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生殖隔離是否是等價關係」,利他行為是否有違進化論?
1、利人不利己的生物特徵是如何能夠進化出來?比如螞蟻,貌似會有一些犧牲自我以利群體的行為。按照遺傳的理論,有利於自身生存的特徵,由於有利於自身,從而這樣的個體更易存活所以這樣的特徵更易普及開來。但為什麼會有利人不利己的特徵出現?
2、記得高中生物老師說判斷是不是兩個物種就看生殖隔離(兩性繁殖的生物)。「沒有生殖隔離」是一種等價關係么。就是說如果a和b、b和c沒有生殖隔離,那a和c一定沒有生殖隔離么?
如果是等價關係,那麼,一個群體中如果突然進化出一個個體與這個群體有生殖隔離(也就是說它是另一個物種!物種要演化,那總有著第一個),它如何繁衍後代?它死之前如果沒有其他同種生物它的基因就無法延續。設進化出新物種A的概率是x,同時進化出兩個新物種A的概率是x^2,實在太小。
如果「沒有生殖隔離」不是等價關係上述問題就不存在了,那樣的話物種的進化是一種連續而非離散的方式。
亦或進化出新物種的概率很大,是常態的,如果這樣那有沒有具體的觀察到的例子?
3.獅虎獸是咋回事,獅虎獸是真有么?如果是,獅子老虎總不會是同種生物吧
謝謝邀請,這些都是很有意思也有很多人探討過的問題,只是展開來說的話,篇幅會變很長……只舉幾個被研究得比較透徹的例子。
1. 利他行為如何出現
常見的解釋有這麼幾種:- 親緣選擇
自然選擇其實不僅適用於生物個體的級別,也可以從其他的級別分析。比如親緣選擇,就涉及到基因層面的選擇。簡單來講,我們知道產生生殖細胞的過程中,父母的遺傳物質都只有隨機的一半會傳給下一代;那麼從基因的層面上,可以將演化的過程看成適應環境的基因版本在種群中不斷擴大,不適應的版本慢慢被淘汰,而每個生物個體不過是基因的暫時組合(詳情可以參閱道金斯的經典科普《自私的基因》)。
對於題主提到的螞蟻以及蜜蜂、馬蜂(單雙套系統的真·社會性昆蟲),親緣選擇是很有力的解釋。這樣的系統中,雌性是雙倍子,雄性是單倍子。女王可以通過孤雌生殖產生攜帶自己一半遺傳物質的兒子,與雄蜂交配後產生攜帶自己一半遺傳物質和雄蜂全部遺傳物質的女兒(工蜂)。假設女王只交配一次(違者暫不表),工蜂之間的親緣關係會高達 3/4 (1/2來自共同的父源染色體,1/4來自女王減數分裂貢獻的染色體,見下圖),甚至超過工蜂與自己(可能的)後代之間的 1/2,那麼將蜂群以及女王的利益置於個人利益之上也就有意義了。(更嚴謹的表述:如果某個等位基因能導致攜帶它的個體甘願為蜂群獻身,那麼此等位基因在下一代中的頻率將會上升)
(圖 a:蜂群中的親緣關係;圖 b:一般有性生殖的情況。兩幅圖中的 r 可以視為從帶星號的個體出發,各位親戚與她共享的基因的平均比例。圖片來源:Cooperation, Conflict, and the Evolution of Complex Animal Societies)
- 群體選擇
這裡又要從個體級別往上跳了:群體級別的自然選擇。
假設種群的內部不全是散兵游勇,而是有若干「小幫派」一樣的群體,幫派內部的互動關係比較緊密。再假設自然選擇也著眼於這樣的小幫派,集體內部大家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那麼每個成員都會變得樂於為集體犧牲嗎?未必誒,難免出現幾個自私自利的,不付出而只坐享其成。它們豈不是會過得超級滋潤?長此以往,奉獻者以及它們攜帶的奉獻基因還有什麼出路?
