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學生物出路真有那麼不濟嗎?


議論完了,觀點已經很明確了,我來抒發個感情。
我不知道你們看不看歷史,個人哪,從來都無法抵抗時代。現在培養過剩的生物專業phd都是時代的悲劇,按照錯的伺服器信息加錯了技能點,組隊的時候發現不需要這麼多生物的,號練廢了,這個是要面對的事實。人也無法抵抗命運,但是人生還長,命運才剛剛展開,你不試怎麼知道,你的命是不是通過轉專業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呢。什麼叫順應時代,就是加這個時代真正需要的技能點。想找什麼工作,就去linkedin搜相關的職位要求,一個一個學。最好是交叉學科,能用上你所學的。coding的位置多,你就開始碼,這就是供求關係,沒啥議論的。
什麼樣的人可以義無反顧的退呢?自認為是學術水平50%以下的趕緊走。我覺得過剩了至少50%,聽我解釋:健康時期的NIH funding rate是20~30%,中一個grant可以維持5年,一個lab五年中一次就可以持續運轉,按照20% funding rate是可以實現的,沒有人需要quit,大不了千老唄。但是現在funding rate 低於10%,10年中一個,一半的lab運轉不下去了,千老都不好找了。
覺得自己前途渺茫,對科研失去興趣的人,在實驗室沒有安全感,象做奴隸一樣的,也趕緊走。命運雖然不公平,但每個人都應該有權利過有尊嚴的生活。極品老闆不值得賣命。
不要覺得浪費了1~2年青春,很可惜。你三十多歲的時候回過頭來,會發現下狠心走很值得(我還小,別管我怎麼知道的)。我這轉行成功的hedge fund百萬哥,金融白富美,眾多小碼農,我都不好意思描述他們脫離苦海以後過的有多爽。
還有就是念了好幾年phd都不知道自己的領域是過熱還是過冷,不知道前沿在哪,自己的project能不能轉化,好不好拿funding的糊塗蛋們,你們這個搜集信息的水平基本也就告別科研了。
對於個別問職業規劃的,我就不回答了,我只提供統計數據,自己的路自己選擇。
生物科研有非常大的迷惑性,門檻低,招生量是別的學科的五倍,但做好了門檻奇高。你看生物前沿的大PI們,一個個數理化背景好的不得了,不念個harvard physics/ mit math或是馬普 cybernetics的phd都不好意思出道, 這背景恰恰是生物系的學生沒有的,這個我也分析得很清楚了。
千萬不要覺得科研的發展少了你們,會有什麼停滯。你們要救的是你們自己。少了張院士是個損失,少了你們的negative result就是科研少走的彎路。按照未來教育部長所說,名校的學生有不同的歷史使命,他們應該科學精神至上,不應該考慮就業,要靠這些人推動科學進步,我覺得特別有道理。但是對於三本的學生,也就是第三名及以後的本科學生,我覺得做人最重要的還是開心。
還有下次碰到cs的人抱怨不好找工作,別理他,直接咬他。

我是認真的,像這樣咬:

####################
既然火了就澄清一下觀點。
生物的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的過剩是結構性的。換句話說,就是你失業跟你能力關係不大,只是因為,一沒有對口的職位,二沒有多餘的跟專業無關的職位。
這個過剩嚴重到什麼程度呢?
國內情況不熟悉,美國的很熟悉,因為我也要申funding,對這個很關注。

NCI的頭,諾貝爾獎獲得者 Harold Varmus 前幾天剛辭職,Harold Varmus to resign as head of US cancer institute : Nature News Comment, 他就是我分享的勸退文章的作者,Rescuing US biomedical research from its systemic flaws。 他表示,除了translational和clinical的研究項目,基礎研究的項目要大規模縮減。

NIH也發通告說要全面縮減funding了,這是今天最新的報道:

Congrats Young Scientists, You Face The Worst Research Funding In 50 Years

現在的funding rate是10%,什麼意思呢,100個PI寫的proposal,只有10個會得到資金支持。
假設機會均等,寫10個才會中一個。但其實機會不均等,無法轉化和上臨床的項目,希望非常渺茫。
如果你的方向是冷門的基礎研究,找退路。。。

##################
補充一些內容,
1. 我班長提醒我賣葯的工作也很難找,賣葯的也不多。我腦補其實賣葯是個肥職,應該不好找。
2. 多好的學校多好的program可以打住,這個不太好一梆子打死,一是方向太多,二是好學校的人比較敏感。
這樣吧,自黑。
2008年的science上統計了1991年入學的Yale MBB的學生出路,但是班裡26個人讀研20後找到教職的只有2個人。
原文要自己搜下

  • NEWS FOCUS

SCIENCE EDUCATION

And Then There Was One

  1. Jeffrey Mervis

A decade after 26 members of the entering class of 1991 earned their Ph.D.s from Yale"s elite molecular biophysics and biochemistry program, only one holds a tenured faculty position. But is an exodus from academia a bad thing?

這裡有被炸出來的其他program的人回憶各班的情況:
https://bluelabcoats.wordpress.com/2008/09/23/and-then-there-was-one/
過來人他不騙你,不要再掙扎了。

3. 轉計算轉碼工是市場決定的,顯然不是唯一的路。但一年有20萬h1b,可以消化掉很多轉專業的人。你問問你們學校,你們系的學長學姐,還有什麼可能性。但一定要努力尋找其他的出路。

4. 匯總下nature, PNAS上勸退文,自己看吧:
Fix the PhD Nature 472, 259–260 (21 April 2011)
Fix the PhD : Nature :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Life outside the lab: The ones who got away 03 September 2014
Life outside the lab: The ones who got away : Nature News Comment
There is life after academia 03 September 2014
There is life after academia : Nature News Comment
Education: The PhD factory Nature 472, 276-279 (2011)
Education: The PhD factory : Nature News
Rescuing US biomedical research from its systemic flaws March 18, 2014
Rescuing US biomedical research from its systemic flaws

本來就沒啥位置,還有嚴重性別歧視的問題
Elite male faculty in the life sciences employ fewer women
http://wwwhttp://www.pnas.org/content/111/28/10107.abstract

媒體報道:
Too Few University Jobs For America"s Young Scientists : Shots

總之,你行你上,不行早退。

我知道你們曾經都很優秀,但是時候要重新定位了。
明知沒路還要往下走的,這就是你:

##################
##################
炸出萬年潛水員。打算把我的勸退範圍從校內擴大到知乎。
看到有人舉我的例子,你看不出我轉專業了么,你這不是坑人么,生物統計跟生物沒有關係,你拿個type 1 error出來灌雞湯沒有意義。我是七彎八拐的當了教授,但我基礎比本科數學的差了不知道多少,註定是個吊車尾的教授,經常被科班(或是名校,lol)出身的人歧視的要死,這沒啥值得參考和羨慕的。

各位生物專業本科生,除非有特殊興趣,早轉止損。
各位在讀phd,除非有特殊技能,除非是名校明星,考慮別的出路。
我渣科生科院是偏工科的,但哪怕是bme,學過模電數電信號,用人單位看到生物兩字也就直接pass了,再別說你武大的基礎科學了,根本沒有啥對口的單位。
我本科直接工作的同學大都是去賣葯了,出國深造的同學大多的quit了,有直接申cs或是ee phd的,有念bme然後找碼工工作的,有中途quit念cs或是biostat master的,也都費了半天勁過上了正常人的生活。他們很多曾經都抑鬱過,因為看不到前途。
你要是屬於出不了國,本科畢業拿不到大pharm/諮詢的offer,又不喜歡科研的普通孩子,你折騰這個生物專業幹啥?去中科院搬磚也要年級前幾名吧。

不知道你是幾年級,我都建議你轉系,哪怕你晚個一二年畢業。

我曾在校內上統計過大陸出身的sloan fellow教育背景,發現生物專業的其實不太適合搞生物科研,大陸的生物教育是很成問題的。現在貼過來,一家之言,你們自己判斷:

數據來自2010-2014 Alfred Sloan Research Fellowship,這獎是給phd畢業六年內的北美學術明星的。

Chemistry (9)

2014 Junrong Zheng Rice

2013 Wen Li WSU

2013 Wei Min Columbia

2013 Wei Zhang UCB

2012 Bo Zhang UW

2011 Xiaosong Li UW

2011 Jiaxing Huang Northwestern

2010 Yu Huang UCLA

2010 Yi Cui Stanford

CS (7)

2014 Shan Lu UW-madison

2014 Elaine Shi Maryland

2013 Fei Sha USC

2012 Xi Chen Columbia

2012 Junfeng Yang Columbia

2011 Jinyang Li NYU

2010 Li Zhang UW-madison

Math (9)

2014 Song Sun Stony Brook

2014 Jun Yin UW-madison

2013 Jianfeng Lu Duke

2013 Wei Zhang Columbia

2012 Tong Liu Purdue

2012 Yi Ni Caltech

2011 Xiaoqing Li SUNY-B

2011 Dapeng Zhan MSU

2010 Xiaoyi Zhang Iowa

Computational, Evolutionary Molecular Bio (4)

2013 Yi Xing ULCA

2012 Jinbo Xu TTI

2012 Sheng Zhong UIUC

2010 Xinshu Xiao UCLA

Neuro (4)

2014 Liang Feng stanford

2012 Xinnan Wang stanford

2011 Xue Han Boston

2010 He Cui Medical College of Georgia

Physics (9)

