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國內民營企業在航天領域難有突出發展?
為什麼我們難有民用、商用的航天科技企業?
&> 李彥宏提案建議國家相關主管部門一方面通過政策修訂簡化火箭、衛星等的研製、生產與發射審批流程;另一方面鼓勵民營企業開展火箭、衛星等的研製、生產和發射業務,加深航天事業對民營企業的技術和人才開放,鼓勵支持民營企業與國有航天企業的合作,推動航天產業發展,促進航天技術在其他領域的應用,帶動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從而逐步解決相關領域現有的審批程序複雜冗長,以及市場封閉、缺乏競爭等問題,促進航天產業降低成本、吸引人才、鼓勵創新,提升我國航天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相關消息:李彥宏兩會提案:教育資源網路公開 民間參與航天領域
謝邀,非專家,相關領域從業人士,僅供參考。
簡單來說,我們沒有航天技術民用化的轉化機制。
眾所周知,航天技術首先需要巨額資金投入,動輒以十億計,這個資金量往往只有舉國體制能夠承擔;其次航天技術轉化經濟效益的周期很長。這兩條就導致私營企業很少自己主動涉足航天領域。
那麼,美國今年如火如荼的私營航天企業是如何發展起來的呢?我僅以我司(探索旅行)合作的XCOR宇航公司為例說明一二。
首先是技術轉讓。
XCOR前期主要生產可重複使用的火箭推進飛行器,其實與眾多美國私營航天企業一樣,它的主要技術都來自於NASA的轉讓,(並且是以非常低的價格),這些技術對於NASA來說,已非研究前沿。這種技術轉讓,使得私營企業繞過了基礎研究的巨額資金門檻,得以進軍航天領域。
其次是業務訂單。
NASA還會將許多業務外包給私營航天企業,降低自身成本的同時,扶持了這些企業的發展。比如我司(探索旅行)合作的XCOR宇航公司,就從NASA拿到很多的衛星訂單,NASA本身就是XCOR最大的客戶;Elon Musk的SpaceX也差不多。這些私營企業依靠NASA的訂單,熬過了艱難的初創階段。
除了NASA之外,美國政府還為私營航天公司提供資金支持,例子很多,不一一列舉。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這位仁兄的SpaceX跟我們的SXC不是一家公司,真的。(另外我準備在每一個回答里都加上這句話)
XCOR就是這麼發展起來的……
此外,可能還有一個因素,就是美國民眾對於太空探索的熱愛。
至於我國的情況,所知不多,不敢亂說,但是首先,我們的航天領域好像對民間是高度保密的……先佔坑。
作為航天系統內從業人員,談一些切身感受。
我覺得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吧。
首先,國家政策。
包括放開限制性的約束,同時也要建立鼓勵性的導向。航空航天技術由於軍事背景強、敏感度高,戰略意義中重大,簡單的領域開放由民企進入,技術安全確實難以控制。最近政策已經出,允許民企資本進入航空航天領域,這已經是不小的進步,雖然短期內不可能涉及行業上游,但對減輕國家經費負擔、增加行業發展活力、同時牽引社會配套基礎的發展,還是有很好的作用的。航天領域的產業鏈較長,從元器件配套、新材料研發等下游產業直到型號研製、發射、應用維護等核心產業,一定是有選擇、分步驟逐漸開放的。
其次,全社會的技術基礎和工業基礎。
美國
然後,創新精神的企業家。
馬斯克、理查德、李彥宏、王傳福、王石、雷軍等
最後,提醒一點,人才問題不必太悲觀。
系統內科研院所滿腔熱情、一身武藝,盼著到更廣闊天地施展身手的高技術人才不少,這與傳統科研體制下的各種弊端有極大關係。從某種角度可以說,這是民企做航天的機會。
做生意就是在盈利和風險之間做出平衡,再考慮資本和技術是不是足夠。
1 即使在今天,航天仍然是高風險的,如果短期評估,風險這麼大,盈利又很有限,這絕對不是一筆好生意。
