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王朝兩百七十六年歷史裡最讓你難忘的事件或者細節是什麼?

作為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封建王朝,明王朝近三百年歷史裡名士輩出。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故事,這兩百七十六年里又有哪些故事會讓人難以忘懷呢?
另,南明歷史的也算。
相似問題:兩漢 400 年歷史最令你難忘的是哪一幕?http://www.zhihu.com/question/53986357?utm_source=com.example.android.notepadutm_medium=social


明朝湯顯祖
寫完牡丹亭之後成為萬千少女的愛慕對象
據說有一位貌美無雙的女子 除了湯顯祖誰都不嫁 別人怎麼勸都不聽
為了他追到了西湖邊 說只要留她在身邊 掃地做飯幹什麼臟活都行
湯顯祖說自己太老 還是算了吧
女子死活不信 賴著不走
有一天 湯顯祖在西湖邊請客吃飯
女子激動得趕緊去圍觀了一下
結果看見湯顯祖原來真的是一個駝背的老頭 扶著拐杖一瘸一拐的走
女子長嘆一口氣
"我原本說看才華不看臉 長啥樣我都要託付終身
沒想到老丑成這樣 我的命也忒差了"
然後就撲通一聲跳下西湖了

求湯顯祖的心理陰影面積
說好不看臉呢!!


在《桃花扇》中,柳敬亭投轅下書時對左良玉說過一句沒頭沒尾的話「俺勸將軍早……江陰折戟動兵刀」這真是沒來由,左良玉是鎮江輔將,動兵刀也自然在江北,關他江陰什麼事呢?

實際上,這是明朝遺臣孔尚任的一處暗筆。

清順治二年即公元1645年。那時清軍已然入關,鐵馬金弋長驅直入所向披靡,「自京口以南,一月間下名城大縣以百計」。那些守城之將和守土之吏,則或降或走,正所謂兵敗如山倒,降將如雲集,就連城堅炮厲的揚州實際上也只抵抗了一天。戰爭已然是滿韃野蠻而瀟洒的殺人表演。然而這支戰無不勝的鐵騎在江陰城下卻遇到了最頑強的抵抗。六萬義民面對二十四萬清軍,孤城困守八十一天,清軍連折三王十八將,死七萬五千人。城破之日,義民無一降者,倖存者僅老幼五十三口。這是何等的驚心動魄,氣壯山河!而領導這次抵抗的,竟只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前任江陰典史閻應元。

今天我們讀著《閻典史記》時,不得不驚嘆閻應元那卓越的軍事天才,可惜歷史只給他提供了這麼一塊小小的舞台。任何英雄都離不開造就自己的那塊舞台,如果沒有奧茨特里斯那個驚心動魄的夜晚,拿破崙最終可能只是法蘭西歷史上一個黯然無光的過客。同時,多少天才卻由於沒有自己的舞台而默默無聞,被深深湮沒在風乾的青史之中。歷史學家從來就是一群淺薄而勢利的觀眾,他們喜歡看熱鬧,他們的目光只盯著舞台上線條粗獷的動作,而對所有的潛台詞不屑一顧。是的,閻應元腳下的這塊舞台太蹩窄了,「螺絲殼裡做道場」,連閃展騰挪餘地也沒有。彈丸之地的江陰城,一場力量懸殊、根本無法打贏的戰爭,悲劇性的結局是無可逆轉的。但有時候結局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走向結局的過程。閻應元的天才就在於他把自己僅有的一點力量恣肆張揚地發揮到了極致,多少抗爭和吶喊,多少謀略和鮮血,多少英雄淚和兒女情,把走向結局的每一步都演繹得奇詭輝煌,令人心旌搖動而又不可思議。這樣,當最後的結局降臨時,轟然坍塌的只是斷垣殘壁的江陰城樓,而傲然立起的則是一尊悲劇英雄的雕像。 作為有清一代著名的詩人和史學家,趙翼是個相當苛刻的人,有時甚至相當狂妄。他對大名鼎鼎的李白杜甫也不以為然,「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口氣中大有取而代之的意思。但他站在閻應元的畫像面前卻不得不肅然起敬,他的那首「題閻典史祠」,把閻應元放在那個時代的大背景中,和明季的諸多忠臣義士、叛官降將進行對比,發出了「何哉節烈奇男子,乃出區區一典史」的慨嘆,應該說是很有見地的。一場本來是一邊倒的戰爭,卻悲壯慘烈地進行了81天,孤城困守,6萬義民面對24萬清兵,並且讓對方付出了75000人的代價,這在中外戰爭史上可以算得上一個奇蹟。三十六計中能用上的計謀,差不多都用上了,詐降、偷營、火攻、釘炮眼、草人借箭、裝神弄鬼、小股出擊、登陴楚歌,無所不用其極,無不閃爍著創造性的光芒。最壯烈的莫過於派白髮耆老出城假投降,把火藥暗藏在放銀子的木桶底層,等清軍升帳納降時,火發炮裂,當場炸死清軍3000餘人,其中有親王一、上將二,清軍為之三軍掛孝。與此同時,江陰城頭也響起了悲愴的炮聲,那是在為慷慨赴死的鄉賢耆老們致哀…

但閻應元畢竟"略輸文采",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本身固有的光芒。因為歷代的史書都是文人寫的,胳膊肘朝里彎,他們對那些富於文化氣質的志士貞臣當會有更多的欣賞。事實上,在那些寧死不折的明末遺民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江南的文化人,他們操著並不剛健的吳儂軟語為反清復明奔走呼號,以彬彬弱質支撐著異常堅挺的文化人格。在朱明王朝那一段不絕如縷、凄怨悠長的尾聲中,最具光彩的不是赳赳武夫,而是一群柔弱的文化人,這實在是一幕很有意思的歷史現象。這中間,張煌言算得上是一個頗有影響的人物,但他除去和鄭成功合師入江,在南京附近熱鬧了一陣而外,此後便再沒有什麼大的作為,只是跟著魯王朱以海凄凄惶惶地東躲西藏,後來被清軍俘獲。但他是個文人,會做詩,字也寫得相當不錯,即使在獄中,也"翰墨酬接無虛日"。臨刑前,有絕命詩兩首,又舉目望吳山,長嘆道:好山色!"就這樣文縐縐的一句慨嘆,便托起了一個中國文人的歸結性造型。是啊,吳山媚好,黛色空,這無疑是詩的境界,自己這些年為國事奔波,何曾好好看過眼前這景緻。如今忠義已經盡了,身後的名節也是不成問題的,作為一介文士,最後能在這樣的山光水色之間找到歸屬,也就無憾無怨了。於是張煌言整一整衣袂,飄然前行,他似乎並不是走向斷頭台,而是走入了如詩如夢的江南煙水,融入了中國文化的總體氣韻之中。這樣的造型,難怪後世的文人學子們要傳為佳話了。反觀閻應元,同是慷慨就義,只大呼:"速殺我!"痛快則痛快矣,但在那些握著史筆的文人眼裡,終究顯得粗魯,所見到的只是一片鮮血淋漓的悲壯,因而從人格氣韻上講,也就淺顯得多了……


明代知識分子對西方科學的關注,以及對自身文化的自信。
明後期由西方傳教士和明代知識分子譯介到中國的科學書籍(部分):
天文學:
《乾坤體義》、《渾蓋通憲圖說》、《圜容較義》、《天文略》、《簡平儀說》、《表度說》、《測天約說》、《大測》《五緯歷指》、《古今交食考》
天文儀器:
《遠鏡說》
數學:
《幾何原本》、《測量全義》、《割圓八線表》、《圜書》、《圓球圓柱書》《實用算書概論》、《歐羅巴西鏡錄》
地理:
《山海輿地全圖》、《職方外紀》、《西方答問》
機械、物理:
《遠西奇器圖說》、《泰西水法》
醫學:
《西國記法》、《性學(牛角)述》、《泰西人身說概》、《主制群征》、《靈言蠡勺》、《寰有詮》
礦業:
《坤輿格致》
「欲求超勝,必先會通。欲求會通,必先翻譯」。
這是明代知識分子對西方科學文明的看法。他們並不將西方的先進火炮和器物斥之為奇技淫巧之物,相反,他們看到了自身在這個方面不如西方人,並勇敢地承認。比之幾百年後的「師夷長技以制夷」,在這個時代,他們追求的是「超勝」。
那絕不是一個閉關自守,愚昧自大的國家。那個時代,我們願意與世界交流,勇敢地自承不如。但同時,我們還擁有著對泱泱中華文明的強烈自信。