2013 Liang Jiang Yale

2013 Jing Xia UCI

2013 Xi Yin Havard

2013 Zheng Wang TAMU

2013 Jiangfeng Zhou South Florida

2012 Ying Ran Boston College

2011 Shina Tan GIT

2011 Cenke Xu UCSB

2010 Xiaoliang Qi Stanford

手工統計的,可能有疏漏。從這個單子,我們看出物理化學數學入圍者都是差不多的,比較穩定。進化分子生物和神經的人不多。這兩個方向是生物科研的熱門和主流方向之二,但在中國大部分大學的生物本科教育里不會涉及,也沒有為該方向的深造做好準備。當然我沒有考慮各科出國的總人數的問題,印象中基礎學科裡面,生物出國的最多,至少俺們學校phd新生中學生物的最多。

來看下進化分子方向獲獎者的教育背景:

2012 Jinbo Xu TTI 本科是學數學的,後來學了計算機;2013 Yi Xing ULCA 本科生物+計算機,在stanford統計系做的postdoc;2012 Sheng Zhong UIUC 本科數學和經濟的;2010 Xinshu Xiao UCLA本科是精密儀器的。

神經方向的教育背景:

2010 He Cui Medical College of Georgia 是物理的本科,2012 Xinnan Wang stanford沒查到,其餘二人是生物或是生物物理背景的。

當然高大上的生物科研還有其他很多熱門方向,我們來看下大陸生物本科能不能接軌。數據來自2011公布的總統獎(PECASE),也是發給ap的,跟生物相關的主要是健康部門。其實2012, 2013的也出來,我懶得查了。

健康部門按照字母順序一個一個說過去吧:

Dr. Rommie E. Amaro,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化學工程手段做給葯系統的

Dr. Sonja M. Best, National Institute of Aller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 病毒學

Dr. John S. Brownstein, Children"s Hospital Boston,疾病的預防監護,做了個百萬人使用的系統

Dr. Brian S. Caffo,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生統系,做fMRI數據的

Dr. Nicola J.Camp, University of Utah, 統計遺傳

Dr. Pierre R. Comizzoli,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動物保護

Dr. Thomas L.Kash,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School of Medicine,化學背景做藥理

Dr. John C. March, Cornell University,代謝工程

Dr. Katherine L. O"Brien, Johns Hopkins Bloomberg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流行病,疫苗

Dr. Sara L. Sawyer,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化工背景搞HIV的分子進化

Dr. Hari Shroff, National Institute of Biomedical Imaging and Bioengineering,生物工程背景搞細胞3d成像

Dr. Mary Jo Trepka, 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流行病

Dr. Linda E. Wilbrech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 Francisco, 電生理研究神經

還有七位 MD-PHD, 是臨床醫生,成長系統不一樣,沒有列出來,大陸的生物背景沒法直接申請md項目

NSF有四個生物口的

Dr. Benjamin A. Garcia, Princeton University 化學背景做蛋白組學

Dr. Hatice Altug, Boston University 應用物理做生物感測器

Dr. Benjamin Kerr,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生物和數學背景做進化

Dr. Lilianne R. Mujica-Parodi,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Stony Brook 數理背景做fMRI

從這裡可以看出,跟生物醫學的前沿方向有很多是交叉學科,這個很make sense,因為生物是被研究對象,化學的,物理的,工程的,數學的,計算的,心理學的,人類學的等等是研究手段。生物醫學科研應當被鼓勵,但以背誦研究結果為教學內容,不以解決問題為目的的純生物系沒法培養相應的人才。對生物研究感興趣的同學應該培養自己的特殊技能,否則很難實現自己的科研夢想。有人說前沿方向特別難申請,你想想為什麼,因為背景不match,看不到你做該方向的優勢,沒法跟其他系的人競爭啊。很多生物醫學的突破是由技術突破帶動的,現在最熱門的single cell sequencing,optigenetics,CRISPR都是交叉背景碰撞出來的,生物系的同學真的準備好了么。你本科畢業申請的時候發現生物醫學相關方向30個,哇好厲害,然後發現自己只能申請2~3個,什麼感受?如果以上不是你們心目中的生物研究,請問植物,動物,生化,發酵真的需要每年每個系一百來號人來學么。把生物專業留給真正感興趣,可以自主培養的學生學,對誰都是好事。

即使過五關斬六將,漂洋過海,加入了美國1萬六千的新生隊伍,學習了以上高大上方向,好找教職么,來看看nih的數據:

找不到教職就是千老了。

想做科研的,如果去不了國內/國外好lab,都可以考慮退了,因為有無數背景更好的人跟你競爭。

生物科研在美國也很成問題,phd學位貶值的厲害, 下圖是1998-2008年發出的phd學位,你們看看生物是化學,物理,數學,cs,ee的多少倍。

大部分生物專業是不在STEM裡面的,意思就是美帝對引進這些人才不感興趣。現在的生物科研人員,退一半,也不會有任何影響。


再看下工作崗位在哪裡,下圖是工作簽證的分布:

cs工作是生科的30倍。你用腳想想該轉什麼專業。

不是因為專業多高級,純是因為有工作啊。


下面都是針對普通人的,學霸別來添亂:

我推薦的早期自救路線有:

1)cs master -&> 碼工

如1)不行,2) stats/biostats master -&> data scientist/碼工

如 2)不行,3)bioinfomatics phd/master -&> 碼工

轉專業路都不好走,但總比沒路的好。普通工作的編程沒什麼恐怖的,又不是要去分析演算法複雜度。


晚期自救(不得不念完phd):

1)學校還可以的努力去consulting

2)找bench+計算的postdoc -&> biomedical/health 相關data scientist/碼工

3)phd當沒念過,同早期自救路線

在國內的,重新高考,我覺得都值。

把資源留給喜歡的適合的人,對大家都好。


說生物有前途的,我就給你們一條建議,我當年就是這麼覺醒的。你們去看排名第一答案的答主,底下幾個活躍的同學,以及給他點贊並且在科研版經常黑生物的同學——你們去google下他們的教育背景+publication,和自己比一比。

你會發現他們就是我等學渣研渣經常想活埋的學神研神。
為什麼他們黑生物黑成這樣呢?

我曾經也是抱著「興趣最重要」,「是金子總會發光的」,「不要太功利」,「你們找不到工作是你們loser」 的心態。後來我也勉強邁入學霸階層,去了好學校念博士。然後和樓上的學長們一起黑生物了。Happy ending~ 為什麼呢?

因為我在p大確實是loser,抱有winner生活無限美好的幻想。現在我去了還行的學校念博士,一隻腳也邁入別人眼中winner的行列了,才發現名校生狗和普通生狗的區別,不過在於勉強餓不死會餓死的差別。好吧這是個比喻,比喻找工作,postdoc不算工作。(為了找faculty念postdoc沒關係,為了長遠利益當跳板沒關係,但是念六七年postdoc了還找不到faculty就是loser。我要是有這一天我也說自己是loser。)

主要是,接觸的人多了,就會發現哎那些學cs的,很多都不如我聰明(我說大多數,學tcs的人請集體無視我吧),不如我努力,掛科比我還多,為啥十幾萬刀的工作和地下撿的一樣呢?——負能量就是這麼產生的。

所以如果你不是我說的這幾種人,請盡一切努力跑走吧:1. 家財萬貫,隨便任性,也不想變更富了。2. 超級聰明。(打的就是你們)3. 確實擅長生物不擅長別的


我來為目前高票答案 @Mengjie Chen 作一簡單補充。
我看了一下她的CV,恰巧算我半個同行。09年進耶魯讀Ph.D,14年當AP。這個進度在我們這個行業,是什麼水平呢? 我保守的給個數字,是前 1%-0.1%的水平。

如果一個行業中百里挑一乃至千里挑一的人跳出來告訴你,這個行業不好,你們不要來。我覺得你們值得好好想一想。

我們換一個說法: 大家用正常的思路,構想一個任何正常職業的人,他可以是個醫生,警察,程序員,教師,賣保險,當白領的,等等。他現在工作5年了,而且自己職業發展速度處於同行業者的Top 0.1-1%, 他是不是應該很爽很有成就感?

但我們這行不是的。即使是前百分之一的人,想要活著也得TMD竭盡全力。

你們重新讀讀最高票答案,你們覺得答主爽么?

-
C,我覺得我給的數字太保守了。又看了一眼她的CV,我現在只想靜靜。


以前我通常是舉例子擺事實講道理,可還是有很多同學以:1. 「雖然我不是學生物/做生物的,但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沒什麼不好啊」,2. 「做得好一樣有出路」等理由反駁。

我已經很累了,所以今天打算用最形象的比喻來回應——

假如我問:有誰喜歡在科學的殿堂里探索?肯定有不少同學會舉手。

那我接著問:假如前5~8年的差旅費每個月只有1500~2000RMB呢?

那我再問:假如5~8年以後,再干3~6年合同工,薪資一年6W~10W RMB,工作時間每天10~14小時,一個月休息一天呢?

那我繼續問:已經過去8~14年了,假如這時候你終於可以出來找工作,崗位競爭1:500左右(1個崗位500個競爭者),公務員,薪資一年10W~20W RMB,工作時間還是每天10~14小時,一個月休息一天,還有誰願意?

如果這時候你還在舉著手,這就說明你是真的熱愛科研,世俗的力量在你身上不起作用。如果你放下了手,就請不要再說「雖然我不是學生物/做生物的,但是...」或者「做得好一樣有出路」之類的話了,一個從本科畢業後忍受了8~14年貧窮的、已經30多歲或者40歲的人,1:500去競爭超高強度的工作,拿著7000RMB左右的北山廣深的平均月工資,這叫「一樣有出路」么?這叫世俗意義上的loser.

