愧焉。」
翻譯一下:「國家大法在您那地兒早不靈啦,您突然嚴打,恐怕不成啊,造您謠的開了鍋啦,聽眾也被搞迷糊了。我不小心佔了國家要職,只是有份兒在廷上說兩句,不能替朝廷給您發金牌,趕走那些蒼蠅似的議論,深感愧疚挖!」
我了個擦,張居正這話說的,真是有點過於陰損和虛偽了,明明批評了海瑞一頓,還說的海瑞一點脾氣也沒有,諷刺之情躍然紙上。
其實二人的執政理念是有一些相同的地方的,都痛恨貪官污吏,反對士紳兼并土地,但張居正已經明確指出來了,三尺之法不行於吳久矣,這說明張居正認為海瑞那套洪武時期的嚴苛制度放到現在這個已經被潤滑油弄的從上到下油膩不堪的大明機器上,已經不適用了。
看到很多人說海瑞是政治白痴我就納悶了
海瑞一沒被廷杖揍死,二沒被政敵陰死,說他是政治白痴?那一堆死於冤獄、廷杖的人算什麼?
就拿那個罵嘉靖的【治安疏】來說,治安疏_百度百科 剛剛看了一遍,「嘉靖者言家家皆凈」是海瑞說的,但是!
陛下天資英斷,睿識絕人,可為堯、舜,可為禹、湯、文、武,下之如漢宣之厲精,光武之大度,唐太宗之英武無敵,憲宗之志平僭亂,宋仁宗之仁恕,舉一節可取者,陛下優為之。
這也是海瑞說的。馬屁拍得溜啊!陛下你都不知道啊、你牛逼到爆了!
陛下誤舉,諸臣誤順,無一人為陛下正言焉。
先把鍋甩到百官身上。
君心臣心偶不相值也,遂謂陛下為賤薄臣工。
再把鍋甩回給嘉靖。
陛下之誤多矣,大端在修醮。
最後把鍋甩給了道士。。。。
接下來不舉例了,一句話,這篇奏摺大段大段抨擊了嘉靖迷信道教、鋪張浪費的問題。
這篇文章盡量顧及了皇帝的顏面——不是陛下的錯,是百官被豬油蒙了心了!
也照顧了同僚感情——百官之所以會這樣,陛下也有一點責任滴,但是,只要「節省之,振作之」,都還有救。
海瑞沒有像楊繼盛、沈鍊和起初彈劾嚴世藩的那些言官一樣犯「政治錯誤」,他的奏摺沒有說嘉靖哪個政策錯了,而是大段大段抨擊嘉靖個人愛好與陋習,換句話,這奏摺得罪的是朱厚熜個人,沒有得罪嘉靖皇帝。
這篇文章是有一定的危險性,因為嚴重傷害了嘉靖的宗教情感,但是,海瑞沒有傷害皇權尊嚴;而且毫無疑問,這篇文章會得到百官、特別是士大夫領袖徐階的認可——政治投機的好文章!
能寫出這種文章的絕不是政治白痴,比那些作死進諫的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其實,我總覺得海瑞是個有治理才能、會政治博弈、有理想抱負的清官
評價歷史人物千萬別陷入非黑即白的境地,要麼耿直,要麼偽詐。海瑞是清官,但是是個「奸詐的清官」。水平比那些作死的清官和無能的貪官高多了。「政治投機」亦非貶義詞語,試問政治家,哪個沒做過?
好多人認為海瑞耿介、清官,所以百姓擁護,他進入神龕,高層拿他作為吉祥物,圖樣!就明朝後期那政治環境,你一直耿介能出頭?舉個例子,你一個福建貧困縣教育局長,一沒高學歷二沒家族庇護,就一直耿介啊耿介、清廉啊清廉,混了12年就能調到中央、混了16年就能當上上海市委書記?別逗了!!!
更何況,
海瑞不是進士,是舉人出身
海瑞不是進士,是舉人出身
海瑞不是進士,是舉人出身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海瑞要想往上爬,靠清流是遠遠不夠的,搞清流輪到你一個舉人?你個舉人也配姓趙?只能靠實實在在的政績,海瑞能爬得中央的政績是什麼?打壓豪強、安撫百姓、明斷疑案、善治窮縣。
張居正為什麼不敢用?
——他駕馭不了。張居正也是人,也有弱點,比如他只喜歡用「聽話的人」,嚴厲貶斥異己,於是他手下出了裝孫子包藏禍心的張四維和老好人申時行。但是,對待喜歡出頭冒尖的人,他不善處理,甚至一味打壓,於是他自己學生都跳反了。更何況海瑞這種有別於張居正的政治理想的、耿介的老狐狸。。。
。
海瑞,是一個非常非常非常牛的人物……不要把他看成一個普普通通的所謂「清官」,實際上他是16世紀中國最有能力的官僚。他在行政上的才華,在整個明朝200多年,都可以認為是前幾個,甚至可能就是最牛的,遠超過被認為很厲害的張居正。張居正根本就不相信自己可能駕馭得住海瑞,怎麼敢重用他?
