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缺爱成年后如何解决?


我到现在也都没找到解决方案。
安全感缺乏这件事真的是会伴随一生的,使你在遇阴霾时心里也难有光,寒冬里也无法自己取暖,只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从记事起就和外公外婆一起生活,每年寒暑假都会被强行送到母亲那里,美其名曰培养感情。

我从五岁开始就一个人坐飞机横跨大半个中国了,机场会发给我一个黄色的肚兜,上面写着“无人陪伴”,肚兜前有一个口袋,塞着机票、出生证、还有写着外公外婆的电话和我母亲的手机号及地址的紧急联系卡。每次都会发一件,直到我满十二岁,总共累积了二十几件的“无人陪伴”,几乎可以穿一个月不重样。


于是我时常就会感觉自己像一个包裹,被托运来托运去,一个人去拿托运的行李,然后坐在闻讯处门口等。我想着如果有能是我母亲之外的人接走我就好了,谁都可以。


母亲从来没学会做母亲。
她还挺喜欢在外面四处人际关系的感觉。每次过去就是无休止的饭局、大人们起哄往我的橙汁里掺白酒,因为这个我小时候还进过一次医院。或者他们还会偷偷教我喝啤酒,示范如何抽烟给我看。我小时候害羞而胆怯,母亲只是会在饭桌上说这孩子一点都不像我,肯定是我抱错了。

八岁的那年我从旁人的眼神和风言风语中知道了父母离婚的这件事,一开始我还心怀希望的希望母亲能多爱我一点,于是我问母亲为什么没有告诉我,她只是说和你父亲结婚是我的事,离婚也是我的事,结婚不需要征求你的同意,离婚难道还需要吗?

我在家嚎啕大哭,试过用家里的剪刀往肚子上捅。还好我比较怂,先隔着衣服试了一下,挺疼的,吓得我放弃了。还试过拿头撞墙缓解思绪,试过穿着直排轮从楼梯上走下来伪装成意外的作死方法,一个半大的孩子居然得了可笑的抑郁症。可外公外婆一世骄傲,他们不能理解,不能接受,也不能容忍我是个精神病这件事,早年外公脾气很差,每次我一撞墙在家里哭到断气,他就疯狂地捶门,说如果我再不出来就把我扔出门外送回我妈那里去。去我妈那儿听上去是个更差的选择,所以我学会了在衣柜里不出声的哭,寄希望于哪一天我就可以这样死了,不给所有人添负担。

其实我自己都无法想象自己为什么会像今天这样,我从来都是睚眦必报的,小时候我从母亲那里缺失的,我想要在往后的日子里加倍的还回来。

前几年她或许是良心发现了,外公外婆年纪渐渐大了,她意识到可能未来只剩我这么个亲人了,开始打电话要和我嘘寒问暖,或者问是否要来看望我,都被我一一拒绝,电话接了说自己在忙就挂。在铁石心肠这一点我大概遗传了她,贯彻的很彻底。

她有一次疯了似的问我为什么要这么对她,我说我不过是把你赠予我的送还给你而已。她说你小时候不是特别想要我抱你特别喜欢喊我妈要我陪你出去玩吗,我现在都可以给你,我把你小时候缺的都补给你,你难道要记仇一辈子吗。

我笑了,笑的特别天真。我说人的一生是线性发展的,我在某一阶段需要某一件事,如果我在那时得到了,我可能一生都会不一样。可那个时期过了,你以后再来弥补我,无论是多少倍,都没可能再给我带来一点点温暖了。

就像你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没有饭吃,因此得了肠胃炎。你需要慢慢自愈,可突然有人给你一桌满汉全席让你吃下,病是不会好的,那一段饿到恨不得就在睡梦中死去的日子也不会因此就变得温暖而满足。我已经长大了,我已经不需要了。

直到今天我都很没有安全感,经常在相处中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因为知道一旦有矛盾,天平也不会向我这里倾斜,别人的世界总是熙熙攘攘,可我只有我自己,除此之外一无所有。

我变得特别需要被需要,我希望对方能和我有某些潜在的关系,哪怕是利用价值都好。所有的人都说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条件的,可我没有父母,所以更谈不上这些。在相处中我很难相信别人,也更难相信自己。被告白了第一件事情是告诉他们别留下来还是赶快走吧,因为从内心里觉得自己被情感所伤,所以在被伤害之前奋力地推别人走。

我变得一点都不浪漫,面对喜欢的人第一件事就是给他丢炸弹:我以后可能不会和你生儿育女,而且我心理不健全,你能接受吗,你能爱上这样的我吗。如果你害怕了你就现在走吧,你应该有美好人生,不该把未来都耗费在我这里。

只是我口口声声说害怕别人受伤,其实更多是怕心动这一利刃刺向我而已。

爱人多累啊,爱让人像条狗,让我变得一点也不酷。正常人的爱情应该是相互扶持的,可我根本做不到心安理得地接受,也做不到不计较地付出。

可若有人我推也没能推走,那么我其实很想用一生来换这么一丝温暖的,哪怕世人认为我应该得到的比这要多得多。

因为我深知很多感情失去了就可能余生无补,所以我会在认识一个人,这人对我友善时,千百倍的对他好。可能是太寂寞了,所以会异常炽烈地去爱别人。只是希望可以不要重蹈我母亲的覆辙,在关系破裂于事无补的时候抱憾终身。

只是我才二十一岁,难免还是会对爱有所期待吧,期待有朝一日,我可以做出与某人厮守终生的决定。

但在那之前,我每一日都像那一日永不会到来那样活着,却又在风来时以为是有人敲开我的房门的小心试探。

只希望余生我不会玩弄他人情感,亦不会将他人的喜欢弃如敝履,希望能再勇敢的相信一次,像从未受过伤害那样。

未来那么长,有个喜欢的人不容易,不要把过去的错误报复在还未到来的人身上,这大概是我唯一能要求自己做的了。


我有个非常严厉的母亲,感觉很多家教严格的家庭出来的孩子就很容易没有安全感缺爱。

关于题主的问题我体会很深,长大后成为心理咨询师,也一步步学会理性对待这个问题了。


小时候我妈对我非常严格,会因为我背不出单词就打我或者长时间不理我。好在我读书很好,但是偶尔那么一两次没考好的时候就会很恐惧,非常非常怕,觉得自己是妈妈的包袱。

她从不表扬我,真的是从不,有那么一两次,她因为对我生气就不做饭给我吃,后来,大概初中的时候,我就会自己做饭了,这让我很安心。


而我爸只会拿我对外人炫耀,他爱喝酒,印象中他下班回来吃了晚饭喝了酒以后,我就没有了“清醒”的爸爸。他常常在喝醉的时候允诺我些什么,一开始我不懂,天真地信了又傻傻地等着,后来终于懂了。

聚餐的餐桌上我妈会强忍着怒气、为了一家人的面子对我爸好言相劝或者听之任之,可回家后就开始吵架,反正只要带酒的聚餐,结局都不开心。


我想,缺爱这件事,不只是缺爸妈对孩子的爱,很可能还有缺爸爸和妈妈他们之间的爱。父母的争吵也常常会让孩子心中感受不到爱。


小时候的家庭影响显现在了我长大后的恋爱问题上:

不会撒娇,没有安全感,对承诺异常敏感,经常吵架,等等

遇到错的人,会痛苦;遇到对的人,会错过

一度不停地恋爱,想要在爱情中被无条件地爱

不停地挥别错的,却迎来又一段错的

反正,自己是错的,就怎么都不会有对的爱情

后来我停下来开始努力

当时看了很多有关原生家庭和亲密关系的书,也看了很多自我剖析和自我成长的,其中萨提亚和欧文亚龙对我的帮助最大,艾瑞克森的对我启发最大,他是我此生最大的偶像。

我开始明白我怎么了,开始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在亲密关系中有这样那样的表现,开始知道一段好的亲密关系需要哪些努力


更大的变化发生在我离家独自生活之后,我放下了想要改变父母的愿望,开始全身心投入自己的生活。无论工作和学业都有了很大的进展,工作的时候遇到了现在的男朋友,今年年底会办婚礼。他是个很有爱很有爱的人,成熟又天真,对我很好,能遇到他简直太幸运

而且,很,帅


我也理解了我的爸妈只是不完美的父母,他们并没有真的不爱我(的确会有一些父母不爱孩子,他们或是边缘型人格障碍,或是有其他原因)


经历过后我想给一些建议:

1小时候缺爱,很容易不接纳自己,或者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或者拼命努力想要优秀到完美,以为这样就能得到关注和关爱。如果对自己总是有很多怀疑和排斥,建议去读黛比的《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并且认真做书里的练习。实践远比懂道理重要,难的是实践,但是我们必须通过实践去调整自己因为缺爱而形成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关于这一点,可以看《大脑与情绪生活》。


2接受自己的怨恨,怨恨是因为我们想要父母的爱,他们是我们此生最亲的人,想要他们的爱,这没什么不对。

警惕自己的愧疚感,有些很好很善良的孩子会因为自己对父母的怨恨和不乖产生强烈的愧疚感,这愧疚感会伤到你自己。找个可靠的人,把自己的愧疚感表达出来;或者一个人写下来,不要憋在心里。

3爱的初衷和爱的行为不一样,试着去回想一下,我们缺过的爱,是真的没有包含一点爱意?(如果真的没有,着重看第5条和第7条)还是有着爱意但行为上却很伤人?如果能找到爱意,并且接受这份爱意,同时正视那些伤害,内心才能真实地柔软起来。


4小时候缺爱,影响最深远的地方是亲密关系。如果你发现成年后的恋爱经历总是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务必先停下来调整自己。不然恋情中的种种会带来新的伤害。想要投入新恋情的建议看《新规矩:如何让你心仪的人爱上你》,这本书不一定真的能让你找到一个心爱的人,但遵从这本书里的大部分建议,至少可以让你避免一段不好的恋情。

如果可以,先让自己努力成长为一个具有爱的能力的人,然后尽可能和一个小时候充满关爱的人恋爱结婚生子。

或者了解清楚自己的原生家庭和对方的原生家庭分别给彼此带来过怎样的影响,这样,在恋爱的时候,至少能分清楚什么行为和感受只发生在两个人之间,而哪些行为和感受的背后其实是因为彼此的原生家庭。这很重要。

不要轻易和一个原生家庭有问题、同时自己又不自知也不自觉改变的人恋爱结婚生子。有问题不要紧,可怕的是不自知也不自觉改变。


5如果你经历过非常糟糕的恋情,可以去看《强迫的爱》和《抑郁的爱》,虽然有点难读,但这是心理学中最靠谱的针对问题恋情的书(之一),有故事有理论有建议,是冷静又温情的著作。作者同系列的《中毒的爱》,对遭遇过父母冷漠和虐待的人非常有帮助。


6如果自己也已经为人父母,对自己既要放松也要留意,要宽容也要严格要求自己。父母未曾治愈的伤痛,都会传给孩子。推荐《由内而外的教养:做好父母,从接纳自己开始》、《全脑教养法:拓展儿童思维的12项革命性策略》和《教出乐观的孩子:让孩子受用一生的幸福经典》。

这3本书其实适合所用成年人阅读,用书里建议的方式日积月累地对待自己,会有惊喜。


7遭遇过长期精神虐待和身体虐待的孩子,有一些成年后很容易发展为边缘型人格障碍,而很有可能,他的父母也是边缘型人格障碍。

这个群体在心理咨询界被称为咨询师生涯中最大的噩梦和挑战。

对专业人士尚且如此,何况对普通人,更何况是对孩子。如果你怀疑自己的父母、或者自己的伴侣是,可以看看《亲密的陌生人:我们如何与边缘型人格障碍者相处》。

更多生活中的心理知识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曹公子


我觉得这是没有办法解决的事情,是伴随你一生的事情,是像烙印一样刻在你骨子里的事情。

我很喜欢喝罐装的椰汁,就是那种几块钱一罐的椰树牌椰汁,很少喝别的。
朋友不解我为何对那种饮料有种特殊的执念。
我就笑笑。

我爸爸是个重男轻女的人,我从小到大他没有抱过我一次。
我也不曾有过跟他撒娇的经历,一次都没有。
记忆中对他最温暖的记忆,大概是小的时候他在城里上班,每次回来的时候手里拎着的那几瓶椰汁。
塑料袋里拎着的,小小的几瓶饮料。
他往往都是随手扔在灶台上,看也不看我一眼。
很小很小的时候开始,我就知道我是让他不快乐的因素。
但是那个时候并不明白原因。
以为世间所有的父女相处都是如此。
后来慢慢成年,看到室友跟父亲撒娇的时候,我一度感到非常惊讶。
原来还可以这样。
我惶惑不已。

后来有了喜欢的人,比我年龄大几岁的人。
虽然很喜欢,但是不敢太靠近。
害怕。
只是很乖的,很安静的,像只宠物。
他有时候说,你跟别的女孩子不一样,你不吵我。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
不吵你,是因为害怕阿。
害怕被嫌弃,害怕被丢掉,害怕被冷眼相待。
每当对方稍微有些冷淡,心里就会踟蹰不已,亲爱的,我很乖,我还可以更乖,所以求求你呀,千万不要不要我。
求求你了。

毛姆的书里这样写过,从来都无法得知,人们究竟为什么会爱上另一个人?我猜也许我们心上都有缺口,呼呼往灵魂里灌着寒风,我们急切需要一个正好形状的心来填上它。

但是我感觉我心里的缺口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来填补。

从不指望从别人身上得到安全感,完全完全不抱有这种期待,所以养成了独处的习惯。

喜欢空荡的房间里打印机吞吐纸张的声音,喜欢洗衣机运作时白色泡沫翻滚如海浪,喜欢傍晚时分雷霆万钧大雨下的像一场战争。
每当与这种寂寥时刻重逢的时候,我都能感觉到自己的内心极度需要感情来填充,像一只饥饿的胃焦灼的渴望食物。
需要拥抱,很用力很用力的拥抱。
非常非常需要。
但是不敢声明。

我抽烟,难过的时候我抽烟。
以前恋爱的时候也是这样,没有办法对旁人倾诉。
哪怕是伴侣。
因为害怕别人会烦,害怕自己太聒噪把人吓跑。
所以就躲起来。
安安静静地躲起来。
抽烟。
吸烟有害健康。
但是却给人一种快感。
烟草的气味像液体一样涌进身体里,清醒的感觉着自己被一寸一寸的蚕食掉。

那种温暖的灼热感,会让你觉得自己仿佛正在被爱着。

我才二十五岁,人生已经过了三分之一,或许这个比例还要更大一些。
其实我没有信心能够活到七十五岁。
我很匮乏,像姜小姐。
匮乏的要死。
姜喜宝说,“以后?别问我以后是怎么过的。以后我看见过各式各样的面色,听过很多假的应允,真的谎话。很多人认为只有在革命或打仗的时候才能吃到苦头,其实到了那个时候,大势已去,不是死就是活,听天由命……或者我这一切说出是微不足道的一世界上那么多女人,其中一人心灵自幼受到创伤,算是什么呢?我们不能够人人都做勖聪慧。”

我明明白白的讲,我这一生无法得到足够的爱。
就算有一天真的有一个人非常非常的爱我,我可能也会因无法接受而落荒而逃。

我真的会受宠若惊,真的。


假装。

假装自己被爱。
假装自己有很多爱。

生活中的我真的很像那种从小在爱里长大的人。性格非常温柔脾气非常好,待人友善积极热爱生活。导致我闺蜜第一次得知我父母在我幼时离婚,我整个青春期都是放养状态,我的成长里近乎没有亲人参与时,她是难以相信的。

她的原话是:我一直以为你是生活在非常和睦非常幸福的家庭里。

很严重的表演型人格。温柔是刻意形成的,十分好相处是被迫的。骨子里的自己其实戾气非常重,很没耐心,敏感冷漠又难接近。可是每一分钟,在面对他人的每一分钟,我都在不断的强迫自己态度好一点态度再好一点。甚至于到我对室友在用了有一点点不耐烦的语气说话后的下一秒即开始后悔,不停的责怪自己为什么要那样对她,为什么会克制不住自己真实的情绪。

听到看到内心已经非常生气的事,表面竟然还可以撑住,做出一副平静毫无波澜的样子。不是天生没有负面的状态啊,只是被我深深地藏起来了。只要不被你发现,是不是就可以以为不存在啊。

没有跟我深交过的人,是没有机会见到真实的我的。即使已经是很好的朋友了,我也只会选择性的给他看到一部分真实的我。

很病态?
可这是我摔了无数个跟头后,找到的与这个世界最好的相处方式。

很难过又很幸福的讲一句,我得到的大部分爱都是来自于我的朋友们。我的朋友在这几年里给予我的热量,包容和关爱,维持着我继续走下去的勇气。让我可以像个小孩一样任性撒娇,帮我擦流出和未流出眼泪,无论我做什么都没理由的相信和支持我,把我的古怪当作个性,没头脑说出的话当耿直,无限放大我的优点,假装看不见我的缺点。

缺爱会好吗?我真的觉得这种缺失早已被写在性格里。掉进抑郁这个坑里,可能也是有这方面的影响吧。能怎么办呢?看到前排有人说自爱,别搞笑了好吗,一个连爱都没有的人能自爱?我到现在都在不断怀疑自己是否有没有爱人的能力以及接受他人爱的能力。

身边有在爱的环境里长大的人,很羡慕。羡慕那种面对任何人任何事都底气十足的气场,羡慕从不怕什么会失去的自信,羡慕无论有任何不顺困难都可以无所顾虑的告诉家人,羡慕在面对家人时可以像个任性的小公主,羡慕表达出的真实情绪无论是开心还是在骂人。站在那样的人身边,我才感受到我假装出的一切有多委屈又有多虚无。

可又能怎样呢?在我这里生活不是流泪和擦干眼泪的过程,更多的是连流泪的资格都没有吧。


2017年10月11日

向大家推荐日剧《下雨天你总是那么温柔》。


2017年9月30日

没有想到这个回答会被不断的翻出来,知乎的评论回复功能改进了一些之后我开始补一些回复,不过有时候会被打断,新的又不断来,结果就没法确认有些评论自己回复过了没有,可能有的至今没有回复,有的回复了两遍,哈哈,略尴尬┑( ̄Д  ̄)┍还请大家谅解啦。

答主最近过得还不错哈,虽然也会偶尔碰上一些糟心的事儿,毕竟人生不会一帆风顺嘛。也希望大家对于这个回答也是看过就看过了,如果有事情想不通需要探讨,欢迎留言。但没有必要的话,也别总翻这个回答了哈哈,毕竟要紧的是当下哈。

祝各位国庆、中秋双节快乐!


2016年8月

答主发现用ipad终于能搞清楚自己回复到哪儿了!于是龟速回复中!(┌?ω?)┌?谢谢各位的支持!

真的没有想到会有那么多人看到这篇答案,会有那么多人留言。首先说声抱歉,因为工作很忙而且平时一有时间就跑去录录歌看看小说了,所以没有及时地回复大家。而且知乎的评论功能哭死我了QUQ,回复完了就自动跳到最后,所以我还得每次再翻上来找到还没回的那条。于是回复速度很慢,实在抱歉。

其实一些留言也让我受益匪浅呢^^ 希望下面所有说“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同学往后都能收获自己的幸福吧^^大家加油!↖(^ω^)↗

-----------------------以下是后来编辑的,想直奔主题可直接跳到下一个分割线--------------
这次编辑是受到留言中评论的启发,想来加点东西。有人问我,那是什么力量支撑你这样过下来了呢?(而且还挺开心的样子,哈哈)我尽量长话短说。

我曾经有一段时间和爷爷、奶奶、爸爸、后妈及同父异母的弟弟住,在一个极度重男轻女的家庭里。也许我天性中也喜欢吧,但更多是为了表现出我明明不输给男生,我去爬树、翻墙、打玻璃球、捉蚂蚱,后来打篮球、跑步、乒乓球、街机、四驱车、学习,总之样样都不许自己输给男生,完全超过了假小子的级别。或许是孩子的天性想要得到家长的夸奖吧,也或许只是想让他们承认他们错了,不该对我那样。

然而一点用都没有,我鼻血淌了一盆大家都看见了,没人来问我,那时候还小,觉得自己干脆就那样流血过多而亡算了。(现在看来自己故意拿了一个盆子等鼻血,也是有点病娇哈哈)我写了封信离家出走,过了好久又害怕,自己回去了,没人发现。

所以那时候不想回家,我真希望自己睡在学校,学校里有小伙伴,有我喜欢的体育课,而家里就像一个旅馆,不对,不如旅馆,你回去了要干活儿,要对弟弟好,给钱都是让你去给弟弟买东西的,你没有份儿,不好要跪搓衣板,你不回去,没人担心你。那个时候我还不知道后妈是我的后妈,我一直以为妈妈对孩子就像我后妈对我一样。直到后来去同学家里玩,我才开始产生疑问,难道是我家里的关系不太对?

