洄遊魚類為什麼要洄遊?從進化學的角度來看,這個種群特性是如何形成的?
我知道從生物學的角度解釋,諸如幼體需要在淡水環境中存活生長等等。問題是,從進化論角度來看,這樣的行為是如何演化而來的?具有洄遊的鮭魚大馬哈魚等會在競爭中佔優勢嗎?為什麼大部分都要回到出生地?在淡水入海口產卵難道不是更容易,有更強的競爭優勢?
謝 @袁霖邀。
依據自己理解回答這個問題。
1、洄遊魚類為什麼要洄遊?(從題主所指的生物學角度)
簡單的說可以認為是為了適應環境和生存需要。
人類對洄遊的分類方式有多種,可以按照洄遊距離來分,如近陸洄遊,遠陸洄遊;還有洄遊方向來分,如降河洄遊,溯河洄遊;按照洄遊動力劃分,主動洄遊,被動洄遊;還有魚類洄遊時所處水層變化分為,水平洄遊,垂直洄遊;當然最主要的分類方式是按照目的和原因劃分(顧名思義):生殖洄游,索餌洄遊和越冬洄遊。
從人類的角度看,解釋魚類為什麼要洄遊的最好的方式,也是人類最能理解的方式就是洄遊魚類需要繁殖、捕食和過冬。(就好像小時候問大雁為什麼冬天往南飛,因為大雁要在南方過冬……)
生殖洄游的魚類最典型的就是鮭魚(大馬哈魚是鮭魚的一種),它們主要依靠仔魚期的嗅覺記憶溯河達到出生地,它們會從海洋洄遊至出江河中繁殖產卵,稱溯河洄遊,當然中華鱘也是溯河洄遊。也有魚類會從江河洄遊至大海繁殖,稱降河洄遊,如歐洲鰻鱺等。
索餌洄遊指魚類以追索食物為主而進行的集群洄遊。越冬後至生殖前以及越冬前至生殖後的兩個時期最容易發生生殖洄游。
越冬洄遊,水溫會隨季節的轉移而變化,魚類為了適宜的水溫環境而選擇洄遊,多數見於溫水魚類。
以上三點都能解釋為什麼魚類要洄遊,為了繁殖,進食和越冬。
2、從進化論的角度,這樣的行為是如何演化來的?
題主需要了解的是進化論是一套解釋生物發展演化的理論,利用它解釋生物的演化需要比較解剖學、古生物學和胚胎髮育重演率作為證據來推導,就如李明坤所說需要知道其在發展歷史中影響洄遊的歷史環境因素。目前沒有足夠的證據來證明洄遊的演化。
有一種說法是鮭魚本生活在淡水中(目前的可以證實的事實是鮭魚的卵只能在淡水中生存),因為河流沒有充足的食物,所以被迫到達海洋群體生活和覓食。等到性成熟需要繁殖時,依據幼年的記憶溯回到出生地繁殖。
3、具有洄遊性質的鮭魚在競爭中有優勢嗎?
顯然,要不就被自然淘汰了。
4、為什麼大部分都要回到出生地?
a、鮭魚的卵只能在淡水中生存,再依據問題2的說法;
b、當出生地的環境不適宜繁殖時,它們會另尋其他的適宜繁殖的河流產卵;
c、在淡水出海口產卵更有優勢只是題主站在自己的角度一廂情願,合不合適還是只有自己知道。
鮭科魚類主要
依靠仔魚期的嗅覺記憶溯河到達其出生地;
七
鰓鰻主要依靠上游幼體釋
放的化學激素定向;
大西洋鱈
則利用熟悉的環境特徵確定洄遊路徑,一旦移入陌
生水域,定向的準確性降低。
瀉藥
只談得到了什麼好處
動物活在世上無非就是吃和繁殖
繁殖後代有兩種策略
少生優生,如大多數哺乳類,鳥類,鯊魚。
大生特生,生了不管,如大多數魚類,昆蟲什麼的。
而鮭魚的懷卵數量是比較少的,而卵粒很大。玩具槍的BB彈有6mm,鮭魚卵一般有7mm。
也就是說,鮭魚的後代數量較少。剛從卵里出來的魚苗就很大條可達2cm。出膜後的鮭魚苗是有卵黃囊的,卵黃可供給魚苗使用約30日,一般的家魚也就幾天。卵黃消失的鮭魚可以長到3cm並在20日左右開口攝取較大粒的食物,原本這段時間是別的魚幼體大量損失的時期,而鮭魚直接選擇跳過此關卡,損失相對少。
鮭魚的產卵場的特點,低溫高海拔,水流速度快,水清淺,水底的特點是泥沙少,有大石塊,這樣的水體水生動物本來就少更別說天敵了,卵產在石塊間也可避免鳥類啄食。而鮭魚爹媽產了卵就死了,屍體數量相對來混吃喝的動物,供大於求。
總結一下就是,洄遊提高後代的存活率。
我來一個另外的角度。名字叫不得已的進化。我們知道進化也叫自然選擇,也就是說活不下去的都死了,活下來的相對優秀些。由於有基因這個記事本,優秀被一代代加強。因而進化有兩個屬性:隨機和懶惰。或者說是隨機和不可逆。一不小心進化錯了方向,只能一條道走到黑。邊走邊往回找。有的找了點回來,就看起來錯的還相當有道理,找不回來的...你懂得。
個人認為如鮭魚這種不懼艱險主動洄遊的出現是因為環境變遷,舉個例子:原本我家離公司50米,幾年後搬家走路去公司十分鐘,幾年後公司搬遷開車一小時。
或許原本鮭魚(或其祖先)的產卵地和覓食地點的距離並不遠,而後因為板塊運動,氣候變化等等原因,兩點間距離逐年拉大,而魚依然遵循原始的呼喚,堅持在日漸崎嶇的水道中往返,最終形成了今日的壯觀景象。為什麼不選擇入海口呢??
