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商的興起是因當地的土地貧瘠人們無奈而經商,還是當時朝廷於蒙古興兵、屯兵?

舊時看到說晉商為何興起,人們指原因多是山西土地貧瘠,所以百姓無奈而走西口。但事實上,晉中這邊目前卻貌似並不貧瘠,而前幾天又看到種說法是因為清政府在蒙古用兵所致。但又好似明末晉商即興起。


首先,「晉商」這個概念,並不只局限在明清兩朝,更不只是依賴於明朝的開中制和清朝在關外興起後所謂「走私生意(即明末山西商人冒險同關外的滿蒙從事貿易)」。早在春秋戰國時,晉商就出現了。武則天的祖父武華、生父武士彟,也是隋唐時代的晉商。
晉商能在春秋(甚至在此前就有)就出現,而各個朝代的晉商之間並沒有血統、政治資歷之間的傳承關係,這是因為,山西這個地方物產豐盛,一向有東西可賣。

地上有森林木材、動植物資源,晉南運城的鹽池;地下有儲備豐富的煤、銅、鐵。

山西的地形,在中國也比較特殊——表面上看,山西和四川,都是「盆地之富」。但是二者具體說起來就不一樣了:四川的盆地,高度集中在一個成都平原,周圍四面八方都是山,把盆地圍在中間,是個非常明顯的聚寶盆

但是山西可不一樣,太行山系縱貫全省,從東邊的太行、五台山,到西邊的呂梁山,以及晉南的王屋、中條山,間錯分布,這些南北走向的山脈把山西省的地形都割碎了,在山脈之間,分割出諸如汾河流域的臨汾盆地、太原盆地,滹沱河流域的忻州盆地,桑乾河流域所處的大同盆地等盆地。
如果咱們用手按照東西方向去摸山西省,手感就是一道深一道淺,疙疙瘩瘩,忽起忽落,波浪一樣的體會。

山西這種兩道大山之間分布盆地,兩個盆地以大山相隔的地形,對於人類活動,產生了正、負兩方面的效應:
1、好的方面,就是這些盆地,都是主要河流的河谷平原,土壤肥沃,適居易耕,堪稱是孕育文明的沃壤,周邊大山裡林木資源又多,地下礦產還挺豐富,真是如歌里唱的「人說山西好地方,地肥水美五穀香~~」;
2、壞的方面,就是盆地太散碎了,每塊盆地的面積都不大,確實養人,但養不了太多的人,隨著盆地的人口膨脹,人地矛盾很快就凸顯出來,只能向外遷移。因此山西幾千年來,都是北方重要的人口遷出大省。

本身物產豐富,人口又多,這就促使他有和外界展開物質交換的需求,從山西走出來的移民,除了務農,就要有一部分人選擇經商。必定要把本省內的一些過剩資源,以貿易的形式運出去。

這才是產生晉商的本質原因~


你看對了,但是卻理解錯了……

歷史地理學研究解釋晉商群體形成的原因可以參見李心純、林和生所撰《山西生態環境的變遷與晉商的興起》(《晉陽學刊》2006年第4期)

在這篇論述中,李和林提出的觀點分為兩個部分。
1,在明前中期,山西生態環境並未惡化,人地矛盾也不嚴重的時候,晉商的產出地多集中於農業經濟較為發達的山西南部,依靠手中資本,乘開中納糧之機,以大興商屯而崛起。
2,到了清代,山西北部、中部地區環境惡化,農業一蹶不振,人地矛盾加劇,於是走西口、闖關東這樣的人流興起,清代新興晉商就產生與這樣的人流之中。

清朝與蒙古用兵是晉商興起的另一個原因,與清代山西環境惡化人地矛盾加劇相輔相成,環境惡化使人們為了生存以經常補充農業,而清代的用兵為晉商興起提供了一個途徑與契機,同時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的中俄茶葉貿易也是晉商興起的途徑之一。