於是又有人把利他行為分成「強利他行為」和「弱利他行為」。在弱利他行為中,奉獻者雖然作出了犧牲,但由於身處一個優越的幫派中,處境仍然會勝過完全沒有奉獻者存在的幫派成員;強利他行為,則真正是為了幫派的利益,甘願將自己的處境降低到平均水平之下。那麼群體選擇只能解釋弱利他行為,強利他行為將不得不牽涉到其他的機制(比如親緣選擇、回報、對自私者的懲罰)才能維持下去。
群體選擇曾經很風光,六七十年代之後被狂噴,後來慢慢恢復元氣(一般改稱「多層次選擇」了)。總的來說,群體選擇是個比較弱的解釋,因為上面這些假設在自然界很少滿足,也很容易被個體級別的自然選擇掩蓋——狼來了的時候,畢竟是氣虛體弱的容易被吃,再團結有愛也幫不上忙啊。不過種群的內部結構,確實對演化過程有影響。真正有效的群體,往往也有親緣基礎。事實上親緣選擇和群體選擇在數學上是等價的,只是生態學上的詮釋不同。
- 互相幫助
對於有記憶而且能認出不同個體的動物,如果生活中合作機會很多,利他行為也可能建立在互相幫助的基礎上。所謂「相互」關係,有可能是直接的(「你幫過我,那我也幫幫你吧」),間接的(「我看到你幫小紅了,你是個好人,那我也幫你一把」或者「今天有人幫我忙好開心,我也去幫助別人吧」),或者廣泛存在於一個緊密的群體內部(「大家抬頭不見低頭見,誰有需要就搭把手吧,說不定哪天就輪到自己了呢」)。經典的例子是一種吸血蝙蝠(Desmodus rotundus),如果兩天吸不到血就會餓死;於是同一個洞穴內如果有蝙蝠如果一晚上吃不到東西,其他蝙蝠會願意吐一點出來分給它。後來發現這些住在一起的蝙蝠,就算不是親戚,也往往會共處很多年,洞穴內部是一個穩定的群體。而且吸過血的蝙蝠吃到八成飽與吃撐也許區別不大,對餓肚子的傢伙來說那幾口血可是生與死的距離。
博弈論中有著名的囚徒困境,可以利用重複的博弈打破相互背叛的僵局,就是這類利他行為背後的模型。- 自私行為的副產品
還有些行為看上去捨己為人,也許只是因為沒有理解背後帶來的利益。
比如有一些雄鳥,求偶季節自己不出頭,而是與其他雄鳥一起抖尾巴唱歌跳舞吸引異性,追來的雌鳥它也並不染指。但是……跟蹤下去發現,一旦原配的雄性有個三長兩短,它就成功上位了。而憑它自身條件,本來有很大概率孤獨終老(真是每次想起來都先覺得很變態,然後又覺得很辛酸)。
(圖片來源:Birds Mating Dance)
很多等級分明的群體里,只勞動不生產的老二老三老四也是這樣默默等待老大掛掉的。
2. 物種概念與生殖隔離
如果a和b、b和c沒有生殖隔離,那a和c一定沒有生殖隔離么?
不是。比如環物種(環物種):祖先圍繞地理上的阻隔,沿著兩條不同的路徑發展,在每一處都朝向適應當地環境的方向發生連續的演化。直到首尾兩端戲劇性地相遇,就可能出現相鄰地區的亞種之間都可以雜交、而首尾兩端卻有生殖隔離的情況。暗綠柳鶯(Phylloscopus trochiloides)就是有名的圍繞青藏高原形成的環物種。
(圖片來源: Speciation beyond sexuality: critiques to the biological species concept)
一個群體中如果突然進化出一個個體他與這個群體有生殖隔離,並且進化出這個新物種的概率很小,那它如何繁衍後代?