因為入海口就相當於魚類的地獄模式。
原因如下:
1.入海口是海水和淡水的混合區域,所以鹽分濃度常常變化無常。並且根據海洋的潮汐周期、潮差和河川的流量變動,淡水和海水混合的水域範圍有所不同,從地理上的區分並非很明確。進化的目的就是對新環境的適應,是一個適應的過程,是變異後相對穩定的遺傳。而入海口的鹽分濃度不穩定,環境變化無常根本不有利於進化,新環境的位置也不固定。
你說魚類在這種環境怎麼進化,到底是適應這個濃度呢?還是適應那個濃度呢?到底是在選擇這個位置覓食,繁殖呢?還是那個位置呢?這讓它們很糾結啊!
2.入海口周邊的海灘因為營養豐富,有數千種動植物在此棲息。因此鳥類也很多啊!!這不是找虐嗎?這妥妥魚類的地獄啊,鳥類的天堂啊!
黃河入海口鳥類譜系1_黃河口守望者
黃河入海口鳥類譜系2_黃河口守望者
黃河入海口鳥類譜系3_黃河口守望者
這些鳥的食譜里大多數都有魚這個佳肴。你說這個環境就算生下來的小魚,都得死個大半啊。
進化本身就是一個趨利避害的過程,因此寧肯選擇洄遊得遠一點,去找一個相對合適穩定的,天敵少的地方去繁殖,去覓食,也不會選擇一個相對較近的地方,但是是地獄的入海口。
其他關於洄遊的知識可以自行百度的,百度百科上說得很清楚,就不多解釋了。
謝邀
首先說明,洄遊不僅僅為了生孩子,還有索餌,越冬和成長等。因此洄遊根據目的的不同,分為產卵洄游,索餌洄遊和越冬洄遊。
說到產卵洄游,一般認為是受生殖腺刺激與壓迫,不得不向著魚類祖先千百年的老路來走(居然是受迫運動。。。)又有解釋是受環境因素影響如水溫水流鹽度等作用。有些魚類能夠自行調節體內情況,而有些不能主動調節滲透壓與外界環境相適應,非得遷地不可。當鮭魚進入淡水時血液中的鹽分及血壓遠較其于海水為低如果仍處在海區中不能適應,所以非進入淡水不可。(非死不可)
說到進化論,就是遺傳性,也就必須掌握物種在其發展歷史中一系列影響洄遊的歷史環境因素。例如,在地質年代的冰川期冰川融化形成強大水流傾注入海海區被沖淡造成魚類游去河川的有利過渡地帶。又如大西洋鱈魚長距離洄遊應當由短距離逐漸產生洄遊魚類由於冰川漂移被擠向南方,而後冰川逐漸消失,大西洋暖流向北移動,鱈魚就向北洄遊索餌而產卵場仍然留在南方。
有專業課,先滾去上課,占坑後補,斯米馬賽。
海龜也是專門去固定的海灘,和魚去專門的相同河流區域,其他地方都不會去,除了上帝的安排都無法做到
洄遊是魚類的一種周期性、定向性和群集性的遷徙運動。魚類依靠洄遊來尋找它在生活的某一時期所需要的特定環境。
這是個好問題。常年在謀生中生存,竟忽視了落日的壯觀與悲傷。
老實說關於這個問題,直奔主題的回答沒有。
洄遊與熱帶草原四足動物的遷移,與候鳥的遷徙有一定的共同性。遵循的依據有洋流、水溫、磁場。根據目的有生殖性的、有覓食性的、有適應環境性的洄遊。
但是這麼大場面,從內省的觀察角度看,進化論的印記是不多的。
誰能阻止這一大趨勢。除了人類的網具,無他。君不見近海漁業資源的枯竭,國際間漁業矛盾的加劇。
對不起袁霖的邀請,只能猜測:
產卵地需要的是安全,成年後需要的是食物豐富。
但安全的地方食物少,食物多的地方捕食者也多。
所以回來產卵,長大換地方,就成遷徙了。
謝邀,對這問題不熟,泛泛而談。
從進化學角度來看,有洄遊的,也有不洄遊的,而現在我們看到的都是洄遊的,說明洄遊的確是有利的。
===跑題分界線===
就像當年老師教導的,三長一短選短,三短一長選長,吃不準都選C。當年同桌上課一直睡覺,靠這招總能混個及格,這也是他的進化了(大霧)
推薦閱讀:
※水族館怎麼換水、餵食和維持生態鏈?
※哪個地方的帶魚最好吃?
※哪一種類的魚最好吃?都有什麼樣的做法?
※為什麼河魨魚被禁26年,時至今日又被解禁?
※海洋中的魚類是如何在非淡水條件下生存的?它們和淡水魚的不同之處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