大家都知道上海有一條黃浦江,沿岸是全中國最繁華的區域。可以說,自明末以後,這一條河溝通了長三角地區的貿易網路,使得上海成為中國乃至亞洲貿易的中心。
而這條河,實際上是海瑞主持修建出來的。
太湖水在明初是從吳淞江(蘇州河)入長江的,在北宋時期,吳淞江就常年淤塞,導致下游泛濫成災。在永樂時期,主持國政的尚書夏元吉(當時大學士還只是秘書,文臣的領袖是曾經同時兼管戶部、禮部、兵部和都察院的夏元吉)就開始主持疏浚吳淞江的工作,動員了二十萬幾民夫歷時兩年多,但也只是緩解了淤塞情況,根本沒有解決問題,吳淞江還是年年淤塞,動不動洪水。
不光是洪澇災害,淤塞也導致了太湖流域向長江的航線變成了腸梗阻,在一些季節甚至連1米吃水以內的內河小船都無法通行,這樣的情況下,長江下游地區的工商業發展就受到了極大的限制。
實際上吳淞江問題一直都很明白的擺在面前,明朝對吳淞江組織了十幾次大規模的疏浚工作,每次都是十幾萬民工上陣,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因為大家都認為吳淞江才是太湖入長江的幹流,而當時的黃浦江只是支流,拚命的在吳淞江上做文章。
隆慶三年,太湖地區又爆發了大規模洪水,當時海瑞剛剛到任應天巡撫,他在洪水退後馬上開始主持治水,而這一次他來了個逆向思維,他認為黃浦江才是幹流,吳淞江才是支流!!!
然後就沒有啥然後了,他開了一段一萬兩千丈的河,還是在原來的河道上改建的,只花了三個多月,幾萬民夫,然後他就被彈劾調任了。
但是現在的黃埔江就成型了,大型的海船從此可以直接開到黃浦江中游,內河漕船更不用說了,從此,黃浦江沿岸成為全中國航運最繁華的區域,天下第一港口。而明末江南地區的經濟繁榮,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這一條水道,終於打通了。
在清朝道光年間,鴉片戰爭開埠之前,上海的年貨物吞吐量已經超過200萬噸,用原始水平的船舶和港口機械,就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海瑞開黃浦江的意義,不亞於紐約修築伊利運河,這是改變了一個地區,一個時代的偉大工程。
每一個生活在長三角地區的人,生活在上海的人,都應該感謝海瑞。
當然,從這裡我們也能知道海瑞有多可怕了……明朝100多年的能臣,花了無數資源都沒有解決的問題,他在內外交攻的情況下,三個月就解決問題了,這就可以想想,他到底有多可怕了……張居正怎麼敢相信自己能駕馭他?
等有時間,再寫寫海瑞其他比較可怕的事情。這個人,根本不是什麼臉譜一樣的清官,他的能力太強,個性太硬,遠遠超過所謂清官的光環。
齊霄兄的答案中有這麼一段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齊霄
鏈接:張居正為什麼終生不重用海瑞? - 齊霄的回答
來源:知乎第二點,張居正和海瑞的執政理念過於不合。之前的答案講的過於泛泛,大多指講了個概括,在這裡我會具體舉出兩個例子,來說明張居正和海瑞之間的矛盾。
首先是海瑞的那道天下著名的奏疏《治安疏》,大部分人只看到了海瑞在這裡怎樣罵的嘉靖,卻忽略了海瑞在這道奏疏里也是有自己的乾貨的。海瑞對於革除弊端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責府州縣兼舉富教使成禮俗,復屯鹽本色以裕邊儲,均田賦丁差以蘇困敝,舉天下官之侵漁。)
以上節選自《治安疏》倒數第三自然段,注意一下這句話,復屯鹽本色以裕邊儲,是什麼意思呢,翻譯成白話文就是(屯田、運鹽應該恢復徵收實物,來充實邊防軍隊的儲備)。看到這兒大家就明白了吧,一條鞭法的核心就是將各州縣的田賦、徭役以及其他雜征總為一條,合併徵收銀兩,按畝折算繳納,大大簡化了徵收手續,同時使地方官員難於作弊。(在這裡說一下,一條鞭法並不是張居正首創,早在張驄時期就已經有了雛形)。這簡直就是和張居正的改革對著干啊,張居正能用他么???
其次,我們來看一下海瑞和張居正的書信往來,隆慶六年高拱被張居正放倒之後,海瑞曾給張居正寫過一封書信,委婉表達了自己想要為國效力的意思,張居正是怎麼回復他的呢?