不專業回答。
沒有地方的人是因為土地貧瘠而富裕的,只可能是因為人的勤勞和其他機會。
明清時代的兩大地域的商業集團興起都和鹽有關係。明末山陝地區是邊境,朝廷為了給駐邊部隊提供糧食補給,採取了「鹽券」制度(實際歷史名稱待查)。
首先,所有的鹽井基本都是由官方控制的。鹽批發總商需要憑鹽券獲得鹽。鹽券按重量計算,每一張鹽券代表一定數量的鹽。因為當時的經濟中心在南方,鹽的貿易本身主要是由徽商來做的。
但是鹽券是由政府發放的,發放的條件就是誰向山陝邊境運輸糧草,誰就可以憑藉所運輸的糧草獲得相應數量的鹽券。在實際執行過程中,運輸和販賣糧草主要是由晉商完成。
於是晉商也就加入了鹽貿易,成了徽商的上游生產者。具體地鹽貿易為,晉商通過糧食運輸獲得鹽券,然後將鹽券賣給徽商(鹽批發總商)。總商拿鹽券到官井裡獲得鹽,並將鹽分銷給位於各地的鹽分銷商,繼續下分到地區,最終到消費者手中。
至於清代晉商,猜測可能是因為完成了資本積累,從而介入了包括票號的金融業等更廣泛的貿易中去,具體不知。


晉商的興起既和當時山西人口密度高,土地貧瘠無以養民,也和朝廷在山西北部駐軍防備蒙古有關。以下是鄭子寧 @Dieng It-Sawamp;amp;#39; 今年跟隨 @寰行中國 後作出的詳細解答:

封閉的環境何以造就匯通天下的夢想
被高山環繞的山西向來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地理單元,八百里巍巍太行是山西的天然屏障,在保護山西免收戰亂波及的同時卻也讓山西對外交通極為不便。

太行山山勢高峻,建國後鑿山修路尚且困難重重。今天在高架橋和隧道的幫助下,車隊通過太行山時,雖然道路兩側懸崖峭壁高山深谷依舊,但是坐在昂科威中,只要不望向窗外,和在平地行車幾乎感覺不出區別。

沒有現代高架公路,這條路極難行走

但是這條從河北邢台直插山西晉中的路線對古人則絕不可能走通。在中國古代漫長的時光中,古人要想從東面進出山西只能選擇太行山脈中的八條豁口,即太行八陘。正如河流上的橋樑溝通了兩岸一樣,太行山中八條相對容易通過的山口也溝通了封閉的山西和外界。
車隊的目的地是山西平遙。

封閉而相對安全的環境讓晉中各縣的歷史傳承具有驚人的連續性。平遙這座晉中名城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保留完整的清朝古城格局自是所有進入平遙的人都不可能忽略的,只是很少有遊客會意識到,平遙這個看似普普通通的名字背後有著多麼悠久的歷史。

平遙鎮國寺大殿是中國屈指可數的五代建築之一

平遙本稱平陶,北魏太武帝時,徙漢平陶於舊京陵縣城之西,並因犯了太武帝名諱改名平遙。平遙城北有建於五代的鎮國寺大殿,城南雙林寺從宋到金的塑像保留兩千餘身,城內的文廟建於金代。本地人說話時那難懂的平遙方言承襲了唐五代西北方音。跟中國很多雖有千年歷史,卻極難找出像樣的歷史遺存的城市相比,平遙古城無疑是難得的異數。

不過,對絕大多數遊客來說,平遙的主要賣點仍然是平遙古城。

鎮國寺內的五代塑像,依然唐風濃郁

近年中國古鎮遊方興未艾,平遙古城可算是古城旅遊的發源地。時間的推移讓古城游的流行風尚變幻莫測,平遙卻始終緊跟潮流屹立不倒。在平遙古城中,其他古鎮流行的商業形態一概不落。街旁小店中,編著無數根小花辮的年輕姑娘擊打非洲鼓的聲音震耳欲聾。平遙牛肉鋪、刀劍鋪等當地特產店鋪的吆喝聲此起彼伏,酒吧一條街的霓虹燈放肆地閃著粉紅嫩綠的光。最離奇的是,麗江特色的寸氏銀鋪和江南才有的芡實糕也成了平遙古城的特產。

平遙古城是「古鎮「旅遊的先行者

對於一座一度繁華落盡的晉中小縣城,現在大概是平遙歷史上經濟最活躍的時刻之一。不過,在幾百年前,平遙人從事的行業可比現在全民投入旅遊事業要多樣得多。

「我們山西人安土重遷,平遙、祁縣、太谷這三個地方的人又特別戀家。但是沒辦法,山西缺水,窮。所以不得不外出做生意,最終成就了十大商幫之首的晉商。「負責講解的小伙是土生土長的山西人,身材不高,膚色黝黑,說話客氣有禮。

