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在清代什麼人對皇上自稱臣,什麼人對皇上自稱奴才?

今天重溫電視劇《康熙王朝》發現有一些官員對皇上自稱奴才,有一些自稱臣,他們是怎麼分類的,還是看情況隨意自稱?


吃著餃子看柯南的時候,忽然看到了排名第一的 @句玉的答案,所以特來糾正一些理解性的錯誤。

這個問題其實 @橘玄雅同學在微博上多次科普過,這裡引用一些他的資料,再加上我手上的一些資料,在知乎上做一個整理好了。

關於稱臣和稱奴才的問題(滿文寫 amban---臣、aha---奴才),首先要明確的一點是:拋開時期談稱呼,就是耍流氓……稱臣和稱奴才定製和未定製的時期,分界線在乾隆朝。而乾隆朝是怎麼規定的?引用一下橘子的博文:

對於滿臣,乾隆二十三年上諭:「滿洲大臣奏事,稱臣、稱奴才字樣不一。著傳諭,嗣後頒行、公事摺奏,稱臣。請安、謝恩、尋常摺奏,仍稱奴才,以存滿洲舊體。

對於漢臣,乾隆三十八年上諭:「(漢臣以及滿臣公折)武員即官至提督亦稱奴才,此乃向來定例。

於是臣與奴才正式形成定例。簡單說:滿文臣公事稱臣私事稱奴才,漢文臣公私奏事一概稱臣。武臣無論滿漢無論公私,一概自稱奴才。這個制度一直履行到晚清。不過事實上也偶然能見到極個別的個例。

這就是關於何人、何時稱臣及稱奴才的終極規定了。

這裡又涉及到第二個需要明確的概念:關於所謂「滿、漢」的界定。在清代的絕大多數時期,只區分旗民——在旗 或者 不在旗,而不分滿漢所以高其位既然在漢軍旗,他當然也不是漢臣

因此 @句玉所舉的雍正朝的例子是不恰當的——甚至可以說是尤為不恰當的。除了雍正時期還沒有明確規定什麼人在什麼情況下稱臣和稱奴才以外,還有一個原因雍正本人是清代非常另類的一個皇帝

在某些情況下稱呼奴才,在起初本來是滿洲屬人制度的一個舊俗(亦即屬人對本旗旗主要稱奴才,對共主皇帝可稱臣),這個制度沒有延伸到不在旗籍的漢臣(注意了,漢軍旗不是漢臣)。但是到了雍正做皇帝的時候,他打破了這個規矩。

雍正更改高其位的摺子為「臣」,並不是因為「高其位是個漢軍鑲黃旗出身,沒資格稱奴才」,而是雍正真的覺得稱呼臣更為「得體」。從滿洲舊俗角度而言,高其位本身在鑲黃旗,是直屬皇帝的一個旗,因此(按照舊俗)他寫的本來沒什麼錯。但是雍正還是給他改了……說白了雍正做了皇帝後就是不喜歡臣子們稱奴才。

他不喜歡到了什麼程度呢?雍正元年八月十六日,雍正一道上諭:

「凡奏章稱臣、稱奴才,俱是臣下之詞,不宜兩樣書寫。嗣後著一槩書寫臣字。」

——對,他有想過要求所有人都稱「臣」來著……

如果到這裡還是有人懷疑,認為漢軍旗的高其位同志這個改臣的待遇,是因為漢軍旗就是漢人,他受到了「歧視」,那我可以再給大家上一個大殺器……

下圖是法海上的一個滿文請安褶(部分):

法海,此法海並非「不懂愛、掉下來」那個法海,隸屬滿洲鑲黃旗。而這個摺子是個純純粹粹的請安褶——全文翻譯過來大概是這樣的:


奴才法海恭奏:
為請安事,奴才法海我跪請聖主萬安。為此謹奏。
雍正元年十二月二十三

而在左手邊第二列那個地方,雍正塗改之字,就是aha(奴才)一詞。上面寫的兩個字hafan tu?an,意思是「官員、職務」,就是說讓他先寫官員、職務,然後又在圈起來的aha一詞旁邊寫了amban(臣)字——其實就是把「奴才」改成了「臣」。

