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真的很愛馬皇后嗎?

看明朝那些事兒感覺很奇怪,好像馬皇后沒有生兒子啊?


不管我親媽是誰,但是她對我真心不錯,估計親生的也是那樣了,至於質疑老頭子是否愛她的,我想回答的是,很愛,愛得死去活來,沒錯,否則後宮美女佳麗無數,有才德的也一抓一大把,為何要讓她來當皇后當這麼久還對她可以說是言聽計從呢?因為這是愛啊。一個正常的男人是無法不愛這麼一位跟自己患難與共同時心胸寬大也不多計較甚至還能經常幫幫自己的好女人的。


如果不拿現在一夫一妻制要求他的話算是很愛了,沒生兒子原因可能很多,也可能生了沒養活,有五個兒子都在她名下,總之地位不可動搖


(假如)就算沒生兒子,但是老朱把前面5個兒子都掛在她名下,這已經很說明愛到多深了。


洪武后期,老朱越發偏執,只有馬皇后的話,老朱才能聽進去,換做你是老朱,你自己想呢


主要是討論一下懿文太子朱標是馬皇后嫡子,因為我看到很多評論回答都說馬皇后無子,作為半個明史愛好者+比較喜歡馬皇后,手癢忍不住想寫個文獻綜述證明自己的觀點了。

如有錯漏歡迎指出,但拒絕掐架撕X。

一、一份年表

先來看一個朱元璋早年和晚年年表,引自百度百科、知乎、《明朝那些事》,已用《明太祖實錄》、《明史》(白話本)檢索核對。

1328年 朱元璋出生

1352年 約24歲,與郭子興養女馬氏(20歲)成婚;收養養子沐英(8歲);納妾孫氏,後為成穆貴妃,生4女;

1353-1354年間,納妾郭氏,後為郭寧妃。

1355年,長子朱標出生;

1356年,次子朱樉出生。

1358年,三子朱棡出生。

1360年,四子朱棣出生,孫氏生長女臨安公主。

1361年,五子朱橚出生。

1364年,馬皇后生寧國公主;

朱元璋第四女,馬皇后所出次女,安慶公主,生年不詳,1381年下嫁,以婚齡來算,出生時間應該不晚於1367年。

……

1392年,太子朱標去世;朱允炆立為太孫(15歲);

1395年,二子朱樉病逝;

1398年,三子朱棡病逝;

……

二、馬皇后無子說的由來

馬皇后無子說的由來有兩個,第一個史料來源是引用了《南京太常寺志》的《三垣筆記》和《國史考異》,《南京太常寺志》已失傳。《三垣筆記》稱引用了《南京太常寺志》,稱朱棣生母是朝鮮的碽妃,同時還稱李淑妃生了懿文太子朱標。孝陵神位的擺布為左一位李淑妃,生太子朱標、秦王、晉王,右一位碽妃,生成祖朱棣。稱錢謙益曾於1645年元旦拜謁明孝陵,發現孝陵神位的擺布正如《南京太常寺志》中的記載,碽妃的靈位在右第一位。

而這個說法被廣為傳播是1930年代時朱希祖、吳晗和傅斯年三位史學家的一次影響深遠的史學討論,朱希祖先生認為馬皇后生五子,吳晗先生認為馬皇后無子、太子和二、三子為李淑妃生、朱棣為朝鮮的碽妃生,傅斯年先生認為朱棣生母非馬皇后。

對於朱棣生母,我同意吳晗、傅斯年先生看法,但太子朱標生母我認同朱希祖先生看法。

其中吳晗先生的《明成祖生母考》中正式提出了「馬皇后無子說」,而其後朱希祖先生對其進行了部分辯駁,本文僅討論「馬皇后無子說」部分。

三、吳晗先生的論證

吳晗先生論證馬皇后無子主要是用了反證法。

首先是《明實錄》記載「朱標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九月生於太平陳迪家」,陳迪是後來開國的禮部尚書。