再到后来我亲妈回来了,看我面黄肌瘦营养不良,要按约定把我从我爸那里带走,然而我不认识她。他们让我叫她“阿姨”,“阿姨”每个周末带我去玩,按时把我送回“家”,否则就会被爷爷奶奶骂。我妈说,有一次她带我买了件衣服,我长这么大第一条裙子,我对她说:“阿姨,你怎么对我那么好,比我亲妈还好。”,我妈就背过脸去偷偷哭了,决心一定要把我带去和她住。

再后来我就知道了谁才是我妈,在爷爷、奶奶、我爸、后妈的一片“你这个没有人性的东西”的谩骂声中草草收拾了包袱去了我妈那儿。我妈嫌我的学校不好,给我转了学,然而第一次考试我就从原来学校的第一名掉到了末尾。于是爷爷奶奶爸爸后妈打电话来嘲讽,说是我妈的原因(其实是原来的学校真的很差),我妈气的打我。从那之后我明白了我妈是个极度在乎别人的眼光的人。我学习的目的,从”证明我比男生强“转变成了”为了让妈妈不打我,为了妈妈开心,不再被爷爷奶奶爸爸后妈嘲讽“。这个想法一直到了高中。

这里只是为了回答上面的问题,因此之后其他令人心塞的事情暂不提了。总之那些年里,由于我爸仍以为我妈是他的老婆,我妈仍以为为了我好不应与我爸断绝关系,而我担心我妈负担太重每个月去我爸家要生活费等等原因,那些年里还是跟这些讨厌的人纠缠不清,不提也罢。

我那时或许也是被我妈洗脑了,觉得我爸虽然这样对我不好,那样对我不好,但毕竟我是他血缘关系上的女儿,他最多也就是像个陌生人吧,反正我也不想要他的关心。而且到了高中,他开始主动来贴着我了,因为他看我挺有出息的,估计会考个啥清华北大,以后要开始赚钱了,要能给他挣面子了。

算是作为他给我生活费的条件之一,大年三十我要去他家里给他长脸面。后来不知为何他就非要撇开爷爷奶奶在家不管,把我、后妈、弟弟带去我后妈的亲戚家过年三十,还总是留我和那家儿子独处。我只是觉得很奇怪,但并没有想那么多。然而后来才知道,因为嘴巴大的后妈跟同事说了,她同事的同事认识我家邻居,然后很快地,就传到了我妈和我的耳朵里,这就是小城镇,呵呵。我爸的小算盘是这样打的:后妈亲戚家很有钱,我嫁过去,他以后就不用愁了,而且他们绝对是认我后妈做丈母娘,这样又可以把我妈撇到一边,一举两得,简直神算。连我听到都不得不觉得佩服,原来这样的心思可以用在还在读高中的女儿身上,原来这么狗血的剧情真的存在于现实生活中。

这并不是我爸对我最过分的一次。然而这些事情都不如上面那件事情对我的打击大,听到然后确证了的时候,我的三观都碎了,真的,一点也不夸张,碎成渣了。从此我就对他彻底失望了,也不想质问他什么了,也不想跟他争吵了,我只希望他不要出现在我的面前,不再跟他有任何交集。

然后尽管是在高二学业紧张的时候,我自己冷静地想了一个星期。突然明白自己以前有多傻,曾经他们觉得女孩不如男孩,我努力让自己做到比男生还男生,曾经他们认为我到我妈那里成绩果然变差了,我努力学习(尽管因为天性贪玩,也不是那么勤奋。。),然后高中,他们看我有出息了,主动贴了过来,我以为我做到了,改变了他们的想法,让他们知道自己是多么地错误。然而他们却又开始打主意到我的婚姻上来了。所以终于明白了,他们的要求是无止境的,他们不会因为看到你颠覆了他们的观念就开始忏悔,开始真心地为你高兴,他们只会觉得你还有)**……%¥#没做到,你果然还是不行。我一直说着要活出自己的样子给他们看,然而最后,还是为了让他们知道重男轻女是错的,为了让他们知道对我不好是错的,跳进了这个“为了”的圈子里,难道不还是在按照他们的意思生活吗?就好像过度的女权主义,时时刻刻在寻找着貌似男权主义的事情然后去批判一样,这样活着真的不累么?

然后就从那一刻起,我决定从此以后要为自己而活,也为了我喜欢的和真正爱我的人(包括我妈)开心,管他们说什么,如果有什么我不如男生的地方,那他们爱说什么说什么去,我就是不愿意拼命去超过男生怎么了?如果我嫁的不是一个富有的人,他们觉得我不幸福?爱说什么说什么去,幸福不幸福又不是他们说了算,我就是爱这个人怎么着了?至于我的学习?为了能到一个更好的平台里去接触到更宽广的世界,摆脱他们这些眼光短浅思想狭隘还顽固不化的人,我需要跳出去,找到更好的机会完善自己,让自己和妈妈以后生活的更好,而不是在他们的看法里兜圈。就是从高中的这次想法转变之后,我好好生活和工作的动力再也没有变过,而且我知道,也不会再变了。

2015年12月21日
----------------------------------以下是原先回答的内容---------------------------------------------
作为一个出生在情况特别、关系复杂、事件频发到像港台狗血电视剧一样的家庭中的小孩,我也不想多介绍我的家庭情况了,有点像比谁更惨似的……总之大略浏览了一下答案,发现自己在这个问题下还是很有发言资格的。

首先想针对上面答案说两点:

  1. 很不赞同有些答案说这个问题很矫情。虽然说我也不喜欢用“缺爱”这个词儿,但这个问题是现实且普遍存在的,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地成长的,总会有情感需求,但不是每个人的父母都会尽职尽责,也不是每个父母爱孩子的方式都是对的,更何况情感需求的范围通常还不仅限于父母;我觉得提问的人能意识到儿时情感问题会影响到将来且去考虑解决方法,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2. 上面有些答案采取“缺什么,补什么”的方式,说的其实没错,但这种思路忽略了个重要前提:这个从小缺少关爱的孩子要能够正确对待来临的感情且懂得如何正确地反馈。

然后我想说说自己这么些年来思考出的一些结论,虽然我还是没想出全面彻底的解决方法,但至少我自己在这些摸索中多多少少地受益了,也希望能帮助一些像我一样在这种事情当中挣扎的人。

关于心态的认知
我原本从来不看分析心理的书,总以为大部分很扯,直到我一个北大社会学系的朋友给我力荐《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上面有一段话我看到后为之一惊,感觉一下子点破了我多年来思考的问题(下面细说),那段话大意是:“从小被虐待、或者身处的家庭关系极为恶劣的女孩子,会不喜欢向外界寻求帮助或做出情感诉求,而倾向于自己解决问题,这是由于:(1)她长期不受关怀,所以倾向于轻视自己,认为自己不具有被人重视的价值;(2)她总是被外界否定,所以她极为害怕被拒绝,且因为第1个原因而认为被拒绝的可能性很大,因此不喜欢向外界寻求帮助。

这个说的是极端的例子,但给了我们思考的方向。我觉得这就是最大的问题:不喜欢跟外界有很多的情感交流,同时,即使想要增加与外界的情感互动,也不懂得如何正确地正常地交流。

关于朋友
我的知己有两位,这个我很知足了,很好的朋友七八个,普通朋友不少,因为一直人缘很好,那是因为在各种乱七八糟的环境中打磨出来的总先顾着他人、易向他人妥协的性格。普通朋友从来不会跟我提出这样的问题,而我的好朋友和知己却说:”你说’谢谢‘说的太多了!而且我有时候心血来潮送你个东西你还非要还礼什么的……我们这么铁的关系你跟我这么客气,立马就有距离感了,总感觉你把人往外推一样。”

一开始我不当回事儿,觉得那是我讲礼貌,可是被人说多了,我就认真地思考了一遍,并跟他们说明了我的心理:“连我亲爹都对我那么人渣----因此-----没有人是理所当然应该对我好的----因此----别人为我做什么,我就应该付出相应的回报”。否则,我就觉得心里不舒服,不安定。说白了,就是对于朋友关系的不安全感,因为不足够信任,这么说有点伤人,但这是唯一解释。

解决方法:幸而我有非常知性、善解人意又温柔的朋友,每当我又特别郑重地道谢的时候她们就会故作生气地提醒我,于是我现在慢慢学会多信任朋友关系,让自己不要因为没有送等值的礼物而觉得惴惴不安,提醒自己她们是因为自己的人格魅力而愿意与自己交朋友的,让道谢不再那么正式到拒人于千里之外。总而言之,对自己和自己的朋友都更信任一点,相处时更随意、自然一点。

关于爱情
在这一个领域,我才思考到刚好能把问题点出,却依然不知该如何解决。

《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上说,男生喜欢“解决问题”,而女生喜欢“感情交流”。这就是为何男女之间很容易产生矛盾,有时姑娘抱怨一下各种烦人的事情,男生却半天不说话,然后说:“你%……¥不就可以解决了吗?”,然后姑娘就生气了。男生会觉得自己帮忙想了解决策略为何姑娘要生气呢,其实姑娘要的只是倾听、理解和安慰而已,不是解决方案(不好意思歪楼了。。。) 总之,男生往往喜欢从问题的解决中体现自己的价值,所以乐意接受女生的一些要求。而我本科时候很多姑娘就是那么认识自己的男朋友的,修个电脑啊,搬个宿舍啊,排个队啊什么的… 而我上面说到了,我们这样的人,通常不愿意向人寻求帮助。我和我那个四川的舍友都这性格,去报到时候师兄来帮拎箱子,我们都立马斩钉截铁地说:“不用,没事,我拎得动,谢谢。“(我才不会说我电脑出了什么问题都是自己学着修呢。。。)有人可能会觉得,这事儿好小,但生活大体上还是由各种小事组成的啊。这只是一个例子。

至今记得出国的飞机上碰到一个北大的学姐,她跟我分析说,我这样的人,内在的人格和从小的遭遇决定了我需要的是情感细腻的、温柔体贴的男生,而我外在的性格——不喜欢接受别人的帮助、大大咧咧(因为不愿与人发生冲突所以很多事情装作并不在乎),吸引来的却是喜欢神经大条、没多少细腻心思的姑娘的男生。所以这就造成了一个经典局面——“你喜欢的人不喜欢你,喜欢你的人你不喜欢”。

遇到的人不合适是一个问题,但自己才是最大的问题。我很喜欢上面月奴同学引的影评,因为我正中了好几条:

容易被看起来缺乏关爱的“有问题”的男生吸引,对喜欢的人的举动、情感反应过分敏感,会等待、期望、努力取悦他,愿意承担比他更多的责任和非难……

结合上面,谈恋爱的状态和不谈恋爱的状态简直就是双重人格,我要是男生我也受不了。因此,又正中一条:

不相信自己会获得幸福,只对自己说努力过得更好就好……

所以我看到上面说“等你遇到一段好的爱情的时候“的答案时,只好苦笑。。。。且不说是否能遇上,真的遇上了,又能否抓住?有一段时间宿舍卧聊会说到感情问题,然后舍友会引用自己父母的成功例子。我发现,我没有例子可以引,因为我都没见过(或者严谨点说,长期见习过)一对夫妻如何相处,更别说一对和睦的夫妻了。

现在我能做到的只有……

处人处事上,不论是友情还是爱情:

  1. 多一点信任,不要过分敏感;
  2. 多一些坚持,过分的取悦反而让人失去自我;
  3. 多肯定自己,慢慢改变”自己不值得人付出“的看法,适时且适当地接受一些正常的好意和帮助;
  4. 但也不要矫枉过正,我们经历过的一些事情虽然不堪回首,但也让我们比同龄人成熟了许多,有一些方面的成熟是好的且应该保留的,比如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比如不把他人的好意当做是理所应当。

心态上:

  1. 不要总想着小时候的这些事情,有些人会无意识地拿此做借口然后把一些无关的错误归结到小时候的境遇上来逃避问题,而且总想着这些也不利于自己开心地活在当下;
  2. 不要老以为自己最惨了,这个世界上总有比你更惨更缺爱的,最起码这里回答问题的人里应该没有流落街头饭都吃不上还总被人白眼的孤儿吧,剩下的自己补足、充实自己就好了;
  3. 不要总觉得这些是长年累月又深重的心理问题,所以没有自己可以做出努力的地方,既然都已经找到问题所在了,那么就着手解决吧。

居然写了这么长…… 嘛…… 祝愿每个人都能无伤无痛或者治愈好伤痛然后快乐地活一辈子


&<一&>
我特别的喜欢笑,喜欢闹,很少有安静沉默的时候。
念书的时候老师对我的评价永远都是性格开朗,积极活泼; 朋友们也从不吝啬夸赞我幽默有趣,容易满足,热情奔放等等; 后来工作了之后,有一次,我们部长问我:“我怀疑你睡觉的时候,也是带着微笑的。一看就幸福家庭里培养出来的孩子,每天乐乐呵呵,不识人间愁苦。”

听了这话更是笑的不能自已,识人断事牛逼到不行的部长都认为我是幸福家庭里面成长起来的孩子,我觉得就凭这出神入化的演技,我可以去演《伪装者》了。

&< 二 &>
我今年24岁,前20年都像是井底的蛙,蹦蹦哒哒,摔摔打打,误以为世界就只有井口那么大,受过无数的委屈,掉过无数的眼泪,只觉得人出生在这个世界,真的是来历劫的。
后面上了大学,才慢慢爬到了井口,明白世界不是灰白无声的,而是五彩斑斓,各种悦耳声音的汇总。才知道眼泪不是生活的常态,渐渐懂得幸福不是字典里才有的描述。

你问我为什么那么爱笑?
因为走到今天这一步,我受的委屈数不胜数,流的眼泪不计其数,我不愿意再匍匐在泥土里挣扎,也不愿意让世界窥探到我哪怕一丁点的软弱。

我只想斩断与过往岁月的所有牵扯,我从出生那一刻,就是20岁。
缺的那一部分,我不要了。
剩下的每一天,我都要加倍用心的活。

&<三&>
我在念小学2年级的时候才第一次真正意义上见到我的父母。

我站在爷爷奶奶家院子前的水坑里,拿着一根木棍不停的搅拌,坑里的水混着黄土,被我搅得浑浊不堪,某口熙熙攘攘走进来一大群人,大多穿着那个年代流行的高领毛衣,西装裤,粗跟皮鞋。走在最前面的女人, 烫着时尚的卷发,画着洋气的红唇,怀里抱着一个孩子,走到我面前的时候,停了下来,后面稀稀拉拉一群人也跟着停了下来,有好事的阿姨前来,扯了扯我脏兮兮的衣袖,说:“快叫妈妈”。

我不明就里,用力捏着手里的木棍,赤着脚站在浑浊的水坑里,像是一株风一吹就要倒的植物。

微微扯了扯衣服下摆,挺了挺脊背,小心翼翼的将上下嘴唇轻轻一碰,像是唇语一般,发出了两个音节:“妈妈”。

可惜声音太小,除了我,在场的所有人都没有听见。
而那个被我称作妈妈的女人,怀里抱着别的小孩,拉扯着嘴角,皱着眉头,不耐烦的说:“太脏了”。

随后他们一群人热热闹闹的进了房间,我站在水坑里不知如何是好,你瞧,这个脏兮兮的小孩子,也是有妈妈的。 突然之间,莫大的辛福感袭来,我终于见到了自己妈妈,而且她那么美,那么洋气,终于可以在班上同学面前扬眉吐气一回了。

&<四&>
我觉得妈妈说的对,我太脏了。
而她那么美,那么干干净净,仿佛会发光,明亮的晃眼睛,让我不敢靠近。
我去求奶奶,带我去换件干净点的衣服吧。
可是家里来了这么多客人,奶奶忙的脚不沾地,哪有时间带我去换衣服呢。
于是我自己去找,怀着朝圣般的心情,穿上了自己最美的衣服。
可是衣服再美能有多美呢,都是哥哥姐姐们不要了送给我的。
我有点无奈。躲在房间里不敢出去。

妈妈开门进来,看着我Oversize的衣服,叹了口气,说:“走,妈妈先带你去洗澡。”
我小心翼翼伸出手,轻轻握住了妈妈的小指头,软软的,开心极了,我问她:“妈妈,你刚才抱着的小孩子,是谁呀?”
“她是你妹妹,以后你要对她好。”
“哦,我知道了。”

洗澡的时候,妈妈解开我的头绳,才看见我被剪得乱七八糟的头发,生气的问我,“谁把你的头发剪得人不人,鬼不鬼的?”
我心一沉,怕她生气才如实道来:“自群舅妈那天说我头发太多了,回来我就自己剪了。”
妈妈瞪圆了眼睛,一脸的不可思议:“说你头发多,你就把头发剪了,你是不是蠢啊,头发多又不是坏事。”
我再也坚持不住,一下子哭出声来,一直说”对不起,妈妈,我以为头发多是件坏事。”

这件事到现在我都记忆深刻,究其原因,是因为年少时期缺乏教育,我很难去区别别人对我讲的每一句话真正的意思是什么,因此往往把称赞也误解成了责骂。
自群舅妈对我说:“倩倩头发真多,不像我,头发少。”
这句话,单从字面上,我实在是无法辨别那是句善意的称赞还是负面的责骂。
但是我想,既然是因为我不像她头发那样少,她才说这句话的,那我头发如果跟她一样少的话,她肯定就不会说什么了,于是我就回家拿着剪刀,挨着头皮把自己头发剪得只剩下四周的一圈。
妈妈生气了我才知道,原来我又做错了。


&<五&>
我为什么总是做错事情呢?我有些沮丧。

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
新学期穿着小白鞋去上学。
同学们看到我的鞋子,新奇的说:“她的鞋子不用系鞋带呢!”
我听见了就低头看着自己的鞋子,为什么别人的鞋子都可以系鞋带,骗骗我的鞋子没有鞋带呢?
我不敢跟他们不一样。
于是我拿剪刀把鞋子脚背部分剪开,一边戳了四个洞,可是没有带子,思来想去,就把塑料袋扯烂了拧成一根绳子,穿在小白鞋上。蓝色的塑料鞋带,搭配白色的鞋面,这下他们不会嘲笑我了吧。
虽然回家被奶奶一顿骂,可是竟觉得心甘情愿,只要他们不嘲笑我就好了。

哪知道第二天他们笑的更凶了。我更难过了。

整个小学我都在自我怀疑,为什么我每件事都做错,为什么总有人嘲笑我。
也是很久很久的后来,我已经读了够多的书,明白了很多人事之后,我才开始心疼那个因为从小缺乏教导,听不懂话,为了迎合别人而一味的卑躬屈膝,整个童年期没有哪一天不是小心翼翼,看人脸色的小孩子。

你问我父母在哪?
那次见面之后,我也欢天喜地的认为我会去跟他们一起生活,终于能够当一回正常的小孩,被呵护,被宠爱,再也不会心惊胆战,再也不用每天脏兮兮的。
可惜不是,他们只是呆了几天就走了。
抱着睡梦中笑的像公主一样的妹妹。
我瞧着妹妹睡梦中笑的那么香甜,心里的酸楚排山倒海,我不知道,对于我这样像在是在石头缝里挣扎着长出来的野草般的生命,坚强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我跟着奶奶爷爷到小学毕业,他们过世之后,我去了外公家,外公过世之后,就待在姑妈家里。
我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我的亲生父母,从来没有来过我学校一次。

