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漢朝的內侍是真的掌權,皇上都在他的掌握之中,可是明朝的太監卻不行,再大的權勢皇帝一翻臉立刻完蛋?

涉及到權力的來源問題,明朝的太監權力明顯來源於皇帝,所以皇帝不支持馬上就歇菜,但是漢朝內侍權力難道不是皇帝給的?最厲害的內侍為什麼就能對皇帝生殺予奪呢?是什麼制度導致的這種差異呢?
----------------------------------------------------------------------------------分割線
首先非常感謝大家的回答,每個答案我都認真的拜讀了,尤其是@三種不同的紅色和@rush zerg,回答令我受益匪淺!確實如大家指正的那樣,唐朝的宦官才是最猖狂的,而且大家對原因的分析都很有道理。槍杆子里出政權,看來是顛簸不破的真理啊。
但這裡面其實還存在一個權力來源的問題:唐朝宦官掌軍,一開始應該也是皇帝授予的,可是這個潘多拉魔盒一打開,就收不回去了嗎?如果是個普通軍閥,比如安祿山之類的也就算了,一幫老爺們,就真願意跟著一個閹人去殺皇帝?
由此,人心和眾望,這究竟是個什麼東西?我就始終在想,大到皇帝,小到小吏,手下人都不聽命,他們手中的權力又還剩下多少呢。


瀉藥。

首先回答「是不是」:無論是漢朝還是明朝,宦官就從來沒有掌握過皇帝,從來沒有。嚴格意義上來講,歷朝歷代所有的宦官,其權勢都從來沒有凌駕於皇帝之上。——唐朝除外,但那是另有原因,咱下來再說。

我們要論述某人或某個集團的權勢大小,首先要明白其權力的來源。那宦官權力來源是什麼呢?

《後漢書·宦者列傳》中有一句話,叫做「手握王爵,口含天憲」,它非常準確而深刻地地說明了宦官權力的來源。直白地來講,宦官手中的權力就是皇權的一部分,是皇權的一種表現,是皇帝將自己的一部分權力讓渡出來,因此皇帝也能隨時收回,所以宦官是不可能反噬皇帝的,也就不存在「皇帝都在宦官的掌握中」這種事情。

皇帝為什麼要把自己的權力讓渡一部分出去給宦官呢?因為皇帝有敵人,皇權面臨著威脅。一般來講,和皇帝能正面相抗的合法權力,只有一種,那就是官僚行政機構所擁有的行政權,因為行政機構以丞相為首腦,因此我們歷史一般稱之為「相權」,皇權和相權的鬥爭,是中國政治史上一個永恆的話題。.

除了相權以外,歷史還存在幾種勢力,其中一種就是外戚,外戚的權力來源於後宮,而後宮的權力來源仍然是皇權。也就是說,外戚本質和宦官一樣,都是皇權的一種延伸。因此錢穆在《國史大綱》中說過一句話,叫做「外戚與宦官,其實都還是代表了王室的一部分」,這是及其有見地的。

但外戚和宦官還是有區別的,因為外戚被提拔之後,是在朝廷上擔任官職,因此往往就會和行政系統相合,成為了相權的一部分,這樣外戚即使是失去了皇帝的信任,他們也能依靠行政系統來和皇帝抗衡。而宦官則由於不能在朝廷擔任官職,他們的依靠只能是皇帝本身,所以他們的生死貴賤都在皇帝的一念之間。

所以歷代皇帝在和相權博弈的過程中,往往會首先引入外戚作為自己的爪牙,如漢武帝之用衛青,而在東漢這點在表現得極為鮮明。因為東漢有一個情況,就是皇帝多幼年登基,而且多早亡。東漢皇帝20歲以後登基的,只有光武帝和明帝兩人,而能夠活過40歲的,只有光武帝、明帝、獻帝三人。

在這種情況下,由於皇帝幼年登基,必然就要出現太后聽政的局面,也就是太后代掌皇權,是皇帝因為幼小而暫時把皇權讓渡給了她。作為一個深宮婦人,她在朝廷中的根基基本為零,為了掌握行政權力,太后們不可避免的要大規模任用自己的兄弟。這樣就形成了外戚專權的局面。但如上所言,外戚們在掌握權力的同時,必然要和行政系統同化,把自己變成相權的一部分,這樣外戚相對於皇權就有了一定的獨立性,擁有了和皇權對抗的力量。而在小皇帝長大、收回自己的權力之後,已經相對獨立的外戚是不甘於自己權力被收回的,因此必然會和皇帝產生矛盾。

而此時,由於相權和外戚的合流,皇帝所能倚仗、信任的人只有一種,那就是日夜陪伴在自己身邊,和自己一同長大的宦官們。所以他們會把自己的權力部分讓渡給這些宦官們,以他們為爪牙和外戚進行鬥爭。而在外戚倒台後,宦官會依舊享有較大的權力。

這就是東漢歷史上外戚、宦官輪流坐莊的原因。——但這並不意味著宦官權力已經大到可以控制皇帝的地步。總體說來,漢朝的宦官們始終在皇帝的控制之中。

下面我們舉幾個栗子來看看:

第一個說說孫程。

孫程是安帝、順帝時的宦官,他最大的功勞就是迎立了順帝。順帝是安帝的兒子,從小被立為皇太子,但安帝末年,安帝乳母王聖、宦官江京、外戚閻顯等人勾結構陷太子,太子被貶為濟陰王。安帝死後,閻顯等人立北鄉侯為帝,北鄉侯在位半年即死,這時孫程聯合王康等19名宦官,果斷髮動政變,殺江京,捕閻顯,擁立原皇太子、濟陰王劉保繼位,是為順帝。

因為擁立大功,參與政變的十九名宦官全部被順帝封為列侯,是為十九侯。此時的孫程,可謂大權在握,風光無限,這一時刻也應該是他人生最輝煌的時刻。但就在數月之後,順帝卻將孫程免官,將十九侯全部遣送封地。

——這時的順帝才是一個11歲的孩子,在朝中無任何根基,他父皇安帝去世後,他連上殿看一眼棺材的資格都沒有。而孫程卻是發動政變、擒殺權臣、幽禁太后,一力扶保他等位的任務。但那又如何?順帝一紙詔書,孫程乖乖掛冠回鄉。