張居正回復說:「三尺之法不行於吳久矣。公驟而矯以繩墨,宜其不堪也,訛言沸騰,聽者惶惑。仆謬忝鈞軸,得參與廟堂之末議,而不能為朝廷獎奉法之臣,催浮淫之議,有深愧焉。」
翻譯一下:「國家大法在您那地兒早不靈啦,您突然嚴打,恐怕不成啊,造您謠的開了鍋啦,聽眾也被搞迷糊了。我不小心佔了國家要職,只是有份兒在廷上說兩句,不能替朝廷給您發金牌,趕走那些蒼蠅似的議論,深感愧疚挖!」
我了個擦,張居正這話說的,真是有點過於陰損和虛偽了,明明批評了海瑞一頓,還說的海瑞一點脾氣也沒有,諷刺之情躍然紙上。
其實二人的執政理念是有一些相同的地方的,都痛恨貪官污吏,反對士紳兼并土地,但張居正已經明確指出來了,三尺之法不行於吳久矣,這說明張居正認為海瑞那套洪武時期的嚴苛制度放到現在這個已經被潤滑油弄的從上到下油膩不堪的大明機器上,已經不適用了。
齊霄兄認為
復屯鹽本色以裕邊儲,均田賦丁差以蘇困敝
這一段,是海瑞和張居正的改革對著干。但是我則認為剛剛相反。因為一條鞭法的核心就是均田賦丁差以蘇困敝,把田賦和丁差均平化和貨幣化,以減少可怕勞役對生產造成的傷害。
而復屯鹽本色,跟一條鞭法完全沒關係啊……一條鞭法是針對的民戶,而屯是針對的軍戶,鹽針對的是鹽戶,是三個不同的改革方向。
我在另一個答案里剛好討論過這個問題
如何評價最近共識網刊載的秦暉和劉仲敬的對談? - 鄧璞的回答
葉淇鹽法改革以後,開中法制度被破壞,明朝除了劃撥一部分軍糧以外,主要採用的是收取鹽課白銀髮到邊鎮,邊鎮再自己用白銀採購糧食物資的辦法。
但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白銀流入,鹽課稅額百年不變,而糧價100年漲了幾倍……這樣就出現了邊儲日壞的問題。
而且,大量白銀流入邊關,當地缺乏的卻是實物,所以導致了邊關更加惡性循環的通貨膨脹,使得邊關米價等遠遠高於內地。
在這樣的情況下,無論給邊軍多少糧餉,他們一定是生活困苦,三餐不繼,這是完全無法解決的問題。無論張居正從內地能搜刮到多少稅收,永遠解決不了邊關的戰鬥力下降問題。
這樣的情況下,要解決問題,需要的是強化到邊鎮的物資輸送,而不是單純的砸錢,這就是海瑞提出復屯鹽本色以裕邊儲的根本原因。
但是這個問題就面對著兩個方面的巨大壓力。
1,鹽商,習慣了躺著賺錢的鹽商,已經不可能再願意做運糧這種事情了。恢復開中法,就等於和鹽商宣戰,等於和他們每年上百萬兩的遊說資金宣戰。而且張居正的重要助手,張四維,他就出身在一個以鹽業為根基的家庭,他的舅父王崇古和領路人楊博,也是同樣的出身,而且王崇古和楊博在嘉靖、隆慶、萬曆三朝之交還是掌握山西邊軍的絕對重臣。
庄烈庄烈帝即位,召為禮部右侍郎。延儒性警敏,善伺意指。崇禎元年冬,錦州兵嘩,督師袁崇煥請給餉。帝御文華殿,召問諸大臣,皆請發內帑。延儒揣帝意,獨進曰:「關門昔防敵,今且防兵。寧遠嘩,餉之,錦州嘩,復餉之,各邊且效尤。」帝曰:「卿謂何如?」延儒曰:「事迫,不得不發。但當求經久之策。」帝頷之,降旨責群臣。居數日,復召問,延儒曰:「餉莫如粟,山海粟不缺,缺銀耳。何故嘩?嘩必有隱情,安知非驕弁構煽以脅崇煥邪?」帝方疑邊將要挾,聞延儒言,大說,由此屬意延儒。
這一段出自《明史-奸臣傳》裡面關於周延儒的一段,周延儒認為山海關的兵有領到米(山海關靠海,運輸很方便,還是囤積了大量軍需的基地),斷然不至於因為臨時缺點錢就大規模嘩變。而金庸先生尤其喜歡引用這一段,以此來證明袁崇煥先生的偉大,並把周延儒和崇禎徹底醜化為丑角。
禮部右侍郎周延儒奏道:「軍士要挾,不單單是為了少餉,一定另有隱情。古人雖羅雀掘鼠,而軍心不變。現在各處兵卒為甚麼動輒鼓噪,其中必有原故。」崇禎道:「正如此說。古人尚有羅雀掘鼠的。今雖缺餉,哪裡又會到這地步呢?」「羅雀掘鼠」這四字崇禎聽得十分入耳。周延儒由於這四個字,向著首輔的位子邁進了一步。周延儒是江蘇宜興人,相貌十分漂亮,二十歲連中會元狀元,這個江南才子小白臉,真是小說與戲劇中的標準小生,可惜人品太差,在《明史》中被列入《奸臣傳》。本來這人也不算真的十分奸惡,他後來做首輔,也做了些好事的,只不過他事事迎合崇禎的心意。周延儒之奸,主要是崇禎性格的反映。但「逢主之惡」當然也就是奸。這個人和袁崇煥恰是兩個極端。袁崇煥考進士考了許多次才取,相貌相當不漂亮①,性格則是十分的鯁直剛強。「羅雀掘鼠」是唐張巡的典故。張巡在睢陽被安祿山圍困,苦守日久,軍中無食,只得張網捉雀、掘穴捕鼠來充饑,但仍是死守不屈。羅雀掘鼠是不得已時的苦法子,受到敵人包圍,只得苦挨,但怎能期望兵士在平時都有這種精神?