而且雍正還批示「如此得體」這四個漢字給法海……

足以說明,在雍正眼中,起碼朝廷大員,無論滿漢旗民,無論滿語漢語,都是不宜稱奴才的。這絕非是通常所誤解的那樣,因為奴才「更為親密」,所以不許漢臣使用這個詞。

乾隆也說過:

「臣僕本屬一體,均系奉上之稱,字義雖殊,其理則一。滿漢臣工自稱固有不同,然遇部院章奏,雖滿洲大員,亦一例稱臣,而滿洲督撫奏地方公事亦然,並非以奴才之稱為卑而近,稱臣為尊而遠也
即如滿洲大學士在朕前亦自稱奴才,而漢人雖丞簿末秩引見亦皆稱臣,豈丞簿漢員,因此遂得謂尊於滿大學士乎?
朕撫御臣民,並無歧視,而朝廷體統,本自尊嚴,又豈因臣下之稱奴才而尊崇有加,稱臣而體制有減乎?朕於此等事從不計較,即漢人中間有於召對時稱奴才者,亦並無嘉賞之意。」

我認為這段兼有觀點和舉例論證的諭旨,足以說明奴才這個稱呼並非「恩許」,臣與奴才也無高下之分。許多人之所以對「奴才」意見比較大,我覺得可能是因為清初對aha這個詞的漢語翻譯不是很恰當……其實這個詞本意和servant差不多。

並且,事實上在乾隆以後,嚴格禁止的並非是漢臣使用奴才這個稱呼,反而是對旗人用錯稱呼嚴厲懲處。如橘子微博所言:

由於旗人大臣公事必須稱臣、私事必須稱奴才,偶爾會被記混,旗人大臣一旦寫錯,無論是錯寫了奴才還是錯寫了臣,處罰輕則上諭申斥,重則革職發配。而漢臣本應一體稱臣,但是他們偶爾寫或者說錯說成了奴才,只有極個別的被上諭提醒,其他基本上是不管的……

再如:

按照某些流行說法,旗人稱奴才是和帝王親近的象徵,所以旗人應該自鳴得意並且以這種區別而自豪。結果我發現高宗上諭里的語氣,很可能清中期是旗人和漢人互相羨慕的情況……旗人說矮油漢人稱臣多尊貴多帥氣,漢人說矮油旗人稱奴才多親近多得寵……當有了區別之後,雙方都把自己作為弱者……

更詳細科(tu)普(cao)可參見:全面的扯一下臣與奴才

總結一下稱呼的區分:

  1. 清早期:稱呼隨意,尤其是漢臣。稱呼什麼都可以,還有稱呼 我 的。旗人中主要是對本主稱呼「aha(奴才)」,對共主皇帝可稱「amban(臣)」。
  2. 順康時期:逐漸形成慣例。
  3. 雍正時期:打破慣例,他喜歡大家稱呼「臣」。漢臣一律寫臣,滿臣中依然存在稱奴才的摺子,以請安褶和內務府居多。
  4. 乾隆時期:作出以下規定——滿文臣公事稱臣私事稱奴才,漢文臣公私奏事一概稱臣。武臣無論滿漢無論公私,一概自稱奴才。

簡單地說,清代滿人對皇帝稱奴才,漢人稱臣——在今天看來,臣無疑比奴才聽起來有面子,在清朝恰好相反,自稱奴才比自稱臣顯得與皇帝更親密,是更高一等的榮光。
舉個例子:乾隆三十八年,天保、馬人龍共上一道奏摺,天保是滿人,馬人龍是漢人,兩人聯合署名,因為天保在前,所以寫作「奴才天保、馬人龍」。乾隆立即下旨阻止道:
「今天保、馬人龍之摺如此,朕所不取。若不即為指示,恐此後轉相效尤,而無知之徒,或因為獻媚,不可不防其漸。 嗣後凡內外滿漢諸臣會奏公事,均著一體稱臣,以昭畫一。
乾隆的隱意是:未免漢人因為邀寵稱奴才,所以今後滿漢上奏,寧可全署名為『臣』。這便是所謂的:不欲漢人之稱奴才,而以滿人遷就漢人也。故滿人稱奴才,有時可以稱臣;漢人稱臣,無時可以稱奴才。
再如雍正帝批改的這份奏摺:

注意,雍正特意將右下角的『奴才』二字改成了『臣』,因為高其位是個漢軍鑲黃旗出身,沒資格稱奴才。
以上是清代一般的情況,要是細說起來,還有幾個問題要注意:

  • 稱臣稱奴才,在乾隆以前比較寬鬆,漢臣偶爾稱奴才是邀寵之舉,皇帝不在意時笑笑也就過去了,再不然就像雍正一筆改掉。但乾隆中期之後,臣和奴才區分比較嚴格,亂用屬於違禁,例當禁止。
  • 乾隆時代才規定,滿人奏報公事稱臣,私事稱奴才,並恩許漢軍也可按照滿人待遇,在私事奏摺中自稱奴才。(而漢人公事私事都只能稱臣)
  • 清初,上三旗旗人和包衣對皇帝稱奴才,其餘五旗對各自旗主稱奴才。乾隆之後,八旗所有旗人和包衣對皇帝都要稱奴才。(曹雪芹之曹家就是包衣,曹寅和曹頫在奏摺中都對皇帝稱過奴才,不過以現在的材料看,同為包衣的李煦在行文中一般稱臣,較少稱奴才。)

前面幾個答案提供了清晰的橫向對比史料,我補充一點縱向分析。

首先,從詞義來說,「臣」和「奴才」本是一回事。臣就是奴,或者說是男奴隸。

役人賤者男曰臣女曰妾

——《尚書註疏-孔安國傳》

甲骨文-金文的臣,畫的是橫向的眼睛。一說是俘虜被綁住放倒在地上,所以眼睛是豎向的;另一說是賤仆低眉順眼,向下看的樣子。總之「臣」的初始之意就是私人的賤役,「臣服」意味著承認對方是主人。

甲骨文和金文時代的中國是一個貴族社會,君主之下各層貴族,從公侯、大夫到「士」組成了統治集團的架構。「臣」只能給各級貴族辦私事,不能直接干預國家事務。雖然某些高級貴族的「臣」可能過的比平民乃至「士」過的都好,但身份上依然是奴。後來青銅時代的貴族體制崩塌,少數貴族上升為鐵器時代的統治者,把自己的僕役——家臣發展為新政權的各層負責人。這個「臣」也就有了正式官僚職位的含義。當然,在孔子這種貴族士大夫看來,讓「臣」參與國家事務是「禮崩樂壞」的表現。

「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

——《論語·季氏篇》

但歷史的進程是擋不住的。一旦統治了廣闊的農業地區,軍事貴族既要保持權力,又不想被新的統治規律淘汰,就得把私人奴隸變成制度化的政權職位,大多數鐵器時代官職的本義都可以追溯到貴族私人僕役。比如說「宰」的甲骨文字形是荊條,即負責鎮壓其他奴隸的奴隸,擁有鞭打之權,是權力最大的「臣」。「相」字是樹上長眼睛,即負責瞭望的奴隸;人手不足的時候,負責瞭望的奴隸也負責迎賓,於是「相」慢慢地成為最懂禮儀的家僕。而儒家理論體系是從「禮」發展出來的,後來「相」就成了地位最高的「臣」。「宰」和「相」結合,就是大「臣」之首——「宰相」。

類似的變化過程在歐亞大陸上曾多次發生。漢朝以郎官(皇帝私人侍衛)作為官僚培訓班,大多高官都得先從郎官做起,正是先秦遺風。中東馬穆魯克政權的職業官僚都是奴隸階層出身,直譯為「被佔有的人」;長期充當日本軍官和官員的武士階層,名字是「侍」,即僕人。可見這是鐵器時代的普遍規律。

如此看來,「臣」和清朝的「奴才」不僅含義一致,連政治源流都一樣。都是少數軍事貴族(周、滿族)奪取富庶農業地區(中原、中國)之後,對出任公職的私人僕役的稱呼。儒家士大夫雖然繼承了先秦貴族的稱號,後來卻以做「臣」這種賤職為榮;清朝官員自稱「奴才」,實則心裡很清楚自己是人上人;兩者本來是一回事。