-------------------
更新一波。
首先,感謝各位的點贊和評論區激烈的討論(已經破50贊了,對於我一個知乎小白來說真是受寵若驚)
進入正題。關於我的回答,可能有一些表達不太清楚的地方,引起了各位的爭論,特在此說明和補充一下我的觀點。
第一,關於論據。回答中提到的各類明譯本科學書籍,我主要參考了張承友等著《明末清初中外科技交流研究》、陳梧桐著《明史十講》、李約瑟著《中國科學技術史》。因此論據大體上真實可靠。
第二,說明一下,我並不是所謂的明粉。我一直認為,某粉是帶有貶義的。對於明朝,不可否認,我具有情感上的認同與好感。但是從歷史唯物主義出發,客觀是正確看待歷史的必要條件。我也盡量做到這一點。
第三,必須清楚地認識到,從科學技術方面來說,在明代中後期,中國逐漸落後於西方。但是也是從這個時代開始,「西學東漸,中學西傳」,我們看到了東西方之間愈加頻繁的交流。如果這個進程持續下去,可以預見之後的結果會是怎樣。然而,我們知道,這個進程是被打斷了。在古今中外的所有歷史上,野蠻戰勝文明,帶來的只有後退。審視當時中國內部與周圍,沒有比漢民族更先進的文明,因此在那個時代,能夠帶領中華文明邁向近代化的只能是漢族政權。1644年,確實是一個遺憾。
第四,翻譯西方科學技術書籍,無疑是學習西方。要想近代化,必須要科學技術來發展生產力。我在回答中表述的另一個觀點是,當時我們有著超勝的氣魄,有著對於本民族文化的自信。然而現在,很多人沒有了這種自信與氣魄。中華文明歷經數千年從未中斷,長期領先世界,誰能說西方文明是近代化和現代化唯一模式和樣板?我們缺少的,只是一次關鍵的機會,遲早會迎頭趕上。因此,雖然現在我們暫時落後,但也不能失去傳承千年自漢而唐至明的文化自信。這正是我寫這個回答的初衷。
最後,當然是歡迎大家繼續點贊和友好地討論啦(*^ω^*)


天啟二年二月初七至十二月初七,奢安之亂中安邦彥所部包圍貴陽長達三百天。貴陽十萬戶、軍民男婦四十萬人,據《明史·李枟傳》載解圍後僅剩千人(《明史·貴州土司傳》和親歷者劉錫玄《圍城日錄》所載更少,僅存兩百餘人)。

奢安之亂是由奢崇明父子和安邦彥為首的土司發動的武裝叛亂,席捲了整個西南地區,耗時長達十年。雖然叛亂被平定,但是已經嚴重動搖了明朝統治根基,對後來一場土司叛亂——沙普之亂埋下了隱禍。

當時安邦彥圍城日久,外無援兵,貴陽城內的糧食很少。圍城後期缺糧的時候,米一升可值二十金。糠谷、草木、皮革能吃的都吃了,但還是沒糧食。那怎麼辦?
就只能吃人了。「先煨死屍體,後烹活人」,後來「親屬相啖」。甚至大明官兵在光天化日之下把其他人砍翻了,在市集上賣人肉,一斤換銀一兩。
同時這幫兵痞,還不準逃難百姓隨便出城,得交了巨額的買路費才肯放其出城。
為首將官還給自己部下定下要求,每人每日需要提供食物多少,以供自己和妻妾食用。

烹煮人肉之火在城內肆意蔓延,由於房舍十室九空,根本沒人救火,只能隨它燃燒。當時城內無一處不煙塵四起,無一處不火光衝天。

與武官相比,幾位文臣顯得格外高尚,如知縣周思稷領頭帶著鄉官數人自殺,以饗士卒。

貴州巡撫李枟見狀,焚毀書籍冠服,同時把刀留給了家人,如果事急,就只能自盡了。

儘管圍城益急,數次幾乎被攻破,但在巡撫李枟、提學僉事劉錫玄、巡按御史史永元三人為首主持下,屢次化險為夷。

十二月初七辰時,劉錫玄已經餓得不成樣子了,忽聞城外聲音嘈雜,強令一仆登城查看情況,原來新任巡撫王三善率大軍前來解圍了!明軍此時所殺叛軍幾與山齊!

王三善先以五騎到城下傳喚:「新撫至矣!」,隨後貴陽五門齊開,王三善一騎當先,舉城慶呼更生。

貴陽成功解圍了,對於此戰,親歷者劉錫玄的《圍城日錄》有著詳細的描述。


丙辰,太監覃昌傳奉聖旨:升太常寺少卿康永韶為禮部右侍郎,仍掌欽天監事。永韶凡有占候,曲為隱蔽,甚者以災為祥。近嘗進言:「今春星變,當有大災,賴陝西等處民多飢死,足應此變。此誠國家無疆之福,無他慮矣!」上方憂天戒,聞永韶言悅之,而吏部又有援之者,故有是命 。——《明憲宗實錄》卷二百六十四,成化二十一年四月丙辰條

「賴陝西等處民多飢死」,「國家無疆之福」,「聞永韶言悅之」,這些話,我恐怕這輩子都難以忘記了。


予本淮右布衣,因天下大亂,為眾所推,率師渡江,居金陵形式之地,得長江天塹之險,今十有三年。
西抵巴蜀,東連滄海,南控閩越,湖、湘、漢、沔、兩淮、徐、邳,皆入版圖,奄及南方,盡為我有。
民稍安,食稍足,兵稍精,控弦執矢,目視我中原之民,久無所主,深用疚心。
予恭承天命,罔敢自安,方欲遣兵北逐胡虜,拯生民於塗炭,復漢官之威儀。
慮民人未知,反為我仇,絜家北走,陷溺猶深,故先逾告:兵至,民人勿避。
予號令嚴肅,無秋毫之犯,歸我者永安於中華,背我者自竄於塞外。
蓋我中國之民,天必命我中國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
予恐中土久污膻腥,生民擾擾,故率群雄奮力廓清,志在逐胡虜,除暴亂,使民皆得其所,雪中國之恥,爾民等其體之。

天必命我中國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

遂數出漠北,洪武二十一年,藍玉北伐,於捕魚兒海大破北元,終不負檄文 拯生民於塗炭,復漢官之威儀 所言。


老百姓:

老天爺,你年紀大,
耳又聾來眼又花,
你看不見人聽不見話!
殺人放火的享盡榮華,
吃素念經的活活餓殺!
老天爺你不會做天,
你塌了吧!

朝廷:

不作安安餓殍,
效尤奮臂螳螂。
往來楚蜀肆猖狂,
弄兵潢池無狀。

雲屯雨驟師集,
蛇豕奔突奚藏。
許爾軍民綁來降,
爵賞酬功上上。


董宦父子,既經剝裩虐辱范氏,由是人人切齒痛罵,無不欲得而甘心焉。又平日祖和、祖常、祖源、父子兄弟,更替說事,家人陳明、劉漢卿、陸春、董文等,封釘民房,捉鎖男婦,無日無之,斂怨軍民,已非一日,欲食肉寢皮,亦非一人。至剝裩毒淫一事,上干天怒,惡極於無可加矣。

斯時董宦少知悔禍,出罪己之言,猶可及止,反去告狀學院,告狀撫台,要擺布范氏一門,自此無不怒發上指,激動合郡不平之心。初十、十一、十二等日,各處飛章投揭,布滿街衢,兒童婦女競傳「若要柴米強,先殺董其昌」之謠。至於刊刻大書獸宦董其昌,梟孽董祖常等揭紙,沿街塞路,以致徽州湖廣川陝山西等處客商,亦共有冤揭黏貼,娼妓、龜子遊船等項,亦各有報紙相傳,真正怨聲載道,窮天罄地矣!