大部分,應該確實默默地掛了……新物種很少是通過個體的一己之力在一代甚至幾代之內形成的。進化確實是連續而非離散的過程,物種的形成也如是。
獅虎獸的成功率很低,而且雄性不育,雌性回交雄獅或者雄虎的後代也很短命,顯然存在生殖隔離(注意定義里提到的是「雜交產生可育後代」)。
高中課本上的物種概念,其實只是若干定義中的一種,即所謂的「生物學種」。它確實很清晰,應用最廣泛,但也有很多老生常談的局限(比如無法應用於化石和已滅絕物種啦,植物常常可以亂雜交啦,根本不搞有性繁殖的被歧視啦)。此外還存在形態學種(廣泛應用於古生物界,你能想像同一株植物的根、莖、葉化石名字全不一樣嗎)、系統發生種(根據演化歷史,限定時間、空間)、基因系種(僅基於某特定基因的親緣關係)等等,剛看維基百科上說一共有大約20種。
所以物種的概念一直都很混亂,分類學家一直在爭論,其他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將就著用。在當前的分類學,描述新物種也可以視為提出一個假設,盡量講清楚根據不同的標準,有哪些證據支持設立新種,有哪些不支持。1、利人不利己的生物特徵是如何能夠進化出來?
用螞蟻作例子再好不過了,所謂的利人利己,都是從個體角度看問題,只要把視角調整為基因角度,就豁然開朗了:根本不存在利人,只有利己。螞蟻的生殖策略是,只有蟻后可以生殖,其他螞蟻多是沒有生殖能力的,其實是蟻后的姐妹。普通螞蟻,對於基因來說,根本不是個體,而更類似於一個器官,屬於可以犧牲的,一切都為了能夠生殖的蟻后能產下最多數量的後代而服務。我們不會說,自己的胳膊腿腸胃是利他主義,為了自己犧牲了。基因的目標是最大程度複製,螞蟻的種群形態有助於此,當然能進化出來。
2、(這個問題可能比較弱,本人生物盲)記得高中生物老師說判斷是不是兩個物種就看生殖隔離(兩性繁殖的生物)。「沒有生殖隔離」是一種等價關係么,就是說如果a和b、b和c沒有生殖隔離,那a和c一定沒有生殖隔離么?[個群體中如果突然進化出一個個體他與這個群體有生殖隔離]
A和C「可能」會有生殖隔離,這也回答了「突然進化出」這一疑問。實際上不會突然出現隔離,而是日積月累,這個過程可以參考方言的產生:最初語言相通,都可以聽得懂,但是因為某些原因(例如地理隔離),兩股人群的語言各自發生不同的細微變化,長期積累,最後終於互相聽不懂了。這個聽不懂(隔離)不是一個懸崖,而是一個坡,可能一部分能聽懂另一部分不行,最終結果還是不懂。生殖隔離也是如此,有時候甚至可以受孕甚至產下一代,但是這些後一代是無法繼續下去的(比如騾子)。
1、有犧牲特徵的物種也是一種團體性的生存手段,且沒有絕對的利己和利他,把螞蟻蜜蜂單一拿出來也會表現出明顯的自私,而那些社會性似乎不那麼強的生物在進行社會性活動的時候也會表現出利他,比如老虎豹子這種獨行俠,獅子大象就更明顯有利他行為了,因為是群居。簡單的說就是【自】私或利【己】的【自己】的範疇定義問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般說來當然是優先自己的利益,然後是血緣關係,再來是利益集團(班級年級學校地域性別),但實際中這個次序不是一定的會有很多例外,這些例外會讓我們覺得「哇」、「好有犧牲精神」、「損己利人」等等,其實還是為了個體所認同的那個【自己】。更廣義的說,人類行為已經把【自私基因】擴展為【價值觀認定】了,個體所認同的目標是其生命活動的中心,而這個認同的目標在生物進化中長期停留在【自私】上是為了保持系統進化的連續性,保證信息能夠遺傳下去。團體內部的利他行為在進化中具有非常強的競爭優勢,極大的提高了種群數量,所以從植物開始個體數量大集群式生存的物種都有很多內部利他行為。