雪上加霜的是,在我念初中的时候,爸爸婚内出轨,跟别的女人生了孩子,又是一场心焦力疲的撕逼。
妈妈的核心思想是拿孩子做武器,铲灭敌人的狼子野心,必要也以自杀为威胁,可是拉扯了这么多年,都不奏效。
在这场持续了很多年的战争里,我才是真正的伤筋动骨,寒了心。
很多很多个夜里,咬着被子哭到天边泛出鱼肚白。
我仍旧像小时候那样,祈求着,讨好者, 求着爸爸不要走,求着妈妈不要再语言伤害我。
卑微如尘土。

&<六&>
突然某一天,我就想通了。
我要重新活。
从前的岁月我统统不要了。
他们要纠缠就自己纠缠,我全身而退,再也不插一次手。

这么些年,我之所以付出那么多的努力,试图挽救他们的婚姻,说来好笑,我只是,
只是希望在这个四口之家里,能够好好的被他们关怀疼爱一下。
我有自己的房间,而不是爷爷奶奶家,外公家,舅妈姑妈家。
我有自己的爸妈,而不是家长会带着这个亲戚那个亲戚去。
大姨妈来的时候,妈妈会煮给我红糖水,而不是痛得直掉眼泪还要硬撑。
想吃什么,想做什么都可以随心所欲,而不是看完这个人的脸色又看那个人的脸色。

说到底,我只是希望能重新当一下他们的小孩,想知道在父母的爱里长大是什么样的体验。
就像一根野草,父母只是无心播种,我却为了成长,吃了太多的苦。
到头来只想渴望一下寻常人的幸福,可惜没有这个福分。

命运真奇怪,给我的全是狼藉与破碎。

要不来,我就不要了。
我放弃了。
我这一辈子,都不可能知道在幸福家庭里成长起来的感受了。

直到现在,亲戚们对我说的每一句冷言冷语我都记在心底,像是用刻刀一刀刀刻在心脏上,可是那都比不上至亲父母给的伤害,整整二十来年的时间里,我把眼泪和苦痛活成了生活的唯一主题,可是我不想提了。
不想在这个薄凉的世界里活的胆战心惊惶惶不可终日,要么寻求父母庇护,要么你就自己变强,二选一。
当然,对于我来说,命运只给出了一个选项。


&<七&>
说到一个糟糕的童年对人生的影响,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处境,我无法以偏概全,针对我的情况,我只讲一件事。

爸爸妈妈闹了很多年的离婚,导致我从来不敢轻易谈恋爱,哪怕追我的人其实不少,一般女生找男朋友要么看脸,要么看身高,看气质,看钱财,总有自己的着重点。
可我不知道看哪点。
之前谈的男朋友,我们在一起的契机是:他在追我的那段时间,父母吵架闹离婚,他的妈妈吃药自杀了。
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我忽然决定要跟他在一起。
他没有妈妈了,我想保护他。

哪知道后来分手的契机更诡异
六一儿童节的时候(去去年),我打电话说想吃冰激凌,让他陪我去。
他正好游戏打到兴头上,不愿去。
我各种撒娇都未果,就有点不开心。

他有点不耐烦了,粗着声音说:“你又不是小孩子,过什么儿童节。”
我觍着脸说:“你就把我当小孩子宠一下,就一天,不行吗?”

当时还是男朋友的他,冷笑着对我说:“我还真没见过22岁这么老的小孩子。”


于是,我就挂了电话,自己去吃了冰淇淋。
顺便下定决心,哪怕是以后他求着要陪我吃冰激凌,我也不会给他这个机会了。

把生命中杂七杂八的人都清理出去了之后,仔细算一算,现在工作稳定,收入不错,有一群超级可爱值得信赖的朋友,我才觉得人生像个宝盒,我正在慢慢吹掉上面的灰尘,期待着盒子里的礼物。

所以,当然要尽情的笑,勇敢的去生活啊。

你说是吧?

(其实很想匿名,怕被认出来,也怕别人安慰我,瑟瑟发抖中,哈哈,认识的人看到这边文章也不要想着来安慰我哦??,就当不知道是我吧~ )


题主问了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我们先来提供一种思路,有空再来更新更多细节性的应对方法(比如来贴出不同方向更具针对性的问题回答,有相关的问题也欢迎大家邀请我们来答)。

当很多人在说童年“缺爱”的时候,ta们往往描述的都是一种“父母心理不健康”对自己童年造成的影响,比如父母对小时候自己的情感忽视造成“缺爱”的感受、没有安全感等等。

从一个相对总结性的角度去看待心理不健康的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这种影响在长期会体现为孩子本身基本的生理、情感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对一些人笼统说来就是“缺爱”的感觉),又在没有做好准备、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反过来充当家庭中的成年人,或多或少成为父亲或母亲的照料者。

因为心理不健康的原因多样、心理疾病的诊断广泛,每一个在有心理不健康问题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体会和经验都是会是独特和个人化的。在这里,我们总结了一些孩子会受到的普遍性的影响:

1. 总是妥协的自我

有心理问题的父母带来的不幸,首先是父母往往会成为家庭的聚焦点,全家人的注意力会集中在有问题的父亲或母亲身上,尽量降低他们的问题表现会成为家庭首要的考虑。

孩子的很多感情需求无法被满足,总是需要妥协自己来满足父母的要求。久而久之,他们会觉得自己是非常孤独的,产生没人照看、不被爱、受冷落、寂寞的感觉。因为父母禁止,或者无人接送、支持,他们也无法参与正常的同辈交往活动,无法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甚至不懂得如何与他人交往和沟通。

孩子很多时候向父母提出需求,都会被驳回,这让孩子会有很强的低自尊,有时会认为“也许生活中没有自己会好很多”。他们能够感受到,自己的父母和别人不一样,却束手无策;自己也总是无法让父母满意,从而产生自我压抑感和焦虑感。他们也往往会羞于和同伴提起自己父母的情况,害怕他人发现自己家庭的秘密,而可能会刻意与父母疏远。

2. 安全感的缺失和创伤

由于心理疾病的父母在行为和情绪的不可预见性,会产生孩子持续的不确定感和不安全感。具有焦躁或情绪管理问题的父母可能会控制不住愤怒而爆发,抑郁或有人格障碍的父母则有可能会在孩子面前有自杀的想法和行为。

这些都会使得孩子处于长期恐惧之中或坐在情绪的过山车上,而且可能会伴有常发生的家暴(无论是肢体,语言还是感情),孩子可能会因此产生身体和心理创伤。

3. “两极化”的生活和情绪

由于心理疾病的父母并非长久地处于“症状”之中,在生活中会有好的时候和坏的时候。这种好和坏之间的转变,会让心智未成熟的孩子生活在“两极化”之中,而产生迷惑的感受和复杂的焦虑情绪。孩子可能会产生疑问:“父母究竟爱不爱我?”Dr. Nathiel 在 Daughters of Madness: Growing Up and Older with a Mentally Ill Mother 一书中,生动的描述了这种羞愧、渴望、自责、害怕、迷惑、怨恨等综合在一起的复杂情绪。

“母亲有时抑郁,有时温暖,有时候又会很焦虑狂躁,我永远无法预知下一秒的她会是怎样。她打我骂我的狠劲会让我觉得我并非亲生,之后又会很心疼的抱着我流泪。她会给我买很昂贵的礼物道歉,我表示拒绝,劝她退货,因为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她就把礼物随机送给一个过路的出租车司机。我会因此很迷惑,害怕,感觉很孤单。我会嫉妒别人,认为其他父母都不会像这样。我没和任何人说过这些,也从没在她开始服药和接受治疗之前认识到母亲这个问题是精神疾病,因为我总是认为是我做的不好她才会这样,但是似乎在她眼里我什么都做不好。”

4. 心理疾病的代际影响

研究表明,在心理不健康的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因为受到基因和不良心理社会环境的影响,而有更大的风险产生行为或者情绪问题,这也就是所谓的心理疾病代际影响。孩子在人际交往的关系中也会因为从有心理问题的父母那里学到的行为,而有一些不健康的因素或特质,从而影响孩子的人际关系。这些影响会伴随孩子直到成人,影响长大后的人际关系特别是亲密关系。


那么,像题主问的,面对心理不健康的父母,成年后的孩子应该怎么办?

作为心理不健康的父母的孩子,在成年后,他们也往往会忍不住问自己一些问题:

? 我自己是不是也遗传了他们的心理问题?

? 我会变得像自己的父母那样吗?我会是一个坏爸爸/妈妈吗?

? 我的家庭始终是我痛苦的源泉,我无法改变心理有问题的他们,但我也不能完全抛弃他们,我能怎么办?

如果你为此困扰,在更进一步、有针对性的重写原生家庭对自己带来的影响之前,你首先需要记住以下这些问题:

1. 父母有心理疾病,并不代表你一定会罹患心理疾病。

尽管从遗传学和环境的角度上说,你患有心理疾病的风险因素的确较高,但即便你受父母影响,在人际沟通技能、自尊、亲密关系上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都是可以认识和改变的。如果你有类似的担心,或他人表达了类似的担心,建议接受正规的评估,而不是自行猜测。

但考虑到创伤对人的深刻影响和心理疾病的代际传播因素,如果你的童年创伤确实太重,以至于而影响到当下正常的工作生活,人际交往和需求满足,建议寻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接受治疗。

2. 在有心理疾病父母的家庭中成长,并不代表你也会成为一个坏的父母。

相反,你可能会拥有在自己处于父母角色时,要去做得更好的动力。做好自我反思,了解童年创伤对现在自己人际关系的影响,避免重演那些错误的方式;多和自己的亲密对象沟通,让Ta知道你的需求;学习正确的亲子教养方式;所有你曾遭受过的事情,也都能反过来帮助你。

3. 你的家庭的动力关系会发生改变,你对家庭的影响力有机会变大。

首先你要明白,你不能拯救你的父母,事实上没有任何人能够拯救任何人。他们的精神状态、幸福水平,都不是你能够决定的。他们自身需要认识到自己的情况,并愿意承担起让自己好起来的责任,接受系统的治疗,这些都不在你的控制范围内。不要把他们的幸福看做你的责任,不要怀抱不现实的期待。这是你能够获得自由的第一步。

当你已经成年,有了独立的人格和生活,和有心理疾病的父母设置良好的人际关系边界,做好良好的自我照顾非常重要。你首先需要照顾好你自己的情绪,你需要让自己的生活更稳定、更健康、更快乐。像我们的粉丝曾经留言给我们说的:长大之后,你就是自己的父母。

往往,你会需要一段和父母保持一定距离的时间。灵活的运用“退出”策略有时是必要的。你选择退出家庭(比如去外地工作等),有时候可能会产生很多有挑战的情境,比如父母情绪和行为问题的突然极端化,所以需要提前做好充分的计划。

但同时,你也可以尝试去了解父母心理疾病的症状和原因。了解父母的病理症状,能够帮助你自省。你也许会发现父母的行为和情绪问题是他们的心理疾病症状,他们对待周围的世界都是这样的行为模式,而并非针对自己;你也会发现,你的父母的行为,也许并不是真的想要伤害你,他们只是不懂得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当这样的理解发生时,你对待父母的看法和情绪会发生更平和的改变。

在这个过程中,提升和父母的沟通技巧,学会坚定、自信地表达也很必须。有心理疾病的父母常常会使用Ta的情绪和你对话,很多时候也会说很多贬低你自尊和让你觉得很受伤的话,尝试别把这些话语个人化,而把他们看做是心理疾病的症状。


最后,总有一天,随着你不断成长,你的父母不断老去,你在这个家庭中的力量会越来越强。在你过去这么多年的感受中绝无可能撼动的家庭模式,在许多年后还是会发生松动。你对这个家庭的影响力会最终增强。如果到了那时,你能够用更健康地方式处理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去示范、引导你的父母,你就仍有机会获得一个比最糟糕的情况稍好一些的结果。当然这一切,仍然要在不危及你个人的健康生活的前提下开展。

对你来说,只有你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其他人至多可以像你自己一样重要,却绝不能够比你自己更重要。你可以在照顾好自己之余去照顾别人,在满足好自己之后去满足别人,却不能因为任何人放弃了自己,父母也不能例外。


最后,精神分析师、自体心理学大家科胡特说过,“我印象中最具创造性的生命,是那些尽管在早期遭遇了深切的创伤,但(通过各种途径)能够找到朝向内在完整性的方法,从而获得新结构的个体。”

我们在临床工作中见到很多在有心理疾病的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他们的直觉敏锐、博学善思、有着远超同龄人的成熟。在创伤得到处理以后,他们都能够发挥出极大的创造力。在此希望对所有关注此题的你们说,坚持住,别放弃。未来的那个你会弥补现在和过去的你。

以上。

原文发表于 有些人的人生,从一出生就是幸存 | 父母心理不健康,我怎么办? KY作者/袁蕾蕾

了解更多与心理相关的知识、研究、话题互动、人物访谈等等,欢迎关注KnowYourself - 知乎

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学社区,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会喜欢。


-

很多回答都太绝望了,我想说别灰心,这个问题是可以被解决的。

1.

缺爱是一个很大的词。这就意味着缺爱在心理层面上对我们的影响是复杂的、多方面、多层次的。

也正因此,缺爱对一个人真正的影响,往往并非是这个人的意识层面所能够理解和觉察到的。

那些你以为所谓的童年缺爱造成的影响,往往只是表面。

它真正影响的是根植于一个人潜意识之中的根本性心理模式,和只有经历顿悟后、重新将自己的过去经历串联起来才能够理解的那些“故事”。

这样说起来有些复杂,简单点讲,就是:

如果你谈到自己的童年时,每次都咬牙切齿的痛骂你爸妈怎样打你,怎样忽视你。你一直以为就是父母对你的殴打和忽视对你造成了伤害。

但其实并不是,真正一直在困扰着你的,可能是曾经的一件很小很小的事情,只有当你领悟到这件小事对你的影响时,你才能真正的解脱。

这件小事可能是:8岁那年回家你发现家中空无一人,你的心中充满了荒凉;

12岁时你爸爸夸了隔壁小朋友一句却没有夸奖你;

5岁时你不断的给你妈妈说话,她却一直听不见,从那以后你就再也不和她说话了;

当然“表面”的影响不意味着这些影响不重要,而只是说如果你只看到这些表面的存在,那么问题是无法被解决的。

你爸妈从小打你,一直忽略你。然后呢?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你一直知道你受的这些表面性的创伤,但那并不会起丝毫作用。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二三十岁了已经能够把他小时候受的创伤叙述的十分清楚,但他们一直还在受那些创伤的影响。

因为他们始终没有获得一种「整合性」的、「超越性」的“领悟”。

只有当你达成这种“领悟”时,你过去的创伤才会自然而然的被消解,你才会重新理解自己,重新理解自己的过去。这个时候我们才可以说,小时候缺爱的问题,被“解决”了。

但如果影响太久远、太深,在没有专业帮助的前提下,许多人终其一生都没有办法凭借自己的能力完成对过去创伤的整合,所以他们才会绝望的认为,童年缺爱的创伤是无法解决的。

2.

总体而言,童年缺爱对一个人的影响主要可以分为四个大类:

一、自我价值感过低。

自卑,惯于讨好别人,不自信,认为自己什么事情都做不好,社交恐惧,人际关系的障碍,亲密关系难以维持长久等,都和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过低有着直接性的关联。

当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很低时,最根本性的影响是他的自我定位会硬生生的在各类情景、各类事件、各类关系中,都将他置于一个易受伤、被忽视、难以获得尊重的位置上。而这一点又会稳固他们在心智中对自己的自我定位。

举个例子:

同样是去一家餐厅吃饭,A是个很自信的人,那么他和服务员沟通时他的气场、表情、神态等都在无形中影响着服务员为他服务的态度,服务员通常可能会热情而尊重的接待他;

如果服务员对他的服务态度不好,A也能合理的投诉或是换一家店来维护自己。

这个对自己的维护,最根本的在于维护了A的“自尊水平”,他通过投诉或者换一家店,保护的是他自己的自信。

但我们反观B,B的自我价值感很低,他来到餐厅,用底气不足的声音,以“真的很抱歉要麻烦你了”的态度,挤出一脸谄媚和讨好的表情对服务员说:“您好,我要个XXX,谢谢。”

B的语气和态度等本能的会传递给服务员一个信息——这个客人不重要,我不用在乎他。

所以服务员就会用不冷不热、不在乎的态度来对待B的可能性就更大一些。

关键在于,自我价值感低的人通常对别人对他的态度非常敏感,如果服务员的态度不好,他们往往会觉得有很明显的不舒服。

但问题是,他们感到了不舒服的话,却根本没有任何自我保护的意识,他们不会对令他们不爽的服务员适当的表达不满,他们也不知道可以换一家服务让自己感觉更舒服的餐厅。

所以他们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这个自我保护特指在自尊、自信、情绪状态等层面上的自我保护。他们每次自尊受挫时就只会让自己在那里受挫,让自己的自信被摧残。

因此他们一方面易于将自己置于自尊容易受挫的情境,另一方面自尊受挫了也不知道要自我保护。所以就会持续受挫、不断受伤。

如果把来自外界不好的对待比作砍过来的一把刀,那么自我价值感高的A则是马上反击或是逃走来保护自己;

而B每次只会傻傻的站在那里,任由刀子一次次砍在自己身上,所以他的伤口只会不断加重,而很难愈合。

二、童年不良关系模式的外显型重复。

我们现在的人际关系模式,多数都是以童年时的人际关系模式作为蓝本。

通俗来讲,就是如果在小的时候你爸经常打你,那么一方面你会不自觉的更倾向于和身边的那些更像你爸的人建立联结;

另一方面,你的一些行为、反应、语气、表情等会促使别人像打你的你爸那样对你;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有一些女性小时候他的父亲酗酒、赌博、吸毒、脾气暴躁等,她对自己的父亲简直恨透了,发誓这辈子绝对不会找像她父亲这样的人做伴侣。

但到了她谈恋爱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喜欢的男人竟然都是那种酗酒赌博吸毒脾气暴躁的;或是她不断地在一段关系中受了很多次伤害才幡然醒悟:天啊?这个男人怎么和我爸这么像!

在一段人际关系中,别人会怎样对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是被我们教会的。

比如在上一部分中我们举的那个例子中自我价值感很低的B,B的幼年也可能总是受到父母的指责和否定,父母骂他笨,指责他什么都做不好。

在这样的一个评判环境中长大,B就会真的变成一个很笨的、什么都做不好的人。

这不受他自己的控制,无论他自己多么努力的想把事情做好,但是他的潜意识还是会令他将一切搞砸。

于是他的这些行为、所做的事情的后果,就会作用于他的同学、上司、朋友们身上,令这些人再来指责他的笨、指责他什么都做不好。

三、童年不良关系模式的内化性重复。

童年时的人际关系不仅会成为和别人的关系的蓝本,同时也会成为我们与自己的关系的蓝本。

一个从小受到父母严苛对待的人他很难对自己宽容,这一点可以说是毫无疑问的。

常见的情况是,这个人难以获得放松,当他没把事情做好、没有达到标准时,他自己的意识中就会有一部分来扮演他小时候的父母来严苛的谴责他;

还有一种情况是,这个人对自己的父母产生了强烈的愤怒,于是他成为了一个非常随心所欲、非常叛逆的人。

表面来看,这个人似乎是从被父母的影响中走了出来,但其实这只是一种极端手段的防御,他只是在用看似叛逆的行为来对抗自己心中那个无时无刻不在严苛的指责他的父母。

所以我们会怎样对待自己,大部分也是童年时关系模式的内化。

四、习得性的消极价值观。

价值观这个东西往深了说是没有理由的。

也是不需要理由的。

同样一件事,就是有的人看到的是积极,有的人看到的是消极;有的人一点儿小事就焦虑的坐立难安,有的人都要掉脑袋了却还是能谈笑风生;

这种看待问题视角的差异,一方面和基因有关,另一方面更多的就是后天习得的了。

如果一个人小的时候所遇到的不好的事情,最后都产生了非常糟糕的后果,那么在这个人的认知之中,「信号-结果」的关系就是:负面信号-糟糕至极的后果。

比如一个小孩子他的父亲非常暴躁,喜怒无常,那他就会变得对负面信号非常的敏感,同时一些普通的事件在他的认知中也会是负面的。

例如他的父亲正在喝酒心情不好,可能看到这个孩子从屋子里走出来就会冲孩子撒一通火:你看你走路那个姿势!男不男,女不女的,像个什么样子!窝囊废!