時署府黃同知、署縣吳推官,俱以公事出外,至十三日始歸,百姓紛紛,將謂府縣風力,可以擒治,不知其昌在蘇州,先以虛詞與二府尊說過,即諸生進講嘵嘵,無益也。自此民怨益甚,日多一日。又次早十五行香之期,兩府見百姓擁擠街道兩旁,不下百萬,而罵聲如沸,知民情怒甚;因生員之講,遂拘陳明責二十五板,羈鋪。百姓聚集不散,自府學至董宦門首,擁擠不得行,罵者不絕口。董宦之堂兄董乾庵、董光大等,猶持董宦冤揭分送,被百姓各出扇於袖中,或拾磚塊亂打,一時忿聲激幾里。董仆知事不濟,雇集打行在家看守,而百姓爭先報怨者,至其門先撤去旗竿,防護者將糞溺從屋上潑出,百姓亦上屋將瓦礫擲進,觀者群持磚助之,而董宦門道俱打破矣。百姓皆曰:「陳明橫甚,先破其居可也。」於是一人揮手,群而和之,數十間精華廳堂,俱拆破矣。午後稍稍散去,至未申時分復集,欲起火燒房,而天適雷雨,百姓料雨可滅火,今夜無益,姑止之。至次日十六日,百姓仍前擁擠,加以上海、青浦、金山等處,聞知來報怨者,俱夜早齊到,於本日酉時,兩童子登屋,便捷如猿,以兩卷油蘆席點火,著其門面房,是夜西北風微微,火尚漫緩,約燒至茶廳,火稍烈而風比前加大,延及大廳,火趁風威,迴環繚繞,無不熾焰。時百姓有赤身入火中,搶其台桌廚椅,投之烈焰中以助火勢者。東邊唐宅、楊宅,西坐花庵與王宅,俱大書此系某宅房,此系某姓房,又將鐙籠高揭,樹立於屋房,百姓見火稍侵及他家者,即群為救滅,只燒董宦一家住宅,且拆且火,數百餘間,畫棟雕梁,朱欄曲檻,園亭台榭,密室幽房,盡付之一焰中矣。對河陳明之居,先經拆毀者亦一燎而盡。明之妻不過一黥刺賊奴之婦,乃其死以百金沙板蓋之,被多人舁至火中,破而焚其屍,孰謂服之不衷,非身之災也。噫!董宦平日美居室,凡珍奇貨玩金玉珠寶,與夫麗人尤物,充牣室中,今俱一時竄取於他人之手,而若妻若媳若子女流離奔竄,聞有竊負而逃,前以此施,今以此報,天道好還,何不爽乃爾哉!

時,海防欲點兵出救,登轎於理刑廳前,吳四尊差人稟止,曰:「不必出救,百姓數萬,恐有他變也。」雖雲老成之見聞,亦云不滿於董宦虐范之事耳。

是夜,火徹夜不止,厥明而祖源之居又焚矣;祖源雄於父貲,而其妻又為徐相國玄孫女,蘇州申相國甥女,奩資極盛。初辟居時,止數十椽以後廣而大之,乃盡拆賃房居民之居而改造焉。親見其未遷居之小戶,被董仆揭其屋瓦,露居雨立,逼遂搬徙而無奔者。造堂房約有二百餘間,樓台堂榭,高可入雲,粉堊丹青,麗若宮闕,此真翰奐之美也。乃落成未半載,一炬成灰,澌滅殆盡,僅遺故宮遺址,令人嘆息於荒煙斷石之間而已。令祖源復過此,安勝禾黍之痛哉!時,祖和一宅介其間,巍然獨存,蓋以平日稍知斂戢,民怨未深故也。至愚之民,報施不爽,三代遺直,猶可想見斯民雲。


答案里又見萬貴妃,還是從明朝那些事兒直接粘貼來的。其實萬貴妃一事算是明史中最大的冤案之一了,其荒唐程度連乾隆都看不下去寫文章來反駁。以下內容摘自李曉鵬老師《從黃河文明到一帶一路》第二卷。