區別只在於儒家當官不僅靠皇帝,還要靠科舉,而科舉的道統要上溯到幾千年前的的周禮和春秋,源於奪取中原的周人西部軍事貴族集團,所以儒家文官使用比較古老的說法,自稱「臣」旗人進入政權的基礎是依附於滿族軍事集團,所以用比較直接的說法,自稱「奴才」。至於綠營軍人,大多數源於明朝部隊,而明朝士大夫在文化上歧視軍人,視軍官如犬馬,不允許專職軍人擁有儒家文化地位。所以這些軍隊直接向滿族軍隊投降,而不是向清朝接收的儒家官僚機構投降,當然也要自稱「奴才」。(實際上,士兵和農民在明朝已經是士大夫的奴才了)到了清朝中後期,皇帝不分滿漢要求部分自稱「奴才」的官僚自稱「臣」,是整個體制逐漸儒家化的體現。

相關回答:

為什麼春秋五霸是五個君王,戰國七雄卻是七個國家? - 馬前卒的回答

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時候的場景應該是什麼樣的? - 馬前卒的回答

中國為何沒有如埃及、兩河諸國一樣,成為神權國家? - 馬前卒的回答

有哪些相互隔離的不同文明各自獨立發明出的完全一樣的東西? - 馬前卒的回答

生活方式已經完全漢化的少數民族怎麼找尋自己的民族認同感? - 馬前卒的回答


對於
@句玉 的回答有些疑問
"注意,雍正特意將右下角的『奴才』二字改成了『臣』,因為高其位是個漢軍鑲黃旗出身,沒資格稱奴才。"

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努爾哈赤初定,以旗色純白而得名。正白旗是八中的上三旗之一, 楊宗仁,漢軍正白旗人,清朝大臣,六十一年,世宗即位,授湖廣總督,清朝九位最高級的封疆大臣之一。但是雍正也是把奴才劃掉了,我覺得奴才是一種謙稱,但是各個皇帝的看法不一,就像「小爸爸」裡面文章講的」關係到了,叫什麼都一樣「。BTW,牛丸渣像素大家見諒。

這本書是國立台灣故宮博物館出版的,個人感覺裡面解釋較為合理。
且看另外一例挨批的。。。

以奴才自稱的某某某。。。

排名前面的答案都還嚴謹的態度,最後上個最萌的批文,給大家放鬆一下,雍正批田文鏡折:朕就是這樣漢子!就是這樣秉性!就是這樣皇帝!爾等大臣若不負朕,朕再不負爾等也。勉之! 四爺O(∩_∩)O哈哈~真性情

相比之下我覺得上面的批文更有意思,大可不必深究奴才與臣這種問題,關係到了叫,叫什麼都一樣,名字都只是個代號,何況臣與奴才。


臣更客氣,比較見外,奴更自輕,比較貼己。在稱呼上越是化大為小,化尊為卑,就越不見外,就越顯接近。同樣的關係,互相優先選擇使用彼此在更小圈子裡的身份,會提示、暗示、明示、宣示一種排他性的更緊密的關係,方便領地劃分、工作開展、利益均沾。

君不見黃埔將領在校長面前都喜歡自稱學生,這是別人想自稱都自稱不來的特殊榮譽。關張什麼時候喊過劉備主公?不都是大哥大哥的叫著。


客棧內,剛剛完結科舉舞弊案的紀曉嵐給乾隆帝彙報完情況後,道了一聲:「臣,告退!」,將將退出客房。一轉眼,乾隆又在和珅身邊耳語了幾番。和珅小聲回應:「奴才明白。」而後大呼:「臣,告退。」轉身追奔紀曉嵐而去。……

等等,今天絕對不是湊字數來講《鐵齒銅牙紀曉嵐》劇情的,是要重申一個很摳細節的問題,那就是99%的古裝劇中都會叫錯的詞兒--「奴才」和「臣」到底怎麼個叫法?

  • 學術界也出奇葩說

清末的窩囊,跟滿族入關時候的「大滿洲第一巴圖魯」的雄風不同,一切關於我大中華家裡的迂腐、窩囊都「歸功」給了清朝政府甚至遷怒於整個滿族。而那個時期延續至近現代關於「奴、臣之說」的學術界官方說法,一直就以陳垣老爺子與迅哥(魯迅)的看法為準。

陳老爺子說:「滿人稱奴才,有時可以稱臣;漢人稱臣,無時可以稱奴才。」;

迅哥說:「在清朝,旗人自稱『奴才』,漢人只能自稱『臣』。這並非因為是『炎黃之胄』,特地優待,賜以嘉名的,其實是所以別於滿人的『奴才』,其地位還下於『奴才』。」

總結翻譯就是一句話:這滿人就是覺得自己比咱們漢人牛逼,比漢人高一等,所以一定要用這個稱謂不同來區分我們的高低貴賤!