單純的認為【自私】是合理的【利他】不合理其實是沒有了解【自私】私的那個【自】是什麼。遺傳學上的【自私基因】也是如此,基因為了將自己遺傳下去也不得不協作或【蹭飯】,有效基因的遺傳表達仍然是分子層面首要事項,其它冗餘基因如果妨礙到這個過程,整體基因鏈都會完蛋,所以冗餘基因如果要跟著一起被複制遺傳下去就必須是老老實實不惹事生事的序列。在長期進化過程中過分【自私】和過度犧牲的那些基因序列都無法遺傳下來,遺傳下來的適合者是懂得在【自私】和【利他】之間尋求平衡者,或者說是懂得適當調整【自己】這個定義範疇的競爭者
2、AooxxB、BooxxC,是否A就能順利的ooxxC呢?顯然不一定,會有例外,生殖隔離和生物分類一樣會有擦邊的。我們總會找到一些稀奇的物種說不清是動物還是植物(咳咳絕對不是冬蟲夏草,那玩意好認定)。同樣在進化史上,會有某個亞種A和亞種B能繁殖,亞種B和亞種C能繁殖,但是亞種A和C之間卻出現生殖隔離的情況,具體例子可見高票答案,還有更多的例子在較為簡單的物種中容易出現,一些植物微生物菌類什麼的,更常見
話說,騾子是有過生育記載的,貌似,非常罕見
謝邀。
第一個問題,歸根結底還是題主有用進廢退的思想,關於這點實在是解釋的沒有力氣了啊,自己翻翻資料吧。。。說一點吧,就是進化都是為了更好的生存,至於為了自己更好的生存,對別的生物產生了有利因素還是有害因素,在我看來是隨機的,互相克制的生物關係往往也會催生出進化(很多生物的進化看起來只是針對自己的某一種天敵)。所以會有食物鏈的產生,也同時存在寄主和寄生生物的合作關係。
第二個問題,生殖隔離往往伴隨著地理隔離,甚至說,一般是先有地理隔離才有生殖隔離。不是說,一下子基因突變就突變出一個與自己的同類有生殖隔離的生物(那也有點太悲催了吧。。。)。
比方說,如果不是某一部分猴子來到平原,與原來森林的猴子形成了地理隔離,也不會進化出古猿人。
我推薦你看 《自私的基因》這本書,應該可以部分解除你的疑惑。
從物理角度思考:一個和外界交換物質能量而維持恆定熵的系統(由於形成了耗散結構),可以假想是一個有機的生命體。
那麼,你認為單個螞蟻是生命體,但也可以認為這個族群本身是一個生命體——螞蟻本身就像人身體里的細胞,白細胞犧牲自己保護人體不受侵害,就像螞蟻可以犧牲自己保證族群的安全。
-----------
實際上,分子構成細胞,細胞構成個體,個體形成種群,細胞、個體、種群都分別形成了相對穩定的耗散結構。然而,細胞的尺度和壽命都遠遠小於個體,個體的尺度和壽命都遠遠小於種群。細胞和個體生長和死亡的交替,都是為了更高級系統的長期存在而服務的。
我就說一個。 生殖隔離是說不能生出可育後代 比如馬和驢生出騾子 but騾子不能生育 所以馬和驢也有生殖隔離。 獅虎獸也一樣啦
生殖隔離是被動出現的嗎,不能探討有沒有。
利他能存在下來,本質是利他間接自利,雖然未意識到。合作共贏,如犀牛與犀鳥。但沒有利他這個意識,只是自己想這樣做。
關於生殖隔離是不是判斷物種的依據:
1.有生殖隔離的基本是兩個「物種」
2.兩個親緣關係很近的「物種」不一定會有生殖隔離
所以說高中生物對物種的定義是一個大概念的定義,這種常識對於普通人來說便於理解也能很好的接受和解釋。但對於專門研究「物種」的科研人員來說,「物種」的定義是非常不統一的。高等生物基本上吻合生殖隔離,但越低等的生物的「物種」定義越複雜。
低等動物的「物種」概念基本是只能按一類一類來定義,我所看到的比較能被接受的定義都是如:對於撓足類來說,物種的分類依據是。。。。balabala。。。。
各位腦補,撤了
獅虎獸是不能生殖產生可育後代的
聽說亞洲象和非洲象也是生殖隔離的.
