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輯思維》中對明成祖朱棣的評價有道理嗎?真實的朱棣到底是什麼樣一個人?
羅胖這期節目說的有道理嘛,請各位知友回答
很多人都是被先入為主了。朱棣不是好人?那李世民是什麼?一天之內殺了兩個兄弟十個侄子,提著這些人頭給老爸看,篡改了史書把老爸兄弟改得像白痴一樣,後世還覺得李世民很賢。朱棣連建文的兒子都留著不殺。殺那些進讒言削朱家王爺又不肯投降的所謂建文臣子,換誰都會做得更狠,要是明太祖活過來不把這些佞臣剝皮才怪了。這些建文臣子無非是想幹掉藩王取而代之罷了,權力鬥爭無非如此,有什麼殺錯?
至於文治武功,朱棣上下五千年皇帝里都排得上號的。東北設司,光復越南,親自征蒙古,永樂大典,下西洋,任何一件事能做成都是名垂千古的。
P.s扯野史誅十族的,也不看看方孝孺自己都有後代活著。
1.從能力上來看,他是個十分有本領的人。先不說後來的功績。就從他奇襲乃兒不花,兵不血刃的讓人家投降。就能看出他有勇有謀。相比之下,其他藩王都黯然失色。(洪武二十三年,王同晉王討乃兒不花,晉王怯不敢進,王倍道趨迤都山,獲其全部而還。太祖大喜。是後屢帥諸將出征,並令王節制沿邊士馬,王威名大振。)
2.關於篡位,出了建文削藩以外他自己更表現出了主動想做。靖難可以說是他一生中最精彩的一次大事,把寧王拉入火,以一藩王之力與中央抗衡(其中建文帝太「善良」屢次讓朱棣死裡逃生,這也能看出建文帝很矛盾想平定叛亂,又不想背負罵名。而朱棣可不能猶豫,一旦開始靖難就沒法停下來。除了成功就是死亡別無選擇!)
3.我簡單讀過龍床這本書,但我在豆瓣上看書評幾乎一致認為在寫朱棣那裡時是不是黑的太狠了,其實不然。如果你要從一個人身上找到點陰暗面後,你就會無限的將他放大。下面會詳細補充。
4.其實隋煬帝和朱棣很類似,在大業8年前,隋煬帝所做的事幾乎可以算是英明神武,但就因為在高句麗的連續戰敗後,國家在經過了太多的大型項目下沒有修養生息,而最後只有把連續戰敗的錯誤丟個人民。然後天下大亂。在永樂時期其實都差不多,在下西洋時多次有很多官員不同意。在北伐蒙古時也一樣。特別是第三次親征,居然出現了四個部的尚書同時不同意,在中國歷史也算是絕無僅有的。最後也出現了唐賽兒起義也是說明民不聊生,(由於靖難的主戰場在山東,到永樂後各種大型項目又主要經過山東,最後北伐又經過山東,山東真是沒法活了。)
如果細細道來,七件國家大型工程也是把盛世粉飾到頂峰。「北伐蒙古、南征安南、擴建北京城、下西洋、疏通大運河、興建武當山、修長陵、興建大報恩市。」「永樂四年秋起夫,只今三載將何如。無貧無富總趨役,三丁兩丁皆走途。山田雖荒尚供賦,倉無餘粟機無布。前月山中去未回,縣檄倉忙更催去。去年拖木入閩關,後平山裡天正寒。夫丁已隨瘴毒歿,存者始惜形神單。穉子多孤母多老,幾度臨門望歸早。火伴還家始報音,遺骸已潤荒山草。官家役簿未除名,孤兒嫠婦仍登程。去年丁壯已殞歿,今年孤弱知無生。君門如天多隔阻,聖主哪知萬民苦。但聞木數已將完,王事雖勞莫懷土」。(《襪線集》卷一九)
5,朱棣確實很暴虐成性的,本來他也是漢家皇朝中少有的馬上天子常年征戰有暴脾氣是很正常的但確實太過暴力了,最後無論是明史還是現代很多學者都認為朱棣最大的缺點就是這個殘暴不仁。