此行的主要目的地是中國最早的票號,開設於平遙的日升昌。

「光緒帝給日升昌賜了匯通天下的匾額,讚揚日升昌票號業務覆蓋範圍廣,匾就掛在日升昌的後院。「在講解聲中,我看到了展館裡的一張地圖,票號總部設在平遙,分部達於中國幾乎所有重要的商業城市,從天津到廣州、上海到昆明,甚至海外都有日升昌的分號。

所謂票號,即是以匯兌為主要業務的金融機構。在一處分號存入銀兩取得的匯票可在其他分號承兌。以避免實際銀兩產生的諸多風險。票號則收取匯費當作主要收入來源,後來也逐步擴展到賺取存貸款息差。清朝各地銀兩成色略有差異,需要進行折換,而在折換過程中票號往往也能牟得微利。

著名的「匯通天下「匾額

票號的出現讓晉商勢力迅速崛起,偏遠的平遙短短几十年內一躍成為中國的金融中心。甚至一度代理國庫。與朝廷和官員的緊密聯繫成為山西票號最重要的特徵,票號承匯賣官鬻爵捐款,承辦京餉匯兌。官款匯費利潤極為豐厚,每千兩可收40兩。巨額利潤則用來行賄。官員們又把非法搜刮來的財產存入票號以達到洗錢目的。

然而,與文藝復興時期起義大利發展出的現代金融體系相比,票號終究是落後了一個時代的產物。票號放款重信用而輕抵押,不立合同,清末兵荒馬亂下呆賬死賬層出不窮。票號集中式的經營讓深居山西內陸的大掌柜對外地分號實際情況缺乏掌握,無法及時做出有效反應。雪上加霜的是,晉商賴以生存的商貿路線也出了問題。

晉商一向利用山西地利壟斷了內地對蒙古的貿易,並通過蒙古與俄國進行貿易。然而中東鐵路的通車讓俄國對華貿易轉移到了東北地區。鐵路運費低廉速度也快,走西口的晉商毫無招架能力。與此同時深陷內陸的山西票號掌柜們思想保守,遲遲不肯接受新觀念將票號改組為現代銀行。最終,隨著紅頂晉商在民國時期衰退,平遙的票號也敗給了現代銀行。


在山西歷史博物館看到的哈,不嚴謹不學術,僅供參考~


靠賣國給滿清。


實名反對上面所有說晉商走私賣國的答案。

晉商的形成上面的答案已經說的很清楚了我就不重複了。

我只想說一下,什麼叫賣國給滿清?

就是沒有,你大明就能打得過滿清了?就不會殺良冒功了?就不會吃空餉,喝兵血了?就文臣一心為國,武將一心死戰了?吳三桂就不會打開山海關了?李成梁時候晉商不走私?戚繼光時候不走私?東南士紳就會乖乖納稅了?東林黨人就不會空談誤國了?你楊嗣昌就不會說什麼「老百姓應該乖乖餓死,為什麼要造反」這種話了?就不會在平李自成關頭換將了?

一個腐朽的,腐敗的封建王朝滅亡了,歸咎於一群商人,真是幼稚的歷史觀,說不定你大明百姓生活的還不如大清百姓呢!

一群人還天真的以為要是大明持續下來,就不會有屈辱的近代史了,你一個封閉落後的封建王朝,面對著西方資產階級列強,是你大明想
「不稱臣,不和親,不納貢」就能這樣的嗎?你大明的反應估計和清朝差不了多少,割地賠款還以為自己天朝上國,賞賜蠻夷呢!

幸好大明沒有亡於倭寇,不讓你們是不是還要說你大明是因為東南走私而亡的。


源於大明對女真對草原的經濟封鎖。
沒有這幫連祖宗都賣的所謂晉商,女真跟蒙古連鹽都吃不上!