這就說明皇帝對宦官的使用,從來沒有失控過。

第二個咱們說說單超。

單超是漢桓帝時的宦官。說起漢桓帝這個人,他其實離皇位挺遠的。在他前面的兩個皇帝,就是漢沖帝和漢質帝。漢沖帝是順帝的兒子,1周歲登基,2歲就死了。當世執掌政權的是跋扈將軍梁冀,於是梁冀就在宗室中找了渤海王劉鴻的兒子,叫劉纘的登基了,是為漢質帝,登基那年7周歲。但這個漢質帝太聰明了,梁冀感覺自己不好控制,於是第二年就下毒給毒死了。質帝死後,梁冀再在宗室中找人,找來找去就找到了桓帝,當時他剛繼承了父親的爵位,是蠡吾侯,14周歲。

桓帝也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他繼位以後,梁冀繼續把持大權,梁冀外號叫「跋扈將軍」,則其人品行可想而知,他扶立三帝,鴆殺一帝,論權勢是隻手遮天,論行事則毫無忌憚,這時的桓帝絕對是如坐芒刺,生怕哪天自己也步了質帝後塵。

於是有一天,桓帝把宦官唐衡叫道廁所里,問他:「咱們宮裡誰和大將軍不對付?」唐衡回答:「單超、左悺、徐璜、具瑗都跟他有矛盾。」於是桓帝就把這幾個人叫進來,共同商量對付梁冀,最終把梁冀一黨一網打盡。單超等人因誅滅梁冀的大功,五人全部封侯,世稱「五侯」。這五人權傾天下,飛揚跋扈,欺男霸女,遍虐天下,史書稱他們「與盜賊無異」。

但後來呢?司隸校尉奏左悺及其兄左稱罪行,於是兩人皆自殺。又奏具瑗兄長的罪刑,並收捕入獄,具瑗被迫上繳印信,之後被貶為都鄉侯。單超、徐璜、唐衡三人早死,於是將其襲爵者貶斥。

——五侯之封,史稱「自是權歸宦官」,其實呢?他們的生死榮辱還都是皇帝一句話的事情,權力一刻未曾離開過皇帝。

所以說,漢朝和明朝的宦官情況,是一樣一樣的,都是「皇帝一翻臉,再大的權勢也立即完蛋」。

中國歷史上,有三個宦官特別猖獗的時期,分別是東漢、唐代、明代。剛才我們說了東漢和明朝的情況,但唐朝則不一樣,唐朝的宦官真正對皇帝擁有生殺大權,唐代皇帝中,就有兩位是被宦官所殺(敬宗和憲宗),中唐以後,皇帝多要看宦官臉色。

為什麼唐代情況和東漢、明朝不同呢?原因很簡單,唐代宦官擁有兵權,唐代自徳宗後,宦官世掌神策軍。

我一開始就說過,要說一個人或集團的權力大小,首先要明白其權力來源是什麼。東漢和明朝的宦官,其權力來源是皇帝,宦官的權力是皇權的讓渡,所以無論東漢還是明朝,無論其宦官權勢都多麼熏天,都不可能反噬皇帝。

但唐朝不一樣,唐朝宦官,尤其是德宗以後的宦官,其權力來源已經不是皇權的讓渡了,而是來源於軍隊,這時的宦官與其說是宦官,還不如說是軍閥,他們憑藉著手中的神策軍,對皇帝實行人身控制,隨意廢立,甚至公然弒君。這就是唐代宦官和漢、明的不同。

最後用趙翼的一段話來總結:「東漢及前明宦官之禍烈矣,然尤竊主權以肆虐天下,至唐則宦官之權反在人主之上,立君,弒君,廢君,有同兒戲,實古來未有之變也。推原禍始,總由於使之掌禁兵……所謂倒持太阿,而授之以柄,及其勢己成,雖有英君察相,亦無如之何矣。」

==================我是補充答案的分隔線==============

發現題主在題目下加了一段補充說明:

涉及到權利的來源問題,明朝的太監權力明顯來源於皇帝,所以皇帝不支持馬上就歇菜,但是漢朝內侍權力難道不是皇帝給的?最厲害的內侍為什麼就能對皇帝生殺予奪呢?是什麼制度導致的這種差異呢?

我只有呵呵了,合著我說了這麼半天,題主根本就沒有看明白。

我只想問題主一句:「漢朝宦官什麼時候對皇帝生殺予奪了?」我說了那麼半天,舉了兩個例子,難道不就是為了說明漢朝宦官根本不可能反噬皇帝嗎?


宦官握權,有三朝:漢、唐、明
然而三朝各有不同,唐宦官權力最大,漢次之,明最末
同學們就要問了,為啥這些死太監沒讀過書、沒打過仗,卻能對皇帝頤指氣使,對大臣生殺予奪?

1、漢代
漢的一大特點,是皇帝即位時多弱主。東漢一朝,和、殤、順、沖、質、桓、靈諸帝,即位時最大十來歲,政治上只能倚重外戚,而生活上倚重宦官。隨著幼主成年,與外戚矛盾越來越大,他們唯一可靠的盟友,就是宦官為主的內侍。尤以漢桓帝為代表,他為了對抗外戚梁氏,重用十常侍,讓宦官代理政事。引發了外戚和士大夫的強烈不滿,導致兩次黨錮之禍。最後,以士大夫、地方諸侯的勝利告終。
漢代的宦官專權,並非心腹之患,事實上代表的是皇帝與外戚/豪強世家之間的博弈,宦官是皇帝的代言人。


2、唐代
唐代甫一建國,就發生了血腥的玄武門之變;唐中宗、唐睿宗、武后時期,宗室內部爭鬥不斷,母子爭位,父兄成仇。
可以想見,從政變中奪位的唐玄宗,一定心有餘悸。他改變了高祖、太宗倚重宗室的政策,不再授予兄弟、子女實權。相反,他制定了嚴厲的管禁規則,任用宦官監督宗室。
由此,宦官逐漸獲得了實權:一方面,皇子、諸侯需要重視與宦官的關係,否則招致皇帝的懷疑;另一方面,宦官獲得了皇帝的信任,成為皇帝控制宗室的爪牙。
如果說趨勢就此止住,那麼還不算太糟糕。壞就壞在,唐玄宗開始任用宦官作為監軍,監督外將。哥舒翰、高仙芝等大將,都因監軍宦官的讒言,招致玄宗懷疑,軍前殺頭。安史之亂後,外將也逐漸失去信任。代宗時期,魚朝恩領神策軍入京戡亂,此後成為主要的禁軍。神策軍由宦官指使,使得宦官成為了朝中最為強勢的力量之一。
甘露之變中,宦官勢力輕易地擊敗了皇帝;唐憲宗、唐敬宗、唐文宗諸帝,都為宦官所害。以至於憲宗之後,皇帝廢立由宦官決定,政事大小皆出於北司(宦官理政為北司,朝臣理政為南司)。
這樣的局面,竟然一直持續到唐朝滅亡。