2 資本是不是足夠:別以為錢不是問題,美國的航天也是靠早期國家的大筆訂單,從而使得波音等公司能夠賺到足夠的錢用於建設了各種基礎的科研設施。我國的這些投入都給了國有企業和研究所,而且這些設施的社會化程度很低,也就是說你出錢也不租給你。如果私營企業進入,僅僅是基礎設施的投入就是天文數字。
3 技術:說白了就是人才,目前我國所有的航天人才全部集中在國有科研院所,如果私營企業進入,到哪裡去組建一支隊伍,都是飛船苦難的事情。
中國的民營企業別說航天這種非常高端的行業了,就是常規的大型工業設備,也沒有幾家企業願意投入。說實話,這種行業也沒有幾家民營企業能投資的起的,這不僅僅是錢的問題,技術儲備、人才儲備,中國的民營企業太年輕了,20年的積累太少了。
你看看中國現在混得比較好的民營企業,要麼在新興行業,要麼就在輕工業、服務業,重工行業還是很少的。這種行業投入高、風險大、國際競爭激烈,門檻那是灰常灰常滴高,你造出來的東西沒有經過別人的使用,誰敢用?你就像當年的三菱造的汽輪機,問題多多,東電還不是捏著鼻子認了,買了一堆,成天壞,三菱的工程師就蹲在東電現場解決。現在三菱的汽輪機在世界上也算不不錯的了。中國曾經也搞出來了30萬千瓦級的汽輪機(經查證是上海電氣集團),當時別說賣,就是白送別人也不敢要,還不是電力部硬逼著上馬了幾個項目,驗證了可靠性,現在中國的汽輪機在世界上銷路也漸漸打開了。我們的120萬千瓦級超臨界汽輪機也已經開工建設。
假如一家名不見經傳的企業聲稱自己造出來了火箭,誰敢把衛星交給他發射?哪個保險公司敢給他上保險?中國航天要不是有著幾十次成功的發射經驗,不可能接到商業發射的單子的。所以,背後沒有大佬撐著,搞這種行業絕對找屎。
簡單來講,我覺得有2個方面的原因:
1. 航天工程整體複雜,一個新興企業進入其中需要從某個具體的核心技術領域切入。但是目前我國航天工業的體制決定了採購環節是很難真正意義上面向民營、外資企業開放的,錢都要留到國有軍工、科研單位的腰包里去。所以民企即便參與分工也只能做很上游(比如一些材料的生產)或者很邊緣的工作。
2. 航天技術在國內目前沒有好的市場化模式。在西方,有大量的商業公司在運作通信衛星、氣象衛星、資源衛星等等,他們有時為了形成競爭優勢,甚至自己發衛星組網。以上只是例子。在國內,即便是企業介入較深的通信領域(如廣電、海事等),市場的player也都是央企,所以民營資本目前看即便參與也沒有很好的價值轉化條件。
先謝邀……
二三年前還有些中二的時候,和幾個同學對這些事情有點想法。於是寫了個ppt,托母上大人找了個尋項目的土豪講了一下。也許是之前母上大人沒有和那個土豪講清楚,結果對方只聽了我講一半就變得毫無興趣。然後毫不留情的把我批評了一頓。
這算是自己第一次闖社會上遭到劈頭蓋腦的一擊了。而那次談話中那個土豪講到的理由大約是對這個問題很有代表性的回答吧。
其一:資本收回困難且時間太漫長
我記得很清楚當時那個土豪打斷我的時候問我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這個項目多久能夠開始有錢進賬?一年可以不可以?我告訴他,一年時間最多可以組建完團隊。
然後迎來的就是一陣嘲笑聲。
對於很多掌握大量資本的投資人來說,至少在國內,很不希望將數量非常可觀的資本投入一個需要漫長時間才能開始盈利或撤出,甚至能看到盈利前景的行業。所以,對於資本來說,他們更青睞房地產及其配套的成熟的製造業,或者是簡單的礦產開採。因為這樣的話成本回收的周期很短。
另外,房地產和礦業等已經高度成熟。幾時投資幾時獲利幾時撤出資本,整個流程已經相當的成熟了。因此投資人可以很容易的掌握整個進程,並且對項目的情況做準確分析。因此風險相對很低。
而航天呢?偏偏是一個高資本密集,高技術密集,高知識密集的產業。而且說白了就是一個要把大把鈔票往焚化爐里扔才能燒出來一點火星的產業。就算是之後很久那點火星已經燃成了熊熊烈焰,投資人也等不及了的。
更何況航天領域對於國內的私營企業幾乎是一個空白區。除了少數的企業涉及了一些航電等零頭的開發以外,幾乎沒有什麼規模企業涉足其中。而放眼世界,涉足航天系統整機製造的私企,大約也就波音洛馬軌道技術這樣靠政府活著的地頭蛇,或者spacex這樣有nasa當乾爹的私生子。至於virgin galactic這種被土豪當做私人玩具的奇葩公司,我只想對著他大喊:土豪我們做【嗶--】友吧!