你看,连走个路这种事情都会挨骂,那这个小孩子还可能看到什么积极的东西吗?

3.

我的身体多年来一直都非常的差。

体质虚,容易生病,精力特别容易耗光,心肺功能差,稍微一运动就心律不齐。

我的作息规律也很差。

早上八点要起床上班,我凌晨一点才睡,睡眠长期不足。

经常不吃早餐,偶尔去自己喜欢的店,又不知饥饱的会狂吃一通。

知道自己肠胃不好,不能吃冷饮了,但还是无知觉的晚上吃冰淇淋,早上买冰的益生菌。

最重要的是,我好像根本控制不了自己。

就像我很多时候知道自己那么晚睡不好,有时候也会下定决心今晚要早睡。

但就是大脑好像没有办法把这“当回事”,「早睡」没有办法成为我的认知结构中的一件“重要”的事。

所以无论我下定多少次决定,都没用。我从没有一次成功的在自己主动控制的情况下早睡过。

我的内心始终有一种匮乏感,所以几乎做任何事情都会“补偿过度”。

这种“补偿过度”就表现在:比如恋爱中就会用力过猛,去吃大餐哪怕已经很饱了还是会吃很多,抽烟、性等层面上会要的很多、哪怕我并不能从这上面获得愉悦。

当然最为关键的是,我过去从没有哪怕一天,不,哪怕是一个小时,是真正开心的。

这一点是我今天早上去买早餐时才明白的。

今天早上下楼时我感觉自己有什么地方和过去不一样了。停下来一感受才明白:原来今天我的内心是很轻松、甚至是有点儿小愉悦的。

我的心中不再像过去那样无时无刻都装着沉甸甸的各种问题与担忧,而是处于一种轻快的自在状态。

旋即我回想了一下自己过去的生活,的确,我每一天、无时无刻、在任何时候内心里都是充满了各种担忧、思虑、压力、和焦虑的。

所以我根本没有办法“享受”。

我所有的享受都只是假装,我其实根本没办法从任何事情上获得快乐。那只是我觉得大家好像都可以做这些事情很开心,那我应该也会开心吧,所以就做出一副开心的模样。

然而其实并没有。

从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开心,不断地焦虑与担忧才是生活、和维持生活的常态。

前天和我的一个咨询师朋友聊天。我们两个有很多相似之处,他比我年长,所以总能给我很多非常有意义的点拨。

我说我身体总是很差,心脏还不好,最近可能是低血糖吧,所以总是感觉头晕、恶心、心慌。肠胃还不好,还脾虚便溏。

他说:有句话我不知当讲不当讲。我觉得你对你自己的身体一直是有情绪的。

当我听他说这句话时我脑后一凉,一种非常恐惧的感受从整个脊柱袭了上来。这个时候我就知道他说中了,这种恐惧是当一个人面对他潜意识最深处的东西时会产生的本能反应。

他接着说:因为小时候从来没有被好好对待、好好照顾过,所以可能不知道什么是爱自己,怎样去爱自己。

如果在小时候还受到了来自他人的伤害的话,你可能也会对自己产生愤怒,从而攻击你自己。

当他说这些的时候,我小时候的一些关键的经历、感受、和情境从我的脑海中呼啸的闪过:寄养在亲戚家的孤独,被亲戚的小孩打,被同村的大孩子欺负等等。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次我身体很难受,感觉自己要死了,央求大人带我去医院看看。

他们都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说没事,死不了。然后就不在管我了。

那些画面是我过去没怎么注意过的,我以为那些事情早就被遗忘了,但其实,并没有。

理解了这些之后,我才发现我对于自己的身体一直是麻木的、无感的、忽视的。

多数时候我丝毫不在意自己的身体,我像童年时大人们对我身体健康的忽视一样忽视着我自己的健康,当我的身体向我不断地发出预警时我也从不理会,继续过度的放纵或是忽视。

然后我才意识到:原来我从没有爱过我自己。

我根本没有这种意识,因为我其实一直这么多年来从没觉得自己重要过,我感觉自己的存在是不值一提的,不配被重视,无法取得在这个世界上的重要地位的。

理解了这一点之后很多事情我都想明白了:为什么我没有做事情的动力,为什么我不爱惜自己的身体,为什么我基本上没有朋友。

你都觉得自己是不重要的了,哪还有什么是有意义的呢?

4.

我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的篇幅来讲我自己的故事,是因为我的经历反映出了绝大多数缺爱的人所共有的一个最致命的信念:我不重要。

这样一个信念导致了我们在不同程度、不同层面上对我们自己的忽视,在我身上表现的是忽视自己的身体健康,对你可能是多年来忽视了自己的自尊自信,对他可能是一直在忽视自己的情绪感受,对隔壁老王来说可能是一直忽视了他自己真正被别人爱的需求。

也因此我们都不会爱自己。

我们在爱自己这一点上就像一张白纸的婴儿,没有起点,没有经验,(有些人还)没有来自别人的支持。

但不管怎样,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时,就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已经降临到你的身上了。

我在计划了无数次之后,终于第一次彻底的、坦然的给自己放了一个月的长假,好好休息,不工作,不逼自己写文章,不去焦虑未来。就专心调养自己的身体,把每个积累了很多年的病一个一个的都给治了,然后每天再抽一个小时的时候出去散散步。同时零零散散的再随便自学点儿中医。

这几天我过得很放松,很愉悦。

同时我也想明白了的就是,小时候缺爱,成年后要怎样解决呢?

其实很简单,就是三个字:爱自己。

小时候怎样缺爱,现在怎样不幸等这些其实都并不重要,如果一个始终认为自己不重要、始终不知道要去爱自己的人,我们给他再多的关注、再多的美好的物质、再好的人际关系,这一切也不会对他起到太大的帮助,甚至是这一切还可能会被他搞砸。

而且多数缺爱的人,现在可能还始终在为过去受的那些创伤而耿耿于怀,他们自己一直不肯从过去走出来,所以现在获得再多,也绝对不可能弥补过去。

也正因此,如果我们想要解决自己童年缺爱的第一步,是我们自己要「想」解决这个问题

意思是说,我们必须意识到:始终纠结于过去,不断地哭诉自己过去受了多少的创伤,这些实际上,没有丝毫的意义。

过去的我们没有任何办法,能也只能让他们过去。这可能的确很不公平,但也的确没有什么办法,如果要责怪,那只能怪我们自己命不好。

对于现在的我们而言,最重要的是要着眼于怎样令我们现在的和今后的生活能够更好、更幸福,怎样令我们自己能够摆脱过去创伤的影响,然后开启新的生活。

这些话看起来非常的鸡汤,但他们非常的重要,因为只有理解了这些,我们才有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可能性,否则的话,我们可以直白的讲:如果你始终不愿意放下过去,那这个问题根本不可能被解决,你就直接放弃吧。

只有愿意放下过去,只有我们决定为现在自己的生活负责,只有我们自己产生了主动去解决这个问题的意愿,这个问题才会被解决。

5.

我们拥有了为现在的自己和今后的生活负责的意识,然后需要的完成对过去创伤的整合。

这个整合的完成主要是通过两种途径:一种是去做心理咨询,一种是持续的自我觉察

这个自我觉察我主要是通过不断地内省,和写自我分析的文章与日记来完成的。

对于多数人来说我更建议去做心理咨询。

因为不了解心理学的人他们通常无法完成有意义的自我觉察,或者是常常会有偏误;

也不建议通过“自学”精神分析来试图分析自己,这可能只会令你跑的更偏;

当然一个客观的事实是,目前的心理咨询一方面是收费并不平价,另一方面有水平的咨询师太少,可能“自我觉察”这一途会是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不得不去采取的一个策略。

也因此呢,我不得不谨慎的在这里推荐一些有利于进行自我分析的书籍:

《精神分析入门》

《客体关系入门》

《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共三本书。这三本书读起来可能会稍微有些吃力,但能够令我们对于精神分析的概念有一个笼统性的大致了解,也因此进行自我觉察时可以有一个基本的理论依据。

但是千万要注意,不要随意的把任何理论和概念就往自己身上套,前期先持谨慎的态度将这些书籍作为参考最好。

当我们通过心理咨询或者自我觉察而对自己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之后,下面的改变的重点就在于——做出不同的选择

我理解到自己过去一直忽视自己的身体——所以我开始重视自己的健康

我意识到我总是觉得自己不重要——所以我开始有意识的将自己放在第一位

我明白了为什么在人际关系中我总是受伤——所以我不再采取有攻击性的对别人的态度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意识到,过去的创伤并不是真的会影响到我们,而是因为我们自己选择了被它们所影响。无论是我们主动地、被动的,有意识的、无意识的,那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过去的记忆也许的确是会不断地浮现,但我们可以选择深陷进回忆中再次体会到痛苦,也可以选择深呼吸将记忆驱散去关注其他有意思的事情。

深夜里孤独与创伤性记忆来袭,我们可以选择被孤独和床上吞噬让自己像个受害者,也可以保持清醒的观照令这些负面的感受自行消散。

一切都在于我们自己的选择。

区别只在于你是否意识到了你其实一直拥有着令自己开心的权利,和让现在的自己更幸福的能力。

.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炼己者 ID:fengxuwake

我的其他回答推荐:

风墟:当感到「我怎么那么失败」时,应如何平复心情,并渐渐找回自信?

风墟:怎么培养安全感?

风墟:总觉得生活无趣想寻短见怎么办?


在某书上看的故事。
一朋友去联合国的难民营探望,看到一个小孩独自坐在那里,忍不住去抱了抱她,可是她浑身软的像一个葱管,没有表情任由摆布。她去问工作人员小孩是不是生病了,工作人员说他们刚检查完,没有疾病。她这样只是因为她是孤儿,她对抱这个动作没有概念,不知如何回应。

这就是缺爱吧。
缺爱的孩子都是这么长大的:不懂—瞎子摸象—极度渴望—逼走对方逼死自己—和解。
从小对爱根本没有概念、不会回应。后来长大看了很多电影文学作品,开始胡乱规划自己对爱的需求,但同时伴随着不会回应,因此失望,因此又更加需要爱情。要到对方想逃,要到自己永远无法满足,多想弥补小时候缺失的爱啊,谁他妈能来爱我啊!后来终于明白,得与自己和解,知道了度也知道了不可控因素,知道了爱不是万能的。

不知道你们现在处在哪个阶段?

我小时候爸妈感情不和,印象中隔天就吵架,吵完架就冷战。开始时还只是呆在家里不说话而已,后来就发展到各自“离家出走”。
出差啊,有事啊,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孩子怎么办呢?小一点就送到同事朋友家借住几晚,大一点就自己呆在家,给我钱自己买吃的。
开始我还挺高兴可以去别人家玩,后来我就烦了,宁愿自己在家。小孩子独自在家是不可能让你来去自如的,必须锁门。有小伙伴路过楼下跟我打招呼让我下去玩我出不去,于是我抓着阳台防盗网死命的哭,大概就是那会产生了极大的孤独感。
后来啊,为了不让自己孤独,哪怕做什么都可以。
不过这种情况也是有好处的,我妈每次回来都给我买一大堆礼物玩具,她心情好就会带我去购物。

所以我同学从小就羡慕我,我有最新的漫画和好多芭比娃娃,小霸王什么的他们都来我家蹭玩。
那时候觉得自己好牛逼,后来才知道,这叫补偿。
我初中住校时,舍友跟我说她特别怕黑,不敢一个人睡。我很鄙视她,我从小就一个人睡了。
其实,这真没什么可骄傲的。

缺爱的孩子还有一个特点:自卑。
虽然我独立,物质生活也不错,但我仍然自卑。
一方面是受周围孩子幸福快乐的影响,另一方面是被爸妈忽视导致的。
他们越忽视你,你越要求关注,越要求关注,自尊心就越强。
都是自卑惹的祸。

当然也有好处,你很独立。
我大学一个人去了那么多地方,很多人都问我一个女孩子不怕吗,我就是不敢一个人旅行什么的。我后来才想明白,因为我从小就“被培养”了独立。
有一段时间,我觉得一个人才是最佳状态,来一个人加入我都浑身难受。

可是又很矛盾,知道自己独立,才知道自己多么不想独立。
渴望爱情吗?非常非常渴望。
因为太渴望爱情,被人耍过。他们知道你渴望,所以会利用这点来坐享其成。
谁让你比常人需要这个呢?

这里面心酸的事太多,一时是写不完的。这个过程花了我很多时间,但很庆幸,我成了今天的我。
这就是我和解的原因:感谢我的过去,因为我的现在。
为了我的未来,要努力让现在更好一点,哪怕一点点都行。

再说点我和父母的和解。
我和我妈的关系一直不错,因为她很懂得补偿,这一点我默认无论怎样她都很爱我。
可我对我爸不是这样,小时候我非常讨厌他,不想和他说话不想看见他,觉得我父母吵架都是他引起的。他脾气暴躁,不苟言笑,也打过我,不补偿我,我实在无法喜欢。
还一直试图让我按照他的思路生活,希望我当兵、当公务员。我大学时考了公务员两次,他让我继续,我当着他的面撕掉了考试书,回到学校一个暑期没回家。宿管阿姨都觉得我不正常,整个学校就两三个人。

后来的和解是因为我了解到,他也遭受了“痛苦”,他小时候也是个缺爱的人。
小时候爷爷奶奶养不活,选了一个孩子送去怀不上孩子的远房亲戚家里,那孩子就是我父亲。
本以为跟着养爷爷生活不错,可在父亲刚结婚时,我养爷爷去世了。去世之前告诉了我爸他的身世,我爸独自打拼到现在,寻找亲生父母,包括把我们带到深圳。
在我成年之后,我爸开始跟我讲这些故事,我想换做是我,也许未必能走得出来。我突然意识到,他和我是一样的人。于是,在我跟自己和解的过程中,我也跟他和解了。
我理解他,我同情他,我也想抱抱他。
所以,也许你现在还无法和你父母和解,但你可以尝试去了解,或者用他们的思维去沟通,试试总无妨。

在我和解之后,还有一些想告诉大家的。
第一,可能你的父母确实造成了你的某些缺陷,比如忧郁、悲观、自卑、性格缺陷、缺爱等,但这都不是你现在长大了之后,继续表现这些缺陷的理由。
这是根源,我们知晓之后,我们应该对自己有所行动,而不是一味说,不要怪我这样,我缺爱。

第二,学会放手,是和解的第一步。
不管你渴望爱情,渴望成功还是想要维护自己的自尊心,努力过,不行就释然,换一条路走,不要逼自己,其实是在逼你周围的人。

第三,爱情不是缺爱人群最该要的,我们还有友情、亲情、自己,这里面的爱不比爱情少,甚至你可以做公益事业。

第四,如果你现在处在未和解状态,这都是你的必经之路,没有足够强大的方法能让你瞬间和解。
个人经验来说,多看书多开阔视野多和人交流多思考多总结,做到一定量,答案会浮出水面。
我所理解的答案就是,你做这些、你经历这些,究竟想要什么。
先找到你想要的,你是想要很多爱?还是补偿?还是恨意?还是快乐?自己?
想要什么,你就让自己能达到这个能力去要即可。
但如果你想要爱,你是要不到的,没人会给一个不爱自己的人爱。

祝好。


我有一个弟弟,一个小一岁半的弟弟。小时候一起睡觉,我在爸妈的脚边,弟弟躺在爸妈胸前。我也想跟妈妈一起睡,妈妈说,你就抱着妈妈的脚是一样的,弟弟小。那是,我也才四岁。
小时候,喂养我的时候,妈妈没有母乳,但是也买不起奶粉。我两岁的时候,妈妈生弟弟又有母乳了,等没有母乳的时候,家里也可以买得起一点奶粉了。可是我依然喝不到牛奶,因为弟弟小,碗里还有稀饭,你再吃点儿。那时给我也才4,5岁吧
小时候父母出去做生意,身边只能带上一个孩子,于是我就被放在姨妈家,舅妈家,奶奶家,等等。寄人篱下的经历,我一辈子也不想再体验了,姨妈家三个孩子,舅妈家两个,奶奶边上还有别的孙子孙女,精力根本顾不过来,可想而知,我总是处于怎么样的放养状态。其实亲戚都怕担责任,怕惹事,自己事情也多。所以每次跟同学闹矛盾,在校门口被霸凌,我都不敢回家说,因为亲戚们会说,让你安分点儿,出了事儿滚回你娘老子那儿去,谁想看你。虽然可能我什么都没做,门口染着黄头发穿破洞牛仔裤的那几个女生就把我一天的伙食费全拿走了,于是我就饿一天肚子。还谁也不敢说,你说了,大人也只会说,少给我出去惹事。不听话就滚回去。所以后来我被欺负了,我知道要忍住,不能给别人惹麻烦。
再后来,弟弟跟我一起上学了,妈妈说,你大些,你骑车带着弟弟罢。于是四五公里的山路,天还是黑的就出门,载着我同一年级,小我一岁半的弟弟,蹬着自行车,一直蹬啊蹬。六年级我就来了例假,然而弟弟不会骑车,于是我还得载着他,哪怕满头大汗,哪怕精疲力竭。我要很努力才能争取到父母的爱,不然他们可能就不疼我了。这是我那时的心理状态。
小时候如此,长大以后,亦是如此。 他是弟弟,你大些,你要多让着他。
小时候缺爱,性格会出现一定的问题。存在不敢提要求,习惯性付出,或者过分地索取的情况。 前面这样的问题描述已经很多了。
比如,对方如果对你特别好,尤其是亲密关系的情侣,你可能会躲闪,觉得不可能有这样真挚无所保留的付出,一定背后,别有目的。
于是,我跟前任分手了,我始终难以相信有人会这样对我付出。付出了,我也没有资格享受,至少享受着同时也不安。于是死命作,作到分手。父母都没有让你感受到充分的爱时,你还指望你的心理上能真正感受一份丰盈纯净的感情。
后来,我习惯性出体力劳动。即使作为一个女孩,这样真的很累很累,但是我习惯了,因为感觉这样也没什么,一个人走五站路,也没什么,出去做销售,没什么。25岁的女孩子,风里来雨里去,看上去像35岁。
怎么说呢,现在一直在调整。毕竟发现了问题,可是这是心理习惯,有时候有些做法,自己都意识不到问题所在。

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反对二胎。两岁的孩子是孩子,四岁的孩子,也是孩子。都是最需要爱的时候,那些准备好要二胎的父母,你们真的知道怎么一碗水端平吗?
都是些大早上的胡说八道,知乎第一次这么认真答题,逻辑有点乱。望各位过客见谅。


我想不是我这样长大的小孩,是不可能理解我们是怎么长大的。

我妈怀我的时候我爸就出国了,三岁的时候我妈也去国外陪我爸,我先是跟着姥姥姥爷,堂弟出生后被送到奶奶家,再之后跟着保姆,直到高考。

其实仔细想想,小的时候,我过的日子是挺富足的,但是我从来都没有过安全感。

小学的时候,放学如果下大雨,校门口会站满了接孩子的家长,我从来出门之后直接就往家走了,因为是不可能有人来接我的,在我的思维模式里,这是已经接受并且习惯了的现实,所以我从来不去期待。这就是恶俗言情小说里说的,没有期待,也就不会有失望。

对于父母,我从来都是很有感恩之心,从来都是小心翼翼的,小学毕业那一年,爸妈回国,我们一起去逛商场,看到一个我特别特别喜欢的娃娃,88块钱,那是1999年,88块钱还是挺贵的, 所以我不敢说要,只是围着那个娃娃转圈,后来我妈看出来我喜欢,就给我买了,我一直搂着那个娃娃睡觉,直到现在。