可見,唐代是徹底玩壞了,帝制的工具,反而變成了帝位的主人。

3、明代
最著名的大太監,幾乎都出自明代:劉瑾、魏忠賢。
而在事實上,劉瑾、魏忠賢並無真正的權力,劉瑾的覆滅,幾乎朝夕之間;而魏忠賢一旦失去舊主,立刻心中憂懼,退而保身。太監,回歸到了內侍的本質:僅僅是皇帝的弄臣/工具而已。
明代士大夫強勢、富有責任心、而且專業,對此,皇帝既愛又恨:勤政時君臣如魚水,怠政時煩不勝煩。怠政的君主,首推明武宗,其次明熹宗,他們對政治沒有多大興趣,明武宗喜歡旅遊+多P+角色扮演,明熹宗喜歡木工。他們迫切需要一個傳話人,一個掌印人,一個玩伴,至於最終太監的權力遠遠超過這角色,他們並不太關心。


漢代的宦官專權,是炎症,越來越深,雖然消炎成功,但是肌體已壞。
明代的宦官專權,只是疥癬之疾,難看且癢,但是可以治癒。
唐代的宦官專權,是惡性腫瘤,直到王朝滅亡,腫瘤才最終消弭。


唐代宦官專權被誇大了。

唐代宗廢了李輔國、程元振、魚朝恩。唐順宗幾乎是個全身癱瘓的植物人,太子集團利用俱文珍等宦官在宮裡活動,太子登基為唐憲宗,俱文珍反而失寵,鬱鬱而終。唐文宗廢了王守澄。唐武宗廢了仇士良。唐僖宗只想享樂,田令孜把唐僖宗伺候得很舒服,但後來唐僖宗拋棄了田令孜,田令孜逃走被節度使王建所殺。唐昭廢了楊復恭。

唐代中後期,李輔國,第一個跳出來想專權的大宦官,靠討好唐肅宗,得到機會,但同時分權的還有張皇后,當擁立誰為太子時,張皇后站錯了隊,於是李輔國又成了擁立唐代宗的功臣,加宰相銜,第二個月就被唐代宗貶職發配,數月後被「盜賊」所殺,而且未留個全屍。

俱文珍被太子利用罷了。唐順宗用王叔文搞改革,以太子為首的反王叔文的集團形成,太子集團利用俱文珍,唐順宗又是個全身癱瘓的植物人,太子登基為唐憲宗,他與俱文珍的關係,更像李隆基與楊思勖和高力士,真正控制廢立之事的是皇族而非太監。

憲宗李純之死,郭后(郭妃)母子主導、決定的事,讓王守澄等太監替背惡名。
憲宗晚年又遇到了太子的問題,郭妃是郭子儀的孫女,不論後宮還是朝堂,都形成了極強的勢力,她的兒子不即位是不行的,但憲宗就是不想被牽制,也不喜歡這個兒子,最後兒子逆襲老巀子的故事就上演了。一些新晉宦官又投靠了新主子,郭妃(後來變郭太后了)集團在憲宗最後那年主導了一切。

唐文宗用大臣李訓、鄭注,整倒了宦官陳弘志、王守澄。為什麼文宗沒廢了仇士良?因為大臣李訓、鄭注開始爭功,發展成勢不兩立的局面,仇士良才有了活路。
仇士良眼見一代大宦官王守澄被唐文宗拔掉,毒死暴斃於途,又險些在甘露之變中做了糊塗鬼,已經極端惱怒瘋狂,但是「甘露之變」後,仇士良卻不敢廢掉唐文宗。上有郭太皇太后,下有忠直大臣,在各地還有打著勤王旗號的藩鎮。雖然唐文宗自謂連漢獻帝都不如,可就在甘露之變後依然可以任命李石、鄭覃為宰相,在朝官生死關頭反擊宦官的攻勢,甚至京兆尹薛元賞也敢公然與仇士良硬碰硬,稍後昭義節度使也聲討宦官。到唐武宗時期,仇士良就被秋後算帳、整倒了。

到了唐朝末期最後的兩位皇帝唐僖宗、唐昭宗時,宦官田令孜、楊復恭終於真正做到專巀權了,但是這時唐朝的藩鎮徹底鬧大了,唐朝朝廷的權力已經被唐朝藩鎮分的沒剩多少了,唐朝宦官對全國的作用與影響,遠遠不如明朝那些干政的宦官。

唐僖宗喜歡玩樂,田令孜就把唐僖宗伺候得舒服,可惜黃巢之亂打破了美夢。過了幾年苦日子的唐僖宗終於成長了一些,加上田令孜誘發藩鎮大戰,他就徹底拋棄了田令孜,田令孜逃跑被節度使王建所殺。
之後是楊復恭,這個人沒田令孜那麼張揚,但畢竟是個宦官頭子,新即位的唐昭宗只要是見了宦官就痛惡不已,正應了仇士良的話,讀書多了就不妙。唐昭宗弄死楊復恭也沒走多少彎路,他乾兒子主動提供罪證。至於劉季述,唐昭宗的時候,唐朝已經陷入名存實亡的境地,各地藩帥牛氣起來,劉季述也沒的權可專了。

所謂的廢立,看郭氏集團主導的廢立:廢支持改革犯了眾怒的癱瘓者唐順宗,立太子為憲宗,立太子為穆宗,立長子為敬宗,敬宗死了就立他二弟為文宗,後面文宗死了,立他五弟為武宗。從穆宗到武宗,全是郭太后的子孫。郭氏集團的龐大,太監敢立其他的王來試試么?

唐朝宦官的軍權與權力,仍然是靠討好唐朝皇室得來的,一旦得罪皇室失去寵信,宦官往往就要被整倒整死。而皇帝的生死廢立朝廷官員的任免,根本上也是皇室、大臣等勢力決定的,例如郭后(郭妃)集團,宦官只是被利用的工具與替罪羊。

唐朝宦官終歸是要依靠皇權生存的,皇帝要大權獨攬,你要麼合作當忠心的狗(唐明皇、德宗、憲宗、武宗、宣宗等等時期),要麼與之攤牌就看運氣好不好了(碰上唐代宗的運氣都不好,碰上唐昭宗的也不見得如何)。 要是皇帝喜歡享樂不理政事,那就好辦多了,比如唐僖宗,田令孜只要伺候唐僖宗玩樂,唐僖宗沒空去攬權,田令孜就幫著攬權,皇帝一看權力在身邊就不操心政務,繼續享樂起來,但這時唐朝中央朝廷也沒多少權可攬了,何況唐僖宗還整倒了宦官田令孜。

唐朝後期宦官真的可以任意廢立皇帝和弒君嗎?