這話在當時反清浪潮的文學風氣之下還可以理解為「革命從文字開始到武裝結束」的概念,但是也讓整整三代人盲目的尊崇為「正統歷史」。

康、雍、乾三爺孫大呼:「我們冤枉哪!」

  • 事實的真相只有一個

先說說「奴才」這個詞,滿語為Aha(對,就是「娘子、啊哈」的那個啊哈)。自北方少數民族始,經魏晉南北朝時期傳入中原,一直被用作「賤稱、辱罵」之意。其真正用意為「奴財、駑才」,是作為下屬對應上司以及長輩回應的自賤稱呼,也有表達忠誠、尊敬的意思。與「臣」對等,也絕對不會有任何貶義的意思,只是當初的大漢民族可不像如今這般擁有「同化世間所有別他文化」的爆表能力,所以一向以「天朝」自居的漢族,都覺得蠻夷的「尊稱」簡直太LOW逼了!

如果說努爾哈赤怒髮衝冠為紅顏一口氣統一了女真,那麼皇太極入關後其實很長時間都在滿漢文化融合的初期處於一臉懵逼的狀態。


資料表明,入關後,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清政府並未對奏章中稱奴才或稱臣進行統一規定。沿襲入關前滿洲舊俗,旗人面見皇帝及在給皇帝的奏摺中,有用臣的,也有自稱奴才的。這也是滿族中分裂出「滿漢融合派」和「傳統固執派」的最初表現。

直到康熙老爺子幹掉鰲大巴圖魯,搞了個君民同樂的「滿漢全席」後,希望能夠把這一「你用你的奴才,我用我的臣」的懵逼狀態升級為官方承認的方式。而其目的性只有一個--滿漢大團結,也自此開始廣泛啟用漢族官員,甚至將一些本該只有八旗子弟才能任職的高級官員職位也做了開放。

再來就是千古心機婊排行榜第一名--雍老四。官面上為了傳承老爺子(康熙)一直推崇的「滿漢融合」大方針,所以就統一了全體用「臣」的稱呼以做「官方親民表率」,而部分老八旗的子弟們用「奴才」也就會在奏摺里萌萌噠回復一句「知道了」。可大家別忘了,這老四玩文字獄可是大清最牛逼的一個,誰讓他做賊心虛呢?嘿嘿。

最後就是風流乾的故事了,咳咳,可能作為「天秤座」的典型代表,乾隆既不想丟了「大滿洲傳統」,又不想「得罪廣大人民群眾」,所以就有了--公事統一用「臣」,私事一律用「奴」的兩得方針。

乾隆OS:恩呢,挑來挑去什麼的,對於天秤實在是太麻煩了,乾脆都來一點,這樣就不會浪費我泡妞的時間了!

  • 好、壞正劇就是摳細節

好了好了,當了這麼多字的「叫獸」,豈能忘了最本質的事情--99%的古裝劇都說錯的詞兒。

打個比方,為何一部《甄嬛傳》除了被廣大女同胞擁抱推崇外,還能獲得官方學者的認可,其實就往往是一些細節成就的。

比如下面這段雍正面對張廷玉、隆科多的「告退禮」中,對於兩位重量級大臣的台本可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隆科多:「奴才,告退!」


張廷玉:「臣,告退!」


老隆是雍老四的舅舅,大家都知道,而這聲「奴才」在雍老四已經推崇「統一用臣」大方針那麼久了也敢說出口,也就因為「我是你舅舅,這個國,是我們家」的意思。哎,所以說,好好的奪位功臣,最後被圈禁至死,也是情有可原啊!