興於邊界貿易,中原與游牧天然的物資差距導致邊境上許多人以貿易發家,比如晉商,比如西北貿易的穆斯林,這些人是老老實實做生意,也有東海南海的海盜,比如鄭芝龍,都是地緣政治的結果。

晉商起家要到宋朝了,政府禁運,導致晉商走私發家,後來是明朝的支持和明末的走私,再後來是清朝的支持,不過晉商一直經營手段不高,走通敵賣國和賄賂壟斷,本身群體性的目光短淺,所以在真正市場化競爭下迅速被淘汰了。


晉商的存在是山西軍政人員全不是包庇縱容了而是直接參与的結果了,說晉商不好的先搞明白:晉商和滿清作生意前提是:崇禎五年(1632年)六月宣府巡撫沈棨、宣府總兵董繼舒中官王坤竟公開於張家口與後金官員「刑白馬烏牛誓告天地,之後才有的大市張家口.

按清朝內務府檔,滿清與晉商的一次接觸在1632年天聰6年皇太極第三次西征察哈爾的過程中,他在回師過程中的6月14日到24日排出了使節向宣大山西軍政人員誇耀戰績同時要求和談,在這期間他的使節和大同北的得勝堡明軍互送禮物與宣化明軍達成協議,大市張家口,這是清朝和晉商的第一次接觸,以後得勝堡和張家口成為雙方貿易最密切的兩個地方,直到滿清入關而這兩個地方全是在明朝控制之下的.

其次滿清每次交易商隊全要路過歸化城那段,歸化城被焚後這段路的商隊安全例有當地蒙古部落和明軍共同互送通過. 另外說的八大商是康熙年間對準部用兵內務府挑選了8家大商幫辦軍務才有這個稱呼的,入關之前因為數量太多,大商就有2,3十家所以統稱為張家口買賣人.

庫爾纏等自

得勝堡,愛巴禮等由張家口,分詣大同、宣府議和。書曰:「我之興兵,非必欲

取明天下也。遼東守臣貪黷昏罔,勸葉赫陵我,遂嬰七恨。屢愬爾主,而遼東壅

不上聞。我兵至此,欲爾主察之也。及攻撫順,又因十三省商賈各遺以書,慮其

不克徑達,則各以書進其省官吏,冀有一聞。乃縱之使去,寂焉不復。語云:

『下情上達,天下罔不治;下情上壅,天下罔不亂。』今所在征討,爭戰不息,

民死鋒鏑,雖下情不達之故,抑豈天意乎?我今聞誠相告,國雖褊小,惟欲兩國

和好,互為貿易,各安畊獵,以享太平。若言不由衷,天其鑒我。前者屢致書

問,憤疾之詞,固所不免。此兵家之常,不足道也。幸速裁斷,實國之福。我駐

兵十日以待。」庚辰,駐大同邊外。庫爾纏偕明得勝堡千總賚牲幣來獻。上不納。

復遺書明守臣曰:「我仰體天意,原申和好。爾果愛民,宜速定議。若延時不報,

縱慾相待,如軍中糧盡何。至書中稱謂,姑勿論,我遜爾國,我居察哈爾之上可

耳。」癸未,趨宣府,守臣以明主所給察哈爾緞布皮幣一萬二千五百歸我。庚寅,

駐張家口外,列營四十里。癸巳,明巡撫沈棨、總兵董繼舒遣人賚牛羊食物來獻。

上宴之,遂定和議,大市於張家口。科爾沁部兵三人潛入明邊,盜牛驢,斬其首

者,鞭二人,貫耳以徇。甲午,明巡撫沈棨遣使來請盟。命大臣阿什達爾哈等蒞

之,刑白馬烏牛,誓告天地。禮成,遣啟心郎祁充格送明使歸。


八大皇商啊,在某些方面都是禁語了


很多人都提到了 換個角度 所謂的晉商幾時衰落的 滿清統一中國以後 女真不需要這個走私口岸了。


去看吳曉波的《歷代經濟變革得失》,能回答你的問題。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明粉清粉之間的撕逼?
如何評價中國國家地理2012年2月號的文章:《倭寇,一個王朝的謊言》中的觀點?
海員們在海上有哪些需要嚴格遵守的禁忌?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如何評價清朝?
為什麼外國的古錢幣大部分沒有洞,中國多個朝代錢幣都有洞?

TAG:明朝 | 中國歷史 | 歷史 | 清朝 | 晉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