長期以來在網上流傳的這樣一個歷史信息,卻很少有人去真的研究唐朝後期的宦官們究竟是怎樣地干政的,是否真的比皇帝還皇帝,可以任意廢立皇帝,甚至任意弒殺皇帝。

一、被迫退位的皇帝和被殺的皇帝

唐朝後期的皇帝中,被迫退位的有兩位(而且有一位複位了),被宦官所殺的有兩位,可這並不是宦官權勢大、為所欲為的表現,反而是宦官被逼得不得不為的事實。

「永貞革新」的唐順宗已經身體癱瘓了,所有政務都是由王叔文等文臣掌握的,這些文臣要革新的是整個唐朝的社會,所以也遭致整個社會的利益集團的怨恨。於是宦官充當了他們的急先鋒,借著皇宮的近便逼已經人事不知的唐順宗退位,而被擁立的恰恰是順宗的長子唐憲宗,接著唐憲宗用更合適的革新手段和治國方略成就了「元和中興」。

唐順宗確實是被迫退位的,但談不上被宦官廢黜:1、順宗是個植物人,2、社會既得利益者都極力反對要變法的王叔文集團,雖然二王八司馬是群君子,3、被擁立的是順宗的長子兼太子,完全合理、合情、合法。至於唐順宗在退位後,是如何去世的,那就沒什麼意義可言了。

唐憲宗被宦官陳弘正所殺,可當我們查閱這樁迷案時,又得不出是宦官為所欲為的結論。相反正是因為唐憲宗在實現中興大業後迷戀長生不老,服食丹藥後經常神志不清、全身躁熱,動不動就對身邊的低級宦官拳打腳踢,對後宮之主的郭氏及太子也不如何待見,而太子之所以為太子是因為憑母貴,他是憲宗第三子,前面還有個二皇子總不放棄讓父改立之心(長子早逝)。在幾經周折下,太子與身邊的宦官結成了同黨……縱觀元和一朝掌權的宦官無一不是憲宗的心腹而提拔上來的,憲宗的信任和威信是自己的絕對保障。果然等憲宗一死,元和朝的宦官除了依附太子唐穆宗的以外都盡數被誅滅。

唐敬宗也是被宦官所殺,可絕對不是當權的宦官,相反正是與當權宦官王守澄有極深矛盾的劉克明等次等的宦官。敬宗固然只關心自己的玩樂,可劉克明等人卻只有扳倒王守澄才有活路,唯一可行的只有擁立新君,自己才能憑功勞翻身,於是到敬宗外出打獵醉酒時發動突襲。可惜他們要擁立的人是絳王,自然敵不過擁立敬宗二弟的王守澄,因為一合法度二又當權。

由以上僅有的三例可知,在黃巢起義之前,宦官無權廢皇帝,只能擁立皇帝,而且擁立的還必須有相當的法律依據,比如太子、長子、按次序的皇弟。

唯一是真的被宦官廢黜的只有唐朝倒數第二個皇帝唐昭宗,可那已經是公元898年以後的事了,當時全天下早已大亂,各地稱王稱帝者不記其數,而唐昭宗平生最痛恨宦官。所以,宦官劉季述迎皇太子監國,假傳昭宗之命退位為太上皇,讓太子登基。後來,宰相崔胤聯合禁軍將領孫德昭發兵打敗了劉季述,901年正月昭宗「反正」,劉季述為亂棒擊死,棄屍於市,皇太子裕降為德王。接著朱溫進京了,此後已無唐朝。

二、唐朝後期幾大權宦的始末

李輔國:756年【太子】李亨(唐肅宗)即位,肅宗為人性格懦弱,見李輔國忠心擁戴,便視其為左右臂,把軍政大事都委託於他。李輔國能為所欲為,還得益於與肅宗皇后張氏的勾結。762年【太子】李豫(唐代宗)在李輔國的擁戴下即位,因念其擁立之功,冊封李輔國為司空兼中書令,李輔國終於實現了他的宰相夢,狂妄地說出了那句歷代宦官都夢寐以求的「大家但內里坐,外事聽老奴處置」。但就在這一年,唐代宗又陸續罷免了李輔國的職務,最終把他逐出了朝廷。不久,李輔國被人刺殺身亡。

程元振:762年受唐代宗重用,有剪除李輔國的功勞,便開始驕橫,以私怨排除異己。連忠心的李光弼也顧慮程元振的暗害。不久,唐代宗下詔盡削程元振官職,將他流放溱州。程元振在江陵被仇家殺死。

魚朝恩:758年任觀軍容宣慰處置使等職,負責監領九節度使的數十萬大軍。763年吐蕃兵進犯長安,魚朝恩以保駕有功,被封為天下觀軍容宣慰處置使,並統率禁軍,隨後掌握朝廷大權。自得意滿的他又干預起了政事,懾服百官,貪賄勒索,置獄北軍,迫害無辜。唐代宗對其不滿,於是授命宰相元載,在770年寒食節,乘宮中宴會後召見之機,捕殺了魚朝恩。

俱文珍:805年,同劉光錡、薛盈珍等挾立【順宗長子】廣陵王為太子,數月後太子李純即位為唐憲宗,俱文珍因此得憲宗寵信。但隨後,他因擅殺東川節度使李康,又與另一位神策軍護軍中尉不合,激起眾怒,宮中的宦官亦群起攻之,漸失恩寵,813年鬱鬱而終。

王守澄:820年憲宗駕崩,當時宮中宦官分為兩派,王守澄、梁守謙主張擁立【太子】李恆,吐突承璀主張改立澧王李惲做太子。王守澄、梁守謙等人迅速擁立李恆即位(唐穆宗),將吐突承璀、澧王李惲殺死。824年穆宗駕崩,王守澄又擁立【穆宗長子】李湛即位(唐敬宗)。826年,敬宗與宦官劉克明、田務澄等擊球,後又與擊球將軍蘇佐明等宴飲。劉克明等人慾奪王守澄的大權,殺敬宗、矯詔絳王李悟當國,王守澄等宦官得知後發兵討伐劉克明等人。平亂後,王守澄擁立【穆宗次子】李昂即位(唐文宗),屢憑擁立之功得新君借重。835年,在王守澄離開京城前夕,唐文宗在宰相鄭注、李訓的策划下,派李好古攜帶毒酒給他餞行,王守澄喝了毒酒後,便暴死身亡。