而後《明史·高皇后傳》記載,朱元璋攻打太平勝利之後,率將士妻妾渡江。由此吳晗認為據明代官方記載,馬皇后一開始沒有跟隨大軍出發,是到了勝利攻克太平城之後率領將士的妻妾們渡江到達太平城。

但吳晗先生用其他材料來比對,發現明史記載不合理。

同時俞本的《皇明記事錄》記載,當年朱元璋在至正十五年(1355年)五月制定計劃打算渡江,雖然六月攻打太平城勝利,但之後被元兵包圍,直到第二年至正十六年(1356年)的陰曆二月第二次才大敗元軍。

另外,宋濂(太子朱標的老師)著有《開平王神道碑銘》,其中記載至正十六年二月丙子以前,留駐和州的將士家屬仍未渡江。同時宋濂還在《蘄國武義康公神道碑銘》中記載,至正十五年(1355年)六月朱元璋渡江時戰況慘烈,所以馬皇后不可能在那時候渡江。

所以吳晗先生認為朱標不是馬皇后所生,既非馬皇后所生,則《南京太常志寺志》所記淑妃李氏生太子朱標、二子、三子,碽妃生朱棣,是可信的。

四、朱希祖先生的反駁

朱希祖先生首先認為《明史》記載有疏略,但不是錯誤的,清代毛奇齡的《彤史拾遺記》(該書據多本舊藏《宮闈紀聞》整理)可以補充,其中「高皇后」部分記載,朱元璋渡江攻克太平城後,馬皇后很聰明,擔心元兵追隨其後,將軍隊和家屬糧草輜重阻隔,所以緊急率將領妻子渡江,但是當時太平城已經被圍,所以只能停留在繁晶縣(太平城屬縣)陳迪家,隨後九月在他家剩下了長子朱標。繁昌縣為太平屬縣,也可稱為太平,然而與被圍的太平城還是不一樣的。另外《明史》中也有記載陳迪家就在繁晶縣,所以通過這個記載,則朱標不是馬皇后嫡子的疑雲,可以消釋。

第二,朱希祖先生反對了淑妃李氏生太子朱標、二子、三子的可能。

吳晗先生認為,《明史》記載李淑妃在馬皇后去世後,攝六宮事,李淑妃死後,郭寧妃攝六宮事。而郭寧妃是在朱元璋渡江時就是他的姬侍了,所以李淑一定郭寧妃之前就跟隨朱元璋了,所在太平縣生懿朱標的人,是李淑妃無疑。

但朱希祖先生有新的文獻考證,《彤史拾遺記》中「郭寧妃」條目記載,當時各個姬妾都跟隨馬皇后,沒有人到朱元璋被圍困的太平城中。而《明史》雖然記載李淑妃攝六宮事在郭妃之前,但《彤史拾遺記》記載李妃攝宮在郭妃後,《天潢玉牒》(明代皇室玉牒)記載,朱元璋駕崩後,李淑妃殉葬。如果李淑妃為朱標、秦晉王的生母,朱允炆會忍心讓她殉葬嗎?

另外,更重要的的一條是,朱希祖先生探訪了南京雨花台處李淑妃的父親李傑的墓穴,看到了記載其父親功績的石碑《宣武將軍僉廣武衛指揮使司(事)贈驃騎將軍僉都督府事李公神道碑銘》,其中記載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即太子朱標不到一歲時,李傑二十五歲來投奔朱元璋,就算假設傑十五歲時生孩子,當時李淑妃才不過十歲,怎麼可能生孩子?

所以,朱標應為馬皇后嫡子。


馬皇后是朱元璋少數從心底信賴的人,朱元璋的次子秦王被毒死之後朱元璋在祭文里對秦王破口大罵,其中就提到秦王因為跟正妃不和導致下人在食物中下毒而不知
朱元璋在登基之後一直都是由馬皇后負責他的膳食的(「上凡御膳後必躬自省視」),現在的人總是以愛情來衡量古人,然而對於古人來說親情要比愛情寶貴得多,可以說朱元璋與馬皇后之間就有深厚的親情,用馬皇后死前朱元璋的話說,就是「老身何以為懷」


朱元璋因為小時候特別苦,突然有位女人給了他母親般的關懷,他當然愛他和她同甘共苦的馬皇后!