永樂十九年。剛修好的北京紫禁城才三個月,三大殿造雷擊。也許是偶然的極端天氣引起的,但在古代卻不是這樣簡單。很快由於當時防火措施很差,而且三大殿是用的大量易燃的建築材料。盡被焚毀。朱棣立即覺得可能是上天懲罰,立即下詔書令群臣直言朝廷政務的缺失,比如敬天事神是否禮數有缺,是否有小人得志、賢士遭殃之事,拍馬屁、唱讚歌的陞官,說實話、提意見的靠邊站,刑獄是否總有冤假錯案,百姓的賦稅是否太重、賦役不均,財政支出是否過度、浪費過多,工程建設是否勞民傷財,軍事活動是否頻繁、糧餉供應不上等等許多問題,希望大臣們直言不諱,暢所欲言說錯了也沒什麼關係。 時任禮部主事的蕭儀(上面提到的《襪線集》的作者)就果然耿直的指出了,朱棣這十幾年的修筑紫禁城和南征北伐等大工程的弊端,應該暫時讓人民休息十幾年,暫時不要重修,和停止遷都的。朱棣頓時就怒了,最開始做事時都是反覆爭議了幾個月,現在出了事你們就否定。不管你是否忠言逆耳,反正朕是沒錯的,錯的都是你們出爾反爾。在殺蕭儀前,大家們都暢所欲言,蕭儀被殺後,輿論導向自然就變了,誰也不敢再說皇帝了,言官們只好轉而指責當權的大臣們,說他們的工作嚴重失誤。朱棣可能是討厭這些人喋喋不休,於是下令大臣和言官們一律跪到午門外,爭論遷都的利弊。言外之意,你們要爭論都給我跪到午門外邊去,離我遠點,別在我跟前亂鬨哄地對罵。你叫人家直接說不要怕,結果把人家殺了。這TM還不殘暴?
6.歷史各種評價
明成祖以雄才大略,承高帝之後,天下初定,國力大充,乃思揚威德於域外,此其與漢孝武、唐太宗之時代正相類。明成祖既北定韃靼,耀兵於烏梁海以西,西辟烏斯藏,以法號羈縻其酋,南戡越南,夷為郡縣。陸運之盛,幾追漢唐,乃更進而樹威於新國。鄭和之業,其主動者,實絕世英主明成祖其人也。——梁啟超(在明粉看法)
文皇少長習兵,據幽燕形勝之地,乘 建文孱弱,長驅內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後,躬行節儉,水旱朝告夕振,無有壅 蔽。知人善任大明太宗皇帝御制集,表裡洞達,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 。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明命而入貢者殆三十國。幅隕之廣,遠邁漢 、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然革除之際,倒行逆施,慚德亦曷 可掩哉——明史(傳統歷史看法)
明成祖被公認為一個多智多謀和精力充沛的征戰者,通過他的征剿和對外的遠征,他完善了開國皇帝的豐功偉績,並使明朝的力量和影響達到了頂峰。他被譽為一個有幹勁和獻身精神的統治者,他恢復了儒家治國之術和重新建立起古代的政制;他又被譽為一個把帝國南北兩部分統一起來從而為王朝奠定新基礎的人。——《劍橋中國明代史》(外國人看法)
明成祖以馬上得天下,既篡大位,遂移其武力以對外,凡五征漠北,皆親歷行陣,假使建文承襲祖業,必不能有此。此明一代之侈言國威者無不歸功於永樂之世也 。明成祖朱棣是歷史上爭議頗大的一位帝王,他立有不世之功,創造了明初盛世,但他好大喜功,多疑好殺,手上沾滿了鮮血。總體來說是功大於過——《明史講義》(比較中肯的看法)
昔漢武、唐宗者,雖屢破北狄,但均系遣大將而非親征。漢人天子遠渡沙漠者,唯明成祖一人。——那珂通世(日本人看法)
7.新更,買到龍床讀了一遍朱棣篇寫的很精彩,引人入勝。 但是其中的對建文帝削藩居然一筆帶過。這也能反應朱棣的成功和建文的失敗。
對大臣們,建文帝從來都是禮貌有加,溫文爾雅。即便對敗軍之將李景隆,他不但不殺,反而委以重任。(最後發現這是個錯誤的決定,命他守衛金川門,結果李景隆第一個開門迎降。)
對百姓們,他不斷減輕賦稅,甚至取消了對蘇州的重稅,(重八爺,對蘇州地區給的稅很高几乎是其他地區兩倍)刪除了《大明律》中七十三條過分嚴苛的條文,並受到後人的好評。
但是我一直在想,為什麼?他勤勞不懈,一舉一動都遵循聖人之言,他勤勞不懈,諸項措施都本著先賢美意。他減輕天下賦稅,取消嚴刑峻法而代之以寬大的法律。他重用儒臣,試行井田制,全面建設儒家的理想社會。沒想到四年努力換來的是窮途末路。這四年來幾乎沒有一家勤王之師。