仇士良:835年出任神策左軍中尉,文宗與李訓、鄭注等謀誅宦官史稱「甘露之變」,因計劃不周,未能成功,仇士良與右軍中尉魚弘志(一作志弘)等大肆誅戮朝臣,挾持文宗。仇士良幾次要廢文宗,甚至假傳太后命令,召崔慎由入宮草另立嗣君的詔書,但都沒成功。840年,文宗病死,仇士良另立【文宗弟】李炎為帝(唐武宗)。因武宗是自己立的,仇士良更加猖獗,竟對武宗指手劃腳。武宗剛毅果斷,對於仇士良採取「內實嫌之,陽示尊寵」的辦法,任用李德裕為相來排斥仇士良。842年10月,李德裕起草赦書,減禁軍衣糧及馬芻粟,仇士良便鼓動禁軍嘩變。李德裕看穿了仇士良的陰謀,急速求見武宗,武宗大怒,立即派人對神策軍宣旨:「赦令自朕意,宰相何豫?爾渠敢是?」於是風波平息,此後,仇士良日夜不安。不久,武宗削其為內侍監,知省事。843年他被迫告老還鄉,武宗並沒有放過他,第二年,削去他的官爵,抄了他的家,僅留下他一條性命。不久,仇士良病死。

田令孜:873年,唐懿宗駕崩,【懿宗子】李儇即位(唐僖宗)。僖宗極為尊寵田令孜,呼為「阿父」,政事一以委之。880年黃巢起義軍入長安,田令孜擁僖宗奔蜀。唐軍擊敗黃巢軍收復長安後,僖宗等人回京,田令孜自攬匡扶唐室的功勞。885年,河中節度使王重榮上表陳訴令孜十罪,引河東節度使李克用軍為援,共拒令孜,禁軍大敗。田令孜挾僖宗逃往興元,之後李克用與王重榮又一次上表請求僖宗回京,並指陳田令孜的罪狀,要求誅死他。僖宗又新起用楊復恭為樞密使,田令孜已失去僖宗的信任,不再受寵,乃奔成都,依其兄西川節度使陳敬瑄。891年,王建攻入成都,囚令孜、敬瑄,2年後殺之。

三、真相

廢立皇帝並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成功,唐朝那些成功的宦官必然是擁立那些水到渠成的皇位繼承人(早就被先帝冊立的太子、沒冊立太子情況下的長子、皇帝的兒子還很年幼時的皇帝之弟),也不存在廢皇帝的權力,更沒有因為自己掌握了大權而任意殺皇帝。皇帝被殺純粹是因為次等宦官們狗急跳牆、地位甚至自身性命不保的豪賭之舉。

掌握大權的宦官,巴不得皇帝多活幾十年,因為一旦換新君,也就意味著他這辛辛苦苦、刀光劍影里得來的權勢有可能就要走到頭了。這是皇權體制下的制度使然,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朝天子也有一朝奴才,宦官不論如何大權在握,他們都必然得依附於皇帝。天子九遷除了最後被朱溫挾持那次外,其餘時刻逃跑的皇帝身邊都有一群忠心的宦官在鞍前馬後效力,為的就是憑著危難時的患難之情博得當朝皇帝的恩寵,為回到長安能享受附帶而來的權勢。

但是,當他們效忠的皇帝駕崩,權勢便會隨之變遷,能否延續榮華,他們就必須選擇好下一位新君,於是就有了我們常說的「唐朝後期皇帝除了德宗、順宗、哀帝外的其餘都是由宦官擁立的」。其實質是宦官為自身利益鑽了皇位繼承製的空子,太子、長子、皇帝之弟本就當仁不讓地是未來的皇帝,他們只是助推了一下而已。有時或許是在幾個同等候選人里選一個,但宦官沒有讓幾歲的小娃娃當皇帝,而是選擇十幾二十多歲的皇帝之弟即位,對於國家而言卻是幸事。儘管這是因為宦官擔心幼帝即位會引發東漢後期那樣的後宮、外戚勢力周期性地崛起。

可是,新君往往又對這些前朝宦官痛惡,以前那些次等宦官一見新君的意向便可以趁機撈一把,於是宦官大頭子們也就難逃厄運了,因為不是每一位新君都是唐敬宗那樣不管政務只知享樂的帝王。即使是提拔自己的那位皇帝也有可能拋棄自己,比如程元振、田令孜的故事。

  當然,唐朝後期的宦官雖無任意廢立皇帝和弒君的權力,卻仍然在殊死搏鬥中努力去實踐。原因就是他們掌握了中央禁軍的兵權,往往成為一些事件的第一參與者,這也難怪後世之人說他們廢立、生殺皇帝如同兒戲。宦官集團內部爭權奪利,以及皇子藉助宦官登位,居然都以廢、殺皇帝為陰謀籌碼,不能不說宮廷已然混亂無綱紀了。

與東漢、明朝的宦官一樣,唐朝宦官也是皇權的衍生物,他們必須依附於皇權,但又妄圖脫離皇權的籠罩想要赫赫權勢到壽終正寢。然而事與願違,權勢越大的宦官,其結局越是凄慘,因為他們始終只是皇權的副產品。「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是宦官集團的基礎動搖點,而沒有毛附在身上,皮又難免不被外界傷害,所以皇帝又不得不重用宦官,歷史往往如此循環反覆。

題外之宦官的遺忠
宦官作為一個群體,不可能都是人渣,只幹壞事,也有一些既做出了成績又可以名留青史的。當然,漢代的蔡倫,明代的鄭和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唐代也有。

楊良瑤是一個傳奇的宦官,多次臨危受命前往叛軍陣營勸降,挽救唐朝的危局。貞元年間「屆乎南海,舍陸登舟」,受命帶國書出使黑衣大食(中東阿拔斯王朝),成為中國第一位航海抵達地中海沿岸的外交官。