周延儒乘機中傷,崇禎在這時已開始對袁崇煥信心動搖。他提到袁崇煥以「清慎為己任」,似乎對他的「清」也有了懷疑。崇禎心中似乎這樣想:「他自稱是清官,為甚麼卻不斷的向我要錢?」
袁崇煥又到錦州去安撫兵變,連疏請餉。十月初二,崇禎在文華殿集群臣商議,說道:「崇煥先前說道『安撫錦州,兵變可彌』,現在卻說『軍欲鼓噪,求發內帑』,為甚麼與前疏這樣矛盾?卿等奏來。」
「內帑」是皇帝私家庫房的錢。因為戶部答覆袁崇煥說,國庫里實在沒有錢,所以袁崇煥請皇帝掏私人腰包來發欠餉。再加上說兵士鼓噪而提出要求,似乎隱含威脅,崇禎自然更加生氣。
但是實際上,周延儒說的有錯么?金庸先生引述的時候,卡掉了周延儒說當兵的不缺吃的這一段,搞得好像大明朝廷什麼都沒發一樣,當兵要羅雀掘鼠了。
實際上,對明史有了解的人,讀過原文以後,都會認為周延儒說得對,這實際上根本不是缺餉導致的兵變,也根本不是由下而上的兵變,而是邊軍大將們為了向朝廷勒索白銀而搞出來的!!!
對於鹽商和邊將來說,白銀就是命根子,而被他們收買的文臣也會為他們保衛這個命根子。
所謂張居正不敢用海瑞,是因為他也知道,自己的改革只是裱糊匠,糊弄一個幾年內看起來光鮮的門面,真要解決問題是他自己沒有膽子做的。
居正為政,以尊主權、課吏職、信賞罰、一號令為主。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黔國公沐朝弼數犯法,當逮,朝議難之。居正擢用其子,馳使縛之,不敢動。既至,請貸其死,錮之南京。氵曹河通,居正以歲賦逾春,發水橫溢,非決則涸,乃采氵曹臣議,督艘卒以孟冬月兌運,及歲初畢發,少罹水患。行之久,太倉粟充盈,可支十年。互市饒馬,乃減太僕種馬,而令民以價納,太僕金亦積四百餘萬。又為考成法以責吏治。
在財政上 最主要的成就是啥?是減少養馬,讓被強制養馬的民戶交現金來代役,把以前買馬的銀子還有民戶交的錢湊一起,找蒙古人買馬……這樣馬價格低廉質量又好,所以太僕寺省出來四百多萬盈餘而已。
而在這之前為什麼大家都不知道蒙古人的馬又便宜又好?