所以在國際上,私企在航天業里也沒什麼可以參考的典型和例子。自然,投資人不會輕易冒險跟進。尤其是在投資金額非常大的情況下。
當然有人會在這裡提到互聯網尤其是電商。他們也往往缺少明確的盈利模式,常年虧損。但是照樣有無數冤大頭拚命往裡貼錢。但是互聯網業是一個已經被高度炒作化的成熟行業。因此即使投資人明知未來的盈利不確定,他也可以輕鬆的把風險轉嫁到證券市場上。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互聯網企業的投資人都會在企業上市後撤出的原因--這時候他們已經把風險轉移到股民手裡,並且自己已經通過上市賺足錢了。而航天也和這個毫無可比性。畢竟還沒有足夠多的航天業私企投資成功案例。所以如上所說風險很大。而航天系統里一支運載火箭的發射成本就可以輕易碾壓死十幾個有規模互聯網企業的投資額,更不必說之前的研發費用、基建投入等。
當風險大的時候,資本傾向於投入小投資金額的項目。當投資金額大的時候,資本傾向於投向風險小的項目。當風險又大投資金額又高的時候……只能「只盼皇帝早招安了」--宋江
其二:缺少可見和明確的客戶群體
那次談話中,另一個對方很在意的問題是,誰來買我們的產品和服務?
我提到,預計在未來若干年,航天發射市場規模預計會到千億美元……
對方一笑:那這千億美元的市場又有多少會是你的呢?
1%?恐怕連1%都很難搶得下來。航天發射市場規模雖大,實際上客戶基本也就那麼一些。除了各國軍方,航天機構自己的探測器,還有一些商用衛星以外,頂多就是一些大學啊小公司的小衛星系統。
軍方的生意不好做,更何況這圈子全世界都是官商勾結的,根本擠不進去。
航天機構更別提了,人家自己就造火箭,幹嗎用你的?
通信衛星和導航衛星等民品一般都會選擇靠譜些的發射商,初創企業一般也不會入法眼。
那麼剩下的就是那些小衛星市場了。規模?大約真的就是1%左右,10億刀。
可這個市場就亂了。西方也有一些小企業有一定發射能力。還有spacex這樣的明星企業。如果毛子或者洛馬波音之類的再來接個零活,那小企業真的就別活了。
所以,即使這樣的一個市場,也很難拿得下來。而之前的那些大而穩定的市場,雖然不是說不能撬開一個口子,但是很難。尤其是在投資人既不懂這個行業,也沒有對口的門路時。
而如果做任務載荷,也就是衛星呢?呵呵,你還嫌現在那幫在賣的人賠得不夠多麼……
當時,我在慌亂中還提出來對未來長久的一些可以做的東西。比如近地小行星和月壤上的礦物開採。乍一看說,這兩個項目確實值得做。阿登小行星會周期的接近地球,因此派上開採機器人和運回礦物的成本較低也可以控制。很多小行星上的稀有礦物或者黑金屬產量豐富。月球表面上的KREEP(富含稀土的表面礦物)基本就是灑滿月球的鈔票。而這些基礎物資,就很容易找到買家了,或者和相關企業合作做開發。當然,為了做這些還需要研發專門的探測器、開礦的無人機器人、返回設備等blablabla……
然後那個土豪就問:這些東西研發要多少錢?
……
-要花掉多少時間?
……
-成功概率高嗎?
……
-(攤手)那你還和我說這個幹嗎?
其三:政策風險和社會風險過高
當知道無望以後,就進入了相對輕鬆的閑聊階段。那個土豪也講了一些他經過手的項目。比如一些礦產。本來應該能賺錢的,國家政策一變,突然就不能開採了。一些涉及土地的的開發項目。也是開工在即,突然上面風向一變,也只能停工。然後他問我:你在哪裡發射呢?
-可以租用國內現有的發射場。
-你確定他們會租給你么?
-……(一時無語,因為這個確實不確定)但是他們曾經多次租給我們學校的大學生髮射探空火箭。(酒泉發射中心)
-能保證每次你要租的時候都能租到么?
-……
-如果租到了,能保證每次都可以按時發射,而不被上面一聲令下叫停么?(潛台詞是,如果不能按期發射,可是需要承擔不能按時執行合同的違約金)
-……
-(攤手)
-我們可以自己建
-建在哪?
-東南沿海,廣東南部或者海南。
-地價多少?造價多少?
-……(不敢說,天文數字)
-當地的空管怎麼搞定?