楊復光是前面提及的楊復恭的兄弟,他與楊良瑤一樣久經戰陣,往來於各方勢力的營帳,在平定黃巢之亂中立下很大的功績,楊復恭也正是依靠其功才得以取代田令孜。不過,楊復光並沒活到那個享受的時候,否則難保不被唐昭宗一起給清算了。

張承業,當天下大亂時,唐昭宗想投奔河東李克用,就派他先去打點。可惜最終唐昭宗還是被李茂貞和朱溫搶來奪去,至死未能到河東,張承業就留在那裡,作為軍師先後輔佐李克用、李存勖兩代,與篡唐的朱梁王朝血戰十多年。

與其說張承業是為河東晉王效力,不如說是借用河東晉王的實力為唐朝報仇,在滅梁時他力勸李存勖不要自己稱帝,而要選擇李唐宗室來輔佐。雖然最後張承業在失望中死去,但仍足以與類似人物孔明、王猛一起留於青史。

明朝皇帝仗重官宦官處理政事。
從明朝宦官王振,明英宗朱祁鎮即位,司禮太監王振帶著他遊戲,控制錦衣衛,正統七年(1442年)毀去宮門所鑄太祖禁內臣預政之鐵碑,又勸英宗御駕親征,最後發生了「土木之變」。
明憲宗時設西廠,由宦官統領,自此明朝宦官之權勢無以復加。明朝第十四任帝朱翊鈞在位時,最後的三十年只在金鑾殿亮過一次相。大學士數十年見不到皇帝,不能向皇帝面呈「票擬」,所有的「票擬」都要仰仗宦官轉達,宦官的權力遂日形膨巀脹。魏忠賢專巀權是明朝宦官為患最烈的時期,皇帝整天忙著木工,沒時間批閱公文,這給了魏忠賢很好發輝的舞台,當時政巀府高級官員和士大夫階層,公然爭先向宦官賣巀身投靠,甚至建立生祠,天啟七年(1627年)五月,國子監生陸萬齡上巀書,稱魏忠賢可與孔子相提並論,因為「孔子作《春秋》,忠賢作《要典》。孔子誅少正卯,而忠賢誅東林」。其後,魏忠賢生祠「幾遍天下」,「每一祠之費,多者數十萬,少者數萬」,且「剝民財,侵公帑,伐樹木無算」黃運泰造生祠迎塑像時,「五拜三稽首」,「率文武將吏列班階下,拜稽首如初」。魏忠賢更嚴酷打異己官員……

而按某些人對唐朝宦官的誇大方式,那麼,權勢遠不如明朝魏忠賢的明朝太監王安,王安的行為,也成了廢立皇帝了。

唐朝宦官終歸是要依靠皇權生存的,唐朝宦官的軍權與權力,仍然是靠討好唐朝皇室得來的,一旦得罪唐朝皇室失去寵信,宦官往往就要被整倒整死。

到了唐僖宗唐昭宗這唐朝最後兩個皇帝的時候,唐朝宦官終於真正掌權了,但是因為黃巢之亂以及唐朝藩鎮,唐朝宦官對全國已經沒有多少作用與影響了。
而明朝宦官對全國的作用與影響要大於唐朝宦官。
歷史學家汪篯在《漢唐史論稿》中指出,唐代的宦官專權,對於全國的影響,特別是對州縣地方的惡劣影響,不像東漢和明代那樣嚴重。


王朝正常持續階段,最大的兩股勢力皇帝和士大夫。
皇帝和士大夫是天生對立的,因為士大夫需要經營的是自己的小家(漢代的舉孝廉制度保證了士大夫本是地主,明代的士大夫的理想就是地主),而皇帝無論基於帝國這個大家還是基於皇族這個小家來看,是不希望此消彼長的。而他們又是統一的,畢竟皇帝需要士大夫來治理天下,而士大夫也能從仕途中獲得自己的利益。沒辦法,對立統一的思維方法太好用了。

漢朝作為短命秦朝後第一個大一統帝國,制度經驗上並無可借鑒,並不能有效的通過制度來維持皇帝與士大夫,也就是朝臣權力的平衡。朝臣中最大的力量在哪,外戚。外戚始於與高祖開國的呂后,而士大夫一旦有權力以後,誰不想把自己女兒嫁給皇帝當皇后?這裡可以看一下漢朝的皇后,基本都是有一定出身的漢朝皇后_分類。而外戚畢竟有外,也是朝臣一族,特別是新皇帝長大後,宮內宮外都是他們的人老子還玩啥?非外戚朝臣也不爽了,你和皇帝都一家人了我們玩啥。
朝臣、皇帝劉奭_百度百科於是一拍即合,決心要剷除外戚集團,他們最好的助手是誰,內侍。而皇帝這種孤家寡人總是不相信外人的,他們最相信他們的好基友,內侍。
但無論幹掉多數外戚,皇帝總是要有新老婆的。新成立外戚集團當然不願意看著大權旁落,總想找到機會與皇帝聯合幹掉掌權的內侍。有的皇帝想法很好劉驁_百度百科,想在內侍和兩股外戚實力之間搞平衡,可是水平不夠最後又讓西漢的滅國者外戚王氏全面勝出。
在如此的斷斷續續悲劇循環中,兩漢的皇帝雖偶有聖賢,但朝權人多數掌握在內侍與外戚手中(有時也共掌天下)。內侍外戚們在前輩們用血踏出道路上終於明白了一個道理,想不被新皇帝帶著的新的內侍外戚清算掉,最好在皇帝還沒結婚的時候幹掉他或者廢掉他。
我真心覺得漢代所謂的昏君都是掌握話語權的士大夫集團黑出來的。

而明朝吸取了千年來的歷史教訓,深知外戚、內侍之害。皇后一律從普通人家挑選,嚴禁干政,基於出身也較難干政。懶得放百度鏈接了。
但是內侍依然干政。因為明朝的士大夫實在太厲害了,首先過了科舉的都是苦讀十年的高智商份子,最後能進內閣的都是玩弄人於掌心的高情商份子。皇帝也要說話啊,所以才有魏忠賢。
但是此時的內侍就僅僅只是皇帝的代言人而已,皇帝無需賦予其強大的力量來對抗朝臣。因為宮裡的皇后並無強大的外戚家族做支撐,她們的窮苦兄弟也是皇帝侍衛的最好人選,朝臣勢力很難進宮,皇帝寶座理論上固若金湯。當然張居正是例外,小萬曆經常被要挾被廢掉。
鑒於朝臣的強大而卻又普遍不能與宮中建立百分百的聯繫,所以只能呆在深宮之中的內侍與無根底的外戚是無論如何不能對皇帝生殺予奪的。
到這裡,雖然綜合因素很多,但我認為關鍵點其實就在於外戚到底能不能形成一個龐大的朝臣集團,漢朝能,明朝不能。
好吧,其實一句話就說清楚了。