因為在打仗……隆慶四年,高拱主持之下和俺答達成了和議,雙方開放互市,之後張居正改革的主要成果就是依賴於這次和議的成果,或者說其實就是高拱在隆慶後期政策的自然延續而已。
1,西北和平了,可以解除戰備,減少開支。
2,開始互市,每年可以盈餘幾十萬的馬價銀作為朝廷的儲備金。
他沒有對任何利益集團宣戰的勇氣,更不要說鹽商和邊將這樣的龐然大物,他自然不可能去用願意真正改革的海瑞了。
而大明朝終於還是亡了,就亡在了海瑞說的屯鹽本色之上。
有足夠勇氣和足夠眼光的人,在這樣的時代,總是悲哀的,他們能看透一切,卻始終陷在這個泥濘里,掙扎、掙扎,直到自己再也精疲力盡,呼吸停止。
———————————————————————————————————————————下面評論里有讀者提到另一個水利專家潘季馴,認為他非常成功。他的束水攻沙理論是不錯的,但是他的工程實踐……一塌糊塗……他採用的是蓄清刷黃,就是把淮河水引入黃河來沖刷。但是他無視了黃河本身重泥沙的特性。結果黃河河床不斷抬高,反而讓黃河水倒灌進了淮河……
最後是本來還能湊合的淮河流域也徹底毀了……知道50年代開始治理淮河,修建了蘇北灌溉總渠,蘇北的農業才算勉強恢復了一些元氣。
對潘季馴評價很高,主要是歷史學界,而水利學界對他的工程實踐評價……真不高。
基本贊同sven的觀點,再補充點細節展開說說。
海瑞是百姓喜愛的大清官,這點基本是有共識的,既然做了有益於百姓的事,自然不能說他完全沒有能力。在吳思先生《潛規則》一書中對此有詳細的考證和舉例:海瑞上任前,淳安縣每年向老百姓徵收12950兩銀子,這筆錢主要用於本縣的招待費,還要分攤上級政龘府的招待費。海瑞上任後,經過大力整頓,削減不符合政策規定的開支,拒付上級政龘府攤派的費用,淳安每年向百姓徵收的銀子下降到925兩,相當於原額的7%。 僅此一項,海瑞每年為當地群眾減輕不合理負擔12025兩銀子。以糧價折算,約等於325萬元人民幣。.....在明朝嘉靖年間,在淳安這塊地方,海瑞這種級別的清官,對當地百姓的直接經濟價值為+325萬元人民幣/年。
但作為一個帝國官員,只對下負責,贏得百姓口碑是絕對不夠的。一個官員若想實現所謂的「大志」,首先必須站到足夠大的平台才有機會,而這種機會靠的是上面的考核、選拔,而非簡單的百姓評價。而海瑞在「讓上面滿意」這方面,除了樹立了全國道德模範的標杆作用,幾乎毫無作為。為什麼呢?因為海瑞做官的動機和幾乎所有的同僚都不一樣。
海瑞在自己作品寫到一個君子何以有志於做官,海瑞的回答是無非出於惻隱和義憤。他看到別人的饑寒疾苦而引起同情,同時也看到別人被損害欺壓而產生不平。在君子的精神世界裡,出仕做官僅僅是取得了為國家盡忠、為百姓辦事的機會。一個人如果出於牟利,他可以選擇別的職業,或為農,或為工,或為商。如果為士做官,則應當排除一切利己的動機。在這一點上,海瑞和創建明朝的洪武皇帝看法完全一致。
要知道洪武皇帝的皇子皇孫們和他看法都不太一樣,從洪武帝的角度看,後世肯定多是敗家子(相關可參考:為什麼朱元璋對開國功臣都很殘忍?)。而追求出將入相的同僚們,除了在心裡層面對海瑞超凡脫俗的道德level點個贊之外,絕大多數人根本不想和他打交道,海瑞被提拔時,幾乎所有高層部門的官員都想躲開他。如果你是作為team leader的張居正同志,是解散整個官僚團隊,還是拒絕海瑞,來的效益更大呢?張居正同志是個能做事、能成事的官員,懂得變通和弄權,懂得阿諛奉承,懂得恩威並施,這種居於高位的政治家,適度的靈活性比迂腐的原則性更重要。(相關可參考:如何評價張居正?)
關於海瑞的人生哲學與整個官場哲學處於不同世界的描述,在黃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有所體現。海瑞從政20多年的生活,充滿了各種各樣的糾紛。他的信條和個性使他既被人尊重,也被人遺棄。這就是說,他雖然被人仰慕,但沒有人按照他的榜樣辦事,他的一生體現了一個有教養的讀書人服務於公眾而犧牲自我的精神,但這種精神的實際作用卻至為微薄。他可以和舞台上的英雄人物一樣,在情緒上激動大多數的觀眾;但是,當人們評論他的政治措施,卻不僅會意見分歧,而且分歧的程度極大。在各種爭執之中最容易找出的一個共通的結論,就是他的所作所為無法被接受為全體文官們辦事的準則。
海瑞充分重視法律的作用並且執法不阿,但是作為一個在聖經賢傳培養下成長的文官,他又始終重視倫理道德的指導作用。他在著作中表示,人類的日常行為乃至一舉一動,都可以根據直覺歸納於善、惡兩個道德範疇之內。....法律的解釋和執行離不開傳統的倫理,組織上也沒有對付複雜的因素和多元關係的能力。其結果是,以個人道德之長,仍不能補救組織和技術之短。
在1586年,張居正已經去世,海瑞再次被啟用,升任南京右都御史。在命令發布之前,他卻向萬曆提議,要杜絕官吏的貪污,除了採用重典以外別無他途。條陳中提到太祖皇帝當年的嚴刑峻法,凡貪贓在八十貫以上的官員都要處以剝皮實草的極刑。這無疑是直接站上了整個官場的對立面,因此,他也遭到了多位官員以各種理由發起的彈劾和圍攻。最後還是萬曆皇帝出面活了稀泥,他批到:「海瑞屢經薦舉,故特旨簡用。近日條陳重刑之說,有乖政體,且指切朕躬,詞多遷戇,朕已優容。」主管人事的吏部,對這一場爭論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見,說海瑞節操可風,只是近日關於剝皮實草的主張過於偏執,「不協於公論」,所以不宜讓他出任要職,但可以繼續保留都御史的職位。最後,海瑞雖然留有職位,但也基本無以成事。
所以,並非獨獨張居正終生不重用海瑞,其實上到大明天子,下到縣衙小吏,沒有任何人是想重用海瑞的。他是個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不食人間煙火的道德模範,卻不是大明朝廷認可的靠譜官員。
秦暉老師在《傳統十論》中談到的一個觀點也可與此問切題:自漢以來,人們以申韓之術待下,以老莊之道待上,以申韓之權求治,以莊周之滑處亂。在上者指鹿為馬,在下者難得糊塗。而無論哪種狀態下,儒家的仁義道德之說都處於尷尬狀態,
傳統文化的主體結構與其說是「儒道互補」,不如說是尊儒表象下的「法、道互補」更確切。
從這個觀點引申來看,其他官員和背後的天子都是儒表法里的雙面人(甚至多面人),作為男人的海瑞,卻只有一面。想與世界為敵,就要有相應的格局和視野,海瑞能做到打土豪分田地么?