-……
-萬一掉下來砸到村子、城市、砸到船隻,你怎麼賠償?怎麼防止有人衝擊你的企業?如果有環保人士找上門來怎麼辦?
-這些東西會掉得很遠,選址的時候就會選擇很難砸到有人區的地方。何況中國經常出火箭零件砸到村子甚至民居的事,人家也沒出集體圍攻發射中心的事。高污染的企業也很多,也很少見到被環保人士弄垮的……
-他們要麼有國家兜著,要麼有高利潤率值得冒險。你有么?萬一出了一次事,像九幾年一個火箭炸了一個村子的那種(應該說的是96年長三捆發射時失控撞上發射中心家屬區),你以為地方政府會給你派武警包圍現場?你得花多少錢去讓他們幫你擺平這個爛攤子。還有媒體,記者。萬一你和當地政府關係不好,他們估計巴不得找個事整你一下呢。你這就是送上門來的機會啊!
-……
-所以你看,我根本不怎麼問你技術上的問題。一來我不懂,二來你的這個事情,商業上的問題太多。比起來技術問題根本就不是個事。
根本就不是個事。
大約就是這樣了。我談談我的看法吧!答的不好,請多指教!
第一,我們可以想一想,假如民營企業要進入航天領域,可以參與哪些大的產業鏈環節?航天產業鏈很長,包括原材料採購、零部件生產、分系統研製、總裝集成、發射測控、運營服務、衍生應用等等環節,在這條產業鏈上,從原材料採購一直到發射測控、再到部分運營服務,都集中在一兩個企業手裡,基本處於壟斷地位,歸屬國資委管理。讓民營企業進入並替代某一環節?哪裡可以進?幾乎沒有位置!當然,很多人會質疑,為何要壟斷?!良性競爭不行嗎!現階段,國內的航天本來就是燒錢的行業,又屬於國防軍事建設的重要行業,再搞出另一個航天來「競爭」的話就真的是勞民傷財了!(有些人自以為學了兩天經濟學,就開始鼓吹自由競爭多麼多麼好,別逗了好不?哪個國家的航天是自由競爭出來的?美國那幾個航天軍工企業也都是相對固定的好不?)
第二,既然民營企業在大的產業鏈環節上無法進入,在小的環節上參與一下總行了不?目前來看,只有中科院、某些大學參與了其中,主要的項目以小衛星和微小衛星研製為主,說白了都是小打小鬧~成不了氣候!而且正如其他幾位知友所說的,航天本來就是高風險的行業,任何一點質量上的瑕疵都會影響發射的成敗,如此高質量的要求,如何交給民營企業?靠契約精神?靠法律?只有靠實打實的內部質量管理!外人靠不住!所以在產業鏈橫向上的小環節也基本沒有民營企業的立足之地。
第三,民營企業就真的沒有進入航天領域的可能了嗎!有可能啊,下游的應用服務就可以吸納民營企業參與!這些企業國家沒有直接管控,而且已經吸納很多企業了,看看那些上市公司,做導航的、遙感的多的是~但是為什麼這些企業沒有什麼值得稱讚的發展?原因我就說兩個吧:1)技術水平不夠:要發展國內的衛星通信、遙感和導航,我們國家的衛星和配套產品的性能怎麼樣?大家可以搜出很多對比結果,結果就是我們的性能還不如國外,技術水平決定性能,性能決定成本,成本決定企業的發展,技術水平制約了下游企業的發展速度!2)技術轉化不行:衛星導航遙感通信都是航天直接的應用服務,民營企業確實參與了,可到最後還是因為成本高要用國外的衛星,而航天技術轉化應用也是民營企業可參與的業務,但是航天產業自身缺少這方面的「基因」,沒有一個獨立的專門從事技術轉化應用部門或機構,而在美國,NASA就設立了一個負責技術轉化的辦公室,長期負責技術的轉化應用。而且,也缺少轉化應用的「環境」,國家天天要求國企經濟要增長,航天企業不得不追求短期上的效果,沒有精力去研究那些技術該轉化、如何轉化、轉化周期、市場前景等內容~
所以,總結來看就是,民營企業只能參與航天產業鏈下游的應用服務。但目前受技術水平和轉化機制影響,民營企業並沒有什麼可施展的空間!
