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應該是子夜天最黑吧,為什麼說黎明前最黑暗呢?

如圖,到了夜晚,陽光從地球邊緣掠過。夜越深,也就是地球上某點離開陽光邊緣越遠,到子夜時該點距離陽光最遠(對應於正午那個點),邊緣的陽光通過大氣層散射過來的光越微弱。因此,應該是此時天最黑吧?為什麼平常人們認為反倒是黎明前的那一刻天最黑呢?


這句話在心理學上的解釋我就不說了,只從自然科學的角度解釋。
首先不考慮月亮和亮星等的因素。
天文拂曉是黎明之前,太陽仍在地平線下18度的時段,陽光開始滲入天空的時刻,在這之前的天空仍是完全黑暗的。然後應該進入了天文學上的黎明了。
我初中時看到過一個簡單的解釋是太陽光快開始滲入的時候,照射到地球的高層大氣上,把星光沖淡了,高層大氣又十分稀薄,所散射反射的陽光不能大量傳到地面上來。既沒有星光照射,又受不到大氣的散射光,地面就變得更黑暗了。不過我比較懷疑「沖淡」的合理性,太陽光和遙遠星光傳播似乎是不會有很大相互影響的,但這種解釋似乎也比較普遍。
不過或許可以這樣解釋:太陽光剛開始滲入時,由於紅光不易被散射,藍紫光則多被高層大氣散射,於是地面上的人接受到了更多的紅光,瞳孔縮小,從而更難接受星空的光線。人眼對黃綠光較為敏感,對紅光和藍紫光則較遲鈍,於是就會覺得天空變黑了。

事實上,與太陽完全相對的一點天也不是最黑的,由於黃道光的存在(參考Wiki黃道光詞條):http://zh.wikipedia.org/wiki/%E9%BB%83%E9%81%93%E5%85%89
反日點(在天球上與太陽正好完全相對的一個假想點)並非是最黑暗的,在那附近會出現「對日照」的現象。黃道光散逸在整個天空,在晴朗無月的夜晚大約能夠佔到夜天光總亮度的60%。在背對太陽的方向上可以看見一團微弱但比周圍稍亮一點的橢圓形的光暈,這就是所謂的對日照。
對日照是由於太陽系中的細小塵埃顆粒反射太陽光,在夜空中黃道上與太陽正背的方向出現的微弱光斑。它表現為微弱的卵形光斑,約有幾度寬,10~15°長,沿著黃道帶的方向。它非常暗淡,如果夜晚有月光或靠近銀河,就可能觀察不到了。
如圖:

此圖片影像提供與版權: Yuri Beletsky (ESO)
這裡有人拍攝了更多系列圖片:
http://www.infzm.com/content/57983
PS:黎明時太陽光把星光」沖淡「,使得星光黯淡從而襯托出低層大氣背景和地面更黑暗,也許是視覺偏差;此外再往後黑了一夜的天將大亮,與黎明的黑暗一對比,也會給人一些心理上的誤導。上面提到的黎明前更黑暗的因素也不是非常強,樓下說「Steed幾十年的觀星經驗看不到」也是常事,「黎明前最黑暗」的心理作用應該會大於實際變化,但非常確定的是:地球背面與太陽完全相對的一點,天不是最黑的。


難道是明暗交界線?暗部會有反光。從美術角度上來說的,瞎說。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有句話說:「夜色之濃,莫過於黎明前的黑暗」。就是天快要亮了,堅持一下就能成功了。所以說黎明前最灰暗,並不是從自然科學角度上看。


主要是黎明前看不到星星,和人的瞳孔有關係!


應該是子夜天最黑,人們常說半夜三更,其中應該是含有天之黑的意思的。《越獄》第四季,給Michael去除紋身的時候,「操刀者」說了一句類似"We are going to the midnight."的話,這也佐證了,午夜是最黑的。
而黎明前最黑暗,則應該是誤傳。通常的說法是「黎明前的黑暗」,常常意指痛苦、困境等的最後階段,形勢就要逆轉,光明就要到來之類的。


推薦閱讀:

哈勃紅移和引力紅移是同一種效應嗎?
為什麼平時看到的天王星的照片都非常均勻,不像其它類木行星一樣表面有條紋或者像木星海王星有個大斑?天王星的表面這麼平靜嗎?
我觀測的是一顆流星嗎?
太陽系有多大?
金星在產生失控的溫室效應之前是怎樣的情況?

TAG:天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