----------------------------------------------

話說留言里用800多英鎊打我臉的同學,你可知道按照每周5個工作日、每個工作日工作8h算,英國法定最低收入是1100英鎊么...你真的不是高級黑么?


個人在生物坑裡待了一段時間了,覺得這個專業最大的問題在於:學習不到足以安身立命的硬技能。
不考慮極個別智商極高自我管理能力極強的人物,就一般本科生而言,學了這個專業,數理化能力基本上是廢了,計算機能力基本是廢了,在此基礎上的統計學基本是廢了(會個t檢驗會個方差分析的就不要說自己也會統計啦)。
當然一定會有人說「只要個人努力,不在乎什麼專業」,這個觀點我就不反駁了,反正我沒那麼牛逼。
如果題主自認沒有遠大的志向抱負,建議圍繞一門安身立命的硬技能努力,在此過程中尋找自己天賦所在並發揮。


生活大爆炸里Penny本來的夢想是成為一名有名的演員,類比做研究算是相當科研大牛吧。然後她演過一些角色,比如killing gorilla,不過也沒有出名,也就是說發了幾個小文章吧。做演員的時候上頓不接下頓,兼職做了一個不稱職的waitress。我記得有撿過舊沙發當傢具,買不起車Leonard送了一輛,還經常吃男朋友的。好像苦逼的PhD額。
後來在朋友的幫助下當上了醫藥代表,靠著能說會道的本領,以及超高顏值超長事業線乾的挺不錯。突然有一天醫藥代表上的小小成功讓小penny有點飄飄然有點懷念做演員的時候了,因為那是她的夢想啊!!!夢想還是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然後就滿心歡喜的去試鏡了,就像很多PhD不想放棄之前做的研究,因為做了那麼久了,而且是自己的夢想啊,說不定就成大牛了呢。
Penny激動的去了,重新找回了演員的而夢想,她覺得她會成功的,會得到自己想要的角色,並且她覺得這是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感覺倍爽,自己當年為啥會腦抽想放棄呢

一進門發現有這麼多和自己一樣的俄美女在競爭這個角色,才會想起來自己之前當演員的不易

回頭和閨蜜聊起這段試鏡的經歷,說那段經歷讓自己回想起來自己多麼討厭曾經的生活狀態。我覺得她說的三個詞很能反映一些做科研人的心聲anxiety, depression and negativity。至少我是有這種感覺

anyway我也好想有改變人生的感覺。。。


很高興又找到一個黑wet坑。我已經為全部精彩的答案點了贊。
我有一個夢想:
讓全體包工頭不再有勞力;
讓他們自己滾回實驗台自己做實驗到深夜;
每天接觸,呼吸有毒化學試劑;
祝騙癌fund的工頭早日患癌症早死;
願被坑過的同學看到這幅美妙的景象,全部喜笑顏開。


應該在生科院門前掛個對聯

升官發財請往他處,貪生畏死勿入斯門。

橫批:搬磚狗來


看到了一篇有趣的文章《可能是一個新科學家最難解決的問題:找到一份工作》

(Maybe the hardest nut for a new scientist to crack: finding a job)

裡面提到了非常有趣的一份數據:美國的PhD們畢業以後的就業情況如何?

數據來自美國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和作者的計算。

1. 先來整體圖,PhD們畢業時就業情況如何,包括了人文、科學、教育等項目。(當然,很多人畢業以後一年內會找到工作,不過這裡只是考慮畢業時的情況。)

悲劇似乎是從2001年開始的,非postdoc的工作在減少,博後或者乾脆找不到工作的在增多。而博後的工資是相對比較慘的,可以看下圖。

2. 2011年獲得博士學位在美工作者的年薪。

可以看出博士後的薪水幾乎只是在industry工作的一半。不過,一個必須知道的常識是,博後工作雖然苦逼錢又少,但是如果能做出好的研究變的出類拔萃,後面的日子就會好過些。以前這個博後積累過程大概是一兩年,現在越來越長了。

你可能會覺得這樣的統計很沒有針對性啊,不同專業應該差不少吧~ 嗯,確實差不少。

3. 生命科學類。找不到工作的比找到工作的多(博後先不算工作昂,乖~)

之前是不是有個很火的帖子講 熊孩子想學生物怎麼辦?嗯,可以推薦孩子看下這個圖。

4. 物理、化學類。也好不到哪去。

5. 工程獅類。

6. 人文類。要不是多虧這個族群,第一張圖將更沒法看。。。

這時,有人跳出來問道:「美國的PhD好多都是外國人在讀吧~ 這些人找工作受到簽證的制約,一定比那些美國本土人或者拿到綠卡的人難多了吧?」 然後作者嘆了一口氣,又做了幾個圖表,證明「美國本土PhD也很難找工作」(當然還是比我們這樣的能好點。)

2011年畢業的PhD中,工程類有超過一半(51.9%),生命科學類有26.2%,物理化學類有39.6%的童鞋都是臨時停留簽證(F1)。

工程獅類結果是這樣的。

美國本土PhD找到工作的比例明顯比找不到工作的比例高一些,而這兩個數據放到拿臨時簽證的PhD身上剛好相反,沒工作的要多不少。不過就在這種情況下作者仍然覺得有將近30%的本土PhD畢業即失業是非常慘的結果。

物理化學類結果是這樣的。

比工程獅類再慘一點,雖然找不到工作的看似少了一點,但是基本都去做博後了。

生命科學類結果是這樣的。

2011年博士畢業意味著大概2006年左右本科畢業,也就是2002年左右上大學。記得有幾年生物專業特別火,是哪幾年來著?

另外,根據這個趨勢,大家可以腦補一下現在的情況。最新數據還沒出爐。

原文請戳這裡和這裡。

槽點一定很多,請輕柔的噴。


前天發在果殼了看完這些圖表,你還想去美國讀博士嗎?


化學狗表示,如此糟糕的出路唯一能競爭過的也只有生物狗了。

除非你很有錢,但是你說家庭條件一般。

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獄無門自來投。
人間萬事萬物,不作不死;自作孽者,不可活。


03年入學的生物狗,14年兜兜轉回到生物行業。或許有些「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感覺。
關於生物有多苦逼,這行有多難走,各位答主說得很好了。我只說幾種不轉行前提下,比較可行的出路。

我在基因檢測行業所看到的對生物人才的爆髮式需求有這些:
1. 技術改良牛人、實驗室宅男:如果常年泡在實驗室,對於試劑、流程有很好的心得,完全可以自己開小作坊賣試劑賣耗材、賣儀器、賣服務。需求最強烈的,比如口腔拭子、唾液採集器(隨著基因檢測全民普及化,需求量會井噴),國內現在好用的基本沒有幾家,進口的一個口腔拭子(在我看來不就是根牙刷加兩毫升水加點防腐劑嗎?但是就是好用,需求擺在那,不買不行)賣到100+,堪比賣白粉。錢景指數五顆星。
2. 社交型、不愛做實驗的:出來做銷售,或者自己代理一兩個產品。這個行業不缺產品,不缺需求,缺的是讓醫生、患者、還有老百姓知道基因檢測怎麼能夠幫到他們的人。錢景指數五顆星。
3. 博學型:如果能有臨床背景,或者願意自學相關知識,且能夠具備臨床思維的,可以往銷售/學術經理/產品經理髮展。畢竟要跟醫生有共同語言才能溝通交流好。錢景指數三顆星。
4. 段子手型:懂生物的段子手不少,多數都在吐槽。不過如果能把段子手潛質發揮好,互聯網營銷少不了。錢景指數兩顆星。
5. 生物信息學達人:現在的需求量挺大的。各路華小都在瘋狂挖人,跨行去BAT什麼的也容易。錢景指數三顆星。
6. 遺傳諮詢師:不過最好要有點醫學背景,生物本科生可以去讀醫學院的4+4項目,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
7. 其他:熟悉國內外行業法規、有人脈資源的可以去搞資質申報。有財有資源的可以去天使投資或者私募基金做行業分析師,等等。

順便感慨下,其實學什麼、有什麼樣的技能並不是最重要的。在我看來,擁有值得尊敬的人品,擁有強大的自我進化能力,擁有良好的社交能力,擁有感受生活熱愛生活的心態反而更重要——當然,知易行難,我也沒有做到。
再順便自嘲一下,生物系畢業是最有可能成為企業家、老闆、億萬富翁的。可能正是因為生物的出路太差,很多人不得以轉行了。沒有退路+腦子不笨+做實驗養成的堅韌,往往能夠成功。


曾經也是一名堅定的生物科學狂熱者。很小的時候就對植物動物什麼的特別感興趣,小學的時候有一門課叫自然,那時候大家都主要學學數學語文什麼的,我卻把自然學的風生水起==。初中開始有生物課,發現不要太有趣,大概這個時候就萌發了為生物學獻身的想法。高中開始生物競賽,生物化學裡面的各種循環,植物生理學的各種現象和調控簡直是真愛啊!!!至今記得自己拿著一張大白紙趴在地上畫各種循環的的情景==!所以大學毫不猶豫報了生科。現在想想全是淚啊!
真的成了生物狗才知道:21世紀是生物學世紀這句話是最大的謊言。
生物專業之坑首先在於,沒有數理基礎,學幾年生物,數學物理化學基本報廢,程序設計能力也就VB水平==。學習內容全憑記憶,雖然沒醫學兇殘,但是考試起來幾百頁的書和上千頁的ppt真的是受夠了啊!我一直覺得生物這種東西,沒有會與不會,只有見沒見過,記沒記住。
其次就是就業太差。還記得高三的時候,家裡反對我學生物,我一直堅定的相信興趣最重要,不能那麼功利,甚至覺得我就要為生物科學事業獻身了!大學之後才知道當初真的是太天真了,想想自己真的能夠抵抗世俗的力量么,不在乎金錢,不在於家庭么。想得越多,當初的信念就越動搖,發現自己當初真的是被沖昏了頭腦。生物就業差,我一直覺得,主要問題在於其研發周期太長,成本太高,而不確定性又極高。很多的企業並不願意做這種高風險的投資。因而難以形成成型的生物產業。
寫了這麼多既有自己的吐槽,也有親身體會。在經歷了痛苦的大一後,於是乎我一鼓作氣轉專業學了化學。雖然化學也是備受詬病,一樣苦逼,甚至你也可能認為我一定是腦子進了水才從一個坑到另一個坑。但是我認為這至少一個稍淺的一個坑==,我至今面對化學心態平和的唯一動力,大概就來自於生物對我多年以來的摧殘了吧。