萬妃冤案
明朝中後期編出來的荒唐野史,還有一條很有名:明憲宗朱見深寵愛的萬貴妃,因為自己生不出來孩子,就逼著所有懷孕的妃子墮胎,或者毒殺所有妃子生的小孩。明孝宗朱佑樘被懷上的時候,他的母親紀氏因為害怕,竟然想把兒子溺死,卻被太監張敏攔住,說「皇帝還沒有兒子,怎麼能溺死呢?」於是秘密撫養長大。整個後宮都知道,就是萬貴妃不知道。等到合適的時機,太監張敏才對憲宗透露實情。之後朱佑樘的母親紀氏就被萬貴妃毒死了,張敏也被迫自殺。
以上內容是寫進了官修《明史》的,但一定是假的。因為明朝離我們時間比較近,有很多比《明史》更可靠的史料保存了下來。我們可以考證出來《明史》這段故事是抄的成書於明末的《勝朝彤史拾遺記》的野史,因為連文字都基本一樣。而這本野史的作者毛奇齡也參與了《明史》的寫作班子。
毛奇齡這本書裡面的故事,又是從萬曆年間于慎行編的《谷山筆塵》裡面抄來的。這個是原始出處,因為于慎行在書裡面說了,這個故事他是從南京宮內的一個老太監那裡聽來的。于慎行記錄這件事的時間,距離萬貴妃去世已經過去了105年。從一個南京老太監那裡聽來的發生在一百多年前北京皇宮裡面的故事,這是相當不可靠的。
不僅如此,這件事情跟《明實錄》和《明史》裡面的其它內容衝突。《明實錄》是每個皇帝去世以後修的政事記錄,主要就是流水賬,皇帝說了啥,官員們上了什麼奏章、皇帝如何批示的,某年哪些地方發了水災旱災、財政收入多少等等。是非常可靠客觀的歷史材料。
從《憲宗實錄》來看,文官們的奏章無一提到此事。
明朝的文官是出了名的管的寬。皇帝因為專寵萬貴妃,又沒有生孩子,他們都要上一道奏章要求皇帝「雨露均沾」,去跟別的妃子睡覺好早點生兒子。如果出現萬貴妃不停的給懷孕的妃子打胎這種事,文官集團還不得炸了啊?後來萬曆時期,因為萬曆皇帝寵愛鄭貴妃,想立鄭貴妃的兒子為太子,就把長子丟在一旁不管,遲遲不立太子。文官集團那是輪流上陣,沒完沒了的跟皇帝死磕,要求他儘快把長子立為太子,皇帝不斷的動用廷杖和罷免官員的手段,最後都沒有成效,被迫立長子為太子。
明朝言官可以「風聞言事」,也就是聽說了什麼事情,不需要找到證據就可以上書向皇帝彙報。萬貴妃要是不斷的給懷孕的妃子打胎,文官們哪怕聽到一點風聲,都會發狂的。因為這危及帝位傳承,動搖國家的根本,是在謀殺大明帝國的皇位繼承人,性質跟開著推土機去把朱元璋的老墳剷平差不多。這種事情文官集團不可能全部默不作聲,肯定會有人——而且是很多人豁出命去跟萬貴妃死磕。
但是《憲宗實錄》一點記載都沒有。同時期的官員回憶錄裡面也沒有。
除此以外,當時後宮裡邊還有一個比萬貴妃更牛的女人,就是皇帝的親媽周太后。萬貴妃竟然不斷謀殺她的孫子,世界上有那個奶奶會容忍這種事情,更何況她是太后?既然秘密撫養朱佑樘的事情整個後宮都知道,那為什麼周太后不知道?別人怕萬貴妃,難道周太后也怕?而且這個周太后可不是省油的燈:前任皇帝朱祁鎮去世的時候,因為跟錢皇后感情深,立下遺囑只跟錢皇后合葬。可是等錢太后一死,周太后就下令不準錢太后跟朱祁鎮合葬,經過皇帝和文武百官反覆請求才勉強同意。但是她又偷偷的把陵墓的設計給改了,讓朱祁鎮的棺材和錢太后的棺材不在一個墓穴裡面,而在朱祁鎮身邊給自己留好了位置。可見這個周太后絕不是省事的主兒,也不是很有容人之量的。要說皇帝忙於政務不知道,對於萬貴妃給諸妃打胎或者謀殺皇子這種事,天天住在後宮養老、閑得無事的周太后會連點風聲都聽不到?對后妃來說,生下兒子自己就可能當太后,再不濟兒子也可以封王,自己去當王太妃,那也是榮華富貴享之不盡的。如果生不下來,將來就得去冷宮打發餘生。這麼大的利益,會不拼出命去反抗嗎?方法很簡單,不用找皇帝,往周太后那裡一告狀就解決了。這個事情一旦捅出來,就是滅族的大罪,皇帝也保不住萬貴妃。
相反,《憲宗實錄》裡面抄錄了內閣首輔大臣商輅的一份奏章,奏章說:
「臣等仰惟皇上至仁大孝,通於天地,光於祖宗,誕生皇子,聰明岐嶷,國本攸系,天下歸心。重以貴妃殿下躬親撫育,保護之勤,恩愛之厚,踰於巳出。凡內外群臣以及都城士庶之門聞之,莫不交口稱讚,以為貴妃之賢,近代無比,此誠宗社無疆之福也。但外間皆謂,皇子之母因病另居,久不得見,揆之人情事體誠為未順。伏望皇上勅令就近居住,皇子仍煩貴妃撫育,俾朝夕之間便於接見,庶得以遂母子之至情,愜眾人之公論,不勝幸甚。」
這段話全文引用,因為它是很重要的證據。它的意思是說:
「皇子(朱佑樘)降生是天大的喜事。萬貴妃殿下親自撫育,比親兒子還要親。我們這些大臣聽說了之後無不交口稱讚,說萬貴妃的賢德無與倫比。但我們也聽說,皇子的母親紀氏,因為生病長期在宮外居住,很久沒有見過皇子了。這個從人情事理上說不過去。請皇上讓她搬回宮居住,皇子仍然煩勞萬貴妃養育,但也能時常見到自己的生母。這樣就更好了。」
從這封奏章來看,不僅萬貴妃沒有想要毒死朱佑樘什麼的,相反,朱佑樘是由萬貴妃撫育的!這裡的道理也很簡單:既然要立朱佑樘為太子,而他的生母是一個普通宮人,身份過於卑微,所以在立為太子之前,交給萬貴妃撫養一段時間,然後再立為太子就更加名正言順了。立為太子之後,再交給周太后撫養。
不管如何,《明史》和照抄明史的《明朝那些事兒》裡面繪聲繪色的講,萬貴妃把朱佑樘邀請到家裡來吃飯,朱佑樘因為害怕被下毒而拒絕吃,把萬貴妃氣得雙腳跳的故事,肯定是虛構的。因為年幼的朱佑樘由萬貴妃撫育了很長時間,萬貴妃要想下毒可以天天下,一直下到朱佑樘吃下去為止。對於萬貴妃撫育朱佑樘這件事,內外臣僚都很清楚,內閣首輔還專門在奏章裡面說了此事。
至於朱佑樘的生母被萬貴妃毒死,也是假的。奏章裡面說的很清楚:紀氏已經生病很長時間了,在宮外養病。既然都要由內閣首輔親自上奏,請求母子相見,那麼紀氏的病應該已經很重了,再不見就可能見不著了。從《實錄》的記載來看,商輅的奏章被皇帝批准了,紀氏搬進宮內居住了兩個月之後去世。她不是被萬貴妃下毒毒死的。
此外,不管是《明史》還是《明實錄》都明確記載,在朱佑樘誕生的時候,皇帝已經有一個兒子了,叫朱祐極,活得好好的,等朱佑樘出生之後過了好幾年才去世。所以張敏說什麼「皇帝還沒有兒子,不能溺死」這種話一定是假的。而且在朱佑樘被立為太子以後三年,《明史》和《明實錄》裡面還有一段張敏和皇帝對話的記錄:他想誣告浙江巡撫楊繼宗,因為楊繼宗得罪了他弟弟,但是朱見深沒有理睬。所以張敏冒死撫養朱佑樘,朱佑樘被立為太子後張敏自殺之類的也都是子虛烏有的事情。
朱佑樘執政時期進入中央政府工作的陳洪謨寫過《繼世紀聞》一書,講了憲宗時期的故事,說的是萬貴妃對朱佑樘很好,對朱佑樘的母親紀氏也很好。這麼權威的資料,《明史》編寫的時候不採納,卻把一百年後一個文人從南京老太監那裡聽來的故事當成史實寫進堂堂正史,實在是很荒謬啊。
萬貴妃逼諸妃墮胎的故事,其實就是江南地區的書商和好事的文人,道聽途說加上胡編亂造整出來吸引眼球的。不足為信。實際上,萬貴妃應該是很賢德的,後宮在她主持下一直很安穩,沒出過什麼事,朱見深也跟后妃們生了十幾個兒子。她自己的孩子早夭,但是盡心撫育了兩個孩子,一個是明孝宗朱佑樘,另一個就是我們第一卷講的西廠太監汪直。朱佑樘以道德高尚而著稱,汪直則是反腐英雄,帶兵橫掃建州女真和蒙古王庭。一個能撫育出這麼樣兩個孩子的女人,不應該在歷史上受到如此的污衊。
所以,為什麼明朝的皇帝在歷史記述上那麼的不堪?為什麼大力支持出版自由的皇帝朱元璋被描寫成了因為一兩個字觸犯禁忌就胡亂殺人的惡魔?為什麼以賢德著稱的萬貴妃成了十惡不赦的殺嬰變態?
有這麼幾個原因。
首先,明朝對圖書出版放的太寬了,什麼書都讓出,什麼故事都可以編,不審查不追責。書商也不交稅不註冊,沒有上級主管單位。他們可以胡亂編書賺錢。明朝文人就瞎編了很多關於皇帝、後宮的故事,或者根據道聽途說的故事來寫了很多不負責任的野史,用來吸引眼球或者賺錢。
其次,明朝滅亡以後,投降滿清的東林黨人負責編修明史。他們要把亡國的責任推出去,就片面採用明朝中後期江南地區書商用來騙讀者錢的各種野史文獻,而不顧官方史料的明確記載,大力抹黑明朝皇帝。
第三,就是滿清統治者也需要醜化明朝來證明自己統治的合法性。
在這三個原因中,很多人認為第三個是最重要的。但綜合各方面的史料,我認為,第三個恰恰是最不重要的。滿清在篡改明史方面,出於政治考慮,主要在兩個方面進行了篡改:第一是把入關之後的大屠殺編派到朱元璋頭上去,集中修改地方志,說朱元璋打天下的時候到處屠城,讓人民把被屠殺的歷史記憶歸結到元末明初,而非明末清初——類似的事兒還包括通過篡改地方志,把清兵在四川進行大屠殺的罪行推到農民起義領袖張獻忠身上,編造所謂「張獻忠屠四川」的謊言;第二是集中力量醜化明朝最後幾個派兵跟他們打過仗的皇帝:萬曆、天啟、崇禎。除此以外,他們對之前的皇帝並不想怎麼醜化,因為如果醜化的太厲害,甚至可能危及到皇帝制度的合法性,畢竟清朝的統治權是從明朝傳下來的。
《明史》初稿編成以後,康熙皇帝看了很不滿意。不是不滿意把明朝寫的太好,而是把明朝皇帝寫的太壞,壞到清朝皇帝都看不下去了,下令修改。明史專家顧誠先生專門考證過康熙皇帝對修《明史》所做的一系列指示,大部分都是要求改善明朝皇帝形象的。至於萬貴妃的故事,乾隆皇帝還親自寫了一篇文章來反駁,叫《駁明憲宗懷孕諸妃皆遭萬妃逼迫而墮胎》,反駁的證據跟我前面講的差不多,意思就是一個:你們編的這個故事也太扯了,根本不可能是真的。
這些事情說明什麼?說明叛徒比敵人更可恨。他們不僅要抹黑明朝、推卸責任,而且想要討好新主子,搞到連新主子都感到噁心了才算數。
至於清朝的皇帝,真的搞了很多文字獄,但現在形象卻很好。因為他們吸取了朱家天子的教訓,對待文人的方法很簡單:叫你TM瞎JB編,拉出去砍了。所以關於他們的事迹流傳下來的就以好事居多了。