又有一次,我们那儿刚开始有那种鲜奶油的蛋糕,我在同学过生日的时候吃过一口,回家之后希望再吃,也是不敢说的。我的策略就是,无意中跟我爸妈提起,啊,我同学爸妈给她买了蛋糕,很好吃啊blabla,于是我妈也在之后给我买了一块。

是的,我对于自己的亲生父母,从来都是这么诚惶诚恐的,我从来不敢去要,从来不敢大声说,我想吃什么想要什么。即使后来我已经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这种不安全感还是如影随形。

我常常会有那种控制不住的不相信他们的心情,我不敢把自己脆弱的一面暴露给爸妈,不敢把自己的困惑无助讲给他们听,我怕他们会因此不爱我不要我。我们这种长年的,一年只见一次左右的状态,我总会想在他们面前展现最好的自己,不让他们操心,让他们觉得我过的特好特会照顾自己。

我一个人飘在外面,有一次生很严重的病,我也并没有告诉父母,直到姥姥说漏嘴,爸妈才知道。他们很认真地和我谈,说希望以后这种事要告诉他们,可是我知道,如果有下一次,我还是不会告诉他们的。

小时候长年地寄人篱下,我发展出一个强大的功能——察言观色,不仅是对爸妈,也包括对朋友,对男朋友。对越爱越在乎的人,就越惶恐。我怕我点的菜他不爱吃,怕我说的话他觉得无聊,怕我穿的衣服不好看,怕我不够好看。我觉得骨子里,我就是不相信有人会真的爱我,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可爱的地方。

总之,我整个人就是处于那么一种高度警戒的状态,经年累月。你们见过受惊的猫什么样子吗?弓着背,炸着毛,这时候你的任何举动都会引起它特别大的反应。

这就是我生活的常态,我根本无法让自己相信,会有人觉得我好,愿意爱我。这种self disgust是一种可以将我吞噬掉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我看着挺正常,挺开朗的,但是一旦面对承诺,面对要交心要有感情付出的时候,我的警戒状态就会开启,所以我采取的自我保护就是,推开那些会让我惶恐的人,这样就会觉得自在很多。

最近我总在思考,所谓女要富养,并不一定是钱,而是安全感。是能让她感觉到,她是被爱着的,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不会因为她丑或者笨而有改变。父母是她在遭遇了困境时可以寻求帮助的,在父母面前她是可以放心暴露最不好的一面的

是可以让她感觉到,姑娘,你是可以被爱的,你也不是那么差的

我常常在想,对于这么一个残缺的我,可能唯一解决方案就是,遇到一个懂得爱的人,一个拥有包容的心,去治愈我内心变态的地方,让我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是有爱的

而对于我,最重要的就是告诉自己,不要放弃,不要逃避

一切都会好的

Love conquers all


(篇幅略长,非鸡汤,文末有终极方法论)
大概六七岁的时候,答主还是一个爱美的小女孩,爱穿裙子,用零花钱买过许多廉价又美丽的发饰。一天,我妈带我去一个小朋友家玩。我蹦蹦跳跳,很开心地去了她家。小朋友扫了我一眼,老气横秋地讲了一句话“漂亮有什么用哎,学习好才是真的好呢!”我没听明白,愣住了。当时差不多七八个阿姨聚在她家唠嗑。一阵可怕的沉默之后,这群人一哄而笑。某个阿姨将这位金句小达人搂过去,夸赞她“这还真有道理哎~你们说对不对?”继而她们欢欢喜喜热热闹闹地附和着。我妈狠狠睥睨我一眼,一把把我头上花里胡哨的发夹捋下来了。然后我本能地哭了,出奇得伤心和崩溃。就那样一直哭一直哭,哭得岔气,像个下不了台的小丑。
后来,这句话成了我们家的口头禅,“漂亮有什么用哎。学习好才是真的好呢。”
我信以为真,渐渐褪去了爱美的天性。以至于我在学校,一身黑是最常见的装扮。所幸,我的成绩还行。

初中的时候,本来就不会社交不会说话,加上青春叛逆,老师看我不顺眼,把我的情况告诉家长。后来,他们就经常在家里说,“除了学习好点儿,你看你哪样拿得出手,学习把你其它的缺点都掩盖了。”他们擅长用最刻薄尖利的语言戳中我的痛点。谁都希望自己活泼阳光情商高一点,每次听见他们这么说,我硬憋着不往心里去,嘴硬地讲“切,学习好不就行了呗。”

一次我爸把手机落在家里,我就偷玩了他的手机。我登了一下QQ,刷了刷空间,正好我邻居也跑来玩,她也登了一下QQ。结果……她的QQ忘记退出了。我爸回来了,看见了QQ的对话框里的“老公…”“老婆…”。他什么也没说,抡过来就是一巴掌。当时我在吃饭,莫名其妙地被抽了一个巴掌。下意识地,眼泪啪嗒掉到碗里,我带着哭腔暴怒起来。一番争执之后真相大白,而我爸没有说一句道歉的话。(“老公”“老婆”是我邻居在网上跟QQ飞车情侣的称谓)

我常常哭泣。不理解自己,不理解家庭,不理解人,不理解外面的世界。即使意识到没有出口,也毫无折返的可能。我们家推了窗便是一条大河。刷牙洗脸时,面对着灰蒙蒙的大河,我总怔怔地想,跳下去是什么感觉?这种自杀的念头经常折磨着我。

初中叛逆那会儿,我们家三两天就爆发战争。忘记是因为什么而争吵了,现在想来,可能真的不需要原因吧。当时我刻苦学习,不早恋,没网瘾,只是叛逆不听话而已。最厉害的一次,我躲在房间里把门反锁在里面一直哭,我爸一直踢门。我不开门,仍旧嚎啕大哭。我爸,像一只魔鬼,狂躁地踢打着门,声嘶力竭地怒吼,“再不开门我拿斧头把门砸了!等我弄开了门,我打死你!”你懂那种对峙吗?力量悬殊的对峙。炼狱十八层的恐惧向我袭来。门外依旧是跟乱枪扫射一样的恐怖,我好怕,怕他真的弄开了门,我会不会被打死。然后我哭着开了门。我爸冲进来,劈头就是一阵狂打,我紧抱着头,歇斯底里地喊叫“头,头疼,疼呢!”
我爸:不是自找的吗?疼死了拉倒!
我:我要被逼疯了!我要跳河了!
我爸:河就在旁边,你去跳河,看我拉不拉你!
……
难以置信吗?对不起,这不是编的,这是真的。

后来,我勉勉强强考了一个重点高中。初三暑假,我买了一本侦探小说,写完预习作业后捧着看,被我爸看见了,一把夺过去,用力把书扳成两半。他说,“不能看课外书,只能看教材。”只要被看见没有在学习,会被讽刺说“成绩本来就不突出,再这么下去就考倒数第一了”。

我不晓得,他们对我说出这样的话,到底是是因为愤怒,还是因为他们本来就是这么想的。大概,他们真的认为我一无是处吧。
他们经常当着我的面谈论“别人家的孩子”,比如A。他们说,“A成绩好,又听话,嘴甜,讨人欢喜。不像你,固执,不讨喜。”
我知道的是,A有一个超级温柔的妈妈,一个幽默大气的爸爸。而我没有。
最近,我妈在微信群里语音,跟我介绍了A的近况。她说,“A特别上进,上了大学之后自己找了一个家教工作,挣了好多钱。国庆回来给她爸妈带了几百块的礼物。”“盼你懂事啊。”
我知道的是,A在高考成绩没出来之前,她爸妈就给她买了最新款的苹果手机,带她去香港玩。她每个月有两千五的生活费,她有一堆吃喝玩乐的朋友。她的朋友圈很精彩,不是看了新电影就是外出旅游。
这些,我都没有。

高考结果出来,我上了一本线。爸妈开始准备升学宴。我闺蜜买了一套Hellokitty的姐妹装,然后我们约定着在升学宴上一起穿。我开心地告诉我妈了。她却说姐妹装土气,不能穿,必须穿她给我买的衣服。我不同意,于是我们激烈地吵架。然后,她一怒之下拿起剪刀,咔嚓,把闺蜜送我的衣服剪破了。我失控了,疯了一样大喊大叫。她跑到阳台拿了几根晾衣架,用晾衣架打我。我夺不走她手里的晾衣架,也没有力气跟她抗衡。打着打着我就瘫在地上了,扭动着身体。我用手抱着头,她抽打我的大腿;用手捂着我的大腿,她抽打我的胳膊。后来大腿跟胳膊上全都是青紫青紫的,一个多月才褪尽。升学宴上有同学问我胳膊怎么了,我笑笑说,骑电动车跟人撞车了。别人升学宴都是欢欢喜喜的,我却一边暗自流泪一边强颜欢笑。可能你会觉得,如果我不那么犟,顺从一下我妈,不就免遭皮肉之苦了吗。可我就是想穿那件粉红色的hellokitty姐妹装,难道我连选择穿什么都没有权利吗?

大概是吧。我连选择专业的权利都没有。我想读传媒学,我爸不同意;我想去上海上大学,我爸不同意。后来我读了“电气自动化”,我去了南京。我爸说,“我帮你填报这个专业是为你好,你看你,弱不禁风的,怕是找不到工作。这个专业可好了,工科,就业率特别高。”所以我大一都在学一些编程啊,C语言啊,JAVA啊。大一下学期我听说可以转专业,于是毫不犹豫地转了传媒学。大二的寒假,我忐忑不安地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我爸妈。我爸那张晦暗酱黄的脸僵立在我面前,眉毛拧成一团,嘴角动了动,欲言又止。终于没有打我骂我。他大概知道自己改变不了什么了。

大二暑假回家,我说我想从事新媒体。他们不赞成这种新式行业。虽然他们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对我拳打脚踢,可还是试图给我制造恐惧。我爸忧心忡忡地看着我,每当我战战兢兢把电脑抱出来噼里啪啦打字时,他会在我面前长叹一口气。那种恐惧,就像把你按在冰冷的太平洋里然后在你身上插上一千根针。那个暑假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我为你担心啊”。听见的那一刻我特别想自暴自弃破罐破摔。
在我爸我妈眼里,我比不上任何人。我时时刻刻都需要操心。我一无是处。我的梦想不值得一提。我总是在想,我是你们的孩子啊。我是你们的骨肉啊。这是为什么呢?我想不通。转而我开始想,以后我有了孩子,我要把我全部的爱都给她,宠爱她溺爱她。我要比任何一个母亲都称职。

原生家庭带给我的不安跟恐惧,让我在噩梦中惊醒。即便已经远离父母,只要梦到跟爸妈吵架,哭着哭着就醒了。那是一种由内而外、藏在骨子里的绝望。

我不喜欢在家庭群里面晒自己的状态,有一次发了一个在咖啡厅吃饭的照片,将自己的笔记本电脑拍进去了。隔了一会儿,我爸发来了几个字。他没有问我食物好不好吃,没有问我开不开心。我看着那几个字,瞬间觉得阴森森冒着冷气,“电脑是谁的?”我爸是不允许我在大学期间谈恋爱的,他一定是以为我交了男朋友。然后那种久违的恐惧感袭来。整个下午都像被扼住咽喉。

写这篇文章的我边打字边流泪,回想起曾经的血泪,反反复复哭了十几次。

缺爱带给我的副作用是,在父母面前倔强冷酷,在外人面前懦弱顺从。相当矛盾。
如果走不出来,缺爱对于人生绝对是毁灭性的打击。它会让你丧失许多能力,社交的能力,爱别人的能力,爱自己的能力,看待世界的能力,保护自己的能力。

我想告诉你们的是,别放弃,执着寻找,一定要让自己上岸!!!不要被曾经的暗无天日所耽误!!!
缺爱话题下的各种回答看得我泪流满面、触目惊心。走出来之后,我决定动手把我的方法论写出来供大家参阅。
这个U型转弯发生在前不久。这个新闻大家都听说了吧,温州的世纪婚礼——

那天我点开新浪的推送,匆匆浏览了一眼就关了。
我的内心os:这种事情跟我有什么关系呢?我没这个资格吧?我根本不配吧。
我被自己这种想法吓了一跳。
随即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这样浪漫梦幻的婚礼不是我童年的梦想吗?
难道现在连想一想都是奢望吗?
在懵懂天真的岁月里,我曾不止一次幻想过,嫁给真爱、举行盛大华丽婚礼的场景。
凭什么我不值得这样的婚礼?
这个问题被我转化为
凭什么我不值得美好之物?
我善良,我尊重别人,我刻苦努力,我乐于助人,我品行端正…
我这么好,不值得被爱被疼惜吗?
然后我意识到
我被毁了,被我的原生家庭毁了,被风萧阴冷的前半生毁了
被毁到忘记童年的梦想,忘记自己渴望被爱,对一切得失麻木,麻痹自己,凉了热血


我不能屈服
童年的梦想、美好的愿景、我该有的人生
我要一片、一片、一砖、一瓦
全都捡回来
破屋重筑


能够有这样的觉悟,大概还因为,我看清了一些更加残忍的现实。

1,我爸妈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 “这么做要被别人笑死的。”
而我想告诉他们,成功的人都是毁誉参半的。如果一味迎合世俗的目光,就像那句粗话,“活成了一条裤衩,别人放什么屁你都得接着”。
2,我爸我妈也是缺爱的受害者,他们一辈子都活在他们的爸妈给他们制造的阴影里。
我爸是他们家的独子,爷爷奶奶望子成龙。这对老人经常在我面前讲,“你爸爸没出息,比不上XXX(村里的一个同龄人)。 我们老两口真是没福气,别人家的儿子早把爹娘接到城里住了。”
我爷爷对我爸爸的教育方式,与我爸对我的教育方式如出一辙。
我爸爸的职业是爷爷帮他选的,爷爷的说辞是“你看看你爸爸,老实巴交的,不会跟人打交道,只好做这一行,安稳。”(我心里想的是,老实?他家暴我的时候像魔鬼。)
过年的时候回爷爷家,我爷爷对我爸爸指手画脚,哪哪都看不顺眼,什么都不成事。我爸面对指责不吭声,该抽烟抽烟,该吃饭吃饭。
3,我外公跟我外婆,都是那种情绪不稳定、极易暴怒的人。 听我外婆说,我妈小时候因为调皮经常被外公掌掴。外公外婆很势利,养育了三个女儿,其她两个都过上了富裕的生活,唯有我们家拮据度日。而外婆对我妈的态度就很明显了。。。

有一次我怀着改变他们的想法跟他们说了这个事情(即可怕的缺爱轮回)
他们却很鄙视我的看法
还教育我不要以下犯上 面对父母的指责不应还口
我想 他们真的一辈子走不出来了

对了,反对二涵先生的答案—— “假装自己被爱。假装自己有很多爱。”
姑娘,治标不治本啊。
没走出来之前,我试过这个方法。某个很挫败很崩溃的夜晚,绝望地发觉自己根本一无所有,躯体是空的,心也是空洞的,哪有什么爱。拆穿自己的伪装后,真相就显得更加狰狞。回顾一下前半生,我哭得死去活来。“假装被爱”也许能让你避免受伤,但无法让你勇敢迈步往前走。“假装被爱”毕竟是假象啊。

看了太宰治的《人间失格》,我哭得稀里哗啦,因为感同身受。
看了张爱玲自传性质的《雷峰塔》,我忽然就理解了她的孤傲性格跟坎坷情路。
我很怕,我怕成为他们。一生被家人所误。
挥别错的才能跟对的重逢,我不想让自己一直残缺。
我不能在迷茫彷徨的河流中漂流了,我要上岸了。
我想上岸,轻嗅花香,追逐蝴蝶,看看繁华的世界,感受炽烈的爱情。
关于爱情,我不要同情不要感动,我要你因为相互吸引爱上我,我们要互相打开各自的灵魂,我们要真诚热烈地进入彼此的生命。
希望爱情到来的时候,我不会觉得受宠若惊,因为我值得一切美好之物。


真是一个悲伤的问题。

童年缺爱,说的是极度缺爱那种,似乎到现在也没看到特别好的解决方式。

一般来说,像这种情况都会寻求心理补偿,疯狂地爱人与被爱,这种感觉会像上瘾一样停不下来。

为什么?

因为无论获得多少爱,骨子里总是潜伏着一种不安全感——连父母都没有办法疼爱自己,那么还有谁能无限制地包容、无限制地爱自己?还有谁会长长久久永不离开?

当然就只能无穷尽地付出爱,或者需索爱,来填补内心深处无穷尽的大洞。

那么也当然,填进去再多,也都得不到满足。

因为问题的根本在于你并不是需要多少爱,而是,在心底深处你实际上对任何人都没有信心。

无法信任,我认为这才是「缺爱」的本质。

——所谓「信、望、爱」,「信」在第一位。

对人没有信心→需索→不满足→更没有信心→增加需索度……死循环。

这也是最高票的 @GayScript 的答案所体现出来的问题所在。

见过的例子里,似乎恢复得最好的是寻求了宗教的帮助——因为相信神的爱是无限的,永不枯竭的。

看上去似乎挺不错,但是从神那边得到的爱也没有办法转换成对人的爱,以及最重要的对人的信任

仍旧以 @GayScript 的答案为例,他说,「我对待朋友非常无所谓,可对待爱人总是非常苛刻。」

这简直是一定的。因为你没有办法全心全意地相信任何一个人,不管他们有多么爱你

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我认为是:什么时候出现一个能够让你全心全意信赖与依靠而没有半点不安全感的人时,心里那个大洞自然会慢慢填补上,「缺爱」就不再存在了。

但是,这种几率很低很低。

※※※

另外一个比较好的例子,也是比较极端的是——永远理性地对待人、事、物。

这种理性有时会损失一些感性的乐趣,但是,理性的前提会把对人的期待值降到最低,受伤害的可能性减至最小,逐渐地,会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得越来越通透,因此能够接受绝大部分的人之常情——比如失望,比如背叛,比如分离——而不觉得特别难过或者被打击。

很难相信人?那么就干脆不要信好了嘛。

期待度为100,哪怕得到的是99,都会失望;
期待度为0,哪怕得到的是1,都会觉得赚到。

所以前面提到的「信、望、爱」,「望」在第二位。

没有期待,就没有伤害,而且,自然谈不上「缺爱」,他们多数非常自爱——自己爱自己就够了。

※※※

没有「信」和没有「望」,其实都是缺「爱」而至无法「爱」的表现。

不管是绝望地死循环,还是把期待值归零,都很极端,一端极感性,一段极理性。

大多数人游走在这两端中。

其实童年不缺爱的人也未必能好到哪里去,「爱」与「安全感」是永恒的稀缺品与抢手货,对任何人都是。缺爱、缺乏安全感时的空虚寂寞冷,谁都可能遇到。

只是,很多人也许混混沌沌就过去了,但这种感受对于幼年受过伤的人格外刺痛。

敏感——也是童年阴影带来的后遗症之一。

粗线条一点,淡化感官与神经的敏锐度,放宽心胸,也有好处——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身边的人。

放过自己,也放过别人,起码表面上要像一个正常人,也许久了,就真的正常了。


——0719——


事实上,因为今天再看答案,觉得有点太负面,看大家的评论看得很难过,所以想了想,决定还是添加一部分给大家,给迷茫的,痛苦的,备受伤害的,心硬如铁或者不知所措的你们。

1、关于爱

好好地爱吧,真的,不要惧怕「爱」,不要不敢爱人,也不要拒绝别人的爱。

因为——爱情真是非常美好、非常美好,是人这一生最值得体会的事。

星空下一起散步,北风里互相取暖,开心时一起大笑,流泪时有人给自己擦眼泪……紧紧地拥抱,热烈地亲吻……一千里路十几个小时长途奔波就为了见十几分钟,这么不划算这么傻的事只有在爱情里的人才干得出来,激烈的心跳,上涌的血液,颤抖的声音,患得患失又甜蜜矛盾的幸福,也只有爱情里才有,不体会一次,这才叫生而为人对不起——对不起自己来这世上一遭。

勇敢地爱吧,不管是爱别人,还是被别人爱。

2、正确地爱别人

爱是感性的,激烈的,爱需要燃烧、要毫不保留才带感;