#11.17.2017更新#

好多人看了這個回答之後發送了私信或者評論,大部分人都在問一個問題:

「我基礎不好/不太擅長這個領域怎麼辦?」

這個問題很好回答:你就死磕就行了。

基礎不好就去補基礎:去旁聽基礎課也好,自己去外面找培訓班補習也好,只要能夠把基礎補起來把東西學會就行了。不太擅長的話就多投入時間:別人花一個小時能學會的東西你大不了花兩個小時三個小時唄。而且我說過了,你能夠完成生物學的學業,那說明你的學習能力絕對不差,不一定你就學不好。

##

看到大家都在勸退,我就根據個人經歷寫一個出路吧:

double major,double major,double major(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首先要跟各位學生物的同胞說:不要沮喪,你們的學習能力不比任何人差。生物學的前置學科是所有學科里最多的(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經典物理學、單/多變數微積分),如果你能順利完成生物學的學業,那麼說明你的學習能力已經超過了大部分人。在面臨就業壓力時,你要做的就是把你學習能力強的長處發揮到極致。

----------------------------以下是個人經歷-----------------------------------------------

兩年前只學完生物學專業科的我找lab research opportunity的時候四處碰壁,每個教授的郵件回復都是「I am sorry, my lab does not recruit undergraduate researcher.」,然後我就只能回一句「Thank you for your time, i wish you all the best in your work and life.」。那段時間我整個人都很抑鬱,感覺前途非常渺茫。

這個時候我的一個學機械的朋友當時跟我說:你單獨學生物肯定沒有前景,因為你的學術能力連我們學校的top 1%都沒有怎麼可能有lab招你?你去double major 數學、學好programming之後再去找lab,我敢保證你的情況會比現在好很多。

我花了一年時間學完了我們學校數學專業畢業需要的專業課,自學了JAVA和HTML,並且保證了所有的data analysis、probability和cs的課都拿到A。

這個時候我和教授的對話變成了:

「I am sorry, my lab does not recruit undergraduate researcher.」
「I can code in JAVA and python.」
「Welcome to XXX lab.」

「I am sorry, i think the courses you have taken wouldn"t contribute to my current project.」
「Well professor I am specialized in data analysis. Please check my transcript, i believe i can contribute A LOT to your current project, regardless of what your project might be.」
「Please read all the reading materials attached to this email and check the working schedule of our lab. Your shift will start next week」

自此,我從一個苦逼的生物狗,變成了一個快樂的生物狗。

很多學生物的朋友善意的嘲諷我:「你這不就是當學生物裡面數學學的最好的、學數學/cs裡面生物學的最好的嗎?投機取巧多low哦」。

我總是笑著回答他們:「對,我就是學生物裡面數學/cs學的最好的;只要能找到工作low又怎麼樣?BTW,學數學/cs的人,他們學不了生物」。

-----------------------------------以下是分析------------------------------------------------

現在學生物看著苦逼的原因有兩個:

  1. 學生物的太多,市場供給完全處於一個溢出的狀態:可能一個地區的所有生物研究機構生物科技公司一年一共只招100個生物研究院,但是一個學校能找出四五百個能做protein purification 和 DNA extraction 的人、六七百個聲稱自己對於生物學有很深的理解的人。這種時候工作自然難找,因為只有top 10%的人才能找到工做。做不到拿top 10%你只能走人。
  2. 生物學相關工作已經不光是會生物學的人就行了。給大家一個例子:

這是冷泉港的一個搞癌症研究的實驗室的招聘啟事:通篇沒有一個字提到需要學過癌症生物學。幾乎所有的要求都是關於coding,analysis和database的(最後提了一句如果有protein or genomic data analysis知識最好)。這就是目前生物學相關工作的現狀:在生物學背景下需要大量的cs和數學專業知識。目前來看高校並沒有打算給生物學專業的學生提供這方面的訓練。這是一個問題也是一個契機:如果所有人都沒學,那麼只要你學了你就比其他人擁有更大的優勢。

這就是為什麼我說double major 非常重要的原因:如果你的生物學術水平達不到top 10%,那麼擁有一系列普通生物學學生不具備的專業知識(cs/數學)會保證你在生物就業市場里有一席之地。

最後曬一下自己兩個階段的Resume吧。

老簡歷

新簡歷

區別就在於skills欄里多出來的那兩行。但是能幫你找到工作的,也就是這兩行。


@張浩千 的答案很形象了。

生物從大一到博七都有人退坑,基本都是輸給了現實而不是失去了興趣。

我現在還是懷念出野外的日子,但是每月開三千塊錢怎麼樣?


我當年轉碼農的時候,有人說編程辛苦云云。但是實際上還是比做實驗輕鬆太多太多了。生物別的還算好,就是做實驗真是強度太大。編程累了可以吃飯,可以喝可樂。實驗室里你餓的時候可能手上帶著兩層手套,上面沾滿劇毒物質。編程編到困了,可以存檔睡覺,可是實驗做到一半,可能下一環節是幾個小時的PCR,完成之後你還要繼續處理結果。編程實在疲勞了,可以請假,可以回家。可是實驗室里養細胞或者動物的時候,除非你打算幾個月前功盡棄,否則就得天天照顧著。更別說就業上的差別了。


先灌點雞湯:如果你真的對科學有殉道者般的狂熱,不在乎個人得失,不在乎金錢,不在乎你的名字是不是被寫進了教科書,只在乎人類探索生命奧秘的漫漫征途上是不是有那麼一兩塊小石頭是你鋪下去的,那麼不要管別人說什麼,把這條路走下去。任何一個專業都需要勸退的人,也需要這樣被勸退100次仍舊留下來的人。如果你是這樣的精神貴族,前面那一幫子俗人提到的生物怎麼樣怎麼樣對你來說都不算個事。本科畢業工作不好找怎麼了?反正你要讀博;教職不好找怎麼了?做一輩子博後就不是在做你熱愛的生物研究了嗎?在美國做千老做到50歲被老闆踢掉怎麼了?反正綠卡有了,可以領救濟啊,可以睡大街啊,反正你為生物事業做了二十多年貢獻,知足了!什麼?老婆孩子??看過《權力的遊戲》吧?守夜人為什麼不娶妻不生子。。。。。。

再說人話:如果你是那種比較食人間煙火的人的話,慎重。生物這個圈子在我看來是很殘酷的。我是搞數學的,就說說我們的情況吧,作為對比。

先看供應:全美數學加統計每年畢業1700博士,大概是生物的六分之一。再看需求:全美數學faculty的規模和生物類似,不太到30000人,更新換代的速度應該類似。再看分流:AMS給的的具體數字我忘了,反正一大半的數學PhD無意於學術界,直接去工業界了;統計更不用說,去工業界的人裡面不乏做的非常非常好的。另外從第三世界國家來美國做數學博後的很少很少,不像生物「土博」成群結隊地來做博後。這樣算起來,數學的學術就業市場大概比生物容易15-20倍。

這個比生物容易20倍的就業市場怎麼樣呢?實話實說,還是極為殘酷。我不敢說自己算是什麼一路Top走下來的名門之後,但是出身和文章至少都不差,方向也算熱門。就這樣我在做了兩年博後以後,好不容易才殺出重圍弄到個農村三流學校的AP位置。而且我覺得我還算運氣好的,周圍研究做的同樣很好的人有的找的位置還不如我呢,也有個別top x的博後什麼都找不到30多歲從頭開始轉行的。


問題在於供需的不平衡,生物並未產業化,我們的社會不足以為這麼多生物畢業生提供足夠的崗位。個人的職業發展還是立足社會發展和個人興趣相結合吧。單純興趣很難讓你擺脫生活中物質的束縛。


據說知乎學歷崇拜,我本科劍橋大學:))不給贊還給沒用的我表示有點火大:))我寫得是很冗長但也不至於點差評吧?