想像一下如果朱棣正在即將渡長江時。突然得報,山西某某和山東某某,還有河南某某勤王起義。那你很棒棒喲!(評論區有說是,朱棣最後直接奔南京,不再爭一地之利。而且速度很快,明軍沒有反應過來。雖然有些冒險,但確實有用)
為什麼他被困在京城,天下無一人前來!
1398年6月登基,你知道他有多急!僅僅建文元年還沒過完連續廢掉5個叔叔!其中湘王舉家自焚!這麼殘忍的傢伙你說他仁慈?還有那句著名的「勿使朕負殺叔之名」,好傢夥你都逼死了叔叔全家,還怕多殺一個叔叔!怕是想讓底下的人背鍋吧,人家不背啊!
8,當攻破南京後朱棣不但去了朱元璋陵,還派兵急忙保護他弟弟周王。
周王:「奸惡屠戮我兄弟,賴大兄救我,今日相見,真再生也。」
朱棣:「此非我之力,乃皇父皇母在天之靈保佑的結果!」 人家這水平。
結尾為了安撫降臣,他命令把建文宮中收藏的千餘封奏章一把火燒掉,以表示絕不追究他們反對自己的責任。此舉讓人大為感動。大部分建文遺臣都很快轉變立場,成了永樂帝的鼎力之臣。
由於靖難的理由是「誅奸臣」。所以首當其衝,黃子澄和齊泰肯定跑不了,就是他們主張最粗暴的削藩。方孝儒也成為了壬午殉難的高潮和結局。
朱棣即位後,
①曾先後五次北征蒙古,追擊蒙古殘部,緩解其對明朝的威脅;南收安南。
②為保證北京糧食與各項物資的需要,於永樂九年疏浚會通河,十三年鑿清江浦, 使運河重新暢通,對南北經濟文化交流與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③遷都並營建紫禁城,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定都北京的皇帝,奠定了北京此後500餘年的首都地位;
④朱棣設立了奴兒干都司,以招撫為主要手段管轄東北少數民族;
⑤派遣鄭和先後六下西洋,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溝通了中國與東南亞及印度河沿岸國家的聯繫;
⑥編纂《永樂大典》藏於「文淵閣」中。這對保存古代文化典籍,具有非常重要的貢獻;
⑦成祖十分注意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認為「家給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的根本,他大力發展和完善軍事屯田制度和鹽商開中則例,保證軍糧和邊餉的供給,在中原各地鼓勵墾種荒閑田土,實行遷民寬鄉,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進生產,通過這些措施,永樂時「賦入盈羨」,使明朝的社會經濟達到了一個高峰。
永樂二十二年,朱棣死於北征途中。
大明太宗文皇帝朱棣,五次親征漠北,算上朱元璋時期他本人兩次帶兵出征,人生中至少七次率領軍隊深入沙漠討伐蒙古人。
親徵到漠北這一點不僅在漢人天子中絕無僅有,在曾經統治中原的所有政權皇帝中,他也是和劉裕一個檔次的最頂級的親自帶兵出征的軍事家。
事實上,他在位期間,五征蒙古,六下西洋,吞併越南,屠滅八百大甸,東抵庫頁島,西辟烏斯藏,南開舊港宣慰司,東迫足利義滿俯首稱臣,還有陳誠出使西域,在中亞令帖木兒帝國國主沙哈魯心悅誠服........................等等軍事外交戰略的狂飆猛進,可以說霸權之盛,不在強漢盛唐巔峰期之下。
所以,在明史中對他的總結,「幅員之廣,遠邁漢唐。功成駿烈,卓呼盛矣!」並不算誇大。
而 明史·西域傳 中的描述則更加讓人自豪。