1)能,因為很多情況下利人可以利己。人類是基因複製自身的媒介。
2)不敢說一定,但絕大多數都沒有。請注意所謂沒有生殖隔離是指後代也具有生育能力。
3)請仔細翻閱高中生物課本中對於生殖隔離以及物種分化的解釋,進化不能用離散連續這種概念理解的,抱歉不能解釋更詳細,不過高中生課本說的內容足夠了。
4)獅虎獸是雄性獅子和雌性老虎交配產生的後代,虎獅獸是雄虎和雌獅交配後生出的後代,都不具有生育能力。
利他行為是否有違進化論?
自私和無私 是一個 環狀 互相兼容的體系
媽媽我會變成螢火蟲。。。
當他死了 他的生命和他的民族融為一體 得以延續
利他延續的東西有很多
父母保護孩子也是為了延續自己的生命
獅虎獸是不可育的,生殖隔離的物種不能產生可育後代
1. 因為利它可以更有效的散播自己的基因,以螞蟻為例子。最為聰明的行為就是老老實實幹活,然後等著後蟲孵化新的蟻群,這個蟻群的基因相似度和自己有25%的相似。而自己繁殖孵化自己的後代的成功率為0。等於是全虧的。
2.如果沒有生殖隔離是一種等價關係,那麼物種就可以通過等價類完全的區分開來。這是非常美好的事情,可惜現實並不美好。沒有生殖隔離並不完全是等價關係,很可能A和B可以生,B和C可以生,A和C就不能生了。。。
但是你的問題和生殖隔離是不是完全的等價關係本身沒有關係。突然出現一個和其他個體都不能交配的個體並不能繁衍後代。物種的產生不是這樣進行的。
一個普遍的過程是地理隔離。比如說有兩個山,有一個物種佔據了兩個山,突然有一天,發了大水,中間變成了河,過不去了。於是兩邊的群體此時就沒法互通交配。天長日久,兩個群體就會進化成兩個不同的物種,還有什麼一片大森林中間被燒了,一片大草原中間沙漠化了,一片大水塘突然和河道隔離了。一個群體中間突然出現了一堆競爭物種導致被沖開了等等等等。
另一個過程則是內生性的,比如說一個群落里出現了一個突變,導致攜帶這種基因的個體只喜歡攜帶這種基因的個體。那麼該類突變攜帶者就會彼此交配。和其他群落不交配,這樣一下子就形成了一個生殖隔離的群落。這種行為有時候是有好處的。(比如全都家族內交配就不容易從家族外感染艾滋病了)
還有一個大坑是雜交,比如海洋生物,大多數都喜歡隨地拍精隨地排卵,這樣不同物種間結合的概率就會很高,而生殖隔離有時候又不是那麼好使。。。這樣就很容易產生雜交物種。而一旦這種物種延續了下去,那麼新的物種就誕生了。
3。生殖隔離只是代表(極大概率下)產生的個體不能延續下去。獅虎獸和騾子都是不能生育的。
====================分割===============
更正!
@mathiq galory 說「兩邊物種無法互通……行成兩個物種」,這個過程中還是會出現題目中描述的問題(如果沒有生殖隔離是等價關係)。"
他說得是正確的,如果生殖隔離是全或無的關係,那麼無論地理間隔怎麼分割,基於有性繁殖的新物種都很難以產生。
是我疏忽了。針對題主後一個問題我想說幾句,這個利他行為是否有違進化論,我們有時不能單單只是就一個局部的行為來解釋整個進化論的問題,就像蝴蝶效應一樣,進化論所涵蓋的面太大,至少我個人是認為,一些看似物種的利他行為,是經過自然法則的錘鍊後,能夠最終有利己的好處的行為
推薦閱讀:
※異星覺醒,延伸腦洞:宇航員發現了外星生物體,會像電影中的直接做個實驗室進行實驗嗎?
※音樂為什麼會使人感到興奮或悲傷?
※電磁輻射是否有害只和頻率和強度有關嗎?是否說明生活中的無線電波都不必擔心?紫外線有害的原理是什麼?
※為什麼深海里的魚都長得那麼特別?
※如果文明誕生於海洋,會有怎樣的發展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