先說這些吧~困了!希望知友和我多探討~1)首先國內的航空工業不行,連低空開放都不怎麼樣,如何去發展航天呢,
2)各種章蓋不完,不說別的,如今辦一家航空貨運公司都很難
3)最重要的,國內技術積累不夠,還沒到成熟的時候
另外更重要的一個問題是,航天口過於封閉,先不說別的也就是最近幾年航空口向航天口有了一部滲透,但美帝那邊,哪個巨頭不是航空航天全包?波音洛克希德馬丁。。。
題主問的是航天,有人又提到了航空。恰巧這兩個行業都稍有涉及,我試著盡量簡短的回答。
關於航空和航天的區別,請自行腦補。(抱歉,實在想不出低空不開放和航天發展有什麼關係)
答題
回答這個問題,可以一言以蔽之--「民企搞航天賺不到錢」。
先說說我國整體的航天水平。雖然我們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幾個可以建設空間站,實現太空行走的國家。但是,我們的目前水平只能是「呵呵」。是因為我們不夠勤奮,不夠聰明嗎?不是!航天的口號一貫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雖然有那麼一小部分人只做到了前四個字)。簡而言之,目前我國航天發展的現狀一方面是因為我們積累不夠,另一方面是體制使然。
航天行業的特點
Source: 《中國航天產業的經濟帶動效應分析》,董現珠等.
如上圖所示,航天產業是一個龐大的產業鏈。雖然在A股中以「航天」打頭的股票有不少,除了國字型大小的以外,大都集中在核心環節之外。核心環節包括「總裝集成」和「航天器發射」,也是題主提到的我國民營企業難有建樹的領域。如 @張拯寧所述,這個環節是典型的「資金密集,技術密集,時間密集」,同時所面向的用戶又比較獨特(其中有很多會涉及到國家安全的層面,所以天然地民營企業就被排除在供應商的名單之外)。
國企 VS 民營
國家為什麼有動力發展航天?這是典型的」四兩撥千斤「,政府通過一定的投入,可以收到相當可觀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一方面,可以」揚我國威,提高民族凝聚力,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貢獻「,另一方面,航天產業有著很強的技術輻射效應,通過國家的投入,可以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通過技術的轉化和溢出,數倍撬動下遊行業的經濟效益。
民營企業(資本)有著典型的逐利特性。一面是火熱的房地產,資本市場可以賺快錢,另一面是需要持續地投入大量資金,且不知道未來收益如何。如果你是一個「經濟理性」的民營企業家,你會怎麼選?
---分隔線---針對評論,補充幾點吧。
- 我們國家航天的整體水平,我個人的評價是「成果顯著,挑戰與機遇並存」。可以參考中國航天業目前是什麼水平? 中的回答。
- 歐洲,日本雖然未必會像我們這樣全面的發展航天產業,但是他們的一些企業在材料,精密加工等方面絕對有優勢。
講個中國前首富牟其中的故事吧,老哥八十年代初借了三百塊錢創辦了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第一家私營股份制企業―中德商店,算是南德集團的前身吧。
93年的時候,南德集團投資的航向 1 號衛星在俄羅斯的拜科努爾發射場發射成功 ,是全球第一顆直播電視衛星,技術優良。還有就是,老哥成功地完成了中俄民間貿易史上最大的一筆單項易貨貿易——用中國300 多家工廠的 800 多個車皮的日用品、輕工產品及機械設備,從俄羅斯(前蘇聯)換回了四架圖— 154M 民航客機和相當於一架飛機價值的航空器材。繼而與俄羅斯國際衛星組織合作發射航向號電視直播系列衛星,開展對美國等西方國家的航天通訊業務。
後來先後幾次入獄就不多說了,引用網上對他的評價,「牟其中的商業意識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顯得超前而又孤獨,他的每一次行為,總是走在當時的環境和制度的前面,這就是先行者的悲哀和需要付出的代價。牟其中超前的思維與實踐的斷裂,不僅僅是南德的悲哀,也是對中國民營企業家的深刻警示。」
說句廢話,這是整個社會的問題,各種各樣的問題造成了這種狀況,悲觀預測近20年都難有民營企業涉足這一行核心領域。很鬱悶啊,哎……好吧,我就胡亂猜一下,沒什麼根據…………
再補充一下,上面說什麼航空工業不行的,跟這沒啥關係。鬱悶,別搞混好不好……
再補充一下上面的文章的,看見有人在下面評論里說風涼話,感覺十分不爽啊,在這裡頂李彥宏一下。我覺得他真是有夢想有眼光有責任感,太空時代已經來了。推進技術隨時會有突破,進入太空遲早的事情。竟然沒有任何感覺么?