「自成祖以武定天下,欲威制萬方,遣使四齣招徠。由是西域大小諸國莫不稽顙稱臣,獻琛恐後。又北窮沙漠,南極溟海,東西抵日出沒之處,凡舟車可至者,無所不屆。自是,殊方異域鳥言侏亻離之使,輻輳闕廷。歲時頒賜,庫藏為虛。而四方奇珍異寶、名禽殊獸進獻上方者,亦日增月益。蓋兼漢、唐之盛而有之,百王所莫並也。餘威及於後嗣,宣德、正統朝猶多重譯而至。」
朱棣巔峰之時,也就是北京落成大典之上,來朝使團,東起日本,南抵爪哇,往西去,則有帖木兒帝國,印度南部諸邦,埃及馬穆魯克使團,和欽察汗國的附屬國使團。
不論是數量還是貢使範圍,都是古代中國之最。
其餘「水旱朝告夕賑」,修大典,鑿運河,西洋艦隊貿易使沿海一帶貧民多博承買賣而致富,本色錢糧紗鈔三千餘萬,府庫積糧至紅腐不可食等等,文治之出彩,更勝文景之治,貞觀之治。
以功績,國家工程而論,此君規模不在隋煬帝之下。文治武功之成就,不在歷代帝王之下。
當然了,俗話說的好「功高不過秦皇漢武」。畢竟不能壓過秦皇漢武,但對比其餘皇帝,無人功績可以壓制此君。
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大一統王朝藩王造反取天下的皇帝
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大一統王朝多次御駕親征、並最終死於征途的皇帝
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後的發動了七下西洋(雖然第七次發生在他孫子當皇帝時)這樣浩大的海外政治、軍事和貿易活動的皇帝。
儘管自己可能文化水平很一般,但下令編纂了永樂大典這樣規模巨大的百科全書式文獻集,對中國文化的傳承貢獻不小(可惜現在永樂大典只剩下很少一部分殘本了)。
總的來說,其雄心、遠見和能力,就如同其殘忍、暴戾和好大喜功一樣,在中國古代歷史上都是很突出的,難以被後代讀史者忽略。
比較喜歡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里的評價:「他不是一個好人,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好皇帝。」
就事論事的講問題,對外,朱棣乾的不比秦皇漢武唐宗差;對內,大概排名第一里劍橋大學的評價比較中肯
關於五伐漠北,當然是有水分的。不過既然蒙古高原已經衰敗了,朱棣想學漢武帝大破匈奴,或者李靖大破突厥,也沒那個機會啊
至於短短三十年就發生土木堡之變,也不能證明朱棣水平差或者哪裡做的有問題。冷兵器、或者熱兵器剛剛興起的時代,中原王朝想一勞永逸的解決蒙古高原,本身就不現實,大多數情況下玩來玩去,最後還是和親或者歲幣划算。從長期看來,政治中心北移,算是保持國內統一和保持對外均勢的一種妥協方案,而這顯然可以歸功於朱棣。
反倒是派鄭和下西洋這種面子工程值得微詞。不過話說回來,自我感覺良好的「大帝」都會搞類似的形象工程,朱棣這麼玩也沒餓死幾千萬條人命,實在沒有必要對此批判一番
=========================================================================
一般來說,能讓讀者或者觀眾對政治人物反感的事,通常都是聳人聽聞的段子
比如單純說滿清輸了甲午戰爭,大家可能不會太在意,因為勝敗乃兵家常事;如果其中加上什麼慈禧修園子、葉志超跑路的段子,那大家就非常憤怒了
段子又分為野史和官史。野史比如朱棣活剮了幾千宮女、誅了方孝孺十族,官史比如朱溫扒灰
無論是野史還是官史的段子,拿段子一本正經的講課,本身就足以說明這種歷史分析水平非常有限
一來,段子這種東西本身正確性就無法考證、甚至根本就是當事人編出來的。無論是當權者,還是民間輿論,只要對一個人有意抹黑,那是怎麼黑怎麼有。《九品芝麻官》里周星馳下獄,被安了條強X母豬的罪名,其實朱棣活剮幾千宮女,和周星馳強X母豬能有什麼區別?