難道,他生錯了時代?
最後,有知友提到關於海瑞人品或者私生活的問題,個人的意見是在那個時代這些不算大問題。因為張居正要拉攏徐階來對付高拱,當然要給他的老座主賣好了。海瑞之後曾經調查徐階家族不法案的蘇松兵備道蔡國熙,在張居正上台之後就被革職聽勘。蔡國熙隆慶初年做蘇州知府,號稱天下治行第一,這樣的能吏也被張居正一黨打壓,你說是為什麼?專權結黨咯。
另外海瑞是支持陸王一派的,不要講什麼程朱理學的代表啦。海瑞抨擊徐階是為心學清理門戶蛤蛤蛤不知道說海剛峰沒能力的先生們看沒看他都做了些啥?
沒能力的人能把徐階家削的哭爹喊娘?
沒能力的人抽過兩任首輔還一路抽到皇帝?
沒能力的人能把皇帝臭罵一頓還全身而退?
沒能力的人能非進士出身在大萌干到那麼高的位置?
沒能力的人能結結實實的生前道德楷模身後流芳百世還是個善終?
整個大萌朝您們能找出第二個他這樣的不?
海剛峰要能力有能力,要道德有道德,要操守有操守,要名望有名望,在世君子清正廉明孤直不黨剛正不阿忠貞不二,這些詞可能在很多人看來都是廢話甚至都是缺點,不同流合污就是傻缺。但這恰恰是他的能力,恰恰是他能夠歷幾朝不倒,抽了首輔抽皇帝,跟帝師政見不合人還要高位養著他哄著他的原因。
張居正不用他,一是因為政見不合,二是因為駕馭不了,所以不用。
海剛峰不是棟樑那是因為光有大梁沒用,四梁八柱沒有就只能做豐碑。
時代的問題不能怪到他頭上。
海剛峰是脊樑。
這世界,是有正氣在的。上選下的社會註定會有一個好處,一個壞處。
好處是:上面永遠知道的比下面多,所以不會選錯人。
這個好處是什麼,前陣子美國大選你們也看到了啊,希拉里做了那麼多狗屁倒灶的事情,最開始屁民永遠不知道,如果沒有阿桑奇這種傳奇boss……但是這種事情,在天朝永遠不會發生。因為上級知道的在絕大部分時候,都比下級多。希拉里之類屁股臟到一定程度的,絕不會出現在你們視線里。(這不是當官的都是清官的意思,上頭打老虎打得好,我支持,不要給我帶帽子)
壞處是:因為某些原因,所以不會選對人。
這個壞處是什麼,社會人也都看到了啊……
這個對人有點難理解,略抽象。但是我不能多說,因為犯戒。
稍微點一下題的話,選人的時候,價值體系有點詭異。
譬如我們考試,分高者得,這是很明確的。
但是上選下的時候,就不是這樣了,要考慮很多得分以外的東西。
這叫做綜合評價,也叫做妥協的藝術。
因為他真的不能幹活啊!
而且屬於腦子不靈光的那種,缺乏全局觀念。
他是個好人,但是沒有用處。
有的人人品很好,就是做不了事。張居正人品絕對不佳,但絕對是治世能臣。
題外話:在一個不正常的環境裡面混的風生水起的絕對也不是什麼高風亮節的人啦。說海瑞是個政治白痴的,是從哪本書里看出來的?