1、國士無雙的于謙。不怕死不畏難,救天下於危亡,挽社稷之將傾。北京保衛戰中挽救了大明的國運,免得大明成為下一個南宋。
「建議南遷之人,該殺!」 「凡守城將士,必英勇殺敵,戰端一開,即為死戰之時!
臨陣,將不顧軍先退者,立斬!
臨陣,軍不顧將先退者,後隊斬前隊!
敢違軍令者,格殺勿論!
「大軍開戰之日,眾將率軍出城之後,立即關閉九門,有敢擅自放入城者立斬」 力挽狂瀾,智勇雙全,方為國士。
2、明孝宗朱佑樘五歲之前的事,讓人看到了後宮裡人性的光輝和偉大。 從成化六年到成化十一年,整整五年時間,緊密森嚴的後宮中多了一個孩子,這一點,幾乎所有的宦官、宮女、妃嬪們都知道,但他們卻無一例外地保持了沉默,守住了這個秘密。只有萬貴妃不知道。張敏一個普普通通的宦官,用生命保護這個孩子。朱佑樘也沒有虧待眾人的保護,成為了一代明君。
3、王守仁悟道,開創了心學。
「父親的訓斥,格竹子的執著,劉瑾的廷杖,龍場的悲涼,悟道的喜悅,悲憤的逃亡,平叛的奮戰,如此多的官場風波,刀光劍影,幾起幾落,世上再也沒有一樣東西,可以擾亂他的心弦。」 一代聖賢,橫空出世。一生俯首拜陽明。
無善無噁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4、楊繼盛死劾嚴嵩。
他出身貧寒,不會拉幫結派。他的為官之道只有一條:報效國家,體恤百姓。嚴嵩禍及天下時,楊繼盛看清了事情的真相,朝局黑暗、民生凋敝,這一切的罪魁禍首正是嚴嵩,這位本應用心勤政的內閣首輔貪污受賄、結黨營私,從來沒想過國家。他什麼也沒有,只有一條生命。所以他以生命為賭注冒死上劾,死劾嚴嵩。
楊繼盛用他的死向全天下人揭示了嚴嵩的真面目,之前威風八面,不可一世的嚴黨就此走上滅亡之路。
臨刑前,他賦詩一首:
浩氣還太虛,丹心照千古。
生平未報恩,留作忠魂補。
5、千古一相張居正。稱他為明朝最傑出的政治家也毫不為過。
搞一條鞭法,使士紳地主不能再隨意魚肉百姓;丈量土地,使巨室不能隨意逃避賦稅;搞什麼考成法,使官員不能再隨意偷懶。 在他的嘔心瀝血之下,大明帝國再次煥發了生機與活力,邊境除了李成梁時不時出去砍人外,已經消停了很多;國庫收入極為豐厚,存銀達到幾百萬兩,財政支出消除了赤字;地方糧倉儲備充足,至少餓不死人,一切看上去都是那麼的完美。大明帝國200年後還能有如此光景不得不說是個奇蹟。
萬曆十年六月,張居正年五十八歲,去世,死後抄家。長子自盡,次子充軍。
不禁讓我想起了海瑞對他的評價「工於謀國,拙於謀身」 世間已無張居正。
6、李成梁放棄遼東六堡。
六堡,是明代在遼東一帶的軍事基地,是遏制女真的重要堡壘,也是遼東重鎮撫順、清河的唯一屏障。若丟失此處,女真軍隊將縱橫遼東,不可阻擋。而李成梁卻將此地拱手讓給了努爾哈赤。努爾哈赤毫無代價地佔領六堡,明朝的繁榮、富饒,以及虛弱全部暴露在他的面前。
「不世之功臣,千秋之罪首。建功一世,禍患千秋,萬死不足恕其罪!」
7、楊漣的道統。
他在詔獄裡受盡折磨,迫害。卻從未低頭,一身正氣,以天下為己任。
楊漣血書:仁義一生,死於詔獄,難言不得死所,何憾於天,何怨於人?唯我身副憲臣,曾受顧命,孔子云:託孤寄命,臨大節而不可奪。持此一念終可見先帝於在天,對二祖十宗於皇天后土,天下萬世矣!大笑大笑還大笑,刀砍東風,於我何有哉!」 「漣即身無完骨,屍供蛆蟻,原所甘心。但願國家強固,聖德明,海內長享太平之福。此痴愚念頭,至死不改。」 楊漣千年之下,終究不朽
8、反抗閹黨而死的顏佩韋,馬傑,沈揚,周文元,楊念如。 顏佩韋和馬傑是商人,沈揚是貿易行中間人,周文元是轎夫,楊念如是賣布的。小人物也是有堅定的信念的。
嗟夫!大閹之亂,以縉紳之身而不改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而五人生於編伍之間,素不聞詩書之訓,激昂大義,蹈死不顧。
——五人墓碑記
9、孫承宗。他構建了關寧防線,阻擋了清軍幾十年,熬得努爾哈赤都掛了,也沒有啃動。清軍進攻高陽的時候,城內並沒有守軍,也沒有將領,更沒有糧草,孫承宗帶著全家二十多口人,上了城牆,開始堅守,城中數千百姓無一人逃走,全部迎敵。 孫承宗被俘後,整頓衣著,向北方叩頭,然後,自盡而死。漢人的氣節,體現的淋漓盡致 10、江陰八十一日的閻應元。 寧死不降,以有絕命詩云,寧願留忠發,不肯剃奸頭,誓將衣漢服,不願穿旗裝!其聯絕世千秋,其忠流傳萬年。
八十日帶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
十萬人同心死義, 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11、萬曆三大征。有人說萬曆荒淫怠政,開啟了晚明的序幕;也有人說萬曆聖明,實行的是無為而治,國家大事都未放下。而萬曆三大征成為了眾人給萬曆怠政平反的最重要證據。 萬曆三大征分別是平蒙古人哱拜造反,即寧夏戰役,逐倭援朝之役和平苗土司楊應龍叛變,播州之役,這三場戰役皆以大明的勝利告終,由此使萬曆名震青史,這是大明邊防記錄上相當濃重的一筆大事,也是萬曆一生最大的成就與驕傲。在萬曆三大征中人們看到了一個高智商,高水平,強勢果斷的明神宗。 12、 明末高發的自然災害,嚴重程度史上少有。明代農業自然災害共有575次,而萬曆至崇禎朝就高達150次。
萬曆朝一位官員馮琦曾經描述當時的情形,災禍在西北地區先橫行,人民不得不以吃土來果腹,河洛地區次之,人民開始吃候鳥的糞便,緊接著山東、湖北,乃至魚米之鄉的江南都連連遭災,老弱病殘的屍體填滿了溝渠,身體稍微好點的也只能四處流離,卻也不知該去向何處。如此可怕的景象,到崇禎朝達到頂峰。