排名靠前的答案說的很清楚了。漢朝的太監壓根就沒有凌駕過皇帝之上過,更沒有題主所謂的「生殺予奪」。

真正能夠對皇帝進行「生殺予奪」的,乃是唐朝的太監。

和漢明兩代不同的是,唐朝的太監,是作為一種獨立和強大的政治勢力出現在政治舞台上的。

唐從玄宗始,宦官開始干政。中堂前期頻繁的宮廷政變,使得宦官得以其特殊的地位和職能參與政事,得以侍功取寵,得寵專權。安史之亂之後,政局動蕩,中央集權削弱。這一切給宦官勢力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良機。憲宗時設立樞密使一職,規定仍由宦官擔任。這個時期的權閹,已能執掌機要事務,操縱朝政了。德宗時,經過數次變遷,禁軍統帥之權也回歸宦官之手。貞元十二年宦官統領禁軍遂成定製,直至唐末。宦官兩中尉與兩樞密使號稱「權閹四貴」,是唐朝中後期中樞機構中的重要成員,內樞密使充當君主之喉舌,神策中尉則是宦官專權的實力資本,兩者內外相連,共同參與中樞決策,左右朝政,以致唐後期皇帝的廢立、生殺大權被宦官所掌握。


明朝的太監也掌握了軍權的一部分,可是御馬監只是負責管理兵符,並不直接指揮軍隊,換句話來說御馬監是皇帝近衛部隊的軍令機關,具體指揮這些近衛部隊的,還是世襲的公卿王侯。

事實上,護衛京師的並不僅僅是皇帝的近衛部隊,其餘軍隊則由兵部和五軍都督府來負責。——兵部和御馬監類似,只是軍令機關,而五軍都督府來負責具體軍務。
調兵權和統兵權的分離,使得軍隊不可能完全忠於個人,也避免了個人利用嫡系部隊造反的可能。

打完之後翻上去才發現排名第一的回答也提到了唐朝太監……我這補充有點多餘了。


漢朝哪個內侍這麼威猛?
太監就是皇帝家奴,即便是太監為禍最凶的唐朝,唐武宗露個臉也能嚇到仇士良。
真正為太監所挾持的皇帝,也就只有唐文宗……他自己的問題比較大。其餘皇帝,基本上都能解決太監的問題,【末代不論,未成年不論】。
十常侍這群出了事只知道跑回內宮給皇帝磕頭賣可憐的人,能掌到什麼權,無非是皇帝的意志罷了。


上一個覺得漢朝太監真有大權,甚至掌握皇上的,還是何進何大將軍……


漢、明的宦官專權,都是建立在皇帝等其它實權人物的寵幸之上,一旦換了執掌政權的人,這些人多半要倒霉,例子見十常侍和魏忠賢,而且說白了,他們也是皇帝搞政權平衡的一種工具罷了。

真正可怕的是中晚唐時期的宦官專權專政,安史之亂之後的皇帝不再信任節度使和武將,慢慢的宦官甚至有了調遣軍隊的權力,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宦官集團可以任免皇帝——把前一任不聽話的弄死,再扶植一個好控制的,而皇帝想要尋求大臣的幫助都不行。唐宣宗就是這樣從一個不受寵基本上被遺忘的王子給扶植上位的,雖然有小太宗之稱,可他依舊沒辦法給他被宦官弄死的父親跟侄子報仇,甚至有一種說法,他自己最後也是被宦官害死的。


對這段歷史有興趣的可以看看中華書局出版,魏風華的《在黑夜遇見歷史》。


掌握兵權和沒有掌握兵權的區別,唐朝的太監能調動禁軍,比漢朝的權力大多了,直接能廢殺皇帝。


安史之亂時期宦官勢力得到發展,但始終只是作為軍隊監軍,並沒有實際掌握軍隊,後來因宦官屢次誣陷大將,唐代宗後期剷除魚朝恩等宦官後就不信任宦官了。直到唐德宗因為涇源兵變身邊的文臣武將都沒有及時救駕,反倒是身邊的幾個宦官一直不離不棄,因而改變對宦官的態度,宦官自此就翻了身,德宗把兩神策軍中軍尉和兩樞密使共四個最高職位全為宦官擔任,稱為四貴。唐德宗之子唐順宗實施永貞革新,想要削除宦官勢力,卻被宦官們逼著退位了,不久死去。被宦官擁立的唐憲宗跟唐德宗一樣信任宦官重用宦官,雖然前期很有作為,但晚年也同樣昏庸,縱容宦官勢力的擴大,只把宦官當做隨時可以生殺予奪的家奴,卻不想最終就是這個他看不起的家奴不止奪了他的命還奪了李家天下。因為吃丹藥的原因,晚年對宦官非打即罵,宦官不堪忍受,最後死於宦官之手。憲宗死後,除敬宗之外皆由宦官所立。穆宗在位四年,後面一年多時間中風癱瘓最終吃丹藥而死,敬宗在位兩年被宦官所殺。其後繼位的文宗被宦官所擁立,但此時宦官勢力已經非常強大,文宗想剷除宦官卻最終發生了甘露之變。文宗死去,武宗同樣被宦官所擁立,在位期間任李德裕為宰相,二人勵精圖治終有會昌中興,但因為得罪宦官勢力,宦官們為了除掉李德裕,他們選擇了與武宗有仇的唐宣宗,唐宣宗得位不正,因而前期重用宦官穩定朝局,中期政局穩定後開始限制宦官,到了後期又向宦官妥協了。而其後的懿宗僖宗則基本上都是任由宦官胡作非為了。最後昭宗時期積重難返,朱溫在殺了所有宦官後,唐王朝也跟著宦官勢力一起覆滅了。

前面有人說了,什麼唐憲宗的郭貴妃勾結宦官殺了唐憲宗,真是太可笑了。郭貴妃要是有這個權力就不可能讓宣宗當上皇帝的。再者,憲宗的爹順宗就因為得罪宦官而被逼退位殺害。郭貴妃的孫子唐敬宗被宦官所殺,唐文宗甘露之變後被宦官所囚,唐武宗對宦官也是一直沒有手軟過,就連死去的另外兩個沒繼位的孫子的死都跟宦官脫不了關係。那麼多宦官迫害皇帝的例子,為什麼就說殺唐憲宗的宦官是郭貴妃派去的呢?有什麼證據?真是有病,郭貴妃真有這麼厲害,就不會看著一個兒子五個孫子甚至是曾孫因為宦官迫害和宮廷政變而死在她的前頭了,就連皇位都落到情敵兒子手裡?我只看到郭太后跟她的子孫都是與宦官有深仇大恨的。