還有說海瑞沽名釣譽的,這也太惡毒了,沒有比這更誅心的了,你叫海瑞如何自證?
自己沒有漂亮衣服,還容不得他人有,否則就罵道:小賤人,浪蹄子,到處招蜂引蝶。
不重用海瑞,原因不在他缺乏理政能力,而是他的手段過於剛猛,不見容於當朝官員。張居正如用了他,大傢伙心裡不踏實,有礙社會和諧,官員們如何安心團結在以張居正為核心的內閣周圍?
況且張居正一樣會不踏實,比如肅貪過程中,貪官為求自保把張居正扯出來,這是一定會發生的,海瑞辦還是不辦?海瑞有兩個選擇,一查到底或者請辭。我以為他會選擇後者。
怎麼選擇沒有關係,這一定會危害到張居正的令名,讓政敵找到下口、下手之處。
提拔重用海瑞固然會獲得一定的道德上的虛名,雖然官員們大多心裡實際上不會這麼想。但一定會為將來埋下禍根,務虛名而處實禍,曹孟德早提醒過干不得,張居正怎麼會幹呢?
但這些不是海瑞自身的問題,或者說海瑞自身問題不佔主要因素,而是當時社會的問題。你們把這個問題搞成海瑞批鬥會,是不是搞錯重點了。
還有說海瑞善於鑽營和政治投機,我服了。這是從哪本信史里看出來的?
我們向來不喜歡完人(其實沒有完人),或者接近完人的人,讀了一點皮毛,扒到幾個污點,就心花怒放,如蒼蠅逐臭,一通下嘴,還要顯擺自己的與眾不同。
有時候讀大家的著作過程中會發現,偶爾書中的觀點似有不當之處,或者說沒有提及之處,恨不能立刻指出來並心裡竊喜。但是當你作了相關的補充閱讀後,發現這些觀點是縱觀全局的、凝練過的持證之論,這才恍然意識到自己的淺薄。
牌坊不適合當傢具。
李贄對海瑞的評價「萬年青草,可以傲霜雪,而不可以任棟樑」可謂中肯。
帝國時代,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中央政府和地方利益集團的博弈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明顯越激烈。海瑞主張復行太祖之法的目的是實現太祖之政,即中央集權,打壓地方利益集團,儘可能地少與民爭利。重八時代能做到這個效果,是因為開國、強君、厲法的明面原因。
到嘉靖晚年,明有天下已經差不多二百年了,有一個明面的特徵就是地方地主階層的財富和力量得以擴大,而平民階層貧窮困弱固化嚴重。以前是中央當政,地方毫無違逆的膽量和能力,現在方先富起來的某些人也開始和中央政策陽奉陰違甚至討價叫板了。說白了,中央和地方利益集團之間的矛盾加深,利益集團一個方面影響中央財政,又一方壟斷地方財富影響一般民眾生活的持續改善。放古代,這是精英治國之下家族傳承觀念的必然結果,放今天,這是先富帶動後富政策的打臉產物。
講這麼多的時代背景,是想做一個類比:今日出了一個舉人出生的村官毫無背景越做越大最後做到省部級的事,誰好意思指責他沒有能力不會做人?天下的事無非是得道和失道,此道非彼道,但是得失卻是相對的,一往無前是得道,不能和光同塵也是失道。
所以海瑞要性格魅力有個性意志,要能力本事也能辦到別人不能辦好不敢辦到的事,這是個帝制時代典型的能臣幹吏。作為萬曆時代的執政者張居正為啥不重用之?
一言以概之:不是一路人,海瑞不甘心成為張居正的人,張居正不願意拿海瑞當自己的人。我希望家鄉的父母官是海瑞,但不希望他來領導我的國家。
封建王朝任何朝代都不會重用海瑞這種人。
因為海瑞「庇護奸民,魚肉士大夫,沽名亂政」
為什麼中國一個個封建王朝,不論建國時多強大,出過多少明君賢相,不到三百年必然陷入朝廷沒錢,而百姓沒飯吃的怪圈?
因為土地兼并啊,統治階層不斷侵吞土地,土地就這麼多,他們巧取豪奪一點,老百姓的土地就少一點,他們不納稅,老百姓納稅,所以稅收也少了。
漢晉的世家,隋唐的門閥,宋明的士大夫,清朝的八旗皇族都是如此。
侵佔土地,必然伴隨著巧取豪奪,貪贓枉法。
海瑞做的事其實很簡單,你侵佔了土地,我就讓你把土地吐出來還給百姓糊口納糧,你貪贓枉法,我就一條條按法律處置你。
有法必依,違法必究。我們現在還喊著這口號。
除此之外,限制公款吃喝,規定公務餐規格。要求民間交易,合約採用書面契約等,都是現代才普及甚至尚未做到的。
這種人,服務的是人民和國家,而非皇帝和士大夫階層。
這種人,甚至是在阻止,反擊統治階級對人民的壓迫和對法律的踐踏。
這是一個不識時務的人,不懂規矩的人,不通政務的人。
張居正要這種人何用?提拔過他的徐階家族會因為侵佔土地而被他制裁,貪污受賄不下徐階的張居正敢與海瑞共事嗎?