二來,即便真實性無可置疑,用段子去分析歷史也非常廉價而搞笑。在段子里,明朝遷都北京是因為朱棣做賊心虛,土木堡之變是因為王振臨時繞路。相信這種東西是歷史的主流,只能說明人類歷史非常荒謬
朱棣唯二的錯事
1.下西洋時沒有去掠奪東南亞的金礦,尤其是馬來半島那一塊,導致後來的沒有了繼續航海動力。錯失了向英國,西班牙這種帝國與資本勾結的社會轉型的機會。後期明代商品經濟再這麼發達,也與國家無關了。
2.沒有選擇海運。短期來看漕運更便捷,但實際上到後期政治腐敗,漕運的武資過一個省就被宰一塊,帝國的物力被這些蛀蟲榨的一乾二淨。
但朱棣又沒有時光機,不能預知後世。可以說,他已經做到了的那個年代所能做到的極致了。
ps:海外殖民地可不比漠北,日本的銀礦幾乎就是裸露在地表的,馬來半島的金礦儲量和開採難度都不大。尤其當時日本底層人民生活非常悲慘,這下連黑奴都準備好了。另外當時越南米賤糖貴。想像一下,從廣州出髮帶著一船糖去越南換成大米,再到日本去換成一船奴隸,然後賣給馬來半島的金礦礦主,換來黃金再帶回杭州,這中間的利潤極大,而且還不像三角貿易那樣危險。
經葡萄牙人,西班牙人檢驗,這一路線的風險僅僅在於幕府不肯合作,大明貪官強行入股,和東南亞土著暴走。
羅輯思維里說朱棣活剮三千宮女。。。。
我虎軀一震。。。。。。。。
這都信,還誇讚朝鮮人。。。
他所說活剮三千發生在朱棣生命的最後三年。
朱棣最後那三年完全是在打蒙古啊!
尼瑪最後都死那了。
你告訴我他有功夫活剮三千,還一個一個看。
還有就是一個嬪妃怎麼能有三千宮女,明朝後宮最多九千宮女。
一個普通的嬪妃有三千?
而且朝鮮人記載這個姓呂的嬪妃為賈呂氏。
我天,有沒有常識,皇帝可能娶商人的女人嗎?
講話要經過大腦啊!你起碼要驗證書里寫的對不對啊!