更恐怖的是,這些水災、旱災、蝗災、瘟疫,往往一個地區發生某一種災荒,連鎖反應就會帶動另幾種反覆出現,接踵而至,不給人喘歇的機會。比如,以陝西為例,陝西省的地方通志記載,崇禎元年八月起,全省遭霜雪災,莊稼凍死大片,緊接著第二年,米脂大旱,榆林大旱,西安大旱。這樣的凍旱導致的結果必然是饑饉,人餓,其他生物也餓。七年秋,便是全省範圍的蝗災,漫天的蝗蟲讓本就已蕭條死寂的西北大地更是餓殍遍地,慘不忍睹。而蝗蟲剛平,冬月又遭地震,傷亡不計其數。屍橫遍野,不及掩埋,於是瘟疫又起,彼時「草木俱盡,人相食」,死人壓著死人,臭氣熏天。 百姓為了躲避災荒,找點吃的,大批大批倖存下來的饑民開始流竄到外地,甚至外省,這就又造成了明代著名的「流民」問題。當年太祖高皇帝弄黃冊就是為了減少流民的數量,因為他知道流民是社會上的不穩定因素。
明末的自然災害造成了李自成,張獻宗的百萬流民大軍。如果沒有流民大軍這個內患再拖累明朝,滿清再讓他打500年也入不了關。
當李自成說出那句:嗟爾明朝,氣數已盡的時候,
我不禁想起了那個縱橫天下,橫掃暴元,七下西洋,萬國來朝的大明。
13、崇禎的後宮生活。崇禎皇帝的皇后周氏,平民出身,幼年因家庭貧寒,早早操持家務,屬於早當家的懂事女子。除皇后之外,崇禎最為寵愛的一個女人就是田貴妃。田貴妃美貌聰穎,體態婀娜,歌舞才藝也很好。田貴妃和周皇后關係一直很融洽,皇后容人,貴妃恭謹,所以崇禎的前朝不管再怎麼烏煙瘴氣,後宮卻一直風平浪靜,家和萬事興。這樣相敬如賓的皇族生活,一直都是歷朝歷代嚮往的狀態,崇禎一個亡國之君竟然踐行得如此模範,實屬罕見。 14、崇禎後宮的結局。畢竟是亡國之運,畢竟是末世之年,崇禎的後宮註定不會有善終的結局。她們用超乎尋常的勇氣和力量,給歷史添了一筆濃濃的蒼墨。 先說周皇后。農民軍攻破北京城後,崇禎為保氣節精神,堅決放棄南逃,只求以身殉國。他在自盡之前,命令家中眷屬先行了斷,他對著結髮之妻周皇后哀慟地說,大勢已去啊。周皇后痛哭著回應,臣妾侍奉陛下十八年,現在為社稷而死,死而無憾。二人相顧無言,潸然淚下。之後,周皇后從容地訣別兒女,然後接到了崇禎命其自盡的詔令,這位賢淑的皇后毫無畏懼地在坤寧宮懸樑自縊,依然帶著鳳儀天下的雍容氣質,帶著一國之母凌然殉國的決絕之心,帶著她貴為坤極的責任和肩膀,那種壯烈,讓人欽佩。
除了皇后(田貴妃去世較早),其他宮人也表現出了驚人的勇氣。有一位姓魏的宮女,看到后妃公主紛紛自盡,亦不願受反賊玷污,縱身躍入御水河中了斷。而隨之效仿她自殺的人有上百個。
還有一個姓費的宮人,因為她貌美,李自成順手就把她賞給了一名部校。而費氏卻說「我好歹也是宮裡出來的女子,將軍要用禮節迎娶我才好。」這個部校看見她的美貌很高興,就按禮置辦了酒席正式相待。費氏趁部校酒醉之際,懷揣匕首將其斃命,她感慨著說,我一個弱女子,能抵殺一個賊子的將領,也算是對得起大明和皇上了!接著泰然地自刎而死。這位忠貞剛烈的女孩,當時才剛剛十六歲。
15、土木堡之變的影響。封建社會是皇權,文官集團,武將勛貴,外戚,宦官權力平衡模式。明朝初期太祖為了防止外戚專權,規定皇后只能從平民家庭中選。這樣使得縱使外戚一時得勢,因為沒有根基,終是無根之水,無法做大。外戚就在明朝排除在權力舞台了。而土木堡之變使得武將勛貴子弟的大量死亡和流失,造成沒人可以代表武將集團在朝堂說話,被文官集團乘機奪權,造成明中後期武將地位低下和給文官壓著欺負的局面。皇帝就只剩下用宦官去對抗日益強大的文官集團,縱使消滅了九千歲,厭惡宦官的崇禎後來也必須用宦官去抗衡文官。
16、 朱八八開創的黃冊制度。戶口制度是大明王朝一切制度的基礎。黃冊制度承擔著維繫職業世襲制,防止百姓自由遷徙,保證國家稅收的三重重要使命。所以朱元璋對這個制度異常重視。 黃冊制度是層層上報制,每次造冊時,都由每家每戶按官府要求的格式和內容,在「供單」上詳細填寫自己家在這十年內的人口、財產變化。各州縣的主官須親自審查黃冊造辦是否真實,每一項與供單記載是否完全相符,然後還要在黃冊上簽名畫押,以示負責。然後將黃冊交送到府里。府里同樣按這個程序審查一遍,編成本府的總冊,簽名畫押用印後送到本省的布政使司。布政使司審查後,再編成本省的總冊,送交戶部。最後由戶部將全國人口、財產情況匯總,送交皇帝御覽。
朱元璋制定黃冊制度的目的之一,是使富戶多承擔賦稅,從而減輕貧困家庭的負擔。所以他將普通百姓為分「三等九則」。關於上、中、下戶等的劃分,因各地情況不同而有所差別。富戶除了正常稅賦外,還要承擔協助政府收稅等任務,貧戶的負擔則十分輕減。但是到了明代中期之後,實際情形完全顛倒過來。基層官員們通過造冊,大量營私舞弊,他們不按照實際情況錄入人口、田產信息,通過轉嫁,造成了窮人多交稅役,富人逃避稅役的現實。有實力能鑽營的富戶,在黃冊上都被列為了「下則」貧戶,而一些貧戶卻被無端編在了「上則」和「中則」之中。
最後,明王朝不得不以一條鞭法在全國範圍內取代了黃冊制度。隨著一條鞭法的實行,黃冊制度本可以壽終正寢,但在「祖宗舊制」的威力之下,黃冊每年依然按照舊例層層編造上送。黃冊制度不再有任何積極意義,剩下的完全是弊端和禍害。它從編造、申解、保管、查駁到補造這一系列過程,也就退化成一個徹底的反覆科斂舞弊的過程。這實在有負於太祖建立黃冊制度的初衷。
17、朱元璋的子孫數量。朱元璋稱帝後鼓勵他的子女多生孩子,不必要承擔任何工作,只需按人頭領俸祿。可讓他沒想到的是,每十幾年,明宗室人數增加百分之五十。萬曆三十二年又增至八萬多人。而據安介生等人口史專家推算,到明朝末年,朱元璋的子孫已經繁衍到近一百萬人之多。一個省的糧食都不夠他的子孫吃的。如果大明王朝能「再活五百年」,那麼朱姓子孫遲早會壓塌半個地球。
18、袁崇煥之死。
袁崇煥並不是梁啟超推舉的「民族之隆替者,千古未始有之」的大將,他只是在人才寥寥的明末唯一能戰遼東,才顯得尤為可貴,更是因為滿清處心積慮的炒作,方傳得神乎其神。不過他也不是叛徒,他真的是想報效祖國,只是因為本質的弱點和幼稚的行為斷送了後路,無奈的悲劇,到最後一刻他都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了吧,若可以明白,他會不會泣下一分蒼涼呢?
崇禎三年八月,曾馳騁遼東創下寧錦傳奇的袁督師崇煥,以數罪被凌遲處死,身上的肉被一刀一刀片下,「皮骨已盡,心肺之間,叫聲不絕……時百姓怨恨,爭啖其肉,食時必罵。須臾,崇煥肉悉賣盡。」
你還記得嗎?他曾說杖策必因圖雪恥,橫戈原不為封侯。
他曾說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


最難忘的可能就是這句話了吧:

「國家養士百五十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

不說對錯是非,單就煽動性而言,我覺得楊慎同學的這句話在整個中國歷史上都能排進前五。

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

雖然楊慎的才華名氣直到現在都被人稱頌,後人甚至把他和解縉徐渭並稱為明朝三才子,但我還是很為他感到惋惜。

憑他的才能,要是在民國時期的話,分分鐘就能製造出一起學生運動。

抗戰期間也能深入敵後發展出一大片根據地。

放到現在一隻手就能幹翻宣傳口的那幫戰五渣。

生不逢時啊。


在明朝的所有歷史事件中,我覺得最難忘的是料羅灣海戰。

崇禎六年,也就是1633年7月7日,荷蘭人對大明海軍發動了突襲,擊沉中國15艘戰艦,然後登陸大肆搶掠財物。

荷蘭人發動這個戰爭的目的是為了控制貿易權,想達到在海上中國只能和他們貿易的目的。中方要是不答應,他們就繼續施加壓力,直到中方屈服。

當時的荷蘭船堅炮利,是海上霸主,他們擁有當時海上最好的設備。他們還收買了漢奸劉香,僅他就帶來了50艘戰船。

當時的大明王朝外有滿夷重兵入侵,內有李自成造反,內憂外患,明朝的綜合國力已經很弱了,沒辦法和強勢荷蘭豬比。好多人都主張同荷蘭「互市」,崇禎皇帝還算是條龍,他下旨向荷蘭豬開戰。

戰爭的結果是中國人在再次上演了一場火燒赤壁,擊毀荷蘭四艘戰艦,俘獲一艘,其餘的都帶著重傷而逃。漢奸劉香的戰船全軍覆沒。荷蘭人控制遠東海權的陰謀流產,每年都要向中方交12萬法郎的保護費。

我看這一段歷史時挺激動的,覺得我們應該把這次海戰拍成電影,祭慰古人,勵志後生。


新會之戰中的李定國。

李定國,被永曆皇帝封為晉王,明王朝最後的擎天之柱。他本是農民軍出身,卻在民族危亡的時刻扶保大明,矢志抗清,至死不渝。他對孫可望等人的杯葛內鬥,顧全大局,多方忍讓。他品行高潔,愛民如子,治軍嚴整,所部軍紀堪比岳家軍。

李晉王以雲貴一隅對抗橫掃中原的滿清鐵騎,覆滅天佑軍精銳,斬首孔廷訓,迫使大漢奸孔有德全家自焚。而後又在衡陽大破由奴兒哈赤之孫尼堪率領的十萬大軍,並在野戰中陣斬主帥尼堪。李晉王兩厥名王,天下震動,清廷震怖之下,準備放棄西南半壁與之講和。

在這一刻,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明王朝,迸發出了最為光輝燦爛而又扼腕嘆息的落日餘暉。

1654年4月,李晉王攜兩厥名王之威,率軍攻入廣東,一路勢如破竹,進逼廣州。在廣州的西大門新會城下,李晉王卻突發重病,無法理事。清軍趁此良機,調兵遣將,囤重兵於新會,與李晉王對峙。

1654年10月,在圍攻新會數月不下的情況下,大病初癒的李晉王親自上陣,領兵攻城。守城清軍在城池搖搖欲墜的危急關頭,驅趕百姓上陣封堵缺口。李晉王不忍傷及無辜百姓,只得分兵各處長期圍困。而清軍斷糧後宰殺百姓為食,毫無投降之意。加上長期征戰,軍心疲憊,又爆發時疫,士氣低落,本以約定好的援軍鄭成功又背盟未至。李晉王功虧一簣,只得放棄攻略廣東的計劃,退回南寧。

李晉王愛民如子,至今雲貴川三省仍有李晉王祠。也是因為李晉王愛民如子,新會之戰功敗垂成,明帝國失去了最後一次光復故土,中興王朝的機會。

顧炎武在《日知錄》卷十三《正始》中這樣寫道:「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知保天下然後知保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滿清八旗殺人盈野,屠城如戲,從奴兒哈赤起兵到吳三桂擒殺朱由榔的數十年間,從遼東到西南,百姓的哭嚎與鮮血一直都是這些野蠻人引以為傲的赫赫戰功。范文程,洪承疇,孫之獬,孔有德,尚可喜,吳三桂,耿精忠,這些漢奸敗類與滿清八旗的禽獸們一起,以虐殺自己的同胞為樂,以剃髮易服跪拜奴化為榮。是啊,慈不掌兵,李晉王若是不在乎那些新會百姓的性命,也許就不會有甲申國殤,神州陸沉。可他是李定國,他是大明王朝最後的餘暉,他是這個民族與百姓的守護者,他是華夏魂魄與文明光芒的不滅火種。正是因為有李定國,孫承宗,盧象升,閻應元,夏完淳,張煌言,文安之,秦良玉,張同敞的存在,才繼承了文天祥和岳武穆的衣缽,雖然沒有了明王朝,但這個華夏民族的天下沒有滅亡!

不見南師久,謾說北群空。當場只手,畢竟還我萬夫雄。自笑堂堂漢使,得似洋洋河水,依舊只流東。且復穹廬拜,曾向藁街逢。

堯之都,舜之壤,禹之封。於中應有,一個半個恥臣戎。萬里腥膻如許,千古英靈安在,磅礴幾時通。胡運何須問,赫日自當中。


謝邀。明代最後一任首輔魏藻德。

以下史料三則,寥寥數語,就知道魏藻德這種所謂的讀書人是個什麼人:

  • 上懸令助餉,升爵有差,措餉及萬者建坊。……魏藻德捐銀五百。——《甲申傳信錄》
  • 劉宗敏責以首輔致亂。魏藻德曰:臣本書生不諳政事,又兼先帝無道,遂至於此。宗敏怒曰:汝以書生擢狀元,不三年為宰相,崇禎有何負汝,詆為無道。呼左右批其頰。夾二夾,追出銀一萬七千兩。——《明季北略》
  • 至三月,都城陷,景文死之,藻德、岳貢、瑜並被執,幽劉宗敏所。賊下令勒內閣十萬金,京卿、錦衣七萬,或五三萬,給事、御史、吏部、翰林五萬至一萬有差,部曹數千,勛戚無定數。藻德輸萬金,賊以為少,酷刑五日夜,腦裂而死。——《明史》

李自成兵臨城下之際,崇禎皇帝下令百官捐款籌措兵餉,首輔魏藻德帶頭捐了500兩白銀。等到李自成進北京,大將劉宗敏負責拷打魏藻德,他就能捐出白銀10000兩以上,結果人家嫌少,繼續拷打,魏藻德熬不住酷刑,腦裂而死。


第一,徐達縱馬馳入北京城,收復了從後晉之後就一直淪入胡人之手的幽雲地區。
第二,藍玉在捕魚兒海橫掃北元殘餘勢力,徹底雪洗當年崖山之邊的恥辱。
第三,于謙危難關頭力挽狂瀾,指揮轟轟烈烈的北京保衛戰,避免了明朝開國不到百年就成為第二個宋朝的命運。
第四,王陽明參透心學,縱聲長嘯,一代宗師傲立世間,從此允文允武,天下再無敵手。
第五,正德皇帝避開大臣的層層阻撓,御駕親征,披掛上陣,擊退不可一世的蒙古小王子,一改從土木之變後明朝對蒙古戰略被動態勢。
第六,楊繼盛死劾嚴嵩父子,鐵骨錚錚,誓死不渝。
第七,戚繼光練成鴛鴦陣法,從此碾壓在東南沿海肆虐多年的倭寇,明朝中葉戰鬥力的頂峰戚家軍自此誕生。
第八,張居正以天下為己任,實行一條鞭法,成功為日薄西山的大明王朝續命幾十年。
第九,李如松、麻貴等名將前赴後繼,在朝鮮完敗日本戰國百戰之師,發出了「跳梁者雖強必戮」的歷史強音。
第十,孫承宗、盧象升、孫傳庭等名將紛紛殉國,在風雨飄搖的時代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第十一,閻應元堅守江陰孤城八十一天,戴發效忠,血戰而死,為何為漢人的氣節做了最好的註解。
第十二,李定國兩蹶名王,幾乎看到了中興大明的希望,奈何氣數已盡,最終吐血而亡。