太監真正掌握皇帝的是豪邁飛揚的唐朝,自肅宗起,太監逐漸參贊軍機,任免宰相和節度使、廢立皇帝、統帥禁軍(神策軍)。可以說,安史之亂後,除了肅宗、宣宗外,無一不被太監左右。而宣宗還是被太監推上皇位的,後來設計搞死了幾個頭頭腦腦,才算穩住腳根。但也不能盡除太監一黨。
有唐一朝,有五位皇帝死於太監之手,包括英明神武(相對而言)的憲宗。
太監不僅干涉朝政,李輔國還能說出:大家但內里坐,外事聽老奴處置。
意思是:代宗小子你老老實實坐著,朝政有我呢。
可以說,安史之亂後,皇帝就是太監的代理人,皇權來源於監權。這是本末倒置啊。
那會兒,對於皇帝,太監說立就立,說廢就廢,直到朱溫出現。
你說說,漢朝有過這種事嗎?

漢朝內侍掌握過皇帝?內侍的監權不管多大,都是來自皇權且一直低於皇權。
別說西漢,就說太監干涉皇權最重、監權最大的東漢也不敢說掌握了皇帝吧?
某種意義上,東漢的太監和明朝是一樣的。都是皇帝的爭權的工具。
東漢爭權對象是外戚/門閥,明朝則是文官集團。
自庒帝後,東漢皇帝普遍短壽,皇帝幼年即位,大權在後宮手中,後宮又要依靠外戚。皇帝成年後,想要奪權,必須靠身邊宦官。如此周而復始。
但先帝駕崩,大位歸誰,是皇太后或者太皇太后說了算,宦官幾乎沒有發言權,話語權遠不如豪門望族。歷史上著名的龍亢桓家、琅琊王家以及袁紹家族全是這一時期形成的,你說宦官權大?自然是大,但想除掉,則非常簡單,要麼外臣發難,要麼皇帝本人一句話。
前者如何被殺後,袁紹等人出手;後者如靈帝之前幾次後宮、皇帝發難。


題主說的是東漢吧,東漢的宦官們勢力確實 很大,但要說控制皇帝,他們還做不到。他們做大的原因是小皇帝與外戚爭鬥時對他們的倚重。東漢末年的皇帝駕崩後選擇新皇帝的權力從來都沒有落到宦官的手裡。以其說他們牛逼,不如說他們與皇帝的聯合比較牛逼。他們的牛逼靠著的是時運,皇帝小,外戚當政,小皇帝和外戚還關係差。如果即位的是成年天子並且外戚是他們的舅舅外公啥的,那麼皇帝與外戚就不會這麼水火不容了,宦官們也就缺乏了這樣好的機會。


太監的權力是皇帝的代言人。


你從哪裡看出來是內侍掌權的。大多數是因為漢代皇帝登基時都比較年輕,導致了太后執政,太后一個女人想要執政就必須提拔他自己家裡的親戚-就因為這樣皇帝成熟後會面對很多權利很大的外戚 沒辦法只能用太監來平衡和打擊,


最近看了一遍陳寶國演的大明王朝,加上一些網路自媒體人對中國歷代權力結構的點評,感覺還是制度的自然發展造成了前後差異。
但歸根結底還是官僚統治階層結構的原因。
隋唐之前的士族階層與明清時期的官僚階層有質的區別,士族更像是與皇族共治天下,而皇權甚至要依附貴族。
因此除了外戚外,皇權能夠利用的只有宦官。
外戚和宦官在這個階段很容易架空皇權,並取而代之。
王莽就是外戚篡權的代表,但也是在拉攏士族後才成功的。
而宦官因為處於特殊的地位和階層,不太可能自立門戶,因為不太可能得到士族和外戚的支持。
明清時期,通過科舉和中央集權,皇權逐漸成為統治階層唯一的主導,而明代的皇帝大多通過宦官控制朝政,給政治操控提供運作空間,根本上也是維護皇權的一種方法。
在維護皇權和中央集權面前,皇帝可以不擇手段。
因此無論輿論對宦官的議論,或是清流黨等打心底的不滿,皇帝都只會選擇最有利於自己的那一個選擇。
對了,嚴嵩貌似也是被利用完了就被甩掉了。


影視劇看多了?


我個人歸結原因,當大臣權力過大或形成集團時,大臣與皇帝的關係就類似於拔河,雙方僵持不下,誰也不敢突然發力。而一些有權力的太監的誕生,一方面也有皇帝的默許,因為皇帝認為在與大臣拔河時,那些太監會站在自己這邊。


如果沒記錯。王振是宦官吧。。。
那個魏忠賢也是吧。
再就是內閣制跟士大夫階級無比的強悍


漢朝外戚太強


明、漢兩朝太監勢大時,雖不能反噬皇權,卻在一定程度上能決定皇帝的人選。但能決定皇帝的人選並不意味著太監就臨駕於皇權之上。
像明朝時的「奪門之變」,宦官曹吉祥也是和駐京武將石亨一起合作才政變成功的,這還是打著「迎英宗複位」的旗號。
而漢朝的外戚梁冀(如前排答主所言,權力都來源於皇權)欲除掉對自己有威脅的皇帝,還不得不採取暗殺的手段。而一旦皇帝重新掌握權力,這些宦官或外戚的勢力便立即土崩瓦解。
而唐朝「 宦官專權幾乎貫穿了唐朝的中後期,一批批的宦官逼宮弒帝,專權橫行,無惡不作。自號稱「欺壓皇上的老奴」李輔國始,繼而有逼宮弒帝的俱文珍與王守澄、經歷六代皇帝的仇士良、人稱皇帝之「父」的田令孜以及唐昭宗時的權閹楊復恭、劉季述等人。這些人個個都是生前顯赫無比,死後臭名昭著的大宦官」[引自百度百科]。這群人才是真正的人生贏家啊!


推薦閱讀:

歷史上像鄭和那樣有過好名聲的太監有哪些?

TAG:明朝 | 歷史 | 太監 | 明朝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