朱棣(1360-1424),大明成祖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初為明太宗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他既是改變明朝發展的關鍵人物又是是改變中國政治史的關鍵人物,將中國的政治中心由南向北移動,他的遷都確定了北京是中國近現代的政治中心,明成祖是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皇帝之一,個人認為其最大的功績在於《永樂大典》的編修以及對中國政治制度的完善。
明成祖成就於馬背上,當然也在馬背上結束了他傳奇的一生。有人在問:「假如說懿文太子朱標做了皇帝,那明朝會不會遷都西安,成為第三個漢唐?」答案是不會的,因為懿文太子雖有為君之仁德,卻無為君之魄力,懿文太子性格柔弱,待人比較寬厚,且行事並不果斷強硬,和明太祖朱元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但是拜朱元璋的宗室政策所賜,明朝的最大問題就是藩王的問題,太祖共有二十六子,嫡長子朱標為皇太子,其餘皆分封為王,又分封一個從孫為王,使之出鎮全國險要。一部分鎮守北方以防蒙古的侵擾,稱邊王。他們東起遼東,西迄甘肅,各守據點,保衛著邊疆,如燕王朱棣鎮北平(今北京)、寧王朱權鎮大寧(今內蒙古昭烏達盟寧城縣大明城)、谷王朱橞鎮宣府(今河北宣化)等稱為「守邊」九王。餘下則星羅棋布,分駐內地。如周王鎮開封、楚王鎮武昌、潭王鎮長沙、蜀王鎮成都、魯王鎮兗州等。諸王中,以北方邊王的勢力最大。如寧王有甲士八萬,戰車六千。而燕王和晉王朱?權力尤高,如中央派來的宋國公馮勝、穎國公傅友德等均受其節制,甚至朱元璋允許此二王擴展其軍事勢力,軍中事大者方才奏聞,但直接導致了建文帝的靖難之變。明太祖分封諸子為王,以加強邊防,藩屏皇室。諸王之中,以北方諸王勢力較強,又以秦王朱樉、晉王朱?與燕王朱棣的勢力最大。為防止朝中奸臣不軌,明太祖規定諸王可移文中央捉拿奸臣,必要時得奉天子密詔,領兵「靖難」。同時為防止諸王尾大不掉,明太祖也允許今後的皇帝在必要時可下令「削藩」。從以上之敘述不難看出,明太祖朱元璋的宗室政策一定程度上是給予了朱棣起兵發動政變的理由。
朱棣的起兵有一定的客觀原因,主觀原因我在這裡就不多寫了,朱棣擁有一股魄力一股領導群雄的魄力,這是懿文太子所不具備的,朱棣身邊擁有姚廣孝、朱能、王真、張玉這樣的能人輔助,更是如虎添翼,況朱允炆太過於心急,常人道:「不大沒有準備的仗」,很顯然朱允炆並沒有做好十足的準備,就「清君側,靖內難」這一個口號就已經輸了,李景隆和耿炳文都不是最佳的人選,而朱允炆用人不當也是這場戰役失敗的原因,當然,天時地利人和,朱棣起兵似乎成為了一種天註定的東西,或許只有朱棣才能擋著蒙古鐵騎南下中原的野心,或許只有這樣才能讓蒙古人復國的夢想成為泡影吧。
明成祖朱棣開創永樂盛世,萬國來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盛世之一,明成祖與清聖祖不同,他雖然都搞文字獄,但他的文字獄主要針對的是建文遺臣,而清聖祖的文字獄是打壓整個漢民族的,是對漢民族漢文化的一種褻瀆和破壞;明成祖和清聖祖都偏愛誅殺,明成祖只殺建文舊臣以穩固統治,但清聖祖則是濫殺無辜,包括清世宗、清高宗兩個,都是赤裸裸的劊子手,是中國漢文化的劊子手,所謂康乾盛世,只是政府部門的盛世,而不是萬民共享的盛世,所謂的康乾盛世只是滿族八旗的盛世,而不是多民族共同的盛世,所謂的康乾盛世只是一個經過刪節和粉飾太平的盛世,而不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盛世。
中國歷史上隨便挑一個偉大的皇帝,隨便挑一件干過的大事。
朱棣都干過···
他不是個好人,逆取皇位,殘忍嗜殺,誅十族、瓜蔓抄,陰險狡詐;
他是個好皇帝,遷都北京,北征蒙古,修大典,下西洋,功績輝煌。
反正朱棣、朱元璋這父子倆就是被黑的厲害!可能真的是清粉太多
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家,一個好皇帝,一個軍事家,一個鐵腕的統治者,一個偉大帝國的締造者,一個偉大的君王!
一個暴虐的人,一個不忠不義的篡位者,一個孤獨的人,一個膽小的人!