個人簡單的感覺,其實我們不是死活不放手,主要還是國外壟斷;國內基礎工業能力差距較大;spaceX運用的大都是成熟技術,我們造火箭完全做不到產品化;去看看國外的床子和我們院里的床子就知道了,如今很多結構件都還是師傅手敲出來的。感覺SpaceX這種模式在國內無法複製,沒有基礎條件。咱們國家火箭現在在價格上就spaceX來說沒什麼優勢了,況且國外對咱們也有封鎖。中國航天已經輝煌了二十年,這兩年大運載首飛之後,接下來的十年怎麼走,還挺關鍵的。希望大家支持啊~我們有經常加班的…航天不僅僅是面子工程的!$《@%*?省略一些話。然後發現我次奧跑題了。
成本太高,技術門檻太高,盈利模式還沒有探索出來。
現在技術門檻和成本在逐漸降低,盈利模式還在探索,當這些到一個合適的時候,民營航天企業就會出來了
開放,勢在必行!
首先航天事業本身就是一個高風險 高投資的行業 先不說投資回報率以及技術指標如何。就先說投資,以火箭為例,要有開發研究費用,生產費用,燃料費用,發射架基本維修和建設等,就這幾項沒有幾個億是下不來的啊。國內能一次性拿出如此大手筆的公司並且有相應技術支持的不多啊。關鍵是還不一定有回報,假如說發射失敗了怎麼辦,所發射的衛星也動輒幾個億啊,要發射失敗了要陪人家吧。有人說那上保單啊,想必保險費用也不低吧。神州6號的保單據說有1個多億啊。在國內以房地產為例的高回報投資比比皆是,誰會拿著幾個億甚至是幾個億來干這事啊。
從政府方面來講,也不會完全放開航天市場的,即使是美國也有相應的措施。比如說美國軍方發射的衛星,發射成本要5000萬美金,私人公司可以競標5500萬,而到最終國家航天局會3000萬拿下項目,賠本的買賣私人是不會幹的啊。但是政府會,就是為了打壓私人公司發展。設想如果私人公司航天發展了,那一定都是商業的咯,不說會不會影響太空的秩序,如果私人都發展起來了,那國家航空單位也就沒什麼用了,一定競爭不過私企,因為國家的要進行科研,比如說登月啊,甚至火星啊,這些顯然是在暫時不會有經濟效益的。就算有國家撥款,早晚也會完蛋。那人類的科技怎麼進一步發展啊。就像明朝鄭和一樣,只有國家的力量才會走那麼遠吧,私人即使航行再遠也出不了那個圈,因為要考慮經濟效應啊。
鼓勵民眾搞航天還不如民間搞航空現實,開放低空空域,鼓勵民間研製研發並通過認證的飛機。
只是總體單位沒放開,子系統分包商,各種外包外協里,民企還是很多的
航天行業是資本高度集中,技術高度集中的行業。在現行的國內金融融資制度的條件下,民營企業無法獲得進去航天行業足夠的資本,同時,中國民營企業在技術上也儲備不夠。技術儲備有賴於前期龐大的資金投入,其實問題說到根,就是在現行的金融融資平台下,民營企業無法獲得相對廉價的資本。不然,也可以像speace-x一樣搞商業開發了
為什麼要有突出發展?我找不到理由。
另外一個帖子里說:波音利潤才10%,還是年景好的時候
幹啥不比這個掙錢啊?
沒錢誰干啊?
技術風險大,產出周期長。民用現在都是賺快錢,像華為這樣,踏踏實實做技術的還很少出現
航空航天做為中國的大國支柱和政治影響產業,如果被民企控制會有重大影響,這在中國這個政治經濟利益世襲不可動搖的王朝是不可能的,因為它會產生巨大的影響會要求此消彼長,給原來的利益集團造成威脅所以你可以賣服裝,但不能做太有影響力的事情。而且要成為圈子裡的人。
貌似前面作答的各位都在替李彥宏操心:「因為一二三四,所以你玩這個掙不了錢,所以別玩了。」
可人家只是在問:「能不能允許民企搞航天?」 至於掙錢賠錢,這似乎與答題的各位無關吧?
一個自我封閉、缺乏競爭的行業,即使有進步,也慢得很。航天業的開放競爭,是遲早的事。推薦閱讀:
※深空探測如何解決空間輻射問題?
※衛星軌道如何佔據?是否像停車位一樣先到先得?
※如何看待長征火箭 2017 年將進行海上試射?
※如何看待特朗普為NASA撥款近200億美元?
※中國火箭兵掂出少4.5克火藥 挽回幾十億長征火箭?