莫說明代,就是當代,這種人也不會擔任領導崗位。
不懂得收點錢容忍下企業超標排污偷稅漏稅,不懂得收點錢容忍下開發商打人強拆,不懂得幫提攜自己的領導,支持自己的同僚解決下親屬不太乾淨的事,不懂得圍堵上訪保護整個圈子的利益,甚至領導來了連口好酒好菜都吃不上,記者們來了連酒店都不給開。
這種人怎麼當得了官?別說當官,入黨都難。
可老百姓願不願意這樣的人來做官?做大官?
海瑞這種人如果被重用,只能是在未來,在共產主義社會了。
其實,我只是很好奇,樓上那些說海瑞才智不夠的,是否讀過明史,並且查過相關資料,還是依靠自認為的常識,來這裡說了這麼多。。。。。
對認死理、迂腐的人,富貴高官無法激勵,懲罰屠戮無法恐嚇。不易驅使他,所以不會重用他。
不能審時度勢,無法即時權變,可以去做需要剛烈的工作,也不能承擔棟樑的角色。
「海瑞如萬年青草可傲雪而不可當棟樑也」
海大人無能力?不會辦事? 我想,胡督應該是不會同意的。
知乎現在歪樓和網易有得一拼,叔大不用剛峰,豈是剛峰無用乎??
不是無用,而是不能用。作為道德的標杆,只能供起來。不然,剛峰何必說:滿朝皆婦人
滿朝的官員也只能裝作沒聽見。
如果要簡單明了的說明這個問題,我想說:作為道德的最高點,他已經超越了同僚;但如果要將自身的道德標準來要求身邊的人,他卻成了眾矢之的。他最好的結局,就是作為道德的樣板,供人瞻仰,卻無法得到同僚的認同,不過給予了民眾一個憧憬的對象。
今天,我們身邊不乏海瑞式的人物,但卻無法得到傳承,原因在於:幻想通過樹立個人道德的標杆並要求大眾學習之遵守之以解決社會問題,是無濟於事的。叔大明白,四爺明白,英國人也明白。
看了這麼多,明白了一個道理:出現這麼多貪官,是有廣大的群眾基礎的,大家所不平的,是自己沒機會做貪官。
海瑞大人做事能力真的沒問題啊……可是在當時的環境下,剛正廉潔又不結黨就是一顆定時炸彈。海瑞做事,應天地區一條鞭法的推行,疏通水利,判案能力較強,但是爭議大。
如黃仁宇先生的評價:海瑞,古怪的模範官僚。海瑞是忠臣,又是孝子。海瑞尊重法律,按照規定的最高限度執行。海瑞從政20多年的生活,充滿了各種各樣的糾紛。他的信條和個性使他既被人尊重,也被人遺棄。當人們評論他的政治措施,卻不僅會意見分歧,而且分歧的程度極大。在各種爭執之中最容易找出的一個共通的結論,就是他的所作所為無法被接受為全體文官們辦事的準則。海瑞充分重視法律的作用並且執法不阿,但是作為一個在聖經賢傳培養下成長的文官,他又始終重視倫理道德的指導作用。他在著作中表示,人類的日常行為乃至一舉一動,都可以根據直覺歸納於善、惡兩個道德範疇之內。他說,他充當地方的行政官而兼司法官,所有訴訟,十之六七,其是非可以立即判定。
徐階評價:敝鄉近來誠為新政所困,然剛峰(海瑞)初意亦出為民,只緣稍涉偏頗,刁徒遂乘之妄作,偽播文檄,謬張聲威,煽惑愚頑,凌蔑郡縣,始猶誣訐,繼乃扛抬,白占田廬,公行搶奪,紀綱倫理蕩然無存,不獨百姓莫能存生,而剛峰亦因之損譽,良可慨也!
李 贄:先生如萬年青草,可以傲霜雪而不可充棟樑。
個人評價:從人格品質,他是當時官員的脊樑,從做事認真踏實,他也無可挑剔,但是他太自私了,因為他的道德原則都是針對自己的,所以會短視,一個優秀的政治家,其底線原則,是為天下而立的。為天下,理想而不顧身前身後名的政治家,更為我所敬。或者說,海瑞的性格,只能是革命家,做不了改革家,因為他眼裡不揉沙子。
推薦閱讀:
※如何评价汪直的死对明朝倭乱的影响?
※為什麼「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汪精衛會變成漢奸?
※如何評價明朝正德皇帝朱厚照?
※歷史上皇帝會在朝堂上爆粗口嗎?
※如何評價孫傳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