但,一段长久的关系正好相反,是理性的,冷静的,需要节制地对待,像一个守财奴守护自己财富一样精打细算。

热烈地爱,冷静地相处。

你们的爱再深,你们也只是普通人,不会因为爱就变成了圣人——谁都不可能。

不要强迫自己变成一个完美的人,以得到对方的爱,也不要强迫对方变得多么完美,以填补你缺失的部分。

接受「一切并不完美」这个事实,包括爱情——它来到的时候,享受,它离开的时候,接受。

3、正确地爱自己

事实上,「爱自己」是最大的前提。但我想写在最后。

缺爱的人,很容易走向两个极端——要么过分爱自己,要么过分忽视自己。

我不知道看到这里的你在哪一个极端,但我得说,其实并不缺爱的人也容易有这样的毛病。

「不卑不亢」,是与任何人相处的王道,也是应有的持身之道。

不要过分看重自己的感受,但也不要完全轻忽自己的感受。

你没有那么重要,可是,你也不是一点都不重要。

相应地,不要太轻视对方的感受,及时给对方回应,但又不要太看重对方的感受,事事紧张。

世间万物皆有平衡之法,最要紧的,是平衡自己的心。


※※※
缺爱,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
有人幼年失怙,有人老来丧子,有人失去身体的部分,有人什么也不缺,但缺心眼……哪有什么都不缺的人?
遗憾,痛苦,挫折……失去爱人,失去工作,失去友情,失去金钱……凡此种种更是俯拾皆是,人生本来就像四面漏雨的房子千疮百孔,本来就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缺憾。

所以缺爱真的没什么大不了的。
无法解决,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
你失去了童年的爱,但得到了一颗敏锐的,善于体察别人的心。你那么容易被感动,一点点微小的幸福就可以撑得你满满的,别人对你一点点好,可以记在心里长久不忘记,你是那么可爱的人,值得被喜欢,被爱,被珍惜。

所有苦难都有可能成为祝福。


我在谈恋爱里听到最多的夸奖是“你比我的前任都懂事多了。”

我每次听到这句话,都会心中一冷,就暗戳戳整个人从砰砰跳动的内心生出了冰渣子的冷,然后温柔解冻,就像从没有被冻住过一样。

我不知道从哪儿看过一句话,说小时候缺爱的人,长大后特别会看人脸色。

与之对等的一个观点,我觉得一段错误的感情能够摧毁一个人。

近几年哎呀娃娃的某些观点很火,要么特别粉,要么特别不理解,我去看过一些她的观点,我只是觉得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不至于公式化那么厉害,什么长择短择,感觉很盲目,可能是因为我从不把结果当成目的去对待,我只想享受当下的开心和快乐,一点都不care结果。她有一个观点我是认同的,大概就是男女相处之间性价比最高的相处法则就是男强女弱,女生显示对男生的崇拜和钦佩,永远眼睛里有星火,一点燎原。

但我做不到,陈霜雪可以。

陈霜雪这名字冷冷清清,但人不是,她是被宠大的女孩子,她拥有的爱很多,五官没那么漂亮但是一看就知道是蜜罐里泡出来的脸。

她就是那种,有办法让周围的人全都围着她转,哪怕偶尔做出一些不符合政治正确的事情,也能圆过去的那种女孩子。

我曾经问过她如何做到的,因为说实话我非常羡慕能拥有这样的能力,我是个面对爸妈说出口想要什么,都会端一下,害怕被爸妈觉得过分的那种人,更别说感情里。

而她是那种,非常自然就能对男孩子说“上次高老师点你上台做题你的步骤超厉害的,对了你能不能帮我带瓶热牛奶,我这里有这个月最新的萌芽可以借你看,外面好冷我不想去嘛。”

能把这段话说得非常娇滴滴而自然,一点都不做作。

她也能在有男朋友时陪别的男孩子出去打球,但她坐在单车上时手只会抓着坐垫不会抱着男生的腰,她说“我男朋友会吃醋。”

连老师都格外喜爱她,每次她去送作业都会问一句,你有没有什么不懂的呀,老师教你。

嘴甜,会做人,放在现在的网络上,可以说是极其能付出情绪价值的一个人。

后来我在书里读到过一句话:

“人终究会被年少不可得之物困扰一生。”

我出生于很传统而普通的家庭,爸妈一直教育我的是孔融让梨的精神,小时候想要什么东西,不能开口说要,因为那样“不自持”,给的也不多,什么都会限制着,看电视只能做完作业看半小时,出门吃饭不能自己夹鸡腿,别人来我家玩看上了我家的娃娃要给,要大度,要空,要舍己为人。

然后我就活成了一个政治正确的人,哪怕很多年后我都记得一个细节,妈妈出差回家,带回来了我们那时候那个小县城没有的肯德基,给我和一个小表哥一人买了一盒鸡翅,每盒两个,我吃得慢,他吃得快,他吃完了我还剩一个,我妈直接说,把你剩的那个给你哥。

我一开始不给,我妈说我自私,我最后给了,我妈夸我大度。

那时候我盯着自己吃剩的半块鸡翅,不想吃了,当时脑海里盘旋的念头是,[我究竟是不是捡的啊]。

我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有这种怀疑,我究竟是不是亲生的啊,在我想吃两种口味的棒棒糖妈妈一定让我只买一个时,在我小时候很多次穿的都是表姐的旧衣服时,在我明明很想吃鸡腿却得让给小朋友吃时,我的内心是号啕大哭的。

我问过陈霜雪,陈霜雪很轻松就回答,啊,家里人都对我很好啊,特别爱我,什么都给我最好的。

我听完更难过了。

那时候最羡慕陈霜雪的,是一头秀发,非常美。那时候我初具性别意识,留了很长的头发,然后一个剪头发的手艺人上门,几乎是拿剪刀贴着头皮剪下我的头发,后来很久我都不想上学,就是头发太短,我觉得丑。

我还不能说出口我觉得丑,我的父母觉得爱美是[心术不正],我初中时长痘痘,不知道怎么办,我妈说青春期长痘是正常的,以后就好了,不丑一点都不丑。我自己从伙食费里克扣了一点出来,买可伶可俐,最后皮肤一点都没有变好。高中的时候痘痘长得特别多,直到现在其实侧脸都有一些痘印。

我的高中是两周放一次假,一个周末我去和打麻将的妈妈说你看我侧脸和鼻子旁边长了好多痘痘,她盯了一会儿我的脸,继续打麻将,嘴里说了句,谁让你那么爱吃辣,你少吃点垃圾食品肯定能好。

去陈霜雪家玩的时候,我特别羡慕她衣柜里那些漂亮粉嫩的裙子,那时候我们小镇有一家店叫“阿依莲”,陈霜雪的衣服几乎都是那个牌子的,我一直在学校穿校服,就是怕被同学发现我好像没什么新衣服。她给我看她的护肤品和化妆品,我惊讶她居然有化妆品呀,她说爸妈给她买的,我说我妈觉得化妆不是好女人,她说化妆会漂亮很多。

她的护肤品包装可爱,我忘了牌子,还有几管药,她说她也长痘痘,妈妈带她看医生,开了调理内分泌的药和擦脸的药,每天晚上洗完脸,陈霜雪的妈妈都会帮她擦药,一边擦一边说“千万别留痘印啊女孩子好看多重要啊。”

我一直感谢陈霜雪在我拍高三毕业照时偷偷塞给我一包bb霜试用装,那个毕业照上我没有痘痘,脸也很白。

后来我的感情不顺,我不知道是不是和小时候这些事情有关。

我在恋情里的懂事和克制,并不能给我带来什么好的对待,因为我不会吵闹,所以难得的假期男朋友是打游戏,而不是陪我.......对,那时候初恋在网吧打游戏,我还会给他送饭。

后来我们分手了,他说再也没遇到给他打游戏时送饭的女朋友,他说那时候他是开玩笑,没想到我真去了。

我也笑笑没说话,能说什么呢。我的每段感情,我都害怕去索要什么,也很难说出“不”这个字,大概潜意识里,觉得一旦拒绝就会吵架,一吵架就会分手。

陈霜雪的恋爱对象一直很稀奇古怪,酒吧的保安,车行的男模,卖手机的小哥,她大一的暑假陪在那个小手机店,和她的小男友每天用“这是最后一台手机了,你不要我要了”的招数忽悠顾客买手机,然后两个人去吃虾球,我一起去过一次,那个男孩子用非常宠溺的眼神望着陈霜雪,一边给她剥虾球。

我那时候的男友是比陈霜雪男友有钱的,但我不知道为什么对我很抠,可能是太快就把我追到手所以不想付出太多吧。

所以和他分手后我发现自己染上一个毛病,也许是从小就有的,就是和人一起出去吃饭,翻菜单的时候有点......看别人的脸色怕自己点贵了。说出来很羞耻,但真的是这样,我接受不了陈霜雪那样子和男朋友大大方方把两个人剩下的钱凑在一起一起去吃顿饭,我觉得男生会觉得我浪费。

陈霜雪对这些从不在意,其实我看得很重,张爱玲说过一句话[如果你认识从前的我,就会原谅现在的我]。

索性现在已经好了很多很多,我也明白那时候父母也没有太多的条件对我太好,他们的父母是那样对待他们,所以他们只知道这一种养育方式,也觉得这样对我没什么不好,我仍然很爱我的父母,也会给他们买很多东西,只是说起回家,我总有一丝丝的不乐意,潜意识里,还是有一点轻微的,疏离。

写东西的往往很矛盾,比如我认识一位说女生老要礼物是中华田园女权癌的作者,会给女朋友发几千的红包以及买包,比如我认识的一个写爱是生命最有意思的女作者,她其实把感情看得很轻很轻。

我和一个写东西的女孩子聊天,说笑我以后只和有钱人谈恋爱,因为只有这样我才确定我在吃饭的时候点两杯果汁他也毫不在意。

她觉得我在开玩笑,但我不是,我都唾弃自己,缩在暗处的样子。

越长大,其实越渴望成为的,是一个小女孩。

和陈霜雪的共同朋友有时候会来向我嚼舌根说陈霜雪有多婊,说她怎么有那么多人喜欢她,手段真婊。

我无法附和,陈霜雪那怕对我开口提要求,我也很难拒绝,可能是因为她从小有那么多爱,所以一看到她的笑脸,别人就很想给她爱。很多人不懂这是什么,但我懂,打一个俗气的例子,你提着五位数的包,男人不可能送你两位数的娃娃,你穿着一看就是淘宝货的裙子,男人也不可能送你五位数的包。

捧高踩低是人骨子里的劣性,改不了,也不能去评价,因为每个人都是如此。

我挺羡慕陈霜雪的。

所以我这种女孩子,只能拼命对自己好,慢慢一步步,用更多的爱和时间,洗掉身上缺乏爱的痕迹。

写鸡汤的朋友说,你会等到对的人,等你遇到了一定都会好起来。

姑且相信吧,怀抱希望,万一中彩呢。

缺再多爱,全靠自己补回来。

。。。。。。。。。


距离刚回答这个问题正好12个小时左右,这篇文章发布后的几个疑虑收到的私信较多,在此解答。

1,陈霜雪自然是化名,但你若觉得整片都是虚构,请你点反对?没有帮助,假若你有一丝一毫的感同身受,你就该明白这不是干巴巴的虚构。

2,为什么你在微信公众号上看到过相似的文章,因为我的首发本就在我自己的公众号上,发出后也给一些相熟的账号授权发表,所以你会看过,但你注意名字,就知道是我的署名。微信公众号与知乎同名,叫半仙幺幺,各位可自行翻阅。

3……答主虽然单身,但是并不打算在知乎找男朋友,目前也没有恋爱打算。

4,祛痘是在高考完就很少熬夜,然后系统使用护肤品所以好转的,也喝了点排毒果汁。去看看医生对症下药就好了,越早看医生越好。

5,好啦,如果你执意要私信我你的前尘旧事,我听着,但真的无法一一回复,希望你能自己好起来。我为这个答案里每个点赞的人心疼。


看到“小时候缺爱”这段话时,脑子里第一时间冒出的名词是“童年期情感忽视”。


其实前面的高票回答里有很多人的亲身经历和解决方式都是很好的,作为一个努力科普心理学知识的工作者,这篇回答的话,会更偏科普一些,解决方式也会更系统一点。


之前也在知乎上有看到过到底有多少人经历了「童年情感忽视」? - 生活经历这样一个类似的问题,其中有一位知友的回答是这样的:

- 妈,我数学考了97,全班最高分啊!

- 剩下那三分错在哪了?现在会了吗?


- 爸,你能关心我一下吗?

- 你还想让我怎么关心你?我给你花了这么多钱,我还不关心你吗?


看到这个回答时,我脑海中各种鲜活的回忆复苏起来——他们不仅来自于我自身的经历,也来自我和朋友们在漫长的聊天过程中所分享的种种经历:


考试终于考了90多分,但期待表扬的愿望落空;想和爸妈多呆在一起,但爸妈工作繁忙无暇顾及;有了一个弟弟或者妹妹,总觉得爸妈对自己的爱少了一点。

……

我相信,很多人的童年都可能有这样的类似经历。但重要的是,这样的童年说不上有多么糟糕。我们并没有遭受虐待、欺凌或者抛弃——相比于那些生活在家暴阴影、家庭破裂等各种环境中的小伙伴,我们无疑是幸运的。


但是,恰恰是那些看似安静的、无害的,不可见的“忽视”,也可能在多年后成为我们难以解开的“症结”。直到我们开始不断地进行自我探索,或者走进心理咨询室,和咨询师们一起回溯原生家庭时,某些被遮蔽的真相,才会慢慢显露出来。

童年期情感忽视究竟是什么?


童年期情感忽视——简称CEN(Childhood emotional neglect),是由临床心理学家Dr. Jonice Webb提出的一个概念。Dr. Jonice 将其定义为:一种由于父母没能给予孩子足够的情感回应所造成的情形。


还记得小时候因为和朋友们闹的不愉快,满脸沮丧地回家,但在厨房里忙碌的妈妈却丝毫没有发现你的异样嘛?又或者是心爱的宠物狗死了,你哭得稀里哗啦,但爸爸妈妈却并没有安慰你一句吗?


我有过这样的类似经历——尽管我的父母并不是故意的,他们可能是忙碌,可能是真的不知该如何和孩子沟通。但这就是典型的“儿童期情感忽视”。


同“原生家庭”紧密关系的那些依恋关系、家庭暴力、儿童虐待相比,CEN极其隐秘。Dr. Jonice 认为 CEN有多种形态,从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不关注子女的真实心声,到忽视孩子的情感体验,造成他们的低自尊与自卑等等……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这不仅仅是指榜样作用,亦是指孩子能从父母那里找得到映照和反馈,从而健康成长,面对更多的挑战。


而情感忽视下的孩子,就像失去了生活中的一面镜子,他们发出的所有信号,喜怒哀乐,都如同投进了黑洞中,消失无踪,毫无反馈。在一个人最应去了解、探索这个未知世界的年龄,他失去了来自父母和外界的积极反馈。那么,他本应形塑的那些“人格大厦”:关于自我,自信,信任,爱……都在建造的过程中受损,甚至坍塌。


==========================

那么,什么样的父母会对孩子造成“情感忽视”呢?


我想,我们都知道天下没有完美的父母,对很多人而言,尽全力的照顾自己的孩子是他们的义务与愿望。但有意无意中,身为孩子的我们依旧就会遭遇到情感忽视。这可能源于父母自己在成长中缺乏了这方面的关怀,也有可能是父母特殊而典型的教养方式的。


在研究者看来,有一些典型特质的父母(包括但不局限于),他们会有更大的可能在养育中造成孩子的情感忽视:


1.自恋型的父母:世界都是围绕着我旋转的——这是拥有自恋型人格特质或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父母的典型特征。因此,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他们可能更关注满足自己而不是孩子的需求。在这种养育环境中成长的孩子,长大后可能无法很好的看清出自己的情感需求,无法明确自己的需要,甚至觉得自己的需求是过分的,不合适的。


2. 权威型父母:权威型父母强制孩子按照自己的“规矩”办事,而不倾向于倾听和关注孩子的感受与需求。最终,孩子长大后,可能会反抗权威,或者懦弱顺从。

3. 完美主义型的父母:这一类的父母们认为,孩子可以一直做的很好,或做到更好。即使孩子考试拿了全年级第一,却因为某单科没考到第一而受到责骂。成人后,孩子们也会变成一个完美主义者,为自己设置不切实际的期望与目标,导致焦虑等种种问题。


4. 放纵型的父母:这一类的父母对孩子采取自由放任的教养方式,但却过多的“不管不顾”,任由孩子“生长”。这一类的孩子在成年后,可能会在设置边界的问题上遇到困难。


5. 父母缺失。对于一些人而言,童年中是没有父母存在的。这包括死亡、离婚、疾病、长期工作而忽视孩子,名存实亡的婚姻等等。


前段时间看到《人物》杂志对沉珂的采访——这位曾经被称为中国网红第一人的女孩。记者在报道中写道:“自小被父母打发去跟保姆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孤僻而敏感的问题少女沉珂发现了一个更有安全感的虚拟世界,她把现实生活中那些无人理解的情绪诉诸网络。”——后来的事很多人都知道了,她自创金属和说唱歌曲,在日志里记录自己的复杂的情感生活,自残,成为众多90后的偶像。而后被传自杀,现今又出现在公众面前。


尽管家庭仅仅是沉珂成长过程中的“问题”之一,但无疑它是巨大而显目的。沉珂自己回忆,她的家境很好,爸爸是上市药企的老板,却很少愿意花时间跟孩子打交道。妈妈常年在国外度假。从小学四年级开始,爸爸将她转至贵族学校。至此,父母几乎从她的成长途中退场。

“29岁了,她在现实生活中依旧无法获得安全感”——对那篇报道时,这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

童年期情感忽视的“症状”体现


很多人最关心的是,因父母和成长环境原因造成的童年期情感忽视,究竟会在我们身上留下哪些痕迹呢?研究者总结了一些典型性情况(包括但不局限于):


1.自我价值以及自尊缺陷。一个人自尊以及自我价值的形成和你的家庭密切相关。家庭是一个小小的容器,你在其中成长,观察,反馈,被爱,被赞扬,被指引和鼓励。但当父母因为种种愿意没能提供这些养分时,你的自我价值以及自尊就很有可能受损。于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你可能会觉得自卑,得不到支持,很容易被打倒,气磊,孤独,丧失归属感。


2. 在处理“情绪”问题上遭遇困境。比如,无法明确自己的感受与需求,无法对外界表达出来。在处理自己的需要时,觉得这是羞耻的,是需要被隐藏的。


3. 感觉被剥夺,有一种普遍的缺失感。在潜意识里,你总觉得自己缺乏了某些东西,但又难以名状。你也有可能觉得自己的生活中缺乏各种东西:爱,乐趣,金钱等等。更极端的情况,可能是觉得自己的生活空虚无意义。


4.抑郁:一直以来,抑郁都和丧失、剥夺感、需求不被满足、低自尊、缺乏支持、无法明确的痛苦和失望等因素相关。因为,抑郁也是童年情感忽视的一个常见后果。


5.成瘾行为:因童年情感忽视造成孩子无法缓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因此,一些人会转而从成瘾行为中寻求慰籍,获得控制感。比如,食物成瘾以及进食障碍等。


那么,回到我们的“童年阴影真的会相随一生吗?”这个问题上来,其实也并没有那么悲观,至少,对于“童年期”情感忽视来讲,还是有一些办法可以摆脱的。


经历过童年期情感忽视的人,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更重要的,它成为了“确定性”的敌人。这种确定性是指:不管是消极还是积极,你都能用清晰、坚定的声音描述出自己的感受。


“确定性”对人的成长至关重要。相比于那些因童年期的情感忽视造成的消极感受,比如:“我不应该谈论消极的事,我不能占据过多的空间,我没有权利用自己的方式去拥有去感受某些事物。”——“确定性”需要你做的是打破这些逻辑怪圈与感受的黑洞,意识到自己的真实需求。


如何建立起自己的“确定性”?慢慢解决童年期情感忽视的问题?这里有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1.意识到你有过这种被忽视的经验,从而造成了现在的一些情况。但是,勇敢地承认它,不要觉得它是某种致命的缺点,它只是一种“感受”。


2. 当你经历这些曾经觉得被忽视的“感受”的时候,学习去体验它,去为它下“定义”。


3. 定义自己的需要,一步一步地去获得它们。很多遭受童年期情感忽视的人都无法意识到自己真正的需要所在,它们甚至认为自己的这些需求不值得、不配被满足。越过这个门槛——可以自助,可以和心理咨询师进行咨询(记得来简单心理寻找靠谱的咨询师哦~),来探索自己的这些情绪和需要,改变自己的种种认知。去理解自己和成长自己,我们需要考虑的是,我为什么会这样,我为什么是以现在的方式和我周围的生活相接触,为什么现在的方式和我周围人的相接触,为什么会渴望这些,为什么如此想要这几部分的爱,到底在我这里缺失什么,我又认为我应当怎么样得到这些


4. 对自己友善,照顾好自己。和更多的人建立关系,不管是朋友,还是心理咨询师。在关系中,慢慢地认识自己,疗愈自己。不要想办法摆脱自己的家庭,真正的摆脱不是对抗,而是建立更为丰富的自己,真正摆脱不是对抗我们的父母,而是真正找到自己内心所需要的那份样子具体来说,(这些在前面提到了)如果你不停对抗的话,其实你只能让你自己不断的生活其中,而你自己才能给自己真正的不同的世界。比如父母真的不能特别理解我,但是也许我可以找到一些朋友,可以找到一些伙伴,这个世界其实有很多能够了解你理解你的人,当你有这些人的时候,才能有这些东西,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人,有独立世界的人,才能真正有劲。


当然,罗马并不是一日建成的,埋葬童年期情感忽视的道路也不会一番风顺。但是:去需要,去渴望,去以自己需要的方式去拥有某些东西与情感,这是我们的基本权利。


其实我们一辈子都会与过去相伴,但并不代表着,我们就不可以改变未来的方向。

参考资料:

Childhood Emotional Neglect: The Enemy of Assertiveness;Jonice Webb,2015

Effects of Emotional Neglect:Jasmin Cori;2016

How to Recognize and Overcome Childhood Emotional Neglect; Dhyan Summers;2016

Childhood Emotional Neglect: The Fatal Flaw; Jonice Webb,2014


想了解自己的确定性程度的话,也许这个测试可以起一些作用你是如何评价自己的?