夠了,他是皇帝,一個好皇帝就可以了!至於「人」的一方面,幹了這份工作,「人」的一面早丟了!否則哪裡會是一個好皇帝!《明史》評價他說:「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受朝命入貢者殆三十國。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
明朝在朱棣之後的皇帝都只稱宗,開國皇帝一般被稱為「太祖」或「高祖」,但是也有例外。朱棣死後原廟號為「太宗」,百多年後由明世宗朱厚熜改為「明成祖」,使其和太祖朱元璋並列為「萬世不祧之君」供奉於太廟正中。
首先關於其對抗朱允炆,有幾種說法,但比較認可的是
朱允炆把他叔叔逼的太厲害
逼的太急
最後朱棣不得不造反
其次我們看其功績
北征蒙古,親自帶軍,把蒙古基本打的連罵都不認識
南征安南,開闊疆土
大閱兵,幾十個國家來參觀,許多國家看著嚇尿了
文化,永樂大典
並且派鄭和下西洋
到永樂晚期,來朝貢的國家超過60多個。
有人說估計當時民間過的有些苦,這應該是真的
但從帝王來講,
其做的還是非常成功,相當於和平時代朱元璋
除開得到天下的難度,沒有朱元璋
其治理國家,很不錯
外加上文化交流
歷史上前10的皇帝
早年隨太祖征戰,單刀直插北平,在抗擊蒙古的最前線。
太祖去世後,打倒第二代執政者,懲治方孝孺、齊泰、黃子澄等人,恢復諸王的名譽。
對內發展經濟,創立開中法,完善軍隊屯田制度,鼓勵開墾
對外開放,恩威並施。討伐安南,與世界各國開展廣泛交流,改善中日關係。
舉行大閱兵,宣示國力,擴大國家影響力。
北元徹底覆滅,分為韃靼瓦剌兩部,實力大為削弱,北方威脅暫時解除。
正式成立內閣,從此閣臣的影響力日趨增大,入閣才算領導人。
明朝的第二代皇帝,朱棣。
我真的求你們了,別賣弄你們看過幾本明朝那些事得到的貧瘠的知識了好么。
再說一遍,任何對靖難有了解的都不會認為這是一次蓄意以久的謀反,任何對建文帝有了解的都不會以為輸了是因為他太善良,心慈手軟。歷朝歷代,干一件就能亡國或海內虛耗的事情,朱棣全乾了,而且都干成了。。。比如說,修明長城(參見秦),修大運河(參見隋),遷都(參見北魏),五征蒙古(參見漢),伐安南(參見唐),修永樂大典(參見清)
四個字能很形象的概括吧:好大喜功。
好大喜功不一定是貶義詞,站在宏觀角度看待,下西洋,修永樂大典,五征漠北,都是妥妥的豐功偉績,但站在屁民的角度來看,永樂年間的日子活的算是比較慘的。
向也,南征北討,出師連年,輜重牛馬,耗散巨萬,又江北困於營造,江南疲於轉輸,土木屢作,勞者弗休,今丁畏疲於力役,婦女困於耕耘,富者怨征斂之繁,貧者遭凍餒之苦,且邊郡之間盜賊未息(《明宣宗實錄》卷十)
一東南水旱必須預防詡竊惟天時水旱何代無之人事堤防從古而有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聖朝自洪武年間東南田地高下不一雨多憂澇晴多懼旱頻年河港湮塞岸塍摧圮無所資其灌溉注泄遂至永樂三年大水十四年大旱人民流離餓殍盈路稅糧逋負鹽賊橫生《野古籍》附錄
至於朱棣的幾大功績吧,嚴格的來說都算政治意義大於現實意義,真要用心盤點的話感覺有些泛酸味。(有想了解細節的可以評論里討論哦)
感覺,就像一個有想做出些成績讓大家認可自己的大齡青年吧。
方孝孺:「死則死耳,詔不可草!」
劉璟:「殿下百世後,逃不得一個字。」
練子寧:「成王安在!」
景清:「吾忍不死,為此,不成,天也!」
明文皇:「國家養士三十年,唯得一卓敬。」
翁夫人:「不忍將身配象奴,手持麥飯祭亡夫。今朝武定橋頭死,一劍清風滿帝都。」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