來,跟著我唱:

如果這都不算愛,我有什麼好悲哀......


當朱元璋還是個食不果腹的平民,馬皇后也還只是馬姑娘,在困難的歲月里,她沒有嫌棄出身貧賤的老朱,而是義無反顧地選擇了跟隨。在老朱被困快被餓死的情況下,她冒著生命危險給老朱送飯,把剛烙好的烙餅藏在衣服里偷偷帶去給老朱,每次胸前都被燙的發紅,老朱是看在眼裡,疼在心裡。在老朱大戰陳友諒時,馬姑娘把自己的所有首飾拿出來犒勞軍隊,還組織婦女為士兵縫補衣衫,真是賢惠體貼的後勤部部長,也是老朱背後不可替代的女人。即使後來成了皇后,馬皇后依然勤儉節約,不驕不奢,還勸告老朱,不要忘記民間疾苦。甚至在用人上也為老朱提建議:願得賢人共理天下。這被老朱稱為至理名言。

老朱稱帝後,即使後宮佳麗三千,馬皇后膝下無子,但依然穩坐一國之母的寶座。看到這,我覺得拋開愛與不愛,對馬皇后,老朱起碼是一個重情義的人,他心裡清楚,這是一路走來陪他嘗盡苦頭出生入死的伴侶,是夫復何求的糟糠之妻,是其他妃子不能比擬的。太子朱標的老師宋濂,因他的孫子涉及謀反,所以被老朱抓起來下令處死,是心地善良的馬皇后下跪求情,一向果決而偏執的老朱又一次應允了馬皇后。

為什麼說又一次呢,老朱在廢除丞相制度,獨攬政權後,把目光放到了軍權上,即使當時掌管軍權的是老朱的外甥李文忠,但老朱狠起來真的是六親不認,這還是當初陪他一起打下江山的功臣啊,(伴君如伴虎這是真的。)面對老朱要處死李文忠,馬皇后為之求情,勸說老朱「那是你的外甥,還是養子啊~」最終看在馬皇后的面子上,放了李文忠一馬,雖然終身監禁,但好歹保住了性命。洪武年間,老朱的行為越來越偏激,手段越來越狠毒,除了馬皇后外,很少人能改變老朱的決定。馬皇后的心懷仁慈不知挽救了多少生命。

洪武十五年八月,馬皇后去世。打無數勝仗,歷萬千磨難,憑自己的膽識智謀打下江山的老朱什麼大風大浪沒見過,但就是這樣心硬如鐵的老朱,在馬皇后去世那一天,靠在馬皇后身邊放聲痛哭,這應該是老朱在十幾歲父母去世時流過眼淚之後,第二次流下眼淚吧。

至於愛不愛,留給大家去判斷吧~~~(@^_^@)~


患難與共,富貴不移。
僅從朱元璋對髮妻的態度來說,古今開國帝王大概只有楊堅能夠與之媲美。
一個是與糟糠之妻不離不棄,一個是甘願一輩子當妻管嚴。
劉邦,你看啊!你看!
劉秀,你也沒好到哪裡去唄~


共患難的夫妻,但凡有良心的人都該愛,自己白手起家或是艱苦創業起來的人都應該愛,會愛,會尊重,尊敬,既愛且親,也真正懂得這樣一個女人的價值!就是當下的那些老闆怎樣在外面拈花惹草,也不會輕易有拋棄自己原配老婆的打算。任何一個人他的成功往往都有老婆的一半,始亂終棄之舉,無異於自斷臂膀,明智的人都應該怎麼做。


推薦閱讀:

假如你是朱元璋手下第一大功臣,王朝成立之時,如何自保?
開國功臣都知道和皇帝能共患難不可共享樂,為什麼還是義無返顧?
封建歷史條件下,明朝的政治運行機制有何優點和致命缺陷?
元朝是否實際執行過四等人制度?
為什麼馬皇后不給朱元璋送涼餅?

TAG:明朝 | 歷史 | 明太祖朱元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