对心理学知识感兴趣的话,也可以看看这些知识 - 简单心理


原文发布于即使童年曾被忽视,你依旧拥有重新渴望的权利|Childhood Emotional Neglect


简单心理,只提供高质量的心理咨询,有趣有用的心理科普。

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janelee1231)


只有一条路解决。

虽然我给那位回答【一直装、装一辈子让人以为你充满爱而不是缺爱】的答案点了赞,虽然我看到每一篇都觉得对,就是这样。

但是你们说的都不够高效。
你们说的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我想说的那条路,很多恶心的鸡汤都说过,叫自爱。

你对这个答案已经失望透顶。

但我建议你还是继续看下去。

当你对人类、对世界、对自己和某个、某些特定对象足够了解之后,你就知道,不论是哪一种爱,都不是别人给的,一定是你自己给的。
你从哪里要,都不可能要到,不论是父母、爱人,还是上帝。

我可以引用两千字的心理学著作来说服你,也可以堆一大段故事,煽情吸睛。
但是那都没有实际作用。没有任何实际作用。

所有的自怨自艾、破罐破摔之所以被言说、被展示,也只是因为渴望被看见、被接受、被认可、被爱。

点进来这个问题的你,只是无法用普世的方法看待爱、感知爱、创造爱。你觉得自己异类。是的。这有很多原因,心理医生陪你聊到信用卡刷爆,仍然只会告诉你原因。

你对这个答案已经失望透顶。
但我坚持,请你看下去。

唯一高效的路,就是停止思考,停止浸淫在情绪和感受里。停止自怨自艾。转而尝试活着。不带判断、不带评价地活下去。

是,童年阴影,少年抑郁,青年失意,中年绝望。总能有一个标签能贴上你,关注这个问题的朋友。但我只想说,如果你准备改变这一切,你必须离开自己数年来习惯的这些路径。

你根本不用假装是另一个人。
你需要的是真的变成另一个人。
变成一个不下意识做判断给评价的人,尤其对自己。

因为你们惯用二三十年的那个评价系统太烂了,烂透了,又老旧又残破,你却乐此不疲地一直用它认识自己。

从没想过take control?
现在可以一试。

组成一个人的,除了身份、地位、社会交际圈、财产及事业,最重要的就是记忆。或者说,对你来说,对想要改变的你来说,其他一切都不重要,你只需要重塑自己,自己的记忆和思维路径。

把脑子里的东西全换掉,相信我,你不需要伪装成任何样子,因为你本来就没有一个固定的人设:你想是什么样子就可以是什么样子,何时完成转换、转换到什么程度,无非是时间的问题。

不一定要忘记使你痛苦的事情,但,让痛苦霸占你本人,一定不是你忍受痛苦至今的目的。

推荐阅读加缪和弗洛姆。不爱看书的,建议各种乱七八糟的公众号也不要看了,大部分都是荼毒心灵的慢性二手烟。

去过真实鲜活的日子。
别着急评价,这是你现在最需要学会的。
等棺材板盖上的那天,评价会像演唱会结束后的烟花和垃圾,漫天散开,漫山遍野。


哎,不屏到最后一刻,论文就是写不出来。所以周六晚上爬到知乎答题……

关于童年缺爱会影响成年后的性格、情感模式、价值导向这个命题,大家已经说了很多,我就不再赘述。童年对人的一生到底能有多么深远的影响呢?很多人都会下意识地从女明星那翻检例子。

最常见的是梦露,童年时频遭遗弃,后来长成了金发美女,仍然安全感缺失,觉得身边的男人跟冷漠的收养者,并没什么实质区别。还有李嘉欣,父母离异,母亲带着她跟姐姐,住在香港特色的铁皮屋里,据说下雨天要用脸盆来接屋子里漏下来的雨。父爱缺失、物质匮乏,在这样的成长背景下,她找一个个成熟富商拍拖就讲得通了。再比如郭羡妮,被指天生狐狸精,据说拍一部戏就要搭一名男演员,但是起底她的童年,又会发现父母离异,自幼漂泊,“爱”这一营养元素不良,难怪多年后要过分进补,不怕劳民伤财。

从女明星们堂而皇之示众的命运来看,童年缺爱,后果往往有两种,一是过分渴慕异性关怀,不是患得患失,就是侵城掠地,就像一个我认识的熬过62年饥荒的老人,盛饭时一定要盛到满出来,隔三差五巡视自家米缸,跟孙辈讲“你们要存着点东西哦”。二是索性把带有救赎意义的爱彻底摈弃,埋头于成功、名望、资产等一系列,实实在在能够带来安全感的东西。我很喜欢的作家韩松落写过一段话,精练概括了这种情形:

“从贫苦坎坷生活里长大的男人女人,都有点像神话里那个瓶子里的魔鬼,你不是没给他爱,不是没救他,而是救晚了。被没有安全感的生活摧残蹂躏过的男女,是不大可爱的一个种族,在他们的排行榜上,爱情随时准备退居次席。爱会令人感觉不安全,爱令人分心,爱令人损失钱财,爱有可能拖住欲待狂奔的后腿,那就索性把爱连根剔除。如指间沙所说:“害怕一件事的最好方式就是彻底不要这件事,这是没有安全感的人感觉最安全的方式。”


童年缺爱固然是一件值得同情的事情,但我们现在讨论的,是怎么解决。由我看来,要疏通这个问题,第一步就是认识到“对,我童年缺爱,但只有极少一部分的童年,会像婴幼儿奶粉伊利QQ星广告里描绘的那样,无忧无虑,快乐天真”。

通俗意义上来讲,我也是童年很缺爱的人。七岁前孱弱多病,时常发烧,我爸妈刚开始打拼事业,根基不稳,顾不上我,就把我送回奶奶家。印象中我在很多人家里住过,奶奶家、姑姑家、不同的月嫂家,我爸妈一周回来看我一次,把我哄到午睡,然后就偷偷走掉。醒了以后我哭着要找妈妈,仓皇奔出门去,一路上看到谁都问,你带我去找妈妈好不好?六岁时,我爸妈下决心把我带回身边,到自己家去的路上,我爸指着一排房子问我:“宁宁,你知道哪间房子是我们家吗?”

靠。这么多年了,我打这句话的时候,还是难过得一塌糊涂。
你说有阴影吗?当然有,我一直讨厌午睡,搞不好跟这个就有关系,我真的恨极了一觉醒来,就没了最亲的人的失落感。我还主张“没钱不要生小孩”,我妈要是接一句“都像你这么想哪来的你”,我就立马回嘴:“你以为你把我养得很好啊?”

顶嘴归顶嘴,我也长大了。

从陪伴质量上来讲,我爸妈做得也不怎么样。我妈活得很粗糙,一辈子没涂过指甲油,讨厌一切纯女性的八卦交际,热爱岗位,比热爱家庭更多。我爸呢,是个特别没好奇心和幽默感的人,小时候我一站上比地面高五十公分的东西,他就紧张得不得了。他是教竞赛的,老是跟一些智力和自制力都超群的孩子打交道,以至于不能够体谅我这种普通小孩。我现在还记得,我小学时,他蹲在地上拿我的小车给我演示追及问题还有相遇问题,我是真的搞不懂,还玩心重,一怒之下,他把竞赛书撕得粉碎,顺便把我的小玩具车扔进了垃圾桶。
妈的。

反正知乎上我的熟人比我爸妈熟人多,那就再控诉两句。我爸擅长以小见大,我每次理科考砸,他都会冷静地坐在沙发上跟我讲:“你爱干嘛干嘛吧,反正没救了。”我妈呢,又过分刚烈,有时沉浸在情绪里出不来,就会歇斯底里。但是这个也能从他们的原生家庭里找到原因,我奶奶是个很强势的人,我爸又是小儿子,长期生活在母亲的强权压迫下,可能会造成胆小怕事、过分黏着的性格。我妈呢,又是长女,从小肩负太多压力,所以不知道怎么跟人轻松地沟通,更不要说用撒娇代替发怒了。


那再往上推呢,我奶奶幼年丧父,还要抚育胞弟,性格强势精明也很正常……你看,每一代人的性格,都是冤有头债有主的,这么个往上推法,那真是祖祖辈辈无穷匮了。
你要是抱着这种心态,来解释童年环境带给你的损害,那就跟反省中国历史对国民性养成的影响一样,讲起来很头头是道,但屁用没有,为什么,积重难返啊朋友。

我不惜以不匿名的自揭伤疤为代价,就是为了让大家端正一个想法:是。我童年不怎么样,但是没关系,很多人的童年都不怎么样。你受家庭影响最多受到十八岁吧,那之后不是还有好多个十八年吗?够不够你消解那些魔障,吞下那些喋喋不休的委屈?你说你阴影深厚,父母罪孽深重,对,有这个可能,但是一段真正有力的人生,不就是跟自己还有回忆,达成和解吗?

总是把什么都归因到童年,那就一辈子不要想长大了。说到底我们这一代人,还有之前那几代人,有谁被真正细致入微地爱过?很少。但所谓的成长以及成熟,不就是从艰难地补齐自身缺憾,到敢于也善于向他人表达善意的过程吗?


我有时觉得,对童年的过分耿耿于怀,其实是一种责任推卸,把受到的伤害过分放大,忘了你也拥有宽容、原谅和自愈的能力。爸妈有没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当然有。比如我妈可以选择跟我商量,我没办法,得回去上班了,你好好在这里呆着,我下礼拜再来见你好不好?这个方式,可能就比偷摸走掉来得好。但是再回头想想,那时候她30岁,心理年龄更稚嫩些,还没有育儿宝典成功妈妈这种书可以看,纯属摸着石头过河。再比如我成长过程中,不止一次地被当过撒气包,我妈有时候骂我,骂得理屈词穷,明显就是在单位受了气。这个做法当然不妥,可是自己上过班也就知道,人还真的需要一个情绪宣泄口,毕竟她在只剩50块钱的时候选择了给我买牛奶,感情摆在那,偶尔骂两句就骂吧,反正我也还嘴还回来了。

讲这个是想说,在情感上,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天生的疤痕体质,太容易记住受过什么伤,跌过哪次跤,忘了其实磕磕碰碰,原本就是人生的常态。我觉得我的童年不怎么样,可是,我爸妈的30岁也不开心的。我很喜欢看美剧《modern family》,可是我也承认,那种相处模式就是一个愿景而已,你不要指望照搬它,你我在人生这个场景里都是精疲力竭的演员,没有抖二十集机灵制造无限惊喜的气力。

这就是我想说的第一点,不要一发现自己的问题,就推给“童年缺爱”这个无法证伪的因素,说真的,一个人到底要多少爱才够呢?我小时候在饭桌上讲幼儿园里王佳买了双带花边的袜子,好看得不得了,刘老师今天重感冒,所以讲话声音很滑稽,我爸妈都很麻木地听,这应该算忽略我了吧。但是我现在回家,我爸妈在讲老王家闺女进了哪个银行老周提前办了退休这种新闻,我也是左耳进右耳出,恨不得在桌底下偷偷刷微博。
亲人啊,就是错误百出的羁绊,不可能是电视剧里演出来的,各部门配合到位的圆满。


而造成的后果,要在不别扭的情况下积极改善。我算是一个非常没有安全感的人,主要表现是,很怕给别人添麻烦,怕拜托人,一边拼命维持高姿态,一边想太多。我很小的时候,爸爸抱我坐膝盖上,我就知道要脚尖偷偷着地,不把整个人的重量都靠在他身上。因为我妈是个硬邦邦的人,所以我也不会撒娇,总以为撒娇就意味着示弱,而只有足够“有用”和“有力”,才能留住爱人。我爸以前对我没什么耐心,一旦觉得我讲话没意思,就管自己做事情,这导致我后来极其擅长察言观色,也顺便有点畏手畏脚,总担心别人觉得我没劲。我小时候周末在家,我爸妈对我的预设都是弹琴练字背成语,从不会想一个正常的七八岁小孩,最可能做的事情是看一整天电视。因为这不近情理的期望,很多年里,我都不敢跟人表达我的正常需求,不敢说“我想”、“我要”、“我希望”这类词汇,总之,我就是那种看起来虚张声势,内心全没底气的人。

但这些年来,好说歹说,也改了一些。改的过程非常迂回,比如硬着头皮发嗲,把对方的怒气消解掉,比如在出现电脑问题的时候直接求助,不怕对方腹诽“傻不傻啊”或者“好麻烦啊”。一个蛮有趣的现象是,求助往往比帮助,更能够建立跟另一个人的亲密关系。有时给别人一个表达善意的机会,也等于给了自己一个,走近他人的机会。至于太在意别人这个事情,我觉得主要靠能力的积累。以前特别想知道他人对我的评价,现在发现,其实大多数人对你的评价也就是一阵风,吹过就散了,会对你产生实际作用力的,也就是那么几个人,你团结好他们就行。要是想解决过分“顾影自怜”的毛病,最好的方式就是读书,读托尔斯泰。他真是宽宏如天父,既公正又怜悯,他什么都懂,可是他也什么都不渲染,从他的表达里,你或许能捡起塑造自我、怜悯他人的力量。

至于成年后过分“讨要”爱这个问题,我觉得靠两方面努力。一边是你不断自洽、自给、自娱自乐,用多方向的注意力分散,来代替对爱情的无止境需求。比如你希望男朋友提供二十四小时关爱,但他最多跟你讲两小时话,剩余时间怎么办呢?就做点喜欢的,也能提升自己的事情,比如跳个操看会书,练练字,实在不行你买个包也好。另一边呢,就是你索性从心欲,别怕怂,你既然缺爱,那就去搜寻那些给得起充沛的爱的人。你放心,世间既然有爱无能,就一定有“爱超能”,你要怀揣着这么颗心,找最能包容你伤疤的那个人。童年缺爱的人一般过分敏感细腻,那就去找个钝感力很强的人,找个皮实的,在泥地里翻滚过一遍,照旧笑嘻嘻的人。每个用户的”恋爱痛点”不一样,看重的特质就不一样,都说结婚是第二次投胎嘛,那你这次就自己做主,找个你觉得最能把你的性格往积极方向带的人。

但是对方再包容,也是有底线的。我知道在做错事说错话以后,泪眼婆娑地讲“可是我小时候……”还蛮爽的,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其实也是占便宜又省力。可童年之后还有许多年,骨骼停止增长后,心灵还在成长。漫漫余生,不是为了展示最初的疤痕,而是用来纠正当初无法掌控的错误。总是惦记着最初的阴影,你就永远没有办法,沐浴到完整的阳光。不管内心的小黑屋是谁造的,你要记得,你已经长大了,它已经困不住你,当你使劲抬起手臂,它就会坍塌,你就能看见一片全新的天地。

那顺便再打个广告,欢迎关注我个人微信公众号:withniyining,不写论文的时候我就在那瞎逛聊天。
喜欢我,就在人群中多扫我一眼嘛~(这就是撒娇的示范案例)

http://weixin.qq.com/r/G0jH32XE6jiVrSG89x0J (二维码自动识别)


(更新在文末)
——
每次看到这个题目,总是忍不住想起一件事。今天终于有勇气,把它写出来。


第一次跟先生出国旅行,是去老挝。机票酒店全都定好了,我们提前两个月就开始期待。结果行前一晚,我突然病了,发烧咳嗽得厉害。照这样很可能旅行要取消,因为东南亚医疗水平并不高,如果在国外哪个小村,病情加重会很麻烦。我心里很着急。

先生二话没说,让我裹得严严实实的别冻着,然后大晚上出门去给我找药店,买到了发烧和感冒药,还有热汤。回来后扶我靠在床头,给我披上大外套,一口一口地喂我吃东西然后再吃药,伸手帮我探额头的温度。然后温柔地说,别怕,好好睡一觉,如果你明天起床还病着,咱就不去啦,没事的。我陪你去医院。

然后我突然就开始大哭,眼泪哗啦啦掉到面前的碗里。先生吓了一大跳,宝宝你怎么啦,宝宝你没事吧,宝宝你哪里不舒服吗……我还是就一直哭,先生被我吓懵了,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能就一直抱着我安慰,宝宝不哭,不哭,没事的……

终于我哭够了,哽咽着跟他说,这是从小到大,第一次有人在我生病的时候,这么照顾我,我是感动得哭了。他很惊讶地问,啊?!这样照顾你不是很正常吗?那你之前生病,你爸妈呢?