再回頭看看《紀曉嵐》里,和珅和紀曉嵐的區別就特別明顯,全《紀曉嵐》系列裡,紀曉嵐從未自稱過一聲「奴才」,哪怕是私下裡的時候也是如此。而和珅卻經常以「奴才」和「主子」之類的傳統滿語稱呼來表達跟乾隆的親近,這也是通過藝術借鑒歷史正本的改造:

紀曉嵐作為漢人文學雅士,當然有一份屬於漢人的尊嚴;

和珅作為貪腐典型的走狗,當然有一種自賤的細節化處理!

總結還是一句話:一個簡單到不能簡單的稱呼,嘗嘗被很多歷史正劇忽略,而這可能也就是「熱劇」與「經典」無法相匹敵的關鍵吧。細節決定了一切!比如,永遠的經典--《康熙王朝》,有點歷史研究癖好的人,哪能不愛呢?!~


實際上,不僅見皇帝旗人自稱奴才,見旗主也自稱奴才。哪怕旗主比他的官職小,也要稱奴才。

這是由八旗制決定的,是旗人內部的存在的一種制度。恩,有點類似現在的黨內身份吧。


臣與奴才的區別就像寡人和缺德的一樣,你不能完全從它們的具體意思來感受其區別,臣固然在之初類似於奴隸之意,但演變了這麼久,早已脫掉一身奴氣,就像支那這個詞,你認為它只是中國的代稱那就是中性詞,如果你有意使用,那就是貶義詞,而奴才的意思顯然屬於支那的第二種含義,臣更傾向於第一種中性的含義。
清朝離我們並不遠,清朝人所理解的漢字和在今天我們對漢字的理解應該是差不了多少的,所以沒必要上升到追根溯源的地步去弄清一個兩個漢字其最根本的含義,否則漢字的演變還有什麼意義?所以還是要放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來看這些。


晚飯時看到這個問題,剛好手邊有奏摺,翻了下,李煦有稱臣有稱奴才的,早期都稱臣,到後期基本都是奴才,偶用臣,供參考:


題主沒看過鐵齒銅牙紀曉嵐嗎?和珅對皇帝自稱奴才,而紀曉嵐自稱臣,某次紀抓到和把柄,想整死和,然而乾隆去對紀說,他與和珅是朋友,不想失去這個說話的人,紀說自己也可以和乾隆成為朋友,但乾隆拒絕了他,並認為紀做那個直臣就好,電視劇雖然虛構,但這一段很能說明問題了!


和珅,紀曉嵐


實際上也不直白的稱奴才,
滿語里叫Aha(家僕、僕人),
借指的意思是,你我同八旗,但我是侍奉你的人,
後來漢語翻譯才叫「奴才」
漢臣一直自稱「臣」。
且古語里「臣」跟Aha的意思也一樣。

所以想像一下,基本上上朝跟唱歌似的:
」和珅——「
「啊哈——」

所以底下秀無知的可以了,
話說明朝到以前,小黃門等無論宦官仕女,一律成「奴婢」


漢人稱臣,滿人稱奴才


漢人稱臣,滿人稱奴才


在明朝,就算是內臣(太監)也是自稱臣,只有在我煌煌大清,臣子才會自稱奴才,呵呵,明朝前的士大夫是有節氣的,清朝么,呵呵了


實際上,不僅見皇帝旗人自稱奴才,見旗主也自稱奴才。哪怕旗主比他的官職小,也要稱奴才。

這是由八旗制決定的,是旗人內部的存在的一種制度。恩,有點類似現在的黨內身份吧。


滿人稱奴才,漢人稱臣這個說法是錯的,至少在清後期是錯的。我曾不只一次逛博物館的時候看到過漢人大臣的奏摺自稱奴才。甚至還有的是兩省總督這樣的封疆大吏。當然小小的驚訝了一下。


劉羅鍋自稱臣,和珅自稱奴才。。。很多年前看電視劇時發現的。


漢臣自稱臣,滿臣自稱奴才,自稱奴才可以表示與皇家親近。漢臣不允許自稱奴才。


皇上高興時稱臣,不高興時全是奴才:)


推薦閱讀:

有哪些「乾貨」書單?
如何自學文言文?
如果未來國家發生戰爭,你認為現在開始學習什麼技能最有用?
做客服能學到什麼?
讀書是為了幹什麼 ?真的能提高能力嗎 ?

TAG:學習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