本科快畢業的時候,和剛進大學時的dos聊過一次,或許那已經是我接下去漫漫學習生涯的動力之一。他意味深長地跟我說…………
「到現在我還記得你當年面試的樣子,從頭到尾都在笑。」
我「啊——了,因為幾乎不記得了。
「你的眼睛在放光。不管在討論什麼,尤其是胚胎進化問題的時候。雖然最後你並沒有選擇學cell development。」
我依然處於懵懂狀態。
……「我到現在還有你入學的資料」……說著還從很多文件夾里翻出了我的。
我暴走的心都有了……
「你看」,他翻到了老師推薦信那頁:「你的兩位學科老師分別告訴我:你是個冷靜的不愛說話愛做題不愛實驗愛發獃但物理遙遙領先很聰明的姑娘;你是個很愛纏著老師問各種稀奇古怪問題非常勤奮的姑娘但是生物學習似乎很吃力並且似乎不喜歡實驗課。另外,你的tutor告訴我,你不愛社交不愛活動,但是你會的東西很多,不論跳舞音樂還是運動你都沒問題。我當時就想,一個人的差別怎麼可以這麼大,一個不愛實驗的人怎麼可以選擇生物。」
啊——我處於懵懂狀態,因為我假想中的自己一直是異常安靜學霸的,課餘只喜歡看書,雖然在討論專業內容的時候很熱情,但大多時候都懶得解釋。
「然後我知道了,在面試的時候——你愛生物。你看這是我的評語……
「比起分子相關的東西,她更喜歡大自然,因為大自然對她有著更直接的強烈的吸引,她並沒有興趣了解它,但它是她學習的起始動機;同時她也關心人類,這或許也是動機。而分子細胞的研究才是她將來的方向,因為她喜歡想像並且非常有想法。」
「你看,這是另一位化學老師對你的評語……
「她做題的時候絲毫沒有緊迫感,然而她不斷地碰到障礙。我想她不擅長化學,可是她非常願意學。和其他面試者相比,她的解題能力不佳。」…………………………
「當時我就想,從你的各門科目成績看,怎麼也不覺得你是不擅長學習新東西的人,所以我很懷疑……
我的dos又問我:「你還記得初入學一個學期的各個supervisor是怎麼評價你的嗎?——明顯你的兩門生物科目都學得很差,數學的老師異常喜歡你,化學卻連平平都沒有。事實證明你和那位化學老師入學時對你的評價一致。」
我記得,我也記得當時心裡有多難過……
「可是我一點也沒有放棄你的想法,因為我知道你有多勤奮,一個不擅長學習的人必須花更多的時間才能將高中的課程考成你這樣。我甚至一點也不擔心你大一拿不到好成績(大一的一等是三年里最難的,一般大一2.1等就差不多了)最終你也很成功地向所有supervisor證明了我沒有錄錯人,你很成功地在大一拿到了一等。」
「生物的入門和法國號一樣,枯燥而漫長,不到入門誰也不能說自己真得對它感興趣否,但是生物的好多知識的積累都是有益處的,至少如果將來我決定成為科學雜誌的編輯或者翻譯家,甚至是專註於科學的傳播,這些知識都會很有用。這是你對我說的話,我到現在還記得,因為在面試的時候當我問那個cliche的問題『為什麼選這個專業』時這句話實在太打動人心,我甚至把它寫在了你的評語里——沒錯,這裡不只是培養科學家的地方,這絕對不是因為很多人入學的時候就決定不成為科學家,相反的所有人都爭先恐後地說著自己有多麼熱愛實驗室;而是大部分人在入學之後,才慢慢地,用兩年甚至三年的時間認識到:生物不是人人可以學的。就如你所說的,入門之後我們才敢說自己喜不喜歡。所以課程設計都是有目的的:不是每個大三的學生都需要做實驗寫論文,如你所見,我們在大三的時候給了決定不做學術的人一條路,他們可以做其他的事情。
「你看你的ps,當時決定錄取的時候有老師就說,這個人怎麼可以這麼天真,連大學的實驗室都沒進過,對生物的認識也異常膚淺,不愛試驗也是很大的問題……但是我卻覺得你的ps中所有的內容都特別真摯——你從三個方面寫了這篇文章,拙劣的英語,我依然非常想要錄取你:你的興趣,你的對於生物的想法和對於科學傳播的想法。
「你看你的同學中這麼多都放棄繼續做研究,我其實是失敗的。因為我的任務是在這麼多的申請者中找到那些不會被三年的漫長而枯燥的入門搞垮對學科的熱情和興趣的人。而選擇錄取你,不論如何結局也不會是我的失敗,因為你已經為自己找好退路,因為你很樂於做科學傳播的事業。」
「其實我的任務是很簡單的,我只看兩點:第一要有熱情有動力且不被消磨,第二夠專註不受外界所動。你的老師推薦信,你的面試和ps在無意間將這兩個信息都傳遞給了我。所以我錄取了你。我從來沒有失望過,雖然你的成績總是令我擔憂,可最終的結果總是可喜可賀。
我的dos說到這裡的時候我已經控制不住眼淚了;我只是想起,大一的時候因為我的生物學科和化學的困難,dos找我談過很多次話;而我每次在離開了辦公室就會好好地哭一場。因為委屈,各種委屈。
「我現在問你,你誠實地回答我:你喜歡做實驗嗎?」
「我喜歡。就算是不停重複,毫無結果,我也喜歡。因為那種無望感比起從高中學習生物開始我所有的想逃避的無望感要小得多,因為至少我知道我不需要和別人競爭。我有無限的時間重複,我可以從早上做到凌晨,就算是沒有成果也沒有關係,因為我有得是時間。」當時我泣不成聲。
「生物,本就不屬於大部分人。聰明、耐心、運氣和堅定意志至少取其三,而你很幸運的,都有了。」
「你覺得我聰明嗎?」我一抽一抽的。
「我錄取的你的時候想,你可能不比這裡的50%的人聰明,但至少拿2.1等沒有問題;後來我想,你可能拿2.2應該沒有問題。最終你的大一成績卻告訴我你比這裡的95%的人都還要聰明。更何況,我所指的聰明絕不是做題能力而已,四年前面試的時候我就已經被你大腦里的有趣想法所折服了,富有想像力並不是個可以隨便給所有被面試的學生的一個詞。」
反正我已經成了淚人,說不出話來了。在本科畢業的那年,我回頭看走過的路,被自己感動得泣不成聲。
」現在,我卻知道,你將來的在科學的成就,會比同年級99%的人大。而這意味著,只要你保持著這樣的節奏,永不放棄,你會成為世界一流的學者,如你在入學時的ps所寫一樣:我想學生物,因為這意味著我既可以探求我所熱愛的未知領域,又可以幫助更多的人。「
反正……
我也不知道我是以什麼樣的心情離開的。但是現在的我,即使在最花樣的年紀,面對著孤獨,和無望,也會一直守著那顆為科學跳動的脈搏。
學生物出路不濟,不過是不夠愛而已。
聰明、耐心、運氣和堅定意志並不需要取其三,因為只要足夠愛它,一切都會有的。


是,我的出路在很多人看來很不濟,不過是勉強立家,一直在實驗室打工而已,但是你們覺得,作為一個孤僻又內向的科學家,既不尋求別人的對我的讚美,也不在乎金錢地位的我真得在意嗎?
這種問題,最好的回答只有一個:
——開始懷疑的時候,就選擇轉專業吧;不要等你耗費了十年的光陰再思考這本來可以在十年前就解決的問題。大部分人,都是因為惰性,而一錯再錯。

嗯。


如下是中科大新創校友會對該校生物專業校友的一個調查研究:
僅供參考。

「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從80年代起激勵青年學子選擇大學生物系。生命科學畢業生如何展開職業生涯?也是不少大學生的困惑。

緣起與宗旨:中國科大新創校友基金會認為,中國科大學生職業規劃亟待改進,校方(特別是班主任)有義務向學生全面展示畢業生的職業去向。 本研究是基金會第一份針對中國科大學院校友範圍的職業發展量化調查。了解並量化生命科學學院畢業生的職業發展狀況,對中國科大回顧畢業生培養質量、改進教學體系與啟發在校學生職業規劃,均具意義。

本研究主要章節包括校友畢業直接去向、最高學歷與所從事行業分布;生命科學與非關行業校友狀況對比;校友建議與意見等部分。

名稱約定:中國科大生命科學學院前身為由著名科學家貝時璋先生於1958年創建創辦的生物物理系,文革後稱生物系。1998年成立生命科學學院,本文將838(以及部分涉及的778-968學生)通稱生命學院校友,儘管其稱為生物系。本文部分文字將生命學院簡稱生院。

一、調查說明與方式

新創基金會從838、0008、0208三個班級的校友職業狀況出發,向三個班約203位校友發送調查問卷,共計回收140份問卷(反饋率69%)。研究還綜合基金會校友數據中心多個其他班級校友的數據,全景式的披露了文革後中國科大生院校友的職業發展與分布狀況。

研究各部分多從三個班級出發,討論生院校友的行業分布。對製藥等集中行業,還提供了科大校友(不限生院)的情況,因此對其他專業校友擇業,也可作參考。

我國在「十一五」發展規劃中,把發展生物技術製藥作為迎頭趕上國際高新技術水平的重點領域,但不少人擔憂生命科學就業形勢並不樂觀。我們期望這份調查報告能夠幫助年輕校友了解生命科學行業的職業前景。

我們在問卷中設計了多個問題請校友分享工作經歷,並向中國科大和生院學生(與年輕畢業生)提出建議。這得到了校友的較多響應。

二、校友畢業直接去向、最高學歷與所從事行業分布

2.1)畢業直接去向

生院近年來每年畢業約100名本科生。畢業後,較多選擇海外留學或國內深造,少數直接工作。下圖可見國內外深造者為絕大多數。

近年來生命學院出國率降低、國內深造率升高:0208出國率較838和0008低。而0008/0208國內深造率遠高於838;本文作者之一所在的0908出國人數為25人(佔27.5%);1008出國21人(佔23.9%)。出國率與國內深造率此消彼長,與中國高校的科研能力的迅速提高有關係。838學生畢業時,中國科大研究生待遇、大學生就業工資(和生活水平),與美國名校有天壤之別;但21世紀的科大生院,有多位教授有美國博士學位,包括辭去美國大學終身教職全職回國者,亦有獲美國排名第一的醫學院終身教職序列邀請之後到科大任教者。

值得指出的是,直接畢業去向非最終去向,直接出國率更非最終出國率。以問卷回收率最低(50%)838校友為例,根據新創基金會了解,838校友實有約50名,92%有海外留學經歷。2014年已有約30%回國工作。定居海外者,除在瑞典、澳大利亞之外,均在北美定居。可見838校友不少在短暫過渡後,幾乎全部選擇出國深造,蓋因80年代末國內除科研外,生物系學生幾無用武之地。

2.2)生院校友最高學歷對比

上圖可見,生命學院校友平均學歷較高——838/0008校友最高學歷為博士者都是76%,為碩士(和以上者)超過90%;而0208校友博士學位者為59%,為碩士(和以上者)是79%。

2.3)學以致用 vs 學非所用?