你們都說悲壯的,我說我喜歡的小胖子吧。

正德一天去南京玩,在池塘釣魚,釣上來一隻金蟾。

旁邊的小太監阿諛奉承,說這個是絕世寶物,一隻就值五百兩黃金。

正德也很高興呀,就說那讓你來佔個便宜,花五百兩黃金買下來叭。


第一個:楊漣獄中血書

漣今死杖下矣!痴心報主,愚直仇人;久拼七尺,不復挂念。
不為張儉逃亡,亦不為楊震仰藥,欲以性命歸之朝廷,不圖妻子一環泣耳。
打問之時,枉處贓私,殺人獻媚,五日一比,限限嚴旨。
家傾路遠,交絕途窮,身非鐵石,有命而已。雷霆雨露,莫非天恩,仁義一生,死於詔獄,難言不得死所。何憾於天?何怨於人?
惟我身副憲臣,曾受顧命。孔子云:「託孤寄命,臨大節而不可奪!」
持此一念,終可以見先帝於在天,對二祖十宗與皇天后土、天下萬世矣。大笑,大笑,還大笑!刀砍東風,於我何有哉?
漣即身無完骨,屍供蛆蟻,原所甘心。但願國家強固,聖德剛明,海內長享太平之福。此痴愚念頭,至死不改。

第二個:于謙與北京

也先挾上皇破紫荊關直入,窺京師。石亨議斂兵堅壁老之。謙不可,曰:
「奈何示弱,使敵益輕我。」
亟分遣諸將,率師二十二萬,列陣九門外:
都督陶瑾安定門,廣寧伯劉安東直門,武進伯朱瑛朝陽門,都督劉聚西直門,
鎮遠侯顧興祖阜成門,都指揮李端正陽門,都督劉得新崇文門,都指揮湯節宣武門,
而謙自與石亨率副總兵范廣、武興陳德勝門外,當也先
以部事付侍郎吳寧,悉閉諸城門,身自督戰。
下令,臨陣將不顧軍先退者,斬其將。軍不顧將先退者,後隊斬前隊。
於是將士知必死,皆用命。
———《明史》

第三個:霸氣的平倭詔(的一部分)

我國家仁恩浩蕩,恭順者無困不援;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戮。
茲用布告天下,昭示四夷,明予非得已之心,識予不敢赦之意。
毋越厥志而干顯罰,各守分義,以享太平。

第四個:五個挺身而出,反抗閹黨的普通市民

既而以吳民之亂請於朝,按誅五人,曰顏佩韋、楊念如、馬傑、沈揚、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然五人之當刑也,意氣揚揚,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談笑以死。斷頭置城上,顏色不少變。有賢士大夫發五十金,買五人之頭而函之,卒與屍合。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

嗟乎!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而五人生於編伍之間,素不聞詩書之訓,激昂大義,蹈死不顧,亦曷故哉?且矯詔紛出,鉤黨之捕遍於天下,卒以吾郡之發憤一擊,不敢復有株治;大閹亦逡巡畏義,非常之謀難於猝發,待聖人之出而投繯道路,不可謂非五人之力也。

———五人墓碑記(的一部分)

第五個:崇禎自盡

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
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
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第六個:江陰八十一日

八十日帶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
十萬人同心死義,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閻應元

腐胬白骨滿疆場,萬死孤城未肯降
寄語路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
———江陰無名女子

看我能不能攢出十個


要真正了解朱元璋為人,最好讀一下。在罵朱元璋如何殘暴,如何殺官員如草芥前,也都該讀一下。如見其人,如聞其聲。


大誥武臣序

  洪武二十年十二月,為管軍衙門,在京都督府首領官,十二衛各衛指揮、千戶、百戶、鎮撫、知事、衛令史、典吏、軍吏、總旗、小旗;在外各都司首領官,各衛指揮、千戶、百戶、鎮撫、知事、衛令史、典吏、軍吏、總旗、小旗;中都留守司經歷、知事,並陳州、潁州二衛,苦軍妄支錢糧。


  指揮胡璉、陳勝等,遼東梅都指揮,廣西耿都指揮,平陽千戶所千戶彭友文等二員,魯府護衛蔡指揮、毛千戶等,這等官人,上壞朝廷的法度,下苦小軍,略不有些哀念,將那小軍每苦楚也不如豬狗,且如人家養個雞狗及豬羊,也等長成然後用,未長成者怎麼說道不餵食不放,必要餵食看放有條理,這等禽獸畜生方可用。如今軍官全家老小吃著穿著的,這是受的職事,都是軍身上來,這軍便似他家裡做飯的鍋子一般,使似倉里米一般,又似莊家種的田一般,這軍官每如今害軍呵,他那心也那裡是個人心?也趕不上禽獸的心。若比草木也,不如草木知春秋,當春便生,當秋便死。似他這般害軍呵,卻便如自家打破鍋子要要飯吃么道;卻似露天地里放著米, 眼前吃一頓,別的都爛了,明日再要米吃,有也無?卻如莊家種田,本是一百畝,足本家食用,內賣去十四五畝,荒了數畝,尚且要飽飯吃,得也不得?如今做總兵貪財殺降,科斂出征頭目,守衛管軍指揮千百戶鎮撫旗首人等如此害軍呵。卻不似打破鍋子爛了米,荒了田、賣了田似的。這等為總兵的望有功封公,封王、封侯,這等名爵里想著要呵,得也不得?那內外衛分指軍千百戶鎮撫旗首,害得軍十分苦楚,望長遠受用如何能夠?這等害人的人,這個不有天災必有人禍,以這等災禍應呵,應則有遲有疾。且如在京的管軍的官員人等,我每日早朝晚朝,說了無限的勸誡言語,若文若武,於中聽從者少,怒目不然者多,其心專一害眾成家,及其犯法到官,多有懷恨,說朝廷不肯容,又加誹謗之言,為這般凌遲了這誹謗的人若干。及自有一等不誹謗,甘心受貶做軍三、二年,五、七年,十數年,才可憐他召回復職,到任都無二月,其害軍尤甚前日,更加奸騙軍婦。似此等愚下之徒,我這般年紀大了,說得口乾了,氣不相接,也說他不醒,我將這備細緣故,做成一本書,各官家都與一本,這話直直地說。

  軍官有父母的,父母每教誡;有兄弟妻子的,便教生都看了,自家心裡尋思,把做自家做軍,似這等過活,受得將去,也受不將去?若是將心比心,情意度量到根前,果實過不去呵!那做父母妻子兄弟,怎麼可憐小軍,發些仁慈心,教那為官的休害小軍。我許大年紀,見了多,擺布發落了多,從小受了苦多。軍馬中,我曾做軍來,與軍同受苦來,這等艱難備細知道。這般比並著說,這愚頑貪財不怕死的,說了干無事。似這等難教難化,將了怎地好?這文書各家見了呵,父母、妻子、兄弟、朋友,怎麼勸誡,教休做這等惡人,合著天理仁心了行,卻不好?有一等官人家,父母、妻子、兄弟一同害人,滿家兒並無一個發仁心的。似這等全家兒壞了的,也好些 個。這文書里說得明白,一件件開得分曉。 若還再如此害軍,便是自己犯了又犯一般,難說你不曾見文書,不知道,這文書又不是吏員話,又不是秀才文,怕不省得呵!我這般直直地說著,大的小的都要知道,賢的愚的都要省得。這書與管軍的人造福,不是害他的文書。不聽不信呵,家裡有小孩兒每不記呵,犯法到官,從頭兒計較將來,將家下兒男都問過,你記得這文書里幾件?若還說不省得,那其間長幼都治以罪。


為此,特將不才無藉、殺身亡家亡名之徒,條陳於後,仁者智者觀之。軍管人員,毋違我訓,毋蹈前非,故敕序爾。


明朝對人頭的鑒定技能達到了封建時代的頂峰。


熊廷弼文武雙解元,270年僅此一次!
所謂三元及第歷朝有,文武解元自古無。


推薦閱讀:

朱棣為什麼要遷都北京?
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是否是一個被史書所抹黑的皇帝?
東林黨在明朝滅亡後結局如何?
如何評價知乎用戶溫體仁?
為什麼感覺「明朝科技發達,清朝滅明之後科技反而退步」了?

TAG:明朝 | 中國歷史 | 歷史 | 文化 | 中國古代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