我流着泪告诉他:从小我生病就是要挨训的。我妈会暴跳如雷,骂我是故意偷懒,因为感冒发烧就可以不去上学,还给家里添麻烦。我打点滴的时候,都是必须用另一只手写作业,或者在满屋子消毒水味里背书。所以我很怕生病,觉得生病都是我的错;要是因为生病耽误了计划的事,就更加不可饶恕,要挨揍的……明天我们要去旅行,因为我生病要去不成了,我以为你会很失望很不开心,肯定要生我的气……结果你一点都没发脾气,还对我这么好……

事后先生说,那是他第一次发现,自己看起来精明强干、谈笑风生的女朋友,心里原来是个很缺爱的小孩子……先生心疼地抱我在怀里,不哭不哭,你生病了怎么是你的错呢,以后生病了都有我照顾,没事的,不怕不怕。


那天晚上我跟他说了好多话,流了好多泪。我跟他说,小时候爸妈在家总是吵架打架,我总是大半夜在碗碟摔碎哭泣尖叫的声音里惊醒。青春期为了不让我爱美,我妈把家里所有的镜子都用报纸贴了起来,我只能凭着感觉刷牙洗脸。冬天一周只让我洗一次澡,否则就是故意耽误学习。记忆里家里所有东西可以被我妈用来打我,藤条,衣架,羽毛球拍……尤其是苍蝇拍的塑料手柄,打到身上是最疼的,声音清脆可怕,印记红肿难消。

我在家的日子很难过,在学校就拼命让自己阳光努力,讨人喜欢。因为我很怕孤单,很害怕别人讨厌我。结果初中班主任还在全班面前表扬我心理调节能力强,中午刚挨了老妈两个巴掌,脸上还留着印子,下午来上学又是笑嘻嘻的,好孩子果然经得起批评。当时我坐在下面,面对全班齐刷刷望向我的目光,只想挖个坑把自己埋起来……

在家的那些年,我每天最开心是去上学,因为学校有老师和朋友,我成绩又好,所以不用担心被人欺负。每天最怕是回家,拿钥匙开家门的时候手都哆嗦。每年最怕是寒暑假,想到两个月都要呆在家里,就觉得花力气活着都是一件痛苦的事……我努力读书的最大动力就是考出我家,去一个我妈够不着的地方。后来觉得北京还是不够远,就想移民香港,因为那样她能看我的时间,每次有七天的限制。

在北大念书的时候,每年放假看着室友兴高采烈收东西回家,我都觉得很不能理解。因为从小到大,我不知道想家是什么滋味。回家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呢?简直匪夷所思……


说着说着我就睡着了。然后我睡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安稳好觉,第二天起床病居然就好了,可以活蹦乱跳的。可能是风寒感冒刚起,吃药及时,就没有发作起来。最后我们按原计划飞去了老挝,先生在琅勃拉邦的法国餐厅给我过了一个21岁生日。


从那件事情以后,先生变成了我最亲最亲的人。他不仅是包容我的无理取闹、任性撒娇,还知道我的脆弱、我的秘密,小心照顾我的自尊,第一时间帮我解决难题,永远给我百分之两百的安全感。有次遇到伤心的事情,我皱着眉头发呆,他就过来摸摸我的头,小姑娘不怕,你有什么不能跟我说呢,有事我们一起解决呗……他像我的大哥哥,我的好闺蜜,然后才是男朋友。感觉自己孤军奋战了多年,终于有了坚实的依靠,做什么都有了底气。后来我去了香港,特别想念先生。那时候觉得,也许这种感觉,就是想家吧。有他的地方,就是家。


其实我不大提起童年的事情,身边最亲近的朋友,知道的也不多。毕竟我看起来生活感情都挺美满的,没人会去猜我有个缺爱的童年。我一直也觉得自己挺好的。直到后来跟先生去一个情侣心理研究做被试,才慢慢意识到,童年那些F***ed Up的事情,其实在我身上留下了深重的痕迹。

在遇见先生以前,我有过两个前男友,但是长一点的那段恋爱,也维持不到半年。每次拍拖一段时间以后,我就会质问自己,以后我的一生就要跟这个人绑在一起了吗。然后我就会害怕,想要逃离。有时遇到彼此感觉不错的人,暧昧了一段时间,在答应做对方女朋友之前,我也会突然害怕,反悔,然后坚决地破坏这段关系。忍受不了异地恋,非常没有安全感,会作死。旁人只是觉得这女生比较傲娇或者有点矫情,但其实是我内心对长期稳定的亲密关系,有本能的恐惧感。


这么说吧,在亲密关系这场考试里,我本来是个50分的人,不及格;然后遇到了一些50分或者60分的对手。校园里大部分男生,自己也不很成熟,更不知道怎么照顾一个有缺陷的伴侣。所幸我在非常莫名其妙的时刻,遇到了一个100分的他。他不仅能自己能做到很好,还能看出我哪些题答错,哪些题不会,然后有耐心一点点去教我。


比如说,我们在一起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会解决冲突。我讨厌吵架,所以遇到矛盾就会本能地想跑。不说话,挂电话,哭,冷暴力,完全不解决问题。他就很耐心很耐心去哄我,然后哄完就说,好了宝宝我们现在来讨论一下,下次怎么避免这个问题。这次是我(……)地方做的不好,然后如果你下次(……)会不会好一点呢……他坚持吵架绝不过夜,绝不屏蔽,绝不撂电话;也绝不是忍一忍,哄好女朋友就算了;一定是认真把问题解决掉。


他还教会我,如何面对对方身上那些、令自己不舒服的事情。比如说,他很介意我在朋友圈发单独和其他男生的合影。一开始他问我能不能别发的时候,我笑话他小气,不就是和同学同事拍个照,能有什么嘛。但是他后来又认真地说了两次,我想反正少发两张照片对我也没什么影响,就依了他了。
然后他告诉我,如果对方做了什么让你确实不舒服的事情,一定要说出来;不要因为爱对方,就自己忍着。因为拍拖过程中,两个人都在试探对方的底线。我介意照片这件事,就提出这个要求,如果你能答应,那么最好;如果你确实不能答应,那么我就要学会去接受那些照片;不是有忍耐和不爽的接受,而是必须说服自己,真的心平气和地接受。千万不要因为爱对方,就处处委屈自己,忍耐着对方的缺点,总有一天,激情魅力渐渐消退,就会一次爆发出来,成为大的问题。

后来,我实在接受不到异地恋,他准备放弃了北京的一切,包括北大的博士学位,即将为我来香港,重新开始。

后来的后来,他见到了我的母上大人,加了我母上的微信。其实我妈是个非常强势和啰嗦的人,但他对我妈妈,非常有办法,比我还有耐心。我慢慢长大,妈妈慢慢变老;而他在慢慢的寻找办法,帮我和家里,渐渐地讲和。所以我真的觉得,没有搞不定的丈母娘,只有情商不够高的女婿。


最后回到这个问题上来。其实我觉得童年缺爱,长大后唯一彻底的解决方式是,在别处得到足够的爱,足够的安全感。获得新的力量,与自己的过去讲和。
那些“学会成熟”、“变得活泼”、“离开原生家庭”、“多读书”、“广交朋友”……所有这些,我确实都做到了,并且确实过得很不错,拥有了建设新生活的能力。我有漂亮的简历,温暖的朋友,丰富的爱好,光明的未来。
但我心里那个小姑娘,一直在哭;直到遇到那个100分,还愿意教我答题的男人,波波折折,历经磨合,才获得完全的救赎。


知乎上总有人留言给我,毛小毛你好可爱啊,真是“别人家的女朋友”啊,你先生好幸运啊……
其实不是这样的,这段感情里付出最多的那个,是 @李翰潼 ;而好幸运的那个,是我啊。

叫他先生,其实不易。
愿大家都能遇到,属于自己的那个100分的人。

——————
感谢点赞,谢绝转载。
我在知乎更新确实有点少……谢谢你们这么长的回答都愿意看~~ 想看我更多文章的小伙伴,可以去我的个人微信公众号,也叫“毛小毛”,头像跟知乎一样都是那只粉色猪。我在那里写的东西更自由,且跟知乎回答没有重复。感谢关注^_^
——————
更新:(关于大家关心的几个问题)

1、文中提到的心理学咨询:
先生跟我有一个共同好友在北大心理学系,当时她在做情侣心理学相关的研究,需要招被试对象,于是就找到了我们。算是私人关系吧。
其实北大是有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的,非常专业和规范。学生遇到不开心的事,小到交论文有拖延症,大到深度抑郁想自杀,都可以去预约治疗;觉得心理医生不好也可以要求换。在那位好友的鼓励下,我大四也去过几次,讨论感情问题和职业规划。其他高校应该也有类似的服务,大家可以自己找找看。

2、我是怎么认识先生的:其实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大学故事……学长看上了小学妹。学长表白。学妹答应。然后就在一起了。没有分分合合,没有虐恋三角,一直就在一起。然后就到现在了。现在我有时还叫他学长。
说起来有个蛮搞笑的事情。在北大的时候,我每天坐他的自行车去上课吃饭。后来我去了港大,他还留在北大。我说你的车不能再载其他女生,他说好的。然后他就把自己的自行车后座整个卸了&>&<……以示专属之意。还好坐的不是小轿车,否则他要把副驾拆了2333……

3、我恨家人吗:小时候恨,多次离家出走未遂。长大以后不恨了。
我渐渐地明白,没有人需要持合格牌照才能成为父母,其实很多时候,都只是大孩子带小孩子罢了。很可能父母小时候,也没有被好好爱护过,他们就是一路被打打骂骂过来的,连如何过好自己的生活都没学会,更不知道怎样处理亲子关系才是正确的。就像一些在外窝囊的父母,在朋友、配偶处得不到安慰,不懂排解自己的抑郁,只能回家发泄给弱势的孩子。其实父母也是普通人,他们做出一些不好的行为;但他们本来也是很可怜的,需要帮助的。不一定都能原谅,但是可以尝试去理解,有助于自己更好的释怀。
小时候我没能力改变原生家庭,只能拼命逃离,先建立自己的新生活。慢慢独立以后,开始在家族里有话语权,才能开始缓慢地修复关系。然而我还是只能做到周全的孝敬,却无法做到真正的亲昵。我妈常说,为什么我不像其他姑娘一样,跟妈妈有说不完的心里话。我觉得这个太难了,我可能永远都做不到了。

4、我在遇到先生之前,是如何努力做到积极阳光的:
其实我也觉得自己很奇葩,剑拔弩张的家庭气氛,叛逆张扬的青春期性格,很容易就变成不良少年;结果却差阳错地成了别人家的好孩子。我想主要有三个原因。
其一是我很爱看书。小时候家里不给我看电视,经常把我扔在图书馆。于是其他小朋友在看西游记动画片的时候,我只能抱着文言文西游记啃九九八十一难,自己查字典去搞懂每个故事……那个年代图书馆的书都是经典,我很小就看了红楼梦镜花缘红与黑什么的,总之就是现在教育部列出的中学名著,我小学时候基本都读完了。还看了好多《小说月报》《知音》《故事会》什么的,反正也没人管我……
看懂了多少我不记得了,但是文学根基打得正。还有就是读书和写字给了我一个自己的世界,不同于原生家庭的世界观,到现在都是很大的慰藉。
其次是我外婆非常爱我,经常偷偷保护我,是我和我爸妈之间的一个缓冲带。这是我很大的幸运。然而,她在我上大学期间就去世了……
最后可能是天生的性格吧。小时候跟院子里小朋友玩,我是孩子王,组建了一支“冒险小虎队”,还制定了身高、臂力、单杠技巧等入队考核,各路小孩都以能加入为荣耀。我自己是队长,负责指挥行动,比如去给我买大棒冰和虾条,然后给自己取的代号叫“小花狗大王”。不要笑,我也不知道脑洞是哪里来的。这种古灵精怪外加逗13奇葩的性格一直到现在,让我的生活一直不枯燥不孤单。当初也是这样的特点吸引到先生,让他觉得“这个学妹好特别”。如果我天生孤僻自卑一点,可能就是完全不同的结局了。

5.如果遇不到那个100分的人怎么办?
我不知道心理学上的最优解是什么……只能说我个人的看法是,先好好爱自己。你会怎样照顾心爱的人,就先那样照顾自己。努力努力再努力,给自己建设新的生活,一点点从过去走出来。别怕,未来有光。是你的总是你的,早晚而已。

———
我的个人微信公众号也是毛小毛,头像是同一只粉红色的猪。一个读书写字交朋友的地方,感谢关注^_^


想了一下,还是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吧。
5岁的时候母亲去世,父亲是个粗人,小学二年级毕业的农民,家里非常穷。父亲大概很有乡下说书人的潜力,总能把道听途说的故事减油加醋的说的更加精彩,这也导致我的童年其实一点也不苦闷,各种故事伴随我的成长。但是13岁的时候父亲也去世了。然后生活开始苦逼。但是当时似乎并没有觉得有多苦,因为那时候整天想的是如何生存下去,能够满足眼前起码的生存需求,内心已经弥漫着胜利的喜悦了,何愁之有?我那时曾经在日记里写道:我坚信生来就是乞丐的人,也不会觉得自己有多不幸,他只会觉得“卧槽,今天运气真他妈好,居然捡到半只烧鸡,今天太他妈爽了……”
我当时大概就是这么个心态。
不开心的事情不是没有,也有很多。当时最大的感觉就是:我突然必须和很多大人打交道了,很多事情,我以前那样做可以,现在你这样做就完全错了。曾经和村里的妇联主任的孩子打了一架,然后受到村长的严厉批评:你怎么可以打某某某呢?你吃着村里的低保,怎么可以打某某的孩子呢?后来上初中,有人拿我的床单擦皮鞋,结果床单上斑斑鞋油,在我床上吃饭,顺便还播种了饭菜,我一怒之下动了手,结果也被老师严厉批评,你这么个情况,怎么可以打架呢?怎么连你都这样了?后来我把一个废弃的木床框绑在我床上,想起个隔离作用,结果被副校长喊去痛骂一顿,满口他妈的,让我很倒胃口。第二天在全校大会上点名批我一顿,我记得原话好像是:有一个同学,是党抚养了他,是党供他上学,结果他把学校的床框绑到了自己的床上……”后面内容就是说我如何辜负了党和人民的重托云云,副校长嗓门很尖,声音拖的长长的,那次全校学生开大会我躲在厕所里没去,但是通过高音喇叭对这个声音印象深刻,至今都记得清清楚楚。当时我的感觉就是:你的存在严重的被人忽视了,有的是无意,有的是有意,还有的,确实是不怀好意的。这导致我后来很长一段时间会有意的哗众取宠获得别人的注意,高中的时候班里有几个女同学说很讨厌我这一点,这话传到我耳朵里之后,我久久无语,后来还是慢慢的改掉了这个毛病。确实,人还是稳重一点好。
小时候缺爱成年后如何解决?
我的回答是:长大之后,把你因为缺爱而导致的一些缺陷补上来。当时我的生存环境,我的感觉,像一只小猫咪,时刻警惕着周围的不安全因素。我确实搞不清楚人们对我,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是好意还是恶意,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该不该接受对方的帮助。人时时刻刻活在这种环境里,不安全感是有的,这让我花了很多精力去琢磨我周围的人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这样对我?我曾经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去琢磨副校长那张脸,为什么总是一副凶巴巴的样子,学校里挂有他的照片,我经常盯着一看就是半个小时。终于有一天我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因为他就是这样的人,所以长了这么一张脸。那时候我还不知道有相由心生这种话,但是真正的领会到了这个意思。后来才知道,万法由心生,心识的潜力真是无穷无尽的。后来我再也不用苦苦揣测对方是善意还是恶意了,这确实让我在后来的生活中获益无穷。
大概是中国人有这种古老而又善意的观念吧,就是如果某人从小吃了很多苦头,遭受很多不幸,那么这个人必成大器。这确实是一种善意的安慰剂。但是现实中,据我接触的,从小失去父母至亲的孩子,更容易的是堕落,扭曲,难以融入正常的社会。我觉得我最幸运的大概就是一直在学校里,没受太多的污染。初中的时候确实被很多人欺负过。知乎上好像有个问题,童年时被欺负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怎样的影响?具体是那个我记不清楚了,反正就是类似的问题。当时我本来想回答的,但是确实有些事情,我不大愿意去回忆了,所以也就没说什么。这个确实是给人留下一些阴影。我初中那个中学,已经连续好几年都没有过考上高中的人,我考上高中那一年学校还着实轰动了一下子,学生最崇拜的不是学霸,而是学校和社会上的混混,混混们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把学习好的当仆役使唤,很有优越感。但是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如果当初没有那些人欺负我,让我一刻都不想在这个学校呆下去(又没有别的地方可去),我会去努力学习么?如果周围的人都对我很好,我一定会为他们两肋插刀,那我也就成为一个混混了。我并不是个勤奋的人,也缺乏上进心,可以说,我后来能够继续读书,完全是这些人逼出来的。那我为什么还要去恨他们呢?可以说是他们成就了我。后来我上大学的时候居然还拜师学艺,练武去了。说白了还是这种经历在作祟吧,不过练武确实让我获益良多。同样我也想对那些从小缺爱的孩子说,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你觉得不幸的事情,肯定有其“大幸”的一面,一切取决于你看问题的角度和高度。为什么一定要纠结在这些不幸的回忆中呢?只要你愿意,童年的阴影不仅可以完全消除,你还能够因此领悟到更多的道理,让你一生受益无穷。
小时候的一些生存环境确实会给人的习惯打下深刻的烙印。我小时候基本上都是穿别人的旧衣服,这导致直到现在我都不喜欢买衣服,还是习惯穿别人的旧外套,我觉得花那么多钱去买那么贵的衣服基本上就等于是犯罪了。当然,后来为了工作,要见一些人,这样也实在不礼貌,那就买一身好点的衣服,权作是工作服吧,说实话,我觉得穿新衣服很别扭,不如旧衣服更自在一些。哈哈!
我后来从来没担心过因为衣着打扮而被人嘲笑,有时候我会把对方皱眉头想的话大大方方的替他说出来,然后笑眯眯的看着他。好像楼上有人说感觉孤独。我性格开朗,我也从来没有觉得孤独过。我不用担心别人瞧不起我。其实在与人的交往中,你能够尽心尽力的去帮助别人而无所求,那你就永远不会觉得孤独。确实,多奉献一点是对治孤独的最好办法。


更新一波:

第一次破百赞,真的超开心(?ì _ í?)

评论区有人问如何对待从小缺爱的人?
我的回答是:温柔对待

也有人问如何对待让你从小缺爱的人?
我的回答还是:温柔对待

原因很简单,这个fucked up的世界已经有了太多的伤害与黑暗,太多的背负与重担。没有必要因为自己的缺失与不完整去憎恶他们,或这个世界。换句话来说,不要用他人的伤害去惩罚自己。


我有恨过他们吗?当然有。
我也曾质问为什么一切都如此不公平;为什么我要承担与背负这些;为什么他们的家庭那么美好与温暖;为什么她或他可以无所顾忌没有恐惧,为什么我没有后盾,为什么我没有家,为什么我爱的都一个个被我逼走。

但是啊,歇斯底里的发泄与埋怨那是弱者的表现,平静的接纳与温柔的原谅才是真正需要力量的。

这世界实然不公平,但却平衡。
窒息的黑暗与极致的温柔只是一线之间。

愿我们都能成为温柔的人,并被这个世界温柔对待。

2017.9.21




以下正文————————————————————————



“不配得”


从小缺爱的孩子潜意识总有一句根深蒂固的话:“你不配拥有最好的。”

为什么?
因为童年长时期的缺爱会让你毫无价值感,甚至找不到活着的理由。

所以一旦有人对你好就感激涕零,想千万倍的还给对方。

所以遇到爱你的人就会拼命抓住,生怕他走掉,但往往适得其反,没有人愿意当另一个人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每当得到些美好的东西,会无限恐惧。害怕对方抛弃,害怕自己是虚惊一场,害怕放下来的心再次被碾碎。

会对痛苦上瘾,甚至依恋。因为那是童年一直陪伴你让你最熟悉的感觉,所以会不由自主的吸引痛苦。

怎么办?

当你被你自己的恐惧与懦弱无限折磨,当你一次性失去所有,当你绝望到麻木且无惧,当你在空气里快要窒息的时候,那就是新的开始。

人总是要死一遍才能活出新的自己吧。
代价很大,有的人获得了重生。
而有的人,就这样死了。

我们总想在这个世界留下属于我们的价值,想要被记住,这样才会有活过的痕迹。我们去成就很多,只是为了让渺小的自己看起来伟大一些。

但是啊,在宇宙中,我们连尘埃都算不上。所有的对错,是非,真理,是找不到答案的。一切都只是循环往复,矛盾且平衡。

当我意识到折磨我的罪魁祸首其实是我自己的时候;
而当我意识到,其实活着本身,就是一种价值的时候;当我不再为了创造价值去活着的时候,那一刻。是真正的解脱。

而这种解脱的时刻,就是要活下去的理由。

我是幸运的那一个,所幸活着,就好好活着吧。


推薦閱讀:

邊緣型人格障礙是一種動力學內核的診斷嗎?
心理學研究者該不該用專業知識分析自己的朋友、愛人和親人?
自閉症人數為何近年來呈上升趨勢?
一個人的童年經歷造就了一個人對待世界的基礎嗎?
口水強迫症,嚴重影響到了人生,感覺人生無望,怎麼辦?

TAG:心理学 | 生活方式 | 心理咨询 | 心理调节 | 缺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