由圖可知,0208從事非生命科學相關行業(以下簡稱「非關行業」)的校友比例明顯高於其他兩個班級。三個班級的轉行率在19-38%之間。

本項有兩個問題必須說明:

首先,838校友反饋率最低(50%),作者曾擔心影響準確性。作者之一了解838壓倒多數校友去向。統計表明,其轉行率在21-30%之間,與調查結果相差不大(比例模糊在數位校友工作單位,同班同學也不了解)

其次,大學生學非所用,是否是「不務正業」?作者認為,學以致用,通常是藍翔技校的追求;而大學出思維。以生院為例,小轉行與大轉行,均證明科大生院思維能力教育的成功—— 張家傑(79少/798)是全球第一位認知心理學博士,現為美德州大學生物醫學信息學學院院長、講席教授、美國醫學信息學會會士。而冷曉華則從生物學大幅度轉行成為量化投資基金的創業者,也呼應社會期待——80年代末中國不存在量化投資行業。大學生只能學以致用,不會有新學科、新行業的誕生;

三、生命科學與非關行業校友狀況對比

說明:因838反饋人數較少,不具統計意義,未予作圖。作者了解838壓倒多數校友的職業情況,發現生命科學相關行業集中於學術、製藥(含製藥公司市場部)、生物技術、醫療器械與試劑、醫生;無關行業則在IT信息(與互聯網)、金融(量化與債券投資)、房地產、化學、媒體。

3.1)從事生命科學相關行業校友的行業分布

從事生命科學相關行業的校友中大多數從事學術科研工作,部分從事生命科學醫藥器械行業和生命科學類投資,「其他」選項包括相關行業如與生命科學相關的投資行業、醫藥研發合同外包服務機構(CRO)等。具體分布如下:

3.1.1學術科研:從事生命科學相關行業的校友中大多數都是在做學術科研,或在國內外各知名大學任教和中科院相關所中任研究員,或在製藥公司等相關企業從事研究工作,或在醫院等醫療單位從事科研崗位。

3.1.1.1 科研院所任教

在美中知名高校擔任教授者較多,如838葉碧蕙(Albert Einstein College of Medicine副教授)、韓世輝(北京大學心理學系主任)、蔣澄宇(北京協和醫學院生化系系主任)、張燕君(山東大學教授);0008柴人傑(東南大學教授)、申鐵(貴州師範大學副教授),王洪楓(蘇州大學藥學院副教授);0208孫亞洲(Kean University助理教授)。李兵(838)、胡新天(838)、李黨生(838)蘇昊然(0008)、鄭秀丹(0008)等均在中科院任研究員(副研究員)。

而以全生院校友範圍,中國科大海外學術兵團調查顯示,至少有65位生命學院校友在Yale、Cornell、Emory、Columb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University of Texas等知名大學任教,主要集中在美國。駱利群(818)是斯坦福大學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卓敏(808)是多倫多大學教授,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程臨釗(808,Johns Hopkins University醫學院)、管俊林(778、78少,密歇根大學)、羅坤忻(848,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趙惠民(878,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任兵(878,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是AAAS Fellow。張家傑(798/79少),張家傑是全球第一位認知心理學博士,且當選美國醫療信息科學院會士。校友教授專業以生命科學各專業為主。

中國科大向全球出口1001位教授

點擊瀏覽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海外學術兵團

海歸教授調查顯示,至少有83位生院海歸校友任教科大、清華、北大、復旦等。馬紅(788)任復旦大學生命學院院長;王憶平(798)、張晨(948)等在北京大學任教;魯志(988)、楊雲鋒(918)等在清華大學任教授、研究員等。

也有學院外校友轉行從事本領域任教。轉入從事生命科學相關領域的校友中,少年班校友人數遠多於其他院系;12系和3系也較多,多轉入生物化學;2系和4系多轉入生物物理;1系多人轉生物統計;9系可以從事生命科學相關的儀器研發,例如科大精密機械與精密儀器系教授徐曉嶸(879)主要從事醫療儀器的研發。不少轉入生命科學領域的校友,已卓有成就,如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副院長魏勛斌(882);庄小威(87少)則是哈佛大學化學與化學生物、物理學雙聘教授。

有趣的是,生院校友也有多位轉入其他行業任教且嶄露頭角,例如曹輝寧(798/79少,長江商學院金融學教授)和劉勁(888,長江商學院副院長)從事金融研究。鄧立(778)則供職於微軟雷德蒙研究院,是IEEE Fellow。

國內海歸校友數據將在2014年12月初發布:《海歸學術報國:中國科大校友,海歸教授知多少》。

3.1.1.2 製藥行業(和醫療健康業)研發部門

中國經濟增長,人口老齡化加速,民眾支付能力迅速提高。這都預示著中國製藥業將高速成長,數十年內可能取代美日成為全球第一大製藥市場。而製藥行業vs 生命科學,正如互聯網vs 信息科學,新穎性與交叉性明顯。科大校友的交叉學科潛力,使得生命科學校友進入製藥行業具備先天優勢。以上三班級有多位校友集中於製藥業:

——葉蔚藍(838)是血管發育與疾病專家,曾在《Nature》和《Cell》等國際著名科技雜誌上發表文章;她供職於Genentech;而0008亦有校友供職於該公司。

其他年級的校友,包括:

——張愚(82少/828):賽諾菲安萬特(Sinofi-Aventis)公司全球早期研發部亞太區負責人、中國研發中心新葯研發高級總監,其關注領域為腫瘤新葯研。曾應邀為校友做醫療健康與製藥行業的主題演講,

——王明晗(858)曾任全球最大的生物製藥企業Amgen公司代謝紊亂研發部科學總監,他在輝瑞與Amgen期間曾領導多個總計金額數億美元的研發項目並將藥物推向市場。

——周代星(858):貝瑞和康CEO,無創DNA產前檢測技術(僅需採取孕婦靜脈血,就能檢測胎兒是否患21三體綜合征、18三體綜合征、13三體綜合征三大染色體疾病);

值得指出的是,數十年前中國幾乎不具備生物製藥能力,製藥行業只生產中藥或仿製葯。然而最近十年,GSK、Merck、Pfizer等製藥巨頭開始在上海張江高科設立研發中心。中國科大亦有數百位校友在上海外企從事生物製藥工作;而在北美則有數百位製藥行業集中於以下地區:大波士頓(劍橋市)、新澤西與費城以北地區、南加州(洛杉磯——聖地亞哥)、北加(矽谷)。這些製藥行業校友不限於生命學院,也來自物理與化學專業。最近五年,更多校友開始在中國本土參與制藥行業的創業,已有部分生院校友作為高管與個人股東創辦的製藥企業上市。

新創基金會調查表明,中國科大校友近1000名供職於製藥業(不限生院校友)。校友較多的公司包括Merck(默沙東,71人)、GSK(葛蘭素史克,58人)、BMS(施貴寶,55人)、Novartis (諾華,42人)、Eli Lily(禮來,37人)、Abbott(雅培,36人)、JohnsonJohnson(強生,33人)、Genetech (基因泰克,33人)、PFizer(輝瑞,25人)、Amgen(安進,22人)、Roche(羅氏,22人)、Allergan(愛力根,16人)、HengRui 恆瑞醫藥(13人)、Sanofi(賽諾菲 13人)、AstraZeneca(阿斯利康11人)。

3.1.1.3 醫療單位的科研崗位

儘管中國科大並無醫學專業或醫學院,但卻有一些校友進入醫學院甚至成為醫生:蔣澄宇(838)在北京協和醫學院,長期致力於RNA病毒(SARS、禽流感和艾博拉等病毒)致病機理的研究。0208也有三位在醫院從事科研工作的校友。 彭林(848)是天津兒童醫院院長。北京301醫院、上海仁濟醫院,上海第一人民醫院、天津市第三中心醫院、常州第二人民醫院均有生院校友任職。

3.1.2 生命科學相關的其他行業

1.2.1 醫藥研發合同外包服務機構(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 CRO)

如不願從事純科研崗位,又能利用專長,CRO也是上佳的選擇。劉芸(838)是Frontage Laboratories(方達)首席科學家;0008/0208也均有校友供職於CRO。在葯明康德,有多位生院校友任職。

3.1.2.2 生命科學相關的投資

彭偉(0008)億方投資、從事生命科學相關投資;0208也有一位校友在私募機構從事生命科學醫藥相關投資研究工作。如不限於以上三個班級,蔡大慶(848,君聯資本合伙人),專註於健康醫療領域的投資,他主導投資的項目包括貝瑞和康。 徐立新(858,名信中國投資主管合伙人)、施毅(8900/898,禮來風險基金亞洲董事總經理)、吳鈞(898,強生髮展投資總監)、童曉航(0108,德誠資本投資總監)等校友都在健康醫療產業領域投資。

