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代的結婚照攝影風格與新郎新娘的服裝造型原貌各是什麼呢?
婚其實根本不是自己結的,相信已經結過婚的都有這麼個深刻的回憶,現在隨便一戶人家結婚都動輒數百人,二十桌朝上的場,細細看來,婚禮是普通人生平少之又少的一次重大儀式,婚禮通常是一個社會風貌的縮影。
過早時候的照片已然很珍貴,通常意義下缺乏有效的搜集手段,我們從民國時期
照片已然普及的時候作為我們這個回答的開端,來看看我國婚禮的變遷,順道也來說一說攝影在婚禮中所起到的位置。
1、民國時期婚禮
某老式照片
江青和唐納婚禮留念
某老式照片
鄞縣第四屆集團結婚 據考證於1936年11月
民國時代,我國處於一個不知所措的社會,各種思潮並起,從一些著名文人(如錢鍾書)留下的回憶片段來看,那段時期處在一個巨大陰森的文化廢墟陰影下,有強烈不安的涌動和無所適從的狂風肆虐之中,從恪守古禮儀的婚禮形式到新式西洋婚禮,最後有更時髦的集體婚禮,都能見到,整個社會是鍋怪異的大雜燴。
民國時期,相機正處在35mm的變革期,那時候相機是這個樣子的
一戰時期戰地攝影師
閃光燈需要燃燒鎂,也就是大家在電影上看的照個相轟的一下。那時候攝影理論還是很蒙昧的狀態,布列松1908年才出生,那時候能把相機擺弄的可以拍照的都是國內特別的技師,沒有所謂決定性瞬間這個理論指導,大家穿好衣服聚一起拍合影是個時髦的不得了的事兒。
在1919年,北京大學由黃振玉(黃堅)和陳萬里發起,舉辦了第一次黑白攝影展,後經演變為北京光社,到1926年初步成熟。
此時我們縱觀從事攝影的人群,除某些工匠外,由社會內高知識層次的人組成,那時候中國攝影的代表理念可以歸結為沙龍攝影,攝影師是不屑於從事拍婚禮這種行為的,甚至那時候攝影作為迥異於繪畫的新的視覺形式,敘事幾乎沒有,我們看當時的著名作品,都是靜態的風光或者人像。
此時攝影處於風口浪尖上,社會上流行的看法是攝影不是藝術。對此北京光社由劉半農領導大量撰文於各類意見論戰。
但是恰恰這種對攝影藝術的執念,在中國這片曾經衍生出寫意繪畫的國度,對於攝影也參雜著大量繪畫意象的固執,後來誕生的華社相對於光社狹窄的題材,形式上更加的多變,代表人物郎靜山,發揚傳統「六法」,作品具有水墨韻味。
歸根結底攝影脫胎於繪畫,如果在這條路上走的更遠,那麼,攝影最終會成為繪畫的一個衍生形式,也不會發展到現今的地位。
吳寅伯 苦力 攝於1945年
這樣的紀實作品,在當時是出現的非常晚的,這片土地在當時處於動蕩的局勢,但是由於一部分從事攝影的人脫離了這片有深重災難的土地,去追求藝術的純粹。同時因為戰爭,我們除了戰地攝影作品,很難找到當時重量級的紀實攝影作品,過於深重的戰爭負擔和陰影,給予了攝影人異常的視野,現代新聞攝影理論命中注定不會在這個國度誕生。
如果說現代新聞攝影之父布列松,那麼是另外的篇幅,不再討論。
2、建國初婚禮
有句俗話說婚禮,五十年代一張床,新中國建立初,各種階級的改造大規模鋪開,處於階級動蕩交替洗牌的過程中,社會處於農業社會末期向工業社會大幅度跳躍前進的狀態,那時候窮人窮的叮噹響,只有從上個時代過渡來的富裕階層才會去照結婚照,往往看當時的照片帶有鮮明的模仿色彩。照相館作品而已。
3、六十、七十年代婚禮
進入60年後,社會階層改變基本結束,社會風貌逐步走向趨同,文革已經初露崢嶸,那個以革命色彩為主題的年代,手握紅寶書,散發著怪異的那個時代特有的革命面貌。
此時的中國攝影進入了一個奇怪的時期,因為政治上的封閉,照相機被嚴格的管制起來,除了各報社圖片社等單位,私人很難有機會搞到相機的。攝影與其他藝術形式命運不同,嚴格的為無產階級專政服務,被粗暴的劃分為以新聞攝影為主導形式,但是這種畸形的社會形態影響了新聞攝影理論的構築,紀實攝影朝著一種濃墨重彩的煽動性或者導向性發展。
我們今日看到那個時代的結婚照,人呈現一種昂揚的誇張姿態,如若革命潮流雜誌的封面,不由得不唏噓個人命運在社會大潮中隨波逐流的無力感。
5、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婚禮
坦然的說,除了那遙不可及,只留資料眾說紛紜的民國時期,80年代是我國思潮最為活躍和開放的時代。至於現在,因為大量的人由於碎片化和垃圾化的信息,缺乏更有深度思考世界的渴望,在紛擾中,社會實際上是走入了一種保守的趨向。
1981年12月27日,在北京的一輛公共汽車上,新娘吳樹潤(北京皮件廠司機)在新郎李長樂(北京長空機械廠司機)陪同下,換乘三次公共汽車由女家到男家舉行婚禮。