而更廣義的,在金融投資界,活躍著更多生院校友:楊光(798,融源資本董事長)、冷曉華(838/83少,北京三度星和基金公司創始人)、吳亦兵(858,淡馬錫中國區總經理)、郭強(888,杉杉青騅投資合伙人)、呂延翔(898,凱雷基金董事總經理)、金戈(938,Laurion Capital Management)。

3.1.2.3 製藥企業的非科研崗位

王凡平(838)任Illumina Inc的Business Development;徐實(0208)南京金斯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GenScript)的Business Development Manager。


3.2)從事非關行業校友的分布

非關行業校友改行做金融投資、互聯網的人數較多,其他行業如人力資源、專利代理、銷售、公務員等均有校友從事。838校友有Morgan Stanley供職;也有供職於知識產權代理公司從事專利代理。具體行業分布如下:

不走尋常路的職業生涯

除以上集中行業外,生院還湧現一些「不走尋常路「者。他們中每位似不具「典型意義」,但彙集卻成為生院校友職業的「珍珠」:

媒體人:秦小虎(838)供職於中央電視台英語頻道多年,擔任編輯與記者。秦小虎曾前往阿富汗、索馬利亞。他穿行在摩加迪沙的槍聲里,喀布爾的爆炸中。在炮火的間隙發回珍貴報道。《穿行炮火中:從阿富汗到索馬利亞》介紹了他的經歷。陳曉薇(838/83少)也曾擔任CCTV國際頻道《Sunday Topics》主持人。這位匹茲堡大學博士曾主持香港回歸、國慶五十周年大典、2001上海APEC會議等活動的英文直播,採訪過美國總統比爾·柯林頓(BillClinton)、前美國總統吉米·卡特等人。陳曉薇曾擔任中華網CEO、九城CEO、澳大利亞電信中國區總裁,現為北京眾樂多屏互動文化傳媒公司創始人。

律師:李穎川(838)是天禾律師事務所律師。在三個調查班級中,律師是小眾職業,然而中國科大(特別是生院)校友有數十人成為律師(特別是知識產權律師)。他們包括崔軒(8008,君合律師事務所)、陳熾(828,美國眾達律師事務所)、李穎川(838,天禾律師事務所)、劉錚(878,Orrick)、謝為喬(878、Cooley)、吳旭瓊(898)、曾瑩瑩(898,眾達)、陳華(9008,Altis Law Group)、張偉(9108,眾達)、聶焰(9308,Foley Lardner)、於翔(948,Farney Daniels)、朱悅(9508,美邦律師事務所)、朱永進(9508,Fletcher Yoder)、單驍越(0108,中科專利)、郭揚(安倫律師事務所)。 《科大女生成律政新人王?揭秘中國科大律師軍團》曾從898曾瑩瑩獲得美國知識產權法律協會全國模擬法庭聯賽中榮膺冠軍的新聞報道科大律師行業校友的不完全名單。該職業進入門檻高,中國科大理工科專業(含生院)畢業生進入有獨特優勢。

2013年4月22日,曾瑩瑩(898校友)獲得美德州大學最高規格的祝賀——當晚該校標誌建築UT Tower亮起橘色燈光,並以白光在鐘樓四面組成四個「1」字,以慶祝法學院學生曾瑩瑩和隊友在第40屆美國知識產權法律協會(AIPLA)全國模擬法庭聯賽中榮膺冠軍。曾瑩瑩現已出任眾達律師事務所律師。

諮詢:0208有校友供職於BCG(波士頓諮詢);而據調查,生院還有更多校友供職(或曾)於麥肯錫與BCG。

文藝女青年與作家:石岩(0208)。新創基金會曾發表她的專訪《情迷莫斯科:科大女文青的西行漫記》。石岩曾留學或生活於俄羅斯、加拿大與日本。這位理工科出身的文藝女青年曾創作發表有中篇小說《男生女生》,隨筆《愛與生命——電影之經典》《暢想放逐》發表於《亳州文藝界》、小說《當太陽升起的時候》,散文《追求完美》發表於《荒原》;童話《秋天的牽牛花》被收入《魯院作文·多夢的季節》;短篇小說《輪迴》被收入《中國少年作家班首屆新好作文大賽獲獎作品選》;寓言《幸福的瓶子》被收入《今天我們偷著樂》。2013年7月,她的長篇小說《一屜青春》在安徽文藝出版社出版。

國際關係專家:唐世平(858碩),是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復旦特聘教授」、校聘關鍵崗位一檔教授。其跨界經歷「匪夷所思」,他曾研究癌症,卻稱為中國最具國際影響的國際關係學者之一。他的經歷請見生物男指點江山:匪夷所思的跨界

電影人:韓疆(0008)供職於一家電影特效製作公司工業光魔(Industrial Light and Magic,簡稱:ILM)。在生院校友中,他並不孤單,2014年,吳皓(898)最近推出紀錄影片《成名之路》,2005年他推出處女座記錄片《Beijing or Bust》。吳皓還是一位互聯網老兵,曾供職雅虎與阿里巴巴。2008-2011擔任到到網(TripAdvisor中國區)總經理,是在線旅遊業專家。

吳皓(898)拍攝紀錄片《成名之路》海報。

生院其他年級校友的不尋常職業包括:

職業打假人與科普作家:如:方舟子(方是民,858)。《新語絲》網站創辦人,著名職業打假人與科普作家。毫無疑問,方舟子是中國科大最具知名度的校友。

互聯網科學傳播:姬十三(嵇曉華,968):果殼網、科學松鼠會創建人;從科學傳播行業而論,姬十三與方舟子是同行,姬十三的果殼網有更多互聯網創業意味。或許,我們應當這樣評價姬十三「中國科大最具人氣的未婚男青年」;方舟子則是最具知名度的已婚男士。

公務員:黃青石(798,北京朝陽區平房鄉副鄉長)。838/0008/0208有4人在問卷中提及自己是公務員。

市場銷售專家:鐘鳴(878):曾供職於寶潔聯合利華擔任品牌經理、市場副總裁多年。惠而浦中國區銷售總經理。2013年作為TPG SVP空降李寧公司擔任高管。

地產與移民專家:王克非(938)開辦了自己的投資諮詢公司和地產公司,業務涵蓋投資移民、美國投資、稅務規劃、資產管理等多個方面。

3.3)收入對比

對不同年級校友,我們對生命科學與非相關行業的校友月收入進行了對比。

0008校友月收入對比:

說明:0008是第一個調查的班級,並未區分國內和海外,海外校友月收入根據當地貨幣對人民幣的匯率摺合填寫。

0208校友月收入對比(國內):

0208校友月收入對比(海外):

論收入平均水平,0208非相關行業校友,明顯高於生命科學行業的校友。但是這樣的收入差距在0008班要小很多。

相對於其他行業來說,生命科學深造獲取學位時間稍長:0208至少11人在國內外科研院所從事博士後,可能暫時拉低班級平均收入;而科研成果、穩定工作獲得也需稍長時間,但最終收入平均水平差異不會太明顯。

3.4)目前工作滿意度對比

說明:0008是第一個填寫問卷的班級,設置題目選項時未添加「非常滿意」,對結果可能稍有影響。

838校友對目前工作狀態普遍滿意,無不滿意者。

從圖表中可以看出:

*0208校友滿意度差別較大:非關行業校友中,非常滿意與滿意者比例要遠高於從事生命科學相關行業校友。

*0008和0208有部分校友對目前的工作不滿意。

原因推測為:

首先,838校友本科畢業26年,工作和生活基本穩定;而0008/0208校友本科畢業10年內,絕大多數繼續深造後剛畢業3~5年,事業仍在發展;

其次,80年代大學生較少,其時生活、工作壓力均較低,而近年大學生工作競爭大、房價居高,年輕校友剛工作甚至尚在深造,收入待提升、組建家庭和面臨生育,壓力自然較大。

3.5)關於轉行和重選專業

我們對三個班級校友關於是否想過轉行、轉行校友重選專業的意向進行了調查。

3.5.1 從事生命科學行業,多少想過轉行?

838從事生命科學相關行業的校友中,少數人偶爾會考慮轉行,絕大部分都從未想過轉行;而0008和0208未想過轉行的人卻不到30%。這與上面的滿意度分析吻合,各方面的壓力使得年輕校友更傾向於選擇生命科學以外的其他行業。

3.5.2 如轉行校友重新選擇,傾向哪些專業?