1987年5月1日,遼寧省丹東汽車製造廠23對新婚夫婦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冒著濛濛細雨拍照留念。
80年代的年輕人,還未能感受到十年後商業化大潮洶湧的衝擊,他們如同旱了太久的莊稼,拚命的從書籍中汲取養分,我曾和父輩探討過,那段時間,政治,哲理,人生都是他們追尋解答,填補心靈空白最有效的方式。
處於這個狀態的年輕人,自然在婚禮中就有了體現。同時相機解禁,普通人也可以擁有相機。
華夏823旁軸相機
我某次在翻家裡柜子時,翻出來兩部華夏相機,才想起來它伴隨著我長大。
直到去年我看新聞好像說海鷗雙反徹底停產。但是讓相機走入人生活的應該是這個華夏82x系列。價錢與收入的比例比現在買個全畫幅多了,操作簡便,因模仿的德式相機,採用的不可拆卸40mm大光圈定焦。
我到此時翻開相冊,從出生伊始,歲月就在相紙上刻下了痕迹。
那時候結婚旅拍已經成了一部分年輕人所追逐的生活方式,婚紗照開始有了流行的苗頭,但僅限於上海等大城市,我母親就是去上海拍了一套婚紗。
那時候幾乎沒有私營照相館,都是公家單位,如果你想知道那結婚照是什麼樣子的,我建議你可以去城市裡尚存的老照相館,雖然他們多了新的業務,但是,還是80年代的氣味。前段時間微博上流行曬出你的奇葩童年照,讓人目不忍視。不過因為我一家都是器材黨,所以我的童年沒有經過荼毒。
因為相機開始普及,所以有些人結婚有了當時情景的記錄。不過多以合影留念為主。
6、九十年代婚禮
改革開放後,最大的變化就是社會變得更為港台化或者說類西化,大量生吞活剝的生搬硬套使得婚禮變的異常可笑,同時快速商業化的社會催生出第一批以拍攝婚禮和婚慶策劃為生的人。
那段兒時期,某些港台明星的造型成為了人們爭相效仿的對象。的確良作為婚紗的材質一度風靡。婚紗拍攝逐漸有了產業化的趨勢。
93年,北京某西式婚禮
從上面照片可以看出,已經有職業化的婚禮拍攝者和更為類似當下的婚禮形式。
7、新千年後婚禮
進入新千年,因為香港回歸,這個受到西方影響深遠的城市中,一些攝影師開始學習西方婚禮攝影師,嘗試用紀實攝影的手法來取代單純的留念合影之類的方式來拍攝婚禮。
在當時的色影無忌和蜂鳥網上,出現了一位叫做北極熊的香港攝友,分享了自己的婚禮拍攝作品,照片有著連貫的邏輯順序,有很強的故事性。後來我們得知這個攝影師是kung ,很多我們所知的著名婚禮攝影師都是受他影響走上這條路的。
此階段的婚禮除了添了更奇怪的儀式環節,職業化程度更高的婚慶團隊,著名婚紗和非著名婚紗品牌已經大範圍的在國內出現,但本質上和90年或者現今並於太大的不同。不過已經有人嘗試各種不同的婚禮樣式。整個婚禮產業初具規模。
截止到今天凌晨,國內婚禮已經雜交的難以言表。整個社會不同階層,不同群體所顯現的婚禮樣貌各有不同。但對於工薪層來說,婚禮往往大同小異。但是南北方婚禮形式差異已經逐漸拉大,相對於北方快速的節奏,南方重新回到穿褂裙等舊有習俗中去。而北方的婚禮辦的越來越模版化和工業化。
但無論如何,東方和西方埋藏在血脈中的差異,都讓我們現在的婚禮異常的詭異。西方強勢的文化輸出,雜糅進中國未成型的現代流行文化中,催生出了婚紗照,婚宴等不洋不中的事物有出現。婚紗照,婚禮攝影都是相同的產物,就拿這些不到20年前的照片來說,它們迅速的褪色,陳舊,看起來老套和可笑,對於什麼樣的照片可以留存十年二十年,超越時代的留下印記,在審美駁雜的國內,我們仍然沒有明確的定義。現在我們看到的華麗長裙,或者修飾過分的造型,能否經受時間流逝的侵蝕呢?
我們看這些老照片,大多目光獃滯,表情僵硬,我記得民國的某照片曾被當成什麼冥婚的謠言在廣泛傳播,仔細看去,真的很可怕,讓我們覺得老舊的時代,充滿莫名其妙的氣息。
很多次看到新郎在這種人生數一數二的場合系著領帶而不是領結,就沒有辦法去正確的評說了,本就不是我們的文化,又何必強求呢。
我們何嘗嚴肅的去思考過婚禮本身呢,婚禮除了固有的社交屬性,到底有什麼其他的含義?是強化國人本身較弱的儀式感還是其他的意義。
很多人結完婚了,感覺當時就那麼回事,我們覺得無奈之餘,還得回想一下,到底是為什麼,那麼,到底是為什麼呢?
我昨天才拍了婚紗照。拍的原因是,我爸說必須得拍。
現在我們旅拍婚紗照
還是以前的婚紗照比較的淳樸
第二張亮了
時代背景不同 經濟水平不同下得文化差異不同 就像短裙現象一樣 經濟越好 越有錢的人思想越開放 穿的裙子越短
推薦閱讀:
※有哪些城市的機場位於市中心?
※有哪些城市的街路名非常風雅好聽?
※武漢有哪些可以安靜地待一下午的地方?
※中國有哪些冬天不冷或者沒有冬天的城市?
※國內哪些空氣好、環境好的城市適合老人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