說明:838從事非關行業校友人數少、無統計意義,故未作圖。

從圖中可以看出計算機、管理等專業更受校友青睞。據了解,生院13級研究生某班有7人(共180人)轉入信息、計算機以及管理學院。

四、校友建議與意見

4.1)對生院本科教育的建議

校友對生院本科的教育評價較高,稱可打下紮實基礎、掌握實驗理論和技術、儲備豐富的專業知識,對學生的影響深遠。很多校友表示科大人身上求實的態度和嚴謹的學風是受益終生的。即使轉行不繼續從事生命科學相關行業,本科教育教給他們的專業知識、學習方法、獨立思考的習慣、與人合作的能力都十分有益。並且科大良好的國際口碑也是履歷中的亮點。

4.1.1 加強就業指導

在寒暑假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如實驗室、企業,利於提早了解社會和工作環境;

為學生提供職業生涯規劃選修課或講座,讓他們了解生命科學行業分支及工作前景。

4.1.2 課程設置:增加vs減少

部分校友建議增加人文課,並且要與時俱進,增加統計、電子計算機等課程。首先,可以拓展學生視野,這些與生命科學產生的交叉學科越來越受重視,科大應走在清北前端;其次,對於可能轉行的同學來說,數理、計算機基礎紮實非常有益。

其他校友則認為,科大課業本就繁重(尤以生院為甚)。課程設置不應面面俱到,適當削減公共課,讓學生有時間去參加其他活動,鍛煉與人交際、合作等能力。

4.1.3 注重實際應用

增加與其他學校、企業的交流,加強對市場需求的了解,培養學生注重生命科學在實際中的應用。

4.2)對生院學生與年輕畢業生的建議

4.2.1 學好基礎課

紮實的基礎是創新的根本。即使不再使用數學和物理專業知識,也有助於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思維方式。

4.2.2 綜合能力提升

從事任何行業,專業能力強只是敲門磚,要想嶄露頭角,溝通、組織、管理等各方面能力都非常重要。學好專業課之餘,多與他人交流、涉獵多方面知識、多參加實習增長見聞,努力提高自身能力。

4.2.3 關於轉行

如果熱愛生命科學,需儘早進入實驗室學習,明確今後的方向;如否,那麼需多了解其他行業及其就業等信息,慎重選擇,切忌盲目轉行。

4.3)生院校友的建議與意見原文

部分校友對本科教育的反饋如下:

—決定性的影響 思維人格自信

—起了很好的奠定作用

—打下了堅實的專業知識基礎

—1.給了我非常紮實的數學物理計算機基礎,這使我a.眼界很開闊,了解很多交叉科學的新方向 b.有能力在研究生階段就去交叉科學的領域做研究,沒有覺得很吃力,新的各種方法學的也很快。 2. 自由的選課制度。

—本科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數理基礎

—非常積極的影響: 勤奮學習,踏實做事

—正面影響較多,勤奮自信。

儘管正面評價占多數,校友的批評與期待也更值得高度重視。顯然,批評者更傾向於詳細的闡述觀點並提出改進措施。很多校友對新創基金會的調查表達懷疑「提意見有用么?」 當作者閱讀校友的建議,實感受校友對科大之熱誠;對學後之關愛,惟願科大珍惜。

作者認為,批評建議,不限生院教師,更值科大校方警惕。長期以來,中國科大以培養科技英才為自豪,但現實是低於10%的畢業生成為教授。進入工業界的絕大多數畢業生的職業視野如何建立,需要中國科大從校領導到教授到班主任予以足夠重視。只自滿於科學家代出,中國科大將付出代價。本文作者在眾多場合聽聞國內外校友的強烈建議,也利用基金會校友服務之便儘可能促進科大在校生、年輕校友開闊視野。但更多努力應由校方做出:

——多提供到用人的科研及企業單位實習的機會;

——更多的國內國外交流會非常有益

—當時缺乏引導。對進入科研界的學生也缺乏指導。對進入其他行業的學生缺乏實踐機會。

—科大應多鼓勵學生把眼光放寬。大學還是要承擔教育學生思考人生、思考職業方向的責任的,許多學生在原來的家庭和中學背景中沒有接觸到這些話題,科大如果想成為一個好大學,就要在這方面努力。

—有些科大老師科研不錯,但是講課水平很低,內容枯燥,理論與實際應用脫節

—更早地創造一些暑期實習機會,想就業的人就去體驗一下就業環境,想科研的人就進實驗室體驗一下實驗室的內容。

—許多其他學校的本科生在本科階段到外面實習,這可拓寬視野。科大應鼓勵學生這樣做。在本科學習階段就考慮本科畢業後的5年時間要花在哪裡,過了這5年後可以幹什麼。

—需要改進的地方太多了! 我們的本科生嚴重缺乏社會閱歷和必要的視野,很多人離開學校之後迷失了人生和職業的方向

—職業指導太少,畢竟科大本科生不都是要繼續深造繼續科研的。

—需要重視學生就業問題,多了解學生想法,幫助學生做好職業規劃

—應鼓勵並且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實習機會。實習可以是在本校實驗室,其他學校或研究所實驗室,生物類相關公司,等等。也應當給學生自由選擇的機會,讓他們了解到哪一類的工作或者方向適合他們,或者他們更有興趣。

—More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增加出國實習機會

—學院應該儘早讓本科生們了解生物行業的就業機會和未來職業發展的可能方向(exposure)。儘早讓學生接觸各種工作機會,包括科研工作的機會。開展全面的無偏向的職業發展規劃的專題報告等活動。讓學生在踏入科大的第一天起就開始思考未來他們的career path,並為他們的理想開始努力。

—建議增加一些和職場對接程度更高些的講座或者選修課程,比如有關職業化的態度等。

—focus less on score

—增加對其他生物領域的課程,多增加其他前沿領域的課程,早期過於集中神經生物學和結構生物學。

—適當增加一些提高人文修養的課程,增加個性化職業設計方面的課程,並幫助學生擴大視野。

—多元化發展,而不是隨大流都去讀博士,搞研究,因為科研不需要那麼多人,也不是所有人都適合。

—Should put more focus on preparing graduates for industry jobs.

—希望能多淡化出國這個概念,多開拓學生專業外的視野

—盡量多使用英文教材

—英語授課內容最好能更多一些,和科學院各研究所的互動更多一些會更好。

以下是部分校友的建議:

—Read a lot of journal articles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of your fields to expand your view point. Find summer intern opportunities in research institutions to gauge your true interest in life science. Don"t be afraid of switching fields if you are not happy with your major.

—1 做自己真喜歡的事,或者真重要的 2 放眼將來,多注重地球的可承受性,不要看著眼前的利益毀了將來要選喜歡的,自己認為有意義的工作,工資是第二位的

—科大生命學院的基礎課廣而且深,這是其它大學所沒有的。所以本科畢業後,如果想改變自己將來的職業方向很容易。好多生物系同學改學醫,計算機,經管,律師等其它職業。生命科學也不是僅當教授就是唯一出路,現在藥物開發需要一大批的高級研究人才。老年病,癌症,糖尿病,肥胖症越來越廣,但相關藥物研究還相當落後。

—As long as there are unmet medical needs there will be opportunities in the life sciences industry. 

—Have confidence that it will lead to a bright future 

—Undergraduate usually is more for general education. Life Science is a fascinating area, but you can always change career if necessary. So always keep your eyes open.

—腳踏實地是最重要的。生命科學在職業發展起步的時候往往顯得不是那麼驚天動地,都是瑣碎小事。但是這個時間的積累會非常重要。還有就是熱愛。

—不是真正喜歡,就不要來了;不是做好經受挫折的準備的,就不要來了

—堅持自己的路,怎樣都能成功。 如果實在不喜歡科研,或者覺得做科研前途不大(比如發不了Nature,Science,申請不到青千,沒辦法回科大工作),可以趁年輕轉行,從事生命科學相關產品的研發、代理等。

—邊學習邊思考,到底是就業還是科研,一旦定下目標,就要儘力完成。

—多參觀大型跨國、上市生物醫藥、器械公司,如諾華、輝瑞、GE、安科、迪安診斷、衛寧軟體、或者其他初創生物公司等,了解整個生物醫藥產業鏈。加強自己在信息技術的能力,對進入企業、研究都很有利。這些機會需要學校、校友、學生多創造。

—1、做好手頭的事情和制定長遠計劃都重要,前者更重要。 2、不要怕吃苦,不要總想走捷徑。 3、不管從事哪種工作,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自己的交流溝通能力。

—花大量時間研究生物製藥工業界動態, 儘可能多地和業界人士保持聯繫

—提前職業計劃,多與師長交流,有自信和對生活飽滿的熱情,多了解基於生命科學基礎研究之上的醫藥產業的實際情況並有針對的尋找實習鍛煉的機會

—想從事本專業工作的話還是弄個博士或碩士學位吧,沒事多看點專業書,少看點電影。

—Change major if you are not enthusiastic and committed

—在不影響學習的前提下,多抽出時間接觸了解外面的世界,如果想要轉行,儘早做準備。

—在美國讀博士期間,我也曾經想過轉別的更好就業的專業。但是做實驗和研究本身的樂趣吸引了我繼續下去。我覺得不管做什麼,只要有興趣,願意付出,就一定會有回報。如果不是想繼續從事學術事業,想從事公司的工作,以後還可以做方向上的轉變。比如加入一些同時還做化學的教授的實驗室。這樣有了生物方面的基礎,會讓自己的背景更全面,找工作也更有優勢。

—如果做科研的話,還是學歷說話,工資水平和能找到什麼檔次的工作首先取決於學歷,做科研的前提是讀個博士出來,然後再來看做得好賴。如果脫離了科研,比如銷售,你要外向,要吃得起苦,收入可以的。如果生物醫藥公司的管理層次,學術能力不太重要,人際關係處理能力和綜合能力重要。

—未來職業發展的趨勢是多元化,交叉化,和細分化,生物相關領域的工作機會還是很多的,但是需要大家去多了解社會需求,多接觸相關人士,而且工作的成就不單取決於學術背景,也有很多做人做事的要求,所以要儘早接觸社會,才能更好的適應社會。

—Networking,networking,networking

—Keep your faith, there is a 50% you will be satisfied and successful. This rate is not lower than any other fields.

—一定要早日認清自己的興趣和愛好,積極思考創新

—選定道路就勇往直前,不要憂鬱徘徊

—夯實基礎,開闊視野;有堅持的韌性,更要有寬廣的心胸和清晰的頭腦。我認為這是這個行業最需要的素質之一。還有,無論國內國外對於這個行業如何爭論,個人認為,這是一個值得付出的行業。

—儘可能地多了解自己和外部世界,做出儘可能的理智選擇。和前輩們的深度交流也非常重要,有機會要抓住。


這是一場革命。


推薦閱讀:

TAG:工作 | 生物專業 | 生物勸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